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定风波课件
  • 定风波课件

    发表时间:2023-04-17

    定风波课件。

    相信大家都看过很多范文,一篇优秀的范文是能让人学到很多东西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进行无声的思考与交流。经常阅读范文能提升我们的写作能力,您知道关于优秀范文的书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为大家精心收集和整理了“定风波课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定风波课件 篇1

    教学目标、重难点

    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教学目标:1、了解词人苏轼生平与思想及其重要作品2、学习通过“知任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3、学习词中的艺术表现手法4、理解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在此基础上,我确定本课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于体会词中所表现出的苏轼的人生态度。

    教法学法

    教法:本课拟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作为一种传统文学形式,词与作者的生平境遇是分不开的,要理解词作中所隐含的传统文化心态必须经历一个探究的过程,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和讲解下探究。

    学法: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诗词贵在吟诵,通过反复的朗读,理由在于对词这跳跃性、象征性极强的文学形式的接受必须经过一个由形式到内涵的过程诵读有利于学生通过揣摩词的音韵、情感,从而体会和把握诗歌的深层意蕴。

    2、合作探究法,调动学生思维,学生相互讨论,主动鉴赏诗词,自己处理文本,提高鉴赏能力。

    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该词,结合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了解苏轼其人。

    环节一:导入新课:多媒体展示,列出有关苏轼的资料让学生猜测是哪一位词人

    目的是引起学生的兴趣,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同时也介绍了作者,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做铺垫。

    环节二:第一次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教师指导学生朗读所应注意的节奏,示范朗读技巧检测学生预习情况设计有以下问题:

    A、 从词前的序中知道这首词写了一件什么事情?

    B、 词的内容哪些地方体现了序中所写之事?

    C、 词人写这首词的原因是什么,他要表达什么?提出“知人论世”鉴赏方法,介绍作者。

    朗读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双方借助文字,共同参与的思想交流活动,是读者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和体验的过程多朗读才能让学生揣摩体会作者的情感

    环节三:介绍这首词的艺术手法,以及结合词的内容得出词人要表达的人生态度,词人为什么有这种人生态度。

    先展示学生非常熟悉的郑板桥《竹石》,回忆其中所用的象征的艺术表现手法引导学生理解《定风波》中“风雨”的象征意义。

    苏轼并不是要写自己的人生坎坷,而是要表明自己的人生态度学生自读课文,互相讨论,找出能表达词人面对人生风雨的态度,并加以分析是何种态度可能学生能找出“莫听、何妨、吟啸且徐行”,老师补充归纳总结这首词词人所要表达的人生态度。

    环节四:教师指导学生如何带感情的朗诵该词,朗诵要符合当时词人的情感,学生各自朗诵,然后请几位学生朗诵,以便教师指出存在的不足,也能让其他学生把他们与自己比较,发现自己的不足和优点然后全班一齐朗诵。

    环节五:学生阐述对此种人生态度的见解参考“研讨与练习”第二题。

    环节六:课堂小结由学习该词提及我们该以何种态度面对生活中的挫折。

    布置作业1、背诵全词多积累古典诗词有利于提高文学素养。

    2、相关练习完成。

    信息技术应用:

    在导入部分,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幻灯片展示苏轼的成就,让学生猜是哪位词人,课件中插入一些图片和古典音乐,提高学生的兴趣。师生配合下完成对苏轼的了解。朗读感知部分,播放古筝音乐,老师泛读,学生齐读。同时幻灯片展示问题:小序有何作用,都交代了什么?赏析环节,充分利用课件较大的信息涵盖量,补充相关信息,旁征博引,让学生顺理成章的得出该词的艺术手法。课堂延伸,补充苏轼其他词作,帮助学生了解苏轼达观超脱的精神品格。网络教学允许一部分同学先行一步,使得学生因材施学成为可能,教学效率必将得到大幅度提高。这正是班级授课制前提下,网络教学的最强生命力之所在。这种交互式的教学加强了师生间和学生间的交流,对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定风波课件 篇2

    一、学习目标

    1、紧扣“莫听”“何妨”“谁怕”等词,把握词人乐观旷达的形象。

    2、把握“斜照”“风雨”“晴”等字词,体味作品的深层意蕴,领悟作者面对人生风雨时的那份豁达心态和不凡气度。

    二、学习重、难点

    1、学习重点:紧扣“莫听”“何妨”“谁怕”等词,把握词人乐观旷达的形象。

    2、学习难点:紧扣“莫听”“何妨”“谁怕”等词,把握词人乐观旷达的形象。

    三、教学步骤

    (一)导入

    宋神宗元丰五年,即公元1082年,苏轼被贬黄州已经整整两年了。

    《东坡志林》曰:“黄州东南三十里为沙湖,亦曰螺师店,予买田其间,因往相田”。这年的农历三月七日,苏轼沙湖买田,打算终老沙湖。不料,途中突遇大雨。东坡会如何应对这场突然到来的雨呢?今天我们走进这首因遇雨而写出的小词《定风波》来一探究竟。

    (设计意图:背景故事导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整体感知

    一读,读准字音、节奏。

    二读,弄清事由。

    思考:词前小序,交代了哪些事宜?

    明确:时间——三月七日;

    地点——沙湖道中;

    人物——同行、余

    事件——遇雨、已而遂晴;

    交代了写作缘由。

    三读,结合课下注释,疏通文意。

    同行、莫听、何妨、竹杖芒鞋轻胜马、料峭、向来(预习检测)

    一蓑烟雨任平生。任凭一生中披着蓑衣遭遇风雨。(解析重难点句子)

    (设计意图:所有的诗词,理解文意都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对于普通班的学生,能更好地把握词作。)

    四读,读出美感,读出情感。

    1、思考:整首词的情感基调如何?

    明确:洒脱、乐观、豁达。

    2、师范读,配乐。

    3、学生试读,教师指导。

    (注意词语的抑扬顿挫,文句的轻重缓急)

    试读两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设计意图:鉴赏诗词,诵读是基础,反复诵读能让学生体味其音韵美,并能让其初步感知作者所抒发的情感。)

    (三)重点赏析

    (过渡语:小序中曰:“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可以说上阙的每一句、每一字都是对此句的阐释。)

    1、自读上阙,结合苏轼对风雨的应对,紧扣关键词“莫听”“何妨”“谁怕”“任”,概括风雨中词人的形象。

    明确:

    莫听(不要在意)——超然世外

    何妨(不妨)——镇定从容

    谁怕?——无所畏惧

    任(任凭)——顺其自然,洒脱

    人物形象=行为+性格+身份

    一个()(行为)()(性格)的词人形象。(身份)

    (学生填空,并分享,师评价)

    (设计意图:这是本课的重点内容,通过品字,品词,结合文本还原风雨中词人的形象,培养学生抓住文中的关键词和关键句鉴赏诗歌的能力。)

    2、重读这些词:

    (四)背景穿插

    (过渡语:好个“一蓑烟雨任平生”的东坡,一句话道尽了万般洒脱。“蓑”,蓑衣,挡雨的雨具,沙湖道中明明“雨具先去”了,前后是否矛盾?这的“雨”到底指什么?)

    思考:苏轼人生中曾遭遇了什么风雨?

    乌台诗案:柏台霜气夜凄凄,风动琅珰月向低。

    梦绕云山心似鹿,魂飞汤火命如鸡。

    (命悬一线,九死一生)

    沙湖买田:去年东坡拾瓦砾,自种黄粱三百尺。

    今年刈草盖雪堂,日炙风吹面如墨。

    (开荒种地,生活艰难)

    师归纳:沙湖道中的风雨——人生的风雨。

    (设计意图:此处穿插背景,不仅能加深学生对上阙东坡形象的理解,更对学生理解下阙大有帮助。)

    (五)合作探究

    3、面对这人生中遭遇的种种不幸,苏轼却能像一位智者一样超然达观。为什么他能如此呢?请紧扣下片这两句话,品析关键词的象征意义,分析原因。(小组讨论)

    明确: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斜照:象征人生的希望。

    飘风不终朝,骤雨不终日。——老子)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萧瑟处:象征人生危难处;风雨:象征人生逆境;晴:象征人生顺境。

    回首往事,人生的顺境与逆境在心中已经无分别,人生的浮沉变幻、喜怒哀乐全然不放在心上。此时的东坡已俨然是一位人生的智者了。)

    (设计意图:把握下阙关键字词,在品词的基础上,分析其深层的涵义。小组讨论更能集思广益,让学生在交流中完善自己的知识。)

    (六)延伸拓展

    思考:人生总要经历磨难,你将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呢?

    播放《阳光总在风雨后》,师生可跟唱。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让学生去说、去唱、去争辩。不仅能锻炼其表达能力,还能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七)小结

    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生命中的从容与淡定。——杨绛先生

    (八)作业:

    默写全文。

    (九)板书

    定风波苏轼

    雨中东坡:笑对风雨的豁达者

    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定风波课件 篇3

    一、复习、交流、检查

    1、检查背诵《念奴娇·赤壁怀古》。(指名背诵)

    2、交流“联想与想象”短文。(自由交流)

    二、设置情境,导入新课

    李白有言:“文章憎命达,魑魅喜人过。”正是政治生涯中的挫折与打击,正是不幸的人生阅历与体验,成就了一代文豪苏东坡。在出世入世之间,在“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的人生理想指引下,他用如花妙笔,为我们书写了不少励志警醒的名句名篇,成为我们跌入人生低谷、无路可走时的座右铭。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他被贬黄州时的另外一首词《定风波》。

    三、放录音,交流初读印象

    1、请翻译前面的“小序”,了解这首词的写作缘由。

    2、请学生交流预习阅读本词的“初步感受”,或者提出疑问。

    四、自由朗读词作,并结合注释了解词意、内容

    【明确】词的上阕写冒雨徐行的心境;下阕写雨后天晴的景色和感受。

    五、鉴赏分析,探究交流

    1、小序中的“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能够体现出作者对途中突然遇雨这件事怎样的态度?

    【明确】面对突然的变故,毫不在意、坦然处之的潇洒、平静、旷达、超脱。

    2、词的上阕中,哪些词语和句子能够体现出作者的这种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3、词的下阕结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仅仅是对雨过天晴之后自然现象的一种概括吗?请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和写作背景,谈谈你对这句词的理解,它包含着怎样的人生哲理?表达出作者怎样的人生态度?

    【明确】不是。这是一句饱含人生哲理意味的点睛之笔,道出了词人在大自然微妙的一瞬所获得的顿悟和启示:自然界的风雨既属寻常,社会人生中的政治风云、荣辱得失又何足挂齿?句中“萧瑟”二句,意为风雨之声,与上阕的“穿林打叶声”相应和。“风雨”二字,一语双关,既野外途中所遇风雨,又暗指几乎将他置于死地的政治风雨和人生险途。“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好像什么事也没有发生过。不管是风吹雨打,不是阳光普照,一旦过去都成了虚无。这反映了苏轼不以物喜不以物悲的旷达胸襟,也反映了他超凡脱俗的人生态度。

    4、学生自由讨论:你自己有过这样的体验吗?这首词对你有何启迪?

    【明确】从内容与写作方法两方面去谈。写作方法方面——由生活小事阐发人生哲理。

    学生练习江城子·密州出猎【答案】

    1、江城子密州出猎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词作描写太守率众会猎的壮阔宏大场面形象的动作描写挽弓劲射的英雄

    抗击外敌、保家卫国狂豪放派

    3、婉约派诗人对亡妻深沉的思念细节描写对昔日那种和睦融洽、幸福美满的夫妻生活的追忆和向往此时无声胜有声移情入景凄清哀伤

    4、提示:

    (1)思想感情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一词,上阕描绘了太守会猎时千骑奔驰如潮、倾城围观如堵的壮阔场面,再现诗人“聊发少年狂”的情景。下阕写诗人“少年狂”的胸怀,抒发他由打猎激发出来的卫国杀敌的爱国热忱。情感基调激昂狂放。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一词,是为悼念原配妻子王弗而写的悼亡词,表现了诗人对亡妻深势的怀念之情。感情深挚细腻,哀婉缠绵。

    (2)表现手法及意境营造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主要通过描绘阔大壮观的场面、刻画具体的人物形象、借助典故以及直抒胸臆等手法,营造出“狂放豪迈”的意境。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主要通过直接抒情、融情入景、摹写生活细节、白描等手法,渲染出一种“凄清哀伤”的意境。

    (3)语言风格方面:

    《江城子·密州出猎》语言豪迈狂放、洒脱不羁,极尽夸张渲染之能事,又以凝练厚重的典故,使词作内容丰富、思想深刻。

    《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语言平淡朴实,处处如诉家常,字字吐自肺腑,自然而又极为觉悟,平淡中寄寓着真淳。

    六、布置作业

    1、背诵《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

    2、完成《优化探究》相关练习。

    定风波课件 篇4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任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定风波课件 篇5

    教学目标:

    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

    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

    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介绍苏轼。

    二一读定基调,感知大意

    1、小序

    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

    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

    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二读明态度、赏析内容

    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三读懂豪放,理解风格

    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

    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风波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课件 篇6

    一、说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定xx》是粤教版普通高中语文选修1第三单元第2课《苏轼词两首》中的第二首。这个单元学习宋词。本单元选择的四位词人的作品兼顾了豪放与婉约的两种风格,豪放派以苏轼、辛弃疾为代表。而《苏轼词两首》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之后的作品。其中的《定xx》词人以道中遇雨的生活小事,表达了乐观、坦然、旷达的人生态度。学习《定xx》有利于学生掌握诗词鉴赏方法,提高对古典诗词的鉴赏能力,从而陶冶性情。

    2、学情分析:

    对于高二学生而言,一方面他们已接触过宋词,对词的格式和作用已有了一定的了解。但实际上仍停留在肤浅的认识上,另一方面他们又担负着艰苦的应考任务。因此本文教学既要立足于课文解读,也要着眼全局,使学生通过本文学习,加深对苏轼词以及豪放派词的理解,学会一些诗词鉴赏的方法。班上学生的语文水平参差不齐,对本文的理解掌握有一定的难度,所以我要求学生一定要预习,朗诵,讨论。

    3、教学目标:

    鉴于以上对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再根据教学大纲中高中语文教学应“让学生了解课文涉及的重要作家、作品知识、能感受形象、品味语言这一要求,确立了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学习通过“知人论世”鉴赏诗歌的方法。

    (2)学习词中的象征、一语双关等艺术手法。

    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声情并茂,准确传达情感的朗读能力。

    (2)培养学生筛选信息,抓住关键词语进行分析的能力。

    情感目标:

    (1)学习作者旷达、乐观的情怀。

    (2)培养学生勇于探究,勇于发表自己见解的个性。

    4、教学重点:

    掌握象征,一语双关的艺术手法,体会作者面对挫折时的人生态度。

    5、教学难点:

    理解词中“风雨”“晴”的象征义以及“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意蕴。

    二、说教法:

    所谓“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在诗歌教学中,我坚持启发性教学原则,充分体现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师的指导作用。因此,本课将会采取提问法、讲解法、点拨法相结合的教学方式。

    三、说学法:

    教学的主体是学生,学法坚持要符合学生实际,充分体现学生在课堂的主导地位,因此我会指导学生采用:

    1、朗读和默读相结合的方法。

    2、自主合作探究法。

    四、说教学过程:

    预习要求:为了提高课堂效率,我布置学生在课前诵读《定xx》,结合苏轼的第一首词《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了解苏轼其人,以及从注解和序了解该词的主要内容。

    在这节课里,我的教学目标主要体现在5个教学环节。

    环节一(约2分钟):

    导入新课:

    同学们,吃大餐的经历相信大家都有,在的酒席上,菜色变化多样,年年新,月月新,但有一道名菜,原材料是猪肉,它的地位永远也不会变,而且这道菜总是要人们千呼万唤才肯出来,大家猜猜这是什么菜。(扣肉)对,就是扣肉,它在历史上还有另外一个名“东坡肉”,相传是苏东坡被贬黄州时研发的一道名菜。由此可见,苏轼虽然被贬,但在穷困的生活上仍是充满快乐的。他为什么还能快乐?而这些快乐是如何在词中表现出来的呢。现在请全班学生集体背诵苏轼《水调歌头.落日绣帘卷》。

    设计意图:

    以东坡肉导入可以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对苏轼生平有更多的了解。同时通过背诵,检查学生对苏轼这首词的掌握,能够复习这首词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的写作背景,为下面的知人论世鉴赏方法做铺垫。

    环节二(约5分钟):

    全班朗读课文,整体感知文意。我会指导学生朗读时应注意的读音、

    节奏,示范朗读技巧。

    指导:

    1、读准字音

    例如:同行(xíng)

    吟(yín)

    啸(xiào)

    一蓑(suō)

    2、读出节奏

    这首词朗读时应采用二二三拍,有些词语应做到抑扬顿挫,文句要有舒缓轻重。(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3、结合课文注释,

    疏通这首词的大意。

    上片写不必去理会那穿林打叶的雨声,不妨一边吟啸,一边悠然地走。竹杖和芒鞋轻便,更胜过骑马,风雨有什么可怕!我披着蓑衣,只管在风雨中度过一生。下片写略带寒意的春风将我的酒意吹醒,我感到有些冷。山头初晴的斜阳却迎向我。回头望一眼刚才风雨大作的地方,我信步归去,既无所谓风雨,也无所谓天晴。用文字来述说时,尽可能把作者乐观、坦然的性格特点表现出来。

    环节三(约6分钟):

    新课标要求学生多读,美读。朗读实质上是读者与作者借助文字进行情感交流的过程。多朗读才能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内心情感。在这个环节里,我仍然是要努力完成美读这个教学目标。经过环节二的疏通大意后,我先利用多媒体播放名家的范读,指导学生如何带感情的朗诵,然后学生再各自朗诵,从中请几位学生示范,以便其他学生点评。最后全班一齐朗诵。

    环节四(约25分钟):

    让学生互相讨论以下的3个问题:

    (1)大雨滂沱,作者为什么会说“竹杖芒鞋轻胜马”?

    (2)如何理解“一蓑烟雨任平生”?

    (3)“也无风雨也无晴”写出了词人怎样的人生感悟?

    在学生理解这首词的大意后,我会让学生思考问题1作者为什么会说“竹杖芒鞋轻胜马”,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会引导学生理解“竹杖芒鞋”是失意潦倒、穷困落魄的标志,而骑马的当然属于官运亨通的达官贵人。拄着竹杖,穿着草鞋在雨天走路是不可能比骑马更轻便的?但,正是“轻胜”一词把作者那种在风雨中坦然旷达、潇洒闲适的态度表现得淋漓尽致。

    在学生了解苏轼的穷困处境和人生态度之后,我再让学生赏析“一蓑烟雨任平生”。在这一句里,我会引导学生重点理解“烟雨”,“任”这两个词。“烟雨”和下片的“风雨”一样,一语双关,既是指自然界的风雨,又指人生旅途中的风雨,它象征人生中的逆境。“风雨”与下片中的“晴”是相对的,“晴”既是指天气“风和日丽”,又指人生春风得意的顺境。“任”写出任凭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仍是岿然不动。“任”字很好地表现了作者在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旷达心境。

    我还要重点引导学生理解词中的主旨句:“也无风雨也无晴”,“也无风雨也无晴”一语双关,既是指途中的自然天气,又是指人生旅途中的逆境和顺境。无论是顺境逆境,无论官职升降,无论地位得失、无论处境好坏,在苏轼的眼中都是一样,一样坦然面对,从容接受。这就表现了苏轼超然物外、镇定自若、不惧风雨、潇洒闲适的心态。

    环节五(约7分钟):

    1、随堂练习:

    结合词中的“也无风雨也无晴”来理解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中“人生如梦”。请学生思考:现在你认为苏轼的这句感慨是壮志未酬的无奈悲叹,还是看透世情的妙悟?由学生在感悟全词、走近苏轼的基础上自主发表见解。“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可见功业易逝,自然永恒。周瑜、曹操,一切风流人物,都将被时间带走,在荡涤一切的自然伟力面前,得失雨晴都是微不足道的,所以词人“一尊还酹江月”,与自然达成和解。觉悟了人生,参透了生命,才能诗意地栖居,以达到“宠辱不惊,闲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漫随天外云卷云舒”。

    2、课堂小结:

    总结这节课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学习苏轼这种面对挫折的乐观、坦然、旷达的人生态度。我设计的结语是:本词从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途中遇雨写起,表现了词人在自然风雨中镇定自若、吟啸自乐的旷达心境,也暗喻词人在人生逆境中泰然自若、在痛苦中旷达自解的情怀。一次偶然的出行,一场自然的风雨,引发了穿越历史的人生感悟,旷达、超脱,这就是《定xx》,这就是苏轼——超然物外、镇定自若、不惧风雨、潇洒闲适、旷达乐观。由此可见,雨中东坡——笑对人生风雨的达者,雨后东坡——看破人生晴雨的智者。

    3、课后作业:

    在人生之雨来临时,我们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写一篇文章《我眼中的风雨人生》。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正确对待生活中的挫折,学习苏轼乐观、旷达的生活态度。

    定风波课件 篇7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请联系本词来谈谈。

    设例:

    问:如果不喜欢,原因何在?

    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问: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答: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推荐网上一篇文章节选: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鼓励多元阅读和个性阅读,鼓励争议,可根据需要安排简短的辩论,以进一步认识苏轼,认识人生。提示:你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3、点拨(总结辩论或争议):

    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说明:首先鼓励创新阅读、多元解读,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前提下勇于表达个性见解,教师的拓展点评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以辅佐学生思想发育和人格建构。

    定风波课件 篇8

    【设计思想】

    作为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天才,苏轼在诗、文、词、书、画等方面,均取得了超凡卓绝的成就,他以融会了儒、道、佛的胸襟和气度,展现了中华民族巍巍壮观的文化景象,最大限度地提供了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并在生活态度、人格建构、审美高度等上给后世百姓、尤其是中国文人树立了标杆。

    如何通过对该词具象、意境、主旨等的把握,指导学生掌握诗词鉴赏的基本技巧,是为基本设想;如何通过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扩大文本理解的范围和加深文化感悟的深度,是为第二设想;如何通过文本揣摩和探究,建立自己的独特情感体验,并走进作者的精神领地,寻找生存的智慧和文化的密码,充实心灵空间,是为第三设想。

    【教学目标】

    一、通过文本阅读,认识词人形象

    二、通过感悟拓展,提升审美能力

    三、通过鉴赏评析,领略中国文化

    【教学过程】

    一、文本导入

    请学生比较“人生就是一场雨的工夫”“人生就是躲(淋)一场雨的工夫”,提问:你更喜欢哪一种说法?为什么?

    板书:雨

    方式:漫谈,由学生前后左右,三言两语完成。

    点拨:前者寓意:偶然、短暂、不幸、客观存在等;后者有了动词,多了层如何面对的意思,即多了主观意愿、行动过程、生命痕迹等。

    说明:通过简单议论,来激活思维,最后引到“雨”,引到“苏轼会怎么看”,自然过渡到《定风波》。

    二、整体感知

    1、一读:教师范读(或录音范读),调动情绪,营造氛围,正音正形;一问:就刚刚那题,东坡会怎么回答?请联系文本来解释。

    方式:由学生根据自己初听本词的最初感受来简单回答,要求尽量在原词中寻找回答线索。

    点拨:

    ——他没躲雨。(小序中,词中可见。顺便解读小序作用。)

    ——他说风雨皆无。

    ——他化了所有的风雨。

    2、二问:苏轼给你的最大印象是什么?二读:齐读一遍,然后从文本中寻找与之呼应的句、词。

    方式:小议,然后作答。

    点拨:

    ——沉着。再大的穿林打叶声,都打不乱一个人既有的步伐,只要你视风雨为无物,照样吟啸徐行。

    ——豪迈。竹杖芒鞋不可惧怕,只要你以之为乐,一样可以轻胜过马。

    ——随意而安。料峭春风冷,山头斜照暖。气候不定,人生不定,祸福难晓,不如听其自然。

    ——通达。也无风雨也无晴。阴晴可以等同,盛衰荣辱,又何足挂齿?利害得失可以一并泯灭了,有几分禅意。

    (可根据学生回答调整点拨语言和点拨顺序)

    3、三问:词中有禅意,苏轼出世了吗?你怎么知道?他这首词写在什么时候,当时背景如何?为何获罪?以对这样的背景来理解东坡,本词应当如何读(三读)?

    方式:追问。

    点拨:

    (1)出世了吗?没有。根据他人生经历得知:一生都在仕途上。22岁中进士,先是当判官,然后出任,先后知杭州、密州、徐州、湖州,被贬黄州还挂着个团练副使,出来之后,又先后知登州,一度高升翰林学士,后又出知杭州、颖州、扬州、定州,最后被逐惠州、儋州,也还有个节度副使、别驾什么的。

    (2)写在什么时候?被贬黄州的第三个春天。好多人都记得余秋雨的这句话: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3)请同学来谈谈苏轼去黄州的背景。(知识链接:乌台诗案。)

    (5)为何获罪?“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苏辙)提示可多解。(推荐余秋雨《苏东坡突围》,看如何从社会文化心理角度来阐释东坡获罪原因。)

    说明:三问三读,以穿插背景知识来检查学生的预习和积累,引领学生由粗略感知到内容理解,逐渐走近苏轼,走进词人细致而丰富的世界。

    三、重点探究

    1、抓关键句子:要求按照自己的理解,再自由读一遍;想想这首短短的词中,作者的情感有没有变化?寻找关键句子。

    方式:自由讨论发言

    点拨:

    上片关键句:“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任”:有风雨,但任风雨漫天,任乱云飞渡,我自岿然不动。

    ——“谁怕”:潇洒镇静中,有几分倔强、几分抗争的心,几分笑傲江湖的味道。

    ——“任风雨”,似是“身是菩提树,心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勿使惹尘埃”的另一个版本。

    板书:任

    下片关键句:“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归去”,转身,就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似的。

    ——“也无晴”,本无风雨,何来晴明?

    ——“无风雨”,似是“菩提本非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的极佳呼应了;无一物,无风雨,空蒙之感,浓浓禅意。

    板书:无

    由“任”到“无”,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由沉着、潇洒到空蒙、超脱。

    2、抓关键词:如果我们想把全词浓缩到一个字上,你会想到哪个字?为什么?

    方式:学生静思然后作答。

    点拨:“归”

    ——作者不怕任何风雨,也不在乎风雨阴晴多变,这种渴望退隐于江湖,悠然于田园之心是一种归;

    ——“也无风雨也无晴”,这种超凡拔俗是一种归;

    ——“回首”实指刚刚遇雨之处,虚指自己平生经历过的宦海风波的感悟和反思,反思的结果是归去。

    3、比较鉴赏:这“归”字让你想到谁?苏轼和他们能划等号吗?

    方式:追问

    点拨:

    (1)联想庄子《逍遥游》“御风而行,泠然善者”,“一死生,齐彭殇”等;联想陶潜《归去来兮》“登东皋以舒啸,临清流而赋诗。聊乘化以归尽,乐夫天命复奚疑”等。

    (2)不能划等号。联系前面所说苏轼的人生经历和人生态度:他是入世而非出世。知人论诗,知人论文,苏子宦海沉浮一辈子,从来没抛弃过世俗生活和仕途生活,他是大儒,但又通佛通道,儒释道在他身上矛盾又统一。

    4、探究“归”字:苏轼360首词中,归字出现100多次。他要往哪归?

    方式:教师提供拓展文本,学生朗读议论感悟。

    拓展(1):“常羡人间琢玉郎,天应乞与点酥娘。自作清歌传皓齿,风起,雪飞炎海变清凉。万里归来年愈少,微笑,笑时犹带岭梅香。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定风波》

    点拨:吾乡何在?在心安处。

    拓展(2):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和子由渑池怀旧》

    点拨:人生如飞鸿踏雪,一切皆为偶然、虚幻,无论功名利禄,还是痛苦灾难。所以还有什么可以悲喜的呢?和悲喜不形于色还不同,“不形于色”是心里有,而他是化了悲与喜。

    拓展(3):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临江仙》

    点拨:别人以为他逃跑,派人去追,回头却发现他在呼呼大睡。可见心的江海远在俗世之外。他的江海是什么?

    拓展(4):参横斗转欲三更,苦雨终风也解晴。云散月明谁点缀?天容海色本澄清。空余鲁叟乘桴意,粗识轩辕奏乐声。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六月二十日夜渡海》

    点拨:“九死而不恨”,心里装着什么,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是何等的超越乃至超脱!

    拓展(5):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惆怅东栏一株雪,人生看得几清明。《东栏梨花》

    点拨:这是他和李白的不同。李白一辈子也不明白这个社会是怎么回事,他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所以他是谪仙人。苏轼呢,春来秋去,盛与衰,他将人生看得几清明,因为看透,所以通透。

    还可课后拓展以下词作,以大阅读量加深学生对苏轼的理解。

    《南柯子》:苒苒中秋过,萧萧两鬓华。寓身此世一尘沙,笑看潮来潮去、了生涯。

    《采桑子》:润州多景楼与孙巨源相遇 :多情多感仍多病,多景楼中。尊酒相逢。万事回头一笑空。停杯且听琵琶语,细捻轻拢。醉脸春融。斜照江天一抹红。

    《行香子》:昨夜霜风。先入梧桐。浑无处、回避衰容。问公何事,不语书空。但一回醉,一回病,一回慵。朝来庭下,光阴如箭,似无言、有意伤侬。都将万事,付与千钟。任酒花白,眼花乱,烛花红。

    《自题金山画像》:“心似已灰之木,身如不系之舟。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

    ……

    总结:他想归哪儿?归于心。不同于曹操的天下归心,而是自归于心。

    呼应第一环节“东坡为何不躲雨”,因为他知道“前方亦雨”,人生就是一场雨,无边无际,无可躲藏。最好的避风港就是自己的心灵了。心灵驿站,心灵家园,心灵归所,这是一种宁静和通达。

    他从来就没有像陶渊明那样“归隐”,是因为没有必要。他不需要躲避官场,逃离尘嚣,而是要逃离人生。可是,已经活在世上,谁又能脱身人生这个大罗网呢?所以无论是人间天上,还是廊庙江湖,对于苏轼来说均是“外部世界”,本无区别。他最后的归宿只能是自己的“内心世界”。所谓的“也无风雨也无晴”和“小舟从此逝,江海寄馀生”,就是词人希望获得精神解脱的一种象征。所以苏轼的潇洒里面有人生的空漠和心灵的超脱!

    板书:归于心

    说明:此为重点环节,引导学生入于文本,出于文本,在对词作鉴赏、拓展的同时,走近苏轼灵魂,走进中国文化。教师的点拨都应该由学生的回答转移而来,延伸而来。

    四、温故知新

    我们以前读苏轼的诗文是不是都是这个感觉?请举例。

    《浣溪沙》: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萧萧春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点评:人生可以再少,青春可以永驻,大可不必为日月变迁,人生衰老而叹息。表现了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江城子》: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欲报倾城随太守,亲射虎,看孙郎。酒酣胸胆尚开张,鬓微霜,又何妨!持节云中,何日遣冯唐?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

    点评: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

    《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美好祝愿,人间情怀。

    《念奴娇·赤壁怀古》:壮志难酬。

    《赤壁赋》:“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点评:“归”的味道已渗透其中。

    “任”也好,“无”也好,有风雨才有归意。联想苏轼另一首词《蝶恋花》:花褪残红青杏小,燕子飞时,绿水人家绕。枝上柳绵吹又少。天涯何处无芳草。墙里秋千墙外道。墙外行人,墙里佳人笑。笑渐不闻声渐悄,多情却被无情恼”。天涯处处芳草处处可归。心里有就有。墙里墙外,多情无情,面对一切悲剧,都能笑而归了。

    说明:温故知新也是一种纵向的比较,主要交给学生来回忆、品评,以形成知识的关联和迁移。

    五、个性阅读

    1、是不是在座的都喜欢苏轼?请联系本词来谈谈。

    设例:

    问:如果不喜欢,原因何在?

    答:风雨本客观存在,他却视而不见,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一种自我欺骗、自我慰藉。

    问:你觉得这种慰藉不好吗?

    答:如果命运强加给他的这种风雨是不合理、不公正的,他就应该愤怒,应该抗争,这才是真性情。

    高兴了你就喊,痛苦了你就哭。这才是人的本性,正常人,俗人。

    推荐网上一篇文章节选:

    “像苏轼这样的好官却最终落了个“贬谪琼崖”的下场,是不正常的,而苏轼最终能够对这一结果接受并心平气和那就更不正常了。

    在这种不正常的背景下,完美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理念其实只是“随遇而安”的另一种富于欺骗性的表达。在这种不正常的情况下,“旷达”实则是一种无奈,“突围”其实是一种逃跑。

    在人格的坚硬性上,苏轼不足以和中国历史上那些坚持真理而不怕杀头的人比肩而立!把这种“纯正的窝囊”演变成了一种“虚假的完美”,因而,他就“罪莫大焉”。“

    2、鼓励多元阅读和个性阅读,鼓励争议,可根据需要安排简短的辩论,以进一步认识苏轼,认识人生。提示:你认为人生之雨来临时,到底是假装没看见,就当不存在,还是主动去躲避或抗争呢?

    3、点拨(总结辩论或争议):

    人生是复杂和多元的。在人生的穿林打叶声中,你到底选择一种什么样的姿态,是你自己的事,只要对得起人生这一场雨的工分,对得起容纳我们的这个世界就行了。

    说明:首先鼓励创新阅读、多元解读,在言之有理、言之有据的前提下勇于表达个性见解,教师的拓展点评可在学生发言的基础上进行。其次,将经典阅读和当今生活、个体人生结合起来,以辅佐学生思想发育和人格建构。

    结语:人生再多的雨,经过东坡的过滤,都变成一片晴空了。苏轼为我们撑起了一把伞,撑出了一片晴朗的天空,愿我们活得像他一样明亮,一样豁达。

    上一篇:如何讲课件推荐9篇

    下一篇:汉语文课件

    【定风波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

    index.j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