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数学教案-圆扇形弓形的面积的教学方案
  • 数学教案-圆扇形弓形的面积的教学方案

    发表时间:2022-02-07

    【www.jk251.com - 圆的面积教案】

    作为初中老师,你一定写过教案吧,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优秀的初中教案是什么样子的?希望《数学教案-圆扇形弓形的面积的教学方案》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圆、扇形、弓形的面积(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初步运用扇形面积公式进行一些有关计算;

    2、通过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抽象、理解、概括、归纳能力和迁移能力;

    3、在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例题教学过程中,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扇形面积公式的导出及应用.

    教学难点:对图形的分析.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圆面积)

    已知⊙O半径为R,⊙O的面积S是多少?

    S=πR2

    我们在求面积时往往只需要求出圆的一部分面积,如图中阴影图形的面积.为了更好研究这样的图形引出一个概念.

    扇形: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提出新问题:已知⊙O半径为R,求圆心角n°的扇形的面积.

    (二)迁移方法、探究新问题、归纳结论

    1、迁移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迁移推导弧长公式的方法步骤:

    (1)圆周长C=2πR;

    (2)1°圆心角所对弧长=;

    (3)n°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1°圆心角所对的弧长的n倍;

    (4)n°圆心角所对弧长=.

    归纳结论:若设⊙O半径为R,n°圆心角所对弧长l,则(弧长公式)

    2、探究新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对比研究:

    (1)圆面积S=πR2;

    (2)圆心角为1°的扇形的面积=;

    (3)圆心角为n°的扇形的面积是圆心角为1°的扇形的面积n倍;

    (4)圆心角为n°的扇形的面积=.

    归纳结论:若设⊙O半径为R,圆心角为n°的扇形的面积S扇形,则

    S扇形=(扇形面积公式)

    (三)理解公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在应用扇形的面积公式S扇形=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公式中n的意义.n表示1°圆心角的倍数,它是不带单位的;

    (2)公式可以理解记忆(即按照上面推导过程记忆);

    提出问题:扇形的面积公式与弧长公式有联系吗?(教师组织学生探讨)

    S扇形=lR

    想一想:这个公式与什么公式类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或小组协作研究)

    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类似,只要把扇形看成一个曲边三角形,把弧长l看作底,R看作高就行了.这样对比,帮助学生记忆公式.实际上,把扇形的弧分得越来越小,作经过各分点的半径,并顺次连结各分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小三角形,那么扇形的面积就是这些小三角形面积和的极限.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公式.

    (四)应用

    练习:1、已知扇形的圆心角为120°,半径为2,则这个扇形的面积,S扇=____.

    2、已知扇形面积为,圆心角为120°,则这个扇形的半径R=____.

    3、已知半径为2的扇形,面积为,则它的圆心角的度数=____.

    4、已知半径为2cm的扇形,其弧长为,则这个扇形的面积,S扇=____.

    5、已知半径为2的扇形,面积为,则这个扇形的弧长=____.

    (,2,120°,,)

    例1、已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求它的内切圆与外接圆组成的圆环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指导

    (1)怎样求圆环的面积?

    (2)如果设外接圆的半径为R,内切圆的半径为r,R、r与已知边长a有什么联系?

    解:设正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的半径分别为R,r,面积为S1、S2.

    S=.

    ∵,∴S=.

    说明:要注意整体代入.

    对于教材中的例2,可以采用典型例题中第4题,充分让学生探究.

    课堂练习:教材P181练习中2、4题.

    (五)总结

    知识:扇形及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S扇形=lR.

    方法能力:迁移能力,对比方法;计算能力的培养.

    (六)作业教材P181练习1、3;P187中10.

    圆、扇形、弓形的面积(二)

    教学目标:

    1、在复习巩固圆面积、扇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会计算弓形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理解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面积问题实际应用题的解决,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教学重点:扇形面积公式的导出及应用.

    教学难点:对图形的分解和组合、实际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

    教学活动设计:

    (一)概念与认识

    弓形: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

    弦AB把圆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都是弓形.弓形是一个最简单的组合图形之一.

    (二)弓形的面积

    提出问题:怎样求弓形的面积呢?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研究,交流归纳出结论:

    (1)当弓形的弧小于半圆时,弓形的面积等于扇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差;

    (2)当弓形的弧大于半圆时,它的面积等于扇形面积与三角的面积的和;

    (3)当弓形弧是半圆时,它的面积是圆面积的一半.

    理解:如果组成弓形的弧是半圆,则此弓形面积是圆面积的一半;如果组成弓形的弧是劣弧则它的面积等于以此劣弧为弧的扇形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如果组成弓形的弧是优弧,则它的面积等于以此优弧为弧的扇形面积加上三角形的面积.也就是说:要计算弓形的面积,首先观察它的弧属于半圆?劣弧?优弧?只有对它分解正确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

    (三)应用与反思

    练习:

    (1)如果弓形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60°,弓形的弦长为a,那么这个弓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

    (2)如果弓形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300°,弓形的弦长为a,那么这个弓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

    (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新知识)

    例3、水平放着的圆柱形排水管的截面半径是0.6m,其中水面高是0.3m.求截面上有水的弓形的面积.(精确到0.01m2)

    教师引导学生并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分析:

    (1)“水平放着的圆柱形排水管的截面半径是0.6m”为你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

    (2)求截面上有水的弓形的面积为你提供什么信息?

    (3)扇形、三角形、弓形是什么关系,选择什么公式计算?

    学生完成解题过程,并归纳三角形OAB的面积的求解方法.

    反思:①要注重题目的信息,处理信息;②归纳三角形OAB的面积的求解方法,根据条件特征,灵活应用公式;③弓形的面积可以选用图形分解法,将它转化为扇形与三角形的和或差来解决.

    例4、已知:⊙O的半径为R,直径AB⊥CD,以B为圆心,以BC为半径作.求与围成的新月牙形ACED的面积S.

    解:∵,

    有∵,

    ,,

    ∴.

    组织学生反思解题方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公式的灵活应用.

    (四)总结

    1、弓形面积的计算:首先看弓形弧是半圆、优弧还是劣弧,从而选择分解方案;

    2、应用弓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3、分解简单组合图形为规则圆形的和与差.

    (五)作业教材P183练习2;P188中12.

    圆、扇形、弓形的面积(三)

    教学目标:

    1、掌握简单组合图形分解和面积的求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图形的外在美和内在关系.

    教学重点:简单组合图形的分解.

    教学难点:对图形的分解和组合.

    教学活动设计:

    (一)知识回顾

    复习提问:1、圆面积公式是什么?2、扇形面积公式是什么?如何选择公式?3、当弓形的弧是半圆时,其面积等于什么?4、当弓形的弧是劣弧时,其面积怎样求?5、当弓形的弧是优弧时,其面积怎样求?

    (二)简单图形的分解和组合

    1、图形的组合

    让学生认识图形,并体验图形的外在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力.

    2、提出问题:正方形的边长为a,以各边为直径,在正方形内画半圆,求所围成的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

    以小组的形式协作研究,班内交流思想和方法,教师组织.给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归纳交流结论:

    方案1.S阴=S正方形-4S空白.

    方案2、S阴=4S瓣=4(S半圆-S△AOB)

    =2S圆-4S△AOB=2S圆-S正方形ABCD

    方案3、S阴=4S瓣=4(S半圆-S正方形AEOF)

    =2S圆-4S正方形AEOF=2S圆-S正方形ABCD

    方案4、S阴=4S半圆-S正方形ABCD

    ……………

    反思:①对图形的分解不同,解题的难易程度不同,解题中要认真观察图形,追求最美的解法;②图形的美也存在着内在的规律.

    练习1:如图,圆的半径为r,分别以圆周上三个等分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画圆弧,则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

    分析:连结OA,阴影部分可以看成由六个相同的弓形AmO组成.

    解:连结AO,设P为其中一个三等分点,

    连结PA、PO,则△POA是等边三角形.

    说明:①图形的分解与重新组合是重要方法;②本题还可以用下面方法求:若连结AB,用六个弓形APB的面积减去⊙O面积,也可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

    练习2:教材P185练习第1题

    例5、已知⊙O的半径为R.

    (1)求⊙O的内接正三角形、正六边形、正十二边形的周长与⊙O直径(2R)的比值;

    (2)求⊙O的内接正三角形、正六边形、正十二边形的面积与圆面积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例5的计算量较大,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并进一步巩固正多边形的计算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说明:从例5(1)可以看出:正多边形的周长与它的外接圆直径的比值,与直径的大小无关.实际上,古代数学家就是用逐次倍增正多边形的边数,使正多边形的周长趋近于圆的周长,从而求得了π的各种近似值.从(2)可以看出,增加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可使它的面积趋近于圆的面积

    (三)总结

    1、简单组合图形的分解;

    2、进一步巩固了正多边形的计算以,巩固了圆周长、弧长、圆面积、扇形面积、弓形面积的计算.

    3、进一步理解了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定理.

    (四)作业教材P185练习2、3;P187中8、11.

    探究活动

    四瓣花形

    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中分别以四个顶点为圆心,以l为半径画弧所交成的“四瓣梅花”图形,如图(1)所示.

    再分别以四边中点为圆心,以相邻的两边中点连线为半径画弧而交成的“花形”,如图(12)所示.

    探讨:(1)两图中的圆弧均被互分为三等份.

    (2)两朵“花”是相似图形.

    (3)试求两“花”面积

    提示:分析与解(1)如图21所示,连结PD、PC,由PD=PC=DC知,∠PDC=60°.

    从而,∠ADP=30°.

    同理∠CDQ=30°.故∠ADP=∠CDQ=30°,即,P、Q是AC弧的三等分点.

    由对称性知,四段弧均被三等分.

    如果证明了结论(2),则图(12)也得相同结论.

    (2)如图(22)所示,连结E、F、G、H所得的正方形EFGH内的花形恰为图(1)的缩影.显然两“花”是相似图形;其相似比是AB﹕EF=﹕1.

    (3)花形的面积为:,.

    jk251.cOm扩展阅读

    圆扇形弓形的面积的教学方案


    (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初步运用扇形面积公式进行一些有关计算;

    2、通过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抽象、理解、概括、归纳能力和迁移能力;

    3、在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例题教学过程中,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扇形面积公式的导出及应用.

    教学难点:对图形的分析.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圆面积)

    已知⊙O半径为R,⊙O的面积S是多少?

    S=πR2

    我们在求面积时往往只需要求出圆的一部分面积,如图中阴影图形的面积.为了更好研究这样的图形引出一个概念.

    扇形: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提出新问题:已知⊙O半径为R,求圆心角n°的扇形的面积.

    (二)迁移方法、探究新问题、归纳结论

    1、迁移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迁移推导弧长公式的方法步骤:

    (1)圆周长C=2πR;

    (2)1°圆心角所对弧长=;

    (3)n°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1°圆心角所对的弧长的n倍;

    (4)n°圆心角所对弧长=.

    归纳结论:若设⊙O半径为R,n°圆心角所对弧长l,则(弧长公式)

    2、探究新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对比研究:

    (1)圆面积S=πR2;

    (2)圆心角为1°的扇形的面积=;

    (3)圆心角为n°的扇形的面积是圆心角为1°的扇形的面积n倍;

    (4)圆心角为n°的扇形的面积=.

    归纳结论:若设⊙O半径为R,圆心角为n°的扇形的面积S扇形,则

    S扇形=(扇形面积公式)

    (三)理解公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在应用扇形的面积公式S扇形=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公式中n的意义.n表示1°圆心角的倍数,它是不带单位的;

    (2)公式可以理解记忆(即按照上面推导过程记忆);

    提出问题:扇形的面积公式与弧长公式有联系吗?(教师组织学生探讨)

    S扇形=lR

    想一想:这个公式与什么公式类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或小组协作研究)

    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类似,只要把扇形看成一个曲边三角形,把弧长l看作底,R看作高就行了.这样对比,帮助学生记忆公式.实际上,把扇形的弧分得越来越小,作经过各分点的半径,并顺次连结各分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小三角形,那么扇形的面积就是这些小三角形面积和的极限.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公式.

    (四)应用

    练习:1、已知扇形的圆心角为120°,半径为2,则这个扇形的面积,S扇=____.

    2、已知扇形面积为,圆心角为120°,则这个扇形的半径R=____.

    3、已知半径为2的扇形,面积为,则它的圆心角的度数=____.

    4、已知半径为2cm的扇形,其弧长为,则这个扇形的面积,S扇=____.

    5、已知半径为2的扇形,面积为,则这个扇形的弧长=____.

    (,2,120°,,)

    例1、已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求它的内切圆与外接圆组成的圆环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指导

    (1)怎样求圆环的面积?

    (2)如果设外接圆的半径为R,内切圆的半径为r,R、r与已知边长a有什么联系?

    解:设正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的半径分别为R,r,面积为S1、S2.

    S=.

    ∵,∴S=.

    说明:要注意整体代入.

    对于教材中的例2,可以采用典型例题中第4题,充分让学生探究.

    课堂练习:教材P181练习中2、4题.

    (五)总结

    知识:扇形及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S扇形=lR.

    方法能力:迁移能力,对比方法;计算能力的培养.

    (六)作业教材P181练习1、3;P187中10.

    第1234页

    圆扇形弓形的面积相关教学方案


    (一)

    教学目标:

    1、掌握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初步运用扇形面积公式进行一些有关计算;

    2、通过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培养学生抽象、理解、概括、归纳能力和迁移能力;

    3、在扇形面积公式的推导和例题教学过程中,渗透“从特殊到一般,再由一般到特殊”的辩证思想.

    教学重点:扇形面积公式的导出及应用.

    教学难点:对图形的分析.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圆面积)

    已知⊙O半径为R,⊙O的面积S是多少?

    S=πR2

    我们在求面积时往往只需要求出圆的一部分面积,如图中阴影图形的面积.为了更好研究这样的图形引出一个概念.

    扇形:一条弧和经过这条弧的端点的两条半径所组成的图形叫做扇形.

    提出新问题:已知⊙O半径为R,求圆心角n°的扇形的面积.

    (二)迁移方法、探究新问题、归纳结论

    1、迁移方法

    教师引导学生迁移推导弧长公式的方法步骤:

    (1)圆周长C=2πR;

    (2)1°圆心角所对弧长=;

    (3)n°圆心角所对的弧长是1°圆心角所对的弧长的n倍;

    (4)n°圆心角所对弧长=.

    归纳结论:若设⊙O半径为R,n°圆心角所对弧长l,则(弧长公式)

    2、探究新问题

    教师组织学生对比研究:

    (1)圆面积S=πR2;

    (2)圆心角为1°的扇形的面积=;

    (3)圆心角为n°的扇形的面积是圆心角为1°的扇形的面积n倍;

    (4)圆心角为n°的扇形的面积=.

    归纳结论:若设⊙O半径为R,圆心角为n°的扇形的面积S扇形,则

    S扇形=(扇形面积公式)

    (三)理解公式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

    (1)在应用扇形的面积公式S扇形=进行计算时,要注意公式中n的意义.n表示1°圆心角的倍数,它是不带单位的;

    (2)公式可以理解记忆(即按照上面推导过程记忆);

    提出问题:扇形的面积公式与弧长公式有联系吗?(教师组织学生探讨)

    S扇形=lR

    想一想:这个公式与什么公式类似?(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或小组协作研究)

    与三角形的面积公式类似,只要把扇形看成一个曲边三角形,把弧长l看作底,R看作高就行了.这样对比,帮助学生记忆公式.实际上,把扇形的弧分得越来越小,作经过各分点的半径,并顺次连结各分点,得到越来越多的小三角形,那么扇形的面积就是这些小三角形面积和的极限.要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记住公式.

    (四)应用

    练习:1、已知扇形的圆心角为120°,半径为2,则这个扇形的面积,S扇=____.

    2、已知扇形面积为,圆心角为120°,则这个扇形的半径R=____.

    3、已知半径为2的扇形,面积为,则它的圆心角的度数=____.

    4、已知半径为2cm的扇形,其弧长为,则这个扇形的面积,S扇=____.

    5、已知半径为2的扇形,面积为,则这个扇形的弧长=____.

    (,2,120°,,)

    例1、已知正三角形的边长为a,求它的内切圆与外接圆组成的圆环的面积.

    学生独立完成,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指导

    (1)怎样求圆环的面积?

    (2)如果设外接圆的半径为R,内切圆的半径为r,R、r与已知边长a有什么联系?

    解:设正三角形的外接圆、内切圆的半径分别为R,r,面积为S1、S2.

    S=.

    ∵,∴S=.

    说明:要注意整体代入.

    对于教材中的例2,可以采用典型例题中第4题,充分让学生探究.

    课堂练习:教材P181练习中2、4题.

    (五)总结

    知识:扇形及扇形面积公式S扇形=,S扇形=lR.

    方法能力:迁移能力,对比方法;计算能力的培养.

    (六)作业教材P181练习1、3;P187中10.

    (二)

    教学目标:

    1、在复习巩固圆面积、扇形面积的计算的基础上,会计算弓形面积;

    2、培养学生观察、理解能力,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面积问题实际应用题的解决,向学生渗透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教学重点:扇形面积公式的导出及应用.

    教学难点:对图形的分解和组合、实际问题数学模型的建立.

    教学活动设计:

    (一)概念与认识

    弓形: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

    弦AB把圆分成两部分,这两部分都是弓形.弓形是一个最简单的组合图形之一.

    (二)弓形的面积

    提出问题:怎样求弓形的面积呢?

    学生以小组的形式研究,交流归纳出结论:

    (1)当弓形的弧小于半圆时,弓形的面积等于扇形面积与三角形面积的差;

    (2)当弓形的弧大于半圆时,它的面积等于扇形面积与三角的面积的和;

    (3)当弓形弧是半圆时,它的面积是圆面积的一半.

    理解:如果组成弓形的弧是半圆,则此弓形面积是圆面积的一半;如果组成弓形的弧是劣弧则它的面积等于以此劣弧为弧的扇形面积减去三角形的面积;如果组成弓形的弧是优弧,则它的面积等于以此优弧为弧的扇形面积加上三角形的面积.也就是说:要计算弓形的面积,首先观察它的弧属于半圆?劣弧?优弧?只有对它分解正确才能保证计算结果的正确.

    (三)应用与反思

    练习:

    (1)如果弓形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60°,弓形的弦长为a,那么这个弓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

    (2)如果弓形的弧所对的圆心角为300°,弓形的弦长为a,那么这个弓形的面积等于_______.

    (学生独立完成,巩固新知识)

    例3、水平放着的圆柱形排水管的截面半径是0.6m,其中水面高是0.3m.求截面上有水的弓形的面积.(精确到0.01m2)

    教师引导学生并渗透数学建模思想,分析:

    (1)“水平放着的圆柱形排水管的截面半径是0.6m”为你提供了什么数学信息?

    (2)求截面上有水的弓形的面积为你提供什么信息?

    (3)扇形、三角形、弓形是什么关系,选择什么公式计算?

    学生完成解题过程,并归纳三角形OAB的面积的求解方法.

    反思:①要注重题目的信息,处理信息;②归纳三角形OAB的面积的求解方法,根据条件特征,灵活应用公式;③弓形的面积可以选用图形分解法,将它转化为扇形与三角形的和或差来解决.

    例4、已知:⊙O的半径为R,直径AB⊥CD,以B为圆心,以BC为半径作.求与围成的新月牙形ACED的面积S.

    解:∵,

    有∵,

    ,,

    ∴.

    组织学生反思解题方法:图形的分解与组合;公式的灵活应用.

    (四)总结

    1、弓形面积的计算:首先看弓形弧是半圆、优弧还是劣弧,从而选择分解方案;

    2、应用弓形面积解决实际问题;

    3、分解简单组合图形为规则圆形的和与差.

    (五)作业教材P183练习2;P188中12.

    (三)

    教学目标:

    1、掌握简单组合图形分解和面积的求法;

    2、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发散思维能力和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图形的外在美和内在关系.

    教学重点:简单组合图形的分解.

    教学难点:对图形的分解和组合.

    教学活动设计:

    (一)知识回顾

    复习提问:1、圆面积公式是什么?2、扇形面积公式是什么?如何选择公式?3、当弓形的弧是半圆时,其面积等于什么?4、当弓形的弧是劣弧时,其面积怎样求?5、当弓形的弧是优弧时,其面积怎样求?

    (二)简单图形的分解和组合

    1、图形的组合

    让学生认识图形,并体验图形的外在美,激发学生的研究兴趣,促进学生的创造力.

    2、提出问题:正方形的边长为a,以各边为直径,在正方形内画半圆,求所围成的图形(阴影部分)的面积.

    以小组的形式协作研究,班内交流思想和方法,教师组织.给学生发展思维的空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归纳交流结论:

    方案1.S阴=S正方形-4S空白.

    方案2、S阴=4S瓣=4(S半圆-S△AOB)

    =2S圆-4S△AOB=2S圆-S正方形ABCD

    方案3、S阴=4S瓣=4(S半圆-S正方形AEOF)

    =2S圆-4S正方形AEOF=2S圆-S正方形ABCD

    方案4、S阴=4S半圆-S正方形ABCD

    ……………

    反思:①对图形的分解不同,解题的难易程度不同,解题中要认真观察图形,追求最美的解法;②图形的美也存在着内在的规律.

    练习1:如图,圆的半径为r,分别以圆周上三个等分点为圆心,以r为半径画圆弧,则阴影部分面积是多少?

    分析:连结OA,阴影部分可以看成由六个相同的弓形AmO组成.

    解:连结AO,设P为其中一个三等分点,

    连结PA、PO,则△POA是等边三角形.

    说明:①图形的分解与重新组合是重要方法;②本题还可以用下面方法求:若连结AB,用六个弓形APB的面积减去⊙O面积,也可得到阴影部分的面积.

    练习2:教材P185练习第1题

    例5、已知⊙O的半径为R.

    (1)求⊙O的内接正三角形、正六边形、正十二边形的周长与⊙O直径(2R)的比值;

    (2)求⊙O的内接正三角形、正六边形、正十二边形的面积与圆面积的比值(保留两位小数).

    例5的计算量较大,老师引导学生完成.并进一步巩固正多边形的计算知识,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

    说明:从例5(1)可以看出:正多边形的周长与它的外接圆直径的比值,与直径的大小无关.实际上,古代数学家就是用逐次倍增正多边形的边数,使正多边形的周长趋近于圆的周长,从而求得了π的各种近似值.从(2)可以看出,增加圆内接正多边形的边数,可使它的面积趋近于圆的面积

    (三)总结

    1、简单组合图形的分解;

    2、进一步巩固了正多边形的计算以,巩固了圆周长、弧长、圆面积、扇形面积、弓形面积的计算.

    3、进一步理解了正多边形和圆的关系定理.

    (四)作业教材P185练习2、3;P187中8、11.

    探究活动

    四瓣花形

    在边长为1的正方形中分别以四个顶点为圆心,以l为半径画弧所交成的“四瓣梅花”图形,如图(1)所示.

    再分别以四边中点为圆心,以相邻的两边中点连线为半径画弧而交成的“花形”,如图(12)所示.

    探讨:(1)两图中的圆弧均被互分为三等份.

    (2)两朵“花”是相似图形.

    (3)试求两“花”面积

    提示:分析与解(1)如图21所示,连结PD、PC,由PD=PC=DC知,∠PDC=60°.

    从而,∠ADP=30°.

    同理∠CDQ=30°.故∠ADP=∠CDQ=30°,即,P、Q是AC弧的三等分点.

    由对称性知,四段弧均被三等分.

    如果证明了结论(2),则图(12)也得相同结论.

    (2)如图(22)所示,连结E、F、G、H所得的正方形EFGH内的花形恰为图(1)的缩影.显然两“花”是相似图形;其相似比是AB﹕EF=﹕1.

    (3)花形的面积为:,.

    数学教案-过三点的圆的教学方案


    第一课时过三点的圆

    (一)学习活动设计:

    (二)学习载体设计:

    (1)实践:(a)过一点A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

    (b)过两个点A、B是否可以作圆?如果能作,可以作几个?……(发现新问题).

    (2)实验:应用电脑动画,使学生观察、发现新问题.

    (3)作图:已知: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个已知点A、B、C(如图)

    求作:⊙O,使它经过点A、B、C.

    (4)应用和拓展:给弧找圆心、三角形的外接圆.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四个点能否作圆,什么情况下能?什么情况下不能?

    (三)学生交流、师生对话活动设计:

    学生交流与师生对话,在上课之前无法确定,要根据学生学习中的需要,但在两处必须要进行:(1)在实践(或实验)中发现的问题;(2)解决问题的方法.

    探究活动

    确定圆的个数

    1、如图1,直线上两个不同点A、B和直线外一点P可以确定一个圆;如图2,直线上三个不同点A、B、C和直线外一点P可以确定三个圆;……;那么直线上n个不同点A1、A2、A3……An和直线外一点P可以确定多少个圆?

    ……

    2、如图4,直线上n个不同点A1、A2、A3……An和直线外两个不同的点P、Q,则这(n+2)个点最多可以确定多少个圆?

    3、如图5,在⊙O上的n个不同点A1、A2、A3……An和P,可以确定多少个圆?

    参考答案:

    1、可以确定个圆;

    2、分类求解

    (1)取P点和直线上两个点,一共可以确定个圆;

    (2)取Q点和直线上两个点,一共可以确定个圆;

    (3)取P、Q两点和直线上一个点,一共n个圆;

    ∴最多可以确定个圆.

    3、可以确定个圆.

    数学教案-的教学方案


    第二节平面直角坐标系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能在方格纸上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描述物体的位置;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2:经历画坐标系、描点、连线、看图以及由点找坐标等过程,发展学生的数形结合意识、合作交流意识。

    二:教学重点

    能画出平面直角坐标系;会根据坐标描出点的位置,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三:教学难点

    能能建立平面直角坐标系;求出点的坐标,由点的位置写出它的坐标。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新课

    1:要在平面内确定一个地点的位置需要几个数据?

    2:练习如图你能确定各个景点的位置吗?“大成殿”在“中心广场”西、南各多少个格?“碑林”在“中心广场”东、北各多少个格?

    二)新课

    1:我们可以以“中心广场”为原点作两条互相垂直的数轴,分别取向右和向上的方向为数轴的正方向,一个方格的边长看做一个单位长度,你能表示出“碑林”的位置吗?“大成殿”的位置吗?(学生回答,老师小结)

    2:在平面内,两条互相垂直且有公共原点的数轴组成平面直角坐标系。(通常两条数轴成水平位置与铅直位置,取向上或向右为正方向,水平位置的数轴叫横轴,铅直位置的数轴叫纵轴,它们的公共原点叫直角坐标系的原点。)

    3:两条坐标轴把平面分成四部分:右上部分叫第一象限,其它三部分按逆时针方向依次叫第二象限、第三象限、第四象限。

    4:怎样求平面内点的坐标?

    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过该点分别向横轴、纵轴作垂线,垂足在横轴、纵轴上对应的数分别叫该点的横坐标、纵坐标。

    例1写出多边形ABCDEF各顶点的坐标

    y

    AB

    FOCx

    ED

    5:想一想

    (1)点A与B的纵坐标相同,线段AB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2)线段DB的位置有什么特点?

    (3)坐标轴上点的坐标有什么特点?

    6:练习P131做一做

    三:小结(1)怎样画平面直角坐标系?

    (2)怎样求平面内点的坐标?

    (4)知道点的坐标怎样描出点?

    四:作业P132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怎样画平面直角坐标系?

    (学生练习画平面直角坐标系)

    (2)怎样求平面内点的坐标?

    y

    A

    BC

    Ox

    已知等边三角形的边长为2cm,求出各顶点的坐标?

    (3)道点的坐标怎样描出点?

    二:新课

    例在直角坐标系中描出下列各点,并将各组内的点用线段依次连接起来。

    (1)(-6,5),(-10,3),(-9,3),(-3,3),(-2,3),(-6,5)

    (2)-9,3),(-9,0),(-3,0),(-3,3)

    (3)(3.5,9),(2,7),(3,7),(4,7),(5,7),(3.5,9)

    (4)(3,7),(1,5),(2,5),(5,5),(6,5),(4,7)

    (5)(2,5),(0,3),(3,3),(3,0),(4,0),(4,3),(7,3),(5,5)

    观察所得的图形,你觉得它像什么?

    y

    Ox

    三:练习P134做一做

    四:作业P135习题5.4(1、2)

    第三课时

    一;新课引入与复习

    1)怎样画平面直角坐标系?画平面直角坐标系时应注意些什么?

    2)怎样求平面内点的坐标?(对于平面内任意一点,过该点分别向横轴、纵轴作垂线,垂足在横轴、纵轴上对应的数分别叫该点的横坐标、纵坐标。)

    二:新课

    例3如图,矩形ABCD的长与宽分别是6,4。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各个顶点的坐标。

    y

    BA

    解:如图:以点C为坐标原点,分别以CD、CB所在

    直线为x轴y轴,建立直角坐标系。此时C(0,0)

    O

    CDx

    由CD长为6,CB长为4,可得D,B,A的坐标分别为D(6,0),B(0,4),A(,4)

    思考:(还可以建立直角坐标系吗?与同学交流)

    例4对于边长为4的正三角形ABC,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并写出各个顶点的坐标。

    A

    BC

    三:小结建立适当的直角坐标系,求的坐标要注意以下几点?

    1)要找出坐标原点。

    2)要说明横轴与纵轴的位置。

    3)要求出必要的线段的长度。

    四:练习P161(议一议)与随堂练习

    P162习题的第一题

    五:作业P162习题的第二题

    六:课外练习P162(试一试)

    鱼的变化第二课时

    一:复习点的坐标的特征

    1)关于横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相反

    2)关于纵轴对称的两点纵坐标相等,横坐标相反

    3)关于原点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相反,纵坐标相反

    二:看图确定点的坐标

    1)左右两幅图关于Y轴对称,已知A(1,3)B(-3,-1),试确定点C,D的坐标?

    AC

    BD

    2)左右两幅图关于Y轴对称,已知A(-3,2)B(-3,1),试确定点C,D的坐标?

    y

    AD

    BC

    x

    三;练习

    1)P142做一做

    2)P143随堂练习

    四:小结P143议一议

    五:作业P144习题(做在书上)

    第五章回顾与思考

    一:学生看书回答问题

    1)在平面内,确定点的位置一般需要几个数据?举例说明。

    2)在直角坐标系中,如何确定给定点的坐标?举例说明。

    3)在直角坐标系中,横、纵坐标系轴上点的坐标各有什么特点?举例说明。

    4)在直角坐标系中,将图形沿坐标轴方向平移,变化前后的对应点的坐标有什么异同?举例说明。

    5)在直角坐标系中,将图形上各点的横坐标或纵坐标加上一个数(或乘-1),变化前后的图形有什么关系?举例说明。

    二:练习

    P145复习题A组

    三:小结点的坐标•一:点P(a,b)到X轴的距离是︱b︱,到Y轴的距离是︱a︱,到原点的距离是√a2+b2•二:对称性1)关于X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互为相反。•2)关于Y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互为相反,纵坐标相等。•3)关于原点轴对称的两点横坐标互为相反,纵坐标互为相反。•三:平行1)两点的横坐标相等,纵坐标不相等,则这两点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与X轴垂直。2)两点的横坐标不相等,纵坐标相等,则这两点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与Y轴垂直。举例•1)点P(-3,4)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2)点A(6,-3)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到原点轴的距离为•3)点A(a,-4)与B(2,b)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则a,b.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则a,b.•4)点A(a,b)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练习•1)点P(4,-3)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2)点A(-2,-3)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到原点轴的距离为•3)点A(a-1,-4)与B(2,b+3)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则a,b.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则a,b.•4)点A(-a,b)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点的平移练习•一:1)点P(-2,3)沿X轴的方向向右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2)点P(-2,3)沿X轴的方向向左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3)点P(-2,3)沿Y轴的方向向上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4)点P(-2,3)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5)点P(-2,3)沿X轴的方向先向右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6)点P(-2,3)沿X轴的方向先向左平移二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5)点P(-2,3)沿Y轴的方向先向上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再沿X轴的方向向右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6)点P(-2,3)沿Y轴的方向先向下平移二个单位长度再•沿X轴的方向向左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二1)把点P(3,-2)沿X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5,-2)•2)把点P(3,-2)沿X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0,-2)•3)把点P(3,-2)沿Y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3,2)•4)把点P(3,-2)沿Y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3,1)点的坐标练习•1)点P(3,-4)沿X轴的方向向右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2)点P(-2,5)沿X轴的方向向左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3)点P(0,-3)沿Y轴的方向向上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4)点P(-1,-3)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5)点P(4,-2)沿X轴的方向先向右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6)点P(-2,0)沿X轴的方向先向左平移二个单位长度再沿Y轴的方向向下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7)点P(-1,3)沿Y轴的方向先向上平移四个单位长度再沿X轴的方向向右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8)点P(-2,1.5)沿Y轴的方向先向下平移二个单位长度再沿X轴的方向向左平移三个单位长度得到的点的坐标为。•9)把点P(-2,-2)沿X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5,-2)•10)把点P(3,2)沿X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0,-2)•12)把点P(3,-2)沿Y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3,2)•13)把点P(-3,-4)沿Y轴方向向平移个单位得到点A(3,1)•14)点P(4,-2)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15)点A(-4,-1)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到原点轴的距离为•16)点A(a,3)与B(-2,b)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则a,b.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则a,b.•17)点A(a,b)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18)点P(-2,-3)与X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Y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与原点轴对称的点的坐标为。•19)点A(5,-2)到X轴的距离为,•到Y轴的距离为,到原点轴的距离为•20)点A(a+1,-4)与B(2,b+3)所在的直线与X轴平行,则a,b.所在的直线与Y轴平行,则a,b.•21)点A(a,-b)在第一、三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在第二、四象限的角平分线上,则a、b的关系是•22)X轴上的坐标为0,Y轴上的坐标为0。•23)点P(a,b)若a=0,则点P在,若b=0则点P在。若ab=o,则点P在。

    数学教案-圆内接四边形的教学方案


    圆内接四边形

    执教者:刁正久

    一、教学目标:

    掌握圆内接四边形的相关概念以及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圆内接四边形的性质定理。

    难点:圆内接四边形性质定理的准确、灵活应用。

    三、教学过程:

    1、带领学生复习圆内接三角形和三角形的外接圆的概念。

    2、利用几何画板:

    ①②(1)探索:如图,点D在⊙O上(和A、C不重合)移动,试讨论∠D和∠B的大小关系?

    (学生对第一种情况比较熟悉,但对于第二种情况做适当的提示:利用几何画板把D点在圆上移动!)

    通过学生的思维,可归纳出∠D和∠B的大小关系是互补。

    利用此时的几何图形,由学生模仿圆内接三角形的定义得到圆内接四边形的概念并用电脑加以显示。立即让学生利用给出的圆内接四边形的定义把刚才的结论重新归纳,从而得到定理:

    圆内接四边形的对角互补。(书写符号语言)

    (2)对定理进行巩固

    ①如图,四边形ABCD为⊙O的内接四边形,

    已知∠BOD=140°,则∠BAD=°∠BCD=°

    ②如图,已知AB是圆O的直径,∠BAC=40°,D是弧AB上的任意一点,那么∠D的度数是°

    (3)外角的引入

    紧接着前面的练习,和学生共同研究探索题:

    (对于上面的探究性应用题,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都可以得到一定的发挥)

    当学生最后得到∠E的度数后,立即提问:

    从∠A=70°到求出∠E=110°,在整个过程中,哪个角起了关键的作用?从而把学生的注意力转向外角∠DCF(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学习定理的原因)并且引导学生讨论∠DCF和∠A的大小关系?从而得到∠DCF=∠A的结论。利用几何画板的优势,隐藏⊙O2和线段DE、EF得到外角的基本图形

    再引导学生得出外角和内对角的定义,让学生把刚才的结论归纳成定理即:圆内接四边形的任何一个外角都等于它的内对角。

    (书写符号语言)

    (4)对定理进行必要的巩固练习

    如图,⊙O1和⊙O2都经过A、B两点,图中有两组相等的角,每组有三只角相等,你发现了吗?

    (5)讲解例题:

    如图,⊙O1和⊙O2都经过A、B两点,经过点A的直线与⊙O1相交于点C,与⊙O2相交于点D,经过点B的直线与⊙O1相交于点E,与⊙O2相交于点F.试猜想CE和DF有何特殊的位置关系?并加以证明。

    (突出作辅助线的必要性,并在黑板上书写过程)

    3、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学会了那些知识点?(学生完成)

    4、课堂练习:

    ①②

    (1)如图,已知∠BAE=125°,则∠BCD=°∠BOD=°

    (2)如图,已知在圆的内接四边形中,AB=AC,E是CD延长线上一点,你能猜想出∠ADE和∠ADB的大小关系吗?并证明。

    (3)探索:

    圆内接平行四边形是什么特殊的四边形?

    (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思考,然后充分利用几何画板,让学生自己上前去操作电脑拖动鼠标移动平行四边形,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并且让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思考:

    你能说出下面图中有几对相似三角形吗?并说出其中一对相似三角形的证明过程。

    (4)

    5、布置作业:P86—15、16、17

    注:参加2003年12月区评优课比赛并获一等奖

    数学教案-菱形的教学方案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菱形的性质和判定定理。菱形是在平行四边形的前提下定义的,首先她是平行四边形,但它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特殊之处就是“有一组邻边相等”,因而就增加了一些特殊的性质和不同于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菱形的这些性质和判定定理即是平行四边形性质与判定的延续,又是以后要学习的正方形的基础。

    本节的难点是菱形性质的灵活应用。由于菱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所以它不但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同时还具有自己独特的性质。如果得到一个平行四边形是菱形,就可以得到许多关于边、角、对角线的条件,在实际解题中,应该应用哪些条件,怎样应用这些条件,常常让许多学生手足无措,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给予足够重视。

    教法建议

    根据本节内容的特点和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建议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意以下问题:

    1.菱形的知识,学生在小学时接触过一些,可由小学学过的知识作为引入。

    2.菱形在现实中的实例较多,在讲解菱形的性质和判定时,教师可自行准备或由学生准备一些生活实例来进行判别应用了哪些性质和判定,既增加了学生的参与感又巩固了所学的知识.

    3.如果条件允许,教师在讲授这节内容前,可指导学生按照教材148页图4-33所示,制作一个平行四边形作为教学过程中的道具,既增强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参与感,有在教学中有切实的体例,使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轻松些.

    4.在对性质的讲解中,教师可将学生分成若干组,每个学生分别对事先准备后的图形进行边、角、对角线的测量,然后在组内进行整理、归纳.

    5.由于菱形和菱形的性质定理证明比较简单,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思路,由学生来进行具体的证明.

    6.在菱形性质应用讲解中,为便于理解掌握,教师要注意题目的层次安排。

    一、教学目标

    1.掌握菱形概念,知道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2.掌握菱形的性质.

    3.通过运用菱形知识解决具体问题,提高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

    4.通过教具的演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5.根据平行四边形与矩形、菱形的从属关系,通过画图向学生渗透集合思想.

    6.通过菱形性质的学习,体会菱形的图形美.

    二、教法设计

    观察分析讨论相结合的方法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教学重点:菱形的性质定理.

    2.教学难点:把菱形的性质和直角三角形的知识综合应用.

    3.疑点:菱形与矩形的性质的区别.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教具(做一个短边可以运动的平行四边形)、投影仪和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演示教具、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学生观察讨论;学生分析论证方法,教师适时点拨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叫做平行四边形?什么叫矩形?平行四边形和矩形之间的关系是什么?

    2.矩形中对角线与大边的夹角为,求小边所对的两条对角线的夹角.

    3.矩形的一个角的平分线把较长的边分成、,求矩形的周长.

    【引入新课】

    我们已经学习了一种特殊的平行四边形——矩形,其实还有另外的特殊平行四边形,这时可将事先按课本中图4-38做成的一个短边也可以活动的教具进行演示,如图,改变平行四边形的边,使之一组邻进相等,引出菱形概念.

    【讲解新课】

    1.菱形定义: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叫做菱形.

    讲解这个定义时,要抓住概念的本质,应突出两条:

    (1)强调菱形是平行四边形.

    (2)一组邻边相等.

    2.菱形的性质:

    教师强调,菱形既然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因此它就具有平行四边形的一切性质,此外由于它比平行四边形多了“一组邻边相等”的条件,和矩形类似,也比平行四边形增加了一些特殊性质.

    下面研究菱形的性质:

    师:同学们根据菱形的定义结合图形猜一下菱形有什么性质(让学生们讨论,并引导学生分别从边、角、对角线三个方面分析).

    生:因为菱形是有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所以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边相等的性质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1: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由菱形的四条边都相等,根据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可以得到

    菱形性质定理2: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并且每一条对角线平分一组对角.

    引导学生完成定理的规范证明.

    师:观察右图,菱形被对角线分成的四个直角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生:全等.

    师:它们的底和高和两条对角线有什么关系?

    生:分别是两条对角线的一半.

    师:如果设菱形的两条对角线分别为、,则菱形的面积是什么?

    生:

    教师指出当不易求出对角线长时,就用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般计算方法计算菱形面积.

    例2已知:如右图,是△的角平分线,交于,交于.

    求证:四边形是菱形.

    (引导学生用菱形定义来判定.)

    例3已知菱形的边长为,,对角线,相交于点,如右图,求这个菱形的对角线长和面积.

    (1)按教材的方法求面积.

    (2)还可以引导学生求出△一边上的高,即菱形的高,然后用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计算菱形的面积.

    【总结、扩展】

    1.小结:(打出投影)(图4)

    (1)菱形、平行四边形、四边形的从属关系:

    (2)菱形性质:图5

    ①具有平行四边形的所有性质.

    ②特有性质:四条边相等;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每一组对角.

    八、布置作业

    教材P158中6、7、8,P196中10

    九、板书设计

    标题

    菱形定义……

    菱形性质例2……小结:

    性质定理1:……例3…………

    性质定理2:……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51中1、2、3

    补充

    1.菱形的两条对角线长分别是3和4,则周长和面积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菱形周长为80,一对角线为20,则相邻两角的度数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圆的教学方案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①点和的三种位置关系,的有关概念,因为它们是研究的基础;②五种常见的点的轨迹,一是对几何图形的深刻理解,二为今后立体几何、解析几何的学习作重要的准备.

    难点:①的集合定义,学生不容易理解为什么必须满足两个条件,内容本身属于难点;②点的轨迹,由于学生形象思维较强,抽象思维弱,而这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难懂.

    2、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4课时

    第一课时:的定义和点和的位置关系

    (1)让学生自己画,自己给下定义,进行交流,归纳、概括,调动学生积极主动的参与教学活动;对于高层次的学生可以直接通过点的集合来研究,给下定义(参看教案(一));

    (2)点和的位置关系,让学生自己观察、分类、探究,在“数形”的过程中,学习新知识.

    第二课时:的有关概念

    (1)对(A)层学生放开自学,对(B)层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自学,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特别是概念较多而没有很多发挥的内容,老师没必要去讲;

    (2)课堂活动要抓住:由“数”想“形”,由“形”思“数”,的主线.

    第三、四课时:点的轨迹

    条件较好的学校可以利用电脑动画来加深和帮助学生对点的轨迹的理解,一般学校可让学生动手画图,使学生在动手、动脑、观察、思考、理解的过程中,逐步从形象思维较强向抽象思维过度.但我的观点是不管怎样组织教学,都要遵循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这一原则.

    第一课时:(一)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描述性定义,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对的定义;

    2、理解点和的位置关系和确定的条件;

    3、培养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发现问题的能力;

    4、渗透“观察→分析→归纳→概括”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点:点和的关系

    教学难点:以点的集合定义所具备的两个条件教学方法:自主探讨式教学过程设计(总框架):

    一、创设情境,开展学习活动

    1、让学生画、描述、交流,得出的第一定义:

    定义1:在一个平面内,线段OA绕它固定的一个端点O旋转一周,另一个端点A随之旋转所形成的图形叫做.固定的端点O叫做心,线段OA叫做半径.记作⊙O,读作“O”.

    2、让学生观察、思考、交流,并在老师的指导下,得出的第二定义.

    从旧知识中发现新问题

    观察:

    共性:这些点到O点的距离相等

    想一想:在平面内还有到O点的距离相等的点吗?它们构成什么图形?

    (1)上各点到定点(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

    (2)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都在上.

    定义2:是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

    3、点和的位置关系

    问题三:点和的位置关系怎样?(学生自主完成得出结论)

    如果的半径为r,点到心的距离为d,则:

    点在上d=r;

    点在内d

    点在外d>r.

    “数”“形”

    二、例题分析,变式练习

    练习:已知⊙O的半径为5cm,A为线段OP的中点,当OP=6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0cm时,点A在⊙O________;当OP=18cm时,点A在⊙O___________.

    例1求证:矩形的四个顶点在以对角线的交点为心的同一个上.

    已知(略)

    求证(略)

    分析:四边形ABCD是矩形

    A=OC,OB=OD;AC=BDOA=OC=OB=OD要证A、B、C、D4个点在以O为心的上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OA=OC,OB=OD;AC=BD∴OA=OC=OB=OD∴A、B、C、D4个点在以O为心,OA为半径的上.符号的应用(要求学生了解)证明:四边形ABCD是矩形OA=OC=OB=ODA、B、C、D4个点在以O为心,OA为半径的上.小结:要证几个点在同一个上,可以证明这几个点与一个定点的距离相等.问题拓展研究:我们所研究过的基本图形中(平行四边形,菱形,,正方形,等腰梯形)哪些图形的顶点在同一个上.(让学生探讨)练习1求证:菱形各边的中点在同一个上.(目的: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的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A层自主完成)练习2设AB=3cm,画图说明具有下列性质的点的集合是怎样的图形.(1)和点A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2)和点B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集合;(3)和点A,B的距离都等于2cm的点的集合;(4)和点A,B的距离都小于2cm的点的集合;(A层自主完成)三、课堂小结问: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在学习时应注意哪些问题?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强调:(1)主要学习了的两种不同的定义方法与的三种位置关系;(2)在用点的集合定义时,必须注意应具备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3)注重对数学能力的培养四、作业82页2、3、4.第二课时:(二)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弦、弧、弓形、同心、等、等孤的概念;初步会运用这些概念判断真假命题。2、逐步培养学生阅读教材、亲自动手实践,总结出新概念的能力;进一步指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概括知识的能力。3、通过动手、动脑的全过程,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积极主动获得知识。教学重点、难点和疑点1、重点:理解的有关概念.2、难点:对“等”、“等弧”的定义中的“互相重合”这一特征的理解.3、疑点:学生容易把长度相等的两条弧看成是等弧。让学生阅读教材、理解、交流和与教师对话交流中排除疑难。教学过程设计:(一)阅读、理解重点概念:1、弦:连结上任意两点的线段叫做弦.2、直径:经过心的弦是直径.3、弧:上任意两点间的部分叫做弧.简称弧.半弧:的任意一条直径的两个端点分成两条弧,每一条弧叫做半;优弧:大于半的弧叫优弧;劣弧:小于半的弧叫做劣弧.4、弓形:由弦及其所对的弧组成的图形叫做弓形.5、同心:即心相同,半径不相等的两个叫做同心.6、等:能够重合的两个叫做等.7、等弧:在同或等中,能够互相重合的弧叫做等弧.(二)小组交流、师生对话问题:1、一个有多少条弦?最长的弦是什么?2、弧分为哪几种?怎样表示?3、弓形与弦有什么区别?在一个中一条弦能得到几个弓形?4、在等、等弧中,“互相重合”是什么含义?(通过问题,使学生与学生,学生与老师进行交流、学习,加深对概念的理解,排除疑难)(三)概念辨析:判断题目:(1)直径是弦()(2)弦是直径()(3)半是弧()(4)弧是半()(5)长度相等的两段弧是等弧()(6)等弧的长度相等()(7)两个劣弧之和等于半()(8)半径相等的两个半是等弧()(主要理解以下概念:(1)弦与直径;(2)弧与半;(3)同心、等指两个图形;(4)等、等弧是互相重合得到,等弧的条件作用.)(四)应用、练习例1、已知:如图,AB、CB为⊙O的两条弦,试写出图中的所有弧.解:一共有6条弧.、、、、、.(目的:让学生会表示弧,并加深理解优弧和劣弧的概念)例2、已知:如图,在⊙O中,AB、CD为直径.求证:AD∥BC.(由学生分析,学生写出证明过程,学生纠正存在问题.锻炼学生动口、动脑、动手实践能力,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从积极主动获得知识.)巩固练习:教材P66练习中2题(学生自己完成).(五)小结教师引导学生自己做出总结:1、本节所学似的知识点;2、概念理解:①弦与直径;②弧与半;③同心、等指两个图形;④等和等弧.3、弧的表示方法.(六)作业教材P66练习中3题,P82习题l(3)、(4).第三、四课时(三)——点的轨迹教学目标1、在了解用集合的观点定义的基础上,进一步使学生了解轨迹的有关概念以及熟悉五种常用的点的轨迹;2、培养学生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3、提高学生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作用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的认识。重点、难点1、重点:对点的轨迹的认识。2、难点:对点的轨迹概念的认识,因为这个概念比较抽象。教学活动设计(在老师与学生的交流对话中完成教学目标)(一)创设学习情境1、对的形成观察——理解——引出轨迹的概念(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从感性知识到理性知识)观察: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的点的集合;(电脑动画)理解:上的点具有两个性质:(1)上各点到定点(心O)的距离都等于定长(半径的长r);(2)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的点都在上;(结合下图)引出轨迹的概念:我们把符合某一条件的所有的点所组成的图形,叫做符合这个条件的点的轨迹.这里含有两层意思:(1)图形是由符合条件的那些点组成的,就是说,图形上的任何一点都符合条件;(2)图形包含了符合条件的所有的点,就是说,符合条件的任何一点都在图形上.(轨迹的概念非常抽象,是教学的难点,这里教师要精讲,细讲)上面左图符合(1)但不符合(2);中图不符合(1)但符合(2);只有右图(1)(2)都符合.因此“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轨迹1:“到定点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以定点为心,定长为半径的”。(研究是轨迹概念的切入口、基础和关键)(二)类比、研究1(在老师指导下,通过电脑动画,学生归纳、整理、概括、迁移,获得新知识)轨迹2:和已知线段两个端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轨迹3:到已知角两边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这个角的平分线;(三)巩固概念练习:画图说明满足下列条件的点的轨迹:(1)到定点A的距离等于3cm的点的轨迹;(2)到∠AOC的两边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3)经过已知点A、B的O,心O的轨迹.(A层学生独立画图,回答满足这个条件的轨迹是什么?归纳出每一个题的点的轨迹属于哪一个基本轨迹;B、C层学生在老师的指导或带领下完成)(四)类比、研究2(这是第二次“类比”,目的: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螺旋上升.这次通过电脑动画,使A层学生自己做,进一步提高学生归纳、整理、概括、迁移等能力)轨迹4: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定长d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并且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两条直线;轨迹5:到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平行且距离相等的一条直线.(五)巩固训练练习题1:画图说明满足下面条件的点的轨迹:1.到直线l的距离等于2cm的点的轨迹;2.已知直线AB∥CD,到AB、CD距离相等的点的轨迹.(A层学生独立画图探索;然后回答出点的轨迹是什么,对B、C层学生回答有一定的困难,这时教师要从规律上和方法上指导学生)练习题2:判断题1、到一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轨迹,是平行于这条直线到这条直线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直线.()2、和点B的距离等于5cm的点的轨迹,是到点B的距离等于5cm的.()3、到两条平行线的距离等于8cm的点的轨迹,是和这两条平行线的平行且距离等于8cm的一条直线.()4、底边为a的等腰三角形的顶点轨迹,是底边a的垂直平分线.()(这组练习题的目的,训练学生思维的准确性和语言表达的正确性.题目由学生自主完成、交流、反思)(教材的练习题、习题即可,因为这部分知识属于选学内容,而轨迹概念又比较抽象,不要对学生要求太高,了解就行、理解就高要求)(六)理解、小结(1)轨迹的定义两层意思;(2)常见的五种轨迹。(七)作业教材P82习题2、6.探究活动爱尔特希问题在平面上有四个点,任意三点都可以构成等腰三角形,你能找到这样的四点吗?分析与解:开始自然是尝试、探索,主要应以如何构造出这样的点来考虑.最容易想到的是,使一个点到另三个点等距离,换句话说,以一个点为心,作一个,其他三个点在此上寻找,只要使这上的三点构成等腰三角形即可,于是得到如图中的上面两种形式.其次,取边长都相等的四边形,即为菱形的四个顶点(见图中第3个图).最后,取梯形ABCD,其中AB=BC=CD,且AD=BD=AC,但是这样苛刻条件的梯形存在吗?实际上,只要将任一周5等分,取其中任意四点即可(见图中的第4个图).综上所述,符合题意的四点有且仅有三种构形:①任意等腰三角形的三个顶点及其外接心(即外心);②任意菱形的4个顶点;③任意正五边形的其中4个顶点.上述问题是大数学家爱尔特希(P.Erdos)提出的:“在平面内有n个点,其中任意三点都能构成等腰三角形”中n=4的情形.当n=3、4、5、6时,爱尔特希问题都有解.已经证明,时,问题无解.

    数学教案-两圆的公切线


    第一课时两圆的公切线(一)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掌握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

    (2)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两圆外公切线长的求法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理解两圆相切长等有关概念,两圆外公切线的求法.

    教学难点:

    两圆外公切线和两圆外公切线长学生理解的不透,容易混淆.

    教学活动设计

    (一)实际问题(引入)

    很多机器上的传动带与主动轮、从动轮之间的位置关系,给我们以一条直线和两个同时相切的形象.(这里是一种简单的数学建模,了解数学产生与实践)

    (二)两圆的公切线概念

    1、概念:

    教师引导学生自学.给出两圆的外公切线、内公切线以及公切线长的定义:

    和两圆都相切的直线,叫做两圆的公切线.

    (1)外公切线:两个圆在公切线的同旁时,这样的公切线叫做外公切线.

    (2)内公切线:两个圆在公切线的两旁时,这样的公切线叫做内公切线.

    (3)公切线的长:公切线上两个切点的距离叫做公切线的长.

    2、理解概念:

    (1)公切线的长与切线的长有何区别与联系?

    (2)公切线的长与公切线又有何区别与联系?

    (1)公切线的长与切线的长的概念有类似的地方,即都是线段的长.但公切线的长是对两个圆来说的,且这条线段是以两切点为端点;切线长是对一个圆来说的,且这条线段的一个端点是切点,另一个端点是圆外一点.

    (2)公切线是直线,而公切线的长是两切点问线段的长,前者不能度量,后者可以度量.

    (三)两圆的位置与公切线条数的关系

    组织学生观察、概念、概括,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添写教材p143练习第2题表.

    (四)应用、反思、总结

    例1、已知:⊙o1、⊙o2的半径分别为2cm和7cm,圆心距o1o2=13cm,ab是⊙o1、⊙o2的外公切线,切点分别是a、b.求:公切线的长ab.

    分析:首先想到切线性质,故连结o1a、o2b,得直角梯形ao1o2b.一般要把它分解成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矩形,再用其性质.(组织学生分析,教师点拨,规范步骤)

    解:连结o1a、o2b,作o1a⊥ab,o2b⊥ab.

    过o1作o1c⊥o2b,垂足为c,则四边形o1abc为矩形,

    于是有

    o1c⊥co2,o1c=ab,o1a=cb.

    在rt△o2co1和.

    o1o2=13,o2c=o2b-o1a=5

    ab=o1c=(cm).

    反思:(1)“转化”思想,构造三角形;(2)初步掌握添加辅助线的方法.

    例2*、如图,已知⊙o1、⊙o2外切于p,直线ab为两圆的公切线,a、b为切点,若pa=8cm,pb=6cm,求切线ab的长.

    分析:因为线段ab是△apb的一条边,在△apb中,已知pa和pb的长,只需先证明△pab是直角三角形,然后再根据勾股定理,使问题得解.证△pab是直角三角形,只需证△apb中有一个角是90°(或证得有两角的和是90°),这就需要沟通角的关系,故过p作两圆的公切线cd如图,因为ab是两圆的公切线,所以∠cpb=∠abp,∠cpa=∠bap.因为∠bap+∠cpa+∠cpb+∠abp=180°,所以2∠cpa+2∠cpb=180°,所以∠cpa+∠cpb=90°,即∠apb=90°,故△apb是直角三角形,此题得解.

    解: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cd

    ∵ab是⊙o1和⊙o2的切线,a、b为切点

    ∴∠cpa=∠bap∠cpb=∠abp

    又∵∠bap+∠cpa+∠cpb+∠abp=180°

    ∴2∠cpa+2∠cpb=180°

    ∴∠cpa+∠cpb=90°即∠apb=90°

    在rt△apb中,ab2=ap2+bp2

    说明:两圆相切时,常过切点作两圆的公切线,沟通两圆中的角的关系.

    (五)巩固练习

    1、当两圆外离时,外公切线、圆心距、两半径之差一定组成()

    (a)直角三角形(b)等腰三角形(c)等边三角形(d)以上答案都不对.

    此题考察外公切线与外公切线长之间的差别,答案(d)

    2、外公切线是指

    (a)和两圆都祖切的直线(b)两切点间的距离

    (c)两圆在公切线两旁时的公切线(d)两圆在公切线同旁时的公切线

    直接运用外公切线的定义判断.答案:(d)

    3、教材p141练习(略)

    (六)小结(组织学生进行)

    知识:两圆的公切线、外公切线、内公切线及公切线的长概念;

    能力:归纳、概括能力和求外公切线长的能力;

    思想:“转化”思想.

    (七)作业:p151习题10,11.

    第二课时两圆的公切线(二)

    教学目标:

    (1)掌握两圆内公切线长的求法以及公切线与连心线的夹角或公切线的交角;

    (2)培养的迁移能力,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归纳、总结能力;

    (3)通过两圆内公切线长的求法进一步向学生渗透“转化”思想.

    教学重点:

    两圆内公切线的长及公切线与连心线的夹角或公切线的交角求法.

    教学难点:

    两圆内公切线和两圆内公切线长学生理解的不透,容易混淆.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1)两圆的公切线概念:公切线、内外公切线、内外公切线的长.

    (2)两圆的位置与公切线条数的关系.(构成数形对应,且一一对应)

    (二)应用、反思

    例1、(教材例2)已知:⊙o1和⊙o2的半径分别为4厘米和2厘米,圆心距为10厘米,ab是⊙o1和⊙o2的一条内公切线,切点分别是a,b.

    求:公切线的长ab。

    组织学生分析,迁移外公切线长的求法,既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学习的迁移能力.

    解:连结o1a、o2b,作o1a⊥ab,o2b⊥ab.

    过o1作o1c⊥o2b,交o2b的延长线于c,

    则o1c=ab,o1a=bc.

    在rt△o2co1和.

    o1o2=10,o2c=o2b+o1a=6

    ∴o1c=(cm).

    ∴ab=8(cm)

    反思:与外离两圆的内公切线有关的计算问题,常构造如此题的直角梯行及直角三角形,在rt△o2co1中,含有内公切线长、圆心距、两半径和重要数量.注意用解直角三角形的知识和几何知识综合去解构造后的直角三角形.

    例2(教材例3)要做一个图那样的矿型架,将两个钢管托起,已知钢管的外径分别为200毫米和80毫米,求v形角α的度数.

    解:(略)

    反思:实际问题经过抽象、化简转化成数学问题,应用数学知识来解决,这是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要方法.它属于简单的数学建模.

    组织学生进行,教师引导.

    归纳:(1)用解直角三角形的有关知识可得:当公切线长l、两圆的两半径和r+r、圆心距d、两圆公切线的夹角α四个量中已知两个量时,就可以求出其他两个量.

    ,;

    (2)上述问题可以通过相似三角形和解三角形的知识解决.

    (三)巩固训练

    教材p142练习第1题,教材p145练习第1题.

    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四)小结

    (1)求两圆的内公切线,“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问题.公切线长、圆心距、两半径和三个量中已知任何两个量,都可以求第三个量;

    (2)如果两圆有两条外(或内)公切线,并且它们相交,那么交点一定在两圆的连心线上;

    (3)求两圆两外(或内)公切线的夹角.

    (五)作业

    教材p153中12、13、14.

    第三课时两圆的公切线(三)

    教学目标:

    (1)理解两圆公切线在解决有关两圆相切的问题中的作用,辅助线规律,并会应用;

    (2)通过两圆公切线在证明题中的应用,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会在证明两圆相切问题时,辅助线的引法规律,并能应用于几何题证明中.

    教学难点:

    综合知识的灵活应用和综合能力培养.

    教学活动设计

    (一)复习基础知识

    (1)两圆的公切线概念.

    (2)切线的性质,弦切角等有关概念.

    (二)公切线在解题中的应用

    例1、如图,⊙o1和⊙o2外切于点a,bc是⊙o1和⊙o2的公切线,b,c为切点.若连结ab、ac会构成一个怎样的三角形呢?

    观察、度量实验(组织学生进行)

    猜想:(学生猜想)∠bac=90°

    证明:过点a作⊙o1和⊙o2的内切线交bc于点o.

    ∵oa、ob是⊙o1的切线,

    ∴oa=ob.

    同理oa=oc.

    ∴oa=ob=oc.

    ∴∠bac=90°.

    反思:(1)公切线是解决问题的桥梁,综合应用知识是解决问题的关键;(2)作两圆的公切线是常见的一种作辅助线的方法.

    例2、己知:如图,⊙o1和⊙o2内切于p,大圆的弦ab交小圆于c,d.

    求证:∠apc=∠bpd.

    分析:从条件来想,两圆内切,可能作出的辅助线是作连心线o1o2,或作外公切线.

    证明:过p点作两圆的公切线mn.

    ∵∠mpc=∠pdc,∠mpn=∠b,

    ∴∠mpc-∠mpn=∠pdc-∠b,

    即∠apc=∠bpd.

    反思:(1)作了两圆公切线mn后,弦切角就把两个圆中的圆周角联系起来了.要重视mn的“桥梁”作用.(2)此例证角相等的方法是利用已知角的关系计算.

    拓展:(组织学生研究,培养学生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

    己知:如图,⊙o1和⊙o2内切于p,大圆⊙o1的弦ab与小圆⊙o2相切于c点.

    是否有:∠apc=∠bpc即pc平分∠apb.

    答案:有∠apc=∠bpc即pc平分∠apb.如图作辅助线,证明方法步骤参看典型例题中例4.

    (三)练习

    练习1、教材145练习第2题.

    练习2、如图,已知两圆内切于p,大圆的弦ab切小圆于c,大圆的弦pd过c点.

    求证:papb=pdpc.

    证明:过点p作两圆的公切线ef

    ∵ab是小圆的切线,c为切点

    ∴∠fpc=∠bcp,∠fpb=∠a

    又∵∠1=∠bcp-∠a∠2=∠fpc-∠fpb

    ∴∠1=∠2∵∠a=∠d,∴△pac∽△pdb

    ∴papb=pdpc

    说明:此题在例2题的拓展的基础上解得非常容易.

    (三)总结

    学习了两圆的公切线,应该掌握以下几个方面

    1、由圆的轴对称性,两圆外(或内)公切线的交点(如果存在)在连心线上.

    2、公切线长的计算,都转化为解直角三角形,故解题思路主要是构造直角三角形.

    3、常用的辅助线:

    (1)两圆在各种情况下常考虑添连心线;

    (2)两圆外切时,常添内公切线;两圆内切时,常添外公切线.

    4、自己要有深入研究问题的意识,不断反思,不断归纳总结.

    (四)作业教材p151习题中15,b组2.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1,已知两圆相交于a、b,直线cd与两圆分别相交于c、e、f、d.

    (1)用量角器量出∠eaf与∠cbd的大小,根据量得结果,请你猜想∠eaf与∠cbd的大小之间存在怎样的关系,并证明你所得到的结论.

    (2)当直线cd的位置如图2时,上题的结论是否还能成立?并说明理由.

    (3)如果将已知中的“两圆相交”改为“两圆外切于点a”,其余条件不变(如图3),那么第(1)题所得的结论将变为什么?并作出证明.

    提示:(1)(2)(3)都有∠eaf+∠cbd=180°.证明略(如图作辅助线).

    说明:问题从操作测量得到的实验数据入手,进行数据分析,归傻贸霾孪耄っ鞑孪氤闪ⅲ庖彩数学发现的一种方法.第(2)、(3)题是对第(1)题结论的推广和特殊化.第(3)题中若cd移动到与两圆相切于点c、d,那么结论又将变为∠cad=90°.

    数学教案-分式的乘除法的教学方案


    一、教学过程

    【复习提问】

    1.分式的基本性质?

    2.分式的变号法则?

    【新课】

    数学小笑话:(配上漫画插图幻灯片)

    从前有个不学无术的富家子弟,有一次,父母出远门去办事,把他交给厨师照看,厨师问他:“我每天三餐每顿给你做两个馒头,够吗?”他哭丧着脸说:“不够,不够!”厨师又问:“那我就一天给你吃六个,怎么样?”他马上欣喜地说:“够了!够了!”

    问:这个富家子弟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

    分数约分的方法及依据是什么?

    1.提出课题:分式可不可以约分?根据什么?怎样约分?约到何时为止?

    学生分组讨论,最终达成共识.

    2.教师小结:

    (1)约分的概念:把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约去,叫做分式的约分.

    (2)分式约分的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

    (3)分式约分的方法:把分式的分子与分母分解因式,然后约去分子与分母的公因式.

    (4)最简分式的概念:一个分式的分子与分母没有公因式时,叫做最简分式.

    3.例题与练习:

    例1约分:

    (1);

    请学生观察思考:①有没有公因式?②公因式是什么?

    解:.

    小结:①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几个因式的积的形式,所以约去分子、分母中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注意系数也要约分.②分子或分母的系数是负数时,一般先把负号提到分式本身的前边.

    (2);

    请学生分析如何约分.

    解:.

    小结:①当分式的分子、分母为多项式时,先要进行因式分解,才能够依据分式的基本性质进行约分.②注意对分子、分母符号的处理.

    (3);

    解:原式.

    (4);

    解:原式

    (5);

    解:原式.

    例2化简求值:

    .其中,.

    分析:约分是实现化简分式的一种手段,通过约分可把分式化成最简,而最简分式为分式间的进一步运算提供了便利条件.

    解:原式.

    当,时.

    二、随堂练习

    教材P65练习1、2.

    三、总结、扩展

    1.约分的依据是分式的基本性质.

    2.若分式的分子、分母都是几个因式的积的形式,则约去分子、分母中相同因式的最低次幂,分子、分母和系数约去它们的最大公约数.

    3.若分式的分子、分母中有多项式,则要先分解因式,再约分.

    四、布置作业

    教材P73中2、3.

    补充思考讨论题:

    1.将下列各式约分:

    (1);(2);

    (3)

    2.已知,则

    五、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圆扇形弓形的面积的教学方案】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