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师范文
  • >导航
  • >长相思课件(精华14篇)
  • 长相思课件

    发表时间:2023-05-24

    长相思课件(精华14篇)。

    教案课件是老师工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因此我们需要耐心静心地来撰写。写教案课件不仅要准确地反映出课程的创造性和智慧,还需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和教学方法的灵活运用。如果您正为撰写教案课件而发愁,不用担心,教师范文大全在这里为您搜集整理了有关内容“长相思课件”,希望能为您提供一些实用帮助。本文内容仅供参考,请您仔细斟酌。

    长相思课件(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看注释,观看插图,边读边想象,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乡愁在王安石的眼里是一片被春风吹绿的长江南岸,在张籍的笔下是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清代词人纳兰性德的笔下又是什么样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按照大屏上的提示读课文。

    二、初读词:

    1、屏幕显示:请自由读课文两遍,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多音字和生字的读音。

    检查朗读情况,齐读。

    2、再读词:

    读古诗词,除了读正确之外,还要读出节奏。请按屏幕上的提示再读词。

    屏幕显示:请自由读词,注意读的节奏,正确断句。

    检查朗读情况,指导“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和“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的朗读。

    3、反复读词

    我们不但要将词读得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词的韵味,那你们认为如何才能读出词的韵味呢?

    是的,我们要在理解的基础上有感情地诵读。我们要想将词理解透彻,还要初步了解词人的生平和词的写作背景。我也为你们准备了一些相关资料。

    大屏出示:

    纳兰性德(1655-1685),年仅31岁,满洲人,字容若,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纳兰性德自幼天资聪颖,读书过目不忘,数岁时即习骑射,17岁入国子监读书,18岁考中举人。主编了《通志堂经解》和《渌水亭杂识》,成就非凡。

    《长相思》写于康熙二十一(1682)年,时值伴随康熙帝出山海关,祭祀(jìsì)长白山。

    那现在我们就来细细地读这首词,字字句句地读。请看屏幕上的提示:

    请同学们借助注释,结合插图,字字句句地读,反反复复地读,边读边点画批注,尽量读懂。如果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同桌间相互讨论。

    三、学词体会意境

    1、现在我来考考你们两个问题,看你们是不是真的读懂了。

    纳兰的“身”在哪里?你从哪里知道的?

    山一程,“身”可能在哪里?水一程,“身”可能在哪里?“夜深千帐灯”,“身”可能在哪里?

    孩子们,词人经过了一道道山,一道道水,可谓经历了千山万水。那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呢?将你的感受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反复诵读: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2、词人的心又在哪里?

    身在征途,心在故园,那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是啊,深深的思乡之情。指导朗读。

    请闭上你的眼睛,边听边想象,此时你看到了什么?

    配乐朗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指名谈看到的情景。齐读全首词。

    3、“故园无此声”,故园,让词人魂牵梦萦的一个词啊,因为故园里有他快乐幸福的时光,有他和妻子的“赌书波茶”,有他和孩子的嬉戏追逐,有他和老人的围炉夜话……此时,让我们一起走进纳兰的故园,展开你合理的想象,写一写在故园纳兰幸福生活的场景。

    学生展示。

    4、是啊,故园的一切是多么温馨美好啊。但是,此时这里却没有鸟语花香,没有皎皎月光,没有幸福快乐。故乡的一切美好都破碎了,留给纳兰的只有回忆。现实只是“山一程……”齐读整首词。

    5、词读到这里,我相信,你们对这首词已经能读出韵味了,读出你自己的感觉了。孩子们,此时你有什么疑问要问纳兰性德吗?

    6、对,想家为什么离家,念家为什么不回家?不只是你们这样问,纳兰性德自己也无数次地问自己。他在征途中还写过一首词《菩萨蛮》。屏幕展示《菩萨蛮》。

    7、以各种不同的方式读《菩萨蛮》。

    四、小结:

    1、“轻离别”啊“轻离别”,纳兰真的是轻离别吗?不是的!他重离别啊!

    所以,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爱亲人,惜朋友,字字化作“长相思”,

    爱祖国,恤百姓,句句写满“长相思”。

    2、孩子们,如果你想进一步了解纳兰性德,请读《纳兰词》,如果你想读懂《纳兰词》,请读《一生最爱纳兰词》。

    长相思课件(篇2)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1.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2.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一)导入:

    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王安石产生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诗人张籍的心里产生了“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当夜深人静,当风雪交加的时候,诗人纳兰性德的心中又产生了怎样的思乡之情呢?

    1、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要把词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要注意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的停顿。明白吗?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有一个生字、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读准了。

    4、点一名学生读。

    5、读得字正腔圆,真好!“风一更”这个“更”是多音字,“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她都念准了。来,我们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6、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请你来读。其他同学注意听,特别注意他在读词句时,中间是怎么停顿的,是不是读得有板有眼。(生朗读)

    7、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一下?你有没有注意到,他在读“夜深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

    8、你们听出来了吗?对,这样读就叫有板有眼。我们一起读这两句词。

    9、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种读法。如果这样读《长相思》(快速而平淡地读),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读《长相思》(缓慢而深情地读),有感觉吗?有味道吗?

    10、读词就要读出这样的味道来。你们试着读一读,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生自由读《长相思》,再点生读)

    11、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面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

    12、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生齐读)

    1、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地长相思呢?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诗下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好,默读《长相思》。

    2、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没有。(板书“身”)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了,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榆关、山一程、水一程、帐)

    3、作者的身在哪儿?这几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板书:在“身”后面写“在征途”。)

    4、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板书“心”)纳兰性德的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心在哪儿?

    5、好。(板书:在“心”的后面写“系故园”。)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板书:在这两句上画了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6、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1、师课件播放一段音乐,孩子们,请闭上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

    2、师适时范读。

    3、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

    4、学生说,师小结。

    5、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又应该是怎么样的画面,怎么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看到的画面写下来。(生伴随着乐曲《琵琵语》,想象写话。)

    6、(在学生的写话过程中插话)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拉家常……(生继续在音乐声中想象写话)

    7、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进纳兰性德的故园。我们去看一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么样的画面和情景。

    8、学生汇报。

    9、故园的生活真是其乐融融啊!但是,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却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却都破碎了。(板书: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面写个大大的“碎”。)

    10、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高挂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13、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生齐读全诗)

    1、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破碎之心。我想,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该问一问纳兰性德了,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2、孩子们,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问过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过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样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课件呈现两句词)谁来读一读?(点读、齐读)

    3、问得好,孩子们,请你再想一想,除了纳兰性德在问自己外,还会有谁要问一问纳兰性德: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还有谁?

    4、长亭外,杨柳依依,妻子站在送别的路上,问纳兰性德――

    长亭外,芳草萋萋,儿子拉着父亲的手问――

    长亭外,秋风瑟瑟,白发苍苍的老人问纳兰性德――

    长亭外,雨雪霏霏,兄长递上一杯酒,问道――

    5、是啊,孩子们,许许多多的人,他的老父,他的爱妻,他的娇儿,他的兄长,还有他的朋友,都在问纳兰性德。我们再一起问一问纳兰性德吧: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6、(齐读)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7、轻离别?你们居然说我轻离别?(板书“轻”)我,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真的对离别无所谓吗?再读《长相思》,默读,你在哪儿体会到,我纳兰性德没有轻离别啊!(生默读《长相思》)

    8、我是纳兰性德,我想先问一问,你说我是轻离别吗?

    9、这就是为什么我身在征途却心系故园的原因所在,这就是我的那个梦会破碎、我的那颗心会破碎的原因所在。建功立业的壮志和理想,思念家乡的孤独和寂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化作了纳兰性德的《长相思》。(课件出示题目并播放音乐。)师: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生:(齐读)长相思。

    长相思课件(篇3)

    设计理念

    语文,是洋溢着灵性的美!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在平等交流中来感受和积累这一美的过程。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更是灵性与唯美的集中体现。经典诗词说到底,是对宇宙万物的洞悉、对人生的了悟,并以完整的形态出现,所以,诗词只能去“会”、去“意”、去“悟”,而这最好的策略是体验诵读,任何支离破碎的分解,都是缺憾!“诗活在诵读,诵读保护了诗的存在!”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能从字正腔圆的、通顺流畅的朗读过渡到情感诵读,培养语感。

    2、通过想象画面、情景体验和诵读的方法,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3、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想象、情景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构建“征途”、“故园”意象,体味“相思”,感悟“人性”。

    教学流程

    一、初读·印象画

    1、板书课题,(相思)相思是愁!离愁,春愁、乡愁。

    乡愁,在李白的笔下,是撒满床前的月光,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下面就请大家自由朗读《长相思》,看能不能发现些什么?

    2、初读四遍。

    前两遍:生字、多音字读准,字正腔圆。后二遍:讲究节奏,有味道。

    教师通过引读、带读、试读题目,引导学生按两个层次朗读,层层落实。

    板书:词的朗读要求:顺、懂、味

    3、两读过后谈感受

    师问:词读到这儿为止,《长相思》在你脑海里留下什么印象和感受?

    带这各自的印象和感受齐读词,读到词的字里行间。

    二、再读·形象画

    1、过渡语: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的长相思呢?学词只有印象和感受还不行,这还需要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现在请大家在走进课文,默读课文,仔细结合资料下边的注解,弄懂词的大意?

    (先讲大意,再讲解学习古代诗词的“意会”作用。)

    2、师:现在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们对这首词的大意“意-会”没有?

    一是:作者的“身”在哪里?(板书:身在征途)

    二是:作者的“心”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

    3、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打上圆圈再联起来)会有什么新发现,新体会?

    (启发学生开放思维,感受和体验作者相思之情)

    师谈话:一个远离,一个牵挂,远离越久,牵挂越长,征途越远,相思越长,所以题目是《长相思》,

    出示地图,(介绍背景)

    一说:身心分离的内心世界。

    二读:齐读作者身心分离的那种心情

    三、品读·新印象画

    1、师范读,生跟读,亲近文本,展开联想和想象,构建“征途”意象。

    2、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

    四、悟读·现实画

    a)师谈话:美好而浪漫的画面和场景,却在现实中破碎,在征途中破碎,只有“聒碎乡心梦难成”(板书:碎)

    b)指导悟读。谁来再读读《长相思》?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杨柳依依,春暖花开,没有亲人的关怀和问候,只有……

    在这里,晚上,没有皎洁的月亮,没有甜美的饭菜,更没有和妻子,儿女一起的温暖与幸福,只有……

    在这里,没有(学生写的场景)只有……

    c)齐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是长相思,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进入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灵,齐读《长相思》。

    五、研读·人性美

    a)师谈话:同学们,词读到现在,我已经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声中带情),那么作者作为一名出生于宦官之家,书香门第的才子,又是名门望族,为什么还要忍受相思之苦、相思之痛,这是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b)出示纳兰性德的《菩萨蛮》。重点感悟“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c)板书:“爱祖国建功业”(人性美)

    d)总结

    长相思

    清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长相思课件(篇4)

    1、能字正腔圆地诵读《长相思》,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通过边读边想象、情境诵读等方法品味诗人身在征途、心在故园的凄婉情思。

    3、了解“故园”催生的丰富意象及文化内涵。

    康熙二十一年,身为御前侍卫的纳兰性德扈从康熙去往山海关外的盛京(沈阳)祭祖。词的上片从“山一程,水一程”的叠用,来说明身离故乡之远;下片以“风一更,雪一更”来渲染作者此时孤寂情怀。风雪打断了他思乡之梦,懊丧之余,他更加怀念故园的宁静详和。本首词表达的是对“故园”无尽的思念。纳兰性德推崇南唐李煜,词风清丽自然,缠绵悱恻,反映到这首《长相思》上,虽然写旅途思乡,却也写得悠长动情。

    一、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四、读到这儿为止,你感觉到作者表达的是一种怎样的感情?

    1、作者的身在哪里?

    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2、白天,这支队伍走了一程又一程,到了夜里,他们驻扎下来。你看到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4、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看着征途中的作者,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风雪交加、帐篷里的士兵思念亲人,无法入睡。

    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

    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

    享受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啊!

    6、古往今来,有许多诗人词人饱含深情地写下他们的故园,请同学举说说。

    ﹡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来日绮窗前,寒梅着花未?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长相思课件(篇5)

    设计理念:

    语文,是洋溢着灵性的美!语文教学,是教师、学生和文本之间在平等交流中来感受和积累这一美的过程。中国古代经典诗词,更是灵性与唯美的集中体现,所以理解这首词时要让学生借助注释,结合画面展开丰富的想象,体会诗人的心情,读出诗的韵律美,体会诗的内涵。在感悟诗词要多去“会”、去“意”、去“悟”,少一些支离破碎的分解,多一些体验诵读!

    教学目标

    1、学会文中生字,能从字正腔圆的、通顺流畅的朗读过渡到情感诵读,培养语感。

    2、通过想象画面、情景体验和诵读的方法,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和人性之美。

    3、初步了解诗词的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古代经典诗词的方法。

    教学重点

    在想象、情景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相思之情。

    教学难点

    在想象中构建“征途”、“故园”情景,体味“思乡情”。

    导学案:

    1、读准这首词。能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聒碎”等词语。

    2、借助注释、查阅资料、工具书等,感知这首词的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边读诗词边展开想象,体会作者在征途中是怎样的情景,心情是什么样的?

    4、背诵古诗。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板书课题,之前我们已经读准了这首古诗,现在我们再来读,要注意诗的节奏,做到字正腔圆。

    二、品悟古诗

    1、过渡语:长相思啊长相思,作者为什么要如此的长相思呢?学词只有印象和感受还不行,这还需要走进词人的心灵世界。现在请大家在走进课文,细细感悟作者的内心世界。

    2、你都是用哪些方法理解古诗,总结(多读几遍、借助注释、结合插图)

    3、学生自由理解。

    4、师:说说作者的“身”在哪里?(板书:身在征途)

    征途中,作者是怎样的情景?

    展开联想,构建“征途”意象。

    开放思维,创造想象,描写浪漫生活,构建“故园”意象。

    小结:一个远离,一个牵挂,远离越久,牵挂越长,征途越远,相思越长,所以题目是《长相思》。

    5、师谈话:美好而浪漫的画面和场景,却在现实中破碎,在征途中破碎,只有“聒碎乡心梦难成” (板书:碎)

    指导悟读。谁来再读读《长相思》?

    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杨柳依依,春暖花开,没有亲人的关怀和问候,只有————

    在这里,晚上,没有皎洁的月亮,没有甜美的饭菜,更没有和妻子,儿女一起的温暖与幸福,只有————

    在这里,没有(学生写的场景)只有————

    6、齐读。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都是——长相思,请同学们想象画面,进入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心灵,齐读《长相思》。

    三、拓展升华

    师谈话:同学们,词读到现在,我已经能够真切的体会到(声中带情),那么作者作为一名出生于宦官之家,书香门第的才子,又是名门望族,为什么还要忍受相思之苦、相思之痛,这是为什么?

    交流资料:纳兰性德(1655—1685)字容若,满洲正白旗人。清康熙十五年(1676)进士,官一等侍卫。生平避谈世事,故词也主要写离别相思及怨夏悲秋等个人生活感受。词的风格直抒胸怀,婉约清新;但过多哀思,情调消沉。

    四、课堂总结:

    收集思念家乡的其他古诗词。

    板书:

    长相思

    身在征途

    心想故园

    长相思课件(篇6)

    长相思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读准《长相思》:反复诵读后讨论: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印象和感觉?

    3、读懂《长相思》: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征途)你从哪儿读懂这是在行军途中?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心在故园)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4、小结: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想象上阕的情境: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自由朗读词的下阕,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音乐、画面)

    3、对比引读: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4、小结:《长相思》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质疑问难:

    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2、互文印证:

    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3、回归课文: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4、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二、品读诗句,领悟感情

    学习《秋思》:

    1、指名朗读古诗。

    2、借助图、课后注释交流诗的大意,结合重点词随机点拨引导:

    ⑴“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洛阳城里见秋风”句点拨:

    ①“见”什么意思?见到什么?(秋风)

    ②看到“秋风”这个词,你会想到什么?(秋高气爽,凉风习习,心旷神怡;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寂寥肃杀。)

    ③秋风是没有形状的,难道真的看得见?“见秋风”,其实见到的是一幅怎样的景象?(感受萧瑟冷清之氛围。)

    ④课件播放繁华的洛阳城,再对比反衬引思:面对如此繁华的洛阳城,诗人却只“见秋风”?

    通过想象画面、对比反衬诗人思乡之情。

    “欲作家书意万重”句点拨:

    ①“家书”是什么意思?古人说,家书抵万金,假如你给家中写信,会写些什么?

    ②简介:张籍出身寒微。幼年家贫,年纪很小,就远离故乡,到二十五、六岁时,已经历了浪迹天涯的羁旅生活。常年四处奔波、漂泊异乡。他祖籍吴郡,后客居洛阳。

    ③想象说话:

    假如你就是诗人,就是远离故土思念家乡的诗人,你会在家书中写些什么呢?

    ④秋风落叶唤起思乡梦,让人一言难尽呀!用诗中的话说,就是什么?(意万重)反复读“意万重”,读出“意万重”之感。

    在这里,朗读不再是机械录放,而是学生个人情感的渲泄。

    ⑤情感朗读前两句诗。

    ⑵“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从这两句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

    点拨:①看看文中插图,找找画的应该是哪句诗的意思?

    ②“开封”是什么意思?(打开封好的信)什么时候“开封”?为什么当信快要送出的时候又“开封”?“恐”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会恐“说不尽”?(意万重、匆匆)说不尽什么?

    ③换位思考,写话体验:出示提示语:

    想一想,如果你是诗人,在这秋风瑟瑟的时节,给家乡的亲人写了一封家书。临发前,又将封好的信拆开,你当时心中会说什么?家书“开封”后,你会怎么做?(添上一笔,补上……;重新合上,只字未动。)如果你是“行人”,你目睹了诗人这一奇怪举止,你心里怎么想?你想对诗人说些什么话?想象画面,把秋思改写成一个小故事。

    图文结合,想象画面,换位思考,丰富语感。

    学生自由练习,全班交流,引导学生反复朗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3、诵读全诗,说说在诗人眼中,乡愁是什么?(一封意万重、说不尽、临发又开封的家书)。

    学习《长相思》:

    1、朗读全词,读通,读出节奏感。

    2、谈初读感受:

    读了这首词,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

    3、欣赏课文插图,对照文中注释,尝试用自己的话互说插图所绘情景。

    (学生默读并思考词意,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4、全班交流:

    ⑴感受边塞军旅生活之苦:

    ①说说让你感受最深的一句诗的意思。

    ②相机理解“一程”“一更”“此声”是指什么声音?想象“山一程,水一程”、“风一更,雪一更”的情景,听着寒风朔雪的嘈杂声,叫人无法安睡的情景会带给你怎样的感受?

    ③联系生活谈谈:踏遍千山万水,风雨兼程,你们有没这样的感受?你觉得边塞军旅生活怎么样?朗读体会边塞军旅的千辛万苦。

    联系生活放谈感受,由生活走向文本,激起学生情感体验。

    ⑵想象故园和谐宁静之美:

    ①“故园”是什么地方?为什么他想到了“故园”?他可能想到故园的什么呢?

    ②全班交流:

    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祥和,有的是亲人关爱,有的是温暖舒适……

    ⑶对比反衬“碎”字之苦涩:

    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碎在征途上,碎在风雪中,碎在心坎上,谁再来读《长相思》?(带着心碎的感觉读下阕。)

    3、质疑:

    既然身在征途,身系家园,感觉那么的心碎,那为什么还要参加边塞军旅生涯?引导学生明白好男儿心系故园,更爱国家。

    4、有感情的朗读全词。

    三、总结延伸,升华情感

    1、再次回读这三首思乡诗词。

    2、体悟这三首诗词表达方法之妙:

    (第一首,借景抒情,浑然天成;第二首善于从寻常细节入手,刻画入微;最后一首善于将写景与叙事融于一体。最终目的都为抒情。)

    3、山水相隔,隔不断我的思乡情;鸿雁传书,表达不尽我的思乡意;风雪聒耳,吹不断我的思乡情。让我们一齐诵读这千古名作《泊船瓜洲》,《静夜思》,《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师生齐诵读)

    反复诵读,感悟特点,升华情感。

    4、乡愁,是游子心中难解的结;故乡,是游子心头永恒的家。多年以后,当我们离开家乡,远离故土,我们的心中,会情不自禁地涌起那一股股思乡情!

    四、作业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学生练写。

    4、课后收集表达思乡情绪的诗词,交流,比较一下这些诗在表达方法上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长相思课件(篇7)

    教学目标:

    1、知识和能力:正确读写榆关、那畔、千帐等词语,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默写课文。

    2、过程和方法:通过看注释,查阅资料,边读边想象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诗句的意思。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体会作者的思乡之情,揣摩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设疑激趣,导入新知

    1、导入

    师述: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表达思乡之情的新的古诗,还记得吗?谁愿意为大家背一背,还要请你说说作者是运用什么描写手法来表达思乡之情的?

    师述:《泊船瓜洲》中王安石通过写景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秋思》中张籍通过叙事表达了自己的思乡之情,清代词人纳兰性德又是怎样表达自己的思乡之情的?

    2、析题

    师述: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的这首词,请看课题,你认为课题应该怎样读?

    【设计意图】

    这一设计意在在复习、巩固本课中前两首诗同时,为新词《长相思》的学法打下伏笔,做好铺垫。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师述:请同学们自由朗读《长相思》。多读几遍,什么时候读得正确流利,什么时候停下来。

    学生展示朗读,学习更、聒。

    2、再读课文,读得有感情。

    师述:我们学过许多古诗,同学们读起来都是朗朗上口,味道十足。你能试一试也读出这首词的味道吗?

    师述:读得真有味道!老师看到同学的眼里都是智慧的目光,再看看谁是火眼金睛,你们注意到这里没有?这是词的特殊形式,以空格为界,空格前面的部分叫上阙(板书、注音),空格后面的部分叫下阙。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意在指导学生通过自由读、展示读、赛读、小组合作读等形式的朗读,把词读正确,读流利,读出味道。同时解决多音字更和生字聒,指导学生分清词的上下阙。

    三、精读课文,了解词意

    (一)上阙

    1、了解词意

    师述:好一首长相思,唱出了作者在旅途中的所见、所闻、所感,这首词写的是什么意思?请大家结合书下注解和课文插图先想一想,再在小组中讨论一下。同组的同学可以互相帮助。

    2、指名回答

    师述:你们读懂了吗?先来看上阙。谁来说说?

    师述:你还能读出征途的艰辛吗?接读身向榆关那畔行。从你们的读中,我感受到了将士们在跋山涉水,从这身(板书)中,我仿佛看到了纳兰性德身处其中向着山海关进发。你们又看到了谁?

    师述:是呵,在二月清寒的时节,在苍苍茫茫的旷野里,这千万大军驻扎下来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先自己想一想。出示课件,你能根据刚才的想象,结合画面,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这景象吗?(这是出现在什么时间的场景?夜晚的天空是怎样的?你能将它也融入你所描述的画面中吗?)这样的景象你能用一个词

    来概括吗?

    师述:著名的大学者王国维盛赞此句为千古壮观,就在于纳兰性德用寥寥五字,就描绘了这幅壮观的景象,使人的心灵受到巨大的震撼,能否通过我们的朗读将这幅画面展现出来呢?

    师述:我也加入进来,我们一起来读怎么样?

    师述:太棒了,大家不仅读出了路途的遥远与艰辛,还读出了这千万大军征程中的壮观之美。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意在运用词句变式法,让学生诵读中感悟征途的遥远与艰辛,再结合书上插图,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体悟千万大军驻扎苍茫旷野的壮观景象,即入情入境,走入作者内心,又为对下阙的理解打下情感基础。

    (二)下阙

    师述:大漠孤烟,长沙落日,军旅之途纵有无数壮观美景,然而更多的却是风餐露宿中的煎熬,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词的下阙。谁来说说下阙的意思?

    师点拨:1、这样猛烈的暴风雪,是什么样的呢?天地之间,白茫茫的一片,狂风伴着雪片扑面而来,令人不寒而栗。听(课件播放),狂风就是这样呼啸而过。

    师点拨:2、我们能否把这猛烈的风雪读出来呢?

    师指导:3、指名读。一组试试+再加一组+全班一起来

    师点拨:4、这猛烈的风雪能让作者安然入梦吗?当他从梦中惊醒之后,心情怎样?请你用文中的话语概括:心碎。(板书)他为什么会心碎?多么凄美的词句!谁能读出来吗?

    师述:5、听着这一更又一更的风雪声,作者想到了他的______。(板书:故园)

    师述:假如你就是作者,请你闭上眼睛,想象一下,你心中的故园是怎样的呢?

    师指导:请把你心中的故园和同桌说说吧。

    师指导理解故园无此声。

    师点拨:故园如此美好,在这里,此时此刻,作者能感受到吗?

    师点拨:此声指的是什么声音?(暴风雪声)

    师点拨:故园没有这些声音,有的是温馨、安宁、祥和,还有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师述:孩子们,一个无此声,真是于无声处胜有声。这首词将写景、叙事结合在一起,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心情?难道只有作者一个人思乡吗?

    师述:是的,还有千千万万个将士的思乡之情,所以这首词才会让人觉得壮美而浓烈,读来荡气回肠。来,让我们一起再来读读下阙。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意在以风雪声激荡学生的心灵,以恰当得铺垫,引导学生合理想象,帮助学生感受故园之温馨安逸,从而产生强烈的情感撞击,悟心碎之凄美悲壮。学生在这样的情感世界里,自然愈读愈有味道,愈读愈见作者真心本意。

    四、拓展学习,升华感情

    师述:像这样描写思乡之情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先想想,再请你写一句。谁先写完谁先读。

    师述:这一单元的语文园地中就有一些这样的诗句,谁能读给大家听听?师述: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远离故土的人,总会思念自己的家乡,这是人世间美好的感情。在本单元后面的几篇课文中,我们将继续学习游子飘泊在外的思乡之情。

    师述:北方的风雪勾起了作者无尽的乡愁,他胸怀豪迈踏上征途,却又心系故园,碎梦难圆。于是这丝丝情怀都化作这长相思。作者的这种情感也使身在异乡的刘老师深受感染,读着这首词,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家乡的秦砖汉瓦,白发双亲,来,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这长相思!

    师述:读得多好啊!作者描写的一个个景象,通过你们的读,你们的写,你们的思考,你们的表述,逐一展现了出来。词让宋代人写绝了,但是谁又曾想到到了清朝,又出现了这样一位不亚于宋朝的词人纳兰性德。在见到你们之前,我以为这首词已经让别人读绝了,没想到你们读得这么好,一句句多感人呀!会背了吗?再来背背吧!(师生配乐背诵)

    师述:你们甜美而激情的声音,专注的目光,端坐的身姿,淋漓尽致地表达

    第5/7页

    了纳兰性德的思乡之情,此时此刻,老师再多说一句都是多余的。下课。

    【设计意图】

    本环节设计意在总结词境,升华情感的同时,引入语文园地中的诗句,拓宽学生思维,将单元学习的理念传达给学生,使学生在兴趣盎然中积累语言,丰富阅历,更掌握方法。使学生在充分的拓展阅读中,感受思乡之情的意蕴绵长,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魅力,带着这样的情感积淀重返《长相思》,学生的兴味定会更浓,思乡情更深,吟诵出的美也更壮丽、辽阔。

    五、板书设计

    身行写景

    故园思乡

    心碎抒情

    长相思课件(篇8)

    学习目标

    一、感悟诗人浓浓的思乡之情

    二、把握数量词的作用

    课时安排

    1课时

    学习思路

    自学探究

    听说读写

    学习过程

    一、课前检查

    1、泪咽却无声,只向从前悔薄情,凭仗丹青重省识,盈盈。__________。

    2、谁翻乐府凄凉曲?风也萧萧,雨也萧萧,__________。

    3、__________相思相望不相亲,天为谁春

    4、__________何事秋风悲画扇

    二、导入新课

    一片伤心画不成。

    瘦尽灯花又一宵。

    一生一代一双人,争教两处销魂

    人生若只如初见

    情真意切,显现着一种华贵的悲哀,一种优美的感伤

    三、作者简介

    谈谈你所知的纳兰

    1、性德:性柔如水,高悬德义

    2、出身富贵避凡尘

    人生只若初相见

    3、华贵的悲哀,优美的感伤,凄惋处令人不忍卒读

    “家家争唱《饮水词》,纳兰心事几人知”

    四、读背中整体感知

    1、教师配乐范读

    2、学生谈谈听后的深切感受

    3、在吟咏中背诵《长相思》(两分钟)

    4、成果展示

    山——————,水——————,身———————,夜———————。

    风——————,雪——————,聒———————,故———————。

    小结:一夜风雪,一夜征程,远在边关的词人总也不能入梦,心中泛起了被风声搅扰的思乡涟漪。

    五、问题探究

    1、品味词中蕴含的浓浓思乡之情

    (注意从词性这方面入手)

    名词:山水 风雪

    动词:碎

    代词:那畔

    形容词:故园

    数词:千帐灯

    否定词:梦不成,无此声

    小结:

    山一程,水一程,程程行满相思情

    风一更,雪一更,更更铺下孤寂梦

    数词虽小,魅力无穷

    经典数词

    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水面清圆,一一风荷举

    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支春带雨

    2、赏析“山一程,水一程”与“风一更,雪一更”中数词的作用。

    明确:

    (1)、对仗工整,节奏感强,使文字呈现连续不绝之势,词风更缠绵。

    (2)、山高,水远,风大,雪重,夜长,层次清,立体感强,给人一种苍凉、孤寂的厚重感。

    (3)、程程都有亲人影,程程都有送别情,画面感强,想象丰富。

    (4)、故乡远,孤寂深,表达出浓郁的思乡情。

    六、描写修改

    拿出我们课下对这首词的描述,融入浓浓的思乡情,再次修改,走进纳兰的相思世界(一分钟)

    小结

    思乡情,在历史长河里,永不枯竭,超越民族,超越国界,没有肤色之差,没有男女之别。

    长相思课件(篇9)

    【教学过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1、导入:

    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2、读准《长相思》:

    反复诵读后讨论: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印象和感觉?

    3、读懂《长相思》:

    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什么意思。

    讨论:

    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征途)你从哪儿读懂这是在行军途中?作者的心又在哪里?(心在故园)你是从哪儿读懂的?

    4、小结:

    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1、想象上阕的情境:

    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2、自由朗读词的下阕,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音乐、画面)

    3、对比引读:

    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指名朗读词)

    4、小结:

    《长相思》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1、质疑问难:

    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2、互文印证:

    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3、回归课文: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4、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长相思课件(篇10)

    【教学过程】

    一、以诗引题

    (出示王安石名句: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二、学生初读词

    1、要求:

    ⑴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⑵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2、教师指导学生读通词句:注意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

    3、学生反复读,边读教师边指导停顿。

    三、初读后想象

    1、让学生说说词给自己什么印象?

    2、要求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四、悟词意

    1、分组合作学习,结合注释体会词意。

    2、教师提两个关键的问题检查学生的学习情况:

    ⑴作者的“身”在那里?

    ⑵作者的“心”在那里?

    3、学生再谈体会。

    4、练习有感情朗读,读出作者“身”与“心”分离的感受。

    五、想象画面

    1、教师放音乐指一学生读,学生想象画面。

    2、说说自己看到了什么?

    3、练习朗读。

    4、写片段: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5、再读。

    六、课堂延伸

    1、出示“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2、创设情景,感情升华。

    长相思课件(篇11)

    教学设计书写形式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根据具体的内容要求灵活展现,应不拘一格,写出个性,写出创意,写出风采。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王崧舟长相思教学设计,欢迎阅读参考,希望您喜欢。

    【教学目标】

    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长相思》,进一步感受词的抒情韵律。

    2.了解“风一更,雪一更”的互文手法,感受“更”在古典诗词中的特殊情味。

    3.通过想象、质疑、情境诵读,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重点】

    在想象、质疑和情境诵读中,体验诗人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矛盾心情,感悟诗人天涯行役的相思之苦和相思之深。

    【教学难点】

    在移情想象中建构“故园”的丰富意象,体味“故园”的文化意蕴。

    【教学准备】

    教师制作《长相思》多媒体课件。

    【教学流程】

    一、借助注释,读懂词意

    (一)导入

    师:在王安石的眼中,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江南岸的春风;而到了张籍的笔下,乡愁又成了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那么,在纳兰性德的心中,乡愁又是什么呢?

    (二)读准《长相思》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长相思》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

    (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

    师:《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长相思课件(篇12)

    教学目标1.能字正腔圆、有板有眼地诵读

    结合诵读穿插讨论:

    ──“更”为什么要读平声?

    ──什么人听得到打更的声音?更声对这些人意味着什么?

    ──“风一更,雪一更”是不是“先刮了一更的风,再下了一更的雪”的意思?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些什么印象和感觉?

    (三)读懂

    师:带着这些印象和感觉,默读《长相思》,看看书中的插图,读读书中的注释,想想这首词大概讲了怎样的意思。

    读后讨论:作者的“身”在哪里?你们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名多位学生回答)

    师:这里站着好多位同学。作者的身在哪儿?这些站着的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身在何方。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

    师:作者的“心”又在哪里?(板书:心系故园)你们是从哪儿读懂的?

    师:同学们,作者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们连起来,(在这两句上画一个圆圈)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

    (四)小结

    师:身在征途,心系故园。我们可以想见作者的那份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怀着这份感情,大家齐读《长相思》。

    二、展开想象,读出词情(一)想象上阕的情境

    师:同学们自由朗读词的上阕,你们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景?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看到了翻山越岭的画面。

    ──你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

    ──你看到了眺望家乡的画面。

    ──你看到了风雪交加的画面。

    ──你看到了刀光剑影的画面。

    ……

    (二)自由朗读词的下阕

    师: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呢?请同学们选择一个画面、一种场景,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播放音乐、画面)

    师:那可能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畅谈着……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着茶,唠家常……那还可能是……(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好一幅恬静安闲的村居图。

    ──故乡就是老母手中那一针针纳入寒衣的线啊!

    ──故乡就是妻子那一双含情脉脉的眼睛啊!

    ──一个多么宁静、多么美好的团圆之夜啊!

    ──故园的生活,幸福的生活,其乐融融的生活。

    ……

    (三)对比引读

    师: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

    故园啊,我的故园,在春暖花开的时候,我们去郊外踏青、放飞风筝。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朝思暮想的故园,当明月东升的时候,我们一起围坐在庭院里,数着一颗一颗闪闪的星星。可在这里,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师:故园啊,我美丽温馨的故园,当朋友相聚的时候,我们一起畅饮,一起高歌,那时多么快乐啊!可在这里,这一切都不复存在,有的只是──

    (指名学生朗读词)

    (四)小结

    师:面对此情此境,纳兰情不自禁地在自己的词中大大地写下了这个让人心碎的“碎”字。同学们,什么碎了?

    (学生自由发言):《长相思》读到这里,你们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期盼、破碎、煎熬、痛苦、伤感……)

    (全班学生齐读《长相思》)

    三、互文印证,读透词心

    (一)质疑问难

    师:词读到这里,你们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学生自由发言,教师作如下预想)

    ──你为什么要远离家乡去从军呢?

    ──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为什么不早点回去呢?

    ──你离开家乡已经有多长时间了?

    ──你在行军途中遇到过哪些困难?

    ……

    (二)互文印证

    师: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

    师:还有谁也想这样问一问诗人?

    在回答中穿插情境诵读:

    ──长亭外,杨柳依依,哀怨的妻子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圣旨铁定、君命难违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古道边,芳草萋萋,伤感的朋友深情地问他──(齐读此句)但是,报效朝廷、建功立业是男子汉的理想呀!我只能──(齐读: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

    ──月光下,秋风瑟瑟,孤独的纳兰性德深情地问自己──(齐读此句)

    (三)回归课文

    师: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

    (四)小结

    师: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中。

    师引: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

    生读:长相思。

    师引: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

    生读:长相思。

    师引:爱故园,爱祖国,字字化作──

    生读:长相思。

    设计思路

    一、语文课程具有整体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整合上做文章。三维目标要整合,课程资源要整合,教学方式要整合,在整合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二、语文课程具有情感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在情感上下工夫。让学生在形象感知中入情,在咀嚼品味中悟情,在展开想象中融情,在互文参读中升情。

    三、语文课程具有人文性的特点

    遵循这一特点,本课教学努力做到引领价值、传承文化。古诗词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载体,而其本身又是一种独特的民族文化。本课教学引领学生融入这种文化,从而洗涤心灵,铺垫精神底子。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

    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点评人:北京市特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张光璎)

    点评

    教师的设计思路虽寥寥几条,却既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特点,又体现了教师对语文教学的认识深度,不愧是居高临下,站在语文课程最本质的高度进行教学设计。更为可贵的是,这全新的理念就像一篇文章的“魂”,紧紧地系住课堂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教学目标抓住了古诗文的情和味,又从小学生实际出发,以移情想象、质疑、情景诵读等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体验感悟、入境动情。

    教学过程扎扎实实,步步为营。第一个环节,通过借助注释、观看插图、穿插诵读、静心默读和教师精辟的点拨,引领学生走进作者所处的征程,初步感受作者矛盾、痛苦、煎熬的感情。之后,教师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空间,精心设计,通过声情同构出征程中的艰辛和故园其乐融融的安逸生活,引发学生对作者此刻矛盾心情的进一步感受。再通过教师诗一般的语言和情调,用鲜明对比而又层层递进的引读,使学生和作者思乡到几近破碎的心灵碰撞,使学生自然走进了作者的心灵,以至心心

    相印、感悟极深。

    充满诗情画意的、字字荡漾激情的、敲击学生心灵的互文印证环节的设计,使课堂教学令学生陶醉。再加上教师精心设计的板书,自然使学生对诗文认识的高度陡然提升,国家利益和个人利益孰重孰轻就自在言内了。这不仅体现了语文课工具性和人文性的高度统一,也充分展示了教师深厚的文学底蕴和教学艺术的才华。

    长相思课件(篇13)

    纳兰性德的《长相思》是一首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写了南方将士在出塞的路上,因北方的风声雪声而思念家乡,辗转反侧,夜不能寐。

    教学中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浅入深,由境入情。读中感悟,读议结合,读写结合,让学生自主探究,充分想象,充分表达。主要抓住“故园无此声”来反问和追问,在反问中展现了行军艰难之境,感受行程之中“身”的累,在追问中大胆设想了故园温馨之境,词中短短的五个字“故园无此声”,并未直接写故园却胜过千言万语,正是作者的巧妙之处。两种情境的碰撞自然会出现强烈的反差,在巨大的反差对比中便自然悟出了词情,真是难眠之时心好苦。而开课的写作背景又很好回答了要忍受这种思乡之苦的原因,只有——长相思。最后在学生的深情朗诵中结束。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学会生字词。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词,并背诵。能感知词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学习作者表达感情的方法。

    过程与方法:

    通过朗读,看注释、插图,查阅资料,想象,对比等方法进入词境,感悟词情。

    情感与态度:

    体会作者思念家乡的美好情感。

    教学重难点进入词境,感悟词情,领悟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具准备两首背景音乐,一首伤感,一首轻快。自制演示文稿。

    一、介绍写作背景,引入文本。

    纳兰性德被誉为“清代第一词人”,在他担任侍卫期间,曾多次跟随康熙出巡,宠遇非常。康熙二十一年早春,纳兰性德随御驾东巡,去往山海关外盛京(沈阳)途中,写下了《长相思》这首词,成为了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

    二、初读《长相思》,感知大意。

    三、反问“故园无此声”,品行军之艰难。

    1、“故园”指什么?

    2、“此声”指什么声音?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说说可能是怎样的山,怎样的水?

    ②“山一程,水一程”是翻过一座山,涉过一条河的意思吗?你还感受到什么?

    ①行军的目的地是哪里呢?是榆关吗?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②想象关外会是怎样的.情景呢?还会有哪些困难?

    ①看插图结合想象,描绘“夜深千帐灯”的情景。

    师:一路爬山涉水,鞍马劳顿。生:山一程,水一程。师:耳畔唯有?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清寒的时节,苍凉的去处,目的地还在榆关那边。生:身向榆关那畔行。师:耳畔更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师:那万丈穹庐下安扎的营帐,望去好似繁星落地。生:夜深千帐灯。师:不绝于耳的仍是?生:风一更,雪一更。

    四、追问“故园无此声”,忆故园之温馨。

    “故园无此声”,故园有(?),(轻快的音乐渐起)任由学生发挥想象。

    师:在夏日纳凉的庭院里……在全家团圆的中秋之夜……携妻儿到野外游玩……邀友人闲聊畅饮……

    生交流想到的画面和感受。

    五、两相对比,悟心碎之情。

    1、师:故园没有这样的风雪交加,故园不会有这样的卧不成眠,故园不会这样的寒冷孤寂……故园有的是宁静详和,故园有的是亲友关爱,故园有的是温暖舒适……难怪在这样一个寒风呼啸,大雪纷飞的夜晚会:(生读)“聒碎乡心梦不成”

    2、创设情景写话,体验思乡之切。(伤感的音乐夹杂着寒风朔雪之声)

    万丈穹庐下安扎着营帐,帐内灯光点点,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一更接一更,在这样恶劣的气候条件下,连做一个思乡梦都做不囫囵,做不安逸,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我们走进一个个军帐去看看吧:两个小战士索性嘀咕起来……一个老兵在帐内辗转反侧……站岗的哨兵眺望着故乡的方向……一位将军在油灯下写起了家书……纳兰性德……

    把自己想到的画面用几句话描绘一下。生交流。

    3、问:纳兰性德如此思念故乡,他为何要离开故乡?为何不赶快回到亲人身边去呢?

    生交流后,回到开课的写作背景齐读。

    结束语:身在旅途,军营帐篷中,作为贴身侍卫,侍君保皇,是义不容辞的天职。但这并不妨碍作者的思乡之情呀!特别是在这样一个风雪之声聒碎乡心的难眠之夜,真是“身在军营心系故园”啊,只有——长相思!(生感情朗诵全词)

    长相思课件(篇14)

    教学内容分析

    《长相思》是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上册第二组第五课中的第三首古诗,这是清代词人纳兰性德描写边塞军旅途中思乡寄情的佳作。词的大意是:将士们跋山涉水,向山海关那边进发。夜里,住宿帐篷,每个帐篷里都点起了灯。入夜,又是刮风,又是下雪,将士们从睡梦中醒来,再也睡不着了,不禁思念起故乡来,因为故乡温暖、宁静,是没有寒风暴雪之声的。

    第二组课文的主题是“月是故乡明”,这首诗正是情意绵绵的思乡佳作,形象地诠释了“月是故乡明”。通过这首诗的学习能让学生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增强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同时受到思乡、爱乡这种高尚情操的熏染。

    学生学情分析

    本次的教学对象是农村五年级学生,本班学生对古诗相关知识知之甚少,觉得古诗内容难理解,学起来很吃力。不过他们对于古诗的学习已有一定的基础,已有的学诗经验,会对本诗的理解、感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同时儿童特有的表现需求、探究需求、被认可的需求,都有利我进行教学活动的设计。

    设计思想

    《新课标》要求古诗的学习重在感悟积累,让学生热爱传统文化。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次教学内容和本班学情,我把情意殷切、韵味深远的文字符号转化为一种具有生命体验的情感符号。即通过“读、想、议、写、吟、唱、舞”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诗意、体验诗情、积累诗歌,在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中激发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引领学生轻扣诗歌的大门,从而让他们在诗海中徜徉,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对家乡的深深思念和热爱。

    (二)过程与方法:

    借助注释、工具书,联系生活实际,通过“读、想、议、写、吟、唱、舞”等教学方式,感悟、品味诗中所描绘的意境,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读出词的韵味。

    2、激发学生诵读古诗的兴趣,增强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之情,厚实文化积淀。

    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1、通过各种形式的读,引导学生读出词的韵味。

    2、走进词境,体会词人暗藏于词中的无限情思。

    教学准备

    学生---收集有关思乡的诗歌

    教师---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设计

    一、意境渲染,唤醒体验

    1、激情导入

    当“春风又绿江南岸”的时候,诗人王安石的内心生起了“明月何时照我还”的思乡之情;当“洛阳城里见秋风”的时候,诗人张籍的内心则涌动着“欲作家书意万重”的思乡之情。那么,当夜深人静、风雪交加的时候,诗人纳兰性德又将流露出一份怎样的思乡之情呢?

    设计意图:开课的方法很多,但归根结底是促使学生主动地走进文本。本课前两首思乡名句的引入能唤醒学生的体验,既有助于引导学生走进美妙的古诗世界,奠定思乡这一情感基础,又有利于积累古诗名句,厚实文化积淀。

    2、板题,读题。(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式读题)

    3、质疑:读了这一诗题,你有什么想要问的吗?

    二、配画面,知诗人。

    简介纳兰性德。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一)一读,读准音

    1、学生自由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课件出示古诗)

    2、生展示读,生互评。(注意“更、聒”的读音)

    (二)二读,读诗味

    1、我是这样读古诗的,你们听听,和你们读得有什么不一样?师读。

    2、生说不同之处。

    3、生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读古诗。(摇头晃脑读、打节拍读、手舞足蹈读)

    4.生展示读,师评。

    (三)三读,读画面

    词读到这里,你眼前仿佛出现了什么样的画面?

    设计意图:本环节体现读的层次性。在读熟的基础上整体感知古诗,在整体把握后经历一次潜心会文的过程,为后面的品味感悟奠定了扎实的基础。另外,教师动情的引读,不同的读诗方法让学生耳目一新,能激起他们对诗歌的喜爱之情。

    四、研读内蕴,走进诗韵内核

    (一)何处:初步感受征途之艰

    1、作者身在何处?你怎么知道的?(师板书:身在征途)

    2、想像上阙的情境,感受征途不易。

    自由朗读词的上阙,你的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和情境?你有什么感受?

    3、自由读、齐读。

    把你的感受读出来,读中体会征途之艰。

    (二)何声:对比感受故园之美

    过渡:我们走进纳兰性德的世界,那里有怎样的声音呢?

    1、学生自由朗读词的下阙,想像下阙的情境,找出字里行间的声音来。(抓住“聒”体会)

    2、写话练习。(播放背景音乐)

    如果身在故园,又会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境呢?选择一个画面,一种情境,用手中的笔、更用心中的情把它们写下来。

    汇报交流。

    3、但是,这一切现在有吗?没有。有的只是(师指诗句引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三)何心:质疑追问情归何处

    1、作者身在征途,心在哪里?(师板书:心系故园)

    2、《长相思》读到这里,你感受到了作者一颗怎样的心?(孤独、思念、破碎、痛苦、伤感……)

    3、情境质疑:词读到这里,你有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重点解决为何不归)

    (四)互文印证

    1、这次出行,纳兰性德写下了好几首诗词。在一首《菩萨蛮》的词中,他留有这样的词句:“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课件出示这首词)

    2、看画面听音乐,反复诵读此句。

    (五)回归课文

    纳兰性德真的轻离别吗?再读《长相思》,用心体会。(师板书:轻?重!)

    小结过渡:就这样,纳兰性德将自己对故园的无限思念和依恋写进了这首感人肺腑的《长相思》。

    设计理念:要读出词的韵味,首先要入情。了解作者经过的地点,感受路途迢遥、军旅不易,这是思乡的情感基础之一;充分想象征途、故园两个世界里的声音,思乡情感在对比中自然爆发。当然,“长相思”仅仅理解为军旅之怨、思乡之情是不够的,结合词人的背景、责任、理想等因素也可能是他不远离征途的重要原因,学生的思绪在此停留盘旋,全词的格调顿添亮色,这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多元感悟古诗词的意识。另外,教师深情的引领学生走进诗中感悟诗意、体验诗情,让学生品尝到诗的语言美、情感美,从而激发学生对诗歌的热爱之情。

    五、吟诗,舞诗,

    1、过渡:将你的体会融入到你的声音里,随着音乐,再来读一读。(配乐齐读)

    2、情到深处总想一吐为快,现在把你的感受用你喜欢方式表现出来,可以摇头晃脑读,可以做动作读,还可以打节拍读……(配乐个性朗读)

    设计意图:经过细细品味后,我们理解了诗意,体悟了诗情,为诗中优美的语言陶醉着,被诗中绵绵的情思感染着,大家心中有千言万语要一吐为快,这时让学生以吟、舞、唱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体会可谓“水到渠成”。至此,对学生进行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六、拓展视野,走向自主语文

    师配乐小结:纳兰性德是一个情感丰富的人,他的词既婉约自然又大气磅礴,想更多地了解纳兰性德,请读《纳兰词》,想读懂《纳兰词》,请更多地了解纳兰性德的瑰丽人生!

    设计理念:学生要真正学会品读古诗词,一是要有学习的主动性,二是要有实践的方法与目标。以进一步走进《纳兰词》为驱动,鼓动学生去《纳兰词》里实践,感悟词人词心,这既是课堂学习延伸的需要,也是语文课堂从“教练场”走向“游泳池”,引领学生到诗歌的海洋里去徜徉。

    七、自主作业

    板书设计:

    长相思

    身在征途

    轻?重!

    心系故园

    教学小结与反思

    1、本教学设计是依据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本班学情而来的。在教学中通过“读、想、议、写、吟”等行之有效且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在语言实践中感悟诗意、体验诗情、积累诗歌。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我的引导下兴致勃勃地试着用不同的方式读诗。从他们那兴奋的脸上我看到了他们对诗歌的喜爱,这正是我所期望的。

    2、本节课我创设了多种情境,引导学生在想象中体会情感。爱因斯坦说过:“想象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是无限的,而知识是有限的”想象能使学生尽快地走进文中和作者产生共鸣,受到心灵的震撼。本节课我运用画面、朗读、音乐创设情境,激发了学生的想象,使他们在描述自己的想象中切入诗句,谈理解和感受,达到进一步理解诗句,体会诗情,走进诗心的目的。

    3、都说语文是人的自由精神的载体,是人的精神家园,因此语文教育要重视精神的熏陶感染。本节课我就把对学生精神的熏陶感染放在重要位置,读熟诗歌、感悟诗意最终都是为了体悟诗情。这种熏陶感染不是强行灌输,而是唤醒、激励和鼓舞学生去自信地学、自主地学、自觉地学。

    4、语文课中的“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维目标是一个有机的融合体。可如何有效地利用“诗面的信息”来重构学生情感?让学生如何更主动地走进古诗,与诗人共呼吸?是否还有更适合与学生对话的切入点?这是课后我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长相思课件(精华14篇)】相关推荐
    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 【精】

    时间弹指一挥间,中考学生们的初中生活已经接近尾声,中考是一个公平竞技的平台,是改变命运最重要的一次机会,在临近时中考亲戚好友也都想把祝福送给中考学生,有哪些关于中考祝福语模板呢?教师范文大全小编特地为您收集整理“常用的对学生中考的祝福语集锦”,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请收藏。...

    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

    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我们可能会按照个人习惯写一些文章,掌握范文的撰写对自己会有很大的帮助,在哪里可以找到相关的范文呢?下面是小编为您精心收集整理,为您带来的《单篇精选: 数学日记700字》,仅供参考,希望对您有帮助。今天是20xx年的春节,早晨一起床,我们一家三口就穿上了各自的新衣服,开始忙活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