地理教案-河流湖泊概况相关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3-09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使学生知道我国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和流入的海洋;我国主要湖泊分布的省区和特点。
通过读图,使学生能在图上确认内外流区域的界限;并结合地形图指出它与地形区的关系,结合季风区非季风区图指出它与气候区的关系。
通过阅读珠江流域图和广州降水量柱状图及中国地形图,帮助学生理解珠江水量大、汛期长、水运发达的特点;理解红水河段水能丰富的知识内容。
通过引导阅读京杭运河示意图,使学生能够读出运河的起止点、经过的省区、勾通的水系。
通过学习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等知识点,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
通过珠江的水文特征是结合流域内降水、地形特点分析得出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引言这部分简要概括地说明河流湖泊的意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通过“想一想”提出河湖对人类提供了“利”,同时也造成“害”。
正文中四个标题,实际上可归纳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内流区和外流区”:介绍了外流河、内流河;外流湖、内流湖。通过这部分内容,可看出我国河湖众多,且多大江大河的特点。教材在后两节对长江和黄河做专题介绍,但珠江水量在我国居第二位,也是学生应该有所了解的一条河流。因此,第二部分内容是“南方大河——珠江”:介绍了珠江的源流概况、水量、水能、航运等知识。第三部分是“京杭运河”:介绍了运河在世界上的地位、长度、在历史上的作用、现状,并通过读图练习的形式,使学生读出运河的起止点、经过的省区及沟通的水系。
教法建议
建议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讲授法进行本节的教学。教学中要注意读图环节。由于河湖的分布、河流的走向、水文特征等是在地形和气候要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除要充分利用本章节的各种地图外,还要引导学生查阅中国地形图、三级阶梯示意图、我国降水量分布图、某地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等。即通过阅读本章的地图,归纳得出现象和特征;通过阅读前两章的相关地图,分析得出这些现象和特征的成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逐渐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关于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教学,可从读图练习入手。通过查找主要河流及各自注入的海洋,总结出外流河、内流河的概念,进一步得出外流区、内流区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内、外流区的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进行比较,并给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外流河的特点。(生源较差的学校可不讲水文特征。)
关于我国的湖泊的教学,可把此标题提前至第二个标题。在讲完内流河、外流河后,自然过渡到湖泊,湖泊也分为内流湖、外流湖,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外流湖为淡水湖,两大湖区也分别为咸水湖、淡水湖的集中分布区。这样安排,教学过程会比较顺畅。
关于南方大河--珠江的教学,要讲清这里所说的南方与以秦岭-淮河为界线划分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的南方是不同的概念,其含义应该是南疆的大河。其水资源丰富、水量居全国第二的特点,要结合广州的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其水能蕴藏丰富的特点,要结合地形图分析;其他特点读图即可。
关于京杭运河的教学,结合课本中的读图练习,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练习题即可,因为这里没有难点。但要顺便补充一点关于南水北调工程中,古运河的现实作用,为后面讲南水北调时埋下优笔。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内流区和外流区,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湖,外流湖的含盐度的差异。
〈教学手段〉
地图: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图;降水量分布图;降水量柱状图;我国地形图;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我国主要水系图。
景观图:鄱阳湖、青海湖
〈教学过程〉
(引课)
有一首歌有这样几句歌词:“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些歌是赞美长江的。
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分布着许许多多“从雪山走来,奔向大海”的大江大河。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被誉为大地的明珠。本章我们来学习河流湖泊的知识。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教师总结)今后的生产活动中,我们将更多地开发、利用其“利”,防治其“害”。
(板书)第1节河流和湖泊概况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查阅地图册,找出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各注入哪个大洋。
(展示)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
(讲述)我们把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的区域叫做外流区。
(学生活动)找出塔里木河河水的去向,与长江、黄河、珠江等的区别?
(讲述)我们把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称为内流河,内流河的流域叫做内河区。
(板书)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外流区、内流区的界线
(学生活动)读图找到内流区、外流区的分界线,观察其位置,思考:1、与气候一章中的哪条气侯区的分界线位置接近?(可查阅地图)2、外流区的气候特征和外流河的水文。(给出广州的降水量柱状图)3、内流区的气候特征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给出乌鲁木齐的降水量柱状图)
(总结)略
(板书)2、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讲述)除河流外,我国还拥有众多的湖泊。分布在内流区的叫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分布在外流区的叫外流湖,是淡水湖。
(学生活动)观察“咸水湖和淡水湖”示意图,分析说明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外流湖则为淡水湖的原因。
(板书)3、外流湖和内流湖
(讲述)这些湖泊的分布相对集中在两大湖区,即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学生活动)读图,找出两大湖区的主要湖泊。
(展示):青海湖和鄱阳湖的风光图片
鄱阳湖
青海湖
(总结板书)(1)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
(2)东部平愿湖区:鄱阳湖
(总结、练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节河流和湖泊的概况
一、外流区和内流区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
2、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水文特征
3、外流湖和内流湖
(1)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
(2)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
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重点〉
珠江水资源丰富的特点;京杭运河的起止点及途径地区。
〈教学手段〉
地图: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图;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地形图;珠江流域示意图;京杭运河示意图。
景观图:西江、京杭运河
〈教学过程〉
(讲述)在我国众多的河流中,长江、黄河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文明的两条大河,在后面会做专题介绍。在祖国的南疆还有一条大河,在我国也占有重要地位,这就是珠江。
(展示)珠江流域示意图
(板书)二、江南大河—珠江
(讲述)珠江长2214千米,流域面积45.3万平方千米,水系由西江、东江、北江汇合而成。
(学生活动)珠江的位置有何特点?结合地形、气候,想一想,珠江的主要水文特征是什么?
(总结)珠江位于我国南方,因而雨季长,所以珠江的风期最长,水量丰沛,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7倍。珠江流经地势二、三级阶梯,加之水量丰沛,因此水能丰富。
(展示)西江的风光
(讲述)除天然河流外,我国还有很多人工河,如刚提到的灵渠等,其中京杭运河为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
(板书)三、京杭运河
(展示)京杭运河示意图
(学生活动)读“京杭运河示意图”,完成教材中的读图练习:
从京杭运河示意图上看:
1、京杭运河北起___________市,南至___________市;
2、京杭运河自北向南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省、市;
3、京杭运河自北向南沟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大水系。
(展示)有关京杭运河的图片
京杭运河扬州段景观
(总结、练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节河流和湖泊的概况
二、江南大河—珠江
三、京杭运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重点: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叫外流区、内流区?它们的分布有何特点?
2.什么叫河流的水文特征?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有哪些相同之处?这些水文特征主要受什么影响?
(导入)上节学习了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那么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又是怎样的呢?
(学习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
(提问)我国内流河主要流经哪个气候区?那里的气候有何特点?
(展示)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学生对照图讨论。
(展示并总结)在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上画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并出示乌鲁木齐的气温降水图,得出结论:我国内流河主要流经非季风气候区,气候干燥少雨。
(提问)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内流河的河水主要来源于哪里?(高山上冰雪融水。教师可补充:部分来自山地降水。)
(提问)根据内流河河水的来源,分析内流河的水量在一年中有什么变化?(春季随气温逐渐增高,冰雪融化,河水增多;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河水最丰富;秋季冰雪融水减少,水量逐渐减少;冬季最少,甚至断流。
(讲述)正是由于内流河流经非季风区,这里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所以内流河的流量小,水位变化大。而且河水被大量蒸发.流量迅速减少。因此内流河的流程短,很多河流中途消失。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指导学生在地图上识认季节河的符号,并且在内流区中找出弱水和塔里木河两条季节河。
(学习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在内流区中找出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景观图片两幅。塔里木河位于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汇集而成,全长2179千米,仅次于原苏联的伏尔加河(3530千米)、锡尔——纳伦河(2991千米)、阿姆——喷赤——瓦赫什河(2991千米)和乌拉尔河(2428千米),为世界第5大内陆河。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它的汛期短,在7~9月水量最大;10月以后水量大减;由于上游源于高大山地,干流沿山麓地带分布,下游多季节河。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的灌溉图片两幅。塔里木河是塔里木盆地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各水文站不同年代径流量表格。从表格上我们看出了什么呢?(径流量逐年减少)近年来,由于上中游沿岸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大增,再加上近年来塔里木河中游沿岸大量盲目引水开荒,又大量的浪费了水资源。
(展示并讲述)展示胡杨树的两幅图片。在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树被世居于此的维吾尔族人称为“英雄树”,有“长着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一千年,倒了不烂一千年”的说法。而如今塔里木河流域几十万亩胡杨林枯萎死亡。除此之外,还有大面积的沼泽、芦苇和红柳等消失。沙漠蔓延趋势逐年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危及下游5万多人的生存,那里的耕地面积由60年代的5万公顷,减缩到现在的1.4万公顷。由此可见,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学习南方大河——珠江)
(过渡)我们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我国大江大河的分布、分类及特征。在众多的大河中,长江、黄河跨地区范围广。我们将在以后两节中详细了解。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南方的大河珠江。
(展示并讲解)展示珠江景观图。珠江长2214千米,流域面积45.3万平方千米。
(展示并讲解)展示珠江水系示意图。珠江水系由西江、东江、北江汇合而成。
(提问)珠江的位置有何特点?结合地形、气候,想一想,珠江主要水文特征是什么?(珠江位于我国南方,因而雨季长,所以珠江的风期最长,水量丰沛,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七倍。珠江流经地势二、三级阶梯,加之水量丰沛,因此水能丰富。)
(提问)目前建立了哪些水电站?(答案略)
(提问)珠江不仅水能丰富,而且航运价值也很高,为什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回答很可能会多种多样,但只要是言之成理即可。如南方水量丰沛,利于航运;经济发达,需求航运沟通海洋,海河联运,终年不冻,四季通航;地处对外的前沿等等都应该鼓励赞扬。)
(学习京杭运河)
(过渡)前面介绍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国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的人工河流。其中有一条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人工河就是中国的京杭大运河。
(展示)京杭运河景观图片。从图中使学生了解运河河道的宽阔、航运的繁忙、沿岸经济的发达。
(展示)京杭运河图。边演示边讲解京杭运河的起始点、长度、流经的省市、沟通的水系等内容。
(讲解)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称霸中原,就在公元前485年起开凿邗沟,从邗城(今江苏扬州)东南到末口(今江苏淮安),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奠定了大运河的初基。这段运河的开凿至今已经有2400多年历史了。到了隋朝,隋文帝建都长安(今西安),由于供给京师的粮食主要靠黄河运输,而黄河上又有三门峡阻隔,运粮十分不便,京师的粮食供应有很大的困难。一遇荒年,京师军民就没有饭吃。公元594年,由于连续几年的荒年,隋文帝不得不带领京师军民到洛阳就食。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当时已迁都洛阳,为了从外地调运粮食到京师,并到扬州看“琼花”,就征集几百万民工,开挖通济渠,使之南接邗沟。从长安到扬州沿渠修筑御道、离宫。同时还从洛阳附近开凿永济渠,连接卫河,通达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达北京。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又拓宽浚深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直达余杭(今杭州),两岸宽达十余丈,能通“龙舟”。至此,南北大运河全部开凿完成,成为我国历史上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
(展示并讲解)展示京杭运河地图(多彩地图)。京杭运河历史上曾经是中国漕运和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对沟通南北交通起过重要作用。但因流经地区地势高低悬殊,黄河泛滥等原因,河道易被淤塞。199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运河的运输地位下降,多段河道废弃。1949年后,被淤河道分段被疏通,运河南端还延长了7千米,使运河船只可以进入钱塘江。目前,运河季节性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它的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
(学习内流湖和外流湖)
(过渡)以上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各类河流的特点,最后学习我国的湖泊。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内流湖,什么是外流湖。
(讲述)天然湖泊遍及中国各地,其名称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错”等之称。湖泊也有内流湖区与外流湖区之分,其分界线与内外流河的分界线大致相同。外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小的淡水湖为主;内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大的咸水湖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展示)咸水湖和淡水湖形成示意图。
(提问)咸水湖和淡水湖输出湖水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对湖水的盐度有什么影响?
(总结)咸水湖湖水的输出以蒸发为主,使湖泊中的盐分留在湖中,日积月累,使湖水的盐度增高,形成咸水湖和盐湖。(展示盐湖图片)
(展示并讲解)分别展示我国两大湖区的主要湖泊图片,并配以适当的说明。
板书设计:
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原因
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四、南方大河——珠江
五、京杭运河
六、我国的湖泊
1.内流湖和外流湖
2.我国的两大湖泊区
探究活动
分组讨论:如果我国地势为东高西低,河流将会与现在有那些不同?
〈步骤〉
1、分组
2、根据引导问题进行讨论:
a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b对内、外流区面积的影响。
c对河流水量的影响。
d对水能资源的影响。
3、各小组总结,派代表发言。可以互相补充,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
4、教师总结
河
jK251.COm精选阅读
河流湖泊概况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使学生知道我国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和流入的海洋;我国主要湖泊分布的省区和特点。
通过读图,使学生能在图上确认内外流区域的界限;并结合地形图指出它与地形区的关系,结合季风区非季风区图指出它与气候区的关系。
通过阅读珠江流域图和广州降水量柱状图及中国地形图,帮助学生理解珠江水量大、汛期长、水运发达的特点;理解红水河段水能丰富的知识内容。
通过引导阅读京杭运河示意图,使学生能够读出运河的起止点、经过的省区、勾通的水系。
通过学习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等知识点,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
通过珠江的水文特征是结合流域内降水、地形特点分析得出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引言这部分简要概括地说明河流湖泊的意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通过“想一想”提出河湖对人类提供了“利”,同时也造成“害”。
正文中四个标题,实际上可归纳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内流区和外流区”:介绍了外流河、内流河;外流湖、内流湖。通过这部分内容,可看出我国河湖众多,且多大江大河的特点。教材在后两节对长江和黄河做专题介绍,但珠江水量在我国居第二位,也是学生应该有所了解的一条河流。因此,第二部分内容是“南方大河——珠江”:介绍了珠江的源流概况、水量、水能、航运等知识。第三部分是“京杭运河”:介绍了运河在世界上的地位、长度、在历史上的作用、现状,并通过读图练习的形式,使学生读出运河的起止点、经过的省区及沟通的水系。
教法建议
建议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讲授法进行本节的教学。教学中要注意读图环节。由于河湖的分布、河流的走向、水文特征等是在地形和气候要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除要充分利用本章节的各种地图外,还要引导学生查阅"中国地形图"、"三级阶梯示意图"、"我国降水量分布图"、某地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等。即通过阅读本章的地图,归纳得出现象和特征;通过阅读前两章的相关地图,分析得出这些现象和特征的成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逐渐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关于"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教学,可从读图练习入手。通过查找主要河流及各自注入的海洋,总结出外流河、内流河的概念,进一步得出外流区、内流区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内、外流区的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进行比较,并给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外流河的特点。(生源较差的学校可不讲水文特征。)
关于"我国的湖泊"的教学,可把此标题提前至第二个标题。在讲完内流河、外流河后,自然过渡到湖泊,湖泊也分为内流湖、外流湖,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外流湖为淡水湖,两大湖区也分别为咸水湖、淡水湖的集中分布区。这样安排,教学过程会比较顺畅。
关于"南方大河--珠江"的教学,要讲清这里所说的南方与以秦岭-淮河为界线划分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的南方是不同的概念,其含义应该是"南疆的大河"。其水资源丰富、水量居全国第二的特点,要结合广州的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其水能蕴藏丰富的特点,要结合地形图分析;其他特点读图即可。
关于"京杭运河"的教学,结合课本中的读图练习,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练习题即可,因为这里没有难点。但要顺便补充一点关于南水北调工程中,古运河的现实作用,为后面讲南水北调时埋下优笔。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内流区和外流区,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湖,外流湖的含盐度的差异。
〈教学手段〉
地图: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图;降水量分布图;降水量柱状图;我国地形图;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我国主要水系图。
景观图:鄱阳湖、青海湖
〈教学过程〉
(引课)
有一首歌有这样几句歌词:“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些歌是赞美长江的。
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分布着许许多多“从雪山走来,奔向大海”的大江大河。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被誉为大地的明珠。本章我们来学习河流湖泊的知识。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教师总结)今后的生产活动中,我们将更多地开发、利用其“利”,防治其“害”。
(板书)第1节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查阅地图册,找出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各注入哪个大洋。
(展示)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
(讲述)我们把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的区域叫做外流区。
(学生活动)找出塔里木河河水的去向,与长江、黄河、珠江等的区别?
(讲述)我们把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称为内流河,内流河的流域叫做内河区。
(板书)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外流区、内流区的界线
(学生活动)读图找到内流区、外流区的分界线,观察其位置,思考:1、与气候一章中的哪条气侯区的分界线位置接近?(可查阅地图)2、外流区的气候特征和外流河的水文。(给出广州的降水量柱状图)3、内流区的气候特征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给出乌鲁木齐的降水量柱状图)
(总结)略
(板书)2、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讲述)除河流外,我国还拥有众多的湖泊。分布在内流区的叫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分布在外流区的叫外流湖,是淡水湖。
(学生活动)观察“咸水湖和淡水湖”示意图,分析说明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外流湖则为淡水湖的原因。
(板书)3、外流湖和内流湖
(讲述)这些湖泊的分布相对集中在两大湖区,即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学生活动)读图,找出两大湖区的主要湖泊。
(展示):青海湖和鄱阳湖的风光图片
鄱阳湖
青海湖
(总结板书)(1)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
(2)东部平愿湖区:鄱阳湖
(总结、练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节河流和湖泊的概况
一、外流区和内流区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
2、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水文特征
3、外流湖和内流湖
(1)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
(2)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
教学设计方案2
〈教学重点〉
珠江水资源丰富的特点;京杭运河的起止点及途径地区。
〈教学手段〉
地图: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图;降水量分布图;我国地形图;珠江流域示意图;京杭运河示意图。
景观图:西江、京杭运河
〈教学过程〉
(讲述)在我国众多的河流中,长江、黄河不仅是我国也是世界文明的两条大河,在后面会做专题介绍。在祖国的南疆还有一条大河,在我国也占有重要地位,这就是珠江。
(展示)珠江流域示意图
(板书)二、江南大河—珠江
(讲述)珠江长2214千米,流域面积45.3万平方千米,水系由西江、东江、北江汇合而成。
(学生活动)珠江的位置有何特点?结合地形、气候,想一想,珠江的主要水文特征是什么?
(总结)珠江位于我国南方,因而雨季长,所以珠江的风期最长,水量丰沛,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7倍。珠江流经地势二、三级阶梯,加之水量丰沛,因此水能丰富。
(展示)西江的风光
(讲述)除天然河流外,我国还有很多人工河,如刚提到的灵渠等,其中京杭运河为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运河。
(板书)三、京杭运河
(展示)京杭运河示意图
(学生活动)读“京杭运河示意图”,完成教材中的读图练习:
从京杭运河示意图上看:
1、京杭运河北起___________市,南至___________市;
2、京杭运河自北向南经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六省、市;
3、京杭运河自北向南沟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大水系。
(展示)有关京杭运河的图片
京杭运河扬州段景观
(总结、练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节河流和湖泊的概况
二、江南大河—珠江
三、京杭运教学设计方案3
教学重点: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教学手段:课件
教学过程
(复习)
1.什么叫外流区、内流区?它们的分布有何特点?
2.什么叫河流的水文特征?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有哪些相同之处?这些水文特征主要受什么影响?
(导入)上节学习了我国外流河的水文特征,那么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又是怎样的呢?
(学习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成因)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
(提问)我国内流河主要流经哪个气候区?那里的气候有何特点?
(展示)中国的季风区和非季风区图。学生对照图讨论。
(展示并总结)在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上画出季风区和非季风区的界线,并出示乌鲁木齐的气温降水图,得出结论:我国内流河主要流经非季风气候区,气候干燥少雨。
(提问)在这种气候条件下,内流河的河水主要来源于哪里?(高山上冰雪融水。教师可补充:部分来自山地降水。)
(提问)根据内流河河水的来源,分析内流河的水量在一年中有什么变化?(春季随气温逐渐增高,冰雪融化,河水增多;夏季气温高,冰雪融水量多,河水最丰富;秋季冰雪融水减少,水量逐渐减少;冬季最少,甚至断流。
(讲述)正是由于内流河流经非季风区,这里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所以内流河的流量小,水位变化大。而且河水被大量蒸发.流量迅速减少。因此内流河的流程短,很多河流中途消失。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指导学生在地图上识认季节河的符号,并且在内流区中找出弱水和塔里木河两条季节河。
(学习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在内流区中找出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景观图片两幅。塔里木河位于我国最大的盆地——塔里木盆地,它由阿克苏河、和田河、叶尔羌河汇集而成,全长2179千米,仅次于原苏联的伏尔加河(3530千米)、锡尔——纳伦河(2991千米)、阿姆——喷赤——瓦赫什河(2991千米)和乌拉尔河(2428千米),为世界第5大内陆河。塔里木河河水主要来自天山、昆仑山等高山的冰雪融水。它的汛期短,在7~9月水量最大;10月以后水量大减;由于上游源于高大山地,干流沿山麓地带分布,下游多季节河。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的灌溉图片两幅。塔里木河是塔里木盆地工农业生产的重要水源。
(展示并讲述)展示塔里木河各水文站不同年代径流量表格。从表格上我们看出了什么呢?(径流量逐年减少)近年来,由于上中游沿岸农业生产的发展,用水量大增,再加上近年来塔里木河中游沿岸大量盲目引水开荒,又大量的浪费了水资源。
(展示并讲述)展示胡杨树的两幅图片。在塔里木河流域,胡杨树被世居于此的维吾尔族人称为“英雄树”,有“长着不死一千年,死了不倒一千年,倒了不烂一千年”的说法。而如今塔里木河流域几十万亩胡杨林枯萎死亡。除此之外,还有大面积的沼泽、芦苇和红柳等消失。沙漠蔓延趋势逐年加剧。生态环境的恶化,严重危及下游5万多人的生存,那里的耕地面积由60年代的5万公顷,减缩到现在的1.4万公顷。由此可见,对河流的开发利用,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学习南方大河——珠江)
(过渡)我们已经从整体上了解了我国大江大河的分布、分类及特征。在众多的大河中,长江、黄河跨地区范围广。我们将在以后两节中详细了解。现在我们先来看一看南方的大河珠江。
(展示并讲解)展示珠江景观图。珠江长2214千米,流域面积45.3万平方千米。
(展示并讲解)展示珠江水系示意图。珠江水系由西江、东江、北江汇合而成。
(提问)珠江的位置有何特点?结合地形、气候,想一想,珠江主要水文特征是什么?(珠江位于我国南方,因而雨季长,所以珠江的风期最长,水量丰沛,仅次于长江,是黄河的七倍。珠江流经地势二、三级阶梯,加之水量丰沛,因此水能丰富。)
(提问)目前建立了哪些水电站?(答案略)
(提问)珠江不仅水能丰富,而且航运价值也很高,为什么?(培养学生发散思维)
(学生回答很可能会多种多样,但只要是言之成理即可。如南方水量丰沛,利于航运;经济发达,需求航运沟通海洋,海河联运,终年不冻,四季通航;地处对外的前沿等等都应该鼓励赞扬。)
(学习京杭运河)
(过渡)前面介绍的都是天然河流的水文特征。在我国除了众多的天然河流外,还有许多的人工河流。其中有一条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也是最长的人工河就是中国的京杭大运河。
(展示)京杭运河景观图片。从图中使学生了解运河河道的宽阔、航运的繁忙、沿岸经济的发达。
(展示)京杭运河图。边演示边讲解京杭运河的起始点、长度、流经的省市、沟通的水系等内容。
(讲解)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的运河之一。春秋战国时期,吴王夫差为了北伐齐国,称霸中原,就在公元前485年起开凿邗沟,从邗城(今江苏扬州)东南到末口(今江苏淮安),沟通了长江和淮河两大水系,奠定了大运河的初基。这段运河的开凿至今已经有2400多年历史了。到了隋朝,隋文帝建都长安(今西安),由于供给京师的粮食主要靠黄河运输,而黄河上又有三门峡阻隔,运粮十分不便,京师的粮食供应有很大的困难。一遇荒年,京师军民就没有饭吃。公元594年,由于连续几年的荒年,隋文帝不得不带领京师军民到洛阳就食。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当时已迁都洛阳,为了从外地调运粮食到京师,并到扬州看“琼花”,就征集几百万民工,开挖通济渠,使之南接邗沟。从长安到扬州沿渠修筑御道、离宫。同时还从洛阳附近开凿永济渠,连接卫河,通达天津,然后沿永定河通达北京。隋朝大业六年(610年)又拓宽浚深江南河,从京口(今江苏镇江)直达余杭(今杭州),两岸宽达十余丈,能通“龙舟”。至此,南北大运河全部开凿完成,成为我国历史上可与万里长城媲美的伟大工程。
(展示并讲解)展示京杭运河地图(多彩地图)。京杭运河历史上曾经是中国漕运和商旅往来的重要通道,对沟通南北交通起过重要作用。但因流经地区地势高低悬殊,黄河泛滥等原因,河道易被淤塞。1991年津浦铁路通车后,运河的运输地位下降,多段河道废弃。1949年后,被淤河道分段被疏通,运河南端还延长了7千米,使运河船只可以进入钱塘江。目前,运河季节性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它的年运输量,在内河航运中仅次于长江,居第二位。
(学习内流湖和外流湖)
(过渡)以上我们主要学习了我国各类河流的特点,最后学习我国的湖泊。
(展示)中国内流流域和外流流域图,指导学生了解什么是内流湖,什么是外流湖。
(讲述)天然湖泊遍及中国各地,其名称因语言的不同,而有“湖”、“池”、“漾”、“海”、“错”等之称。湖泊也有内流湖区与外流湖区之分,其分界线与内外流河的分界线大致相同。外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小的淡水湖为主;内流湖区以含盐量较大的咸水湖为主,但青藏高原上有一些淡水湖。
(展示)咸水湖和淡水湖形成示意图。
(提问)咸水湖和淡水湖输出湖水的方式有什么不同?对湖水的盐度有什么影响?
(总结)咸水湖湖水的输出以蒸发为主,使湖泊中的盐分留在湖中,日积月累,使湖水的盐度增高,形成咸水湖和盐湖。(展示盐湖图片)
(展示并讲解)分别展示我国两大湖区的主要湖泊图片,并配以适当的说明。
板书设计:
三、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1.我国内流河的水文特征及其原因
2.我国最大的内流河——塔里木河
四、南方大河——珠江
五、京杭运河
六、我国的湖泊
1.内流湖和外流湖
2.我国的两大湖泊区
探究活动
分组讨论:如果我国地势为东高西低,河流将会与现在有那些不同?
〈步骤〉
1、分组
2、根据引导问题进行讨论:
a对河流流向的影响。
b对内、外流区面积的影响。
c对河流水量的影响。
d对水能资源的影响。
3、各小组总结,派代表发言。可以互相补充,也可以提出不同意见。
4、教师总结
河
河流湖泊概况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通过读图,使学生知道我国主要河流的位置、流向和流入的海洋;我国主要湖泊分布的省区和特点。
通过读图,使学生能在图上确认内外流区域的界限;并结合地形图指出它与地形区的关系,结合季风区非季风区图指出它与气候区的关系。
通过阅读珠江流域图和广州降水量柱状图及中国地形图,帮助学生理解珠江水量大、汛期长、水运发达的特点;理解红水河段水能丰富的知识内容。
通过引导阅读京杭运河示意图,使学生能够读出运河的起止点、经过的省区、勾通的水系。
通过学习我国河湖众多、京杭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人工运河等知识点,使学生产生民族自豪感。
通过珠江的水文特征是结合流域内降水、地形特点分析得出的学习过程,使学生初步建立起自然地理要素相互影响,即地理环境整体性的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引言这部分简要概括地说明河流湖泊的意义,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巨大作用,并通过“想一想”提出河湖对人类提供了“利”,同时也造成“害”。
正文中四个标题,实际上可归纳为三部分内容:第一部分内容是“内流区和外流区”:介绍了外流河、内流河;外流湖、内流湖。通过这部分内容,可看出我国河湖众多,且多大江大河的特点。教材在后两节对长江和黄河做专题介绍,但珠江水量在我国居第二位,也是学生应该有所了解的一条河流。因此,第二部分内容是“南方大河——珠江”:介绍了珠江的源流概况、水量、水能、航运等知识。第三部分是“京杭运河”:介绍了运河在世界上的地位、长度、在历史上的作用、现状,并通过读图练习的形式,使学生读出运河的起止点、经过的省区及沟通的水系。
教法建议
建议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讲授法进行本节的教学。教学中要注意读图环节。由于河湖的分布、河流的走向、水文特征等是在地形和气候要素的影响下形成的,因此,除要充分利用本章节的各种地图外,还要引导学生查阅"中国地形图"、"三级阶梯示意图"、"我国降水量分布图"、某地的"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等。即通过阅读本章的地图,归纳得出现象和特征;通过阅读前两章的相关地图,分析得出这些现象和特征的成因,从而帮助学生建立起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因果关系,逐渐掌握学习地理的方法。
关于"内流区和外流区"的教学,可从读图练习入手。通过查找主要河流及各自注入的海洋,总结出外流河、内流河的概念,进一步得出外流区、内流区的概念。然后引导学生读图,观察内、外流区的界线,与季风区、非季风区的界线进行比较,并给出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外流河的特点。(生源较差的学校可不讲水文特征。)
关于"我国的湖泊"的教学,可把此标题提前至第二个标题。在讲完内流河、外流河后,自然过渡到湖泊,湖泊也分为内流湖、外流湖,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外流湖为淡水湖,两大湖区也分别为咸水湖、淡水湖的集中分布区。这样安排,教学过程会比较顺畅。
关于"南方大河--珠江"的教学,要讲清这里所说的南方与以秦岭-淮河为界线划分的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中的南方是不同的概念,其含义应该是"南疆的大河"。其水资源丰富、水量居全国第二的特点,要结合广州的降水量柱状图分析;其水能蕴藏丰富的特点,要结合地形图分析;其他特点读图即可。
关于"京杭运河"的教学,结合课本中的读图练习,指导学生通过读图完成练习题即可,因为这里没有难点。但要顺便补充一点关于南水北调工程中,古运河的现实作用,为后面讲南水北调时埋下优笔。
教学设计方案1
〈教学重点〉
我国主要河流湖泊的分布,内流区和外流区,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
〈教学难点〉
我国内外流河的水文特征;内流湖,外流湖的含盐度的差异。
〈教学手段〉
地图:我国季风区、非季风区图;降水量分布图;降水量柱状图;我国地形图;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我国主要水系图。
景观图:鄱阳湖、青海湖
〈教学过程〉
(引课)
有一首歌有这样几句歌词:“你从雪山走来,……你向东海奔去,……你用健美的臂膀,挽起高山大海。……”这些歌是赞美长江的。
在我国广阔的土地上,分布着许许多多“从雪山走来,奔向大海”的大江大河。河流被称为大地的动脉,湖泊被誉为大地的明珠。本章我们来学习河流湖泊的知识。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河流和湖泊能给我们生活提供哪些便利?也给我们造成了哪些灾害?
(教师总结)今后的生产活动中,我们将更多地开发、利用其“利”,防治其“害”。
(板书)第1节
(学生活动)完成练习:查阅地图册,找出黑龙江、辽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珠江、怒江、雅鲁藏布江、额尔齐斯河各注入哪个大洋。
(展示)我国的外流区和内流区图
(讲述)我们把最终流入海洋的河流叫做外流河。外流河的区域叫做外流区。
(学生活动)找出塔里木河河水的去向,与长江、黄河、珠江等的区别?
(讲述)我们把流入内陆湖泊或中途消失的河流称为内流河,内流河的流域叫做内河区。
(板书)一、内流区和外流区
1、外流区、内流区的界线
(学生活动)读图找到内流区、外流区的分界线,观察其位置,思考:1、与气候一章中的哪条气侯区的分界线位置接近?(可查阅地图)2、外流区的气候特征和外流河的水文。(给出广州的降水量柱状图)3、内流区的气候特征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给出乌鲁木齐的降水量柱状图)
(总结)略
(板书)2、外流河和内流河的水文特征
(讲述)除河流外,我国还拥有众多的湖泊。分布在内流区的叫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分布在外流区的叫外流湖,是淡水湖。
(学生活动)观察“咸水湖和淡水湖”示意图,分析说明内流湖多为咸水湖,外流湖则为淡水湖的原因。
(板书)3、外流湖和内流湖
(讲述)这些湖泊的分布相对集中在两大湖区,即青藏高原湖区和东部平原湖区。
(学生活动)读图,找出两大湖区的主要湖泊。
(展示):青海湖和鄱阳湖的风光图片
鄱阳湖
青海湖
(总结板书)(1)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
(2)东部平愿湖区:鄱阳湖
(总结、练习反馈)
〈板书设计〉
第五章中国的河流和湖泊
第一节河流和湖泊的概况
一、外流区和内流区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
2、外流区和内流区的水文特征
3、外流湖和内流湖
(1)青藏高原湖区:青海湖
(2)东部平原湖区:鄱阳湖
第123页
河流湖泊
知识目标
读图说出长江的发源地、流经省区、注入的海洋、长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了解对长江的开发利用状况。
能力目标
学会搜集并运用地图和统计资料说明河流的基本概况。
能初步提出长江各河段开发利用的方向及措施,初步形成因地制宜、兴利除弊的能力。
训练对地理知识的迁移应用能力,初步培养获取信息、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逐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人地协调观念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
增强民族自豪感和社会责任感。
教学重点
了解长江河源基本概况,培养根据长江特征寻求开发治理措施的能力。
教学难点
培养根据长江特征寻求开发治理措施的能力。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展示课件:
从欣赏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美丽风景的感性认识开始,到总结归纳其文明的理性的共同点,来把握如何从更高的层面去理解我们的一条母亲河──长江。
展示课件:
聆听《长江之歌》伴奏,欣赏壮美的长江风光。
教师讲解:
和黄河一样,长江也是我们中华民族的母亲河,《长江之歌》表达了中华儿女对母亲河的无限赞美之情。它既是我国的“水能宝库”,也是我国的“黄金水道”。在我们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今天,如何才能更好地发挥长江“水能宝库”和“黄金水道”的功能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长江的开发。
展示课件:
教师:展示《中国地形图》,从长江的源头到入海口,动态的设置相关内容,如提问点、思考点、讨论点等。
内容包括:
1.长江发源于哪里?找出依次流经的省级行政单位,最后注入什么海洋?干流有多长?
2.在图中指出自源头到入海口,长江干流流经了哪些大的地形区?这些地形区各属于我国的地势哪级阶梯?干流在阶梯交界处形成了哪些著名的峡谷?
3.在板图中标出长江上、中、下游的分界点并写出分界点的名称,干流的南北各有哪些支流和湖泊?
4.讨论如何对长江实施合理的开发利用。
学生:以讨论、活动、等形式来归纳、总结作答相应的内容(具体过程见备课笔记)。
课堂巩固:
1.用填表格的形式来归纳所学。
2.用《长江》flash课件巩固本节课所学长江相关知识。
课堂小结:
只要我们对长江能合理地开发利用,滚滚长江永远是中华民族不竭的资源!
地形概况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使学生分析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图上确定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分界线,了解三级阶梯的特点;能在图上找出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区。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种地形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进行国情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地势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教材分析,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并没有急于要求读图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那样学生在读图时就会很盲目,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入手点,也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所以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即有事可做,又不会东闯西撞做无用功,因此学生在完成这三个读图题,(不知不觉沿着设计者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紧接着,教材给出两幅地势剖面略图,要求学生判读找出能反映我国地势的,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分别介绍了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和地形类型,以及近海大陆架的分布。由于地势对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的经济活动都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会对上述各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教材做了简要分析。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个知识点简单易懂,所以教材通过列举五种地形类型齐全,说明我国“地形多种多样”,通过具体数据说明“山区面积广大”。为了复习等高线的知识,教材给出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初步训练学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来判读实际地形类型的能力。我国的地形特征,也会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教材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侧面分别叙述。
教法建议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作用是通过适时适度的设问,引导学生读图思考,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切忌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避免平铺直叙,可以结合生活联系实际,调动起学生活动,如提问有哪些同学外出旅游?到过哪些地方?或者教师展示一些图片、照片,让学生根据景观分析是何种地形。接着再复习提问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得到答案后,要求学生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看我国是否都有,各找一至两例。自此,学生可总结出“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通过数字即可说明,但要注意讲清山地和山区两个概念的区别。地形特点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可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地形的两大基本特点
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
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过我国人口的分布非常不均: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这样的分布状况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致,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地形,本章我们学习中国的地形。
(板书)第3章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1。
(计算机演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位置。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2。
(计算机演示)在地图上用褐色表示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区、用黄色表示海拔1000米至2000米的地区、用绿色表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3。
(总结板书)地势西高东低。
提出问题:P20图⒊1“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的正误”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计算机演示)绘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的过程。
(总结板书)呈阶梯状分布。
(计算机演示)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山脉的名称。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读图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地势分成几级阶梯?(2)它们之间的分界线?(3)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海拔高度?(4)这样的地势特点给我国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经济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计算机演示)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板书)有利:降水丰沛、东西交通、水能丰富。
(学生活动)(1)回忆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2)在我国是否都有分布?(3)如有,请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找一至二例?
(总结)可见,我国地形特征之二是:地形多种多样。
(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学生活动)读P22图⒊4找出占比例较大的地形?说出山地与山区的区别。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学生活动)讨论:这样的地形特点,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总结板书)有利:多种生产、资源丰富。
不利:交通不便、耕地少。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如何利用地形地势的有利条件,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不利因素?
(总结板书)发展河运
开发水能
多种农业方式
矿业、旅游业等
改善交通
(反馈练习)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征,以及带来的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地形会影响人类的活动(如人口的分布),另一方面人类也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适应和适当改造不利的影响。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总结概况出我国的地形特征、地势特征。由于地图中,尤其是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信息量很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这张图,因此,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读图方法。教材中的三个读图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第二个环节,分析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征,给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山川秀丽,景色多姿多彩,我们拥有发展多种生产的条件;拥有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同纬度的西岸和内陆的地区却是干旱的沙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不利影响,这样才能做到生产中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此,本环节既要注意进行生动具体的国情教育,同时也要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第三个环节,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有利条件,适应和改造不利条件,即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没有突出体现,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地协调的观念也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逐渐渗透。由于初中学生理解力有限,建议师生共同讨论。本环节的知识也不要求必须掌握,重在培养思想和观念。
地理教案-地形概况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通过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使学生分析得出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使学生在图上确定地势三级阶梯的分布和分界线,了解三级阶梯的特点;能在图上找出我国近海大陆架的分布区。
能力目标
通过引导学生对分层设色中国地形图、地形剖面图和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分析,进一步培养学生阅读和运用各种地形图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分析我国地形、地势的基本特征,进行国情教育;通过分析地形、地势条件的有利和不利影响,初步树立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教材分析,讲述这部分知识时,并没有急于要求读图总结我国地势的特征,那样学生在读图时就会很盲目,找不到回答问题的入手点,也就不能得到准确的答案。所以教材设计了三个问题,这三个问题由浅入深,层层递进,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使学生即有事可做,又不会东闯西撞做无用功,因此学生在完成这三个读图题,(不知不觉沿着设计者的思路接近正确答案),即可顺利得出“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结论。紧接着,教材给出两幅地势剖面略图,要求学生判读找出能反映我国地势的,进一步使学生认识“我国地势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在此基础上,教材结合“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分别介绍了三级阶梯的分布范围、海拔和地形类型,以及近海大陆架的分布。由于地势对气候、水文、植被等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的经济活动都产生深刻影响,那么我国“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会对上述各要素产生怎样的影响呢,教材做了简要分析。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这个知识点简单易懂,所以教材通过列举五种地形类型齐全,说明我国“地形多种多样”,通过具体数据说明“山区面积广大”。为了复习等高线的知识,教材给出两幅等高线地形图,初步训练学生通过等高线地形图来判读实际地形类型的能力。我国的地形特征,也会对自然地理要素和人类经济活动产生深刻影响,教材从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两个侧面分别叙述。
教法建议
关于“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以学习指导法为主,结合讨论法,教学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动起来,教师的作用是通过适时适度的设问,引导学生读图思考,使学生自己得出正确结论,切忌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运用计算机课件使知识从少到多、从简单到复杂、从平面到立体地出现在学生面前。
关于“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要避免平铺直叙,可以结合生活联系实际,调动起学生活动,如提问有哪些同学外出旅游?到过哪些地方?或者教师展示一些图片、照片,让学生根据景观分析是何种地形。接着再复习提问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得到答案后,要求学生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找,看我国是否都有,各找一至两例。自此,学生可总结出“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广大”,通过数字即可说明,但要注意讲清山地和山区两个概念的区别。地形特点的“有利影响和不利影响”可用讨论法进行教学,渗透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和因地制宜的观念。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
地形的两大基本特点
阅读各类地形图的能力的培养。
〈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
教材及地图册中的各种地形图、示意图。
〈教学过程〉
(引课)我们已经学习过我国人口的分布非常不均:东南部人口稠密,西北部人口稀少。这样的分布状况是由于多种因素影响而致,其中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就是地形,本章我们学习中国的地形。
(板书)第3章中国的地形
第一节地形概况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1。
(计算机演示)青藏高原、塔里木盆地、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的位置。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2。
(计算机演示)在地图上用褐色表示海拔在4000米以上的地区、用黄色表示海拔1000米至2000米的地区、用绿色表示海拔500米以下的地区。
(学生活动)完成P20读图3。
(总结板书)地势西高东低。
提出问题:P20图⒊1“中国地势变化示意图的正误”均为西高东低,我国属于哪种情况呢?
(计算机演示)绘制中国地势阶梯状分布示意图的过程。
(总结板书)呈阶梯状分布。
(计算机演示)在中国地形图上出现三级阶梯的界线及山脉的名称。
(学生活动)请同学们读图考虑以下几个问题:(1)我国地势分成几级阶梯?(2)它们之间的分界线?(3)每级阶梯的主要地形类型、海拔高度?(4)这样的地势特点给我国的自然环境、人们的经济活动带来哪些影响?
(计算机演示)总结:我国地势西高东低的特点对我国的影响。
(板书)有利:降水丰沛、东西交通、水能丰富。
(学生活动)(1)回忆最基本的地形类型有哪几种?(2)在我国是否都有分布?(3)如有,请在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上各找一至二例?
(总结)可见,我国地形特征之二是:地形多种多样。
(板书)地形多种多样。
(学生活动)读P22图⒊4找出占比例较大的地形?说出山地与山区的区别。
(板书)山区面积广大。
(学生活动)讨论:这样的地形特点,又给我们带来哪些影响呢?
(总结板书)有利:多种生产、资源丰富。
不利:交通不便、耕地少。
(学生活动)思考、讨论:人们在生产活动中如何利用地形地势的有利条件,适应并在一定程度上改造不利因素?
(总结板书)发展河运
开发水能
多种农业方式
矿业、旅游业等
改善交通
(反馈练习)
(总结)通过本章学习,我们知道了我国地形的两大基本特征,以及带来的有利和不利两方面的影响。地形会影响人类的活动(如人口的分布),另一方面人类也会在长期的生产过程中,适应和适当改造不利的影响。
〈设计思想〉
根据本节教材对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价值观念三个方面的要求,本节课设计了三个主要教学环节:第一个环节,提出的具体问题引导学生阅读各种地形图、示意图,通过读图总结概况出我国的地形特征、地势特征。由于地图中,尤其是中国分层设色地形图中信息量很大,学生又是初次接触这张图,因此,本环节中教师要特别注意,提问要具体、明确,问题的难度要由浅到深,给学生一个适应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读图方法。教材中的三个读图要求很好地体现了上述思想。第二个环节,分析我国的地形和地势特征,给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通过分析讨论使学生感受到我国山川秀丽,景色多姿多彩,我们拥有发展多种生产的条件;拥有世界著名的大江大河;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旅游资源、水能资源;南方地区水资源丰富,而同纬度的西岸和内陆的地区却是干旱的沙漠,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同时,也要引导学生辩证地分析不利影响,这样才能做到生产中扬长避短、因地制宜。因此,本环节既要注意进行生动具体的国情教育,同时也要为下一环节埋下伏笔。第三个环节,研究人们在经济活动中,如何利用有利条件,适应和改造不利条件,即扬长避短、因地制宜的发展生产。这部分知识在教材中没有突出体现,但随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人地协调的观念也应该在初中地理教学中逐渐渗透。由于初中学生理解力有限,建议师生共同讨论。本环节的知识也不要求必须掌握,重在培养思想和观念。
地理教案-地震火山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学习,使学生知道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并能结合世界地震带的分布,分析我国多地震的原因;能够指图说出我国主要地震和火山的分布。
通过阅读有关地震的检测和预报的知识,培养学生树立防灾减灾意识。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少数几个国家之一。我国的自然灾害中,地质灾害是一个重要的方面,而地质灾害中影响特别大、危害特别严重的,又当属地震。火山在我国危险不大。所以教材详讲地震、略讲火山。关于地震,教材分了三个标题:“多地震的国家,”“主要地震带,”“地震的监测和预报”(选学课文)。这三个标题的思路是:告诉事实——分析原因、图示分布——教会预防。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教材特点,建议采用讲授法和学习指导法。
关于“多地震的国家”的教学,可由教师提出要求,学生自己看书。“主要地震带”的教学。要结合世界火山地震带的分布,从原理讲清我国为什么多地震;四个主要地震区结合图进行教学即可;地震的危害是通过一段影像资料展示给学生,形成丰富的感性知识,认识到地震确实给我国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从而自然过渡到下一个标题。“地震监测和预报”,虽然是选学课文,但却是重要的防灾常识,且本节教材内容不多,课时也允许,所以“选学课文”和“读一读”要组织学生学习。关于“火山的分布”的教学,注意两点就可以了:一是明确我国活火山不多,危害不大;二是把教材中出现的火山名称在图3.23中找出,读出所在省区。
教学设计方案
〈教学重点〉主要地震带的分布。
〈教学手段〉计算机课件:我国主要地震带和火山的分布。
〈教学过程〉
(引课)在第二节的探究活动中,我们曾讨论过我国的三列横向和三列纵向山脉的成因,它们是因受到的挤压力隆起而形成,这个过程是缓慢和漫长的,当这个变化缓慢进行时,人们不易察觉,而当地壳发生突然断裂和错动时,人们就感觉到大地在强烈的震动,这就是地震。
(板书)第四节地震和火山
一、多地震的国家
(学生活动)考虑从哪些方面得知我国是多地震的国家?从课文中找答案。
(总结)从两方面说明:一是文字记载地震最早;二是发生地震次数很多。
(讲述)任何事物的发生、发展和分布都是有规律的,地震也是如此。它们多发生在板块和板块的交界地带,世界的两大地震带就是这样的地区。
(学生活动)回答世界两大地震带。
(演示课件)世界两大地震带
(学生活动)看计算机课件的演示,考虑我国的位置同两大地震带的关系。
(总结)我国位于世界两大地震带的衔接处,地壳不稳定,所以多地震。
(演示课件)中国的地震带
(讲述)我国的地震集中分布在如图的四个地带。
(演示课件、讲述)中国的地震带(四个地震带,略)
(讲述)我国有资料的大地震都发生在这些地震带中。唐山大地震给我们造成巨大损失。
(演示课件)唐山地震。
(讲述)地震的破坏力这样大,有无办法预防,从而减少损失呢?
(学生活动)自学教材中的“选学课文”和“读一读”。
(讲述)火山同地震一样,也是一种地质灾害,给人们带来危害。但火山在我国危害不大,活火山很少。
(学生活动)读图3.21找出课文中提到的几座著名的火山。
(总结、反馈练习)
〈设计思想〉
本节虽然将我国的地震,但一定要结合世界的两大地震带的分布,才能从原理上讲清我国多地震的原因和地震带的分布。通过计算机课件把二者之间的联系,动态的表示出来。有关唐山地震的影像资料,意在告诉学生,地震给我国经济造成巨大的损失,防震减灾工作有重要意义,激励学生努力学习,今后投身科学研究工作。
〈板书设计〉
第四节地震和火山
一、多地震的国家
二、主要地震带:1、2、3、4
三、地震的监测和预报
四、火山的分布
探究活动
课堂上将学生分组,每组发一块薄泡沫板,出思考题:
将泡沫板从两侧向中间用力挤压,会发生什么现象?想一想,这种现象与地震有联系吗?
小组讨论3分钟,之后由每组的代表回答问题,最后教师总结。
地理教案-与山为相关教学方案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说出山区不同的自然环境特征,及其与当地居民生产、生活和文化间的关系。
2.过程与方法:能利用各种地图或资料,获取信息,并尝试描述一个地区自然环境的基本特征,积极参与,学会比较,能举一反三,解决实际问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欣赏山区自然之美,积极探讨山区社会经济发展问题。能确立因地制宜的发展观,坚持人与自然的和谐观。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和生活的情况。
2.难点:山区人民利用自然条件来安排生产活动所包含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问题探究法、讨论法
四、课前准备:
请学生收集有关哈萨克人与哈尼人民俗风情的材料。
五、板书设计:(略)
六、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及设计意图学生活动
(新课导入):我们刚了解了湄南河谷稻作文化,也参观过美国中部的现代化大农场,今天,老师又将领着大家去哪儿呢?(创设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师:原来,我们今天要与哈萨克族人和哈尼族人结伴而行,一同去了解他们的家园!(《中国地形图》,检查预习情况,并巩固地图知识。)师:点击天山、梯田两图。猜猜这是哪儿?师: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就是生活在这样美丽如画的山区,他们的家都是“与山为邻”。(导入新课,指明学习内容,调动学生动手、动脑热情。)(新课)第二课与山为邻师:他们分别从事什么劳动?师:讲到畜牧业,老师想到一句大家非常熟悉的民歌“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老师的脑海中有这样一个场景:辽阔、平坦的内蒙古大草原上,水草富足,牛羊成群。今天,老师还要带领大家去看一看另一个大牧场(点击天山牧场放牧图片),这也是一个牧场,虽然也在放牧,但好像有所不同?师: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请同学参照图册p34页看书、看图,并填图、指图(天山景观图)师:这样的牧场放牧有何特色?师:谁能讲讲“四季放牧”的过程?(教师点击“转场”幻灯,简述过程。)(启发学生发散性、开放性的思维,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师:看来,哈萨克人很聪明,请大家“议一议”:哈萨克人为什么这样利用山地?(有利于学生放手自学,自主探索,从而获得新知。同时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从众多的内容中达到一种共识,突破了难点。)师(总结):哈萨克牧民在长期与自然环境的接触中,掌握了天山山脉自然景观的变规律,把自己生活和草原的变化融为一体,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之美。(承转):哈萨克人很好的利用山地,而哈尼人也很会利用山地,他们又是怎样利用山地并过上幸福生活的呢?(点击幻灯,设问?)师:哈尼人进行农业生产时又是怎样利用水资源?(讨论)(继续培养学生讲解的能力,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水平,强化学生的参与意识。)师:山区要发展种植业的前提是先把坡度较缓的山地修成梯田,减缓水流速度,防止水土流失。哈尼族人正是随山势变化,因地制宜,修筑了梯田,被称为“大地的雕塑”。(点击幻灯)哈尼梯田不仅是外观美,对他们的生活更为重要,能否用一句哈尼俗语来概括一下?师:没有梯田,就没有食物,更没有正常的生活。随着人口的增长,解决吃饭问题是哈尼人必备的生活本领。师(总结):将哈萨克人和哈尼人的生产活动进行对比,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哈尼人的智慧,因为哈尼人不但充分利用自然条件,更重要的是改造了自然环境,并创造了“如画的梯田”。(板书)师:不同的自然环境使哈萨克人与哈尼人充分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独特的生产活动,这势必对他们的生活也有影响,形成与众不同的民俗风情,下面有请哈萨克人和哈尼人简单介绍一下:(引导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观能动性,提供均等的参与机会和创造性表现的空间,体会山区生活。)师:老师这里也有几张图片,请大家欣赏。如果同学对这些民俗感兴趣,请课后去查阅资料。(点击幻灯,出示图片,简单介绍)小结:今天,我们欣赏了美丽的风光,品味了有趣的民俗,感受到他们独特的生产和快乐的生活,也学到了很好的经验。那么,同学们是否知道其实我们浙江也是一个多山的省份,并有“七山一水二分田”的说法,同学们能否从哈萨克人和哈尼人利用山地的事例中对浙江山区的发展作点设想,好吗?(点击幻灯:实践探究)(树立人地和谐观,进行情感教育,引发新思考。)实践探究:浙江境内多山地丘陵,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因地制宜,发展经济”是农民提高生活水平的必然之路。请你收集有关资料,谈谈浙江山区农民应如何发挥地区优势,发展经济,提高生活水平,写成一篇调查报告。(教师指导,给出建议。)教师寄语:略。(在教师的祝愿中,轻松、愉快地完成学习任务,感受山区之美、祖国之美,体验热爱家乡的情感。)欣赏影片学生回答,指图生:纷纷回答生:哈尼族人从事农业生产,哈萨克族人以畜牧业为主。生:畅所欲言生:看书、看图、填图、指图,分析得出“垂直的牧场”生:“四季放牧”生:指图说明生:……(学生根据课文讨论、回答)欣赏图片学生带着问题展开讨论,并汇报讨论结果生:“梯田是小伙子的脸”。学生:(角色扮演)生:欣赏图片,感受山区之美。小组讨论:学生合作,选定山区,进行探究,汇成材料

手机端
收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