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学计划
  • >导航
  • >独坐敬亭山教案 关于教学工作的总结
  • 独坐敬亭山教案 关于教学工作的总结

    发表时间:2022-01-21

    【www.jk251.com - 教学工作】

    即将迎来新学期的工作,跟着教学的脚步,我们要开始规划新的教学计划。我们要写好新学期的教学计划,新学期的工作才会更顺利!优秀的教学计划是什么样子的?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独坐敬亭山教案 关于教学工作的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一篇:《独坐敬亭山》教案

    教育科学学院初等教育一班吕芝兰20xx11123006

    人教版小学教材四年级下册

    第一课《古诗词三首》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的目标:

    学会本课的生字、生词。借助字典与注释理解诗句的意思。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2、过程与方法的目标:

    学生通过自己查阅课外资料、字典,朗读体会、小组合作来学习古诗。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体会诗人表达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体会诗人表达的感情,有感情的诵读古诗。教学方法:知识抢答式导入,情境创设法,自主合作学习法,巧解图画理解诗意等。教学准备:敬亭山文字资料、白纸。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独坐敬亭山》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导入语:

    我们先进行一个课外知识抢答。唐朝是我国古诗创作最旺盛的时期,在众多诗人中,有两位最著名的诗人,他们是谁?

    (根据学生课堂反应,老师提示:一个是李白,人称“诗仙”,一个是杜甫,别称“诗圣”。)

    2.揭题,谁来背李白的诗,会背几首就背几首。

    (学生可能会背要学习的这首,应该表扬,且要顺势揭题板书。)

    (二)整体诵读,初步感受。

    1.启示学习方法和要求:

    (1)自由读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特别是生字的读音。然后看注释理解词句;

    (2)反复朗读,体会诗人当时的思想感情;

    (3)再讲出诗歌的背景,导出“孤独”的诗歌基调。

    2.学生自由读古诗,然后再指名朗读古诗,听听是否读的既正确又通顺。

    3.借助诗文注释,整体感知内容。

    (1)释题意。

    独坐:单独的坐。

    敬亭山:原名昭亭山,属黄山支脉,东西绵亘百余里,大小山峰60座,海拔317米。连起来题目是什么意思呢?

    (2)抓景物。

    诗中写了哪些景物?这首诗写了众鸟、孤云、敬亭山三样景物。

    (三)分部解读,感悟诗情。

    第一,学习“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1.画。根据自己的理解,让学生用简笔画画出这两句诗的意思。

    2.议。说说为什么画好多只鸟?为什么只画一片云?帮助理解“众鸟”和“孤云”。

    再出示一空白的画面,让学生说说为什么需要这个画面,以此理解“尽”和“去”。

    3.转。教师语言过渡:看来静止的画面是无法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和字里的精妙的。众鸟

    教育科学学院初等教育一班吕芝兰20xx11123006

    飞走了,孤云离去了,现在只剩下李白一个人了,怪不得题目里是——“独”坐敬亭山。

    4.品。坐着这种孤独的内心境界是通过什么表达的?你从哪些字词中看出来的?引导学生

    品味语言的内蕴。

    5.读。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孤独的味道。

    第二,学习“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1.质疑。学生提出自学这两句诗的疑难问题。

    可能有:既然“只有敬亭山”,为什么会看不厌呢?敬亭山真的那么好看,令人看不厌吗?课题中的“独”是很孤独,这里却写“相看两不厌”,不是矛盾吗?

    2.释疑。

    提供敬亭山的文字资料,体会李白看敬亭山看不满足的表面原因是景美。

    山上有一峰庵、拥翠亭、云齐阁、翠云庵等亭台楼阁,此外还有云根石、额珠楼、最高亭、穿云亭、十贤祠、太白楼、古昭亭坊、勒诗石、裴公井、绿雪井、梦珠泉、广教寺、双塔、怀英亭、龙首亭等。

    追问:李白仅仅把敬亭山当作一个景物来看吗?(诗人把敬亭山当作朋友。)

    3.感悟。

    既然诗人与敬亭山成为了朋友,那大家联系上下文想想诗人在敬亭山上会与这个“好朋友”说些什么呢?

    的确,大家想的都很对!诗人确实找到了朋友,但老师却认为诗人还是很孤独,你们认为呢?难道不是吗!你们看作者只能在大自然中找朋友,而现实生活中呢,找不到朋友,难道他不孤独吗?!

    4.品读。此时,你就是诗人李白,你来吟一下这首诗吧!引导学生反复诵读,读出应有的

    语气。

    (四)表情朗读,升华诗意

    1.《独坐敬亭山》看似写景,其实也是抒发作者的感情,就让我们也带着作者的感情再来读一读这首诗吧。引导学生用各种形式朗读全诗。

    2.背诵全诗。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看相看

    鸟尽云闲←————坐←——————→敬亭山

    (备感孤独)(寻求安慰)

    第二篇:独坐敬亭山教案

    《独坐敬亭山》教学设计

    壶山小学潘笑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理解诗中词意,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诵读并背诵古诗。

    2、过程与方法:在理解感悟诗的过程中,能通过想象和朗读了解诗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能感悟古诗内容,意境,体会诗人孤独寂寥的情感。教学重、难点:

    领悟诗意,感悟诗情(难点)。

    一、感受李白

    同学们知道李白吧?李白的诗你能背几首?

    (你来!流利!真有感情!你会的真多!)

    (图片以及古诗)

    1、这幅画面,是正在浅吟低唱《静夜思》的李白,无论古今,不分中外,所有在外的游子都有一种怎样的情怀?——

    是啊,这是一个乡愁满怀的李白。(板书:乡愁满怀)

    2、《望庐山瀑布》。“飞流直下三千尺,疑似银河落九天”,豪情万丈啊,这又是一个怎样的李白?正是,潇洒的李白,豪放的李白,寄情山水的李白。(板书:寄情山水)

    3、《赠汪伦》、《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这是怎样的李白?

    (请你回答。你也想说,请,)——正如你们感受到的,这是有情有义的李白。(板书:有情有义)

    从上面诗歌中,我们感受到了一个形象丰满的李白,他是思乡的游子,是豪迈的侠客,是重情重义的真汉子,今天我们还要再学一首李白的诗,你将会看到又一个不同的李白。

    二、初读古诗

    1、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

    有谁知道敬亭山?你来说说。(图片《敬亭山》)是啊,敬亭山又被称为“江南诗山”。自李白《独坐敬亭山》这首诗篇传颂后,敬亭山声名鹊起。白居易、

    杜牧、韩愈、刘禹锡、梅尧臣、汤显祖等许多名人慕名登临,吟诗作赋,绘画写记。历代吟颂敬亭山的诗、文、画达千数,敬亭山这座“江南诗山”,也因而饮誉海内外。

    2、再读课题:敬亭山前面加了个“独坐”,应该怎样读?你为什么这么读?(你读得很慢,因为——哦,是因为伤感;你读得很轻,因为——哦,很孤独;你怎么读这么重?——哦,是在感叹!)

    3、读课文:带着你体会到的情感,按自己的节奏自由读两遍。开始——好!谁来试试!(读得多好啊!字正腔圆。)谁再来?同学们从他们的朗读里听出了什么感觉?(好孤独!好无奈!好伤感!好寂寥!恩,很有体会!)我们一起来读读。

    4、同学们读了这首诗,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你的问题很有价值!看得出你很善于思索!)

    三、细品诗意

    1、李白到底为什么要写这首诗?他写这首诗想告诉我们什么?让我们走进这首诗——(齐读课题)《独坐敬亭山》。“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这首诗里分明写了好几样景物,为何李白要说“独自坐在”敬亭山呢?请在诗中划一划,找一找你所感悟到的词语。

    好,你找到了什么词语?(“飞尽”是指——)是啊,所有的鸟都飞走了,敬亭山静悄悄了。你呢?(“独去闲”是指——),满山不见一只鸟,不闻一丝鸟鸣;辽阔的上空不见一朵白云??这是一座怎样的敬亭山?(我和你的感觉一样)(是啊,好一座寂静清幽的敬亭山!)

    3、读读这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李白久久地坐着,久久地看着,鸟飞云去之后,静悄悄地只剩下谁了?诗人凝视着秀丽的敬亭山,而敬亭山似乎也在一动不动地看着诗人。

    3、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在李白的眼里,还有云么?还有鸟么?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这句话是说——

    是啊,李白看敬亭山,敬亭山看李白,看来看去,谁也看不够。“人生得一知己足矣”,鸟飞云去又何足挂齿啊!再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人山脉脉相望,紧紧融合。——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四、感悟孤独

    好一句“相看两不厌,只有敬庭山”。李白啊李白,你游历了那么多名山,你曾豪情万丈,你曾广交朋友,为什么此刻这么深情地看着敬庭山呢?(孤独)

    你从哪里感受到了“孤独”呢?

    1、我们一起读前两句。“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在李白的眼里,那是无情的鸟儿在弃他而去,那是高傲的云在弃他而去。再读: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

    其实在自然环境中,鸟飞云走,是很自然的。为什么这时候的李白却是那么孤独?你想过么?(你们很善于推测。)

    (介绍背景)的确,这时正是李白横遭冷遇,寂寞凄凉的时候。李白曾经七次来到敬亭山所在的宣城游玩,这首诗是李白被迫离开长安10年以后再次来到敬亭山所作的。李白的满腹才情只被唐玄宗视为点缀升平的御用文人,他空有投身政治报效祖国的雄心,却被一些权臣小人算计被迫离开长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李白饱尝了人间辛酸滋味,看透了世态炎凉,从而增添了孤独与寂寞之感。

    现在你明白了么?谁再来读读前2句。(听得出,同学们感悟很深)齐读。

    2、老师也来试一试。闭上眼睛,想想,那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人看山,山看着人,人陪伴着山,山陪伴着人。配乐,范读。

    同学们来!(齐读)

    3、这哪是人和山。分明是两个李白,分明是两座敬亭山!李白啊李白,你有什么话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

    (1)练笔:

    李白神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地对他说:“??”

    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地对他说:“??”

    (2)引读:

    啊!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齐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相看两不厌,只有李白啊!”

    五、课外拓展

    《秋蒲歌》出示。自由读,感受下这首诗里是怎样的李白?

    你来读读。请你读读。很深情。让我们齐读《秋浦歌》。

    “这是一个怎样的李白?”

    对这个孤独哀愁的李白,你能安慰安慰他吗?

    李白,这么多人在关心你啊,你要乐观、坚强、开朗起来。

    你还记得《赠汪伦》吗?同学们齐——

    还记得《静夜思》吗?

    还记得《望庐山瀑布》吗?

    李白啊李白,我们都在怀念你,你并不孤独!

    让我们再来齐诵这首诗《独坐敬亭山》。

    好,下课!

    第三篇:《独坐敬亭山》教案

    《独坐敬亭山》教案

    麦雪连

    一、认识诗人

    1、同学们,熟悉我吗?他呢?(指某一学生)他呢?(幻灯片2,指屏幕:我乃诗豪——刘禹锡。)那么他呢? 想对敬亭山说呢。敬亭山啊敬亭山,你又有什么话对李白说呢?请同学们拿起笔来替他们这对朋友写一写心里话吧。

    师:(幻灯片18)李白深情地看着敬亭山,轻轻对他说:“”敬亭山深情地看着李白,轻轻对他说:“”(师巡视,生练写)

    交流:

    (1:敬亭山你知道我多孤独么,连云和鸟都遗弃我了。

    2:李白,你是我最好的朋友,我不会遗弃你!

    3:朋友,现在只有我俩在一起,你看我,我看你,我们都很孤独。

    4:李白,我真为你感到孤独!)

    4、引读。(幻灯片19)

    师:敬亭山啊,敬亭山!鸟儿和云朵也讨厌我,只有你陪伴我在身边。真是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是啊,只有我们两个人在这里真有点死气沉沉啊。真是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不用答不用问,一切都在不言中,李白说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师:而敬亭山也说

    生:相看两不厌,只有李太白!

    四、升华朗读

    师:李白会孤独吗?(不会)哪些人会想着他?

    还记得《静夜思》吗?

    (如果有时间就让生背诗)

    谁会想着他?

    师:是啊,李白不孤独,家乡的亲人会想着他

    还记得《赠汪伦》吗?谁会想着他?

    师:是呀,李白不孤独,劳动人民会想着他,一班志同道合的朋友们会想着他,

    让我们一齐诵颂他的诗歌,再次感受这位大诗人的情怀吧。

    (幻灯片20,配乐朗读,可以反复读)

    师:让我们也记住这位中国文化史上杰出的诗人——诗仙:李白。(生读)

    五、作业。(幻灯片21)

    同位背、黙诗歌。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唐)

    众鸟尽(离)读:音断气不断

    李白解:拆分法

    孤云闲(弃)悟:联背景

    第四篇:独坐敬亭山教案1

    一、《独坐敬亭山》

    在教学《独坐敬亭山》这首古诗时,我在学生介绍完李白的相关资料后,又补充介绍了这首诗的写作背景: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诗人通过对敬亭山景象的描写,抒发了因怀才不遇而产生的孤独寂寞的感情。有了这个知识,学生对于整首诗意思的把握就更加容易了,在汇报完一二句的诗意后,我追问道:“你从哪些词上能体会出诗人孤寂的心情?”学生马上答出:“众鸟高飞尽”的“尽”字,“孤云独去闲”的“孤”和“独”字,都能体会出诗人的孤寂。因为诗人的孤独,他看到鸟儿和白云似乎也不愿陪他,都离他而去了。我微笑着表扬了发言的同学,班级的同学也表示赞同。这时,赵习雯同学举起手来,说:“老师,我还有不同的理解。”我让她说说看。她说:“我觉得从?众鸟?和?闲?可以看出鸟儿虽然是要飞向远方,但是也有自己的伙伴陪着。天空中虽然只有一片云但是它也是悠闲自在地飘走的。而这就与诗人的孤寂形成了对比,显得诗人更加孤独和寂寞了。”听了她的发言,我首先予以肯定,并鼓励其他同学今后和要这样发言。同时我也感到这个孩子真的很有想法,并且她还能够把自己的见解清晰得表述了出来。如果课堂上,其他的学生也能如此,我们的语文课不就上出“语文味”来了吗?

    第五篇:独坐敬亭山教学教案

    《独坐敬亭山》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学习古诗《独坐敬亭山》。

    教学目的: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

    2、理解古诗意思,体会古诗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古诗,理解诗句意思。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1.学生齐读课题“古诗词三首”,教师导入:把这个课题和以往的同类课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吗?

    2.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是诗,……是词。

    3.教师过渡: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诗和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白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是否读正确了?注意“相”字的读音。

    5.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向评价:诗味读得最浓的是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6.教师过渡:诗和词,最大的作用就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李白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听一段小故事:……在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后的一天,李白在游完安徽宣州郊区的敬亭山之时,写下了这首诗。一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感受?

    7.学生表述,教师相机:(1)这种感受在诗题里边有没有表现?(2)在诗句里有没有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着重注意“闲”和“厌”的解释。

    8.教师小结诗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一词的深意:能陪伴

    李白的,只有一座无言的敬亭山。这句话当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敬亭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眼前的青山,身边的孤独!

    9.教师过渡:学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同学们学明白了没有,听老师说一段话,看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教师引读:天上的鸟儿都结伴飞走了,不见了踪影;那一片白云,它也飘走了,只留下孤孤单单的我。这世界上能陪伴我的,恐怕只有眼前的这座敬亭山了。

    10.

    11.训练学生看着课文图反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教师组织学生在朗齐诵诗歌,笔记,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孤独

    只有

    Jk251.coM编辑推荐

    小螺号教案 关于教学工作的总结


    第一篇:小螺号教案

    课时: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学习歌曲《小螺号》,指导学生用欢快甜美的歌声完整地演唱,体验节奏的变化对歌曲表现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歌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对音乐的理解能力;学习用波音装饰演唱的《小螺号》、使歌声更具有活力更动听。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歌唱,让学生在歌曲表现中感受到海边孩子热爱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体会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在歌曲中的表现作用。感受和表现歌曲欢快活泼的情趣,掌握波音在歌曲中的表现力,节奏的多变性和音程的跳跃性。

    教学难点:通过改变速度、力度来体会歌曲的情绪。表现歌曲,体验节奏的变化。多变的节奏和大跳音程及装饰音的运用。

    教具:钢琴、课件、图片。

    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

    1、学生听音乐进入教室。

    2、师生问好歌

    1=c2/4

    ..

    5-|1515|5432|1-||

    老师您好,你好你好同学们好!

    师:快乐的音乐课又开始了,就让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开始今天的音乐之旅吧!

    二、导入新课:

    师:下面我想带你们去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听,你听到了什么?(播放海鸥的声音)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播放海浪的声音),现在可以把你们的眼睛睁开了,看看老师带你们到哪里了?(生答)对,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去看海(多媒体:海边景色)。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海边捡宝贝呢?在大海边,同学们最喜欢捡什么呢?(贝壳、海螺……)老师这里也捡了一样宝贝。

    三、新课教学:

    1、看图片,说海螺

    师:同学们看老师捡到什么好宝贝了?(出示海螺图片)让我们一起看一看吧。哪位同学知道海螺的特点?(生回答海螺的特点——海螺

    贝壳边缘轮廓略呈四方形,大而坚厚,壳口内为杏红色,有珍珠光泽。)师:有一个小朋友捡到个更神奇的海螺,它不但能吹出美妙的声音来,而且每当吹响它的时候,海上还会发生奇妙的事情呢,让我们从歌声中来找找答案吧!(播放《小螺号》范唱)(生答)

    2、朗读歌词。

    师:下面,让我们朗读一遍歌词吧。(生读)

    师:同学们,朗读这首歌词的时候,你们的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情景?(茫茫的海滩,蓝蓝的海水,吹起了螺号,心里很美)

    师:同学们朗读得这么优美,相信你们唱得也一定很好听,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歌曲吧!

    3、练声

    4、初听。

    (1)请大家跟着音乐轻声的唱一唱吧。(播放《小螺号》范唱)

    (2)这首歌情绪是怎样的?(欢快活泼优美抒情)

    (3)听到了歌曲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大海蔚蓝的海水和茫茫的海滩。)

    5、复听。

    (1)同学们,歌曲应该分为几部分呢?(两部分)

    (2)刚才同学们已经总结了歌曲的情绪是既欢快活泼又抒情优美,那请大家再次聆听老师演唱一遍,找出哪一部分是欢快的,哪一部分是抒情的,好吗?

    (3)、老师范唱,学生感受歌曲的情绪。

    6、教师分句教唱歌谱。

    7、教师分句弹伴奏,学生分句唱词。

    8、教师伴奏,学生完整演唱一遍。

    9、解决难点乐句(波音的处理、大跳音程的练唱、长音的学习)。

    10、歌曲处理:前半部分给人的感觉就比较轻快,高兴的,就像小朋友蹦蹦跳跳地在海滩边拣贝壳、玩耍,演唱的声音要轻快有弹性。后四句节奏比较舒缓,给人的感觉就比较优美,抒情的。就像小朋友在呼唤他的阿爸早点回家,声音要唱得连贯。

    11、有感情地完整演唱歌曲。

    四、拓展

    1、分形式表演歌曲(独唱、轮唱)。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五、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欢快热闹的海边之旅就要结束了。我们在海边无忧无虑的唱歌,在水上尽情的嬉戏。大自然的每一簇都那样的生机勃勃。让我们共同去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就让我们用自己的歌声再次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吧!(全体有感情的演唱歌曲)

    第二篇:小螺号教案

    《小螺号》教案设计

    一.教学内容简述

    人民音乐出版社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六册第4课歌曲《小螺

    号》。

    二.教学设想

    通过各种有效的途径和方式引导学生走进音乐,在亲身参与音乐活动的过程中感受音乐,喜欢音乐,掌握音乐基本知识和初步技能,为终身学习音乐奠定基

    础。

    教学目标: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表演《小螺号》,感受音乐对“水上的歌”主题的描绘,体验音乐与

    自然的交融关系。

    2.通过歌曲动作的编创,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在充分聆歌曲范唱的基础上学唱歌曲。

    2.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三)知识与技能

    1.学习用上滑音、波音等装饰音演唱《小螺号》,使歌声更具有活力,更动

    听。

    2.通过课堂艺术实践,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并进一步掌握竖笛与部分打

    击乐器的演奏方法。

    教学重点:有感情地表演歌曲。

    教学难点:学习歌曲伴奏声部。

    教学资源准备:电子琴、录音机、竖笛、打击乐器、教学挂图

    三.教学流程

    (一)情境创设:

    1.同学们,你们有没有到海边玩耍过呀!(没有)那你们想不想去呀!(想)好!今天,老师就带你们去海边看一看。(出示教学挂图)同学们,你们都看见什么了?(大海、海滩、海螺、海鸥、鱼船、小朋友在吹螺号)海螺可以用来做什么?(做小螺号)同学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优美欢快的歌曲《小螺号》。

    2.板书课题。

    (二)内容研讨

    1.欣赏歌曲

    (1)请大家先来欣赏一遍歌曲录音范唱,了解歌曲的内容与情绪。

    (2)请大家再来欣赏一遍歌曲录音范唱,同学们可以跟着音乐轻轻哼唱。

    (3)小结:同学们唱得真不错!

    2.朗读歌词。

    (1)谁能给大家有感情地朗读一遍歌词?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2)请同学们跟着老师的节奏来朗读一遍歌词。

    (学生随老师有感情地朗读歌词。)

    (3)小结:同学们朗读得很好,很有节奏感。

    3.学习曲调。

    (1)请同学们听老师给你们范唱一遍曲调。

    (2)让我们一起用“啦”来模唱一遍歌曲。

    (教师弹琴,学生跟琴模唱歌曲)

    (3)我们来视唱一遍歌曲的曲调。

    (4)咱们用竖笛来演奏歌曲,请大家先自由练习一遍,然后再齐奏。

    4.学唱歌词

    (1)同学们演奏的真好,这么优美的旋律我们把歌词加上去唱好不好?

    (教师弹琴,学生随琴填唱歌词)

    (2)讲解波音、上滑音、并要求学生找一找歌曲中有波音和上滑音的位置,

    将其涂上颜色并唱一唱。

    (3)随伴奏带唱歌词

    5.学习伴奏。

    (1)教师示范用双响筒为歌曲伴奏。

    (2)学生用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6.歌曲表演

    同学们,现在我们来举行一个音乐会,要求同学们用不同的形式来表演《小螺号》这首歌,比如:独唱、齐唱,用乐器来演奏或者用蹈舞动作来表现等。同

    学们!你们有信心开好这个音乐会吗?(有)

    (1)卡拉ok比赛。要求节奏,音高要准确,咬字吐词要清晰,而且要有丰

    富的表情。

    (2)竖笛二重奏。要求一个同学吹奏主旋律,另一个同学吹伴奏声部。

    (3)舞蹈动作编创。

    ①全体起立,随着《小螺号》的音乐一起跳舞。

    ②请跳得好的同学出来表演。

    ③小组讨论为歌曲编创动作。

    ④各组在班内展示编创的动作。

    ⑤评出优胜组。

    (三)实效评价

    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歌曲《小螺号》,同学们表现得非常好,大家的积极性高,主动性强,进步很快,都能够做到有感情(请你关注)地表演歌曲,收到了预期的教

    学效果。

    四.教学反思

    反思这节课的教学,我认为成功的关键在于整个教学过程将学生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给学生以最大的空间感受、体验、想像、表现的机会,从而

    能够充分展示才华、挖掘潜力、释放情感、体验成功。

    一.关注学生及其情感

    本节课的教学,我为学生创设了平等和谐的教学氛围,关注学生的情感,从谈话中,表扬中,活动中,充分让学生说、玩、唱、跳、想像和创造,孩子们体会到学习的快乐,感受到音乐的魅力和成功的喜悦。同时,我也注重了学生的发

    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每个学生都主动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二.充分感受和表现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教育的要点。本课教学把感知放在了重要的位置。听,是感知与理解音乐的

    前提条件,也是艺术实践最重要的过程,因而要从听入手,让学生感受音乐的情绪,熟悉音乐的旋律,再引导学生从歌词中感受歌曲的情感,最后通过学生的感

    知,引导学生从唱、跳、伴奏和创造等方面来表现音乐的美。

    但是本节课中也有不足之处,如学生学习歌曲的方式还可以更灵活多样,以

    更大的激发学生学习歌曲的兴趣。

    第三篇:《小螺号》的教案

    小螺号一课的教案

    对象:

    小学一年级学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灵活应用硬笔工具,能用各种线条画出海螺的形状和纹路。

    2.过程与方法:在欣赏中感受海螺奇特的形状变化,充分运用线条装饰美丽的海螺。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巧妙的教学环境设计,达到师生共同互动的和谐氛围,培养学生灵活的创作能力,获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难点:

    灵活地运用线条画出花纹奇特的海螺外形。

    教学准备:

    海螺实物、课件、装饰范画

    教学过程:

    一、视频听歌导入:

    师:同学们,今天老师带了一些可爱的“小朋友”过来,同学们想知道是谁吗?(生回答)但是同学们要先听一首歌,然后猜出他是谁?他才会出来哦。(放一首关于海螺的儿歌《小海螺》)

    师:好了,歌听完了,哪位同学猜出老师带来的那些可爱的小朋友是谁了?

    生:小海螺

    师:同学们真棒,都猜对了,老师今天带来的这些小朋友就是小海螺,同学们想不想认识可爱得小海螺呀?(学生回答)

    师:好,今天老师就与同学们一起去认识那些可爱的小海螺,同学们请翻开书本第九课(18页)《奇特的海螺》。

    (视频展示出课题:《奇特的海螺》)

    二、边赏边说:(结合实物和课件图片)

    师:同学们看到书上下面这幅图,这些小海螺美吗?

    生:美

    师:其实海螺是大海送给我们最好的礼物。同学们去过海边吗?(生回答)那在海滩上见过大海送给我们的小礼物吗?(生回答)

    师:你们捡过海螺吗?能不能说说你捡的海螺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像书本一样的。那位同学来说你捡的海螺是怎样的?(请学生回答)

    师:听了同学们的描述,老师已经知道同学们捡的海螺一定很美。

    师:其实呀,老师也有一些很美的海螺呢,同学们想看吗?

    生:想

    师:好,瞧,是不是很美?(生回答)可是谁能来说说它美在哪?

    (视频显示图片,老师分析)

    (生回答)

    小结:这些海螺很奇特、很特别、形状各异、颜色很美、、、、、

    三、玩一玩:

    师:同学们认识了小海螺了吗?

    生:认识了(不认识)

    师:那同学们想不想更深入的认识一下呢?

    生:想

    师:瞧,老师今天把小海螺请到现场来了,(教师出示实物海螺)哪位同学想上来与小海螺认识认识?

    (生上来)

    师:你可以看一看海螺的样子、形状,摸一摸它的表壳、吹一吹它的小口、听一听它的声音。(学生看完,让学生回到自己的位置)

    师:同学们通过近距离的接触,谁来说说,你看到的海螺是怎样的?(你可以从他的从形状、花纹等处来回答)

    生回答

    师:同学们真棒!观察的真仔细!他们的形状很多、都不一样,颜色也丰富多彩、、、、、、、师:那刚刚有没有听到海螺的声音?(生回答)是不是像海声一样?(生回答)那同学们你们知道为什么吗?(生回答)

    师:那就让老师来告诉你们吧。其实用海螺听大海的声音是一种浪漫的说法。科学的解释是,螺壳里面的形状是弯曲的,同学们可以看到书本右上角的这幅图。里面贮满了空气,所以当你在周围环境很嘈杂的地方,这些嘈杂的声音使螺壳里的空气振动,因此,你把海螺贴进耳边就会听到海潮的声音。当你在一个特别安静的房间里时,周围传来的声音很少,而且音量很微小,不能使螺壳里的空气振动,所以你把螺壳贴在耳边,就不会听到海潮的声音。师:刚刚同学们观察那么仔细现在就来比较一下这几个海螺有什么异同?(课件图片)教师引导学生找出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师: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些都是海螺的壳,是海螺用来保护自己的外壳。同学们知道它有什么用吗?(生回答)

    师:做成各种装饰物、、、、同学们看,漂亮吗?(生回答)

    师:同学们除了老师给你们看得这些海螺,你们还见过哪些奇特的海螺吗?(学生回答有)

    四、画一画:

    师:哦,那同学们想不想用你手中的画笔来画出你心中的海螺呢。(生回答)好,我们先来看看其他的小朋友是怎样画的,请同学们看到书本的这几幅图。谁来告诉老师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生回答)

    师:对了,同学们真棒!它们一幅是用单色线条勾勒来表现,另两幅是用有色彩的彩笔来表现、、、、、、好了,欣赏完其他小朋友的画,下面老师来教你们怎样画,好吗?同学们先拿出你的画笔和画本像老师这样先画外形,再画花纹、、、、、、周围可添加小的。(教师示范海螺的画法)现在同学们能不能画出你心中的海螺了?(生回答)你可以回忆刚才欣赏的海螺,选喜欢的外形来画,你可以用单色线条勾勒来表现,也可以用有色彩的作品来表现。

    五、学生作画,老师巡回辅导:

    教师播放背景音乐,在音乐声中《小螺号》学生开始作画。

    『1.基本要求:用线条画出海螺的形象,并加上一些花纹;

    2.较高的要求:有耐心地画出花纹,花纹的组织丰富而有对比;

    3.个性探究:能给自己的作品起个合适的题目。』

    四、作品展示、欣赏评价

    让我们来找一找,看看谁画的海螺最奇特。(形状、花纹)。鼓励学生互相欣赏,从构图、创意、色彩等方面来评价,评说每件作品中自己喜欢的亮点,并介绍自己作品中觉得最巧妙、最有趣、最得意之处,共享成功的喜悦。

    第四篇:四年级小螺号教案

    《小螺号》教案

    《小螺号》是四年级第三课《大海的童谣》中的歌曲。它是本课的的重点教唱歌曲。《小螺号》是一首曲调欢快活泼的儿童歌曲。歌曲富有童趣地通过“小螺号嘀嘀嘀吹”抒发了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的美好心情。歌曲为2/4拍、羽调式、二段体结构。

    一: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学习并掌握用上滑音、波音演唱《小螺号》,使歌声更具有活力更动听。

    2、能力目标:创新发展歌曲,启发引导学生能用较正确的声音演唱歌曲,大胆参与,自信表演,展现创新火花。

    3、情感目标:在歌曲演唱、处理与创新中,自然渗透“爱”的教育,激发少年儿童热爱生活、热爱自然、热爱亲人等“爱”的美好情感。

    二:教学重点

    1、能运用装饰音完整地唱好歌曲。

    2、激发学生舞台想象的灵感。

    3、渗透“爱”的情感教育。

    三:教学难点

    启发和引导学生能自信地上台表演。

    四、教学过程

    1、认识螺号

    导入:(播放海螺的图片)同学们知道这是什么吗?今天我们就学习关于海螺的歌曲《小螺号》

    2、欣赏范唱

    根据音乐新课改的理念要引导学生完整而充分地多次聆听音乐作品,让学生在感受欣赏中不自觉的就能学会歌曲。原因很简单我们学会一首歌曲大多都是听会的,并非是先学歌谱,再学歌词。新课程重感受默化,轻专业技能。

    3、发声练习

    首先是呼吸练习,即气沉丹田,狗喘气练习。其次是发声练习,通过大笑,朗读等打开口腔。音阶练习适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练习。

    4、学唱歌曲。

    (1)认识2/4拍、波音、上滑音的知识!并简单学会2/4拍的指挥!

    (2)学唱歌曲第一部分。在学习中引导学生寻找、发现上滑音出现了几次,并通过老师运用和不运用演唱的比较,让学生总结出运用上滑音更能表现出歌曲欢快的情绪。

    (3)学唱歌曲第二部分。在学唱中引导学生寻找新的记号波音,并通过比较演唱让学生更能感受到波音更能使歌曲表现出大海的辽阔、海滩的无际、美好的心情。

    (4)跟着音乐,学生初步完整演唱歌曲。

    设问:同学们都学会了这首歌曲,有谁知道歌曲的第二部分从哪里开始的?两部分在音乐情绪上有什么不同?

    五、拓展歌曲,创作表演

    (1)根据学生素质和表现,即兴利用齐唱、领唱等形式,进行各种歌曲演唱

    处理、表现。

    (2)启发学生唱好上滑音和波音,并运用正确的声音,有感情地演唱歌曲,表现出渔家儿童对幸福生活的热爱之情。

    (3)引导学生到前面来自由发挥进行动作表演,教师给与激励。并适当讲解舞台表演知识。

    六、总结评价。

    板书:

    1、认识海螺

    2、简单的发声练习

    3、感受、学唱歌曲。

    4、拓展歌曲,上台表演。

    第五篇:小螺号教案6

    四年级第6周

    教学内容:

    歌曲教学《小螺号》

    教学目标:

    1、学习用上滑音、波音装饰演唱的《小螺号》、使歌声更具有活力更动听。

    2、学习歌曲《小螺号》,指导学生用欢快甜美的歌声完整地演唱。

    3、通过歌唱,让学生在歌曲表现中感受到海边孩子热爱家乡,盼父归来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点:

    用欢快活泼的声音演唱歌曲《小螺号》。

    教学难点:

    学习用上滑音、波音装饰演唱的《小螺号》、使歌声更具有活力更动听教学过程:

    一、常规教学:

    1、学生听音乐拍手进入教室

    2、师生问好:

    师:快乐的音乐课又开始了,请同学们把你们最精彩的一面展现给在座的各位老师吧!

    二、导入新课:

    1、听声音

    师:下面我想带你们去一个非常好玩的地方,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听,你听到了什么?(播放海鸥的声音)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播放海浪的声音),现在可以把你们的眼睛睁开了,看看老师带你们到哪里了?(生答)对,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去看海(多媒体:海边景色)。

    2、做律动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海边捡宝贝呢?(跟音乐做律动)

    三、新课教学:

    1、朗读歌词

    老师:同学们,朗读这首歌词的时候,你们的眼前浮现出了什么样的情景?学生:茫茫的海滩,蓝蓝的海水,吹起了螺号,心里美也。

    2、跟着旋律轻声哼唱。

    (老师先示范)。学生跟着音乐的旋律,轻声的跟唱,(教师强调演唱从哪里开始)

    3、教唱难点乐句。

    (1)上滑音的学习。

    老师:小螺号是一个活泼、俏皮的小螺号,请同学们听听螺号俏皮在哪里?你是怎样发现的?

    教师范唱带上滑音和不带上滑音的乐句。

    老师:这个符号有一个好听的名字,叫上滑音,找一找哪些地方有上滑音。有上滑音让这首歌更好听,上滑音在演唱的时候要自然的向上滑动,现在让我们来试一试。(师生齐唱有上滑音的地方)。

    (2)大跳音程的练唱。

    老师:同学们,现在我们来唱一唱这一句,先请大家听老师唱,然后请同学们跟着琴声唱。65535声声唤船

    (3)波音的处理

    老师:请同学们观察下面这个乐句,你看到了一个什么符号,它像什么呢?它也有一个很好听的名字,叫波音。下面我们来听一听这条旋律,加上它和不加它有什么不同,好吗?(教师演唱)

    老师:哪个好听,现在我们来唱一唱有波音的歌词。

    66·5|66·5

    茫茫的

    蓝蓝的

    (4)长音的学习

    老师:同学们请看茫茫的海滩那一句,请同学们认真听从“海”字开始一共有几拍呢?(老师范唱,师生共同用手打击拍子。)

    老师:在演唱这个长音的时候请同学们跟老师一起划拍子,现在我们一起来唱一唱。(教师教唱。)

    老师:现在我们把后面的两句歌词也来唱一唱吧。(教师逐句的教唱。)老师:你们觉得有难度的地方,不会唱的地方可以举手问老师。

    (5)分析每段感情的不同。

    第一段:情绪欢快、跳跃的。

    第二段:旋律舒展优美,声音要连贯。

    (6)让学生一起唱

    老师:好,现在让我们再次面带微笑,加上自己的动作,跟上钢琴声,唱出我们心中的《小螺号》。

    四、小组合作,表现歌曲

    1、打击乐演奏

    师:下面把你们自己制作的打击乐器拿出来,用你喜欢的方式来

    为歌曲伴奏吧!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表现歌曲

    师:让我们随着音乐一起唱起来、动起来来结束这节音乐课吧。

    五、小结

    老师:同学们,欢快热闹的海边之旅就要结束了。我们在海边无忧无虑的唱歌,在水上尽情的嬉戏。大自然的每一簇都那样的生机勃勃。让我们共同去热爱大自然。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就让我们用自己的舞蹈再次感受大自然带给我们的快乐吧!

    六、布置作业

    自制打击乐器为歌曲《小螺号》伴奏

    板书设计

    《小螺号》

    1=f2∕4付林词曲

    欢快活泼的

    hao

    沁园春长沙教案 关于教学工作的总结


    第一篇:毛泽东《沁园春长沙》教案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教案

    新疆库尔勒市第二中学于红霞

    教学目标:

    1、了解词的有关知识。

    2、抓住关健词语,理清思路。

    3、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教学重点:

    ¨1、体会词中描绘的意象,理解景中寓情,情中显志的特点,感受毛泽东早年的博大情怀和革命壮志。

    ¨2、鉴赏词的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难点:

    ¨1、理解毛泽东,真正领会词人博大的胸襟以及鉴赏词的方法。

    教学设想:

    ¨1、朗读吟诵:加强朗读训练,使学生通过吟诵感受画面气氛和词人博大的胸怀。

    ¨2、采用屏幕投影的方式,准备与词内容相近的风景图片及相关的诗词、资料,达到形象、直观的效果,并扩大课堂的容量。

    教学方法:

    ¨朗诵法、点拨、讨论、合作探究、讲析相互结合的方法,积极调动学生参与意识。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生:回忆初中学过的《沁园春·雪》: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

    二、简绍词的有关知识:(学生介绍,师补)

    词:

    词兴起于唐,盛行于宋,配乐歌唱,句式不齐,也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词也跟乐府一样,逐渐跟音乐分离了,成为诗的别体,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牌:

    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词牌决定了这首词的字数、句数和平仄声韵。某些词牌的命名,与创始之作的内容有关联,但后人倚声或依谱继作,则不一定受此限制,可以赋词牌本意,也可以撇开词牌本意自由发挥。词的标题和词牌有着严格的区别,标题是词的内容的集中体现,它概括了词的主要内容。如沁园春是词牌,长沙是标题。

    沁园春:

    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词的分类:

    词分为小令、中调、长调,这是依字数的多少来划分的。58字以内为小令;59至90字为中调;91字以上为长调。

    三、介绍写作背景:(生介绍)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农民运动蓬勃兴起。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创建了湖南第一个党支部:韶山支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经在广州正式成立。但陈独秀看不到革命力量,想把革命领导权交给资产阶级。毛泽东看到了革命力量,看到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因而这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前往广州创办全国农民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绚丽的秋景和大好的革命形势,追忆了昔日的战斗岁月,不禁心潮起伏,浮想联翩,写下了这首气势磅礴的豪放词,巧妙地回答了革命领导权问题。

    四、指导朗读:(听录音朗读→学生诵读→教师指正)。

    诵读提示:“看”、“忆”都是领字,读时两字后要稍作停顿,以突出它们的作用。看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抑扬顿挫,充满兴奋喜悦之情;忆字所控七句要读得激昂慷慨,充满自信,语速稍快。

    学生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舸(gě)怅(chàng)寥(liáo)廓(kuò)遒(qiú)遏(a)

    五、教师读词的上阙:

    1、词上阙的分析:

    上阙开头三句为“起句”,中间七句叫“铺叙”,最后三句叫“煞尾”或“小结”;下阙开头两句称“过变”或“换头”,下七句是“铺叙”,最后三句是“煞尾”。这首词以“长沙”为题,不妨看成一篇记游之作,那么作者是如何记游的呢?

    2、教师范读前三句──“起句”:

    ⑴问:作者在这里向我们交代了此游的哪些情况?

    时间:深秋。

    地点:橘子洲头。

    游者:独。

    ⑵教师点拨:前三句的词序和同一般词序不一样,这是为了适应诗词格律的要求。

    学生调整语序,说出大意:

    其正常顺序应为: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其大意为:在深秋时节,年轻革命家毛泽东独立于橘子洲头,深情凝望着湘江水滚流北去(心头翻腾着无尽的遐想)。“独立”一词不仅表明站在橘子洲头的是一个人,而且让读者想象词人面对湘江滚滚北去时表现出的中流砥柱的英雄气概。

    (3)描绘了一幅这样的图景?

    独立寒秋图:点明时间、地点、环境

    (4)用散文化语言描述画面:(生)

    3、教读中间七句──铺叙:

    ⑴诗人看到了什么?“看”字统领到哪一句?

    中间七句。

    ⑵作者抓住了哪些典型景物来写?

    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由点到面。

    ⑶按照怎样的顺序来描绘的?

    远近相间、动静结合,对照鲜明。

    远眺:群山→山红林染如画;仰视:长空→雄鹰展翅高飞;

    近观:江中→水碧船急驶;俯视:水底→鱼儿轻快畅游。

    4、哪些词具有表现力?

    明确: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之密;尽→染之透;

    漫→水之盛;透→水之清;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

    击→飞之矫健;翔→游之轻快(本指鸟盘旋的神态);

    竞→有力地突出了万物蓬勃旺盛的生命力。

    5、诗人描绘出了一幅怎样的画面?

    明确:诗人通过远眺、近观、仰望、俯视到的红叶、绿水、蓝天、白帆、雄鹰、游鱼,给我们描绘了一幅生机盎然,色彩绚丽壮美的秋景图,体现了巍峨、博大、壮阔的崇高美表现出了诗人宽广的胸襟。6、此时,诗人面对美丽壮观的寒秋图,想到了什么?(最后三句)

    明确:面对生机蓬勃、绚丽壮美的大自然和广阔宇宙,诗人很自然地想到了祖国命运和革命未来,进入了理性的思考,提出谁是大地主宰的问题:革命领导权问题。“怅”,写出诗人思绪万千,百感交集。这一问也写出了诗人的博大胸怀、凌云壮志。

    7、词的寒秋景物有无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

    明确:无。原因在于词中的秋是活泼的、美好的。越描写山河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也在描绘中蕴涵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感情。

    (学生默读这七句,并想象作者描绘的图景,配合展示多媒体图片)

    8、通过对本段所写秋景和古人笔下秋景不同情调的对比,使学生了解毛泽东博大的胸怀和昂扬的革命精神:

    比较:古人有“悲哉,秋之为气也”,“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的秋景描写,萧瑟惨淡,情调悲凉低沉。毛泽东笔下的秋景则生机盎然。

    小结:“景语皆情语”,作者笔下的秋景,实乃作者博大的心胸,昂扬乐观的革命精神的体现。9、教读最后三句──“煞尾”:

    ⑴指名说出大意:

    面对广阔的宇宙,作者深深思索,向苍茫的大地发问,这一切升沉究竟由谁主宰呢?

    教师小结: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这是作者由观览景物进入理性的思考,是“独立”的必然结果,也是一个满怀革命理想,充满必胜信念的革命家向旧社会,旧秩序的挑战!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上片中,作者记游、写景、思索,面对生机盎然的秋景生发出慷慨激昂的情感,提出了“谁主沉浮”的问题;下片,作者则回忆了往昔的“峥嵘岁月”,并含蓄地回答了这个问题。

    二、阅读“起句”

    1、指名朗读。

    2、将这两句恢复成正常的语序:

    明确:忆往昔峥嵘岁月稠,曾携百侣来游。

    3、小结:这两名是作者总写过去的日子。

    三、阅读铺叙

    1、导入:“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1、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2、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五四时期,主

    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3、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4、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

    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2、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

    “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

    “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

    3、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

    4、总结:这七句是作者对往昔岁月的分写。

    五、阅读煞尾:(后3句)全班齐读:

    手法:情中显志

    师:描绘了一幅怎样的图景?

    生: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师:用散文化语言描述?

    师:主要内容:

    下片回忆往昔峥嵘岁月,表现了诗人和战友们为了改造旧中国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和壮志豪情,形象

    含蓄地给了“谁主沉浮”的答案:主宰国家命运的,是以天下为己任,蔑视反动统治者,改造旧世界的革命青年。

    从词中可以感受到,诗人的心情是惆怅的,写的又是寒秋景物,却毫无过去一般旧诗词里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诗人笔下的秋景是活泼、美好的。原因在于越写山河的壮丽,就越使人感到人民不能主宰大地的可悲,越感到革命的必要。诗人正是从这不一致中突出了强烈的革命精神。当然,这里面也含有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感情。

    总结:

    这首词上阕写景,用精当、形象的词语描绘了美丽壮观的湘江景色,以设问结尾,

    提出“谁主沉浮”的问题;下阕抒情,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期共产主义战士雄姿英发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结尾仍用设问句,巧妙地回答了上阕提出的问题,祖国的

    命运和革命未来应该由博大胸怀、凌云壮志、以天下为己任的革命青年来主宰。作业[布置作业]

    1、反复朗读这首词,结合自己的领悟,展开想象,把这首诗改写成一篇散

    文。

    (要求:想象丰富、合理,内容与诗歌一致,语言顺畅,三百字左右)。

    【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独立寒秋图——湘江秋景图

    峥嵘岁月图——中流击水图

    上阕雄奇壮观之景以写景抒心中之情

    下阕刚健有力之行借叙事传人物之神

    第二篇: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标:

    第一、二课时:1、分析该词虚实两大部分让学生能够掌握毛泽东作词的特色:语言上所用字词营造出磅礴气势,所绘之境开阔,色彩丰富;情感上激昂自信胸怀改造中国的大志。

    2、上片写景角度

    视角:远近高低

    逻辑:点到面,实到虚,自然到人

    第三课时:1、在理解该词情感基础上,能够有感情的朗诵该词并背诵。

    2、了解毛泽东的功与过。

    3、欣赏毛泽东书法艺术。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

    今天先请同学们欣赏一组图片。(毛一生各个阶段的照片,配上时间)这是我们伟大领袖一世流光。毛主席传奇的一生可能会引起我们无限遐想,结合课本,今天我们就通过一首词去认识壮年毛泽东。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翻到第三页。

    2、词

    在研习这首词之前,我们一起回顾一下关于词的文学常识,词,又叫诗余、曲子词、长短句,起源于隋唐,兴盛于宋。与词紧密相关的就是词牌,词牌是填词用的曲调的名称。每个词牌规定词的字数,韵脚和平仄,结构格式,但与内容无大联系。“沁园春”就是本首词的词牌,同学们可以看看这首词押的什么韵(ou/iu)。词根据字数多少分为小令(58字以内)、中调(59~90字)和长调(91字以上)。中长调按照音节分为上片、下片。(此词114字,为长调)“沁园”是东汉沁水公主园林,为倚皇后之势的舅舅窦宪强夺后人感叹其事多在诗词中感叹形成词牌。“长沙”是这首词的题目,点名了地点。

    3、初读感知

    a、请同学们用一两分钟时间将该词快速诵读一遍,把陌生字注音。

    好,请同学们一起朗读一遍。

    b、同学们读完这首词,觉得这首词上片和下片分别在为我们叙述什么内容?请几位同学用几个字概括一下

    一、所见之景

    二、所忆之事

    a、所见之景为眼前之实实在在之物,而所忆之事在过去时空存于脑海中,这在我们的

    情景关系上称作虚实结合。下面我们就分别从虚实这两个部分展开来探究分析一下这首词所抒发的情感。

    4、实

    a、前三句

    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问:同学们读这三句能够得到什么信息?

    时间,地点,人物

    问:请你们为此时出现在脑海中的画面用几个字加个标题。

    独立寒秋图

    问: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个场景。

    在深秋的季节,我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面前的湘江水向北流去。

    问:如果换成同学们面对这样的场景你们心里的情感会是积极还是消极的呢?

    消极,没错独立江边,江水汤汤,秋风掠过,寒气袭来,似乎多了份凄凉。但对于一代伟人他眼里所见又是否如我们这般,心里所想又如何?我们接下来继续看。积极,原来同学们也有着为人一般的情怀,因为毛主席就是将积极心态赋予在接下来的此句中,请同学们往下看。

    b、看??万类霜天竞自由。

    问:一个“看”字引领哪些内容呢?作者在这幅场景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呢?

    山、林、江、舸、鹰、空、鱼

    问:诗人是怎样变换视角描绘眼前这大好秋色呢?

    远眺:万山红遍山势之绵延(静)群山上重重叠叠的树层林尽染树木之深茂林点染如画

    近观:漫江碧透河水之充盈(动、静)满江的秋水碧绿清澈,

    百舸争流船只之众多无数的船只争相行驶

    仰视:鹰击长空秋空之开阔(动)雄鹰在天空中展翅高飞

    俯瞰:鱼翔浅底江水之明澈(动)鱼儿在江水中轻快地畅游

    概貌:(数量、状态)(用红色下划线所标注)

    色彩:红遍、尽染、碧透——秋的绚丽浓重

    力量:争、击、翔——秋的强健自

    由点到面,自然到人物,描绘出第二幅湘江秋景图。

    问:这里我又有一个问题了如果将“击”、“翔”换成“飞”、“游”好不好?

    击——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之势。

    翔——浅底并非真的水浅,是形容江水清澈见底而显得水浅,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好像在天空中游动,像在飞般。正如“秋水共长天一色”。

    小结:

    远近结合,动静交错,红绿辉映,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色彩绚丽的湘江秋景图便呈现在我们面前了。

    c、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佳境怡人,同学们还记得哪些学过关于秋天的诗词呢,比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大多数文人笔下的秋天都是萧条,凄凉的,但是本词却与众不同,这和当时作者所处的环境和心情有很大的关系。

    本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和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的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运动已在广州成立。这年深秋,毛泽东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在长沙停留,重游橘子洲,写下了这首词。

    面对祖国大好河山,作者此时发问——谁主沉浮?那作者心里有没有答案呢?请同学们看下片

    虚:

    a、问:下片以“忆”字起句,所以接下来我们看到的就是作者记忆中的场景了,那作

    者想到了什么呢?

    恰同学少年····当年万户侯

    问:描绘了怎样一幅画面?

    峥嵘岁月图

    问:在峥嵘岁月中的“百侣”具有什么特点?

    “恰”、“正”、“方”极写出他们的年华之美。

    “茂”、“遒”极写出他们的才情之美。

    “恰同学少年···挥斥方遒”,在这峥嵘岁月里,毛泽东和他的同学如蔡和森、何叔衡和张昆弟等立志救国的知识青年,正值青春年少年,神采飞扬,才华横溢,意气风发,热情奔放。

    “指点江山···当年万户侯”,这是对“峥嵘岁月”、“挥斥方遒”的进一步具体化。面对“万山红遍”的美景,他们既赞叹锦绣河山的壮美,又悲愤大好河山的沉沦。于是发表激浊扬清的文章,抨击黑暗,宣扬真理,鄙视当时的“万户侯”——军阀如粪土。

    问:“曾记否”是在向谁发问?

    “百侣”、“同学少年”

    问:又给我们描绘了怎样一副图画?

    中流击水图

    从下片来说,是一般疑问句,从全词来说,又是以疑问句(实为肯定)形式回答了上片提出的问题。他说谁主沉浮呢?

    上下片末尾均用设问句式,遥相呼应,有问有答,浑然一体。

    5、请同学们再一次朗读这首词

    6、课堂小结:

    上片描绘湘江秋景,借景抒情,提出苍茫大地应由谁来主宰的问题,引人深思。下片通过回忆,形象地概括了早起共产主义战士的战斗风貌和豪迈气概,艺术地回答了谁主沉浮的问题,含蓄隽永,耐人寻味。

    7、作业布置

    a、反复朗读并背诵这首词。

    b、完成课后作业第二题。

    8、板书设计

    独立寒秋图(立)交待任务、时间、地点和环境

    远眺:万山红遍山势之绵延(静)

    层林尽染树木之深茂

    湘江秋景图(看、问){近观:漫江碧透河水之充盈(动、静)}景

    (谁主沉浮?)百舸争流船只之众多↓

    仰视:鹰击长空秋空之开阔(动)

    俯瞰:鱼翔浅底江水之明澈(动)

    峥嵘岁月图(忆)

    中流击水图(答)

    第二课时

    1、导入:

    毛泽东《沁园春.雪》朗读示范。

    同学们一首好的词需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诵才能领略到它在抒情上的独到之处。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朗诵昨天所学的词《沁园春.长沙》

    2、有感情的朗诵

    a、请女生先读一遍

    女生温柔可爱,但这首词我们应该更具英气才能将词人心怀天下自信人生的感情读出来。

    b、请我们班的男生读一遍

    c、请同学们一起读。直到将情感带入

    3、同学们能够很好地融入情感朗诵这首词。这首词的学习内容暂告一段。

    对于作者毛泽东,很多人都把他作为一种政治符号,也不会去深入的了解,七分功三分过简单一句,其实毛泽东还是一位多情的文人,慈爱的父亲,故事。

    (毛泽东与杨开慧,毛泽东的女儿李纳)

    这一星期同学们的周练内容就是——另一个毛泽东,找到一两件事表现出他的不为人熟知的一面。切勿抄袭。。。写出自己的独到见解。(言论自由,但是原则上不反党反社会)

    4、请同学们看自己的课本,上面有毛主席的墨迹,其实毛泽东在书法艺术上的造诣也是非

    凡的,下面就请同学们一起欣赏一下他的书法作品。

    简介

    毛体书法源自章草,师法怀素。毛泽东的书法和诗意极为融洽,浑然一体,豪迈、苍凉、委婉、激越,风雨雷电、水流花开、天地肝胆、大泽龙蛇,博大的心胸、纯美的诗情,毛泽东凭手中的长锋狼毫笔,在尺幅间、时空中,留下了人间正道、男儿意气、云水襟怀和审美理想。

    第三篇: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

    教学目标:

    1.感受诗人的博大情怀和豪情壮志

    2.分析词作的上阕,领略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3.朗读训练

    教学重点:分析词作的上阕,领略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教学难点:理解作者借景抒情的写作手法。

    教学课时:一课时

    一、导入

    他是领袖,是共和国的缔造者。他也是诗人,用平平仄仄的枪声写诗,二万五千里是最长的一行。战地黄花、如血残阳、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是今朝的风流人物。他就是伟人——毛泽东。今天,让我们追寻伟人的足迹,再回长沙,走进领袖的宽阔胸怀,走进诗人的崇高心灵,一起学习毛泽东的《沁园春长沙》,来领略毛泽东的的豪迈气概。

    二、写作背景

    1911年至1925年,毛泽东在长沙学习、生活,从事革命运动。在湖南省第一师范学习时,他与何叔衡、蔡和森等进步青年学生经常畅游湘江,在橘子洲头指点江山、激扬文字。青年时的毛泽东就树立了伟大理想。

    我们一起回顾一下1911年至1925年这段历史。中国发生了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孙中山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资产阶级具有不彻底性和妥协性,那么谁来领导中国革命呢?当时,关于谁来领导中国革命在党内都有很大争议,毛泽东认为中国大部分群体是农民,那么中国的政权应该是由无产阶级掌握。后来,毛泽东在韶山创立了第一个共产党支部,坚信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更多请关注)

    ?这首词作于1925年,当时革命运动正蓬勃发展。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相继爆发,湖南、广东等地农民运动日益高涨。毛泽东直接领导了湖南农民运动。同时,国共两党的统一战线已经确立,国民革命政府已在广州正式成立。

    ?1925年10月,毛泽东从韶山去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途经长沙,重游橘子洲。面对如画的秋色和大好的革命形势,回忆起过去战斗的岁月,不禁心潮起伏,写下了这首动人的诗篇。?诗人站在橘子洲头,想到了当年与同学共同的豪情壮志,想到了中国的前途,想到了谁来领到中国的革命。那么,究竟“谁主沉浮”呢?让我们来听听毛泽东的回答。

    ?下面请同学们来听录音朗读,在听的过程中来感受诗人的豪情壮志和词作的磅礴气势,并注意把握词的节奏。

    三、课文整体感知

    1、听录音朗读。

    2、请同学根据录音里的朗读标准,声情并茂的自由朗读。

    3、请学生朗读。

    点评:……

    在上片中,看”字特别重要,在诗词中这叫“一字领起”,俗称“领字”。一般上下阙都有一个,读词要注意找出这种领字。

    上片的“看”字和下片的“恰”字是领字。领字一般要重读,并且读完后要稍加停顿。之后的几句要读得抑扬顿挫,还要注意关键的重读,要情绪饱满,充满兴奋喜悦之情。

    4、师读。

    5、全班同学齐读。

    四、分析上阕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诗歌历来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最后做到情景交融。那么《沁园春长沙》是否也是如此呢?下面让我们一起来欣赏词的上阕。

    师:我们先看前面三句。哪位同学来说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的大意?

    (提示:什么时候,谁,在哪里,做什么?)

    生答:……

    点评:……

    寒秋是什么时候呢?

    生答:

    明确:我们记八月十五是中秋,那么中秋之前是初秋,十五之后呢?是深秋。在深秋季节,毛泽东独自一人站在橘子洲头,看着湘江水滚滚北去。

    师:仔细读读这句子“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大家有没有觉得语序有些混乱呢?生:……

    明确:这是因为是人们为了填词的需要,为了韵律和节奏,将语序进行了调整。

    那么正常的语序应该是怎样的呢?

    生答:……明确:寒秋,独立橘子洲头,湘江北去。

    这句话,就点明了时间、地点、人物和特定的环境。

    师:诗人站在橘子洲头,都看到了哪些秋景?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读一读这些句子。生读:(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点评:答得很对。

    师范读

    生齐读

    师:在这几个子句中,诗人具体描绘了哪些景物呢?

    生答:(山、林、江、舸(船)、鹰、鱼)

    点评:对。作者描绘了山、林、江、舸(船)、鹰和鱼。

    师:这里写的山是指哪一座山呢?

    明确:岳麓山

    作者是怎样来形容这座山的呢?

    生答:(万山红遍)

    师:“万”字是否真的是写一万座山呢?

    明确:不是,而是说的山的数目之多。

    “红遍”,是说这连绵起伏的山都变成红色。山上不是一点、两点红,而是漫山遍野的红色。

    多美呀!

    我们知道北京香山的红叶很著名。那么,在湖南,就是岳麓山的红叶最出名了。师:“林”又是怎样描写的?

    生答:(层林竞染)

    明确:山上的树木不是一棵、两棵,而是一层层的。

    操场四周的树,能用“层”字来形容吗?

    那么,森林里的树,能不能用“层”字来形容呢?

    在这里,“层”字就写出了树木之多、林之密。

    师:还有一个“染”字,用得很好。大家说,为什么用得好呢?

    生:……

    师:“染”字就形说明树叶红得彻底,因为是深秋嘛!

    师:“江”是怎样描写的呢?

    生答:(漫江碧透)

    师:“漫江碧透”的“漫江”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满江)

    师:那么满江的江水是什么颜色呢?

    生答:(碧透)(碧绿)……

    明确:江水是碧绿的,而且是清澈见底的。

    而如今湘江水因为环境污染,不再像以前那样清澈了。

    师:“舸”是什么呢?

    生答:(船)

    师:那么“百舸”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答:(许多的船)

    点评:说得很对。“百”写出了船之多。

    明确:“百舸争流”就是说许多船争相行驶,忙着运输。可见当时,经济交通是呈现一派繁荣的

    景象啊。

    师:在这几句中,大家觉得有哪几个词是用得最好的?

    生答:……

    点评

    师:我们先看看:鹰——击——长空。

    “击”本来是说人用手去拍打。我们把“击”字改成“飞”可以吗?

    生答:(不好)

    师:为什么不好呢?

    (动作提示:手用力拍,这是“击”。再轻柔的飞,这是“飞”:蝴蝶可以飞、蜻蜓可以飞,鸟

    儿可以飞。在这里为什么“击”字就比“飞”字好呢?)

    生答:……

    “飞”太一般了。并且,“击”能显示出雄鹰展翅奋飞,搏击长空的强劲有力。

    点评:说得太好了,这位同学的语言感悟力非常强。

    师:再看看:鱼——翔——浅底。

    把“翔”改为“游”好像更准确一些啊,鱼儿怎能像鸟儿一样飞翔呢?

    生答:……

    (“翔”写出了鱼儿在清澈见底的水中游得自由轻快,像在蓝天中飞翔一样。)

    师:说得很好

    “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

    我们想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就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有游动不是很像飞翔吗?

    我们古人就有“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名句啊!

    师:这几句视角的变换和写景顺序的都极有特色。前两句“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诗人是怎

    样看的?

    (生:放眼望去。)

    师:对,是“远眺”大家能模仿一下吗?

    (生模仿)

    师:这写的是“远景”。接下来两句“漫江碧透,百舸争流”,诗人的视线又怎样?(生:收回来。)

    师:这是“近观”,大家再模仿一下

    (生模仿)。

    师:这写的是“近景”。“鹰击长空”怎样看?写的什么景

    生:“仰视”,写的是“高处的景”

    (生模仿)

    师:“鱼翔浅底”怎样看?写的是什么景?

    生:“俯瞰”,写的是“低处的景”

    (生模仿)

    师:真是“远近高低各不同”啊!现在请同学们设身处地,来体会诗人“独立橘子洲头”,饱览

    大好秋色的情景,把观赏这些秋景时的神情、动作连起来表演一下。咱们班谁的表演能力最强?

    (生上台演示)

    师:毛主席的“手”该怎样是放背上好,还是插腰好?

    (生:插腰。)(或“放背上好”)

    师:“视角”的转换是快点好,还是慢点好?

    (生:慢点好。)

    点评:对。是兴致盎然地品味观赏,而不是匆匆忙忙地走马观花。大家刚才视角转换得就太快了点,要慢一点。现在我来读这几句,请两位同学来表演一遍好吗?

    (生演示)

    (鼓掌)

    点评:神态自然,非常的从容,颇有点伟人的气度。

    师:最后一句“万类霜天竞自由”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生答:(总结)

    明确:“万类”就是“万物“的意思。”“霜天”指“秋天”,即上文的“寒秋”。

    作者由眼前的景物一下扩展到世间万物,并做了哲理性升华。世间万物都在秋光争过自由自在的生活。

    同学们看,毛泽东笔下的秋景,给人的总体感觉是什么?

    你能用四字短语概括这幅秋色图的特征吗?

    生答:(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绚丽多姿,充满生机)

    点评

    明确:秋天,落叶归根,难道在岳麓山上就没有,没有杂草吗?

    不是的。

    但是诗人,看不到这些。他看到的是充满朝气、生机盎然的景物。

    其实当时诗人所处的形式并不乐观,他面临着被湖南省长赵恒惕追杀。所以,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具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为我们描绘出了一幅多姿多彩、生机勃勃的秋景图。

    师:面对绚丽多姿、生气勃勃的大自然和广阔的宇宙,诗人肯定会有所思考的。那么诗人发出

    了怎样的感慨呢?

    生答:(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点评

    明确:面对辽阔的宇宙,不禁要问:广阔无垠的大地呀,谁才是主宰你命运兴衰的真正主人呢?师:这是一种什么样的表现手法呢?

    生答:(借景抒情)

    师:那么诗人抒发的是一种什么情感呢?请男同学把这三句齐读一遍。

    同学们思考一下“主沉浮”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生答:(主宰国家命运,掌握民族前途)

    明确:诗人“独立寒秋“,他不是想着自己被军阀追捕的处境,而是放眼宇宙,胸怀祖国,关

    心着国家的前途,忧思着民族的命运。毛泽东,这是一种什么心境呢?

    生答:(这是忧国忧民的心境,是以天下为己任的心境,是一个革命伟人广阔崇高的心境)总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是全诗的“诗眼”。上阕就是这样通过写景,提出“谁主沉浮”

    的问题,表达了毛泽东青年时代博大的胸怀和革命的壮志凌云。

    五、课堂检测

    师:通过上阕的学习,现在有没有同学能把上阕背出来?

    生1背生2背全班齐背。

    六、小结

    今天我们跟随伟人,欣赏了湘江美景,感受到了诗人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博大胸怀和崇高风范。如果说历代文人都悲秋,那么本文则是一首秋的赞歌,也是一首自由的赞歌。

    七、作业

    请同学们搜集跟“秋“有关的诗句,并预习下阕。

    板书设计:

    第四篇: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教学目的

    一、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体会壮阔深沉的意境,感受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培养诗词鉴赏能力。

    二、背诵全词。

    教学设想

    一、教时:1课时。

    二、重点与难点:诗词欣赏与评价。

    三、学法指导:诵读入境,欣赏诗意;联想比较,鉴赏评价。

    四、教具准备:

    1.投影片

    2.录音带:范读带、配乐带。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谈起中国诗歌传统,人们总是喜欢把诗经楚辞汉赋相提,唐诗宋词元曲并论。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20世纪的中国又造就了一位“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独领一代风骚的大诗人——毛泽东。

    毛泽东用古典诗词形式写现代精神。他的诗词,记录了他革命人生的心路历程,反映了中国革命各个时期的现实生活,是一部中国革命的英雄史诗。他生前同意并公开发表的诗词有39首,其中,以“沁园春”为词牌的长调(91字以上)只有两首。初中我们学习了《雪》,今天我们要欣赏的是《长沙》。

    (板书课题)

    2、简介词的知识:词,又称长短句。词最初称为“曲词”或“曲子词”,是配音乐的。后来逐渐跟音乐分离,成为诗的一种,所以有人把词称为“诗余”。词有词牌,又称词调。词牌,是词的格式的名称。不同的词牌,其段数、句数、韵律,每句的字数、句式、声律,都有不同的规定。因为格式是固定的,所以写词叫“填词”,即按照词牌的格式把词填进去。今天学习的课文“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沁园春:相传东汉明帝女儿沁水公主园,后来被外威窦宪仗势夺取,有人作诗咏其事,此词牌由此而得名。

    二、诵读鉴赏

    1、整体感知,熟悉内容

    ①播放范读录音磁带,听范读正音:舸、寥廓、峥嵘、稠、遒、遏②生齐读,熟悉内容

    2、感受形象,理清思路

    《长沙》是一首记游之作,它的突出特点是塑造了抒情主人公“我”的形象。读这首词就要从整体感受抒情形象入手,理清思路。①默读圈点,找出塑造“我”的形象的关键词。

    明确:立、看、怅、问、携、忆、记

    ②理清思路:(见预习提示)

    明确:上阕写眼前景物和心中所思;

    下阕追忆往事,表现青年时代的精神和理想,暗答了上阕的提问。③初步概括形象特征:(外观其行,内察其心)

    明确:独立深思,忆旧言志。

    ④自由朗读,试行背诵。(记关键词顺着思路背)

    检查背诵,若不能背,说明原因可能是没有进入意境;若能背,指出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3、鉴赏评价

    理清了思路,初步感受了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后,我们还要深入体会,具体把握情感特征。

    ①联想设疑,制造悬念:

    前3句的正常语序为——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诗歌语言常用变序,这里将“独立”置前,“独立”这个词,好像不符合毛泽东豪迈、潇洒的个性,是不是降低了词的格调?增强了表现力。它用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物从景中推出,凸现出抒情主人公卓然而立的形象,更激发读者生发种种想象与联想:

    孤独的诗人最见个性。李白“独坐敬亭山”闲适,柳宗元“独钓寒江雪”隐逸,晏殊“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超脱,那么诗人“独立”橘子洲头,又要表达怎样的情思呢?

    在“寒秋”的氛围中,联系“长沙”、“湘江”,我们会想见屈原“哀秋冬之绪风”,宋玉“悲哉秋之为气”,杜甫“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杜审言“独怜京国人南窜,不似湘江水北流”。湘江北去,诗人南下——

    广州接办农民运动讲习所(参见p171注释①背景说明),是不是也要抒悲秋之情呢?

    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深情

    要深入体会抒情主人公的情感特征,我们有必要了解诗词的抒情方式常识。(参见练习三提示:抒情诗词有的直抒激情,有的通过写景、状物、记事、写人来抒发感情。)就《长沙》的内容而言,有借景抒情,有直抒胸臆,有怀人忆事抒情。那么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借景抒情、哪些地方是直抒胸臆、哪些地方是怀人忆事抒情?

    明确:上阕“看”统领的7句是借景抒情,“怅”、“问”是触景生情,直抒胸臆;下阕的“携”、“忆”、“记”表明是怀人忆事抒情。

    a.“看”统领的借景抒情写到哪些景物?

    明确:山、林、江、舸、鹰、鱼:万类。

    体会到怎样的意境?

    讨论提示:红叶、绿水、鸟飞鱼跃,这些景物单独看上去也很平常,我们可以联想到一些诗文名句:

    霜叶红于二月花(杜牧《山行》)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吴均《与朱元思书》)

    海阔凭鱼跃,天空任鸟飞。(从唐僧玄览诗中化出的名句,见初中课文《鸟飞鱼跃的联想》)但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百)、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如果让你用一个四字短语来概括毛泽东眼中的秋景的特点,应该怎么说呢?(色彩斑斓、生机勃勃、美不胜收)

    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提示:假如是一个消极悲观的诗人,面对同样的景物,可能是这样的感叹:

    山如人意懒,石似我心空;

    水流无情,逝者如斯;

    黄叶飘零,生命终结;

    苍鹰孤独地盘旋,小鱼无力地漂游;

    不是万类竞自由,而是树倒猢狲散,飞鸟各投林。

    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中万类生物的激情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板书:诗人、关怀天下)

    朗读提示:要想象画面,进入意境,读出关注热爱的积极情感。(板书:读出关注)

    b、“怅”、“问”直抒胸臆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升华为哲理的思索。这时候,站在我们面前的已不是一般的游人,也不是普通的诗人,而是一个关怀天下的哲人。(板书:哲人)

    朗读提示:要读出深思。(板书:读出深思)

    c、“携”、“忆”、“记”怀人忆事

    深沉的思索自然唤起了诗人对年青时的革命同志和革命活动的思念和追忆,那是怎样的人和事呢?

    放投影片,补充事实,印证词意:

    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

    a.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

    b.1918年4月,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

    五四时期,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

    c.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

    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这首词用诗的语言形象地概括了那段往事。

    讨论:“携”、“侣”“同学”表明人物关系亲密团结。

    “峥嵘”、“稠”表明时代特点,艰难时世反衬人物的奋发有为。“恰”引起的铺叙表明人物的气质禀赋、精神状态和战斗行动。“粪土”形象不美,表现对军阀官僚的蔑视恰到好处。

    “中流击水”写尽豪情壮志,意味深长,令人联想到“中流砥柱”。从诗人对往事的追忆中,我们联想到怎样的形象呢?

    提示:想其人忆其事,我们看到的既非古代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也非当代某些青年“我拿青春赌明天”。倒令我们想起顾宪成“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情怀,更令我们想到鲁迅先生“我以我血荐轩辕”的誓言,周恩来“面壁十年图破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崇高理想。

    明确:忆的沁园春长沙教案

    是“同学”、“书生”,站在我们面前的分明是一群敢于向旧世界宣战的斗士(板书)。

    朗读提示:要读出情志(板书)。

    三、整合小结

    综观全词,造像写意,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游人;借景抒情,我们看到的是一个诗人;深沉发问,我们看到的是一个哲人;怀人忆事,我们看到的是一群斗士。

    鉴赏方法:诵读入境,抓关键词句理清思路,整体把握形象;了解抒情方式,体会情感特征。

    依据朗读提示,朗读全词,读出感情。

    四、赏读结束

    放投影片毛泽东诗词手迹,听配乐朗诵带。

    请朗诵水平好的同学朗读全词,要求读出感情

    五、练习

    1、全诗的诗眼是什么?

    明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2、炼字炼意(体会下列词句中加点字的好处。)

    ①、独立寒秋

    独立,不仅表明是一个人,而且显示了诗人砥柱中流的气概。②、层林尽染

    染字用拟人手法,写出秋色之深。

    ③、鹰击长空

    击字显示出雄鹰展翅奋发,搏击大气的强劲有力。④、鱼翔浅底

    翔字写出鱼儿在清澈见底、水天相映的水中游动得自由轻快,像在天空中飞翔一样。

    ⑤、万类霜天竞自由

    3、背诵这首词。体味词中的思想感情、精妙词句和开阔意境。附:板书设计

    沁园春。长沙

    毛泽东

    读出形象——立——造像写意——游人独立深思

    读出关注——看——借景抒情——诗人关怀天下

    读出深思——问——直抒胸臆——哲人忆旧言志

    读出情志——忆——怀人忆事——斗士主宰沉浮

    诵读关键词思路抒情方式形象情

    第五篇:沁园春长沙教案

    沁园春长沙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字词

    2、作者作品介绍、背景知识

    3、理解熟背全词

    过程与方法:1、整体把握,领会本诗,理清思路,抓住关键词

    2、分析研读,准确把握诗意

    3、合作探讨,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等方面品味诗歌,学会诗歌鉴赏的

    角度、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悟毛泽东心怀天下的博大胸襟和激流勇进的革命斗志

    2、感受以毛泽东为代表的那个时代的有为青年的学习和革命生活,鼓

    励学生脚踏实地、把握青春。

    3、引导学生把握青春的真谛,抓住光阴,有所作为。

    二、教学重难点:

    1、领会本诗,理清思路,准确把握诗意

    2、掌握诗歌鉴赏的一般方法

    3、感受作者的博大胸怀和革命志气,引起共鸣,把握青春。

    三、课时

    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预习:1、熟读全诗,解决字词义

    2、查阅资料,初步了解作者、作品,了解写作背景

    (二)、导入:1、我们先来看两首诗:ppt:《咏蛙》、独坐池塘如虎踞,绿荫树下养精神。春来我不先开口,哪个虫儿敢作声?1910年。《赠父诗》“孩儿立志出乡关,学不成名誓不还,埋骨何须桑梓地,人生无处不青山。”1909年。这两首诗均出自一个十六七岁的少年之手,我想聪明的大家应该都猜出那个他了吧,对,他就是新中国的开创者毛泽东,这两首诗写于他背井离乡,外出实现心中梦想之际,在初中的时候我们就学过了他的一首词《沁园春雪》,同学们还有印象吗?北国风光···。从这首诗里,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风发、傲视群雄的伟人形象,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他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长沙》。

    在这里,“沁园春”是词牌名,长沙是题目,什么叫词牌呢?ppt:词牌,就是词的格式的名称,每一个词牌,都有它固定的格式,按着这个格式来填,就是填词,词牌不像我们平常写作文的题目一样,它与词的内容不发生任何关系,比如,一首《浪淘沙》可以完全不讲到浪,也不讲到沙;一首《忆江南》也可以完全不讲到江南,所以,通常在词牌下面会有一个词题,这里,长沙就是词题。常见的词牌名还有哪些:比如说:菩萨蛮、如梦令、水调歌头等等。

    词根据长短可以分为:小令:58个字以内;中调:58~90个字;长调:91个字以上。我们这首《沁园春长沙》就属于长调。

    词根据风格还可以分为豪放派和婉约派,代表人物分别为:苏轼、辛弃疾;柳永、李清照。了解了词的相关知识后,我们来看一看它的作者以及写作背景,所谓知人论世,了解相关背景有助于我们正确理解作者的情感。ppt:介绍毛泽东:毛泽东,中国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和诗人。字润之(原作咏芝,后改润芝),笔名子任。1893年出生于湖南省长沙府湘潭县

    韶山冲······;介绍背景知识,我们来看几个资料:1、1925年,毛泽东时年32岁,因在湖南从事农运,为军阀赵恒剔所搜捕,于是间道长沙前往广东。在一派深浓的秋意中,独自一人重游湘江橘子洲。目睹眼前秋景,遥想国事纷纭,清寒肃杀中,刚过而立的毛泽东难免怅然,感从中来,于是写下了《沁园春·长沙》一词。2、此时的中国,国父孙中山溘然病逝北京,以五卅为契机的工农运动正风起云涌,国共虽已统一,但革命的统一阵线由谁来领导,尚存分歧。特别是词人自己,在1923年和1925年两次入湘,均被当时称霸湖南的军阀赵恒剔所追捕,用他自己的话说:“在仅仅几个月内,我们组织了二十几个以上的农民协会,同时引起了地主的怨毒,要求将我逮捕。赵省长派兵来抓我,我逃到广州。”(《毛泽东自传》)3、而在党内,1925年1月11日至22日,在上海召开的中国共产党第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毛泽东不仅没出席,而且连委员都被选掉。一九五八年,毛泽东在对自己的诗词作的一些“自注”中,曾有言道:“一九二七年,大革命失败前夕,心情怆凉,一时不知如何是好”。以上我们可以看出,当时的中国正处于乱世,各路势力风起云涌,都希望于乱世中分一瓢羹。而此时,共产党领导的工农运动也蓬勃发展,初具规模,但遭到军阀势力的残酷镇压,毛泽东于逃亡中路过橘子洲,写下了这一首名篇。

    接下来,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同时思考两个问题:ppt:1、这首词的上阕和下阕分别写了什么?上阕重在写景,景中有情;下阕重在抒情,情中见景。诗歌的创作思路:诗人来到橘子洲头,看到了美丽壮观的湘江秋景,不禁怅惘发问,又回忆起往昔风华正茂时的岁月,同时巧妙地回答了上阕的发问。

    了解了诗歌的整体思路后,我们首先来品一品上阕,首先诗人是怎么交代他的行踪的?我们来看前三句: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是谁独立?地点在哪里?诗人在做什么?诗歌因为韵律的需要,语言要有跳跃性,有时候还有语序的倒装和成分省略现象,那么,请同学们按现代语序重新整合一下这三句,把它变成正常的语序?明确:寒秋,(诗人)独立(于)橘子洲头,(望)湘江北去。“寒”字交代了时间是在深秋,“橘子洲头”交代了地点在湘北,既扣题中“长沙”,又为下文描写湘江秋色做了铺垫。那么,通常倒装的目的在于什么?明确:强调,在这里,诗人倒装是为了强调一个“独”字,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学过的诗歌中有没有哪些诗句也有“独”这个字的?明确:柳宗元——独钓寒江雪;晏殊——独上高楼;同学们结合当时的写作背景,也可以与其他的独字进行对比,来谈谈你对这个字的体会,可以小组讨论。

    独:明确:特别是着“独立”一词,一者可以见出诗人无畏风寒,顶天立地的中流砥柱的形象;“独立寒秋”,从个人层面来看,“独”是独立不羁的人格,是沉着、镇静,是泰山崩于前而不变色,是个人命运的急湍激流中的中流砥柱。这是难能可贵的。

    接下来,看这个领字,一共引领了几句,到哪里为止?明确:七句。这七句话描绘了一幅壮丽的湘江秋景图,在这里,作者抓住了哪些意象:山、林、江、舸、鹰、鱼—万物,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阅读这七句,找出自己感触最深的诗句进行鉴赏,可以从意象、意境、语言、情感等方面进行赏析,

    红、染:明确:万山红遍,万—山之多,遍—红之广,层林尽染,层—林之密,尽—染之透,这两句作者的视觉是远眺,描写的是动景。“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既是四周枫林如火的写照,又寄寓着诗人火热的革命情怀,红色象征革命,象征烈火,象征光明,“万山红遍”正是作者“星火燎原”思想的形象化表现,是对革命与祖国前途的乐观憧憬;王实甫《西厢记》“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王实甫别具匠心着一“染”字,点明相思离人泪如雨下,竟然染红了秋霜枫林,染红了黎明拂晓,如此夸张和拟人,可谓想象奇特,情趣盎然。而毛词“层林尽染”则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漫山遍野枫叶如丹的灿烂图景,“染”字富于动态,赋予大自然以丹青妙手的神奇,大自然浓墨重彩,大笔挥洒,给我们留下了火红灿烂,辉煌耀眼的巨幅杰作。

    漫江碧透,漫—水之盛,透—水之清,百舸争流,百—船之多,争—争先恐后的热闹场面,这两句作者的视觉角度是近观,描写的是动景;

    击:鹰击长空,是仰视,

    翔:鱼翔浅底,是俯视,“浅底”并非真的水浅,而是清澈见底,显得水浅。你想,蓝天倒映在碧水中,看上去鱼儿像在天空中游动,在天空中游动不是很像飞翔一样吗?王勃《滕王阁序》也有名句“落霞与孤鹬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我们完全可以想象得到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蓝天映着碧水,碧水照着蓝天,天光云影共徘徊,水天一色共空明的优美景致,这正是毛泽东同志用“翔”而不用“游”,反常而不趋俗的原因。

    竞:

    毛泽东身边的工作人员回忆:他写作时,常在屋里踱来踱去,时而凝眉沉思,时而昂首吟哦,时而坐下来写几句,又摇摇头,把纸揉成一团。第二天清晨,工作人员发现纸篓里已装满了大半。毛泽东这种苦心孤诣,“语不惊人死不休”的锤炼语言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总结:诗人眼中之景,意象密集,组合有序,或远或近,或高或低,有分有总。并从数量(万,总),范围(遍、漫),色彩浓度(尽染、碧透),运动力度(争、击、竞)等方面突出景物特征。明确:呈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空间,是一幅色彩瑰丽的图画,晚秋静穆的伟大中律动着勃勃的生机,扫尽千古悲秋之气。从这壮阔的深秋意境中,我们感受到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呢?明确:对比中,我们可以看出,诗人在对大自然万类生物的关注中融入了自己对人生的积极追求,对家国命运的由衷关怀。

    诗人立而观景,借景抒情,蓄积的情感终于爆发为直白的发问: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怅是什么意思?明确:怅,原来是失意的意思,在这里用来表达因深思而激昂慷慨的心绪。作者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疑问?明确:作者看到自然界万物都可以自由自在地生存着,可是作为万物灵长的人类却并不自由,还受着压迫。那么,到底谁才是主宰呢?我们一起来赏析下阕。

    我们一起读一下下阕,看看诗人都回忆了些什么,用一句话来概括?明确:忆往昔峥嵘岁月稠。作者想起了曾经那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下阕的一二句在结构上起了什么作用?明确:承接过渡的作用。一般分上下两片的词,其下片首句又称过片,起过渡作用。词的上下片写法上也有分工,常常是上片写景,下片抒情,因此填词时非常注重过片。本词上片写独立寒秋,故地重游而看到的景色,自然而然地想到以前同学一起来游的情景,于是过渡到对往昔生活及“同学少年”的回忆中,过渡自然,衔接巧妙。作者忆的是往昔峥嵘岁月,具体表现在中间七句,由恰字统领,所谓想其人,忆其事,作者选用典型事例,将往事化为触手可及的形象,将过去的岁月在很短的篇幅中生动形象地描绘出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恰—正当,正好,翻译为;书生意气,挥斥方遒:书生:青年学生,意气:意志和气概,挥斥:奔放。遒:强劲有力,翻译为“青年学生意气奔放,正强劲有力”;1911年,18岁的毛泽东来到长沙,开始了他在此地长达13年之久的求学和革命斗争生活。1913-1918年,他在湖南一师读书,常和同学在橘子洲一带游览游泳;1915年9月,诗人印发反袁称帝的小册子;1918年,与何叔衡创立了以改造中国和世界为奋斗目标的新民学会;指点江山,激扬文字:指点:评论,江山:,激扬:激浊扬清,翻译为“评论国家大事,用文字来抨击丑恶的现象,赞扬美好的事物”;1919年,主编《湘江评论》,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论文,引起了全国进步思想界的重视。粪土当年万户侯:粪土:把··看作粪土,意动用法,万户侯:泛指有高爵显位的人。1919年底组织和领导湖南驱逐军阀张敬尧的运动。短短七句话却高度浓缩了他们的生活和精神面貌,我们来看一段视频,来一起感受一下。

    《沁园春?长沙》下片集中笔墨形象地描绘了革命青年的群像:“恰同学年少,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作者的另一首词《沁园春?雪》下片则精当传神地评点了历代天子帝王:“惜秦皇汉武,略输文采;唐宗宋祖,稍逊风骚;一代天骄,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两首词描写的人物群像有什么不同呢?作者对他们各是怎样的态度?注意作者用了一个什么字?明确:惜。《沁园春?雪》里的“秦皇汉武”“唐宗宗祖”“成吉思汗”,都是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英雄、大豪杰,为什么诗人用一个“惜”字就将它们全部否定了呢?而发出“俱往点,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的呼唤呢?在毛泽东看来,谁才是真正的风流人物?明确:恰恰正是这里的“同学少年”。这些“现在”的“同学少年”与历史上的英雄豪杰有什么不同?明确:历史的英雄豪杰“略输文采,稍逊风骚”,武功尚可,文治才华就差多了,“风流人物”应该是能文能武的杰出人物,英雄豪杰。“现在”这首词里所列举的包括诗人在内的“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他们有才华,有能力,能文能武,是真正的“风流人物”。

    总结:真正的“风流人物”,能够“主宰沉浮”的人物是那些能文能武,敢作敢为的革命青年。他们朝气蓬勃,奋发有为;他们意气奔放,才华横溢;他们关心国家命运,忧虑人民疾苦,斗志旺盛,蔑视权贵,敢为人先,一往无前,天不不降大任于是人也,更与何人?毛泽东用饱醮激情的笔触对他和他的战友们进行了热烈地歌颂,形象地回答了上片提出的“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的问题。

    我们一起来看最后三句: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中流:此指湘江江心。江河中央往往水深流急。击水:毛泽东同志1958年12月21日在文物出版社同年9月版大字本《毛主席诗词十九首》的书眉上批注道:“击水:游泳。那时初学,盛夏水涨,几死者数。一群人终于坚持,直到隆冬,犹在江中。当时有一篇诗,都忘记了,只记得两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水击三千里。”“水击三千里”典出《庄子.逍遥游》:“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同学们思考一下,最后三句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明确:设问,夸张。作者以生动形象的画面启发人们的联想,激情似火地赞扬革命青年的迎战风浪,勇往直前,勇当时代弄朝儿的英雄风范。画面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江流滚滚,白浪滔滔,一群热血青年战风斗浪,奋勇搏击,他们是惊涛骇浪的征服者,他们更是历史长河风尖浪口的弄潮儿,那份勇者无畏,强者无敌的风范让人想到了毛泽东的词“自信人生两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

    总结:沁园春长沙体现了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青年以天下为己任,肩负起国家兴亡、主宰民族命运的壮志豪情。毛泽东选用精当、形象、极富表现力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充满生命力的湘江秋景图,在个人政治境遇不如意的情况下,在生命受到威胁的险境下,却吟唱了一首昂扬的砺志之歌,正如梁启超所言:少年强则国强,毛泽东那一代人用他们的精神和行动向我们展示了也证明了他们的风采,那么,正值青春年少,风华正茂的我们,是否也有所启示和触动呢?自由讨论:青春的真谛是什么?一个发展的人才能正确对待个人命运的升降起伏。得意而不忘形,悲哀而不丧志。

    去年的树教案 关于教学工作的总结


    第一篇:《去年的树》教案

    背景介绍:

    本文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讲述鸟儿和树是好朋

    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

    求──还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

    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

    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故事篇幅虽然不长,而情节曲折,故事性强,

    所以它有很强的可读性。文本是以小鸟寻找大树的行踪为主线,小鸟

    的角色占主位,其中小鸟的那种诚信守诺,以及通过执著的追踪寻找

    表现出来的她对朋友的笃厚深情,确是十分感人的。《去年的树》这

    篇童话就是在非常生动地叙写并歌颂人与人之间存在的深厚的爱意、

    纯真忠诚的友谊。

    教材分析:

    《去年的树》这个故事由相处、相别、相寻、相会连缀而成的。

    树与鸟相处的愉悦、欢快本应加深离别的痛苦,而相别时,它们没有

    痛苦,只有约定,因为它们深信分别是短暂的,明年还会再相见。相

    寻本应是顺利容易的,重归故地,而树却下落不明,鸟儿费尽了周折,

    四处碰壁,处处落空,这个过程一波三折,最后才问清树的下落。相

    会本应是美好喜悦的,而鸟儿只有哀伤,因为鸟面对的已不是去年的

    完好的真实的熟悉的树,面对的只是用树的生命点燃的火。整篇童话

    的语言朴实无华,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课文告诉我

    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但我觉得:运用本文来

    进行诚信教育不是最好。面对越来越现实、理性的四年级学生来说,

    进行诚信教育最好选择生活中的事例,或者是直白深刻的名人名言、

    成语、寓言故事等,这些在中国便有很多。所以,我想轻讲本文教材,

    重在诚信教育。

    教学目标:

    1:通过读文,品味重点词句.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学会多元交流,多向对话.学会把课文读薄,读厚的方法.

    3::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使学生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的基础

    上的.。

    教学方法:引导式教学法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更多的事领悟小鸟的四次对,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教学过程:

    一、重温旧知,夯实基础

    1、同学们,你们喜欢读通话吗?你读过什么童话?老师也喜欢读,因为它那动人的故事情节和优美的语言总能给我们带入美好的情景,让我们受到真善美的熏陶。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日本通话家新美南吉所写的童话故事《去年的树》,(板书课题,生齐读)

    2、出示词语,检查记忆情况。

    3、回忆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4、自由读文,思考这是一只什么样的鸟?

    师:听,一只美丽的小鸟坐在大树上,正动情地为大树唱歌呢,大树呢,摇曳着茂盛的枝条正动情地听着。这是一幅多么和谐美丽的图画呀。(http://w)是吗?

    师:围绕这只美丽的小鸟和这一棵枝繁叶茂的大树,让我们一起来读一段美丽的故事。(出示课题)学生读课题。

    师:让我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书,让我们尽情地与课文交流对话,看看会有哪些收获?(教师巡视,学生读书3分钟)

    师:你有什么话想说了吗?你的感受,你的疑问,你的收获都可以说。(学生自由提问)

    师:同学们问题很多,感受也很多。你们了不起,第一次与课文接触,就有那么大收获了。这篇课文在语言上有一个特点,它是以对话为主的。你快速地读一读课文,数数一共有几组对话?

    师:哪四组,你读出来?

    二、媒体激趣,体会深情

    指导学习第1组对话。(出示第一自然段)学生读。

    这篇课文在语言上有一个特点,它是以对话为主的。冬天到了小鸟要到南方去过冬了,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地惜别。(学生串读对话。)

    师:你们想,这对好朋友在分别的时候,他们是怎么对话的?请同桌之间练读一下这组对话,好吗?(生读,师指导)

    师:(指名一组读)

    师:老师发现她读的时候,“我明年一定回来”读得很坚定,你能告诉我,为什么要这样读吗?

    师:真好,她是坚定地向朋友保证,明年一定回来,是吧?不同的人物要采用恰当的语气朗读是朗读对话的一种技巧。再指名读。

    师:从他们地对话中,我们感觉到这对好朋友他们地感情是多么深厚啊,让我们的男孩子来读大树,女孩子读小鸟。咱们一起来对对话看,好吗?(男女生分角色读)

    师:你们这是在向朋友保证啊,坚定些,再来一次,好吗?(女生读)(h)

    三、研读对话,训练朗读

    师:他们就这样依依惜别,并做了约定。第二年的春天,小鸟满怀深情地跑回来找它的好朋友大树。然而,往日朝夕相处的伙伴却不见了。她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她都问谁了,他们怎样对话的?默读课文找一找。

    下面的三组对话,老师想先请同学们继续采用恰当的语气朗读的方法在四人小组里面合作来练读,好吗?你们可以自己选定一个角色练一练。(生自由练习)师:请你们这一组。(指名读)同学们他们这一组读得怎么样?师:这是你独特的体验,真了不起。

    从同学们的意见中,我们感觉到了,大家都觉得作为主角的小鸟的话非常重要,应该好好地体会把握。那么就这样,让我们先来重点练读小鸟问的三句话。(大屏幕出示3句话,生自由读)

    (教师依次指名学生朗读第一句,直至读出焦急的语气,最后齐读训练3遍。)师:那一声声急切地询问流露出小鸟对大树的无限深情。读着读着,我们被小鸟的这一分真情感动了。

    (两组同学分角色朗读3组对话)

    师:此时的小鸟还没有找到朋友大树,小鸟都快急疯了。让我们再来体会这句话。(生读)

    师:你伤心,你们是不是在心里呼唤着自己的朋友大树。你们怎么呼唤的

    3、二次质疑,体悟主题。

    师:真好,同学们,小鸟对大树的这种焦急、牵挂、担心就是奉献给大树的最最珍贵的友情。让我们再一次深入地和课文倾心地交流对话,来体会这种情。村子里,煤油灯旁,一对好朋友又见面了。大家把书拿起来,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一段。(生读)

    师:读着读着,你们又有什么问题了?生:鸟儿看到灯火为什么还要唱去年唱过的歌?

    生:我想问一下(本站向您推荐wwW.hAOwoRD.COm),鸟儿为什么要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

    师:同学们注意到了没有,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后来要飞走了“盯着灯火又看了一会儿”。你品出什么来了?

    师:同学们,你们都是守信多情的孩子啊。小鸟飞走了,带着淡淡的伤感,飞走了。但他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我们世间最最宝贵的诚信。(http://new.060s.com/article/20xx/09/23/308379.2.htm)

    师:三遍齐读(诚信)

    四、体悟中心,升华情感

    师:小鸟对大树的情,把大树也给深深地打动了。大树想在自己还没有被燃尽之前,为小鸟寄去一张友情卡。同学们你们愿意为大树写这张友情卡吗?师:好,那就赶紧拿出来,为大树写几张深情的话吧。(自由写,师指导)师:同学们,这是大树的肺腑之言哪。你们说出了大树的心里话。大树他就是这样来表达对小鸟的情感的。但是作为这篇美丽的课文的读者,你还有什么话想说,你想对谁说?比如说对伐木人……想对谁说,就对谁说。(http://new.060s.com/article/20xx/09/23/308379.2.htm)

    师:刚才,老师听到了你们那么真诚肺腑的话,这节课,我们一起和课文进行多次的交流对话,让我们真正地走进了课文。难得的是有的同学还和伐木人对话,和树根对话,还跟作者去对话。学完课文之后,我在想啊,小鸟把无限的真情奉献给了大树,这真是一只守信的小鸟,我相信,在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上,诚信与友情同在。

    教学反思:

    这是一个文浅意深的童话故事,带着些许伤感色彩,赞美了真挚的友情。语言朴实无华,用白描手法写出了鸟儿对树的真挚情谊,略去了鸟儿在寻找朋友过程中以及面对灯火时的心理描写,给读者留下很大的想象空间,在平淡的语言中有一种深挚透明的美。读罢此文,鸟儿对树的那种浓浓深情便跃入脑间,挥之不去。

    如何引导四年级学生体悟这种执着与信念,感受其间的动人情愫呢——

    着力于走进文本的“读”的不断推进。醇厚的文本意义内涵怎样成为学生内心的呼之欲出,惟有多角度、多层次的“言”“人”互动,贯穿设计始终的读书活动即始于此衷。

    着重于开掘内心的想象体验。童话的行文留下大量空白,这固然成就了本文淡然、内蕴的风格,也为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切入角度。设计抓住“眼睛”这一心灵之窗,前后贯通,脉气相连,引导学生走近角色,体验情思,获得感动。

    着眼于启迪冥思的原型启发。“诗”的生命在于智慧,感受的深刻、拓展需要“思”的投入。课末介绍的相关小材料,意在引发学生由文本描写的情景进一步回味思索,以企图内心的恒久荡漾。】

    第二篇:课文《去年的树》教案

    《去年的树》教案

    人教版小学四年级语文上册重点阅读课文

    ·教材分析:

    《去年的树》是人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教材的重点阅读课文。文章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听,将要飞回南方时,鸟儿答应了树的请求──还要回来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朋友不在了,友情还在,诺言还在,于是,它心里充满了忧伤和惆怅,面对着由朋友的生命点燃的煤油灯,唱起了去年的歌。这篇童话主要通过对话展开故事情节,推动故事的发展。全文一共有四次对话,课文所说明的道理也在这四次对话以及后来鸟儿的表现中逐步显现出来。·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过程就是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的过程。在对话过程中,要注意对话环境平等化、对话方式多样化、对话主题深刻化、对话结果个性化。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与教师价值观的导向要有机统一。结合我参与的课题《学生良好课堂习惯养成研究》,我在本课注重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的习惯,还让孩子们以读悟情,通过小组合作,情感交流来深化对文本的理解,有意的培养孩子们的认真倾听,认真思考,团结协作的良好习惯。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品味重点词句,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会入情入境地演读课文。

    2、体会小鸟与大树间真挚的友情,感悟到真正的友情是建立在诚信基础上的。

    ·教学重点、难点:1、感悟文中角色的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2、懂得童话故事蕴涵的道理,体会课文的人文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这个故事的大概内容,能不能用简练的话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这节课,让我们再一起走进这个美丽的童话故事,共同见证小鸟和树的那份真挚的友情。

    二、搭建平台,感悟“情深”。

    1、是啊,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课文中多次出现了“好朋友”这个词,让我们再来读读课文,看看文中哪些地方能真正体现他们是好朋友,把感动你的地方画下来,再放声朗读几遍。

    2、小组交流。

    3、汇报:

    预设:(1)“一棵树和一只鸟儿是好朋友。鸟儿站在树枝上,天天给树唱歌。树呢,天天听着鸟儿唱。从“天天”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想象:早晨,太阳升起来了,小鸟——树呢——

    中午,炙阳高照,小鸟——树呢——

    夜晚,暮色落下,小鸟——树呢——

    下雨了,小鸟——树呢——

    也许——

    小结:真是朝夕相处,互相帮助,因为它们是一对——好朋友!

    (2)离别时的对话。

    寒冷的冬天快到了,大树的好朋友小鸟要到南方过冬,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树对鸟儿说——鸟儿坚定地回答——

    小结:分别时是那么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朝夕相处的——好朋友

    (3)三次对话。

    小鸟和大树她们就这样依依惜别了。第二年春天又来了。原野上,森林里的雪都融化了。鸟儿又回到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来了。然而,往日朝日相处的朋友却不见了。他着急地找了又找,问了又问,(出示三次对话)

    (1)“站在这儿的那棵树,到什么地方去了呢?”

    (2)“门先生,我的好朋友──树在哪儿,您知道吗?”

    (3)“小姑娘,请告诉我,你知道火柴在哪儿吗?”

    小鸟是怀着怎样的心情问呢?树根、大门、小女孩又怀着怎样的心情回答的呢?在小组内分角色读小组汇报。

    提示: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是和树血脉相连的,那你觉得怎样读可以体会树根当时的心情呢?(同情,伤感)语气。

    工厂的大门对这样的事情见得多了,不以为然了,没有值得伤心的,那么你觉得怎样读可以体会到大门当时的心情呢?(冷淡)

    4、角色表演。

    现在,你们就是那只小鸟。在教室里飞呀飞呀,寻找自己的好朋友大树,一边找一边问,好吗?(指名表演)

    小结:小鸟在寻找大树的过程中是那样焦急、担心、急切,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三、引导想象,补充对话。

    1、村子里,煤油灯旁,两个好朋友相聚了,出示课文的最后一段。

    2、交流:为什么“睁大眼睛,盯”?为什么用了两个“看”,两个“看”有什么不同?

    3、此时,大树已经不在了,但是为什么鸟儿非要找到大树唱歌给他听听呢?

    4、同学们,鸟儿飞走了,带着淡淡的感伤与哀愁飞走了,但她给大树留下了歌声,留下了友情,留下了世上最宝贵的诚信。(随机板书)如果大树有知的话,他会对小鸟说些什么呢?

    5、总结:是啊,这对朝夕相处的伙伴分别时是那样的难舍难分,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小鸟力尽千辛、百折不挠地寻找大树,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面对已化为灯火的大树,他还是遵守诺言深情地唱起去年唱过的歌,因为他们是──好朋友

    6、学到这里,你有什么想说的吗?想对谁说,把你想说的写下来。

    四、情感升华。

    去年的树,今年已不复存在,让我们无限留恋地读──去年的树

    去年的树,为什么会不复存在?留给我们太多太多的思考,让我们意味深长地读──去年的树

    五、作业设计:

    1、读了课文后,你肯定还有很多话想说,你想对谁说?(请选择其中一个写)

    我想对小鸟说:

    我想对大门说:

    我想对伐木人说:

    2、自由找朋友把课文的内容演一演。

    六、板书设计:

    去年的树

    去年————————今年

    友情守信一、教材分析:

    本文是日本女作家新美南吉的童话。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鸟儿和树是好朋友,它天天唱歌给树

    听,将要飞回南方时答应树的请求-----回来再唱歌给它听。可是第二年春天,当鸟儿飞回来找它的朋友时,树却不见了。鸟儿四处寻访,最后只找到由树做成的火柴点燃的灯火。于是,鸟儿在灯火前唱起去年的歌。告诉我们:做人要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但本人觉得:运用本文来进行诚信教育不是最好。面对越来越现实、理性的四年级学生来说,进行诚信教育最好选择生活中的事例,或者是直白深刻的名人名言、成语、寓言故事等,这些在中国便有很多。所以,本人想轻讲本文教材,重在诚信教育。

    二、教学目标:

    1、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能读懂本文。

    3、深刻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的事例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四、教时安排:2教时

    第一教时

    一、教时目标:

    学会生字词,能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二、教学过程:

    1、揭题引入: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2、初读课文,要求把文章读正确,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对于刚才的疑问多读几遍。

    3、课文按什么顺序写的?哪几个自然段是写去年的事?理由是什么?试着分段。

    4、深入阅读课文:

    (1)带着课后习题1的问题细读课文。

    (2)请学生说说自己能解决哪些问题,讨论后完成口头填空联练习:

    鸟儿到南方去之前答应为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春天,鸟儿从南方飞回来却发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鸟儿在火柴点燃的灯火前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它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体会课文情感:

    (1)课文最后一段中鸟儿唱歌时,前后两次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它在想什么?

    (2)树被伐木人砍倒前,会对伐木人说些什么?

    6、朗读指导:

    (1)你喜欢课文中的鸟儿吗?为什么?

    (2)把你最受感动的句子找出来有感情地读给大家听,再说说选择这一句的理由。

    7、总结并布置作业:

    收集有关诚实守信的故事,寓言、事例等

    第二教时

    一、教时目标:深刻明白要信守诺言这一道理。

    二、教学形式:开一个故事介绍会。

    1、主持人宣布活动开始

    2、四人小组内自由介绍故事内容,相互评议

    3、请学生自愿向全班同学介绍故事内容,师:书读着读着,越读越厚,好多话作者想说却没说出来,给我们很大的想像空间。我们来把作者没说的话说出来,行吗?

    出示练习纸:

    任选一道题:

    1、伐木工人要砍大树,大树对伐木工人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唱完歌,鸟儿又看了一会儿灯火,好像在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练习写话)

    师:谁写第一句的,先来交流一下

    生:伐木工人要砍大树,大树对伐木工人说:“伐木工人,你就做回好人,饶了我吧,我还等着我的好朋友小鸟呢,你们砍了我,我就蝗不到鸟儿唱歌了。”

    生伐木工人要砍大树,大树对伐木工人说:“伐木工人,请饶了我吧,明年,那只美丽的小鸟要回来找我,要是找不到我,他一定会着急万分的。把我砍了,还会造成环境的污染,水土流失,因为树有绿化能力。”

    生:伐木工人要砍大树,大树对伐木工人说:“求求你,不要砍我,我的好朋友明年要来找我。我知道你是个善良的人。”

    生:伐木工人要砍大树,大树对伐木工人说:“放了我吧,明年我的朋友小鸟会找不到我的,伐木人,你就做做好事,放了我吧。”

    师:真是信守诺言,心系环保的大树啊!

    师:谁写第二句的,来交流一下

    生: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大树,我找了好多地方都没有找到你,我现在找着了,你却变成了灯火,你真是照亮别人而燃烧自己,我真悲伤。”

    师:不是悲伤,应该说骄傲

    生:鸟儿睁大眼睛,盯着灯火看了一会儿,好像在说:“大树啊大树,我好不容易找到你,可是你已经做了火柴,你燃烧自己,却照亮别人,请你安息吧!”

    (第三句)

    生:唱完歌,鸟儿又看了一会儿灯火,好像在说:“我真为你高兴,为你自豪!”

    生:唱完歌,鸟儿又看了一会儿灯火,好像在说:“可怜的大树,我要走了,请你安息吧!”生:唱完歌,鸟儿又看了一会儿灯火,好像在说:“树啊,我会把你这位朋友牢牢地记在心中,每年的春天,我都会来看你的。”

    师:化为灯火的大树又会怎么说?

    ……

    师:老师从你们的朗读中,从你们的对话中,看出你闪读懂了课文,大树、小鸟都希望和我们人类一样创造一个富饶、和谐的世界!然后集体评议生问:大树,你喜欢鸟儿吗?为什么?

    生答:因为鸟儿歌声好听,天天站着为我唱歌。

    生问:鸟儿,你喜欢树吗?为什么?

    生答:因为他给人们挡风挡雨,汽车过路的灰尘也能吸收,给人们作了许多贡献。

    生问:作者,你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

    生答:告诉大家要爱护树,写出友情的珍贵,要珍惜身边的每一样东西,大家别乱折树枝,大树是可爱的,要植树造林。

    师:谁当读者,想说就说。

    生:我们要绿化祖国。

    生:我们要信守诺言。

    生:我们要珍惜身边的每一样事物。

    师:咱们人类能真正地跟树、鸟儿对话,和谐地相处,咱们这个地球该是多么美好啊!

    今天,我们学了同一篇文章,大家的收获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这就是读书的真谛,带着不一样的想法离开课堂。

    第三篇:《去年的树》教案

    第10课去年的树

    教学时间:20xx.9.20授课人:孙玉花教学目标:

    1、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正确读写“融化、剩下、伐木、煤油灯”等词语。

    2、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重点:

    学习本课生字,熟读课文。

    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大意。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师:关于“朋友”这个话题,我想同学们并不感到陌生,你有没有感情较深厚的朋友?

    生:??

    师:你们离别过吗?今天,我们将要学习一篇关于朋友离别的童话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请同学们放声自由地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有生字的句子要多读几遍。

    2、出示小黑板词语,学生认读生字词。(开火车领读、齐读)

    3、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卡片,认读。

    (2)观察本课生字,范写“融”、“伐”,学生练习写两遍。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可以分为几部分?讲的是怎样的一个故事?预设:分为两部分(按时间分配)。

    去年的情景(1~4自然段)

    今年的情景(5~17自然段)

    (学生回答)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互相交流读书所获,师生归纳感知内容。相机出示填空:

    2、师:谁能说说文章讲的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学生练习说)出示小黑板填空。

    ——鸟儿和树是好朋友,鸟儿天天唱歌给树听。回南方前它答应大树,1

    一定还会飞回来给它唱歌听。可是,第二年春天,鸟儿从南方回来却发现树不见了,原来树已经被砍下做成了火柴点燃了灯火。

    2、师:文章的主人公是谁啊?(鸟儿、树)——学生回答,相机板书。通过读课文,我们知道它们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你们从哪感觉到鸟儿和树是一对好朋友的?那个词让你深有体会,把它画下来读一读。

    (抓住重点词语“天天唱”、“天天听”体会大树和小鸟的友情——相依相伴)

    3、师:既然大树和小鸟是这么好的朋友,它们相依相伴,那就请同学们带上这相依相伴的情感,齐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4、师:刚才听见同学们都读出了相依相伴的情感来了。可是这样的好景不长,寒冷的冬天就要到了,小鸟必须飞到南方去了。此时此刻,它们的心情怎样?(引导读3、4自然段,画出重点词语“一定”、“还”,体会小鸟与大树的依依不舍。)

    ——指名读,教师相机指导,指导要点:

    ①树的话中饱含着请求、期盼。

    ②鸟的回答信誓旦旦,语气坚决、肯定。

    ③树和鸟性别不同,要读出区别。

    (引导学生注意,书中的鸟儿用的是“她”,树是“他。)

    ——男女生合作读。

    5、小结: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感受到了小鸟和大树之间的友情,下节课我们再来细细地读一读鸟儿是怎样找她的好朋友——树的。

    四、作业布置:熟读课文。

    板书11、去年的树

    相依相伴

    小鸟树融伐

    依依不舍

    第10课去年的树

    教学时间:20xx.9.20授课人:孙玉花教学目标:

    1、能正确书写本课生字。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教学重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让学生在读中感悟。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揭示的道理,感受童话的特点。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出示词语,认读

    2、学习生字“剩”、“煤”

    3、通过昨天的学习,我们深深的体会到了鸟儿和树之间深深的友情。春来来了,当鸟儿再次来到那片原野上时,树却不见了。小鸟为了找它的朋友,飞到了哪?看见了谁?

    二、朗读感悟,引导想像。

    师:带着刚才的问题,请同学们自由朗读第5~17自然段,可以边读边把你认为重要的地方做上批注,写一写你读懂了什么。

    (一)、小鸟与树根对话

    1、学生自由练习。

    2、指名读,鼓励学生参与评价,教师相机指导。

    (引导体会“树根”本是树的一部分读他的话时要读出同情、伤感的语气。)

    3、不见了去年的树,鸟儿感到怎样?她会怎样想?

    (引导学生感受鸟儿惊讶和着急的心里,引导他们读出这种语气。)

    (二)、小鸟与门先生对话

    1、听说树被砍倒拉到山谷去了,鸟儿有怎样的行动?

    2、你们从鸟儿毫不犹豫的行动中体会到了她怎样的心思?(一定要找到她的好朋友——树!)

    3、鸟儿在山谷的工厂里,是怎样寻找树的?引导悟读鸟儿与大门的对话。

    4、引导从“树么”一句体会大门的冷漠与鸟儿的焦急不安形成对比。

    (引导体会“门先生”对伐木的事见多了已不以为然,朗读中,要平淡,冷漠。)

    (三)、小鸟与小女孩对话

    1、师:鸟儿一次又一次地找不到自已的朋友,心里是多么的着急啊,当它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只剩下用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时(看课文插图)——假如你是小鸟,那么你历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你的好朋友,面对着眼前日思夜想的朋友,你会有如何反应?

    有的学生会说:我会热泪盈眶,再来个热烈的拥抱。

    有的会说:树朋友哇,我终于找到你了,我来给你唱歌了。

    有的会说:树哇,我找你找得好辛苦哇!

    ??

    2、师:唱完了歌,你要走了,会说些什么?

    有的学生会说:树哇,我唱的歌你听到了吗?再见了,朋友!

    有的学生会说:树哇,我会永远记住你的!你有无私奉献的精神,人们会感谢你的。

    ??

    师:正如同学们感受到的那样,我们看在这短短的三个自然段中,两次出现了“看了一会”,这“看”虽然普通、平淡,却饱含了鸟儿对树无比的深情与留恋。让我们再来齐读一读15—17自然段。

    三、体会道理,拓展延伸

    1、师:鸟儿飞走了。带着伤感飞走了,但她给灯火留下了歌声,留下了世间最宝贵的东西。你知道这东西是什么吗?——(信守诺言、珍惜友情)

    2、课文学完了,作为读者,你肯定想到了很多,还有很多话想说,以小组形式讨论你想到了什么,然后全班交流。

    四、布置作业

    小练笔:读了这篇童话故事,给你感触最深的是谁?有什么想对它说话的,请你写下来。

    板书:11.去年的树

    小鸟→树根→门→小女孩→树剩煤

    信守诺言珍惜友情

    第四篇:去年的树教案

    课题

    去年的树

    教材分析: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的作品,这篇童话情深意浓,带着少许的伤感色彩,赞美高尚、令人荡气回肠的友情。整篇童话故事内容简单,语言朴实无华,但其中却蕴涵着丰富的内涵。

    教学目标:

    1、通过预习,学生自主认识1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能正确地朗读课文。

    2、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拟人化童话的特点,体会童话揭示的道理。

    3、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受童话故事对高尚友情的赞美,受到美好情感的熏陶。

    教学重点:

    体会小鸟对树的真挚情谊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体会童话故事所揭示的道理,帮助学生进一步感受童话的特点。

    教学准备:

    老师:制作课件。

    学生: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复习/导入

    一、课前游戏:

    传话。

    1、我是你的好朋友,我愿意天天给你唱歌。2、我想天天唱歌给你听,因为你是我的好朋友。3、朋友,就是在你困难时,不离不弃你的那个人。4、朋友,就是在你不开心时,愿意与你分担忧愁的人。5、朋友,就是对你忠心耿耿,决不背叛的人。6、朋友,他答应的事情,他一定会遵守诺言、努力做到。7、你是我的

    朋友,咱们四(1)班的每个人都是我的朋友。8、朋友,让咱们一起来学习作家新美南吉写的《去年的树》。

    目的:本篇文章是以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的,教学过程也就是一个朗读、对话的过程,游戏目的是要让学生做到:说、读:准确、清晰,听、思:认真、用心。

    二、新课导入

    同学们,日本有位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新美男吉,他的一生创作了大量的童话,深受小朋友的喜爱。让我们随着这优美的音乐一起走进他创作的童话——《去年的树》(齐读课题)。

    讲授新课: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这是一篇美丽的童话,请你用心、认真倾听。思考:你有怎样的感受?课文哪些情节给你留下深刻印象?或者说你有怎样的疑问?

    2、老师配乐朗诵。

    3、指名交流。

    4、同学们,听了一遍就有这么多的收获,了不起。你能根据提示说一说文章主要写了哪些内容吗?有困难的,别忘记找课文帮忙。

    5、指名说,齐读。

    二、精读课文,潜心对话

    1、这篇童话很有特色,细心的同学不难发现它是通过“对话”来展开故事情节的。全文一共写了几次对话呢?分别是哪几次?

    板书:鸟、树、树根、大门、女孩

    2、第一次对话。

    师:寒冷的冬天就要来到,鸟儿必须离开树,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临走之前,一对好朋友依依惜别。

    树对鸟儿说:(生读)鸟儿说:(生读)

    师:树和鸟是一对多好的朋友呀,一个天天唱歌给对方听,一个天天听对方唱歌。可冬天来临,它们不得不分开。它们是怎样说这番话的呢?请与同桌分角色读一读。

    指名读,师随机指导并板书(不舍、期盼、肯定)

    同学们,读书就是这样,通过语言走进人物的内心世界,并用我们的朗读将人物的情感表达出来。

    3、三组对话。

    师:鸟儿和树就是这样依依惜别,并约定明年春天鸟儿再回来唱歌给树听。春天又来了,鸟儿又回到了这里,找她的好朋友——树。然而,昔日的好朋友却不在了。她找了又找,问了又问。

    请自由读鸟儿与树根、大门、女孩的对话,可以一个人读也可以同桌一起读。想一想不同的角色心情会怎样,用恰当的语气读出来。

    学生练习读书。

    师:谁愿意来展示?

    第一次:着急、同情、伤感;第二次:急切、平淡、冷漠;第三次:更加着急。(启发:鸟儿找不到树,会在心里说些什么呢?)

    师:鸟儿一次又一次找不到自己的好朋友,心里是那么的着急,当她得知树被“砍倒”,被“切成细条条儿”“做成火柴”“卖掉了”“火柴已经用光了”,只剩下火柴点燃的火还亮着时,鸟儿——(生读)。

    透过这个“看”,你能体会到鸟儿在想些什么吗?

    师:鸟儿费劲周折,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好朋友——用树身体做的火柴点燃的灯火。鸟儿怎能不伤心,她睁大了眼睛,仿佛在说:“朋友,我来了,来给你唱歌了!”——(生读)

    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吗?从这第二个“看”字,你又体会到什么?

    师:正如同学们感受到的那样,这两个“看”字虽然普通、平淡,却饱含了鸟儿对好朋友——树无比的深情与留恋。让我们再来读一读。

    生读。

    三、体会道理、拓展延伸

    师:鸟儿飞走了,带着伤感飞走了,但她给灯火留下了歌声,留下了世间最宝贵的,你知道这是什么吗?板书。

    写话。

    课堂小结:这篇美丽的课文,带给我们无限的想象与思考,让我们感受了世间最美好的情感,也感受了世间许多令人伤感的遗憾。童话是一座巨大的宝库,愿你们从这宝库中汲取更多的宝物,那里的美好情感会伴你终生。

    作业布置:

    大量阅读,课外延展。

    1、故事到这已经讲完了,作为这篇美丽故事的读者你肯定还有好多话想说吧?你想对谁说?

    出示:对伐木工人说??

    对小鸟说??

    对大树说??

    2、介绍作者,推荐作者其他作品。

    (1)作者介绍:

    新美南吉是日本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家,他一生创作了大量情节性强、乡土气息浓郁的童话作品。

    他曾经说过:“我的作品包含了我的天性、性情和远大的理想。??假如几百年几千年后,我的作品能够得到人们的认同,那么我就可以从中获得第二次生命!从这一点上来说,我是多么幸福啊!”

    (2)推荐新美南吉作品:《白蝴蝶》

    (3)新美南吉童话故事推荐目录:

    《小狐狸买手套》

    《狐狸阿权》

    《蜗牛》

    《爷爷的煤油灯》

    《花木村和盗贼们》

    《爷爷和玻璃罩煤油灯》

    板书设计:去年的树

    鸟、树、树根、大门、女孩

    不舍、期盼、肯定

    教学反思:

    《去年的树》是日本作家新美南吉创作的一篇感人至深的童话故事,用朴实的语言讲述了鸟儿和树之间的真挚情谊。这篇课文的教学设计中,我确立了两个重要教学目标:1、通过文本走进人物内心,用恰当的语气表达人物的情感。2、感受小鸟和大树之间深厚的友谊,初步体会到诚信的可贵。

    在教学中,为了让学生入情入境,我用生动感人的音乐和朗诵煽动着学生的情绪,为了更好地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情感,引导学生感情朗读是非常必要的。我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从某种意义上说,教学就是在教师、学生与教材之间的互动中展开的。而要想读好课文,首先就要让学生走进课文中的种种角色,体会每一个角色的思想感情。因此在教学初始,我就逐步引导课文中小鸟的三次问话的语气,让学生们体会鸟儿和大树分别时的难分难舍,小鸟寻找时的焦急与艰辛,越来越明朗。这样,渐渐的,孩子们走近了这对形影不离的好朋友之中,把握了读的感情基调。

    课堂教学的高潮,我设计在小鸟面对着灯火,唱起了去年唱的歌。这里三个自然段文字很简单,却给了读者极大的想象空间。这里既是情感的爆发点,更是指导学生练笔的训练点。最后我还在这里安排了一个想象说话的环节,语文课堂应是听说读相结合的。可惜由于时间安排得不恰当,未能达到预期效果。

    一堂课下来,我觉得两个教学目标比较切实地完成了。学生能很快地理解、分析课文中的词句,并感受到小鸟和大树之间的种种情感。但课后,我仔细想了想,认为今后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反思如下:

    1、重视整体把握和时间的安排,对要进行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先进行估计,想想这一个步骤可能会用去多长时间,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就会有意识的,有序地进行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顺利完成。

    2、继续重视学生平时的朗读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并不是一次课堂就能够提升起来的,这些既要包括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包括平时的积累,所以,以后我还要更加关注学生的读书情况.

    3、课时设计不够科学,未能将学生的实际水平估计到位。学生的积极性还不够高,课堂气氛不够活跃。

    第五篇:《去年的树》教案

    11*、去年的树

    教学目标

    1、能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明白的词。

    2、能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读懂本文。

    3、感受童话的语言美、思想美、意境美。

    4、对“信守诺言,珍惜朋友之间的情意”方面有所感染;体会人、动物、植物(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

    教学重点、难点

    读悟文中的角色对话,体会童话角色的心理。

    教时安排:1课时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本网推荐访问其他精彩范文:

    《去年的树》教案教学设计

    去年的树教案(公开课修正版)

    四年级语文上册去年的树教案

    《去年的树》说课、教案

    《去年的树》第二课时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 关于教学工作的总结


    第一篇:物质的量教案

    物质的量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4.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了解摩尔质量与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之间的关系。

    5.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掌握有关概念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和摩尔质量。这是本节的重点和难点。特别是物质的量这个词对于学生来说比较陌生、难以理解。容易和物质的质量混淆起来。因此教材首先从为什么学习这个物理量入手,指出它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纽带,在实际应用中有重要的意义,即引入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然后介绍物质的量及其单位,物质的量与物质的微粒数之间的关系。教师应注意不要随意拓宽和加深有关内容,加大学生学习的困难。

    关于摩尔质量,教材是从一些数据的分析,总结出摩尔质量和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的区别和联系,自然引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有利于学生的理解。

    本节还涉及了相关的计算内容。主要包括:物质的量、摩尔质量、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计算。这类计算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有关化学计算的能力,还可以通过计算进一步强化、巩固概念。

    本节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本节难点:物质的量的概念的引入、形成。

    教法建议

    1.在引入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时,可以从学生学习它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入手,增强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理解物质的量是联系微观粒子和宏观物质的桥梁,可以适当举例说明。

    2.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不能拆分。它和物质的质量虽一字之差,但截然不同。教学中应该注意对比,加以区别。

    3.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但是这一概念对于学生来讲很陌生也很抽象。再加上对高中化学的畏惧,无形中增加了学习的难点。因此教师应注意分散难点,多引入生活中常见的例子,引发学习兴趣。

    4.应让学生准确把握物质的量、摩尔的定义,深入理解概念的内涵和外延。

    (1)明确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是以微观粒子为计量对象的。

    (2)明确粒子的含义。它可以是分子、原子、粒子、质子、中子、电子等单一粒子,也可以是这些粒子的特定组合。

    (3)每一个物理量都有它的标准。科学上把0.012kg12c所含的原子数定为1mol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1mol的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因此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为6.02×1023mol-1,在叙述和定义时要用“阿伏加德罗常数”,在计算时取数值“6.02×1023mol-1”。

    5.关于摩尔质量。由于相对原子质量是以12c原子质量的作为标准,把0.012kg12c

    所含的碳原子数即阿伏加德罗常数作为物质的量的基准,就能够把摩尔质量与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联系起来。如一个氧原子质量是一个碳原子质量的倍,又1mol

    任何原子具有相同的原子数,所以1mol氧原子质量是1mol碳原子质量的倍,即。在数值上恰好等于氧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给物质的量的计算带来方便。

    6.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本节的另一个重点。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使学生加深、巩固对概念的理解。理清物质的量与微粒个数、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教学设计方案一

    课题:第一节物质的量

    第一课时

    知识目标: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2.使学生了解学习物质的量这一物理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3.使学生了解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涵义。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并通过计算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概念和运用、巩固概念。

    情感目标:

    使学生认识到微观和宏观的相互转化是研究化学的科学方法之一。培养学生尊重科学的思想。

    调动学生参与概念的形成过程,积极主动学习。

    强调解题规范化,单位使用准确,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难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

    教学方法:设疑-探究-得出结论

    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方程式的含义是什么?

    学生思考:方程式的含义有:宏观上表示56份质量的铁和32份质量的硫在加热的条件下反应生成88份质量的硫化亚铁。微观上表示每一个铁原子与一个硫原

    子反应生成一个硫化亚铁分子。

    导入:56g铁含有多少铁原子?20个铁原子质量是多少克?

    讲述:看来需要引入一个新的物理量把宏观可称量的物质和微观粒子联系起来。

    提到物理量同学们不会感到陌生。你们学习过的物理量有哪些呢?

    回答:质量、长度、温度、电流等,它们的单位分别是千克、米、开、安(培)

    投影: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

    讲述:在定量地研究物质及其变化时,很需要把微粒(微观)跟可称量的物质(宏观)联系起来。怎样建立这个联系呢?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来描述。物质的量广泛应用于科学研究、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特别是在中学化学里,有关物质的量的计算是化学计算的核心和基础。这同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基础不同,是认知水平提高的表现。在今后的学习中,同学们应注意这一变化。板书:第一节物质的量

    提问:通过观察和分析表格,你对物质的量的初步认识是什么?

    回答:物质的量是一个物理量的名称,摩尔是它的单位。

    讲述:“物质的量”是不可拆分的,也不能增减字。初次接触说起来不顺口,通过多次练习就行了。

    板书: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引入:日常生活中用打表示12个。“打”就是一定数目的物品的集合体。宏观是这样,微观也是这样,用固定数目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科学上,物质的量用12g12c所含的碳原子这个粒子的集合体作为计量单位,它就是“摩尔”阅读:教材45页

    讲述: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科学家阿伏加德罗。这个常数的符号是na,通常用它的近似值6.02×1023mol-1。

    板书: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

    -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讲解:阿伏加德罗常数和6.02×1023是否可以划等号呢?

    不能。已知一个碳原子的质量是1.933×10-23g,可以求算出阿伏加德罗常数。。因此注意近似值是6.02×1023mol-1。

    提问:1mol小麦约含有6.02×1023个麦粒。这句话是否正确,为什么?学生思考:各执己见。

    结论:不正确。因为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的使用范围是微观粒子。因此在使用中应指明粒子的名称。6.02×1023是非常巨大的一个数值,所以宏观物体不便用物质的量和摩尔。例如,地球上的人口总和是109数量级,如果要用物质的量来描述,将是10-14数量级那样多摩尔,使用起来反而不方便。

    板书: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投影:课堂练习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并说明理由。

    (1)1mol氧

    (2)0.25molco2。

    (3)摩尔是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4)1mol是6.02×1023个微粒的粒子集合体。

    (5)0.5molh2含有3.01×1023个氢原子。

    (6)3molnh3中含有3moln原子,9molh原子。

    答案:

    (1)错误。没有指明微粒的种类。改成1molo,1molo2,都是正确的。因此使用

    摩尔作单位时,所指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粒子的种类用化学式表示。

    (2)正确。

    (3)错误。物质的量是基本物理量之一。摩尔只是它的单位,不能把二者混为一谈。

    (4)错误。6.02×1023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二者不能简单等同。

    (5)错误。0.5molh2含有0.5×2=1molh原子,6.02×1023×1=6.02×1023个。

    (6)正确。3molnh3中含有3×1=3moln原子,3×3=9molh原子。

    投影:课堂练习

    2.填空

    (1)1molo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o;

    (2)3molh2so4中约含有__________个h2so4,可电离出_________molh+

    (3)4molo2含有____________molo原子,___________mol质子

    (4)10molna+中约含有___________个na+

    答案:(1)6.02×1023(2)3×6.02×1023,6mol(3)8mol,8×8=64mol(因为1molo原子中含有8mol质子)(4)10×6.02×1023(5)2mol

    讨论:通过上述练习同学们可以自己总结出物质的量、微粒个数和阿伏加德罗常数三者之间的关系。

    板书: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小结: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之间的关系:

    作业:教材p48一、二

    板书设计

    第三章物质的量

    第一节物质的量

    一、物质的量

    1.意义:表示构成物质的微观粒子多少的物理量。它表示一定数目粒子的集合体。

    2.符号:n

    二、单位――摩尔

    1.摩尔:物质的量的单位。符号:mol

    2.阿伏加德罗常数:0.012kg12c所含的碳原子数,符号:na,近似值6.02×1023mol

    -1。

    1mol任何粒子含有阿伏加德罗常数个微粒。

    3.使用范围:微观粒子

    4.物质的量(n)微粒个数(n)和阿伏加德罗常数(na)三者之间的关系。

    探究活动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测定与原理

    阿伏加德罗常数的符号是na,单位是每摩(mol-1),数值是

    na=(6.0221376±0.0000036)×1023/mol

    阿伏加德罗常数由实验测定。它的测定精确度随着实验技术的发展而不断提高。测定方法有电化学当量法、布朗运动法、油滴法、x射线衍射法、黑体辐射法、光散射法等。这些方法的理论依据不同,但测定结果几乎一样,可见阿伏加德罗常数是客观存在的重要常数。例如:用含ag+的溶液电解析出1mol的银,需要通过96485.3c(库仑)的电量。已知每个电子的电荷是1.60217733×10-19c,

    第二篇:物质的量浓度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技能目标使学生理解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让学生会运用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进行简单的计算并学会配制物质的量浓度的方法和技能。

    能力培养目标从概念的应用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概括的能力。

    科学思想目标通过对物质的量浓度概念的学习和溶液的配制,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自然科学的思想。

    科学品质目标培养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学习兴趣以及严谨求实的学习态度。

    科学方法目标通过实验的教学培养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发现问题的本质以及独立探讨解决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物质的量浓度的配制

    [导入新课]

    初中化学课中我们已经学过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指溶液中溶质质量占溶液质量的百分数,我们都知道,它不涉及溶液的体积。但是,化工生产和科学实验中往往是量取溶液的体积,而很少称量溶液的质量。此外,在进行有关化学反应计算时,利用前几节课所学的物质的量计算很方便。所以,我们很有必要引入一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只要我们量取一定体积的溶液,就可知道所取溶液中含有多少摩尔的物质。根据这个设想,人们就找到了“物质的量浓度”这种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这种方法可用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所以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物质的量浓度。

    [讲述]

    首先,我想和大家一起完成课本23页的活动探究小实验。课本中给出的是配制0.5l,0.2molnacl溶液,在做实验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种新的仪器。大家看,我手里拿的是容量瓶,先介绍它的构造:容量瓶是细颈、梨行的平底玻璃瓶,瓶口配有磨口玻璃塞或塑料塞。容量瓶上标有温度和容积,瓶颈处标有刻度线,表示在所指温度下,瓶内液体的凹液面与容量瓶颈部的刻度线相切时,溶液体积恰好与瓶上标注的体积相等

    容量瓶的规格实验室里常用的容量瓶有100ml,200ml,500ml,1000ml

    容量瓶突出的特点:1常用于配制一定体积的浓度准确的溶液

    2是一种精确量器

    3不能用于溶解或稀释,也不能用于保存溶液,即配制好的溶液要立即转移到细口试剂瓶中。

    为了避免溶质在溶解或稀释时因吸热、放热而影响容量瓶的容积,溶质应该首先在烧杯中溶解或稀释,待溶液温度达到室温后,再将其转移至容量瓶中。

    介绍完了仪器后,我们再回到实验中。

    [设问]同学们想一想,配制溶液的第一步应该做什么?

    [学生]计算所需溶质的量

    [板书]1计算

    [讲述]好,我们来一起计算一下所需nacl的质量,由前几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0.2molnacl的质量为0.2mol*58.5g/mol=11.7g我们已经算出nacl的质量为11.7g,那么我们用什么来称取nacl的质量呢?

    [学生]托盘天平

    [板书]2称量

    [讲述]对,因此第2步就应是用托盘天平称取nacl11.7g

    [讲述]我们在初中已经学会了它的使用,今天我请一位同学来称量一下,看看同学们对托盘天平的使用是否掌握。

    请一位同学上讲台称量(在同学称量时老师边说托盘天平的使用注意事项)大家再想想,如

    果溶质是液体,它用什么来量取?

    [学生]量筒。

    [讲述]对,如果所取的溶质为液体时我们应用量筒来量取。称量好之后,我们将它倒入烧杯中加蒸馏水溶解(大家注意一下,因为我们今天所配制的溶液为500ml,所以所加水不能超过500ml

    [板书]3溶解

    [演示]溶解过程

    [设问]溶质溶解后能否马上转入容量瓶中呢?

    [讲述]是的,不能。因为我刚才给大家介绍了容量瓶的使用注意事项,容量瓶上标有温度,为了避免溶质在溶解或稀释时因吸热,放热而影响容量瓶的容积,应待恢复室温后转移至容量瓶。

    [板书]4转移

    [讲述]把小烧杯里的溶液往容量瓶中转移时应注意,由于容量瓶的瓶口较细,为了避免溶液洒出,应用玻璃棒引流

    [演示]把小烧杯里的溶液沿玻璃棒转移至容量瓶中

    [设问]大家再想一想,现在这个烧杯和玻璃棒是否需要处理?

    [讲述]目的是为保证溶质尽可能的全部转移至容量瓶中,我们应用蒸馏水洗涤玻璃棒和小烧杯2--3次。将洗涤后的溶液全部转移到容量瓶中

    [板书]5洗涤(目的是尽可能将溶质全部转移到容量瓶)

    [讲述]当往容量瓶中加蒸馏水距刻度线1--2cm处应停止,为避免加水的体积过多,应改用胶头滴管加至刻度线,这个操作叫做定容。

    [板书]6定容(目的是确保向容量瓶中加水不超过瓶颈上的刻度线)

    [演示]定容

    [设问]定容时如果不小心水加多了,能否用胶头滴管取出多余的溶液呢?

    [讲述]不能,因为此时溶液中溶剂便多,溶液浓度低于所要配制的溶液的浓度,所以,定容失败了,只好重来。在定容时还要注意凹液面下缘和刻度线相切,眼睛视线与刻度线呈水平,切忌俯视或仰视。

    [演示]定容完后,应把容量瓶瓶塞塞上,用食指摁住瓶塞,另一只手托住瓶底,把容量瓶反复反转,使溶液混合均匀,这一过程叫摇匀

    [板书]7摇匀

    [演示]最后,我们将已配好的溶液倒入试剂瓶,贴上标签

    [板书]8贴标签

    [设问]定容时俯视或仰视刻度线,对溶液的浓度有何影响?

    [讲述]俯视刻度偏小浓度偏大

    仰视刻度偏大浓度偏小

    [讲述]配制完溶液后,我们再回到课前我给大家所提出的新的表示溶液浓度的方法---物质的量浓度,它是用单位体积溶液所含的溶质的物质的量表示,例如,上述实验所配制的溶液所含溶质的物质的量为,也就是说,1l这样的溶液里含有0.4molnacl,所以溶液的组成可表示为0.4mol/l。像这样,以单位体积溶液所含溶质b的物质的量来表示溶液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质b的物质的量浓度。用表示,常用的单位为由定义可知,在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中,溶质b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和溶质的物质的量浓度之间存在以下关系

    [板书]物质的量浓度=溶质的物质的量/溶液的体积

    [讲述]大家注意一下,这里分母上是溶液体积,而不是溶剂体积。分子上是用物质的量表示,而不是摩尔质量。为了巩固一下概念,我们来做道练习题。

    [小黑板]用5molnaoh配成500ml溶液,其浓度为________mol/l,取5ml该溶液,其浓度_______mol/l

    第三篇:高一化学上册物质的量教案(新人教版)

    高中化学辅导网:http://

    [课题]第三章第一节:物质的量

    [课时]1课时

    [教学目的要求]

    1、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及其单位------摩尔,了解物质的量与微观粒子数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了解摩尔质量的概念。

    3、使学生了解物质的量、摩尔质量、物质的质量之间的关系。

    [教学重点]物质的量及其单位

    [教学过程]

    [引入基本概念]18克水可以用托盘天平称量,但1个水分子却无法称;1把大米可以称量,1粒大米却无法称,但1粒大米质量可以计算,同理,1个水分子的质量也可以计算,通过物质的量进行换算。科学上用“物质的量”这个物理量把一定数目的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与可称量的物质联系起来。

    [板书]一、物质的量

    [类比]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的7个基本单位之一,是一个基本物理量。(幻灯或小黑板)7个基本物理量一览。正如时间、质量这些物理量一样,物质的量这四个字是一个整体,不能拆开理解。物质的量的符号为n。

    [板书]1、表示含有一定数目粒子的集体。

    2、符号:n。

    [讲述]1971年,第十四届国际计量大会决定用摩尔作为计量原子、分子或离子等微观粒子的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的符号为mol,简称摩。

    [板书]二、摩尔

    1、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单位。

    2、符号:mol。

    [过渡]1mol的粒子到底含有多少个粒子?又怎么跟质量联系起来呢?

    [讲述]每个基本物理量的单位都有它的标准,如质量的单位——千克的标准是国际千克原器。摩尔这个单位是以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而0.012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约为6.02×1023个,也即1mol12c中所含c原子个数约为6.02×1023个。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以na约为6.02×1023个。

    [板书]3、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叫做阿伏加德罗常数,约为6.02×1023个。

    [举例]

    1摩尔氧原子约为6.02×1023个

    京翰教育中心http://

    高中化学辅导网:http://

    1摩尔水分子约为6.02×10个

    1摩尔氯离子约为6.02×1023个

    [讲述]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摩尔这个概念只适用于微观

    2、使用摩尔时必须指明物质微粒的名称或符号。例:1molh2、2molna+。

    3、6.02×1023只是阿伏加德罗常数的近似值,约字不能漏掉。

    [计算]n=n/na

    0.1molh2中,含有molh。

    2molch4中,含有molc,molh。

    3.01×1023个h2o中,含有molh,molo。

    0.1molna作还原剂时,失去的电子数是个。

    [过渡]1mol不同物质中所含的分子、原子或离子的数目虽然相同,但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呢?

    [复习]相对原子质量的计算

    以12c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比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例:1个12c原子质量是:1.993×10-26kg,1个o原子质量是:2.657×10-26。那么,o的相对原子质量=12×2.657×10-26/1.993×10-26=16。

    [讲述]由此我们可以看出,1个c的质量与1个o的质量之比是12∶16。因此1molc与1molo的质量之比是12∶16。又1molc质量为12g,因此1molo质量为16g。

    由此推出,1mol任何粒子的质量,就是以克为单位,数值上等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这个质量就是摩尔质量,即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板书]三、摩尔质量

    1、单位物质的量的物质所具有的质量。

    2、符号:m

    3、单位:g/mol

    4、计算公式:m=m/n

    [举例]课本上例题。

    [小结]物质的量、摩尔、摩尔质量概念。

    [作业]课本p48习题。23

    京翰教育中心http://

    第四篇:物质的量教学设计

    课题:物质的量复习课组题祁雪英使用时间:20xx年12月21日领导签字:

    物质的量

    学习目标:1了解物质的量的单位---摩尔,摩尔质量、阿伏加德罗常数、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的概念

    2.物质的量与(原子、分子、离子等)数目之间的相互关系3、有关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计算学习重点、难点:有关物质的量、气体摩尔体积计算目标一、基本概念

    物质的量(n)是。是七个国际基本物理量之一单位是,符号为。是一个专用名词,不能理解。

    描述的对象是。指明微粒的种类,如原子、分子、离子、电子、质子、中子等。粒子必须十分明确,且用表示

    摩尔的标准:以kg12c中所含的原子数目为标准的,也就是说,如果在一定量的粒子集体中所含有的粒子数与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目相同,则它的物质的量为1mol2.阿伏加徳罗常数na(单位:mol-1)

    定义:12克12c所含碳原子=1mol粒子数

    近似值:6.02×10233.n=n/na→→两个变式n=na=;一个推论:n1/n2=4、摩尔质量定义:。定义式:摩尔质量(数值)=相对原子(分子)质量=式量

    5、决定气体体积大小的因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气体摩尔体积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符号_________.定义式____________________

    7、物质的量浓度定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单位__________、符号_________定义式_______________

    8、物质的量(n)、物质的质量(m)、摩尔质量(m)、气体摩尔体积、物质的量浓度之间的关系:9、阿佛加德罗定律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巩固练习:

    一、填空题

    1.摩尔是_______的单位,1mol任何物质中所含有的粒子数约为________。2.在0.1molh2中,含有_________molh。

    3.nh4hco3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___,它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___。

    4.1.5molh2so4的质量是________,其中含有_________molo,含有_________molh。5.0.01mol某物质的质量为1.08g,此物质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6.在标准状况下,0.5mol任何气体的体积都约为_______。7.2molo3和3molo2的质量(填相等、不相等或无法判断)______;分子数之比为______;含氧原子的数目之比为______;在相同条件下的体积比为_______。

    8.在同温同压下,质量相同的n2、co2、cl2、ch4、o2等五种气体所占的体积由大到小的顺序排列为_________。

    9.4gh2与22.4l(标准状况)co2相比,所含分子数目多的是_______;各1.5mol上述两种气体

    相比较,质量大的是________。

    10.0.01mol某气体的质量为0.44g,该气体的摩尔质量为_____________;在标准状况下,该气体的密度是_________。11.将4gnaoh固体溶于水配成250ml溶液,此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取出10ml此溶液,其中含有naoh______g。将取出的溶液加水稀释到100ml,稀释后溶液中naoh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12.配制200ml1.0mol/lh2so4溶液,需要18mol/lh2so4溶液的体积是______。

    13.已知在1lmgcl-2溶液中含有0.02molcl,此溶液中mgcl2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_。14.把1.12l(标准状况下)hcl气体溶于水,配制成250ml溶液,该溶液中hcl的物质的量浓度为______。

    15.在一定温度下,某相对分子质量为mr的物质的饱和溶液的密度为ρ,物质的量浓度为c,此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______。

    16.在氯化物acl3中,a元素与氯元素的质量比为1∶3.94,则a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17.在9.5g某二价金属的氯化物中含有0.2molcl-,此氯化物的摩尔质量为______,该金属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______。

    18、25.5克含等体积的co,co2,n2,h2混和气中,h2的质量是在s,t,p时的密度为,其平均分子量为

    19、在标准状况时,有11g二氧化碳、0.5mol氢气、10l氮气。其中,物质的质量最大的是____,最小的是________;物质所含的分子数最多的是________,最少的是____;物质所占体积最大的是_____,最小的是_______二、选择

    1、下列说正确的是()

    a、1mol任何物质都含有6.02x1023个原子

    b、在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6.02x1023c.在0.012kg12c中所含的碳原子数为n23ad、1mol任何粒子的粒子数有6.02x10mol-1

    e、1molo2的分子数有6.02x1023个,原子数也是一样。f、na的值约为6.02x1023

    g、阿伏加德罗常数是指一定数目的微粒,所以没单位h、物质的量是国际单位制中7个基本物理量之一

    i、某气体的体积为22.4升时,它的物质的量是1摩尔,则该气体一定处在标准状m、.标准状况下22.4l任何气体都含有约6.02×1023个分子

    n、1molh2和o2的混合气体在标准状况下的体积约为22.4l况.

    2.在0.5molnaso+

    24中,含有的na数约是

    a.3.01×1023b.6.02×1023

    c.0.5d.1

    3.下列说法中,正确的[]

    a.1molo的质量是32g/molb.oh-的摩尔质量是17g

    c.1molh2o的质量是18g/mold.co2的摩尔质量是44g/mol

    4.na的摩尔质量[]

    课题:物质的量复习课组题祁雪英使用时间:20xx年12月21日领导签字:

    a.23b.23gc.23mold.23g/mol

    5.在下列物质中,其物质的量为0.2mol的是[]a.2.2gco2b.3.6gh2oc.3.2go2d.49gh2so4

    6.在标准状况下,相同质量的下列气体中体积最大的是[]a.o2b.cl2c.n2d.co2

    7.在相同条件下,22g下列气体中跟22gco2的体积相等的是[]a.n2ob.n2c.so2d.co

    8.在相同条件下,下列气体中所含分子数目最多的是[]a.1gh2b.10go2c.30gcl2d.17gnh3

    9.在相同的条件下,两种物质的量相同的气体必然[]a.体积均为22.4lb.具有相同的体积c.是双原子分子d.具有相同的原子数目10.配制2l1.5mol/lna2so4溶液,需要固体na2so4[]a.213gb.284gc.400gd.426g

    11.0.5l1mol/lfecl-3溶液与0.2l1mol/lkcl溶液中的cl的数目之比为[]a.1∶3b.3∶1c.5∶2d.15∶2

    12.50mlh3

    2so4的质量分数为35%、密度为1.24g/cm的硫酸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为[]a.0.044mol/lb.0.44mol/lc.4.4mol/ld.44mol/l

    13.在下列各组物质中,所含分子数目相同的是[]a.10gh2和10go2b.9gh2o和0.5molbr2c.5.6ln2(标准状况)和11gco2d.224mlh2(标准状况)和0.1moln2

    14.相同质量的镁和铝所含的原子个数比为a.1∶1b.24∶27c.9∶8d.2∶3

    15.已知在3.2g某气体中所含的分子数目约为3.01×1022

    ,此气体的摩尔质量为a.32gb.32g/molc.64mold.64g/mol

    16.在下列物质中,与6gco(nh2)2的含氮量相同的物质是[]a.0.1mol(nh4)2so4b.6gnh4no3c.22.4lno2(标准状况)d.0.1molnh3

    17.密度为1.84g/cm3

    、h2so4的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中h2so4的物质的量浓度是[]a.18.8mol/lb.18.4mol/lc.18.4mol/ld.18.8mol/l

    18.物质的量浓度相同的nacl、mgcl2、alcl3三种溶液,当溶液的体积比为3∶2∶1时,三种

    溶液中cl-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为

    a.1∶1∶1b.1∶2∶3c.3∶2∶1d.3∶4∶3

    19.在相同条件下,a容器中的h2和b容器中的nh3所含的原子数目相等,则两个容器的体积比为a.1∶2b.1∶3c.2∶3d.2∶1

    20.用nacl、kcl、na2so4三种固体物质,配制1l含有0.5molnacl、0.16molkcl、0.24molk2so4的混合溶液,需要这三种盐的物质的量为

    a.0.32molnacl、0.01molkcl、0.12molna2so4b.0.02molnacl、0.64molkcl、0.24molna2so4c.0.64molnacl、0.04molkcl、0.24molna2so4d.0.64molnacl、0.02molkcl、0.24molna2so421、(09年海南化学·8)下列叙述正确的是(用na代表阿伏加德罗常数的值)a.2.4g金属镁变为镁离子时失去的电子数为0.1na

    b.1molhcl气体中的粒子数与0.5mo1/l盐酸中溶质粒子数相等c.在标准状况下,22.4lch4与18gh2o所含有的电子数均为10nad.co和n2为等电子体,22.4l的co气体与lmoln2所含的电子数相等

    22、同温同压下,等质量的so2和co2相比较,下列叙述中正确的是()a、体积比1:1b、体积比11:16c、密度比16:11d、密度比11:1623、等质量的下列气体分别放于同容积的密封容器中,同温下,压强最大的是a、h2b、o2c、c2h2d、n2

    24、(20xx年高考全国理综卷i)在三个密闭容器中分别充入ne、h2、o2三种气体,当它们的温度和密度都相同时,这三种气体的压强(p)从大到小的顺序是()(a)p(ne)>p(h2)>p(o2)(b)p(o2)>p(ne)>p(h2)(c)p(h2)>p(o2)>p(ne)(d)p(h2)>p(ne)>p(o2)

    25、空瓶重48.000g,装满气体a后的质量为48.270g,装满同温同压下氢气时,重量为48.018g(空瓶原为真空),此气体a的式量为()a.28b.29c.30d.4826.在0℃1.01×105pa下,有关h2、o2、ch4三种气体的叙述正确的是()a.其密度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b.其密度之比等于摩尔质量之比c.等质量的三种气体,其体积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的倒数比d.等体积的三种气体,其物质的量之比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之比27、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s,t,p下2mol氧原子的体积约为22.4升.b.同温同压下,相同质量的h2,nh3,co2和o2中,h2的体积最小.

    c.10molcl2在2atm下的体积,一定大于1molcl2在2.5atm时的体积.d.在相同状况下,o2与h2的密度之比为16:1.

    28.在标准状况下,ag气体x与bg气体y的分子数相同,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标准状况下,等质量的x和y体积之比为b:ab.同温同压下,气体x和气体y的密度之比为b:ac.25℃时,1g气体x和1g气体y的分子数之比为b:a

    d.同物质的量的气体x和气体y的质量之比为b:a

    三、计算1、把6.5克锌放入足量盐酸中,锌完全反应,计算⑴6.5克锌的物质的量;⑵参加反应的hcl的物质的量;⑶生成氢气的体积(标准状况)。

    2、2.3g金属钠与水反应(2na+2h2o=2naoh+h2↑)后,得到100ml溶液,试计算:⑴金属钠的物质的量⑵生成h2的体积(标准状况)⑶反应后所得溶液的物质的量的浓度

    3、200ml密度为1..47g/cm3,质量分数为10%的h2so4溶液,跟一定量的zn恰好完全反应。计算:⑴h2so4溶液物质的量浓度⑵生成多少升氢气(标况)⑶将生成的znso4溶液稀释成500ml,求此溶液物质的量浓度

    第五篇:物质的量说课稿2

    《物质的量》说课

    晚上好,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物质的量》,下面我从六个方面展开说课

    首先我们来看教材分析,教材分析包括课程标准和教材的地位与功能。

    1、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指出:“认识摩尔是物质的量的基本单位,能用于进行简单的化学计算,体会定量研究的方法对研究和学习化学的重要作用”。可见,《课程标准》淡化了对物质的量概念本身的理解,而着重强调了对这些概念的应用。

    在初中第一单元《走进化学世界》开始就逐步接触与运用质量、体积等物理量,并且在第三单元《物质构成的奥秘》中了解到宏观物质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构成。这为我们进行物质的量概念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但是,在初中阶段局限于宏观与微观相对独立的思考,而通过建设物质的量这样一座桥梁,联系了宏观物质世界与微观粒子,并且借助物质的量这一工具从对分子、原子等微粒的定性认识上升到从量的层次上理解。既是学生认识不断深化的必然途径,也是学生思维方式从形象思维为主到抽象思维为主转变的具体体现,更是学生将来学生其他相关概念、进行化学计算以及相关实验的基础。故历次高中化学教材均将物质的量列为重要内容并要求在刚刚接触高中化学课程时就进行学习。

    2、学情分析

    【起点能力分析】了解了质量、体积等物理量的概念,知道宏观物质是由原子、分子、离子等微粒组成。

    【生活概念分析】体会到了集合体思想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但是,缺乏系统地去了解以及应用。

    【认知方式分析】抽象思维能力较差,微观想象能力不足,需要从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过渡。

    3、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1、理解物质的量的概念,并会运用;2、掌握物质的量、物质的微粒数、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并会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从已有相似的概念(质量、体积)联想类比与集合体思想的迁移形成物质的量概念,在此过程中,初步表现出演绎、逻辑推理以及综合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物质的量概念的学习,激发对新问题的探究兴趣,体验化学概念发展的必要性和重要性。

    4、重难点

    今后的化学学习中物质的量将成为定量实验、计算、分析等的基本工具,我将本节课的重点设为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与运用,及其与微粒数目、阿伏伽德罗常数、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

    对于刚刚接触高中化学的学生而言,习惯上仍限于初中阶段微观概念与宏观概念相对立的思维方式,并且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本课的难点无疑是物质的量概念的理解与应用。

    5、教法学法

    我选择的教学方法有讲授法、谈话法、练习法、演示法。其中,以讲授法为主导,在讲授“物质的量”时,通过实物展示,和多媒体展示相关微观粒子,让学生在这种直观的形式下感受,然后进行理论的学习。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更能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加上其它教学方法的辅助,避免出现“填鸭式、注入式”。

    学生通过思考、讨论、迁移、练习等方法对物质的量的概念理解以及应用。

    6、教学过程

    首先,设置问题情境——用三角尺去测量其中一张纸的厚度,引导学生采用集合体的思想去

    解决实际问题,再通过图片展示,突出集合体思想的在日常生活的应用之广泛。这种由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入手,无疑有助于活跃课堂气氛,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并积极参与,避免化学概念讲授的枯燥。更重要的是该过程有利于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发现其中蕴含的科学方法,进行潜移默化的渗透。

    当学生对宏观的化零为整的思想有所领悟后,继续提出过渡性问题——运用初中学过的知识,如何知道老师手中瓶中含有多少水?他们很容易从质量、体积等方面思考,这样从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入手,通过联想、类比,为学生建构新的认知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学生对物质的量这一抽象概念的恐惧感。在此基础上,提出关键性问题——我们都知道水是由水分子组成的,那么怎样求出一滴水中含有多少水分子?此时学生已能完全理会一定数目的微粒集合在理解宏观与微观世界中的合理性与必要性。这样由学生熟悉的宏观问题解决逐渐过渡到微观世界,建设联系宏观物质与微观粒子的桥梁——物质的量,使问题形成来得自然、问题解决来得顺利。

    接下来学生自然而然会形成疑问:物质的量的定义是什么,它的具体数目是多少?我采取的是给出物质的量的定义,但是,对于1摩尔的标准,我并不直接给出,而是,让学生通过练习自己动手得到,在此获得成功的过程中树立学生学习化学的信心与兴趣。这样,既可以加深学生对1摩尔标准的理解,又能避免机械学习的低效性。

    至于阿伏伽德罗常数定义不是本节课的重点,我则直接给出,我更加注重对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应用,接下来,先给出示范,再让学生自己进行回答,在此过程中,要让学生体会到1mol粒子用阿伏伽德罗常数和6.02×1023表示的区别,避免后面学生进行推导物质的量、微粒数目、阿伏伽德罗常数之间的关系进入误区。既然,物质的量用来描述微观粒子是如此方便,我故意提问:“我们能不能说1mol桌子、椅子、人。”检查学生对物质的量定义中粒子的范围是否完全了解,如果学生有理解误区,应该及时加以纠正。再通过事实的叙述,突显6.02×1023数值之大,不适合来描述宏观物质,让学生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而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与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式是本节课的重点之一,我让同学们通过以上四个题目进行推导。在这里,某些同学还是可能会回答1mol任何粒子含6.02×1023,说明对前面的讲解还没有完全吸收,我就要进一步引导学生去分析含与约含的区别,这样,学生就能通过以上四个题目推导出关系式,推出关系式后,让同学们推出阿伏伽德罗常数的单位,这样同学们的记忆更加深刻。这时,我又提醒同学们,我们知道1mol不同的物质所含的粒子数是相同的,都含有阿伏伽德罗常数个,进行过渡,顺势提出问题:“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是否相同?”这时,如果学生一下子回答不出来,我则提示同学们去回忆相对原子质量和相对分子质量,学生自然而然就可以推理出1mol不同物质的质量不同。我再通过多媒体展示具体的例子,去帮助学生巩固记忆以及回顾前面物质的量的概念。既然,1mol物质的质量不同,那么,物质的量如何联系宏观可称量物质和微观粒子,这时就顺势给出摩尔质量的定义,接着,我给出1mol几种物质的质量,让学生自主推出1mol任何粒子的质量以克为单位时,其数值都与该粒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或相对分子质量相等,避免了讲授法的填鸭式,也通过成功的学习过程帮助学生树立了学习化学的信心。下面,给出学生熟悉的几种物质的摩尔质量,既验证了前面的推论,又为下面让学生通过摩尔质量的单位推出物质的量、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之间的关系做铺垫,在学生推出关系式后,适时通过相关简单的计算题目巩固对关系式的记忆。最后,先让学生自己用一个式子来表示物质的质量、,摩尔质量,物质的量,阿伏伽德罗常数,粒子数之间的关系,前面已经分别推导了两个关系式,通过这个推导也可以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物质的量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及理解为什么说物质的量是联系宏观物体与微观粒子的桥梁,最后通过一个练习题,既是对导课中一滴水中水分子数目的解答,又是对上面总结出关系式的理解与应用,更是夯实本节课的重点所在。

    火烧云教案 关于教学工作的总结


    第一篇:火烧云教案

    4*.火烧云

    教学内容

    《火烧云》是人教版新课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二篇略读课文。这是一篇非常优美的写景之作。作者以热情酣畅的笔墨给我们勾画了一副绚丽多姿的火烧云图景。

    课文写了火烧云上来和下去的全过程。作者以多个不同构词形式的词语描述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目不暇接的奇妙景观。

    学习目标:

    1.老师范读,学生自读,读通课文内容,能说出火烧云的绚丽多彩和美妙奇异,激发学生热爱自然、观察自然的兴趣。

    2.通过做读书笔记的学习方法,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3.通过自学和生生交流,会读写生字词,积累好词佳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重点:

    .能说出课文是怎样写火烧云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的。

    难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和积累材料的方法。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

    自然界里有许多奇丽的景象,引动了无数的作家、诗人去描绘它们,

    赞美它们。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已故优秀女作家萧红的作品---

    《火烧云》。

    一.预习展示,提出问题

    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火烧云的资料,谁来跟大家分享一下?(指名说)

    1.师先出示用优美音乐的火烧云图片供学生欣赏,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提出不理解的问题

    3预设问题

    (1)..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

    (2)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

    (3)课文是怎样来描写火烧云形状和颜色的变化的

    二.自读自悟。解决问题

    过渡语:我们知道《观潮》一课是按潮来前-----潮来时------潮退后的顺序来写的。

    那么下面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火烧云的呢?

    1.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理清文章的顺序。

    预设答案1:作者是按照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这样的顺序来写的。(从整体上)

    预设答案2:作者先写了火烧云上来后地面发生的变化;接着描写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然后写了火烧云的形状变化。(从课文的重点内容)

    2接着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2)人们为什么将一种云称为“火烧云”?

    齐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指名回答。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天空的云从西边一直烧到东边,红彤彤的,好像是天空着了火。

    请自由反复朗读这句话,从词入手,请你谈谈你读懂了什么?(同桌讨论)

    ①从这句话看出火烧云有什么特点?(红)

    ②“烧”的意思和作用?

    (“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颜色、速度(动态)、范围以及“火烧云”名字的由来。)

    ③除了“烧”字写出了火烧云的特点,这句话中还有哪些词也表现了火烧云的红?(红彤彤、一直、烧、好像??着了火)

    三交流反馈,点拨疑难

    前两个问题我们轻松解决了,相信大家自信心会越来越强,下面我们乘胜追击,探究第三个问题。

    出示(3)课文是怎样来描写火烧云形状和颜色的变化的

    1.快速阅读课文第3—7节。

    (1)先找出写颜色和形状的段落(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火烧云的颜色变化,第4---7写的是火烧云的形状变化)

    (2)学习写颜色的这一部分课文。

    作者写火烧云的颜色,共写了哪些颜色?齐读第三自然段你还能说出其它颜色吗?

    这么多颜色,真是太美了,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归纳吗?(五彩缤纷,绚丽多彩。)

    (3)学习描写形状变化的这部分课文。

    过渡语:作者以多个不同的构词形式的词语、用排比的句式描述了火烧云的颜色变化,渲染了红霞飞舞、瞬息万变、目不暇接的奇妙景观。那么火烧云的形状又是怎样变化的呢?

    a.引读4----7自然段

    小组交流,汇报

    b指名说自己最喜欢哪一段的变化,为什么?

    c老师范读,学生想象画面。之后欣赏画面。

    d火烧云形状的变化是这样多,这样快,你能用一个成语来概括吗?(瞬息万变、目不暇接)

    e火烧云下去时又是怎样的情景呢?

    齐读。找一个词语来说说看。

    理解:恍恍惚惚(这一段文中的句子就是对这个词语的解释)火烧云这篇课文,按照“上来了、变化着、下去了”这样的时间顺序,着重写了颜色和形状的变化。火烧云上来时作者写霞光主要是抓住静态来写的,火烧云的变化,作者主要是抓住动态来写的。

    动静结合,写得多美丽,写得多生动啊,把我们带到了一个童话般的境界之中。我希望同学们能认真体会作者观察之细致,想象之丰富,写法之巧妙。

    四体验拓展。

    1.师:学习了这篇课文,你一定被火烧云千姿百态的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吧,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2.布置学生课外收集一些有关大自然美丽、神奇的图片,让学生做个有心人,发现自然界的美,懂得欣赏美并保护这些美。

    板书:火烧云上来了──烧起来了──下去了

    作业

    学需生

    1.仿写同类词语如笑盈盈笑()笑()笑(2abb式如白花花 认为课文中哪些地方把火烧云写得很美,找出来读读看。

    三、精读,积累语言。

    (一)学习课文第3小节。

    1、我们先来看第三小节美在什么地方?

    2、读第3小节,圈出表示颜色的词。

    3、你们想看这么多的颜色吗?

    4、师出示,要求学生自己看像哪种颜色。

    5、看了这么多,这么美的颜色,你想用哪些词来形容呢?(五颜六色、五彩缤纷、五光十色、绚烂多彩、色彩镔纷……)

    6、既然颜色这么美,我们能把它读得美吗?(小组内读,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7、这么多描写颜色的词,谁已经把它记住了吗?师出示幻灯片,课文填空。

    (二)我们再来看4、5、6小节,它们是写火烧云的什么呢?(板书)。

    1、分组自学4、5、6节,要求:a、你认为哪一节写得好,为什么?b、你能把它读好吗?2、交流,小组派代表比赛谁读得好。

    3、这么多的形状,你也想用哪个词来概括?

    4、这三小节写得都好,因为作者把云想象成马、狗、狮等等,把云写活了,下面教师要让大家学着作者的样子来想象,看谁想得好,看谁想得有趣。

    5、学生看图想象。(先自己说,再小组说,最后比赛谁想得妙。)

    四、熟读,理清脉络。

    1、课文中除了写火烧云的颜色,形状外,还写了什么?

    2、火烧云上来了……火烧云下来了……

    五、想象,知识升华。

    把刚才的想象用一段话写下来。

    初中物理教案 关于教学工作的总结


    第一篇:引言-初中物理教案学案

    (一)教学目的

    1.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和愿望。

    2.知道物理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物理的广泛应用。

    3.知道观察和实验是研究物理的基本方法。

    (二)教具

    玻璃杯、鸡蛋、硬纸片、圆底烧瓶、铁架台、旋转七色板、放大镜、散开的塑料捆扎绳、牛顿管。

    (三)教学过程

    导言:从现在起,我们将要学习一门新的课程——物理学。物理是一门非常有趣、非常有用的自然科学。物理研究的内容十分广泛,有些内容在小学自然课上我们已经有所了解,如摩擦起电、热胀冷缩等。有一些我们还不了解,尽管它们经常出现在我们的身边。

    1.物理研究什么

    课本图0一1中所列举的现象,都是我们所熟悉的,也都是物理学研究的内容,它们分别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

    其实在生活中,使我们感到新奇的现象还很多,这些现象就发生在我们身边。例如:飞机为什么能在空中飞行?保温瓶为什么能保温?电动机为什么能转动?用望远镜为什么能看得远些?(此处举例应包括力、热、电、光的现象。)大家想一想,还有哪些曾经使你感到新奇的现象?(引导学生发言,并指出学生所提出的各种问题,哪一些是属于力的、热的、光的、电的现象,指出这都是物理研究的内容。若学生发言涉及化学、生物等学科的内容,也给归类,说明不是物理研究的内容。)

    这些物理现象现在我们还不能解释它们发生的原因,当我们掌握了必要的物理知识,不仅能解释这些现象,也能利用它们为人类服务。

    2.物理是有趣的

    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像一个个的谜,当谜底揭开的时候,我们的心情自然是欢畅的。在这众多的谜中,有许多就是初中物理研究的对象,到时不仅能揭开谜底,而且还能体验科学家们的研究方法,增长我们的才干。物理课上研究的一些现象,许多是我们没有见过,也没有想过。下面我们将要做的几个实验,虽然我们今天还不能揭开它们的谜底,但可以告

    诉我们,物理学研究的现象是十分有趣的。(展示一些简单而又效果明显的实验,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望)

    实验一:学生实验

    请同学们将一长纸条平放在桌面上,然后把钢笔帽立在纸条的一端。你能不能把纸条从笔帽底下抽出来,但要保证笔帽立在原地不动。(有的同学慢慢地拉动纸条,笔帽倒了或是笔帽跟着纸条走。)教师演示:快速抽动纸条笔帽立在原地。

    为什么要快速抽纸条。才能休证笔帽不动。而慢慢地拉动纸条不会成功?这就是物理研究的内容,今天我们暂不研究,但我们毕竟知道了怎样做才能成功。

    实验二:课本图0一2实验

    有了前一个实验的基础,可以让学生猜一猜,应怎样弹出硬纸片,才能使鸡蛋落入杯中,而不会随纸片飞出。

    实验三:旋转七色板实验

    先介绍实验装置的构造,将可以旋转的圆盘分成若干个扇形,分别涂上红、橙、黄、绿、蓝、靛、紫各种颜色。要强调其中没有白色。提出问题:当圆盘飞快旋转的时候,圆盘该多好看?

    演示:当圆盘旋转时将出现白色。

    本来圆盘上涂有各种颜色,当它旋转的时候,却偏偏呈现它所没有的颜色——白色。这是为什么呢?当我们学过光学之后,这个谜底就不难揭开。

    实验四:放大镜观察实验

    我们常用放大镜观察细小的物体,放大镜中间厚、边缘薄,也称为凸透镜。大家可以隔着放大镜看看自己的手纹,看看书上的字,是不是放大了。

    问题:隔着放大镜看物体是不是总是放大的?

    让学生手拿放大镜,伸直手臂通过放大镜看黑板上的字或墙上的标语。(要让学生观察远处较大的,且容易分辨倒立、正立的物体。)学生观察后,回答观察到的现象。(看到的是缩小的,而且是倒立的)

    用放大镜看物体不总是放大的。在什么情况下是放大的,什么情况下是缩小的?这正是光学要研究的内容之一。

    实验五:课本图0—3实验

    首先解释沸腾:日常生活中常说把冷水烧“开”了,水“开”了在物理学中则叫沸腾。通常为使水沸腾,需要加热,今天我们要做一个用冷水使热水再次沸腾的实验。

    演示实验:将保温瓶中的热水倒入烧瓶,使水占烧瓶容积的三分之一左右。将烧瓶置于预热的电炉上加热,让学生看到水在沸腾时有大量汽泡产生。迅速将烧瓶加塞后倒置于铁架台上。在用冷水浇烧瓶前要让学生观察瓶中的水是平静的。浇冷水时,烧瓶中的水会再次“沸腾”起来。实验六:课本图0—5实验

    散开的塑料捆扎绳(应将扎绳尽量“破”细些)用干燥的手捋几次,扎绳不仅不能合拢,反而会膨散开,甚至会被手“粘”开。

    3.物理是有用的

    ①导言:前面的实验包含着重要的物理知识,学了物理就会知道它们为什么发生,我们还要应用这些知识为人类眼务、造福。其实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就曾运用过许多物理知识,只不过有的我们知道为什么,有的我们还不知道。例如:乒乓球瘪了,用热水烫一下能使乒乓球复圆。再如我们常用棍子来撬动一些笨重的物体。由于在小学里学过热胀冷缩、杠杆等知识,就懂得为什么这样做。

    ②列举日常生活中物理知识的应用。如照相机、高压锅、电热杯、收音机等等。这些事例学生还不懂为什么,说明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③列举事例说明在工农业生产、邮电通信、广播电视、医疗卫生等方面,都有物理知识的广泛应用,有的就是在物理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要懂得它们,就需要学习物理知识。

    ④举例说明物理研究对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的重要贡献,它使我国某些尖端技术进入了世界先进行列。如:同步通信卫星发射、原子弹、氢弹、低温超导技术、十亿次银河巨型计算机等。

    ⑤举例说明物理也是学好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不可缺少的基础。⑥简要介绍课本图0—6“科学家的设想”,说明在未来的科学中,物理应用将更为广泛,未来物理将更有用。

    4.怎样学好物理

    要学好物理,就要有科学的学习方法。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许多物理知识是从观察和实验得来的,观察和实验也是学习物理的重要方法。观察决不是简单的看看,重要的在于思考,要注意观察的现象有什么特点,要明确观察目的,并注意引起变化的原因和条件。这样才能有所发现。下面我们一起来观察一些现象,是否也能有所发现。实验七:物体下落实验

    (此实验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如何观察)

    取一张纸和一支粉笔头,让它们从同一高度同时下落(演示)。演示后让学生回答看到了什么现象?(粉笔头落得快,纸片落得慢)从现象来看,粉笔头落得快。类似的现象同学们见过很多:树枝和树叶落地快慢不一样,石子和羽毛落地快慢不一样。通过这些观察会想到“是不是重的物体落地快,轻的物体落地慢?”带着这个问题再进一步的观察,这就是明确观察目的。

    教师:现在我们把原来的纸片,团成纸球。

    问:纸球是否比原来的纸片变重了?(没有)

    演示:再使纸球和粉笔头同时下落。请同学们看看会出现什么情况(少停一会,学生有所思考后再演示,结果将是两者同时落地)。

    分析实验现象,引导学生思考。同一张纸,展开的纸片飘飘悠悠的慢慢落下来,团成纸球就很快地落下来,两者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呢?在观察中,就是要注意这种变化,并考虑引起这种变化的原因,引导学生分析纸片落地慢的原因(纸片面积大,受的空气阻力大)。

    总结学生的发言,指出:物体落地快慢不同,是由于受到的空气阻力不同,而不是物体的轻重,进而引导学生思考:如果没有空气的话,纸片、粉笔头将怎样落下呢?

    实验八:牛顿管实验

    (借助此实验,着重讲什么是实验和如何做实验)

    为了回答上面的问题,就要在没有空气的空间中观察物体下落的情况,这种在人工控制条件下的观察叫做实验。下面我们就来做实验。

    出示牛顿管。介绍装置,说明管内空气已事先抽空。长管内放了铁片、羽毛、火柴杆等轻重不同、表面积不同的物体。

    提问:在空气中铁片、羽毛能否同时落地?(不能)在真空中这些物体怎样下落呢?(做演示,证明同时落地)

    实验证明,在真空中轻重不同的物体将同时落地,这就是通过观察和实验得到的物理知识。今后物理课上,许多地方都要通过实验来获取物理知识,同学们自己也要做一些物理实验。在实验中要有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要按规则操作,仔细地观察,如实地记录,并根据观察和记录进行分析,得出结论。

    总结实验七、八的认识过程,指出要学好物理,就要重视观察和实验;要勤于思考、着重理解,同时要重视应用知识,使之在应用中加深理解。

    5.作业:用手帕、细绳、螺帽自制一个降落伞,观察它下落的情况。

    (四)说明

    做为一门新课的开始,前言的任务在于向学生介绍物理学,激发学生对物理的热爱,了解怎样才能学好物理。

    在向学生介绍物理学时,要体现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简单的直述,看似严谨但会给学生以枯燥的感觉。不仅有悖于物理是有趣的,学生也不容易理解。应把这个观点渗透于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自己体会。因此在简单的导言之后,便以问题的形式,引导学生回顾一些曾引起神奇感的自然现象,并通过简单分类使学生粗知物理研究的内容。既诱发学生的好奇心,又暗示了物理研究的内容和物理知识应用的广泛。通过一组过程简单、效果明显的实验阐明物理是有趣的。力图通过这些使学生感到新厅、意外的实验,把物理的有趣表现在无言之中,又使学生体会到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用实验,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使学生体会到物理知识就在我们身边。

    物理是有用的,运用置疑和列举事例的方法讲授。通过多方面的置疑,使学生认识到自然界蕴藏着许多的秘密,有待于我们去探索,而物理知识是揭开这些秘密的基础,学好物理非常必要。

    怎样学好物理是通过一组学生能够理解的实验—一物体下落实验—一创设学物理的情境,让学生在实际的学习中,体会应如何观察、实验。并且在教学过程中突出了观察和实验中的思维活动,既是学习方法的熏陶,也能帮助学生破除对物理学习的神秘感和畏难情绪,树立学好物理的信心。

    总之,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以教师自身的教学方法,体现物理学的研究和学习方法,避免说教式的灌输。力图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创设学习物理的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第二篇:初中物理教案机械功

    机械功

    一、教学任务分析

    本节学习机械功、功率。机械功、功率是“机械和功”这一章的第二节,是为下一节学习“机械能”打基础的,同时也是本章学习研究“功的原理”的基础,更是高中学习动能定理、机械能守恒定律、能量的转化和守恒定律的基础。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将知道功的概念,知道功率的意义。

    在学习本节前,学生已经学过“力”、“物体的运动”相关知识,对“力”和“距离”这两个概念并不陌生。但由于生活经验的影响,学生容易将生活中的“做工作”与物理学中的“做功”混淆,对费力而未做功的现象不易理解。因此要通过一系列的事例让学生知道功的概念。做功有大小,做功有快慢吗?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呢?本设计期望通过一系列实验探究,帮助学生找到比较物体做功快慢的不同方法。

    本节课的教学要求学生主动参与,在观察、实验、讨论的过程中建立功和功率的概念,通过本课学习,学生能计算功的大小,并能用学到的知识解释生活中与功率有关的问题,从中体验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二、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知道功的概念;能用公式w=f·s进行简单计算,知道功的单位。

    (2)知道功率的概念;理解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知道功率的单位。

    (3)能用公式p=w/t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和方法

    经历比较做功快慢的活动,认识功率概念的建立过程中的科学方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通过了解功率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感受物理与生活密切相关。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

    难点:功的概念建立。

    四、教学资源

    1.学生实验器材:钩码、弹簧测力计、木块、铅球、秒表、矿泉水瓶、直尺等。

    2.各种做功和功率的图片、视频等。

    五、教学设计思路

    本设计的内容为机械功、功率等两部分内容。

    本设计的基本思路是:以观察生活中的实例为基础,以学生分组实验讨论、教师点拨为基本方法,建立机械功的概念,并能实际测量物体做功的大小;通过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建立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出的重点是:功率概念的形成过程。方法是:在学生已经知道功的概念的基础上,1

    让学生测出自己走上楼梯和跑上楼梯所做的功及所用时间,将不同同学测得的数据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学生会发现:不同的人,上楼时做的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怎样才能比较他们做功的快慢?在需要中寻找方法,最后得到功率的概念。

    本设计要突破的难点是:功的概念建立。方法是通过列举一系列的事例,引导学生明确:物理学中的“做功”与生活中的“做工作”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用了力不一定做了功,在学生知道了功的概念的基础上,让学生自己举例并通过讨论、辨析,搞清怎样才算做了功。

    本节课的设计力图体现“以学生为本”的理念,通过活动、讨论,使学生充分体会到“做功”与“做工作”的不同;做功不仅有大小,还有快慢之分。通过学生实验、举例辨析等自主活动,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使教与学能达到最佳的结合。

    完成本设计的内容约需2课时。

    六、教学流程

    1、教学流程图

    2、教学流程图说明及主要环节

    活动ⅰ阅读讨论

    阅读活动卡p16上的小故事,讨论问题。

    阅读教科书p13“机械功”,建立机械功的概念。

    情景ⅰ视频(或照片)

    观察描述一些力做功、力未做功的情景。

    活动ⅱ讨论

    讨论做功的要素,知道机械功w=f·s。

    活动ⅲ应用

    进行活动卡p17活动,通过对表格中实验结论的分析,体会机械功的含义。

    分析例题,巩固练习。

    活动ⅳ学生实验

    进行活动卡p18活动,记下自己两次登楼的高度和所用时间。

    活动ⅴ分析数据

    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多少;比较自己两次登楼做功的快慢,完成表格填写。活动ⅵ比较快慢

    进行活动卡p18交流与合作,完成表格填写,寻找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情景ⅱ应用

    一些常见机械的功率。

    3.教学的主要环节本设计为两个主要的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通过观察生活中的实例,建立“机械功”的概念,体会“机械功”的含义。第二环节通过实验,分析实验数据,感受比较做功快慢的方法,建立功率的概念。

    七、教案示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1.阅读活动卡p16小故事,讨论回答问题。

    在两人用力大小和移动物体距离不同的情况下,怎样比较两人贡献大小(让学生充分讨论)?引导学生在比较中关注“力的大小”及“移动距离”这两个量。

    (二)新课

    2.机械功

    (1)问题

    做功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

    (2)观察、讨论

    观看一些力做功、一些力未做功的视频,描述观察到的情景中力的大小、方向及物体移动的距离大小。讨论做功的要素。

    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

    (3)阅读

    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且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了一段距离,物理学上称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做了功。

    公式)吗?做功多的做功一定快吗?

    (二)新课

    2.功率

    (1)问题

    怎样比较物体做功的快慢?

    (2)结论

    相同时间比较物体做功的多少;

    做相同的功比较所需时间的多少。

    (3)采集数据

    任选几位同学的登楼梯数据,填入活动卡p18表格二中。

    (3)问题

    分析表格中的数据发现,不同同学做功不同,所用时间也不同,如何比较做功的快慢?(4)结论

    比较物体单位时间做功的多少。(可以引导学生与速度公式得出的方式进行类比)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称为功率。符号为p。

    公式:p=w/t

    单位:瓦特,简称瓦,符号w。

    1瓦=1焦/秒。

    体会1瓦的大小。

    (5)功率单位的由来

    介绍瓦特。

    (三)知识应用

    3.应用

    (1)视频

    了解生活中一些常见功率的大小。观看汽车发动机、摩托车发动机的铭牌。(2)例题

    教科书p15例题3、教科书p16例题4。

    (3)阅读教科书p16阅读材料、sts另一个功率单位——马力的由来。(4)布置作业

    教科书p17,4、5、6题。

    第三篇:初中物理《力》教案

    《力》的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知道力是一个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2.知道物体间的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3.知道力可以引起物体形状的改变也可以使物体的运动状态改变。能力目标:1.学会观察和分析生活中相关物理知识的实例,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

    2.学会寻求现象的共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的能力。

    情感目标:初步认识物理学的基本内容,形成科学世界观。体会物理与生活息息相关,激发学生探索自然的兴趣。通过魔术告诉大家一个真理:亲眼所见的也有可能是假的,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从力的作用是相互引入: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价值观。

    教学方法:

    观察分析,讨论交流,举例子,分析,实验法,启发式提问法,归纳总结法,讲练法,类比法等。

    :多媒体与板书相结合

    :小磁铁,塑料瓶,剪刀,纸,魔术棒等

    重点:知道力的概念和力的作用效果

    难点:1.引导学生形成力的概念时,寻求现象的共性,从而形成对力的清晰认识。

    2.对力的作用是相互的理解。

    导入:老师用投影仪放一个漂亮的“力”字,请同学们欣赏它好在哪里。同学们都有自己的看法,老师顺势说出自己的看法:“这个字写得好,好在很有气势也很有力度,正好诠释了力的含义。”继而提出物理学1

    中的力是什么,引起同学们兴趣。

    以这样的方式引入新课,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发散了学生的思维。

    主讲:首先探究什么是力。拍打某同学的手,让其感受力的作用。分析他会痛是因为老师用了力。这是人与人之间的力。接着,投影两张生活照—人推车和推土机铲土,分别讲述人与物,物与物之间的力。综合以上三个小例子得出:一个物体受到了力,必然有别的物体施加了力。让学生提出质疑:物体受到了力不一定有施力物体。例如苹果自己掉下来了。老师不直接回答,而是表演了一个小魔术:看似没有施力物体的一个笔自己往上爬。解密魔术时告诉大家:亲眼所见的也可能是假的,要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肯定小结论的正确性。

    进一步探究力的本质。列出三个小实验:1.人提水2.击掌3.小磁铁之间的吸引。依次完成三个小实验,得到实验结果。总结出:力的作用是相互的。

    通过设问“力作用在物体上有什么作用效果?”引出第二个探究:力的作用效果。通过投影仪展示生活中最具代表的若干例子,依次分析力能使物体由静止变为运动,又由运动变为静止,还可以改变物体的运动方向。也就是说: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通过讨论,得出力还可以改变物体的形状。

    最后做课堂小结。

    :思考影响力作用效果的因素有哪些?

    板书设计:

    一.力是什么

    力是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二.力的作用效果

    力能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或物体的形状

    第四篇:内能.热能的利用-初中物理教案学案

    听评课网(tpkw.net),丰富的在线听课评课平台!

    内能的利用教案示例之一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利用内能的两种重要方式:加热和做功。

    2.知道热机中能的转化。

    (二)教具

    铁架台,试管,试管夹,试管塞,水等。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什么是内能?如何才能改变物体的内能?(答略)

    叙述能量守恒定律(略)。

    2.引入新课

    由能量守恒定律可以看出,转移、转化是能量运动的普遍形式。人类在利用能量方面所从事的主要工作正是广泛地寻找其来源,有效地控制其去处,以达到驾驭它,利用它,让它为人类造福的目的。

    那么人们是如何利用内能的呢?这一节我们就来讨论这个问题。

    3.进行新课

    板书:(第二节内能的利用)

    (1)利用内能来加热

    教师:任何物体都具有内能,内能的利用也是随处可见的。我们天天吃饭,那么生米是如何变成熟饭的?

    学生:是通过加热,利用燃料燃烧放出的内能使米变熟。

    教师:类似的例子还有哪些?

    学生:冬季取暖利用了内能。

    学生:热水袋暖胃利用了内能。

    (教师还可补充一些加热的例子,如工厂的热处理、吹制玻璃工艺品等)

    教师:上面的例子有一个共同特点,都是直接利用内能转移来加热物体的,这是利用内能的一种方式。

    板书:

    一、直接加热物体

    教师:用内能直接加热物体,可以有多种方法。目前人们最普遍运用的还是用火直接加热。火,是人类文明的象征,它促进了社会的进步,也为人民群众的生活提供了方便。同时我们也应看到,烟囱林立,家家生火,也有它不利的一面。

    首先是能源浪费大。早在100多年前,门捷列夫就曾说过:“烧煤等于烧卢布”。因为煤、石油、天然气等本身都是宝贵的化工原料,其产品遍及医药、化工、纺织、交通运输等各个领域,将它们付之一炬,就失去了自然资源综合利用的机会。再加上直接燃烧效率较低,势必造成很大的浪费。

    其次是对环境的污染。燃烧后的废渣、废气中含有大量有害物质,这就造成了对大气、环境的污染。

    为了趋弊兴利,人们做出了种种努力。例如在冬季取暖问题上,把各家生火取暖改为分片供热(暖气)。用效率高的锅炉替代简易炉灶。有些地区还采用了大型工业锅炉的余热实行集中供热的方式。在家庭用火上,推广了以(煤)气代煤,从而提高了内能的利用率,降低了能耗,同时也保护了环境。

    (2)利用内能来做功

    当然,节能降耗还有很多途径,如改烧煤为用电就是其中之一。教师:提到用电,同学们知道电是怎么生产出来的吗?

    学生:是发电机发出来的。

    教师:不错,是发电机发出来的。那么发电机利用的又是什么能量?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来看一个实验。

    演示:书中图3—5所示的实验。

    教师:谁来说一下该实验中能量的转化过程?

    学生:燃烧酒精放出的内能,传递给水蒸气,水蒸气内能增加,增大到一定程度就能推动塞子做功,水蒸气的一部分内能转化为塞子的动能。(机械能)

    (以上回答可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

    教师:这是利用内能的另一种方式。

    板书:

    二、对物体做功

    教师:发电厂发电就利用了上述实验原理。发电厂,首先要用煤加热锅炉中的水,水蒸气获得内能后,带动发电机工作,水蒸气的一部分内能先转化为发电机的机械能。接着发电机又在运转过程中把机械能转化为电能。(后一转化将在电学中学习)

    利用上面实验的原理,人们还制造出了汽油机、柴油机、喷气发动机等。这些机器的共同之处都是利用内能来工作的。我们称之为热机板书:

    热机:把内能转化为机械能的机器

    热机的发明,是在17世纪末期。近300年来,经过人们的不断研制和改进,它已成为人们生产、生活中重要的动力机器。热机做为工业化生产飞速发展的催化剂,必将会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热机的种类很多,我们将在后面几节介绍它们中的几种。

    4.小结(略)

    5.布置作业

    (1)知道内能利用的两种方式。知道什么是热机

    (2)阅读:热机的发展。

    (李瑞海陈海鸿)(人教版教材)

    第五篇:人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设计

    人教版初中物理《密度》教案设计

    我们整理了以下相关范文:

    初中物理下学期重力教案

    初中物理---重力教案[1]

    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2第十二章教学计划

    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3第十三章教学计划

    初中九年级物理人教版电子教案-11第十一章教学计划

    体育课教案 关于教学工作的总结


    第一篇:体育课教案体育课教案

    教材p59~60的例题、“试一试”及“想想做做”。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观察和思考,掌握和是10的加法及相应的减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地进行计算。

    2.使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列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的过程,初步体会四道算式之间的联系。

    3.使学生经历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产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教学重点:

    能根据一幅图列出两加两减四道算式,并能熟练的计算。

    教学难点

    能根据一幅图列出两加两减四道算式。

    教学准备:

    挂图、花片、数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小朋友们,你们喜欢踢足球吗?今天,我们就一起到足球场看一看。(出示例题图)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引导列式。

    (1)集体交流:看了这幅图,你想提什么数学问题?图中一共有多少个小朋友?可以怎样算?(板书:6+4=□,4+6=□)怎么计算这两道算式呢?

    看看这两道算式,你发现了什么?(两个加数交换位置,得数一样。)

    (2)看了这幅图,你还能提什么数学问题?怎样列式?(板书:10-4=□10-6=□)怎样想10减4等于几?

    2.比较交流。

    提问:同样的一幅图,我们列出了几道算式?这四道算式之间有什么联系?

    3.完成“试一试”。

    (1)独立操作,写算式。

    (2)学生抛10个花片,根据正面和反面情况写出多组算式。

    (3)学习小组交流算式、算法。全班交流,展示成果。

    (4)学生上黑板归类并有序整理写有题组的纸片,及时记忆。

    三、巩固提高,深化认识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游戏:拿卡片,说算式。(学生准备0~10的数字卡片)

    提出要求:每次拿出两张数字卡片,使他们相加等于10,再说出算式。

    同桌二人合作完成,一人边拿边说算式,另一人监督检查,然后交换进行。最后集体交流评价。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游戏:小兔撑伞。

    出示:拿着“10—”花伞的小兔,小朋友拿出数字卡片当花伞,用10去减它,再说出相应的减法算式。

    集体交流评价。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先让学生独立计算得数。(时间:2~3分钟)

    集体交流订正。交流时提问:计算时怎样想算的比较快?

    4.做“想想做做”第4题。

    出示题目:□+□=1010-□=□。

    提问:你能填出几道算式?能按顺序说出来吗(请你继续关注好范文网)?

    5.做“想想做做”第5题。

    出示题图。提问:树上原来有几只猴子?

    要求学生图文联系起来说题意。提问:可以怎样列式?

    学生先独立填写算式,再集体交流订正,并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6.做“想想做做”第6题。

    出示题图。提问:图上篮子里放着3盘向日葵是什么意思?要求学生图文联系起来说一说,再列式计算。

    学生先独立填写算式,再集体交流订正,并说说算式表示的意思。

    四、全课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新知识?你有什么收获?

    五、作业布置

    补充习题31页。

    第二篇:体育课教案

    第一课时

    一、看图揭示课题

    1、观察图一,说图意。相机板书。

    2、简介怀素。

    3、读题。

    二、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课文两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标出自然段序号。

    3、检查生字读音。注意读准平翘舌音、前后鼻音,三拼音等。

    4、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5、点名分自然段读课文,正音,指导句间停顿。

    三、精读训练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

    (2)“好学上进”是什么意思?

    (3)为什么说怀素是个好学上进的孩子?

    2、朗读、背诵第一自然段。

    四、学习生字

    1、出示生字。

    2、自学生字。

    3、指导写字。

    (1)教师范写。

    (2)学生描红。

    学生在《习字册》上练写。

    第三篇:体育课教案

    第十三单元期末复习

    一、单元教材简析:

    期末复习的内容大体上分为三大块:第1~6题复习本册教材中学过的一些基础知识,主要包括20以内数的认识(数数、数的顺序、数的大小、数的组成等),初步认识钟面,会看整时数,初步认识一些常见的立体图形(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简单的统计(按不同标准分别进行分类、计数、填表),方向与位置等内容。第7~14题主要是复习10以内的加减法和20以内的进位加法。第15~19题主要是复习运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在复习前两部分内容时,应注意让学生主动地回忆和整理学过的知识。可让学生先独立做一做教材上的复习题,然后组织交流和讨论,说说可以发现些什么方法和规律,从而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把过去学过的知识在头脑中“串成线”、“连成片”、“结成网”,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系统地掌握本学期所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单元教学要求:

    1.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巩固本学期所学的知识,帮助学生沟通知识间的纵横联系,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从而在头脑中建构起良好的认知结构。

    2.使学生的计算技能更加熟练,能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发展初步的数学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让学生在复习和练习的过程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帮助学生树立起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单元教学关键:

    加深对有关知识的理解,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进一步体会数学的思想方法,形成良好的认知结构。

    四、单元教学重点:

    五、单元教学难点:

    通过生动有趣的学习活动,促进学生的数学思考、解决问题和情感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六、单元教学课时安排:

    期末复习..........4课时

    第四篇:体育课教案

    体育课教案23

    学习阶段:水平三

    学习目标:体会双脚踏跳、支撑跪箱动作向前挺身跳下动作。

    能知道游戏的方法和要求,以及弯道跑的身体姿势特点及传、接棒方法。学习内容:1、支撑跳跃:跳上成跪撑,起立,向前挺身跳下

    2、游戏:十字接力

    学习步骤:

    一、情景导入,热身活动关节。

    1、观察队行

    2.向学生问好

    3.宣布本课内容

    4、准备活动,热身:布置跑动路线徒手操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一)支撑跳跃:跳上成跪撑,起立,向前挺身跳下

    重点:双脚同时踏跳支撑跪箱动作。

    难点:两手支撑器械提腰、回落。

    1、组织学生进行兔跳、蛙跳等双脚起跳的模仿练习,以及原地挺身跳练习。

    2、分散进行几步双脚踏跳和跑几步双脚踏跳练习;组织进行两手支撑器械提腰、回落练习。巡回指导,及时纠正。

    3、示范完整动作(请参看配套教学挂图),重点提示学生观察双脚同时踏跳支撑跪箱动作。演示并讲解保护与帮助的方法和要求。组织学生分组练习。

    4、注意安全,器械前放置垫子,减轻学生恐惧心理。

    (二)游戏:十字接力

    难点:弯道跑技术和传接棒。

    1、请体育委员配合示范,讲解游戏方法、规则和要求。重点强调跑时身体内倾。

    2、带领学生分散练习弯道跑和传、接棒技术,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比较。

    3、组织学生按规定方法比赛,提示学生一定要按规定方法传、接棒。

    4、游戏前,强调易发生碰撞事故的两种情况(超越同伴时;传接好棒归队时),防患于未然。

    三、恢复身心

    组织学生进行放松活动。

    四、总结评价

    1、师生对本次课进行评价、总结

    2、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第五篇:体育课教案

    体育课教案24

    学习阶段:水平三

    学习目标:了解“跪撑变蹲撑”动作要领以及完整动作过程。能说出弯道跑和直线跑的不同点。

    学习内容:1、支撑跳跃:跳上成跪撑,变蹲撑,起立,向前起身跳下

    2、跑:弯道跑

    学习步骤:

    一、情景导入,热身关节。

    1、观察队行

    2.向学生问好

    3.宣布本课内容

    4、准备活动:布置跑动路线徒手操

    二、合作探究,掌握技能

    (一)支撑跳跃:跳上成跪撑,变蹲撑,起立,向前起身跳下

    重点:两臂支撑的同时提臀、抬膝。

    难点:克服恐惧心理,大胆练习。

    1、组织学生做好准备活动和原地团身跳等各种跳跃练习,启发学生的想象力。

    2、演示跪撑提膝变蹲撑动作,并组织学生在草地上或小垫子上练习。

    3、示范完整动作,重点提示学生观察两臂支撑的同时提臀、抬膝的动作,并提问:除挺身跳下外,还可以怎样跳下?

    4、学生练习过程中,注意保护与帮助,减轻学生恐惧心理。

    (二)跑:弯道跑

    重点:掌握弯道跑技术。

    难点:做到快速跑进。

    1、分散练习原地弯道摆臂练习动作,要求身体左倾,摆速由慢到快。可用口令或击掌调整节奏;练习直线跑到弯道跑。

    2、分组沿弯道慢速跑和快速跑,提示学生比较两种跑速身体姿势有什么不同。

    3、组织学生进行圆形、8字形、s形等多种形式跑,要求逐渐加快跑的速度。

    三、恢复身心

    组织学生进行放松活动。

    四、总结评价

    1、师生对本次课进行评价、总结

    2、宣布下课,师生再见。

    但愿以下相关范文能对你有用:

    体育课教案

    体育课教案

    体育课教案

    体育课教案

    体育课教案

    【独坐敬亭山教案 关于教学工作的总结】相关推荐
    小学新学期语文老师课堂减负计划 【荐】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在平时依旧要不断的学习,提高自己的教学能力,此外在平时教学时还需要制定一个教学计划,可以保证自己的教学质量。教师教学计划怎么写才比较好呢?下面是教师范文大全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新学期语文老师课堂减负计划”,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初二英语教师工作计划3篇优秀文章

    以英语课程标准为宗旨,适应新课程改革的需要,面向全体学生,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增强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做一个计划。本文是初二英语教师的工作计划,欢迎阅读。初二英语教师工作计划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