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高三地理试卷选择题(一篇)
  • 高三地理试卷选择题(一篇)

    发表时间:2022-06-06

    【www.jk251.com - 高三地理计划】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一些优秀范文对于我们来说是必须的,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学会将想要表达的传达给他人。好的优秀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那么,一份好的优秀范文要怎么写呢?考虑到您的需要,教师范文网(jk251.com)小编特地编辑了“高三地理试卷选择题(一篇)”,欢迎您参考,希望对您有所助益!

    高三地理试卷选择题

    高三地理试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每小题1分,共50分)

    1.下列天体系统属于同一层次的是

    A.地月系和银河系B.银河系和河外星系

    C.总星系和河外星系D.太阳系和河外星系

    2.下面不属于科学家们所称的地球上存在生命物质“金锁链条件”的是

    A.大量的液态水B.适宜的温度范围

    C.比较厚的大气层和大气成分D.稳定的太阳光照

    3.太阳活动耀斑主要发生在太阳大气的

    A.光球层B.色球层C.日冕层D.电离层

    4.北半球夏至日,全球各地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是

    A.北半球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B.赤道上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C.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

    D.北回归线及其以南各纬度的正午太阳高度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

    5.当地球上出现如右图所示光照情况时

    A.太阳光直射在北半球

    B.该日为北半球冬至日

    C.a、b、c三地太阳高度相等

    D.全球各地昼夜平分

    6.下列地理现象中,与地球公转运动有关的是

    A.6月22日是我国各地白昼最长的一天

    B.南半球河流的左岸更容易遭河水冲刷

    C.地球成为不规则的椭球体

    D.东京比北京先看到日出

    7.为了研究黄赤交角对地球自然环境的影响,假设黄赤交角变为0°,不可能出现的是

    A.太阳终年直射赤道B.全球全年无四季变化

    C.无大气环流现象D.全球全年都是昼夜平分

    8.劳动节到国庆节之间,太阳直射点在地球上的移动情况是

    A.一直向北移B.先向北移,后向南移

    C.先向南移,后向北移D.先向北移,后向南移,然后又向北移

    9.当北京时间为10点时,70°E的地方时与区时分别是

    A.7:007:00B.6:407:00

    C.21:4023:00D.13:0013:20

    10.右下图中,虚线箭头表示水平运动物体的原始运动方向,实线箭头表示受地转偏向力影响后实际的运动

    方向,图中所示四种情况,正确

    的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①④

    下表中所列的是12月22日甲、乙、丙、丁四地的白昼时间,根据表

    11.四地中属于南半球的是

    A.甲地B.乙地C.丙地D.丁地

    12.四地所处纬度从高到低顺序排列的是

    A.甲乙丙丁B.甲乙丁丙C.丙丁乙甲D.丁丙乙甲

    13.地壳最薄的地方一般位于

    A.盆地B.平原C.海洋D.高原

    14.引起地表火山喷发的岩浆主要来源于

    A.地壳B.上地幔

    C.内核D.下地幔

    15.作为重要建筑材料的`花岗岩和大理岩在成因上分属于

    A.岩浆岩和沉积岩B.岩浆岩和变质岩

    C.沉积岩和变质岩D.变质岩和沉积岩

    16.图中字母和箭头所表示的含义正确的是

    A.a代表岩浆岩B.④表示高温熔化作用

    C.①表示变质作用D.若b代表沉积岩则③代表外力作用读下面的地质剖面示意图,回答17~18题。

    17.下列有关图示①②③④四处物质的判断,正确的是

    ①——沉积岩②——侵入岩③——变质岩④——岩浆

    A.①②B.①③

    C.③④D.②④

    18.下列各种岩石和岩浆之间的转换过程中,正确反映地壳物质循环的是

    A.①—②一③一④一①B.③一⑤一①一③

    C.③一①一④一②D.②一④一①一⑤

    19.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

    A.亚欧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碰撞造成

    B.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造成

    C.亚欧板块和非洲板块张裂造成

    D.主要由风力、流水和高山冰川等外力作用雕塑而成

    20.在三圈环流中,处于上升气流的位置是

    A.南北纬30°附近地区B.南北纬60°附近的副极地地区

    C.极地附近D.副热带地区

    21.气压带与风带的位置移动规律是

    A.夏季北移,冬季南移B.夏季南移,冬季北移

    C.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一致D.与太阳直射点移动方向相反

    22.下列四图,表示北半球信风的是

    23.北半球7月份,副热带高气压断裂成块状,是因为该气压带

    A.被陆地高压切断B.被海洋上的低压切断

    C.被陆地低压切断D.被陆地上的高压切断

    24.关于锋面与天气的叙述正确的是

    A.冷锋过境后,天气转阴,气压升高

    B.我国的灾害性天气多与暖峰有关

    C.暖锋降水多发生在锋后

    D.暖锋过境后,天气转晴,气温上升

    25.下图是关于气旋、反气旋示意图,正确的说法有

    A.天气系统①在北半球叫气旋,在南半球叫反气旋

    B.图②是反气旋,出现在南半球

    C.图①④分别是北半球的反气旋和气旋

    D.图③强烈发展可成为影响我国的台风

    28.陆地环境的整体性是指

    A.全球环境力求保持协调一致

    B.陆地环境是一个有机整体,不会因为某个地理要素的变化而变化

    C.陆地环境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和相互渗透

    D.自然状况相同的若干区域

    29.在我国大陆东部,坐汽车从北向南,看到自然带的变化规律是

    A.从赤道向两极的地域分异规律B.从沿海向内陆的地域分异规律

    C.垂直地域分异规律D.地方性分异分异现象

    30.下述的地理环境中属于干湿度地带分异分布规律的是

    A.青藏高原的高山植物区

    B.加拿大的亚寒带针叶林带

    C.秦淮以南的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带

    D.澳大利亚自东向西呈现出森林、草原、荒漠带的半环状分布

    31.我国水资源的时空分布特征:

    A.冬春多,北部少B.夏秋多,南部少

    C.冬春少,西部少D.夏秋少,东部少

    32.云南丽江古城冬无严寒、夏无酷暑的主要原因是

    A.濒临海洋B.人口稀少

    C.海拔较高,北面有更高山脉分布D.地势低平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值得分享:高三地理教学回顾其三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高质量的范文能得到更多人参考,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本站收集整理了一些“值得分享:高三地理教学回顾其三”,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2005年全国高考文科综合试卷的总体结构、题型、题量,三门学科所占的分值都保持稳定,整卷难度适中并具有适当的区分度。重视对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描述和阐释事物、论证和探讨问题等能力的考查,贴近生活、贴近时代,有利于推进素质教育,导向正确。大致统计,地理在文科综合中约占104分。

    地理试题的第一个特点是整个试卷直接再现所学知识的题目很少。试题中以某一对象为中心提供材料设置情境,考查能力的题目多,而且设问比较新颖,尽管这些题目并不难,却体现着对“活学、活用”的要求,如卷Ⅰ(B卷)8、9、11题。

    第二个特点是覆盖面比较窄。这其实也是整个文综的特点,受题量与分值的限制,试题不再强调学科本身体系的完整性和知识点的覆盖,而是以某一对象为中心从不同层面、多个角度来考查学生的综合能力素质,切口小,纵向挖掘深,考核的知识面和能力要求比较完整,如卷Ⅱ的36题。

    第三个特点是侧重对地图知识的考查。地图是考试的重中之重,包括识图、读图、用图能力,如卷Ⅰ(B卷)1、2、4、7、8、10、12等,政史地综合题也是建立在相关的地图和自然、区域地理知识上的渐次推进。

    第四个特点是关注社会。把书本知识渗透于社会知识之中,如卷Ⅰ(B卷)2、3题等。文综试卷中最后一道大题占60分,在整个试卷中分值最重,该题是一道史、地、政结合的典范:从地理上的东南亚海啸入手,引出历史上的第一次亚非会议,再到政治方面的国际新秩序。

    地理学科是研究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地理环境以及人类与环境关系的科学。要求我们既要注重知识的积累,又要注重能力的提高。体现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就要求我们一方面应紧紧围绕地理基础知识的复习,通过地理知识的系统整理、归纳,形成完整、科学的知识体系;另一方面,要按大纲规定的能力要求,通过原理分析、规律总结和解题训练加强能力培养,提高创新意识,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一、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而带来的直接的危害是降低了知识的智力价值,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可*基础。

    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二、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复习“地壳运动”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等。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三、加强空间思维训练,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促进我们的整体思维观形成。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四、掌握基本原理,训练解题思路,不断提高解题能力

    地理是一门“讲理”的学科,明确地理原理、掌握地理规律,有利于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因此要注意理解重要的地理原理、规律和观点,训练答题思路,提高答题水平。

    1、要全面思考,综合分析解答问题。在建立完整的地理知识结构的基础上,总结、归纳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弄清自然地理环境的内涵地形、气候、水文、植被、土壤等及各要素间的相互联系,人文地理要素的内涵(人口、资源、城市、市场、交通、劳力、技术、政治、经济、文化等),自然环境与人文活动之间的联系、影响等。对于容易混淆的地理概念,注意进行对比分析。可纵向对比分析,如按时间顺序比较三次技术革命对工业生产、工业布局的影响,也可以进行横向对比分析,如比较热带草原气候和热带季风气候的成因、气候特征、地区分布,比较几种农业地域类型的发展条件、主要特征等;可采取列表分析,也可以通过图像来通过设计题目进行对比分析。认清相似问题的相似性和差异性,明确知识间的联系,有利于掌握概念的实质内容,排除干扰因素,形成正确的认识。

    2、循序渐进,加强逻辑推理,提高解题水平。近几年高考试题的一种新趋向是,条件隐蔽,层层设障,并且没有明显的正误倾向,只能依据条件去判断、推理,挖掘题目中包含的隐含条件,各个击破,求得正确答案。

    3、要多角度训练,促进知识正迁移。地理学习中有很多图形、图文之间可以不断变化,如太阳高度角可以有旗杆影子、窗户光线、楼房间距、地球经纬网、太阳能热水器、变化曲线坐标图等多种题型;晨昏线问题更是变化多端,侧视图、俯视图、仰视图、局部图等。对于一些可从多角度思考的地理问题,要从整体上把握,注意发散思维的训练。解题中注重加强一因多果、一果多因问题的研究,充分利用一题多变、一题多解,训练解题思路,提高应变能力,研究各种可能造成知识负迁移的因素,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如给出一组等值线图,我们可以从多个方面变换条件,进行思维训练:①假定为等高线图,判断山脊、山谷;②假定为等压线图,判断高压脊、低压槽;③假定为等温线图,判断是何种洋流影响所致,或是何种地形影响所致;④假定为等降水量线图、等震线图等等。

    4、要联系实际,运用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高考试题的另一大特点是注重联系实际,把地理原理、地理规律巧妙地与当前热点、焦点问题或区域联系起来,以考核我们运用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对感性材料(如西电东送、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水土流失、沙尘暴、水旱灾害、火山地震等)的认识,理解和掌握许多抽象的、难以耳闻目睹的地理知识和现象。这样不仅使地理学习在深度和广度上得到了扩展,而且有助于运用所学知识去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了能力,提高了整体综合素质。

    高三地理复习中有法而无定法,只要我们老老实实地紧扣大纲,立足基础,构建知识体系,形成整体观念,加强能力培养,不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要以地理事实材料为基础,形成地理概念,认识地理规律和地理原理,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有价值,抓住主干知识,注重培养逻辑推理能力,在命题人员的眼里没有热点问题,将所谓热点问题搞得沸沸扬扬、草木皆兵是不可取的,紧紧把握住区域特征认定及其出现的问题与解决措施,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促进空间思维能力的形成,定能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高三地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高三地理下册教学的工作总结

    光阴似箭,忙碌而充实的高三教学已经结束,回顾这一年的教学将有利于我的专业发展,因为反思是教师成长的阶梯。

    这一年是自己的教学生涯中最辛苦也是压力最大的一年,这种压力来自社会,学校和我自身,功夫不负有心人,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在所有的地理统考中,所任教的两个班的地理成绩都在同类学校中名列前茅,在高考中的地理平均成绩超过了市区平均成绩。所任教的两个地理班的本科达线率都大大超过了预定目标。反思这一年来的教学,觉得有如下收获。

    一,认清形势,把握动态,优化复习教学。

    面对高考模式变化,复习时间减少以及我校地理学科学生整体基础较差等实际情况,切实了解学情,把握高考动态,研究《地理教学大纲》,《考试说明》,《高考试题评价报告》以及近三年来全国,江苏,广东,上海高考试题(包括春季高考题),明确地理学科复习目标,方向,重难点和方法,精心安排复习计划,优化复习教学,切实提高复习课堂教学的效果。具体来说,首先是要把《考试说明》中知识点,能力点与教材结合起来,将考试内容与考试要求结合起来,确定每一单元复习的主要内容和所需时间。

    其次,弄清楚各知识点的考试要求,准确把握识记,了解,理解,应用,综合的界限,对高考中降低要求的,新教材删除的,非主干知识,坚决不拔高,对重点内容,要保证时间重点投入,进行必要的拓宽深化,联系实际,举一反三,融会贯通。第三是坚持扎扎实实夯实基础,循序渐进抓能力,提优补差促中间,全面提高推进率的复习教学思想,做到起点低,要求严,方法活,训练实,能力强。

    二,夯实三基,查漏补缺,优化课堂教学。

    优化课堂教学是提高复习课教学质量的根本保证。查漏补缺,夯实三基,是提高学生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关键。

    ①帮助学生梳理知识,形成网络,使书本知识系统化,结构化,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及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的把握。②通过全面,系统复习,进行查漏补缺,综合应用,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和熟练掌握大纲规定的基本知识,基本技能以及基本思想和方法。

    ③帮助学生揭示规律,总结方法,进一步提高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复习课时精讲精练,所选题目必须有基础性,启发性,代表性,综合性,做到少,精,活,度,一般以中档题为主,能够牵一发而动全身,以开阔学生的思路,每做一题都使学生有新的收获,新的体会,新的提高。

    三,传授方法,指点迷津,提高复习效率。

    指导学生掌握地理学科的复习方法,既可以提高复习的效率,又能增进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兴趣。复习时可用以下一些方法:借助地图记忆,通过理解记忆,通过比较进行记忆,通过列表进行记忆,通过缩略进行记忆,通过编织知识框架结构网进行记忆,通过图像进行记忆,通过对某些地理内容赋予特殊的意义进行记忆,通过编歌诀进行记忆,抓住特征进行记忆。

    四,分类化归,突出重点,上好试卷讲评课。

    (1)贵在方法,重在思维。

    培养思维能力是贯穿试卷的讲评过程,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发展,分析与解决问题的悟性得到提高,对问题的化归意识得到强化。

    (2)分类化归,集中讲评。

    讲评试卷,采取分类化归,集中讲评的方法。涉及相同知识点的题目,集中讲评,这样做可以强化学生的分归意识,使他们对这些知识点的理解更深刻,印象更强烈。形异质同的题目,要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多角度,全方位思考问题。形同质异的题目,要引导学生比较异同,防止思维定势产生的迁移。

    (3)照顾一般,突出重点。

    讲评试卷对有些试题只需点到为止,有些试题则需要仔细解剖。对那些涉及重难点及能力要求较高的试题要特别照顾;对于学生错误率较高的试题,则要对症下药。试卷讲评前,对每道题进行细致地统计分析,对错误原因进行准确地分析,对每道题的讲评思路精心地设计。

    (4)评后反思,适度拓宽。

    每次考试后,及时要求学生整理错题集,引导学生做进一步的反思和探索。

    高三地理下册的教学工作总结

    高考现已结束,在高三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下,高考又迎来了骄人的成绩。一年的辛勤耕耘,终于获得满意的回报。为了更有效地提高自己今后教育教学成绩,取得更大进步,现将这一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复习总结如下:

    一、认真分析、研究、领会近年来地理学科高考命题的特点和趋势

    3+X 模式高考,其命题指导思想是以能力测试为主导,考查学生所学相关课程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掌握程度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近两年地理学科高考试题呈现出以下的特点:

    1 、命题更注重知识的渗透性和强化对学生综合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能力的考查,其特点体现了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2 、遵循考查能力的原则,突出考查考生应用知识、解决问题或评价事物的能力,有利于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有利于高校选拔优秀学生,有利于国家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3 、以学科内知识的综合为主,强调区域地理 ( 初中地理 ) 在学科中的基础地位,用系统地理 ( 高中地理 ) 的理论。去阐释其原因、特点,图表的阅读与运作,反映了地理学科的特色,适当的学科之间的渗透,交叉与综合。素材是课本以外的内容贴近实际,试题突出应用型、能力型,分析和解决问题从多角度考虑,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关注社会发展和我国国情。

    4 、试卷综合性较强,更加突出文科综合能力的测试,试图打破传统观念和跨学科过渡。今年年高考文综卷政、史、地三科相互渗透,相互融合,学科之间的综合性有所加强。

    5 、试题的取材注重联系当前世界和我国的政治、经济、科技,现实社会生活等各方面的变化。

    6 、焦点、重大的时政热点通过基础知识反映出来,因此,基础不能扔。

    7 、强调主干知识的考查,所考内容在教材中占主导地位,不鼓励学生花费大量时间死记硬背所有的知识点。

    8 、试题体现人文精神。

    9 、考查对人的素养和潜能,不会强调覆盖面。

    10 、试题越来越强调探究型,研究性学习的考查,自然地理比重和开放题有增多趋势。

    二、精心制定备考复习策略

    1 、重视学科内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落实,总结规律,找出特点,帮助学生构建良好的思维机构。

    地理事物和现象涉及范围广,知识点多。学习的过程是一个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加工过程,将知识系统化、结构化、规律化、形象化、技能化,通过联系比较、分析综合、归纳概括等思维活动,这实际就是从知识转化为能力的过程,要善于总结规律。如气候的成因、分布、特征,气候的成因要从纬度位置,海陆位置、洋流、地形等方面考虑,自然带与气候的联系,气候对农业的影响,及某些特殊行业 ( 飞机场、疗养院 ) 的影响。水资源的分布,缺水原因,跨流域调水、水污染、节约用水、节水农业等。

    2 、根据地理学科特色和高考命题特点、重视地理图表的归类和复习

    进入信息社会,大量的信息以图表、数据的形式出现,要从枯燥无味的图表中找出规律,发现存在的问题,找出解决的措施。如人口增长、城市人口的比重,城市化及城市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气温、降水的图、表、分析气候类型;主要国家工业地带的分布与海洋运输;美国农业带的分布与城市工业的发展与分布等。

    3 、关注社会热点、焦点,并与教材有关知识有机融合

    地理学是一门与现实社会紧密相联的学科,社会焦点、热点问题永远是地理高考题的主旋律,地理教育本身是充满着智慧和乐趣,必须密切关注社会焦点热点,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联系和发展的眼光对现实问题中的社会热点、焦点和人们普遍关心的重大课题加以阐述、评价,如全球和我国自然灾害的问题,中东局势与能源问题,石油价格的波动,开发新能源,城市化问题与建设新城镇,环境污染与保护环境,北京申奥,西部开发,南水北调,西电东送,西气东输,印巴问题等。

    4 、注重自主探究式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培养与训练,注重地理特有的思维方式的训练。

    高三地理下册教学工作总结

    一、勤订计划,合理安排复习进程

    凡事预则立。合理安排复习的时间进程,目的是为了充分利用好每一节课,从全局上宏观上把握复习的节奏,在全面复习的基础上保证主干知识的复习和必要的解题训练。具体做法,需要教师及时制订好各种时间段的教学计划。由于本人是从高一带起的,所以从高一开始就设计高中三年的教学总体安排。高二第一学期学完选修一后就开始复习世界地理,接着复习中国地理,期间同时进行若干个选修二的主题教学。

    整个高二学年每周给学生做若干道学科综合题。高三的十月份开始自然地理的复习,一边给学生做近3年的高考题并及时批改分析。第一学期末基本完成高中地理完整的一轮基础复习。寒假补课开始一个月半左右搞专题复习为主,穿插综合训练。

    在教学过程中,我总是不断地告诉或书面公布我的整个教学计划,或让学生一起来探讨下一步的教学安排。这样做不仅是教师更使学生无论何时都对下一步的教学、学习任务明明白白。每一时间段大家都有明确的任务和目标。同时也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有利于学生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计划,最终把他们步步引向高考。

    二、勤于反思,在反思中提高教学实效

    统考是精心命题、精心组织,统一批改的。统考能比较真实地反映学生的水平,统考能提供许多横向比较的信息。通过仔细分析学生在统考中的丢分原因,可以找到学生学习与教师教学中存在的问题。重视而不是忽略这些问题可以帮助我们一针见血的去解决存在的漏洞。减少复习工作的重复,提高针对性。

    对一次大型统考,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展开反思。

    (一)、反思考试的内容范围及试卷整体结构、特点,从中可以发现哪些知识与技能是考查的重点;经常对高考题做这种研究就能较好把握命题方向。确定平时复习的侧重点。认识试卷特点、难度也有利于宏观上分析评价学生的现有学习水平。

    (二)、反思学生的得分情况,可以发现哪些题是学生丢分最多的,哪些是已经熟练掌握的;从而发现学生的薄弱环节。

    (三)、反思学生的失分原因并归类。一般学生丢分的原因有学生自己知识点掌握不到位、教师教学疏漏(盲点)、基本技能不扎实等或者答题技巧问题如条理不清、针对性不强,不能用专业术语表达。也有审题不清、命题不够严密等情况。

    (四)、反思补救措施,这是最关键的。补救的不仅仅是某几个知识点,而是如何解决那一类问题。让学生尽量减少同类错误的重复发生。

    (五)、反思应如何调整下一步教学。

    三、教学对策:

    1、针对学生作业与检测中的错误,多搞一些小专题进行难点、盲点的突破与扫除。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与实效性。如中国的山脉与地理界线;世界主要海峡、岛屿经纬度;特殊气候分布区及成因。中国主要农作物及主要产区生产条件评价等。

    2、有规律安排课堂情景测试,如一节课20道选择题或两叁道综合题,或填图或绘图题。可以是小专题式的,也可以是综合的。课后教师认真批阅,以详细了解学生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适时查漏补缺。

    3、加强解题方法、学法指导。除平时教学渗透外,进行几次专题学法讲座。

    4、对作业中的问题加强对学生的个别点评、辅导。给学生指明丢分原因及预防措施,对薄弱的知识环节适时弥补。

    5、 适当安排些供学生自学、消化巩固、质疑的时间。基本保证10个课时内有一节自学课。也可以让学生随意翻阅教材与图册。

    6、 教师要有自己的地图资源库,平时做好素材的积累。对自然地理知识与地图内容,课堂上增加多媒体的演示,增强直观性。加强对地图内容的落实。降低学生的理解难度,增强学习趣味性。

    四、勤于伏案,认真改作、备课

    要应对高考,学生必须要做一定量的训练。但学生的时间有限,如何提高作业的效果?我认为教师给学生布置作业的同时也即给自己布置作业。教师要求学生认真对待每一题作业,那么教师也必须认真对待学生的每一次作业。教师在精选作业的同时务必要认真批阅。特别重要的可以面批;时间允许的要全批;至少也要抽批。而且批后一定要讲评。

    对高三教学而言,教学的高效率主要取决于是否能精心备课。我认为备课的关键是应该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把教学内容问题化,即进行导学设计。设计导学的主要内容应是教材和学生学习中的重点、难点、疑点和高频考点。教师在教学活动之前精心设计好导学问题,在讲授前先让学生自学、思考、解答,在一定的教学信息反馈基础上教师再进行针对性的讲解。

    教学实践表明这种教学模式有很强的可行性,它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体现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性;导学设计以问题为载体,引导学生自己去感悟、发现、梳理、整合,有利于学生的知识内化;导学设计起到方向标的作用,会使要解决的问题、应掌握的知识更清晰,使学生的学习更有针对性、实效性;高考是抽样考试,复习过程不能带着侥幸心理去猜和押。

    因此多角度的导学设计就是对学生思维广度深度的最好引导,有利于多层次、多角度全方位疏通各知识点;针对地图的问题设计有利于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经常性的读图思考,会使学生养成善于利用地图获取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习惯,这是近几年高考命题能力检测的一大主流;导学题还可以引导学生仔细阅读课文,有利于提高阅读材料、提取有效信息,并对信息进行整合加工的能力;有利于增强学生迁移知识,应用知识的能力;有利于课堂的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师更好地发挥学生学习的引导者、促进者、合作者的作用,使教师的讲解更有的放矢,更有利于突破难点。

    批改作业、备课是教师的日常工作。每个教师几乎每天都要做。问题是你愿意化多少时间、精力去做!这些都不能简单的用次数来衡量。关键是看教师能否静得下心来。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篇二)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好的范文更具有参考意义,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初二地理教学设计(篇二),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辽阔的疆域》是八年级第一章的内容,它是中国地理的基础章节。仅从教材内容看,它既是学习中国地理的起点,又是联系中国地理和世界地理的桥梁。就本节课而言是学生认识中国位置特点的延续和深入。教材通过大量的读图活动让学生独立获取知识,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对学生今后的学习,日常生活和工作都是十分必要的知识。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我国濒临的海洋、领海、内海、岛屿、半岛及邻国,知道我国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2、能力目标

    通过阅读,查找地图,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读图用图能力;通过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语言表达能力和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

    通过了解中国辽阔的疆域及优越的地理位置,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培养民族自豪感。

    (三)教学难点和重点

    1、重点:要求学生理解我国地理位置及优越性是本节的重点。

    2、难点:要求学生积极地参与课堂和课后活动是本节的难点。 (没有难以理解的知识,但地名很多,要掌握其地理位置是难点)

    二、教学方法

    1、读图分析法:在“世界政治地图”中查找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找出6个隔海相望的国家,对培养学生的空间能力有一定的帮助。

    2、讨论比较法:在学习我国的优越时,设置课本P3的活动,对比我国与俄罗斯等国位置的比较,从而使学生对我国优越的地理位置有一定的理解。

    三、学法指导:

    1、指导学生认真阅读地图,记忆地理事物空间分布方法。

    2、指导学生运用地图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培养学生观察能力、读图能力和地理空间概念。

    3、开展谜语活动,活跃课堂气氛。

    四、新课讲述:

    导入:用谜语导入,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

    “蓝色星球浮太空,一只雄鸡在其中,南北两分它在北,东西二分它居东,头指世界洋,尾靠全球陆。”谜底是打一地理事物现象(中国的地理位置)。

    (一)、位置优越

    1、半球位置

    我国位于北半球、东半球。

    2、纬度位置

    我国领土,大部分位于中纬度地区,属于北温带,没有寒带。

    3、海陆位置

    我国位于亚洲的东部,太平洋的西岸。有众多的岛屿和港湾,是一个海陆兼备的国家。

    活动:评价我国地理位置的优越性

    1、与俄罗斯、加拿大、巴西相比,我国的纬度位置有什么不同?所说我国纬度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中国大部分在中纬度,温带面积广大,有少部分在热带,为发展多种农业经济提供了有利条件。

    2、与蒙古、日本相比,我国的海陆位置有什么不同?说说我国海陆位置的优越性。 (图)

    答:我国疆域辽阔,海陆兼备。东临世界的大洋太平洋,能带来丰沛的降水,使我国东部气候湿润,又有利于海上的对外交往。

    (二)、国土辽阔

    1、国土:是指主权国家管辖下的领土、领海和领空的总称,通常涉及领土和领海。

    (附图)我国最东端:黑龙江与乌苏里江的主航道汇合处(东经135°),那里是祖国每天最先迎接太阳的地方,每年夏至日的日出约在凌晨2点20分。

    我国最西端:新疆乌恰县帕米尔高原上(东经73°),过国境线不远处是塔吉克斯坦的喀拉湖。

    我国最南端:海南省南沙群岛的曾母暗沙附近(北纬4°)这里是一个隐没水下的珊瑚暗礁,暗礁点距离海面还有17.5米。我国渔民历来在这里捕捞作业,海军与科学考察船经常在这里巡行和调查。

    我国最北端:黑龙江省漠河以北的黑龙江主航道中心线上(北纬53°)夏至日白昼长达17小时,东至日白昼短至7小时,是全国白昼最长与最短的地方,有“北极村”之称。

    2、中国的陆地领土面积是960万平方千米,居世界第三。(俄罗斯1707,加拿大997)

    3、我国的疆域绵长:陆上国界线长达20000多千米,相邻的国家有14个。

    4、东临“四海一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及太平洋。

    5、我国的大陆海岸线:长18000多千米,分布着台湾岛、海南岛、舟山群岛和南海诸岛。

    活动:

    1、阅读世界政治地图,按逆时针方向沿我国陆上疆界找出14个邻国,沿我国海上疆界由南向北找出6个与我国隔海相望的国家。(朝鲜→俄罗斯→蒙古→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不丹→缅甸→老挝→越南)

    (韩国、日本、菲律宾、马来西亚、文莱、印度尼西亚)

    3、阅读下图,说说我国东西端的晨昏差异和南北的季节差异,并解释原因。

    (三)补充:我国的领海与内海

    领海

    1、领海是指毗连某一国家海岸的水域,这个国家对这些水域实行专有管辖权。世界所有国家领海宽度都是由各国自行确定的,从3海里到200海里不等。我国确定领海宽度为12海里,一切外国飞机和军用船舶未经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许可,不得进入中国的领海和领海上空。

    2、我国濒临的海洋:渤海、黄海、东海、南海和台湾岛以东的太平洋海域。

    3、我国领海及内水的面积为37万平方千米,管辖的海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千米,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海洋大国之一。

    4、我国有美丽多样的海洋环境,有富饶多样的海洋资源。(参看教材上的阅读材料)

    自然地理学上:内海是伸入大陆内部的海,面积不大,仅有狭窄的水道与大洋或边缘海相通(如渤海)。

    内海

    政治地理学上:内海是指国家内水的一部分,,包括海港、领海基线以内的海域,以及为陆地所包围但是入口较狭的海湾和通向海洋的海峡(琼州海峡是政治地理上的内海)。

    2022最新:高三语文期中试卷附答案(一篇)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经常会需要使用到一些范文,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让我们来参考一些范文吧!欢迎大家阅读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的《2022最新:高三语文期中试卷附答案(一篇)》。

    高三语文期中试卷附答案

    第Ⅰ卷(每小题3分,共21分)

    一、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2题。(6分)

    现在不断有人提问,为什么我们这个堪称伟大的时代却出不了伟大的作家?对此我的想法是,现在是一个无权威的、趣味分散的时代,一个作家很难得到全民集中的认可。事实上,要成为一位大家公认的伟大作家,需要时间的考验,甚至包括几代人的阅读和筛选。而且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消费与享受往往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以致那种具有巨大原创力的作品很难产生。当然,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除了这些外在的方面,也有作家自身主体弱化的问题。比如市场需求之多与作家生活体验不足的矛盾、市场要求产出快与创作本身求慢求精的矛盾等等。而这当中,正面精神价值的匮乏或无力,无疑是当下文学创作中最为重要的缺失。

    所谓正面精神价值,指的就是那种引向善、呼唤爱、争取光明、辨明是非、正面造就人的能力。这种价值在文学作品中的体现,与作家对民族的精神资源的利用密切相关。我们民族的精神资源很丰富,但是也还需要作必要的整合和转化,才能化为作家内心深处的信仰,运用到创作中去。还有一些作家表现出“去资源化”的倾向,他们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与转化,以为只要敢于批判和暴露,就会写出最深刻的作品。但如果都是暴力、血腥,就让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而真正深刻的作品不仅要能揭露和批判,还要有正面塑造人的灵魂的能力。还有另外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的现象,很多作品没完没了地写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缺少一种人文关怀。作家的责任是把叙事从趣味推向存在,真正找到生命的价值所在。当他们丧失了对生活的敏感和疼痛感,把创作变成了制作,批量化地生产的时候,文学就不会有什么真正的生命了。

    1.从原文看,下列不属于“当代中国缺少伟大的作家”外在原因的一项是( )

    A.现在是一个缺乏权威的时代,也是一个公众欣赏趣味分散的时代。

    B.要成为一个伟大的作家,需要相当长的时间才能得到普遍的公认。

    C.在今天,消费与享受往往会消磨作家敏锐的洞察力和浪漫的激情。

    D.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同时文学创作本身的规律是求慢求精。

    2.从原文看,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的民族精神资源很丰富,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

    B.所谓“去资源化”,就是作品只有批判和暴露,而没有充分利用社会生活的资源。

    C.充斥暴力和血腥的文学作品使人看不到一点希望,这是正面精神价值缺失的结果。

    D.作品中有油盐酱醋和一地鸡毛这样的描写,表明作家没有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责任。

    二、阅读下面文字,完成3-4题。(6分)

    人的第一种记忆是遗传记忆。性细胞中记录了一切生物的结构和活动原则,这些特性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遗传记忆惰性大,正是这样才保证了下一代与上一代的相似,才避免了自然界各种因素的混杂.遗传记忆的信息量非常大,达10的10次幂比特,科学界认为,只要有2%的遗传因子就能保留人的结构的全部信息。那么,其余98%的遗传因子包含的是什么信息呢?原来,一部分遗传因子是从人类祖先那里继承下来的,这部分因子可以说是自然界赐予的,它们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地位,一旦地球发生灾难,生存条件变得与祖先经历过的相似的时候,现代人的体内就会产生有助于自己生存的器官。

    第二种记忆是免疫记忆。人的血液中有着极少的富有自我牺牲精神的细胞,它们生存的时间很短,主要职能是尽量地消灭人体的敌人。淋巴细胞对侵入血液中的外来细胞或者简单有毒物质作出快速反应,生成抗体,把有害物质粘住,不让它们进入其它器官。而消灭来敌的重任则落在了血液中的吞噬细胞的头上。这些细胞能够毫不费力地区别出外来细胞,能够把它们记住并把记忆保留下来。人一旦得过麻疹或猩红热,就会获得终身免疫力。

    第三种记忆是神经记忆。当我们说“记性不好”时,指的就是这种记忆。它的信息量高达10的11次幂比特。科学家虽然很早就开始了神经记忆的研究,但对其机制还了解甚少。目前已知的是,它是由几个阶段组成的。这种记忆先从知觉开始,感觉越强烈,记得越牢。神经记忆分为短期的和长期的两种。短期信息只保留数分钟,如人在听到一个新电话号码后,可以短期记住,直到把它写到纸上。这种记忆的量不大,没有经过特别训练的,只能记住5至7个信息单位,而且时间很短。好在我们的电话号码也就是这么几位数。不过,这种记忆十分不牢靠,只要稍稍分散一下注意力,就会忘得一干二净。如果信息十分重要,或者引起了人的很大震动,将来又用得着,那么它就可能变成长期记忆,甚至终身记忆。

    3.根据文意,划线的“遗传记忆惰性大”的意思是( )

    A.遗传记忆随着性细胞世代相传,不能变化。

    B.遗传记忆稳定性强,相对难以改变。

    C.遗传记忆能保证下一代与上一代相似。

    D.遗传记忆在通常条件下处于隐蔽状态。

    4.根据本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 )

    A.神经记忆是因人而异的,免疫记忆和遗传记忆是天生的。

    B.由于遗传记忆是天生的,它的信息量比神经记忆信息量大。

    C.遗传记忆存在于性细胞中,免疫记忆存在于血液中的某些细胞。

    D.免疫记忆有助于增加机体抗病能力,神经记忆则应用于生活学习之中。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7题。(9分)

    催 科①

    [明]江盈科

    为令之难,难于催科。催科与抚字②,往往相妨,不能相济。阳城③以拙蒙赏,盖由古昔为然,今非其时矣!

    国家之需赋也,如枵腹④待食;穷民之输将也,如挖脑出髓。为有司者,前迫于督促,后慑于黜罚,心计曰:“与其得罪于能陟我、能黜我之君王,不如忍怨于无若我何之百姓。”是故号令不完,追呼继之矣;追呼不完,槌楚继之矣;槌楚不完,而囹圄、而桎梏。民于是有称贷耳;称贷不得,有卖新丝、粜新谷耳;丝尽谷竭,有鬻产耳;又其甚,有鬻妻、鬻子女耳。如是而后赋可完,赋完而民之死者十七八矣!

    呜呼,竭泽而渔,明年无鱼,可不痛哉!或有尤之者,则应曰:“吾但使国家无逋赋,吾职尽矣:不能复念尔民也。”余求其比拟,类驼医然。

    昔有医人,自媒能治背驼,曰:“如弓者,如虾者,如曲环者,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一人信焉,而使治驼。乃索板二片,以一置地下,卧驼者其上,又以一压焉,而脚躧⑤焉。驼者随直,亦复随死。其子欲呜诸官,医人曰:“我业治驼,但管人直,哪管人死!”

    呜呼!世之为令,但管钱粮完,不管百姓死,何以异于此医也哉!夫医而至于死人,不如听其驼焉之为愈也;令而至于死百姓,不如使赋不尽完之为愈也。虽然,非仗明君躬节损之政,下宽恤之诏,即欲有司不为驼医,不杀人,可得哉?噫!居今之世,无论前代,即求如二祖时,比岁蠲⑥,比岁免,亦杳然有今古之隔矣。

    注:①催科:催办缴纳赋税。②抚字:安抚体恤。③阳城:人名,唐代清官。④枵(xiāo)腹:空腹。⑤躧(xǐ):踏。⑥蠲(juān):减少。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催科与抚字,往往相妨,不能相济 济:补益。

    B.如是而后赋可完 完:结束。

    C.延吾治,可朝治而夕如矢 延:请。

    D.比岁蠲,比岁免 比岁:连年。

    6.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

    A. B.

    C. D.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用“驼医”治死驼者的故事作比,指出了官吏不择手段催缴赋税的危害,表达了作者对饱受催科之苦的百姓的深切同情。

    B.驼者之子把治死其父的“驼医”告到了官府,“驼医”辩白说,自己的职业是治疗驼背,只负责使驼背变直,哪管病人的死活。

    C.负责催科的官吏,不顾百姓的死活,采用刑杖相加、牢狱关押等手段催缴赋税,是出于私心,欲求自保。

    D.作者把当时的催科与前代、二祖时相比照,认为催科过于严厉而致百姓于死地,其主要责任在于朝廷,表达了对最高统治者的讽谏之意。

    第Ⅱ卷(共129分)

    四、(34分)

    8.阅读下面文言文,按要求答题。(8分)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①,以杖荷蓧②。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③,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

    注:①丈人:老人。②蓧(di?o):锄草的工具。③芸:通“耘”。

    (1)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3分)

    ②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2分)

    (2)用自己的话概述荷蓧老人的观点。(3分)

    9.阅读下面两首诗,按要求答题。(6分)

    渭城曲

    [唐]王 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别董大

    [唐]高 适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填空:从流派风格上说,王诗是属于田园诗,高诗则是 诗;从篇幅字数

    上说,两首诗都是格律诗的 。(2分)

    (2)简答:这两首诗都是送别诗,可是流派风格不一样,却有很多的不同点,请加以

    比较阐述。(不少于2点,4分)

    10.默写下面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 ,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

    。(李白《蜀道难》)

    (2)此夜曲中闻折柳, ?(李白《春夜洛城闻笛》)

    (3) ,樽酒家贫只旧醅。(杜甫《客至》)

    (4)亲朋无一字, 。(杜甫《登岳阳楼》)

    (5)是故明君制民之产,必使 , 。

    (《孟子·梁惠王上》)

    (6)上称帝喾,下道齐桓, ,以刺世事。 ,

    ,靡不毕见。(司马迁《屈原列传》)

    11.中外名著简答:(1)、(2)题必选一题,(3)、(4)题也必选一题。(10分)

    (1)简述方鸿渐这个人物。

    (2)简述《围城》中的三闾大学。

    (3)简述匹克威克阅兵场遇险的故事。

    (4)简述匹克威克的婚约官司。

    五、阅读下文,完成12-14题。(15分)

    忆刘半农君(有删节)

    鲁迅

    半农去世,我是应该哀悼的,因为他也是我的老朋友。但是,这是十来年前的话了,现在呢,可难说得很。

    我已经忘记了怎么和他初次会面,以及他怎么能到了北京。他到北京,恐怕是在《新青年》投稿之后,由蔡孑民先生或陈独秀先生去请来的,到了之后,当然更是《新青年》里的一个战士。他活泼,勇敢,很打了几次大仗。譬如罢,答王敬轩的双簧信,“她”字和“牠”字的创造,就都是的。这两件,现在看起来,自然是琐屑得很,但那是十多年前,单是提倡新式标点,就会有一大群人“若丧考妣”,恨不得“食肉寝皮”的时候,所以的确是“大仗”。现在的二十左右的青年,大约很少有人知道三十年前,单是剪下辫子就会坐牢或杀头的了。然而这曾经是事实。

    但半农的活泼,有时颇近于草率,勇敢也有失之无谋的地方。但是,要商量袭击敌人的时候,他还是好伙伴,进行之际,心口并不相应,或者暗暗的给你一刀,他是决不会的。倘若失了算,那是因为没有算好的缘故。

    《新青年》每出一期,就开一次编辑会,商定下一期的稿件。其时最惹我注意的是陈独秀和胡适之。假如将韬略比作一间仓库罢,独秀先生的是外面竖一面大旗,大书道:“内皆武器,来者小心!”但那门却开着的,里面有几枝枪,几把刀,一目了然,用不着提防。适之先生的是紧紧的关着门,门上粘一条小纸条道:“内无武器,请勿疑虑。”这自然可以是真的,但有些人——至少是我这样的人——有时总不免要侧着头想一想。半农却是令人不觉其有“武库”的一个人,所以我佩服陈胡,却亲近半农。

    所谓亲近,不过是多谈闲天,一多谈,就露出了缺点。几乎有一年多,他没有消失掉从上海带来的才子必有“红袖添香夜读书”的艳福的思想,好容易才给我们骂掉了。但他好像到处都这么的乱说,使有些“学者”皱眉。有时候,连到《新青年》投稿都被排斥。他很勇于写稿,但试去看旧报去,很有几期是没有他的。那些人们批评他的为人,是:浅。

    不错,半农确是浅。但他的浅,却如一条清溪,澄澈见底,纵有多少沉渣和腐草,也不掩其大体的清。倘使装的是烂泥,一时就看不出它的深浅来了;如果是烂泥的深渊 呢,那就更不如浅一点的好。

    但这些背后的批评,大约是很伤了半农的心的,他的到法国留学,我疑心大半就为 此。我最懒于通信,从此我们就疏远起来了。他回来时,我才知道他在外国钞古书,后来也要标点《何典》,我那时还以老朋友自居,在序文上说了几句老实话,事后,才知道半农颇不高兴了,“驷不及舌”,也没有法子。另外还有一回关于《语丝》的彼此心照的不快活①。五六年前,曾在上海的宴会上见过一回面,那时候,我们几乎已经无话可谈了。

    近几年,半农渐渐的据了要津②,我也渐渐的.更将他忘却;但从报章上看见他禁称“蜜斯”之类,却很起了反感:我以为这些事情是不必半农来做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回想先前的交情,也往往不免长叹。我想,假如见面,而我还以老朋友自居,不给一个“今天天气……哈哈哈”完事,那就也许会弄到冲突的罢。

    不过,半农的忠厚,是还使我感动的。我前年曾到北平,后来有人通知我,半农是要来看我的,有谁恐吓了他一下,不敢来了。这使我很惭愧,因为我到北平后,实在未曾有过访问半农的心思。

    现在他死去了,我对于他的感情,和他生时也并无变化。我爱十年前的半农,而憎恶他的近几年。这憎恶是朋友的憎恶,因为我希望他常是十年前的半农,他的为战士,即使“浅”罢,却于中国更为有益。我愿以愤火照出他的战绩,免使一群陷沙鬼将他先前的光荣和死尸一同拖入烂泥的深渊。

    注:①1928年鲁迅任《语丝》主编期间,选登了一篇读者来信,纠正了刘半农发表在该刊的一篇文章

    中的一个史实性的错误。②指刘半农任女子学院院长。

    12.划线的“从去年来,又看见他不断的做打油诗,弄烂古文”一句中,作者为什么在

    “古文”前用“弄”字和“烂”字?请从字义与情感两个方面分析。(5分)

    13.从文章看,鲁迅对有些人所批评的刘半农的“浅”持什么态度?(4分)

    14.请根据原文,分点概述鲁迅与刘半农之间的关系由亲到疏的原因。(不少于3点,6分)

    六、(10分)

    15.下面是一则家教广告,有多处语病请找出4处加以修改。(4分)

    良好的家庭教育是影响孩子成长的重要因素①,古今中外事业有成的,都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②。作为新一代的大学生③,我们虽然不是才高八斗④,但我们愿意用自己所学到的知识为您的孩子效犬马之劳⑤,为您的令郎令爱辅导各门功课⑥,解除您的后顾之忧⑦。请相信我们⑧。

    16.阅读下面图表,按要求完成题目。(3分)

    高考作文评分控制组对影响高三作文的因素进行了调查,结果如下:

    请根据图表反映的情况,写出两条结论。

    17.变换本体和喻体,仿照下面的表达形式,另写一组。(3分)

    南国的红豆啊/红得剔透,红得纯/像鲜血的凝固/像缩小了的心

    七、作文(70分)

    题目:东南风·西北雨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参考答案

    I.(1-7题每题3分,共21分)

    1.D 解析:D项“作家对生活的体验还不够”属于内在原因而不是外在原因。

    2.C 解析:A项后半句不对,我们现在需要是“作必要整合和转化”,而不是如何保持原貌并移植到创作中。B项“去资源化”倾向指作家“不知如何利用资源,索性不作任何整合和转化”,而不是“没有充分利用资源”。D项作品的这种描写是一种主体精神弱化现象的表现,是作家没有真正找到生活的价值所在;且少掉“没完没了地”。

    3.B 解析:A项“惰性大”表明有“非惰性”的存在,不是不能变化,只是变化小。C项是“遗传记忆惰性大”的结果。D项答非所问,不属于本话题范围。

    4.D 解析:A项免疫记忆不是天生的,而是得病后留下的。B项10的11次幂比特大于10的10次幂比特。C项免疫记忆存在于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中,淋巴细胞不是血液中的细胞。

    5.B 解析:完:交完,完成。

    6.D 解析:A项:连词,表顺承/连词,表转折。B项:介词,因为/介词,把。C项:助词,用在主谓间/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D项:都是介词,表被动。

    7.B 解析:由第四段“其子欲鸣诸官”可知,驼者的儿子只是想把医人告上公堂,却并未实施。

    II.(129分)

    8.(8分)

    (1)①四肢不会劳动,五谷不能分辨,谁是你的老师呢?

    ②杀鸡做饭给他吃,又叫出两个儿子跟他见面。

    (①3分 体、勤、夫子;②2分 为、见)

    (2)荷蓧老人认为孔子的游说很失败,他暗示子路应该归隐,靠自己的耕作来养家糊口。(3分)

    9.(6分)

    (1)边塞,七绝(2分,1空1分)

    (2)①送别的地点不同:王诗是柳色宜人的客舍,高诗是沙雪纷飞的大漠。②对友人的境况揣测不同:王诗是“西出阳关无故人”,高诗是“天下谁人不识君”。③诗人的感情襟怀不同:王诗感情细腻,儿女情长;高诗胸怀开阔,豪迈豁达。(4分 1点2分,写出2点即可)

    10.(10分)略(1空1分)

    11.(10分)略(1题5分,不满100字每20字扣1分)

    12.(5分)

    (1)字义:“弄”是写的意思,还有玩弄、游戏的意思;“烂”是旧的,陈腐的意思。(2分)

    (2)情感:刘半农从前投身革命,提倡写白话文,“五四”以后,日趋守旧,写古文是其表现之一。用这两个词,是要表现对刘半农的批评。(3分)

    13.(4分)

    要点:①鲁迅成人刘半农的确有浅的一面。②鲁迅认为刘半农坦诚、直率、浅的清澈。③鲁迅觉得,作为一个战士,刘半农的浅是可以原谅的,因为那是前进中的浅。(4分)

    14.(6分)

    (1)刘半农出国留学,“我”懒于通信,从此疏远起来。

    (2)在《何典》序文说了“老实话”,又在《语丝》发表了指出刘半农错误的读者来信,使他很不快。

    (3)刘半农任女子学院院长后,“我”渐渐将他忘却;禁止学生称呼“蜜斯”之类,“我”很反感。

    (4)后来刘半农做打油诗,弄烂古文,思想日趋颓废守旧。(每点2分,写出3点即可)

    15.(4分)

    ①删掉“良好的”;②“都”改为“大多”;④“我们”与“虽然”对调,或删掉⑤的“我们”;⑤“效犬马之劳”改为“尽绵薄之力”;⑥删掉“您的”(共有5处,修改4处即可,每处一分)

    16.(3分)

    (1)影响学生作文的关键因数是语言表达。(2分)

    (2)要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就要抓好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1分)

    17.(3分)

    示例:北方的白雪啊/白的炫目,白的均/

    像感情的铺垫/像擎高了的魂

    18.(70分)

    评改解析:

    (1)“东南风”舒身宜人,“西北雨”无情打击,间隔号前后是逆向的两个词语。如果有考生写出顺向的,言之成理也行。但只写“东南风”或只写“西北雨”的,应视为偏离。

    (2)可以展开联想:“东南风·西北雨”是六月的气候特征,可以联想明年高考的成败;还可以联想人生旅途的顺畅与坎坷;还可以联想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机遇与挑战;还可以联想世界发展、全球走向的主轴与变数,等等。假如联想合乎情理,应视为切题的。

    (3)自拟题目扣2分,篇幅不够的满2行(40字)扣1分。

    附:《催科》参考译文

    当县令的困难,莫过于向老百姓催税。催税和爱抚长养百姓,往往互相妨碍,不能够互相帮助。唐代的阳城因为拙钝(不需贡税给朝廷)而受到奖赏,那是因为古代认为这样做是对的,可惜如今不是那样的时代了。

    国家需要赋税,就像空肚子的人需要食物一样;而穷苦百姓缴纳赋税,就像要挖他的脑、要抽他的髓一样。那些当官吏的人,前面迫于主管的督促,后面害怕被降职处罚,内心自我衡量,说:“与其去得罪能够让我升官、能够让我贬官的君王,倒不如去忍受那些对我无可奈何的老百姓的怨恨!”所以发号施令出去,百姓还不缴纳赋税,紧接着就是追逼、呼叫他们了。经追逼呼叫百姓还没有缴纳赋税,紧接着就是对百姓施以鞭打、刑罚,百姓还不缴纳赋税,接着就是把他们逮捕、囚禁了。这样,老百姓于是就只好去借贷了;如果借贷不到钱,就只有出卖新丝、出卖新谷了;新丝新谷都卖光,就只有典卖家产了;连家产都卖光了,就只好卖妻、卖子女了。到了这个样子,赋税是都可以缴纳了,可是赋税缴纳了,老百姓也死了十分之七、八了啊!

    唉!弄光湖水来抓鱼,明年就没鱼可抓了,怎能不让人觉得痛心啊!有责备他的人,他就回答说:“我只要让国家没有人拖欠赋税,我的职责就算尽到了,我根本没办法再想到你们这老百姓啊!”我试着用比喻来说说这些人,大概类似“驼医”吧!

    从前,有个医生,他自我宣传说会医驼背,说:“背驼得像弓一样的人,背驼得像虾一样的人,背驼得像曲环一样的人,请我去医,我保证早上医,晚上直得像箭一样。”结果有一个人信以为真,请他治疗驼背。医生拿了两片木板,一片放在地下,叫驼背的人躺在上面,再拿一片木板,压在他的身上,立刻跳到他身上跳一跳,驼背的人立刻变直,但也立刻死了。驼背者的儿子,要到官府控告治驼的医生,驼医却说我的职业是医驼背的人,哪管他是否死亡。

    唉!世上那些当县令的人,只管钱粮租税有没有缴纳,根本不管老百姓的死活,和那个驼医有什么不一样呢?为人治病而把人治死了,还不如听任他驼下去为上策;官吏逼死百姓,还不如让赋税交齐为上策。虽然如此,要是还仰赖圣明的君王,亲自实践节俭的政策,发布宽容体恤老百姓的诏令,想要官吏不去当驼医,这能做得到吗?唉!处在今天的世道,且不说同前代相比,就同二祖时,连年减免赋税的做法来说也令人觉得今古已经有巨大的差别啊!

    优文收藏: 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模板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我们总是会需要用到许多范文,范文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可见,值得参考的范文有哪些?小编为你推荐《优文收藏: 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模板》,希望您喜欢。

    高三学生的学习生活是以“学习为中心,思想为先导,身心为基础”的过程。因此,作为高三教师都应该紧紧围绕如何教学,如何端正学生思想,如何抓学生的身心健康三个方面进行教育教学。地理教学也不例外,本文就高三地理教学中如何教学和如何端正学生的思想两方面作几点思考。

    一、分析学情与考情,把握教学起点,教会学生学习

    教师的教学应该是“授之以渔”,而不是“授之以鱼”。教会学生学习,让学生具有独立学习的能力,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主动学习,学会获取知识、拓宽知识、发现问题、解决问题,这样才能适应高考,适应社会。

    1.认真分析学情

    无论是教育还是教学,我们都要认真分析研究所教学生的基本情况,这样才能够有针对性的进行教育、教学。从生源看,我们的学生是经过玉溪一中、市民中、师院附中层层筛选后才招来的,几乎没有尖子生;华宁县又是玉溪市扩招力度最大的县;文科学生大多数又基础差 、学习态度不够端正。面对 这样的生源,我们的教 学就只有降低难度,放慢速度,稳扎稳打,打牢基础。

    2.认真研究考情

    所谓研究考情主要是指研究高考题命题的思路和走向。老师只有知道了考情,才能有效的指导学生学习,教学、训练才能做到 有的放矢,到高考时才能“命中目标”。

    (1)体验高考实战题,把握复习方向

    每年高三复习的第一节课,我都把当年的高考题发给学生,并引领学生一起分析试题的类型,以及各题是从课本上哪章演变来、考哪些知识点。这样做了以后,学生才会有比较充分的心理准备面对高 考。

    (2)吃透《高考说明》

    首先要读懂《高考说明》。《高考说明》的内容包括: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考试形式和试卷结构、题型示例、考试的知识范围。作为教师一定要认真阅读《高考说明》的每个部分,从整体上把握高考的大方向。

    其次根据《高考说明》明确当年高考的知识范围。《高考说明》对当年要考察的知识范围有明确的规定,而每年的知识范围较前一年都有所修订,所以,作为老师要留心《高考说明》对知识范围的修订,尤其是修订过的知识范围往往是当年考试率较高是部分,教师对此要心中有数。明确了高考的知识范围才能够集中精力地有目的地引导学生进行复习,在复习中也才不会产生遗漏现象。

    再次要正确认识题型示例。这几年文科综合的题型有两大类,即“单项选择题和非选择题”。单项选择题的1至11题,非选择题的36题和39的综合题中的部分题是地理题。高考题中虽然只有两种题型,但是它们的变化是比较大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高考说明》的题型示例和历年的题型来引导学生掌握题型。掌握题型后学生可以通过题型来了解题目的形式,有助于备考和应考。我们只要能够合理地将题型与所学知识和能力要求相结合,就有助于梳理思路,深化对考试要求的认识。

    (3)关注有关专家、学者对高考的分析、讲解,把握高考的最新动态

    从各种报刊、杂志、互联网、参加省市的高考研讨会等渠道是获取当年的高考最新动态,最新信息的重要途径。

    高考研讨会和大家交谈是获取高考的最新动态,最新信息,也是提高自己师德的重要途径。参加高考研讨会,除了听取有关专家讲解外,还可以同他们进行有针对性的单独交谈,那样收获会更大,所以,每次高考研讨会我都会尽可能和主讲人单独交谈。有一次和中科院院士王极盛探讨了二十多分钟的“怎样把体育锻炼和心理教育结合起来,以及关于中学生脑神精衰弱的一些解决方法”。这对解决学生中存在的一些心理问题作用是巨大的。王树声老师是地理界比较权威的人,我比较敬重他,所以俩人一谈起来就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那次谈话比单独坐在台下听讲座十次、二十次要强许多倍,对我的教育、教学、做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教给学生学习方法

    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是使教学真正回归学生主体地位、让学生学会学习的具体体现,是高三地理课教学的要求。如果高三还不会自己学习,在高考中注定是要失败的。如何教给学生学习方法呢?

    首先是引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高考复习的内容多,时间紧,这就要求学生必须有时间观念,根据自身实际制定科学合理的学习计划。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时,老师应该先把自己的总体计划先告诉学生,让学生的计划和老师的计划协调起来。

    在整个复习计划中,高一年级地理上下册是重点,因为高考许多题都是以初中知识为载体,用高中的知识点来回答,选修课本是把高一知识加宽、加深。

    其次是引导学生认真按照备考的基本环节进行。“预习、听讲、复习、作业、考试、总结”是学习和备考的六个基本环节。尽管这六个环节是老掉牙的东西,但是,真正掌握的学生还不多,而且,无论哪种方法,它肯定要回到这些老掉牙的东西上。但是,在高三讲这六个基本环节的时候不能停留在以前的水平上,要拿到高三的高度来讲,这样才能够被学生所接受。

    (1)预习

    高三的复习备考阶段,每一节课的容量都比平时大得多,如不预习,学生可能会在速度、思路都跟不上老师,一堂课稀里糊涂的,如过眼云烟,收效甚微。据调查,的学生会预习的不足六分之一,这应该引起教师足够重视。

    (2)听讲

    到了高三复习阶段,有部分学生认为大部分知识是老师过去讲过的,不必再跟着老师复习了。其实地理老师都只专门研究自己所教的地理教学,对地理高考怎样考、考些什么是比较清楚的,老师在讲课之前还要精心的备课,认真组织复习的内容,制定教学方法等,而且复习时,很少是停留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而是要在第一次讲课的基础上进一步的提升、挖掘其中所蕴藏的高考信息,所以不但要引导学生听好课,老师更要讲好课。

    (3)复习

    复习是咀嚼、消化、吸收,把课堂内容真正拿到手的过程,是透彻理解课堂上所学的概念、原理、公式掌握老师分析问题的思路和方法的过程。尤其是地图,只有反复看,把地理知识拿入图中才可能记住。

    为了能够较好的进行复习,我的做法是除每节课都留出5分钟左右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复习。同时和地理科代表商量制定出复习每个章节的间隔时间,并且过一段时间,又通过练习、提问等方式检查一下学生对旧知识的掌握情况。

    (4)作业(练习、做题)

    做地理作业时,一定要训练学生一看到题目就能尽快搜索自己头脑中的知识库,找出本题是应用课本中的哪部分知识。

    做题要有足够的量,但是也要精选题,我们应该让学生做“以一当十”的题。历年的高考题目、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每个单元后的“练习篇”都应该作为典型题来处理。历年高考题既反映了高考的范围、重点,又展示了题型特点,成了复习的“无形指挥棒”,所以,应作为经典题来处理。最近几年高考地理题目,有许多题 是从高中四册地理课本中的每个单元的“练习篇”中的题演变出来的,所以,一定要引导学生分析透课本后面的“练习篇”,而且应该把它们作为每类题的典型题来对待。

    各类题要透彻地分析一例,让学生把它作为解答这类题的基本答题模式,老师在分析例题时,要让学生清楚是属于哪类题,该把它纳入哪类典型题中去。

    (5)考试

    高三频繁的考试,使部分学生产生怨恨考试的情绪,甚至有的学生不参加考试。作为教师,一定要引导好学生,让每个学生认真对待备考期间的每次练兵。并且,要把每次考试都像高考一样对待,紧张起来,全身心投入,记时、限时,总结出成功和失败的地方、应试的技巧和最佳心理。做错的题,一定要改正,要有一个记录错题的记录本,记录下来,只许错一次,不准错第二次。

    答题时,还要根据题目的分值,判断自己所答的知识点是否完整。

    越到高三后期学生压力很大,心理越脆弱,承受力越小,考分低,往往给学生打击很大。因此,非常有必要及时引导学生精练后反思,考试后注意分析总结,以使学生尽快找回自信,调 整好心态。另一方面在几次低分后,老师应该出套简单的题让学生做,让学生找回信心。

    (6)总结

    高三复习的内容多,很容易钻到书堆里,掉进书海、题海里。这就要求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总结,要把学过的东西,进行梳理,使之系统化、条理化,让学生把书由厚到薄。通过总结要引导学生把所学知识落实在图上,让地图真正成为联系地理知识的纽带。

    由于地图在地理教学中的重要作用,在落实以上环节时,一定要用好地图,要把地理知识巧妙的落实在地图上。单纯从高考角度出发,更是要学会应用地图,因为地理题几乎是以地图为载体出现的,所以教学中要引起师生的高度重视。

    4.教给学生做36题和39题综合题的方法

    高考地理试题中单36题和39题的综合题两题就占了56分,这两题抓不住,整个地理考试就完了。其实36题和39题综合题都有一定的答题技巧,所有地理题都只会从自然因素、社会和经济因素(人文因素)两个大的方面入手,或者其中一方面入手。自然因素又从地形、气候、河流等方面入手;社会、经济因素主要从市场、交通、人口、科技、经济状况等 方面入手。根据地理 答题的这个特点,构建出答题模式,让学生在学习和答题时都紧紧围绕这两个大的方面进行。这样学生在答36题和39题时就有方向性,不至于找不到“东西南北”。只要有了这个答题模式,即使在学生不怎样清楚这两个题该怎样答时,靠猜测,也能够猜出些来,如某地方为什么会落后?就从模式中的自然条件方面和经济条件方面中找其中最差的因素来答,如某地为什么会成为沙漠,自然因素肯定有降水少,人文因素有不合理的开发等方面。

    对于39题,虽然说是 综合题,只要多注意一点就分清是属于哪科的题了,分清是哪科的题,就必须按照哪科的思路来回答。39题由于是综合题部分学生有点怕,其实它经常比36题简单,只是平时要多注意分析。

    二、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

    老师的教学要能够被学生接受,还要注意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调整好学生的心态。魏书生说:“在我的生活中,教书是第三位的,育人是第二位的,而自强才是第一位的。”可见做学生的思想工作是何等重要。

    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还要先激发教师自己的上进心。学生的许多思想是从教师这里接受的,是老师的思想传给了学生。前年我在云师大读书,74岁的陈永森老教授给我们上课,每天早上的四节课,他是并做两大节来上,即从早上8点上到中午12点,中间总共只休息20分钟左右,下午从14点30分上到17点中间从来不休息,这样给我们连续讲了8天。他能够这样做,完全是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完美结合的结 果。

    自从听了老教授的课后,我自己上再多的课也不会感觉有多累了。陈教授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能够影响我,我们自己良好的心态和高尚的师德同样能够影响我们的学生。去年,我担任班主任工作的那个班,经过我的训练与影响,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效果。在整个高三生活的一年中,读书时没有人再叫苦叫累了,更没有一个学生无故缺过一节课,学风之好让我感到无比的欣慰。同时,我自己也获得了意想不到的收获:在评教会上得到了 “父母之师,人本之师”的好评,同时还得到县级的“德育标兵”的称号。

    所以,我认为要激发学生的上进心,首先激发自己的上进心,这样于师于生都有好处。

    要从课本知识中获取调整学生心态的材料,例如在讲高一地理下册中“5.8传统工业”一课时,可以从“发达国家在上世纪50年代 传统工业开始衰落”中挖掘出中国为什么没有发达国家发达的重要原因。发达国家的传统工业已经走过高潮,进入衰落,开始综合整治,而此时我们的传统工业才开始起步,这样的差距,能在一夜之间追上吗?以此教育学生不要盲目的和国外比。我们要追赶发 达国家只有靠你、我和每个中国人的共同努力。

    最后,我想谈谈要用研究的心态去来对待高三教学。教书是辛苦的,高三教学更是辛苦的。但是不能因为辛苦就不用心去研究。有付出才会有收获。只有找到了其中的窍门,工作起来才会相对轻松,学生的成绩也才会不断提高。

    为了使工作变得更加轻松,为了提高学生成绩,我除了坚持不断地学习和总结外,平时只要一有什么新的想法我都要立即用笔记下,作为资料 。等有时间和有精力时,再把他们进行分类整理,然后再根据需要进行复制、粘贴,再加些连接词语,这样某方面的心得就出来了。

    学无止境,教无定法,只要一直坚持以这种研究者的心态去对待自己的教育教学,通过不断地学习,不断地努力、不断地探索,相信在新课程改革思想指导下,自己的教育教学肯定会不断提高。

    初二地理教学方法范例


    在日常的生活当中,范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希望《初二地理教学方法范例》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一、抽象性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抽象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的材料过于简单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抽象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抽象性难点的化解方法有:

    1.例证法。20世纪80年级以来,科学工作者在这里开始了整治低湿地的研究。他们“因洼制宜”,采用鱼塘一台田模式:挖鱼塘,在水中养鱼养鸭,栽种水生经济作物;筑台田,在田地里种粮、果、棉和饲料植物等,饲养禽畜。这种模式,使鱼塘一台田相互促进,主体开发,综合利用,达到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

    2.实验法。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

    3.联系法。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经验是人生的财富,更是学习进程中的加油站,建构主义学说认为:学习是学生借助已有经验理解和接纳新知识的过程。《地理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提出:学生的生活经验是极其重要的地理课程资源。在地理教学中如果能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对他们理解一些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大有好处。

    例如在学习“空气受热时,作上升运动,我先让学生回想在家是烧水,当水开了,我们一揭锅盖,会看到什么情况。学生不加思索地说,热气腾腾,直向上冒。我引导学生思考:空气受热一般作什么运动?学生已经理解,作上升运动。在“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时,我让学生看看教室内的窗式空调,思考:为什么窗式空调要挂得那么高,这说明冷空气作什么运动?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空气遇冷作下沉运动。

    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

    4.比喻法。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理解难度。如何把复杂的问题讲清楚,作比喻是一个好办法。因为恰当比喻,就是利用学生熟悉而形象的事物在日常生活和陌生而抽象的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之间架民一座沟通的桥梁。这样一来,学生理解地理事物或者现象也就容易得多了。例如在学习我国冬季来自西伯利亚和蒙古一带的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受到东西向山脉的阻挡时,我这样比喻:寒流在南下的过程,像运动员一路奔跑,但不是一般的跑步,而是像刘翔一样,作的是跨栏运动。学生在笑声中对这一地理现象有了更深的理解。在学习风的形成的时,对于空气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不太理解。我作了一个比喻:在高压中心空气十分稠密,就好像我们教室里挤了80个人,而低压中心,空气十分稀薄,就好像另一个教室里只有8个人,现在两个教室的门都打开,两个教室的人会怎样流动?当然是从我们教室跑向另一个教室,空气的流动也是这样的道理。学生一下子就明白了。此外,在学习经线时,我把能够组成一个大圆的相对的两条经线比喻成“夫妻经线”,因为它们的方向相反,恰似男女性别,而它们互补的度数双恰似夫妻双方的性格。在学习纬线时,我把赤道比喻成“纬线王子”,让学生去寻找它与其他纬线的区别。学生通过努力发现赤道有四个其他纬线所没有的特征:度数最小、长度最长、处于地球仪的最中间和划分南北半球的界线。“纬线王子”当之无愧。

    再如,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比喻为自西向东下楼梯;将地球内部三个一级圈层比喻为一个半生不熟鸡蛋的蛋壳、蛋白和蛋黄;将自流水盆地中的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分别比喻为城市供水系统中的自来水塔、地下水管和用户的水龙头等。这些比喻都能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功效。比喻是教学语言中的重要修辞方法,贴切形象的比喻可以降低对感知事物的理解难度。又如,将我国三级地势阶梯的排列顺序比喻为自西向东下楼梯;将地球内部三个一级圈层比喻为一个半生不熟鸡蛋的蛋壳、蛋白和蛋黄;将自流水盆地中的补给区、承压区,排泄区分别比喻为城市供水系统中的自来水塔、地下水管和用户的水龙头;将地震震级与烈度的关系比喻为炸弹的爆炸力与杀伤力之间的关系;将解决城市问题的两条途径比喻对肥胖症患者的'“减肥”和对体弱多病者的“调理”等等。这些比喻都能对教学难点的突破起到心有灵犀一点通的功效。

    二、记忆性难点及其处理方法

    记忆是知识积累的过程,只有把所学知识记忆并能清晰准确地回忆再现,才能联系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进而形成能力。

    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记忆性难点,主要是一些过于集中而彼此间又联系松散的地理知识,为了减轻记忆负担,强化记忆效果,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编歌诀或顺口溜。地理歌诀概括性强、韵律性强,朗朗上口,可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轻松地记忆住大量的地理知识。例如,中国的九大商品粮基地顺口溜:姜江太公松三上鄱阳洞吃珠成仙。季风区与非季风区的界线:大饮阴喝贺八巴缸冈。

    2.给予材料特殊意义。例如,太阳系九大行星的轨道中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火把木头点着了产生的小火星。

    3.加强横向联系。地理学科文理兼容,与其他学科的渗透性强。教学中广泛引用学生已有的其他学科知识,使学生在记忆上取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例如在喀斯特地貌的学习中,学生常有以下疑问:CaCo3石灰岩微溶于水,为什么会产生大面积的溶蚀作用?针对这个疑问,若不引入化学知识很难讲清楚。在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中,CaCo3并不直接溶于水,而是水中先溶解一定量的Co2,形成Co2的水溶液这种溶液呈酸性。CaCo3可以溶解在这种酸性溶液中。Co2在水中溶解越多,酸性越强,对CaCo3的溶解能力越强。

    三、综合性强的教学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具有多因、多果、多层次关系的地理知识,因涉及的地理概念、原理、规律较多,而且因果关系、主次地位也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故而成为教学中最为突出的难点。例如有关气候的知识层次较多,各层次之间的联系和关系也十分复杂,每个层次又含有多个知识要点。如气候分布规律若按纬度位置,可分为低纬、中纬和高纬;若按海陆位置又可分为大陆东岸、西岸和中部,以及靠近大陆东、西两岸的岛屿和大洋中部的岛屿。气候因素可分为太阳辐射、大气环流和地面状况等。各知识要点的主从地位,又常因具体情况的变化而发生改变。如在一般情况下,太阳辐射是一地气候形成的最基本的因素,但对“世界屋脊”——青藏高原来说,地势高则成为影响其气候的主要因素。即是同一层次的各知识要点之间,也有比较复杂的联系和关系。如果没有扎实的基础知识,举一反三,灵活应变的能力是难以掌握的。

    四、运用性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知识的运用是知识掌握的检验,同时,知识的反复运用又有利于知识的内化和迁移。中学地理教学中的运用性难点多存在于读用地图和运用地理原理解释具体现象和解决实际问题等方面。运用性难点的突破方法应讲究应用障碍的针对性,要力求巧设问题情境,增加问题层次,减缓问题坡度,必要时可提供相关图表甚至实物或模型,以引导学生层层深入,逐步求得结果,达到学以致用的目。如讲完“日界线”后,学生很难理解和运用日界线的计算法则,若不解决这一难点,学生就会失去信心,考试中就不能正确地解决问题。如这时教师结合实际巧编故事,效果就大不一样。从前有一只前进中的海船上,一对孪生姐妹先后降生,姐姐的生日是5月1日,妹妹的生日是4月30日,试问她们出生在什么地区,为什么?故事一讲完,学生兴趣马上来了,通过这一故事的讲解,不仅突破了教学难点,也强化了学生的记忆。

    五、理解性难点及其突破方法

    中学地理教学中,理解性难点主要是地理概念、地理事象的成因和地理原理等内容,这些知识的高度抽象性、或对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和空间联系能力的高要求,以及说明事实材料的过于概略是导致学生理解困难的关键。

    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难点,使感性知识理性化,实现知识的长久记忆和灵活运用,教师在突破理解性难点时,要讲究教法的直观、形象和具体,要讲究新旧知识之间的前后联系,要补充相关的感性素材。

    理解性难点的突破方法有:

    1.图示解答。图解可利用学生已有的数理知识来揭示地理事象的内在矛盾,可引导学生发挥空间想象和激发学生循序思维,从而使难点迎刃而解。

    有一位老人与一位小孩在闲聊,老人问:“小朋友,我问你一个问题,我女儿的女儿的女儿叫我什么?”小孩听了后,不知所云,头摇得像拨朗鼓。接着老人拿来粉笔在身后的墙壁上边画边说:“你看,这最上面一个人就是我,第二层就是我的女儿,第三层就是我女儿的女儿,最下面的一层就是我女儿的女儿……”小朋友还没有等老人把说完,我急不可待地说:“我明白了,那就是你的重外孙,他应该叫你老公公,对吧。”老人的脸上乐开了花,摸摸小孩的头,说:“你真聪明。”其实更聪明的是这位老人,因为,他知道巧妙的利用图表来表达自己的意思。

    地理教学中,图表的使用可以使教学语言简洁而富有表达力。有时候,一大堆话都说不清的问题只要一个图表就可以轻而易举的解决。例如的学习我国夏季季风的形成时,我首先设计了下面的表格,比较夏季陆地和海洋表面的气温和气压的差异。然后根据空气从高压中心流向低压中心,逐步画出空气流动示意图,通过图表配合,学生循序渐进理解夏季季风的形成这一地理现象。另外冬季的图表,也可以让学生自己去设计,加深对这一知识点的理解。

    2.演示实验。演示实验可化无形为有形、化平面为立体、化静止为活动、变抽象为具体,可调动学生手、眼、耳、脑等多种感官协同活动,使教学难点可感易解。例如,地应力概念仅靠文字表述是难以理解的,可让学生两手挤压小竹片或小塑料尺,使其亲身体验到应力的存在,从而明白地应力是什么。再如,背斜、向斜的根本区别,既是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如果教师用课本当教具,让学生把书本想象成地层,用两手挤压课本两侧,分别使课本向上隆起和向下凹陷直至对折,请学生观察课本一端中心和两翼书页的构成,学生即能自行得出背向斜构造的能力。

    教具是地理教学中必不可少的,如图片、模型、玩具、自制教具、录音,光盘等,其中实物是最能让学生有真实感受的教具,学生通过真实物品的看、摸、等,不但能提高他们的好奇心,从而调动课堂气氛,定能使他们记忆深刻,对所写内容吸收得更加迅速和牢固。

    讲解经线和纬线时,我将地球仪上的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用不同颜色的彩带例如:在学习贴起来,这样一来,学习对于经线和纬线就有了实实在在的认识,他们的形状、方向和长短也就非常直观的体现出来了。在学习“地形图的绘制”时,我们用透明的韧性很好的幻灯片,做一个圆锥形的山峰模型,在山腰的不同部位描出相应的等高线,课堂上先向学生展示山峰的模型,然后在打开的幻灯投影仪上一放,一幅等向线地形图也就出现在屏幕上了。学生立刻明白了等高线地形图与山峰模型的关系。对于等高线地形图的绘制也就一目了然了。

    3.联系生活。生活经验是学生经过自己的实践检验过的感性认识,是学生最为可信、也是最能从浅显中见深奥、最能说明问题的事实材料。授课时及时联系生活,可使教学内容变得亲切可感,使难点易化。例如,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和原因,可联系日常生活中焚烧废纸,会看到许多细小灰烬上升漂浮的事实来加以解释;再如对流层气温的垂直变化,可联系学生登山过程中的亲身体会来说明。

    4.角色体验,感受深切。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有些事情,学生只有亲自参与,感受才会深刻。课堂上,我们要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体验各种角色,对地理知识加深理解。

    例如太阳直射点的移动这种地理现象,十分抽象,教师难说,学生更难懂。我在上课前,将一个地球仪打扮了一下,用一张写了字的纸条,从南极点贴到北极点,在课堂上,将地球仪转动一定的位置,但学生将自己的视线调整到与地球仪水平的高度,平视地球仪,观察纸条上哪个地方的字看得最清楚,随着地球仪位置的不同,同学们看得最清楚的字一会儿在赤道附近,一会儿在北回归线附近,一会儿又在南回归线附近。我告诉学生,刚才我扮演的角色就是太阳,我们的目光就是照射到地球表面的太阳光,我们看得最清楚的地方也就相当于太阳的直射点,随着地球仪位置的不同,太阳的直射点也在移动。学生在体验角色的过程中,轻松地理解了这一相当复杂的地理现象,教师也没说多少话,真正是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教学有法,但无定法。地理教学难点的突破方法应当因教学内容、教学时间、学生认知能力、学校所在环境和学校的办学条件等而各有选择。选择难点教学方法总的原则是直观、形象、灵活和富有启发意义。要做到引而不牵,要充分挖掘学生的认知潜力,让学生在积极思维的状态下,自主地跨越教学难点这一学习上的障碍。

    热!高一地理教师述职报告通用版4篇


    高一地理教师述职报告(篇一)

    【教学过程】

    【情境导入】

    诗词赏析

    此诗为写景名篇。诗人以大手笔描绘了庐山雄奇壮丽的风光,可谓描写庐山的千古绝唱。同时,此诗也表现了诗人的豪迈气概,抒发了诗人寄情山水、纵情遨游、狂放不羁的情怀,表达了诗人想在名山胜景中得到寄托,在神仙境界中逍遥的愿望,流露了诗人因政治失意而避世求仙的愤世之情。诗思想内容比较复杂、感情豪迈开朗,磅礴着一种震撼山岳的气概。第二段描写庐山风景,写长江壮景则又换山韵,音响慷慨高亢。随后,调子陡然降低,变为入声月韵,表达归隐求仙的闲情逸致,声音柔弱急促,和前面的高昂调子恰好构成鲜明的对比,极富抑扬顿挫之妙。最后一段表现美丽的神仙世界,转换清韵,音调又升高,悠长而舒畅,余音袅袅,令人神往。

    自古山水是文人墨客寄托情怀的首选。山所拥有的雄伟往往成为大众远大志向和雄伟抱负的寄托,那么山的这种属性是如何形成的呢?

    一、山的形成与分类

    【导学与自主探究】请大家认真阅读教材P73页内容,结合学案分析思考下列问题:

    (一)山地与陆地的关系

    山地是陆地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也是陆地的骨架。山的形成和发展与内力有关。

    (二)山地的分类:褶皱山、断块山、火山等

    二、褶皱的形成和基本形式

    【互动讨论】

    请观察褶皱形成中岩层形态发生了什么变化?有几种类型?

    【总结分析】

    (一)褶皱:

    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的挤压作用下,岩层会发生塑性变形,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褶皱的基本单位──褶曲

    岩层向上拱起部分称为背斜;岩层向下弯曲部分称为向斜。

    三、地球岩石圈板块构造学说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一)地球岩石圈板块示意图

    活动:(展示板块示意图)说出板块名称并填注在板块示意图中。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六大板块名称:亚欧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美洲板块、 南极洲板块。

    (二)板块属性

    板块的内部地壳比较稳定;板块与板块交界的地带,地壳比较活跃,世界上的火山、地震也集中分布在板块边缘地带。

    (三)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

    模拟板块运动的游戏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游戏规则:

    1.以课室的中线为界,左边的同学为第一组,右边的同学为第二组,请各组各派两位代表。

    2.两组的代表各抓住泡沫板的两端。

    3.第一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往外拉。

    4.第二组的两位同学从泡沫板的两侧使劲往内挤。

    讨论 :

    1.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外拉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2.将泡沫板从两侧向内挤会发生什么现象?这种现象与地壳板块水平运动有何联系?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四)褶曲的判断方法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1.结合上图,你可以从哪些方面来判断背斜和向斜?

    (1)从形态上看:岩层向上为背斜、向下为向斜。

    (2)从岩层的新老关系上看:背斜中老翼新、向斜中新翼老。

    (3)从地貌景观上看:背斜成山、向斜成谷。

    2.探索·褶皱地形──“地形倒置”的原因是什么?

    归纳展示:

    一般:背斜成岭,向斜成谷;地形倒置:背斜成谷、向斜成山。背斜顶部受张力作用岩性较疏松,容易被外力侵蚀成谷地;向斜槽部受挤压力作用岩性较坚实,不易被外力侵蚀反而成为山岭。

    (五)褶皱的实践意义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1.利用向斜构造找水,利用背斜找油。向斜构造有利于地下水补给,两翼的水向中间汇集,下渗形成地下水,故打井可在向斜槽部打;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由于气最轻,分布于背斜顶部,中间为石油。

    2.利用背斜、向斜确定钻矿的位置。如果岩层中含有某种矿产层,如煤、铁矿等,往往保留在向斜部分的地下,因此钻井或打井应在向斜构造处;因背斜顶部易被侵蚀,背斜岩层中的矿石很可能被侵蚀搬运掉了。

    四、断块山

    (一)断层的形成

    当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压力和张力,超过了岩体承受能力时,岩体就会破裂;岩体发生破裂后,两侧的岩体沿断裂面发生明显的位移,就形成了断层。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二)断层的基本形式

    上升岩块(地垒):常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下沉岩块(地堑):常形成谷地或低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三)断层位移与地表形态

    断层

    地表形态

    断层的位移

    以水平方向为主

    错断原有的地貌,或在断层附近派生出若干地貌

    以垂直方向为主

    相对下降的岩体形成谷地或低地相对上升的岩体形成山岭或高地

    断层构造带

    常发育成沟谷、河流

    (四)断层构造地貌

    断层形态

    上升岩块

    下降岩块

    断裂带

    构造地貌

    块状山地或高地

    谷地或低地

    裂谷或河流

    实例

    庐山、泰山、华山

    渭河平原、汾河谷地

    东非大裂谷

    (1)汾河谷地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位于山西省中、南部。这里在地质史上为一东北—西南走向的断层地堑,南与渭河平原相接,北与滹沱河谷地相连,后经汾河等河流冲积形成为河谷平原。汾河谷地土壤肥沃,灌溉条件优越,是山西省重要的粮、棉产地。

    (2)渭河平原

    《第二节 山地的形成》教学设计

    又称渭河盆地,系地堑式构造平原。位于陕西省中部,介于秦岭和渭北北山之间。西起宝鸡,东至潼关,海拔约325~800米,东西长约300公里,南北宽窄不一,面积约3.4万平方公里。因在函谷关和大散关之间古代称“关中”。春秋战国时为秦国故地,号称“八百里秦川” 。是陕西最富足的地方,也是中国最早被称为“金城千里,天府之国”的地方。

    (五)断层的实践意义

    1.利用断层找水。断层由于岩层破碎,往往是地下水外露的地方。

    2.建筑、工程隧道选址应避开断层。在断层地带搞大型工程易诱发断层活动,产生地震、滑坡、渗漏等不良后果,造成建筑物塌陷。向斜构造在地形上一般表现为盆地,修筑铁路、开凿隧道时应避开向斜部位,因为如果在向斜部位开凿,向斜是地下水汇集区,隧道可能变为水道。

    3.断层能加大地震裂度。地震发生时,有断层处的地区裂度会变大。

    【课堂小结】

    本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两种山地──褶皱山和断块山的形成、地貌特征及其实践意义。在山地形成学习中了解了板块运动的基本特征。

    高一地理教师述职报告【篇二】

    一、教材分析:

    地壳是自然地理环境中众多要素的基本载体。了解地壳的物质组成与物质循环,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前提。地壳的物质组成主要为矿物与岩石,地壳物质的运动,构成了大大小小的物质循环过程,其中规模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就是地质循环。

    二、教学目的:

    1.了解矿物的定义及分类,能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观察岩石标本,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3.运用示意图说明三大类岩石的相互转化过程。

    4.结合实际,理解地质循环对地表形态的影响。

    5.通过对不对矿物、岩石的对比,初步学会对常见岩石的识别方法。

    6.通过对常见矿物和岩石的简易识别,了解矿物的基本特征,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

    7.通过填绘地壳物质循环示意图,说明地壳物质的循环过程,从而提高学习能力和想像能力。

    三、教学重点:

    1.三大类岩石的特征及其成因。

    2.地壳的物质循环。

    四、教学难点:

    1.正确识别常见的矿物。

    2.地壳的物质循环。

    五、教具:

    教师:矿物、岩石标本、瓷板、多媒体课件学生:采集岩石标本

    六、教学方法:

    讲解法;图表对比法;多媒体课件演示法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在第一章,我们从宇宙的角度了解了地球,现在让我们回到地球,站在地球上来认识人类的唯一家园--地球。我们知道,地球从形成至今经历了46亿年,而在这漫长的时间里,其地表形态、大气环境等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而这些变化是由于什么引起的呢?

    引起这些变化的主要因素就是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那么自然环境中的物质是怎样运动的?能量又是如何进行交换的呢?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要学习的课程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讲授新课】

    一、地壳的物质组成(板书、图片、幻灯片并讲解)

    (一)矿物(板书并讲解结合用表格形式讲解)

    1、矿产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矿产的基本存在形式(板书并讲解)

    3、矿物的硬度等级

    4、矿产的形成

    地壳中的矿物很少单独存在,它们常常按一定的规律聚集在一起,形成岩石。(二)岩石(板书并讲解)1、岩石的概念(板书并讲解)

    2、地球上主要的岩石类型、成因及主要特征(用表格形式讲解)

    研究表明,我们生活的地球已走过了她46亿年的漫长历史。在这46亿年中,她经历了沧海桑田的变化,其中规律最大、历时最长、影响最为深远的是地质循环。

    二、地壳的物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一)地质循环(板书并讲解)

    (二)岩石的转化(板书并讲解结合幻灯片讲授)

    岩浆岩沉积岩

    上变变风化

    升熔质侵蚀

    冷融作搬运

    凝沉积

    岩浆变质岩

    熔融作用

    特别讲授:化石的地质意义

    【复习新知】

    地壳物质循环需要的时间很漫长,往往需要几十万年,有的要经过几亿年,远远超出了人类历史的长度。从这个意义上说,岩石和矿产是不可再生的;因此,我们要提倡保护和合理利用矿产资源。

    地壳的物质循环一刻也不停地进行着,我们今天所看到的地表形态,只是地壳的物质循环一段时期内留在地表的痕迹而已。因此,在自然界中物质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地壳的演化。

    高一地理教师述职报告(篇三)

    一、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城市单元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在上一节,教材把城市是作为一个点,从宏观上讲解城市的区位因素,而本节把城市作为一个区域,从微观上剖析城市的内部结构。重点在于分析不同功能区的分布和形成原因。

    二、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1)掌握城市功能区类型并能够举例说明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对功能分区的影响。

    (2)了解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2.能力目标:

    (1)培养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和理论联系实际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要应用综合的观点、辩证的观点看问题,避免使所学知识公式化。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分布是有一定规律可循的,学会用发展的观点认识城市各功能区的形成和变化,培养学生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树立实事求是的思想。

    (2)通过认识城市,理解三大因素对城市地域结构的形成和合理规划起重要的指导作用,从而进一步热爱自己生活的城市。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1.城市三种功能区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和特点。

    2.影响城市功能分区的主要因素。

    3.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

    难点:经济因素对城市功能分区的影响。

    四、学情分析

    高一的学生属于平行分班,没有实验班,学生对城市有所了解,但对于城市功能分区了解很少,所以讲解时需要细致。对于地域文化对城市的影响了解更少,讲解时应多提供一些合适的案例。

    五、教学方法: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学习、讲解法

    六、课前准备

    1.学生的学习准备:预习课本知识,完成学案。

    2.教师的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制作,课前预习学案,课内探究学案,课后延伸拓展学案,城市图片。

    3.教学环境的设计和布置:四人一组,准备探究学习。

    七、课时安排:

    1--2课时

    高一地理教师述职报告【篇四】

    课标要求:

    根椐有关资料,说明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材分析:

    从标准的要求看,学习的重点不在全球气候变化本身,而是把全球气候变化看作是客观存在的事实,从而探讨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所以教材并未分析全球气候变化的原因,而从资料中分析全球气候变化对地理环境及人类活动的影响。

    所以教材安排了三方面的内容:(1)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2)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三方面说明气候变化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了解气候变化的各种尺度及相互关系

    2、了解全球及中国气候变化的趋势

    3、了解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二、能力目标

    1、培养资料收集和资料分析的能力

    2、培养辨证分析问题的能力

    三、德育目标

    树立学生的环境、全球观念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教学重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学难点:

    全球气候变化的影响及适应对策

    教具准备:录像带、投影仪、投影片、全球变暖的有关资料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阅读资料:①1982年冬,美国纽约出现22℃高温,创百年纪录;1987年夏,希腊雅典出现罕见持续46℃高温天气;1988年7月,中国武汉高温天气持续25天之久。20xx年也出现了持续40多天的高温天气。

    思考:上述现象反映什么问题?

    学生回答:全球变暖。

    教师引入:全球变暖已成为全球性大气环境问题,它直接造成对人类社会生存和发展基础的破坏。因此,我们今天所要探讨的重要课题就是:全球气候变化。

    板书:第四节:全球气候变化

    请同学们快速阅读教材P46—47《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部分》,思考

    1、①什么是气候变化?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是什么?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几种类型?

    ④各种不同尺度气候变化的概念分别是什么?

    ⑤不同尺度的气候变化的相互关系?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什么?我国的情况如何?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与全球性气候变化的关系?

    板书: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学生回答:

    1、①气候变化是长时期大气状态变化的一种反映。

    ②气候变化主要表现为不同时间尺度的冷暖或干湿变化。

    ③气候变化按时间尺度不同,可以划分为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近代气候变化三种类型。

    ④地质时期的气候变化时间跨度,变化周期最长的气候变化,称为;距今1万年以来的气候变化,称为历史时期的气候变化;最近一二百年有气象观测记录时期的气候变化,叫做近代气候变化。

    ⑤大尺度的气候变化是小尺度气候变化的背景和分析依据,而小尺度气候变化则反映了大尺度气候变化中的细节。

    2、近百年来全球气候变化的显著特点是气温升高,1860年以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了0。6℃。我国气候变化的趋势与全球气候变化的总趋势基本一致;近百年来,我国气温上升了0。4—0。5℃,略低于全球平均的0。6℃。

    3、全球气温升高,是就全球平均状况而言的,并非表明地球上每一地区气温都在上升。例如,我国北方地区气温增高比较明显,而有些地区(如我国长江流域一带)气温上升并不明显,甚至下降。这说明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板书: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能否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为什么?(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哪两方面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哪方面因素起主导作用?收集相关资料,说明该因素是通过什么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单纯考虑自然因素得到的气温模拟结果,不能解释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问题。二者的变化差别很大。

    (2)近现代气候变化主要受自然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对于近50年来的气候变暖,人为因素起主导作用。该因素是通过燃烧矿物燃料向大气排放大量二氧化碳和毁林等方式促使气候变暖的。

    过渡: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大家公认的事实,那么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呢?请大家阅读结合教材P51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部分思考这一问题(全球气候变化可能会产生哪些影响?)

    板书: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对于有些地区来说,许多影响是负面的或不利的。

    板书: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介绍:海平面上升是因冰川融化和海水热膨胀引起的海水上涨现象,它是长期缓慢进行的。许多科学家预测,到2100年,全球海平面将会上涨88厘米。海平面的上升会改变海岸线,给沿海地区带来巨大影响,海拔较低的沿海地区将面临被淹没的危险。太平洋岛国图瓦卢将由此成为全球第一个因海平面上升而进行全民迁移的国家。

    板书: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介绍:温度是农业生产重要的外部条件之一。全球气候变暖预示着积温增加,生长期延长,对提高作物产量无疑是有利的。但是,温度升高往往伴随着干旱的加重,造成供水不足,这又会使作物减产。科学家预测,就地区而言,位于低纬度的大部分国家,农作物的产量将减少;而位于高纬度的国家,农作物产量有可能增加。由于不少发展中国家位于低纬度地区,因此,气候变化的这种区域差异性,可能会使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更为严峻。

    板书: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介绍:全球变暖会影响整个水循环过程,可能使蒸发加大,改变区域降水量和降水分布格局,增加降水极端异常事件的发生,导致洪涝、干旱灾害的频次和强度增加,以及地表径流发生变化。随着径流减少,蒸发增强,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转折:既然全球变暖会引起很多不利影响,那么作为人类应如何面对这一挑战呢?这就是我们要讨论的第三个问题。

    板书: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讨论:请大家阅读结合教材P53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部分讨论人类应如何面对全球变暖这一问题呢?

    学生回答:略。

    教师总结:

    1、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如减少二氧化碳等气体排放量,世界很多国家一方面提高能源利用技术和效率,采用新能源)

    2、增加温室气体吸收。(如植树造林和采用固碳技术)

    3、适应气候变化(如培养新的农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规划和建设防止海岸侵蚀的工程等)

    4、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手段(如实行直接控制、应用经济手段、鼓励公众参与等措施)

    5、努力加强国际合作

    课堂总结:

    一、全球气候在不断变化之中

    1、概念、表现、分类

    2、显著特点:气温升高

    3、区域性气候的变化要比全球性气候变化复杂得多

    二、全球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

    1、最明显的后果之一:海平面土升。

    2、通过影响温度而影响气候和农作物,甚至会加重发展中国家所面临的问题。

    3全球变暖将加剧水资源的不稳定性与供需矛盾。

    三、气候变化的适应对策

    教学反馈:

    1、与“温室效应”的产生有关的主要是下列气体中的:B

    A、一氧化碳B、二氧化碳C、二氧化硫D、氧化氮

    2、全球变暖的后果有:C

    A、因蒸发强烈,海平面下降

    B、中纬度温带地区降水倍增

    C、对人们的生存环境产生重大影响

    D、高纬度地区会因气温升高而使降水减少

    3全球气温升高和生态环境恶化是人类面临的共同问题,就全球气温升高对今后100年内地

    球环境的潜在环境的潜在后果,表述不正确的是B

    A山地零度等温线将上移150~500m

    B全球将普遍变的干旱

    C森林带将向两极推移

    D海平面将上升10~95cm

    4太平洋海域附近某珊瑚礁岛国因环境变迁将_举国移民,这里所讲述的“环境变迁”最可能的是A

    A海平面上升B火山爆发

    C酸雨侵蚀D臭氧层空洞

    [实用模板]初二地理教学方法其三


    伴随着各行各业的衍生,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包含各种各样的文章,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本站收集了《[实用模板]初二地理教学方法其三》,供您参考。

    1、培养兴趣

    无论学习什么知识,兴趣是最重要的,它是学生探求知识,促进思维发展的巨大动力。爱因斯坦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让学生学好地理必须从培养兴趣开始。

    1.1巧引歌曲。在教学人教版八年级上册地理《中国的河流和湖泊》中的“长江”一节时,我是这样引入新课的,用电脑、大屏幕播放光盘,先让学生欣赏歌曲《长江之歌》,要求会唱的同学跟着一起唱,师生共同用优美的歌词唱出对祖国的爱,对长江的爱,从而引起学生的兴趣,又达到了爱国主义教育融于教学的目的。再如学习“季风”时我引入了《黄土高坡》中的歌词:“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然后我问,歌词中唱到的西北风,东南风,黄土高原上是否真的有东南风,西北风吗?分别在什么季节盛行?为什么会有这些风?用这样的方法把问题提出来,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1.2巧用古诗文。把古诗中的与地理知识结合紧密的诗句,巧妙引用到课堂中,使人耳目一新,引人入胜。例如讲我国的地势地形时用“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讲梅雨时用“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讲内蒙古高原时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来说明内蒙古高原的平坦开阔,一望无际的地形特点和景观。这些诗犹如“调味剂”一般使地理课堂增添了一番韵味。

    1.3巧插趣味故事。在初中地理课堂中可以用趣味性较强的地理故事来增强初中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如我在讲解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气候”一节时,讲了《三国演义》中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让学生了解诸葛亮不仅是位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同时,又是一位地理学家。他并不是祭神求佛得来的风和雨,而是他具有渊博的天文与地理知识,知道天气变化情况,所以才取得了一个又一个战略的胜利。让学生从这个故事中明白地理知识的重要作用,这样学生学习地理的热情就更高涨了。又如在讲“中东”一节时,讲了有关阿拉伯国家风俗习惯的一些小故事,阿拉伯人喜爱白色,很多建筑物的外观是白色的,在电视里也可以看到阿拉伯人戴着白色的缠头巾和穿着宽大的白色长袍。讲完后,我问: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他们喜爱白色呢?当然这与他们的风俗习惯有关,但其中最重要的原因是本地气侯炎热干燥,白色对强烈阳光有反射作用,这样吸热就少,人们穿着、风俗习惯等要与自然环境相适应。

    2、加强课堂参与

    课堂是地理教学的主要阵地,必须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优势作用,不断提高教学效率。这就要求我们教师上课前要认真备课,准备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供学生思考和讨论。上课时,要运用讲解式、启发式、讨论式、等多种教学的方法,来引导学生认真思考,积极回答问题,同时鼓励学生发表个人见解,必要时,可以让学生自己讲授和演示。例如我在讲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地理“地球的运动”这一节中的“地球自转”时,我让学生亲自去演示地球自转时昼夜更替情况,然后学生同桌为组讨论,让学生自己去讲解昼夜更替现象是怎样产生的,同学各抒己见发表自己的见解。最后派一名代表进行归纳、总结。这样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做到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同时使学生明确课堂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对教材的知识点达到较为深刻的理解,形成生动的理解记忆,最终实现提高教学效率的目的。

    3、利用好课本中的图

    图具有简明直观的特点,充分运用地理图是地理区别于其他学科的重要特征,地理图的种类很多,主要有地理地图、示意图、统计图、景观图等。其中地图的作用更重要,利用好地图,对学生理解、记忆课本中的文字有良好的效果,那么如何利用好图尤为重要。

    3.1学会看图。要充分利用地理课本中的图,讲课过程中让学生多看图,例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七大洲四大洋时,要求学生记住它们的名称很容易,可如果让学生一看图就记住它们的形状、分布、它们之间的关系那就不容易了。因此在讲这一节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地球仪,指出七大洲的位置以及它们

    中间的海洋,然后出示东西两半球图。这样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就很容易记住它们的形状、位置了。

    3.2学会填图。填图目的是复习巩固。在讲授新知识结束时,出示相对应的空格示意图,让学生把所要填写的地理事物的名称(或图例)写(或画)在小纸板上,然后贴在相应的位置上。例如,讲到铁、煤、石油在世界上的分布时,让学生把相对应的符号的纸板贴到相应的位置上,以便学生记忆。同时,还要利用好《填充图册》,学生填完后,老师要进行评改、指导,来加深学生对图的理解和记忆。

    3.3学会画图。让学生学会画简图,可增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例如,在讲“地球上的五带”时,我先让学生在纸上画出四个圈,标出回归线和极圈的位置、度数,然后让学生填出五带的名称,再让学生离开课本,自己画,慢慢让学生养成勤于动手的习惯对学生综合地理知识起到良好效果。

    3.4学会用图。在讲完课本知识的同时,还要设计一些问题。例如,在讲完“我国主要铁路干线图”后,我给学生设计了学生能接触到的问题:假如你要到北京去可乘坐什么交通工具?要通过哪些铁路线?经过哪些城市?这样既达到了巩固知识目的,又训练了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4、多媒体的教学

    多媒体是集声音、图像、视频、动画于一体,声形色画并茂,既能调动学生参与学习进程,集中注意力,又能使课堂教学变的更为生动活泼,能使一些抽象、难懂、枯燥的地理知识变得浅显易懂。

    在地理教学中有的需要掌握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一般都比较抽象,要想使学生从根本上了解和掌握这些基本原理和概念,就必须把这些抽象的原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使抽象的原理具体化。而多媒体教学恰恰具有这样的优势,可以运用简易的图片、图示和图表甚至动画,使难以直接观察的东西,清晰的呈现在学生的视觉之内,为理解基本概念、地理过程原理创造条件。而传统教学方法表现这些概念、过程和原理,总有这样或那样的缺憾,而使用多媒体则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将宏观与微观、整体与部分、动与静紧密结合起来,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使抽象问题迎刃而解。如在讲人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地球的自转与公转”这一内容时,因为这是空间性极强的内容,采用二维动画可先建立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模型,再附加一些关键的线条、符号和文字,边讲解边组织教学,克服七年级学生尚未学习立体几何,空间想象力不足的问题,教学效果十分理想。

    5、关注社会热点

    关注人类生存与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追踪最新的地理研究与发展动态,揭示地理与社会经济、人文现象之间的联系是学习地理知识的一种重要手段和方法。在地理教学过程中,要鼓励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及生活中的地理现象,鼓励学生要特别观看每天的“新闻联播”节目,让学生了解最新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如当今的社会三大热点问题,即人口、资源、环境问题,都与地理学有密切联系。引导学生联系社会热点问题,用敏捷的思维,税利的眼光捕捉到与地理相关的社会热点、焦点问题,分析问题产生的地理背景和原因,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案,这样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的地理知识的同时,还可以增强学生学习地理的兴趣。

    好文分享: 高二地理说课稿


    伴着我们工作的不断优化,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范文可以为我们平时的生活提供不少帮助,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好文分享: 高二地理说课稿,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课程标准:以某流域为例,分析该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了解该流域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以及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1、结合教材内容与学生情况,以课程标准为依据,定下教学目标:

    (1)学情分析

    1、学生已有基础

    第一章地理环境与区域发展——掌握区域分析的思路

    第二章区域生态环境建设——区域分析的应用

    第三章第一节能源资源的开发——以我国山西省为例与本节课可以合并归类为区域优势与区域发展问题,学习思路上具有相似性。

    学生在学习前面内容时均有进行看图、用图能力的训练。

    2、课堂前的准备——养成教育

    要求上课前必须准备好地图、书本、笔记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观察地图,建立流域和水系的概念,并总结归纳流域的基本特点,特殊性和整体性。

    过程与方法:

    1、结合地图和地理图表,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和社会经济背景。

    2、通过了解田纳西河流域不同时期的开发措施和后果,分析流域综合开发的意义。

    3、运用资料,分析其他流域的开发。如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学习田纳西河流域的综合开发,体会人类如何正确认识自然,进行流域的开发为人类带来利益,避开灾害的科学研究精神。

    2、根据学生的基础和课程标准,得出本课的重难点:

    (1)根据课标要求,得出本节课重点:

    1、分析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地理条件以及田纳西河开发建设的基本内容。

    2、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迁移分析到其他流域的开发。

    (2)根据学生基础,确定本节课难点:

    1、由于学生距离学习必修一气候的时间较长,对气候相关知识有所遗忘,且对学生而言气候成因,特点,分布难以理解和记忆。

    难点一定为:分析田纳西河流域_带季风性湿润气候(田纳西河开发的地理条件之一)的成因。

    2、基于学生目前的知识水平,以及没有更多迁移分析的能力训练的前提下:

    难点二定为: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迁移到其他流域的开发。

    3、根据教学目标和重难点,定教学方法和手段:

    以多媒体为工具采用组织教学和情景模拟的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新性。

    通过思维导图的板书模式,以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1)以多媒体为工具的组织教学方法:

    1、本节课流域与水系概念的获得是建立在观察地图基础上的。

    2、田纳西河流域开发的自然背景如地形需要用到田纳西河流域的地形图;田纳西河气候的成因特点与其地理位置、地形、气压带、锋面活动有关,分析其成因需要用到相应图表;分析水系特征时需结合气候特点和水系图;矿产资源分布图。

    所以组织学生以小组形式看图,分析为主。并且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运用多媒体播放相关图表辅助指导学生看图。

    (2)情景模拟教学法:

    在学习完田纳西河背景后,学生对田纳西河流域有了认识,于是可以采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让学生探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产生的效益

    (3)通过思维导图的板书模式,以便于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和知识网络的形成

    4、教学程序

    (1)基于本节课内容结构,将本节课分为两课时:

    第一课时:田纳西河流域开发背景与综合治理措施以及产生的效益

    第二课时:

    1、以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分析思路为模板,分析长江流域的综合治理——以三峡工程建设为例

    2、配套练习

    (2)课前准备(主要为教学材料的准备):

    1、教师准备:PPT流域水系图;田纳西河地形、水系图;田纳西河流域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北美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图;长江三峡流域的背景资料。

    2、学生准备:地图册P68:流域水系图;田纳西河地形、水系图;田纳西河流域气温变化曲线与降水柱状图;考试图册P130,北美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图;书本;笔记本。

    (3)教学流程及时间分配

    第一课时

    1、导入:西江洪水图片导入,设疑:如何合理进行流域开发,为人类带来利益,避开灾难,引出田纳西河流域综合开发的正面例子进入新课。1分半钟

    2、利用准备材料,组织分析流域背景,并分小组发言,教师点评。18分钟

    3、创设情境,探讨田纳西河流域综合治理的措施与效益,并分小组发言,教师点评。15分钟

    4、随堂练习+课堂总结。5分半钟

    第二课时

    1、给出长江三峡地区背景材料(气候、地形、水系、社会经济等),迁移分析长江三峡的综合治理。20分钟

    2、练习反馈与总结。20分钟

    5、板书设计

    1、流域与水系概念

    2、田纳西河流域的开发

    高二地理说课稿之二


    平时的生活中,我们会看到各种各样的范文,范文可以为我们平时的生活提供不少帮助,你也许正需要一些范文作为参考,本站收集了《高二地理说课稿之二》,供您参考。

    一、教材分析

    1、本节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课程标准:举例说明产业转移对区域地理环境的影响。

    本课包含两部分内容:

    一是介绍产业转移的概念及分类;

    二是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2、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了解产业转移的概念、分类。

    2、运用实例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过程与方法

    通过小组讨论的形式,学会与他人合作,分析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产业转移案例的学习,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

    3、重点、难点

    重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难点: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二、学情分析

    学生已经学习了工业区位、工业化与城市化的相关知识,有了区域联系及产业结构升级的知识储备,又对区域分析、区域发展规划的一般方法有所了解,这都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学生对产业转移现象有一定的感性认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现实生活的经历和体验出发,让学生想思考,敢探究,进而使学生学会用地理的思维方式进行分析和表达。

    三、教学方法及学法指导

    更好体现“学习有用的地理”理念根据案例教学的特点主要采用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参与式探究教学法让学生通过“会学”达到“学会”的目的。

    四、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图片引入(四季沐歌太阳能热水器生产基地的转移引入)

    (二)新课学习

    1、实例分析明确概念

    实例分析:

    1、日本汽车产业向中国的转移————技术,市场

    2、服装,制鞋企业的转移————劳动力

    学生结合教材,解释产业转移的概念

    2、比较分析区分类型

    生结合教材分清类型:国际产业转移和区域产业转移

    3、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

    主要因素:劳动力、内部交易成本、市场

    其他因素:国际经济形式变化、原生产地用地紧张、环境污染等

    4、课堂活动

    (三)课堂小结:

    归纳总结,并强调:不同区域由于区位条件、资源状况、自然条件、社会经济等情况不同,经济发展水平不同,在产业转移中所处的环节、地位、产业转移的影响因素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异,因而在分析不同的案例时,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实用模板]高二地理说课稿


    随着互联网行业的发展,我们动不动就要写一些文章,范文可以为我们平时的生活提供不少帮助,范文主要包含哪些内容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实用模板]高二地理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承上启下的地位和作用

    “地球的运动”是地理环境的形成以及地理环境各要素运动变化的基础,因而也是高中阶段地理学习的基础。“地球公转与季节”是在介绍完“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和“地球自转与时差”之后进行的,从这点上说,此内容是“地球运动的一般特点”的一个延伸。同时,对后面第二章《地球上大气》的学习,特别是有关气候知识的学习,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注重“双基”的三维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在注重对基础知识和技能培养的基础上,确立以下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全球各纬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变化的规律;懂得运用地球运动的有关知识解释生活现象和分析实际问题。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前后关联知识点层层递进的学习,让学生学会运用相关图表来分析地理问题,并能理论和实际相结合综合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对图表分析能力的培养,是地理学科的突出特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使学生初步了解地球上许多地理现象都同地球的运动有关,从而对学生进行唯物主义教育,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3、教学重点与难点:

    天文四季划分的依据是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对于这个问题的理解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所以这部分既是重点也是难点。

    二、说学生

    1、知识基础:高一学生经过小学、初中的学习,具有一定知识基础,但水平参差不齐,对于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有一定感性认识,但理性的认识很少。

    2、学习能力:教材内容抽象,语言具有专业性的特点,图型分析涉及立体几何知识,而学生空间思维能力不强,有较大的学习难度。

    3、学习动力:本节知识在生活、生产上具有现实意义,对学生来说具有新鲜感,所以求知欲强,好奇心大,积极性高。

    三、说教法

    1、探究式教学法

    精心设问(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学生活动或多媒体辅助分析问题

    师生共同归纳探究结果(主要采用“读图、探究”的方法进行教学)

    2、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地球的公转本身就是一个运动过程,如果仅仅记住一些结论,不去研究它的过程,学起来会觉得很困难。因此,形象地演示地球公转过程就成为突破难点的必要手段之一。

    3、对比教学法

    比较法是地理思维能力培养中的一种,也是认识地理事物的基本方法之一,通过将教材中的内容,进行纵向、横向对比,使知识内容更加清晰、集中、有序。

    四、说学法

    要提高45分钟课堂教学质量,学法指导具有重要意义,根据新课标的要求和本节和知识结构的特点,遵循地理教学的基本特点与规律,学法指导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指导学生掌握识图、读图、用图的方法

    识图、读图、用图是学生学习地理要掌握的最主要的基本技能之一,同时也是学习地理的重要方法,昼夜长短的变化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的图形都内含于地球运动的动画之中,多且复杂。所以应加强这方面的指导。

    2、指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学以致用,用以致学”,昼夜长短和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是生活中可以体验到的,加强理论与实际的联系,用所学理论解释生活中的一些现象,有利于理论更好的掌握。

    3、指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的方法各种地理事物的规律,都是通过观察、比较而得出的,让学生学会在适当的时候对地理现象进行归纳总结,会大大提高他们的理解能力,思维能力并增强记忆。

    五、说教学程序

    教学环节教学内容设计目的

    联系生活,展示作息时间表,设疑导入不久前,我们学校的作息时间表进行了调整:早上上课的时间推迟了,而下午上课和晚自习的时间提前了,为什么呢?暗示学生通过以下学习可以解决的问题,激发求知欲。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范文


    伴随着科技的发展,我们可能会需要一些学习资料等范文,范文可以帮助我们自身的写作,你是否在寻找高质量的范文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初二地理教学设计范文,供大家参考。

    教材分析

    一、教材分析

    1、课标中对本节内容的要求

    课标六大理念之一是“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地理课要提供给学生与其生活和周围世界密切相关的地理知识,侧重基础性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增强学生的生存能力,而地形知识与实际生活联系紧密,让学生感受身边的地理是我们教学的重要任务。

    2、本节内容的知识体系

    地势西高东低,

    呈阶梯状分布,三级阶梯的自然分界线

    地势对河流、气候的影响

    3、本节内容在教材中的地位、前后教材的逻辑关系

    本节内容,体现了地形作为自然环境基础的重要地位,对于中国的气候、河流以及中国的经济都有重要的影响。所以本节放在了讲述中国自然地理的各章节之首,本节还与世界地理的关于地形分类、分布和形成的知识有着密切的联系。

    4、本节核心内容的功能和价值

    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这是我国地理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也是本节教材的重点内容之一,因为地形是组成地理环境的重要因素,它既受其他因素的影响和地质作用的制约,同时又严重影响着别的因素,因此,认识我国的地形特征,将为学习 以后各章节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情分析

    1、本节课的教学,教师要指导学生阅读分层设色地图引入,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参照图例,利用教材上的“沿32ON线中国地势剖面图”抓住图中颜色与高度的关系这一线索,启发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认识并总结出我国的地势特点:西高东低,大致呈阶梯状分布。

    2、八年级学生已具备了读图的能力,对世界的地形有所了解,在次基础上教师要指导学生认真阅读“中国地形图”和“地形剖面图”,从而得出中国地势的特点及阶梯间的分界线。

    3、本节学生的认知障碍点是对“沿32ON线中国地形剖面图”的理解。教学时,先让学生理解“剖面图”,举例说明,把一根萝卜竖着放,沿萝卜的中部剖开,同学们看到的形状就是一根萝卜 的剖面图,地形的剖面图也是如此。通过举例,让学生理解从中国的地形剖面图上可以清楚地看到,中国的地形是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如图

    教学目标

    1运用分层设色地图和地形剖面图,总结出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征,以及阶梯间分界线的山脉名称,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读图能力。

    2、利用分层设色地图和地形剖面图,学会读图、分析,初步学会根据收集到的地理信息,形成地理概念,理解地理事物的分布规律,联系实际归纳我国地势对其他因素的影响。

    3关心我国的基本地理国情,增强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点和难点

    本节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理解我国地形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基本特征。难点是利用“地形剖面图”和“中国地形图”指导学生总结出这些特征

    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播放《水浒传》的主题歌“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导入本课的学习,对学生进行知识情感教育,把人文感情融合在地形的教学中,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2、采用多媒体观看“中国地形图”(分层设色图)和“地形剖面图”,让学生在地图上直观地看,不同的颜色表示不同的高度,我国的地势西高东低呈阶梯状分布的特点。

    3、明确三级阶梯的界限

    看图讨论问题并分组归纳:三级阶梯的高度分别是多少?每一阶梯分别以什么地形为主?三级阶梯分别以什么山为界?

    再观看提前准备的景观图:青藏高原、黄土高原、四川盆地及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景观图片,让学生对三级阶梯内部的地形有一个形象的认识。

    4、对我国的地势特点进行评价,完成教材P23的活动题

    网友荐稿:行星地球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精选一篇


    随着写作规范的不断完善,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可以为我们平时的生活提供不少帮助,范文的撰写要注意哪些方面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网友荐稿:行星地球高一地理必修一第一章知识点精选一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1、天体的类别:星云、恒星、流星、彗星、行星、卫星、星际空间的气体、尘埃等。(陨石、回收(返回)的飞行器不属于天体)

    2、天体系统的层次:总星系(半径约200亿光年)——银河系(河外星系)——太阳系(日地平均距离1.5亿km)——地月系(地月平均距离38.4万km)。

    3、宇宙的两大特性:物质性、运动性(其运动是有规律、有层次的',天体间相互吸引、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4、大行星按特征分类:类地行星(水、金、地、火)、巨行星(木、土)、远日行星(天王、海王)。

    5、八大行星的公转特征: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6、月相:初一无月故为朔,初七八为上弦月,十五月圆称为望,廿三廿四下弦月。“上(弦月)上(半月)上(半夜)西(侧)西(方天空),下下下东东”。

    7、地球生命存在的原因:稳定的光照条件、安全的宇宙环境(三点共性)、适宜的大气和温度、液态水。

    8、太阳外部结构及其相应的太阳活动:光球(黑子)、色球(耀斑)、日冕(太阳风)。

    9、太阳活动--黑子(标志)、耀斑(最激烈),具有周期性(11年)、同步性、整体性。

    10、太阳主要成分为氢和氦,表面温度6000K,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辐射。

    11、太阳活动的影响:黑子--影响气候,耀斑--电离层--无线电短波通讯,带电粒子流――磁场――磁暴、极光。

    12、太阳辐射的影响:

    ①维持地表温度,促进地球上水、大气、生物活动和变化的主要动力。

    ②太阳能是我们日常所用能源(新能源、可再生能源)。

    15、晨昏线:沿自转方向,黑夜向白天过渡为晨线,白天向黑夜过渡为昏线(晨昏线上太阳高度角为0°),晨昏线为过地心的大圆。

    15、晨昏线与经线的关系:

    晨昏线与经线重合——春秋分(0°);晨昏线与经线交角最大----夏至、冬至(23°26′)

    初二地理教学设计1470字


    随着人们的教育质量的提升,我们会遇到许许多多的范文类型,范文对我们的生活有着重要的意义,范文可以为我们提供各种参考,希望《初二地理教学设计1470字》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目标

    1.了解我国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在地形、气候、河流流量和植被类型等方面的明显差异。

    2.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受不同的自然环境影响,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存在的明显差异。

    3.了解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㈡过程与方法发散思维和归纳思维

    ㈢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教学重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主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教学难点: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内部的差异性。

    ●教学媒体:多媒体。

    [导入新课]

    复习提问从而引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学习。

    1.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图5.9:《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

    ①在图中找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界线——秦岭—淮河一线。

    提问: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范围、位置

    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0%,人口占全国的40%,包括黄河中下游五省二市(陕、晋、豫、冀、鲁、京、津)、东北三省、安徽北部等。

    南方地区:面积占全国的25%,人口占全国的55%,

    一、北方和南方的自然差异

    自然差异主要是地形、气候、河流和植被类型等均有明显差异;

    2、屏幕显示投影图自然差异:《南方和北方地形图》

    ②请同学们说出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主要地形分别是什么?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

    南方地区:高原、盆地、平原、丘陵。③在图中找出哈尔滨、北京、武汉、广州等地,分别说出其位于南方地区或北方地区。二、屏幕显示投影图:

    (哈尔滨、北京——北方地区;上海、广州一一南方地区。

    ④读图填表

    区域最热月均温最冷月均温年降水量

    (较多/较少)季节分配

    南方地区7月接近30℃1月O℃以上较多较均匀

    北方地区7月25℃左右1月O℃以下较少主要集中在7~8月

    季节变化明显

    北方:温带季风气候

    南方:亚热带、热带季风气候

    活动2:由学生自己完成,找学生讲解:

    ①南北方河流在径流量和结冰期方面的差别和原因

    ②比较南、北方地区植被类型的差异及原因。

    3、区域内部也有差异

    ①图5.9:哈尔滨与北京年内各月气温和降水量是否相同?

    ②图5.10:东北林海雪原森林景观与华北温带落叶阔叶林景观是否相同?

    [课堂小结]略

    ●板书设计

    地理区域地形降水最冷月均温河流流量典型植被类型

    北方地区高原、平原、山地较少低于0℃小温带落叶阔叶林

    南方地区高原、平原、盆地、丘陵较多高于0℃大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活动与探究观察学校所在地的植被,了解其与当地气候的联系。

    设问导入: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人们,在生产方式、生活习惯、文化传统等方面是否也有很大差异呢?

    板书:二、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

    教师:北方与南方的人文差异具体表现在那些方面呢?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

    小组讨论完成下列表格的前两栏“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

    北方地区南方地区主要形成原因

    农耕制度土地利用类型

    主要农作物

    作物熟制

    传统运输方式

    传统民居

    其他不同

    学生回答所填内容

    教师:除了书中的举例,你还能说出北方人和南方人有哪些生活和文化等方面的特征?也就是表格中“其他不同”一栏你是怎么填的?

    学生:生活主食方面,北方吃面,南方吃米;运动项目;重要经济林木;……

    教师给予高度表扬

    学生阅读教材提供的阅读材料“北方地区和南方地区的文化差异”

    教师:应该指出的是,随着社会生产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南北方人民传统的生活习惯已经逐渐趋同。过去人们常用“南船北马”来形容南北方主要交通工具的差异,但现在这种差别越来越小,城市生活尤其如此。

    教师:观察教材图北方农村生活景观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北方和南方农村生活景观差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小组讨论回答,完成表格“主要形成原因”一栏,教师纠正、引导。

    教师总结:北方和南方人文地理特征的差异主要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例如就土地利用类型来说北方是旱地,而南方是水田,这是因为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相比,北方地区降水量较少,河流流量也小,水资源相对较为短缺,所以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旱地为主;相反,南方地区的农业生产主要以水田为主。正所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看来不同区域的人文活动与当地自然条件有着密切的联系,这是人地关系协调发展思想的极好体现。

    【高三地理试卷选择题(一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