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2023阿里山课件
  • 阿里山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25

    2023阿里山课件。

    我们经常会在阅读时读到一些优秀的范文,一篇好的范文会让我们学到东西,通过阅读范文可以让我们尽快将心情平复下来。看一些范文能够帮助自己了解更多的知识,你知道怎么写教师相关的优秀范文吗?经过搜索和整理,小编为大家呈现“2023阿里山课件”,希望能为您提供更多的参考。

    阿里山课件 篇1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体会作者对阿里山美丽风光的浓浓爱意和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会起来的共同愿望

    2.细点概括: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如画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并试着概括每处景物的'特征

    2.参照刚才标明作者行踪的语句,假如你是阿里山之行的导游,你将如何介绍今天的行程?

    听读课文49段,并设计题目,让学生思考:

    作为导游,在游览过程中,为激起游客游览阿里山的游兴,你最想给游客介绍哪一处景点,因为什么?请以下列句式进行描述

    作为一名游客,除了欣赏到宝岛台湾阿里山迷人的风光外,聪明的你在游览过程中是否还有别的收获?(可选择下列任一句式谈谈)

    在整个游览过程中,我发现了(明白了、懂得了、想到了)……

    “高山常青,涧水常蓝……”阿里山如一首含蓄隽永的诗,如一杯醇香甘甜的酒,如一幅优美的画,如一首动听的歌什么时候我们也能去看看拔地参天、威风八面的神木?当然,现在已经能成为现实

    3>我们已陶醉于阿里山美如画的自然风光中,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她,请你为阿里山写句广告词

    阿里山课件 篇2

    1. 揭题,读题。

    在传说下圈点 读读这个词语,你想一想所谓的—— 传说就是 口口相传 民间流传 ,这是一个民间故事 ,民间故事就是靠口口相传。

    1. 初读课文:读读故事,想想你有哪些词句是不懂的?等会可以来提问。

    随机补充释疑:阿里山(日月潭) 武夷山 台湾海峡台湾岛( 隔海峡 与大陆 是一家)

    (1)师:那么根据故事的一般结构,起因、经过、结果(不是逐段概括),那么这个故事的起因是什么呢?

    教师引导:那么都在讲妖怪什么呢?用最简单的话来说就是——妖怪作害(妖怪害人)

    那么这个故事的经过和结果又是怎样的呢?自己默读,能不能像这样提取几个关键的词语把经过和结果说清楚。

    (4)看着板书小标题,连起来说故事的主要内容。

    方法:像这样的民间故事往往可以抓住起因经过和结果来概括主要内容。

    师:老师曾经读到过这个民间故事的原文,其中有一段话是这样写的。

    出示原文:

    她先在村头的一块大岩石下练习射箭,每天迎着朝霞离开家门,顶着满天的星星才回到家中。她练啊练啊,手臂练痛了,练肿了,手上起了一颗颗血泡,血泡消下去后,又结起一层厚厚的老茧,强劲的弓,也不知道拉断了多少把。她一连练了九九八十一天,终于练出一手高超的射箭本领。她的箭射得又准又狠:要说准,天上高高飞行的雁群,她要射哪一只,就能弓响雁落;要说狠,箭头能从石头的另一边钻出来。

    紧接着她又练习使用大刀的武艺,又是一连九九八十一天,练成了一手好刀法。村头有一棵两臂合抱粗的大树,她一刀砍去,就断成了两截。

    师:你再对照着看一看,看看原文的意思浓缩为课文中这句话中的哪几个词语?(九九八十一天苦练 高超等等)

    民间故事的运用数字虚指就像鲁班学艺中的那样提到的九十九根椽子、九十九道弯……这里的九九八十一天强调的是花珊苦练本领的时间之久、过程之长、苦练的辛苦……是一种夸张的写法。

    师:原文既然把花珊苦练本领写得这么生动,为什么不写到课文中去呢?

    师:老师帮帮你,你看看经过部分哪个环节是哪个更加最重要?(提示该详则详 该略则略)

    出示课文第5自然段。我们一起读一读,先是怎么样呢?然后……接着……再……结果……,你可以用12345……序号来标记过程的顺序。

    师:一起读一读这些词语,课文把这个除妖的过程写得如此有序,如此具体,现在请你利用这些词语,简单的说一说上山除妖的过程。

    2.把除妖过程说生动。

    师:老师刚才把大家说的内容整理成了这样一段话。

    媒体出示,齐读。

    花珊发现两段绿光,断定就是妖怪,于是她搭箭射妖,举刀乱砍,结果地裂山断,妖掉沟底。

    师:请大家想一想,老师现在把课文中的第5自然段换成这句话,感觉如何啊?(不生动,民间故事口口相传需要生动)

    读读第5自然段,它又是通过哪些词句把这个除妖过程写生动呢?哪些语句吸引了你,自己划划。

    主要交流:语言的生动 抓住动作词语 断定 举 砍跳直直轰等词语 ……

    ①师:民间故事要口口相传,代代流传,不能断。现在请你当一当讲民间故事的小行家,来生动的讲一讲。自己练一练。

    ②抽讲一个,教师引导点拨。在讲的时候可以按照小标题的顺序,还可以把我们刚才找的那些写生动词语加进去。(这就是民间故事的魅力……)

    自读感悟:请你自己读一读课文的6-8自然段,找找你觉得想象很奇特和离奇的句子,等会我们来交流交流

    5.拓展:四大民间故事,课后我们自己去读一读,去感受一下民间故事的魅力所在!

    课件出示:四大民间传说——《牛郎和织女》、《白蛇传》、《孟姜女哭长城》、《梁山伯与祝英台》。

    阿里山课件 篇3

    1、学习课文移步换景的写景方法,感受阿里山风光的图画美,体会江山的美丽多娇。

    2、品味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体会课文表达的感情。

    1、学习本文融情与景、移步换景的写法;

    1、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的方法。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品味。

    1、播放《阿里山的姑娘》歌曲,滚动阿里山图片,学生跟唱,营造气氛,感受阿里山的美丽。

    假设在座的都是游客,而你是个小导游,请根据课文内容设计一份阿里山的旅游解说词。

    温馨提示:可小组合作讨论,找出作者的行踪,然后抓住不同地点的不同景物,安排好说话的顺序就行了。还有啊,千万别忘了你是导游,要注意语态和礼貌哦。

    步骤:1、小组合作朗读交流,划出游览行踪的句子,找出主要景点。

    归纳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台北松山机场——台湾中部城市嘉义——阿里山站——神木

    2、请个同学上来做导游,要求交代清楚游览的行踪和主要的景点,并注意礼仪常规

    (1)阿里山给人留下的总的印象是什么?文中哪句话交代的?

    (2)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学生找出后,教师归纳并展示图片让学生欣赏

    作者把阿里山的景色描写的很美,请自选一处你喜欢的景色欣赏品读,谈谈你的`感受,说说你喜欢的理由。(提示:可从修辞、节奏、感情等角度考虑)(教师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最喜爱的朗读方式品读课文,同时教师运用多媒体,再现阿里山如诗如画的风光)

    从感情的角度品味神木一段时,对神木的“神”需重点分析。(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的风风雨雨,由第六小节“离开了那浓浓团阴,决计长不出这么密、这么厚的青苔。”第八小节“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生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联想到有着古老而悠久历史的伟大祖国。进而体会作者渴望祖国同一的感情。

    阿里山的美是人工雕凿的美吗,由此可见台湾人的旅游景点有何特色?同学们假期也游玩过很多地方,远至北京、海南,近至镇江、丹阳,甚至后巷的江边。请你描述一下游玩过程中欣赏到的美景。

    五、学习反馈。

    学了本文,你有什么收获?(即本课达成目标)你对本文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

    如果我们大同要搞旅游开发,你准备怎样设计,请写出切实可行的方案或画出切实可行的简图。(注意:抓住大同的地理位置,经济特征,文化氛围以及民风民俗等特点。)

    七、板书:

    阿里山课件 篇4

    1、能认读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

    1、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通过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激发学生对美丽神奇的自然景观的热爱。

    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情趣。

    1.认识本课生字,理解生词。体会和感悟作者的一些表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阿里山雾的神奇景象,体会作者赞美大自然的感情,陶冶爱美情趣。

    一、 导入新课。

    同学们,你们见过雾吗?在有雾的天气里,感受过大雾的神奇吗?山里的雾和平原的雾是否一样?今天,我们一起感受一下《阿里山的云雾》。(板书课题。)

    二、 解题。

    阿里山在哪里?你了解它吗?(学生可能听过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可让其哼唱,先让学生对阿里山有一个美的印象,以提高其兴趣。)

    三、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要求: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弄清词义。

    2.边读边画出自己认为美妙的词句。

    四、 探讨课文内容。

    1.讨论第一段。

    这段告诉了哪些内容?(观雾的时间)—雨后;观雾的地点—去姊妹潭的路上;欣赏的对象—山间的云雾。)

    2.讨论第二段。

    (1)指名朗读,师生评读。

    (2)这段写了云雾的几种情况?“有些……有些……有些……有些……”你能发现这个、句式的特点吗?你觉得这样写有什么好处?(突出了描写对象,表达了作者对阿里山云雾强烈的喜爱之情,而且使语言的节奏和谐、流畅、富于旋律美。)

    (3)怎样理解“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请你用自己的语言将这种景象描述一番。

    (4)投影静止的云雾画面,学生欣赏。

    (6)配乐朗读,品味欣赏。

    3.论第三段。

    轻声自由朗读第三段,思考并讨论:

    (1)想象“云雾在山间翻滚、奔涌、升腾、追逐”的不同状态,并用语言或动作描摹出来。

    (2)教师配乐朗读,学生闭目想象。

    (4)讨论:作者为什么会对阿里山的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因其

    五、 播放配乐朗读录音,再次品味欣赏。

    六、 总结。

    学完课文,你有什么感受?

    1.能认读本课的生字词。

    2.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阿里山云雾的特点。

    1.训练学生综合运用已经学过的读书方法,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2.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提高理解和表达能力。

    3.训练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通过对课文的赏析,体会课文的语言文字美、意境美,受到美的陶冶,培养爱美情趣。

    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体现“自主研读、享受课堂”的教学理念,引导学生去自主研究与发现。教师是学生学习活动的帮助者、服务者、引导者、促进者。

    自读自悟,小组合作学习,自主探究。

    (一)重点 、

    理解课文最后一句“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1.作者为什么会对阿里山的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2.为什么说“原来温文沉静的云雾,这时竟成了诡秘的魔术师了”?

    1.通过感情朗读,使学生在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2。凭借问题情境的创设——为阿里山的云雾制作一部音乐风光解说片。

    1.教师引导学生通过渎、思、议、说和看、听等多种形式来探究课文在学生自主探究过程中,教师相机点拨,提供媒体帮助:

    2.学生课前搜集了解台湾的其他风景名胜。

    1.导语:我国地域广阔,有无数的名胜美景。今天,我们就去领略…—下阿里山的云雾这…神奇美景.

    2.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1)读准字音,自己认为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

    (2)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通课文。

    (3)在自学过程中,有什么好方法想介绍给大家忙解决,等会提出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2、3自然段特点;起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特点: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全班交流。

    说没有风的时候,云雾有哪些?起风时?

    1.学到这儿,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重点解决:作者为什么会对阿里山的云雾产生“莫名的惊愕与喜悦”?

    2.有感情地朗读,与作者产生共鸣。

    1.创设问题情境:刚才,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第2、3自然段,体会了阿里山的云雾在无风时像一幅精妙的山水画以犀起风时瞬息万变的特点。同学们觉得阿里山的云雾美吗?老师也觉得阿里山的云雾的确很美。老师突然有了一个想法,不知道同学们感不感兴趣。我们试着以第2、3自然段内容为依据,给阿里山的云雾制作一部音乐风光解说片,好吗?

    2.讨论关于“音乐风光解说片”制作的有关知识。(要有合适的音乐作背景,要有与文字内容相同步的图片资料,要配上有感情的解说。)

    3.为学生提供多媒体课件。(课件内容包括:①背景音乐5段;②图片资料20幅;③制作合成:学生可以在此窗口选定合适的音乐和图片资料;④解说放映:学生可在此进行现场解说的练习。)

    4.学生以4人小组为单位,组成研究、制作小组,共同商定音乐风光解说片的制作步骤和汁划。(从第2、3自然段中任选一个自然段。)

    1。作者为什么能把阿里山的云雾写得如此之美?(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2.这篇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根据阿里山云雾的特点,完成一幅文配画.可以加上自己的想像。

    2.写——篇赞美自然景观的习作,可以依照本文的写法。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你还知道台湾的哪些风景名胜,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2、感悟作者的表达方法,感受阿里山云雾的神奇景象,体会大自然的美,陶冶爱美情趣。

    教学方法:采用赛读法和赏读法进行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能力。

    同学们唱过《阿里山的姑娘》这首歌吗?哼一哼。这里不光人美且山也美,更特别的是哪里的云雾。今天,老师就带你们一块去尽情欣赏阿里山的云雾,看看与我们这里的云雾有何不同之处?

    1、借助字典,读准字音,弄清词义。

    1、自愿读自己喜欢的自然段。

    2、学生评议,纠正不正确的地方。

    1、分组。喜欢第2自然段的同学为A组,喜欢第3自然段的同学为B组。

    2、小组合作、探究学习,弄清你喜欢的自然段描绘的云雾的特点有哪些。(教师参与到各组适时引导,把握学生学习情况)

    3、比赛交流,看看哪一组学习成绩好。

    (注:A组同学要着重抓关键词“有些……有些……有些……有些……”和重点句子“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构成一幅绝妙的山水画”来介绍无风时云雾的特点。B组应抓住有风时云雾翻滚、奔涌、升腾、追逐,时深时浅、时远时近、时而汹涌而来、时而拂袖而去来体会其特点。)

    4、小结学习情况。同学们学习的特别投入,在此,老师给予你们特别的嘉奖,A组同学用“有些……有些……有些……有些……”为我们介绍了无风时云雾的特点,就请他们组用这种句式仿照书中句式练习写一段话。B组同学的介绍,让我们仿佛进入神话世界,奖励你们写一写我们这里的云雾,课后读给大家听听。

    刚才,小组学习中,同学们表现得很不错,阿里的云雾精妙、神奇、变化万千,难怪作者会的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如此美景真让人陶醉。让我们再来细细品赏吧!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观察我们这里的云雾,与阿里山的云雾进行比较看看有什么不同。

    阿里山课件 篇5

    文是选读课文,主要讲山里来了一个妖怪,打破人们的幸福生活。花珊决心除掉妖怪,她勤练本领,含泪告别母亲,勇敢地除掉了妖怪,因为武夷山断裂为两部分,花珊和妈妈分别,唯有在武夷山和阿里山上互相遥望,最后妈妈变成了石头,花珊变成了思母树。

    遗憾与不足:

    1、归纳本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没有达到用简练而清楚的语言归纳的要求。在这一点上,是由于我引导不到位,当发现学生无法用简练的语言进行归纳,心中只想到教学进度,没有俯下身,教给学生归纳的方法。我们八单元的'发现中教给的方法——段意串联法,引领学生进行归纳。比如,俯下身,让学生用几个简单的词语——苦练本领、泪别母亲、勇除妖怪、变成桧树,归纳每部分的内容,然后再行归纳,那学生就有所提升。

    2、因在教学设计没有充分预设学生通过预习已经能基本掌握文章的梗概,在教学中重复让学生再读课文浪费了宝贵了时间。以及,自己的语文基本功不扎实,把握课堂的能力不够,课堂教学不紧凑等原因,造成没有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临时放弃了欣赏没有缩减前中精彩段落的设计,将想象花珊练本领的写话练习变成了说话训练。

    阿里山课件 篇6

    设计理念

    新《语文课程标准》强调要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使学生在不同内容和方法的相互交*、渗透和整合中开阔视野,提高学习效率。本设计以语文学习为主轴,整合音乐、美术学科的教学方法,使静止的语言符号流淌出音乐的旋律、图画的意境;通过引导学生与文本多次对话,用立体化的文本去撞击学生的心扉,使学生在审美化的语言环境中感悟、积累、应用语言,获得读文后的愉悦感、收获感,提高情感的价值、审美的价值,从而真正享受我们的语文教学。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诵读课文,学懂生字词,积累文中优美的语言。

    2.感受云雾之美、之奇,领略大自然的绮丽。

    3.激发学生爱自然,爱宝岛台湾的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音乐激情,导入新课

    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

    同学们熟悉这首歌吗?唱的是谁?(阿里山的姑娘、小伙)。那美如水的姑娘,壮如山的小伙美丽的阿里山人民给我们留下了美好的印象。阿里山在哪?(在祖国的宝岛台湾)你们向往那儿吗?让我们一起跟随摄像机的镜头去那儿看看。

    二、画面渲染,导入情景

    师:在祖国美丽的宝岛台湾,有一个著名的旅游风景区阿里山,阿里山是个奇景纷纭的旅游胜地。有人把云海、日出、樱花和神木称为阿里山四大盛景。目前,在阿里山建有森林公园,公园最下方的铁路旁,有棵树龄超过300年,高50多米,15人才能合抱的巨大红桧树,被称为阿里山神木。日出也是阿里山的奇观,黎明时分,登临山顶的观日楼,可以看到远远的玉山轮廓在微弱的晨曦中逐渐升起的胜景。阿里山不仅林木茂盛、苍翠欲滴,而且野草鲜花布满山谷,盛开之时,馥郁绚烂。游人在花丛中往来,呈现一派春到高山樱似海,满山都是赏樱人的景象。山上有个樱花公园,在这里赏樱花更是美丽壮观。云海是阿里山最负盛名、最有代表性的美丽奇观。阿里云海被称为台湾八景之一。在阿里山区,还有慈云寺、树灵塔、姊妹潭以及高山博物馆、高山植物园等名胜游地。

    美吗?这么美的景物,都会深深印在每一个去过阿里山的游客的脑海里。这不,本文的作者华莎就把这种美诉诸于文字,奉献给了我们,与我们共享。

    第二课时

    一、生本再次对话,获得快感

    (一)创设情境,图文结合,感受云雾的情态美。

    1.播放录像。(无风时云雾的静态美)

    师:你们看,大雨刚过,美丽的阿里山全都笼罩在朦朦胧胧的云雾中,碧绿的千山万壑和朦胧的山间云雾构成了一幅多么精妙的山水画啊!美吗?

    自由读整段,体会整体的画面美。

    2.作者用他那生花的妙笔,向我们描绘了一幅又一幅的美丽图画。

    出示老师画的一幅云雾图(浓雾把一切都遮住了)

    a.猜猜老师画的是哪一句话描写的情景?(有些地方浓雾把一切都遮蔽了,无所谓天,无所谓树,也无所谓高山和深谷。)

    b.从哪儿看出来的?(用自己的话描述画面)

    c.给老师的画取个题目或题句诗好吗?

    云天雾海白雾茫茫不识阿里山真面目等。

    师:滚滚的白云,就像汪洋大海,真是虚无缥缈,身居广寒之感。

    d.用朗读来描绘这一幅云天雾海的美景。(阿里山的秀丽山川,全都笼罩在了浓雾之中。)

    e.学生读文、作画,领悟云雾的静态美。

    f.大雨初歇,当我们漫步阿里山的时候,会惊奇地发现:真是一幅绝美的画啊!课文向我们描绘了几处景物?

    g.你也想做一回小画家吗?选一处景,反复朗读,发挥想像,并把它画下来。

    h.学生读课文,并分组合作完成一幅画,最好配上题目或诗句。

    i.反馈:

    画面1:有些地方则显得影影绰绰的,有如笼着轻纱一般。(顺势理解影影绰绰)

    画面2:有些地方云雾停留在山谷下面,汇成一片茫茫的海洋,黛绿的山峰有如浮在海面的蓬莱仙岛。

    画面3:有些地方山雾只漂浮在上面,挡住山峰的上半,令你产生翠峦直插云霄的错觉。

    j.小组合作展示学习成果:(1)描述画面(顺势理解新词:影影绰绰、遮蔽、汇成、黛绿、翠峦、直插云雾)(2)吟诗(3)绘画

    设计意图:综合性学习应强调合作精神,注意培养学生策划、组织、协调和实施的能力。

    k.看媒体,师描述:站在慈云寺,阿里山宾馆等处观赏,云雾茫茫,山很远很远,却又像近在咫尺,把山谷遮掩得若隐若现,满山满谷浓雾弥漫,犹如置身于仙境之中,令人陶醉。如果把这时的云雾比作人的话,那她就是一个温文沉静的姑娘。你们喜欢这个姑娘吗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对她的喜爱之情。

    3.师生合作读好第二自然段。老师读总起句、总结句,学生读中间几句。

    二、进入情景,多元感悟,感受云雾的动态美

    师:当山风劲吹的时候,原来温文沉静的云雾,似乎成了诡秘的魔术师了。

    1.同学们看过魔术师的表演吗?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神秘莫测、千变万化、出乎意料、神奇)

    2.亲眼目睹阿里山云雾的神奇与美丽后,我是感到莫名的惊愕与喜悦。你也想去体验一下那份莫名的惊愕与喜悦吗?那就让我们读书吧!

    3.自由选择句子读。

    a.它令原来图画似的景致变化万千,万山苍翠,时隐时现,时深时浅,时远时近。(指生读,老师采访读者的心情:此时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惊愕?为什么喜悦?引导读出不同的心情。)师:云雾真是变化万千啊。

    b.忽而滚滚的云雾来了,从藏匿的山谷汹涌而来,淹没了眼前的一切;忽而它又拂袖而去了,只见袖带飘忽,瞬间似乎一切都没有发生过,但一切又确乎已经发生,给人留下了莫名的惊愕与喜悦。(采访,说感受,读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师:云雾变化真快,说来就来,说走就走。

    4.自由朗读整段话。

    5.自选音乐,配乐读。(提供几种不同风格的背景音乐,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舒缓的,激越的,沉重的等。)

    (设计意图: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的行为,应重视让学生自己走进文本,与文本交流、对话,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和体验,使学生有所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个性化的阅读收获。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6.师生合作朗读全段。

    三、生本第三次对话,获得收获感

    导游介绍阿里山云雾。

    (设计意图:学生与文本的第三次对话,引导学生超乎其外,审视、鉴赏文本,并把语言占为己有,内化语言,获得收获感。)

    师:无风时,阿里山的云雾如一位娴静的少女,给人一种静态美;起风时,云雾又如同一位诡秘的魔术师,给人一种动态美。你们想把这种美传递给更多的人吗?让我们来做一回导游好吗?

    1.发课外辅助阅读材料。(阿里山多云雾的原因)

    (设计意图:语文教学要放大,语文教师要树立大语文观。把课外资料引进课内,使精读与略读在课内进行有机整合,可以使我们的课变得充实厚实起来。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相等,努力拉近文本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用语文,让学生生活在语文中。)

    2.小导游任选一段练说导游词。

    3.反馈:导游分别介绍无风时和起风时阿里山的云雾。

    4.采访游客:去过庐山、黄山吗?那里的云雾也很美,在阿里山看云雾有什么特别的感受?

    5.采访导游:你是哪里人?祖籍?当导游几年了?想向大陆游客说些什么?台湾还有哪些旅游景点?

    四、总结全文

    听了你的介绍,祖国美丽的宝岛台湾,成了我们每个大陆同胞向往的地方,但因为种种原因,台湾还没有回到祖国母亲的怀抱,真想深情地向她呼唤:回来吧,宝岛台湾。

    阿里山课件 篇7

    教学目标:

    1.欣赏优美的语言,体会真切的感情;

    教学设想: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我的设想用读书笔记的方法让学生放手去体味,“与其告诉学生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不如让学生饱含感情地读两次”(一位特别教师语)

    3整体感知:播放歌曲《阿里山的姑娘》后提出问题:阿里山给人的最初印象是什么?(要求用原文的词语回答)欣赏、思考、发言

    1分组讨论:阿里山如画的风光主要表现在哪里?(完成目标一:寓情于景的写法)讨论、交流、思考、自由发言

    2语文活动:我来做导游,请一个学生带领大家同游阿里山。(主要训练学生的口语及找出本文作者的行踪。完成目标二:移步换景的写法)讨论、训练、自由发言

    3再次感悟阿里山的美:用幻灯片播放准备好的阿里山风景图片。(巩固本文的情感目标)欣赏

    4感受本文优美的语言:⑴先划出本文中自己认为写得优美的语句,然后小组交流;⑵请几个学生说说自己的所画的句子为什么写得好;⑶朗读这些优美的句子。思考、讨论、圈画及朗读

    5拓展训练:学习本文寓情于景的写法,通过描写春夏秋冬四季的景色来表达自己的情感体验。训练、讨论、自由发言

    1提出问题:⑴学完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⑵你对本文还有哪些不太明白的地方?综合、质疑、发言

    1.把刚才自己画出的优美的语句补充到读书笔记本上去,并任选两句进行仿写练习;

    2.完成《导学导练》上与本文的对比阅读。

    阿里山课件 篇8

    学习目标:

    1、欣赏阿里山如诗如画的美景,学习本文“融情于景”的写法。

    2、品味富有音乐美的语言。

    教学设想:

    1、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相结合,教师引导、点拨。

    2、语言的感知是本文的一个教学难点,主要让学生在反复朗读的基础上品味。

    3、借助多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

    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多媒体滚动阿里山的风景图片。营造学习氛围,让学生感受阿里山如诗如画的美景。

    刚才我们欣赏的这首歌曲《高山青》,是大陆地区流传及广的`一首台湾民歌,歌名中的山就是图片中所展示的台湾著名风景名胜阿里山。对于期盼祖国统一的我们来说,风景如画的阿里山令我们神往。但由于种种政治原因,想要亲身感受阿里山的魅力不是很现实。但是没有关系,今天我们就借助当代著名作家、美学家吴功正的文字在想象中游览阿里山,去感受阿里山的魅力。

    阿里山位于我国台湾省嘉义县东北,是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山的总称,主峰大塔山海拔2663米,东面靠近台湾最高峰玉山(高3997米)。阿里山风景区面积约有175公顷,阿里山的森林、云海和日出,誉称三大奇观。(多媒体展示森林、云海和日出的图片)

    阿里山是台湾著名的天然森林公园,出产世界罕见的高级建筑木材;又由于山区气候温和,盛夏时依然清爽宜人,加上树木葱翠,是全台湾最理想的避暑胜地。

    三、整体感知课文。

    1、从题目“纪行”这两个字引出本文的文体:游记。作者按照时间的顺序把自己浏览阿里山的行踪交待得很清楚。让学生快速浏览课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者句子。阅读时让学生注意以下字词的正确读音:

    静谧mǐ 参天cān 幢顶chuáng 红桧guì 姊妹zǐ 莽莽mǎng

    2、让学生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者句子。

    明确:“从台北机场搭机,仅四十分钟就到了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

    “经过三个多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

    “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

    “峰回路转,迂曲穿过一片林区,出现一泓水潭”

    “山间的曲径幽路”

    “在树身之间穿行了一阵,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

    下山的路上”

    3、由作者的行踪引出游记“移步换景”的写作方法。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

    1、找一找:

    作者在文中描写了阿里山的哪些景物?并试着给这些景点命名。

    (提示:可采用“形容词+景点名称”的形式给每个景点命名,即:“××的××”的形式。)

    2、师生互动,出示板书,多媒体显示。

    3、、欣赏美如画的阿里山风景。

    让学生品读自己最喜欢的一处景点。谈谈读后的感受,说说喜欢的理由。

    师生互动,老师对学生的品析加以评价,并做适当的补充说明。

    4、作者把“情”寓于阿里山的风景中,引出“融情于景”的写法。这种“情”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本文的语言富有音乐美。

    让请从文中找出几例品读,并作简要分析。

    (提示:(1)、修辞美:本文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引用等多种修辞,使文章的语言生动活泼;

    (2)、节奏美:交错运用整句和散句,大量运用叠词,形成了轻松、舒展、迂回、鲜明的节奏;

    体会神木丰富而深邃的文化内涵?

    1、师生互动。

    2、老师指导:由神木的创伤联想到台湾遭受有风风雨雨,“没有那无边无际的原始森林,是孕育不出神木这样的树中巨子的。”神木拔地参天,八面威风,雄踞山间,无可匹敌,它仍是阿里山的标志、灵魂。神木昂扬向上,生机勃勃,不折不挠,它是中华民族的象征。我们伟大的民族虽然历经磨难,却不折不挠,昂然屹立于世界强族之林。

    仿句:“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

    例如:不到泰山,何以能说到了泰安?不到玉皇顶,何以能说到了泰山?

    “假如你是一名导游,准备带领游客游览风景如画的阿里山,你该怎样向游客介绍游览的行程?请就此设计一篇导游词。”

    阿里山课件 篇9

    一、教学目的要求:

    1.反复读全文,感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

    2.学习游记采用移步换景的写法,描写了阿里山的风光。

    3.理解作者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生态发展旅游的理念,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合起来的愿望。

    4.学习文章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一)新课导入:

    (二)配音配景朗读课文,把学生引入到一种优美的意境中去。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课文思路。

    学生讨论、交流,明确:

    本文按时间顺序记叙了一天内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全文10段,可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1段),简述两岸学者欢聚台北的融洽场面,以《大海啊,故乡》和《高山青》开启全文,定下抒情基调。

    第二部分(2——9段),描写游览阿里山的全过程,这是游记的主体部分。

    第三部分(10段),写下山。仍以《高山青》作法,呼应开头,令人回味无穷。

    (四)探究:

    1.作者在课文最后写道:“我觉得,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那么阿里山的风光具体表现在课文的哪些地方呢?请同学找出来。

    2.课文中如此写道:“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不到神木,又何以能说到了阿里山?”你怎么理解这两句话?你对阿里山、阿里山的神木一带的风光有哪些认识和感受?

    3.有不少景色,我们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可就是说不出来,然“情”在不言中。这份“情”寓于文中,表现在课文的语言上,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试于文中找出两三处来,并作简要分析。

    (五)小结:本文通过移步换景,形象地描绘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由衷地赞美“阿里山的风光美如画”,赞扬台湾人民的生态意识和利用发展旅游的理念,含蓄地表达两岸人民的心融和起来的共同愿望。

    学生收集资料,做一份“台湾百科”的小报,互相交流,共同学习。

    台湾最负盛名的风景区--阿里山,并非仅指一座山,而是由地跨南投、嘉义二县的大武峦山、尖山、祝山、塔山等18座大山组成。从嘉义乘登山火车4小时可达风景区。区内群峰参峙,溪壑纵横,既有悬崖峭壁之奇险,又有幽谷飞瀑之秀丽。最高处海拔2663米,山虽不算高,但以其神木、樱花、云海、日出四大胜景而驰誉全球,故有“不到阿里山,不知台湾的美丽”之说。

    通阿里山的铁路可与“阿里四景”合称“五奇”。铁路全长72公里,却由海拔30米上升到2450米,坡度之大举世罕见。火车从山脚登峰,似沿“螺旋梯”盘旋而上,绕山跨谷钻隧洞,鸟雀在火车轮下飞翔。登山途中,尚可在几小时内历览热带、亚热带、温带和寒带四大类型的植被景观。从高大挺拔的桉树、椰子树、槟榔树等热带古木,到四季常绿的樟、楠、槠、榉等亚热带阔叶树,再到茂密的红桧、扁柏、亚极和姬松等温带针叶树,到了3000米以上,则是以冷极为主的寒带林了。这些奇木异树,在阿里山上汇成一片绿色的海洋。山风劲吹时,山林如惊涛骇浪,发出轰天雷鸣,形成阿里山著名的万顷林涛。

    凡是到阿里山的游客,都要亲眼看看“阿里山神木”的雄姿。在阿里山主峰的神木车站东侧,耸立着一棵高凌云霄的大树,树身略倾侧,主干已折断,但树梢的分枝却苍翠碧绿,树高52米左右,树围约23米,需十几人才能合抱。据推算它已有3000多年高龄,约生于周公摄政时代,故被称为“周公桧”,是亚洲树王,仅次于美洲的巨极“世界爷”。在周公桧的东南方有一棵奇异有趣的“三代木”。第一代树龄已逾千年,在它老死干枯的躯体中出生的第二代,也已根老壳空,残存的树干上又生出的第三代却枝繁叶茂,碧绿青葱,有3米多高。如此三代,同一根株,树中生树,枯而复荣,实乃世间罕见的神树。

    漫山遍野的樱花是阿里山又一奇观。樱花最盛处在阿里山“游客中心”一带,阳春时节,漫山遍野开满了殷红、洁白的樱花,一堆堆,一丛丛,艳丽多姿,与森林的黛绿嫩翠交织成一片锦绣,阿里山群峰像穿上了绿底红花的盛装,令人如痴如醉。

    黄昏的时候,阿里山经常出现景色壮丽的云海。登上山顶平台,放眼远眺,白云从山谷涌起,迎风飘荡,时而如汪洋一片,淹没千山万岭,露在云海上的峰类、树木好像一座座浮屿;时而如浪花翻飞,高潮迭起;时而如大地铺絮,足下一片白茫茫;时而如山谷堆雪,林海中山头若隐若现,颇似海市蜃楼。若是晴天,落日的万道金光照射在云海上,闪耀出千万种色彩,茶色、杏黄、宝蓝、艳红、碧绿、变化无穷,更显神秘迷人。

    游阿里山,不能不看日出。在阿里山名峰祝山之巅的平台上,有一座漂亮的观日楼。凌晨登临楼台,山中空气清新洁净,头上晨星点点,四周群山起伏,林涛声声。东方微露一抹红晕,淡若无有,却又似弥漫天空。刹那间红光蓦地增强,远方玉山苍色的轮廓突然镶上耀眼的金边,一瞬间,太阳似跳跃般地腾空出现在玉山上,万丈光芒四射,道道彩霞纷呈,青山翠谷,气象万千。好一个“日出奇观”!

    阿里山附近,还有姐妹潭和孔雀溪,也是游人访幽探胜之地。姐妹潭是两个相距百来步彼此相依相偎的小湖,犹如阿里山的两只水汪汪的眼睛。姐潭为长形,积水深黛,一往情深;妹潭呈圆形,积水清浅,明净似镜。环潭树木倒影如画,并有凉亭、小桥点缀其间。在阿里山林区,还有慈云寺、树灵塔、受镇官及高山博物馆、高山植物园等名胜。阿里山的风光,名不虚传,游人无不醉然。

    1.移步换景法。试举本册书中的实例。可以《老山界》等为例。

    2.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试举课文中的.语句为例。

    (三)“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风光。指名学生介绍阿里山的风光。

    (四)两篇文章比较阅读。

    分组讨论,写出读后感。每组抽一名代表发言。

    (五)文中运用了对偶、比喻、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试举例。

    交错使用整句和散句。试举例。

    (六)欣赏歌曲《阿里山的姑娘》,让学生把美景留在心中,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2.以《美丽的》为题,写一篇习作。600字左右。

    教后感:

    由于首次接触《语文课程标准》和洪宗礼先生编写的苏教版课本,在教学游记时,觉得应与以前用过的新旧大纲有所不同,如课中有一步骤为“假如我是导游”,请你以导游的身份介绍阿里山的风光。这较好地培养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在以前教学时,我一般让学生找出游踪或画出游历线路图即可。在教学这篇新课文时,我采用了比较阅读的方法,既有两篇课文的比较,又有“移步换景”这一知识点的比较。比较阅读这一方法,使学生在学习课文《阿里山纪行》后,能用之解决相关课文中的不少问题。所谓“举一隅而三反也”。在课外文章《阿里山风光》的引入与课后习作《美丽的》的布置上,我也较好地注意到了课内外知识的衔接。

    阿里山课件 篇10

    本文作者吴功正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7月初,他应一些台湾学者之邀,赴台讲学,期间,他游览了著名的阿里山,并为之陶醉,回国后写下此文。文章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形象地描写了游览阿里山所见的迷人风光,抒写了作者独特的内心感受。文章文质兼美,考虑到学生初次接触“移步换景”的写法,故在教学中作简单处理,把主要精力放在品评、诵读文章优美的语言上,让学生充分体会文章富有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了解作者移步换景的写法,认识祖国的壮美山河,品味作者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1、按游踪顺序,移步换景的写法;

    课前播放歌曲《高山青》,营造学习氛围。

    作者通过“移步换景”的方法把阿里山一幅幅富有鲜明特征的画面舒展自如地呈现在读者眼前,一步步把读者带进迷人的`阿里山,带到阿里山的灵魂——神木。

    五、学生讨论、交流,找出文中描写阿里山景色的段落,分别朗读。

    六、反复诵读、想像、品味美文、美景。

    1、一同学读文章,同桌闭目想像阿里山美景;

    2、欣赏阿里山风光图片,回味文中描写的阿里山美景,品味作者用词及语言美。

    学生摘抄优美语句,体会语言特色并用固定格式说明原因。这里准备一些例句,用以启发学生并提供比较材料,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深化认识。

    八、用自己摘抄的句子的形式与方法仿写。然后交流、诵读。

    本文语言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节奏感强,富于音乐美,具体体现在节奏美、拟声美、修辞美和音节美等四个方面,同时作者托物抒情、融情于景,又充分展示了情韵美。我们读这篇文章,会感到其声音和婉宽舒、柔美,从中可以体会作者的欢乐、爱慕之情。

    阿里山课件 篇11

    2.学习本文移步换景的写法。

    3.欣赏本文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的语言。

    1.提到我们祖国的宝岛台湾,同学都了解它什么呢?

    2.老师小结:提到台湾,我们首先想到的是它发达的影视业、便利的交通、美丽的夜景等。其实台湾虽小,但它却有着宜人的`风景。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介绍阿里山的文章。因为在台湾流传这样一句话:“不到阿里山,何以能说到了台湾?”

    2.本文作者吴功正,他是当代作家、文艺评论家、美学家。1997年7月初,他应一批台湾学者的邀请,赴台湾讲学,交流两岸文化。在此期间,他游览了阿里山,并深深陶醉于此。他想应把美丽的阿里山的阿里山描绘出来介绍给大陆读者,让更多的人了解它,于是这篇文章就产生了。

    二.通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1.学生快速浏览全文,找出表示作者行踪的短语或句子。

    (明确:“台北松山机场”“台湾的中部城市嘉义”“然后改乘森林小火车进山”“经过三个小时的运行,到了阿里山站”“从火车站到神木,尚有一段路程”“峰回路转,迂回穿过一片林区”“曲径幽路”“几乎在树身之间穿行,我们终于看到了神木”“下山的路上”)

    2.老师小结:这种写作的方法叫“移步换景”(即不固定立足点和观察点,一边走一边看,把看到的不同景物依次描写下来。一般游记都采用这种方法。)

    3.作者真正开始描写阿里山的景色是从第几节开始的?

    5.第一节不写景与课文有何关系,可否去掉,为什么?

    6.文中一共描写了几幅画,请同学们试着用四字短语概括一下。

    2.学生分小组讨论语言的特点。(老师提醒从修辞手法、语言的节奏美、图画的情韵等角度去讨论。)

    3.老师小结:A.善于抓住景物的特点,适当运用比喻、排比、反复等修辞手法。B.语言富于音乐美和情韵美,典雅、凝练、和谐、畅达,句式多样,富有美感。

    1.为什么说“神木是阿里山的标志和灵魂?”这说明什么?

    2.假设在坐的是游客,而你则是小导游,请设计一段阿里山景区的解说词。

    【2023阿里山课件】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