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孙中山破陋习教材分析 教案精选
  • 孙中山破陋习教材分析 教案精选

    发表时间:2022-01-20

    【www.jk251.com - 初中教材优秀教案】

    现在,很多小学教学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可以围绕我们学校的各方面来写,小学老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小学教案应该从哪方面来写呢?希望《孙中山破陋习教材分析 教案精选》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教材分析]课文讲述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小时候目睹姐姐被迫缠足所受的痛苦,因而在辛亥革命后,首先废除缠足陋习的事。文章运用对比手法,写出了孙中山姐姐缠足前的活泼能干,缠足时和缠足后肉体及心灵上的痛苦,强烈地控诉了辛亥革命前缠足陋习对中国妇女的残害,字里行间讴歌了中国革命先驱孙中山从小就具有凡事独立思考,不盲从,敢于反抗封建陋习的独立人格,坚决与封建势力作斗争的革命精神。全文共8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孙中山小时候很喜欢活泼能干的姐姐。孙中山喜欢姐姐是因为姐姐“洗衣、烧饭、插秧、挑柴、样样活儿都干”,“一点儿也不怕吃苦”,还因为姐姐活泼、愉快,一有空就陪孙中山玩,还经常唱歌给他听。然而,就是这样一位可亲可爱、活泼能干的姐姐,却因为缠足而遭受肉体和心灵上的痛苦,失去了笑脸和歌声,失去了童真和快乐。以“喜”开头,通常是悲剧的写法。“什么是悲剧?鲁迅先生说:悲剧就是把美好的东西打碎给人看。”因此,第一自然段虽然与缠足陋习无关,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为下文做了充分的铺垫,正因为姐姐活泼可爱、勤劳能干,她的遭遇才愈发惹人同情,正因为孙中山爱姐姐之深,才有恨缠足之烈。第二至七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段。写孙中山的母亲受封建习俗的影响,强行给孙中山的姐姐缠足,他的姐姐从此失去了欢乐,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这几个自然段包含了这样几层意思,首先交代缠足是一种什么样的陋习,以及在缠的时候给女性带来什么样的痛苦。“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就像在给人上刑,可见缠足是一种非常野蛮、非常残酷的虐待妇女的行为,这不仅会在肉体上给人带来折磨,而且会在心灵上给人带来伤害:“姐姐痛苦极了,眼泪直往下流。”接着写孙中山与妈妈的一场争论,在争论中,一方面表现了妈妈对于“祖宗传下来”的陋习的无奈和盲从,可悲又可怜,妈妈此时内心的痛苦一点也不亚于姐姐和孙中山,一方面她过去也被她的妈妈缠过足,她亲身体验过缠足的痛苦,可是现在作为妈妈,她又在亲手给可爱的女儿带来缠足的痛苦,她是多么不愿意这样做啊!其实又有哪个母亲愿意给自己孩子稚嫩的身心带来如此重大的创伤呢?可是仅仅因为“这是祖宗传下来的”,仅仅因为“不缠小脚会被人家笑话的”,一代又一代的母亲只好像孙中山的妈妈一样,“含着眼泪”给女儿缠足,陋习就这么延续着……另一方面,从孙中山和母亲的争论中,我们也可以看到小小年纪的孙中山是非分明、敢于指责陋习的反抗精神。最后写缠足以后姐姐像变了一个人,“以后的几个月,孙中山再也没有看到姐姐的笑脸,再也没有听到姐姐的歌声。”这件事深深地“刺痛了”孙中山“幼小的心灵”。正是因为从小在心里就埋下了憎恶缠足这一恶习的种子,孙中山才会有后大的重大举措——废除缠足。第八自然段即最后一段,写辛亥革命后,担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首先废除了残害中国妇女上千年的缠足陋习。辛亥革命推翻了几千年的封建统治,要废除的陋习应该是很多的,为什么孙中山“首先”废除的是缠足这一陋习呢?毫无疑问,小时候姐姐缠足的事给他留下的印象太深了,他不能让姐姐的悲剧再在中国千千万万的妇女身上重演,废除这一陋习,不仅是对妇女身体的解放,更是对妇女心灵的解放。回顾全文,孙中山小时候目暑姐姐缠足的痛苦是他产生破陋习动机之因,而陋习最终被废除则是由因导出之果,因写得详细、周密,果交代得简明、清楚。

    本文转载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数学上册单元教材分析 教案精选


    教材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包括: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认识,周长的概念,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计算,长度的估计等。在编排上的特点是:

    1.从日常生活中引入几何概念,使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学习几何知识。

    2.利用活动巩固对几何概念的认识。

    3.周长的概念更强调从一般性的角度引入,体现知识的形成过程。

    教学要求:

    1.使学生认识四边形的特征,初步认识平行四边形,会用不同的方式表示平行四边形。

    2.使学生了解周长的概念,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3.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四边形的特征,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

    2、通过对长度和周长的估计,培养学生的长度观念。

    (5)单元课时安排:约6课时教材结构分析(思维导图)

    教学注意点:

    1、注意概念的形成过程。

    小学生获得概念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是:“充分感知——建立表象——抽象概念——形成概念”。因此,在教学四边形、平行四边形概念时要引导学生参与概念形成的过程。我们在教学时应从生活实例入手,让学生在大量感知的基础上,建立概念表象,通过分类归纳出概念特点,从而形成四边形、平行四边形、周长等概念。

    2、明确四边形和平行四边形的关系。

    长方形

    正方形

    平行四边形

    四边形

    在教学中通过动手操作、对比、分析让学生明白四边形、平行四边形、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关系,为推导周长公式和计算周长打下铺垫,同时也为后续学习埋下伏笔。(p40第4题)

    3、完善周长的概念。

    教材p41呈现周长的概念为: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事实上,周长的概念应该包含物体表面一周的长度。因此,在教学中,要注意让学生通过动手操作经历物体表面——平面图形的过程,进而明确周长概念应该为:物体表面或封闭图形一周的长度是它的周长。

    4、理解周长的概念。

    (1)理解封闭图形。

    (2)区分规则图形与不规则图形周长。(不仅仅是“直直的”图形有周长,圆形或树叶也有周长)

    (3)渗透“绳测法”。

    5、周长的计算。

    (1)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计算公式推导。在教学时要让学生从周长概念入手,注意从学生不同的算法中进行归纳总结。

    长方形周长=长+长+宽+宽长方形周长=长+宽+长+宽

    长方形周长=长*2+宽*2长方形周长=(长+宽)*2

    正方形周长=边长+边长+边长+边长正方形周长=边长*4

    (2)注意区分长方形和正方形周长的计算公式。

    学生往往会记错公式,如:长方形周长=(长+宽)*4等,在教学时要让学生注意对比,要引导学生从周长概念入手来记住公式,不可死记硬背。

    6、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p45例4、例5)

    在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尝试让学生不用尺,你能画一条8厘米长的线段吗?在估算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长度单位的意义和周长的概念。

    时间与数学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时间与数学(一)教学目标

    1、通过对具体问题的探索,体会时间与数学的密切联系,初步感受集合的思想。

    2、通过观察和比较发现规律,体会日历中包含丰富的数学信息。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材创设了一家人休息时间的情境,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进行探索研究的材料,后面还配有相应的练习。教学时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活动。

    教学过程可以是:

    (1)让学生按要求在日历上分别标出父亲、母亲、飞飞的休息日,可以分别用不同的符号表示,然后进行反馈。

    (2)教师提出问题:哪天父母同时休息?哪天飞飞和父亲同时休息?请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进行交流。

    (3)指导学生将带标记的日期填到相应的圆圈图中。

    (4)引导学生根据父亲、母亲、飞飞的休息日集合图表示出“父母共同休息日”“母子共同休息日”“父子共同休息日”“全家共同休息日”,并交流得出结论的思考过程。

    需要注意的是,由于“小学奥数辅导”的影响,教师容易把这类问题的解决归结为“最小公倍数的应用”,要求学生“套规则”。这样做要求偏高、难度偏大、内容“单调”,不利于学生学习,不宜提倡,更不能作为考试要求。通常情况下,像教材上的处理,所有的小学生都能做得了,少数学生能“悟”出其中的“道理”。

    利用教材提供的9月份的日历,引导学生进行观察,发现规律,这里教师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用当年9月份的日历创设情境,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于加框的4个数有如下规律:横向,12比11多1,19比18多1;纵向,18比11多7,19比12多7;对角,11+19=12+18=30。

    请学生再换几组数进行观察,验证得出的规律。

    时间与数学(二)教学目标

    1、尝试用数学的思想方法去思考和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经历研究的过程,增强保护水资源的意识。

    3、根据居民身份证号码,知道一个人的出生年月日,并推算出他的年龄,从而进一步体会数学在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安排了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小红帮助妈妈做迎客准备,怎样科学安排时间,渗透统筹的思想;第二个活动,计算一个人一个月、半年、一年至少喝多少杯水,运用年、月、日之间的关系解决问题;第三个活动,进行科学小实验,计算没拧紧的水龙头一天浪费多少水,使学生接触用实验的方法进行思考和探索研究。教学时,要认真组织活动,培养学生参加数学活动的研究能力,初步感受一些数学思想。

    单元年月日教材分析 教案精选篇


    有关时间单位和记时方法的教学,从一年级就开始了。

    一年级(上册)认识整时和大约几时。二年级(上册)认识时间单位时、分、秒,相邻单位间的进率,认读钟面上的整时或非整时的时间。三年级(上册)了解24时记时法,进行两种记时法的相互改写,计算经过时间。三年级(下册)年、月、日以及相邻单位间的联系,平年和闰年。学生在前几册教材里学习了时、分、秒,本单元继续教学年、月、日。全单元教材共编排了两道例题、两次“想想做做”和一次实践活动。在“你知道吗”里介绍了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指导学生看课外书籍、上网查找资料,搜集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教学内容大致分成三段:第一段教学年、月、日以及相关的大月、小月等内容,第二段教学平年、闰年、季度等知识,第三段是实践活动。1.年、月、日以及相关的内容。这一段内容涉及许多知识,学生在日常生活里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积累了一些经验。教材尽量利用学生的已有经验,提供观察材料,组织学习活动,激活已有经验,引导发现规律,适当解释点拨,帮助学生理解知识并建立自己的知识结构。教材让学生从年历卡上找自己的生日切入,既引起兴趣,又提供了学习用具。设计的学习活动有观察整理、填表分类、涂色记忆、计算交流等,让学生在动手实践、自主探索的同时接受年、月、日的知识。首先要求学生观察2005年的年历从中获得信息。年历卡里的内容十分丰富,要结合观察与交流指导有困难的学生学会看年历。如年历里的1、2、3……12表示一年里的1月、2月、3月……12月;每月都有一张月历,其中的日、一、二、三、四、五、六都表示星期几,1、2、3、4……表示每月的1日、2日、3日、4日……在年历卡上能查到每月有多少天,各天分别是星期几。接着要求学生把各个月的天数填入一张表格。填表活动能让学生更清楚地知道一年有12个月,各个月的天数并不都相同。填表还能引发学生把12个月按天数进行分类,在此基础上接受大月、小月的知识。然后指导学生在填各个月天数的那张表格里涂颜色。涂色活动实际上是分类活动,通过再次分类记忆一年里的大月和小月。教材要求每个学生都能记住一年里哪几个月是大月、哪几个月是小月,鼓励他们自己设计记忆方法。同时,也介绍了利用拳头帮助记忆的办法。最后突出2月的天数既不是31也不是30,它既不是大月也不是小月。教材还让学生计算2005年全年的天数,通过计算重温这一年各个月的天数,检查记忆效果,弥补记忆中的缺漏。学生计算全年天数的方法必定是多样的,交流并比较各种算法,体会比较简便的方法,有利于学生建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想想做做”在年历上圈出重大节日和有纪念意义的日子,一方面巩固知识,另一方面进行思想、情感的教育。2.平年和闰年。平年和闰年的教学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发现现象,初步知道平年和闰年。第19页例题让学生同时观察2004年2月和2005年2月的月历,比较这两个2月的天数是否相等。让学生发现不同年份的2月天数不同,然后告诉他们,什么是平年、什么是闰年。第二步同时观察从1997~20xx连续十二年的2月月历,从中寻找天数的规律。教材特地把这些月历分成三行,每行是连续的四年,方便学生发现每一行的四张月历里只有一张是29天,另三张都是28天。从而明白通常每四年里有1个闰年、3个平年。教材里讲解了判断平年、闰年的一般方法,至于公历年份是整百数的,安排在底注里讲解。第三步在“想想做做”里巩固平年、闰年的知识。第1题通过把公历年份除以4进行判断,虽然教材只教过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但学生完全能够自己进行四位数除以4的计算。第2题计算平年的全年天数,合几个星期零几天,结合计算再次温习前面学习的年、月、日知识。教学时还可以让学生说一说闰年全年有多少天以及怎样算的,再次清晰地认识平年与闰年。第4题回答并解释一种比较特殊的生日现象,巩固连续四年里一般有1个闰年的知识。第四步是“你知道吗”,引导学生通过课外阅读了解为什么通常每四年有1个闰年的原因。3.实践活动《生日快乐》。这次实践活动以学生的生日为题材,活动形式新颖有趣,紧扣年、月、日的知识,运用了统计方法。活动分两段进行:第一段是学生相互介绍自己的生日是哪天。教材鼓励学生用不同的方法间接地讲述,让同伴猜一猜是几月几日。这里会涉及年、月、日的许多概念,学生一定很感兴趣。第二段是用统计的方法调查、整理并用图表呈现班级里学生的生日分布情况,是一次联系实际的活动。最后是记住爸爸妈妈的生日,进行孝敬长辈的教育。这次活动要认真组织,让每名学生都有机会说话,然后请几名学生在全班交流,落实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单元观察物体教材分析 优秀教案推荐


    本单元以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为观察对象,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想像能力,通过物体与其三视图的相互转换,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本套教材里“观察物体”从二年级(上册)起陆续安排。

    二年级(上册)

    从前、后、左、右等不同位置观察同一个物体,指出各个位置看到的物体形状。

    三年级(上册)

    认识物体的正面、侧面和上面;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长方体或正方体形状的物体;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初步进行物体与其正视图、侧视图、俯视图间的相互转换。

    三年级(下册)

    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观察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简单描述看到的形状。比较几个物体的正视图(侧视图或上视图)。

    本单元教材安排一道例题和一次“想想做做”,都是观察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一道思考题里观察的物体要复杂得多。

    在三年级(上册),学生已经观察了由3个相同的正方体摆的物体,初步学习从正面、侧面和上面进行观察,并用图形描述物体各个面的形状,这些都是继续教学本单元内容的基础。

    从3个小正方体的拼摆至4个小正方体的拼摆,数量上仅多了1个小正方体,但拼摆时的变化却多得多。各种拼摆组成的物体形状各不相同,它们的视图有时相同,有时不同。如果学生理解这一点,他们的空间观念和观察物体时数学思考的水平都能得到一次发展。例题出示三个都是由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由大卡通引导学生先从正面看这三个物体,比比看到的形状是否相同,再从侧面和上面看,也分别比比形状,这些活动能有效地帮助学生达到教学要求。

    用4个相同的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不只例题中的三个,还有许多。因此,“想想做做”第1题让学生继续摆一摆、看一看、比一比并且画一画。这些要求既与例题自然衔接,又比例题适当提高。摆一摆让学生整体感知物体的特征,先摆再看便于学生理解物体某个方向的形状。例题和各道“想想做做”都有先摆一摆的要求,教学时要想办法为学生创造摆的物质条件,绝不能图省事以看教材里的实物图代替看摆出的实物。把看到的图形画出来,是表达观察、思考结果的一种方式。对学生画图的要求不宜过高,能画出草图并基本正确就可以了。

    “想想做做”第3题要求依据视图摆出物体,其中第(1)题的摆法各只有一种,第(2)、(3)题的答案是开放的。要鼓励学生摆出既符合视图要求,形状又不相同的各个物体。引导他们经历“研究视图的结构——想一想应该怎样搭——动手拼搭——验证搭成的物体是否符合要求”的过程,这个过程既能发展空间观念,也能培养良好的学习方法与习惯。在进行第(2)、(3)题的拼摆时,可以分步进行。如先拿2个或3个正方体放成一排,再把其余的正方体放到适当的位置上去,想想有几种放法并检查摆出的各个物体的视图是否符合题意。第5题是第6题的铺垫,每个楼房模型都只要4个正方体就能搭出。学生在搭的时候,会自觉体会其中某个正方体被遮着,不容易看到甚至看不到,能理解那个看不到的正方体事实存在,也是空间观念的反映。第6题左边物体中的各个小正方体都能清楚地看到;中间物体中的个别小正方体不容易看到;右边物体中有个别小正方体被遮着,不能直接看到。说出三个物体各由几个小正方体摆成的难度不同,要让学生说说自己是怎样数、怎样想的。

    思考题是从前、后、左、右分别观察由6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供教学选用。要注意的是,本单元的教学内容是观察由4个正方体摆成的物体。

    北师大册年月日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案精选篇


    单元教学目标

    1、认识年、月、日

    2、认识平年和闰年

    3、认识24时记时法

    单元编写意图

    本单元是在一、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认识钟表,了解时、分、秒之间的关系的基础上学习的。本单元要学习年、月、日;认识星期;认识24时记时法。

    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具有常识性,在课堂上虽然没有系统学过,但在实际生活中学生已有很多经验,所以教材一开始就安排了“说一说”,意图是要充分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其在此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

    24时记时法是国际上通用的记时法,它与12时记时法有对应关系,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用24时记时法计算经过的时间更方便。

    看日历教学目标

    1、会看日历,认识星期。

    2、能从日历中找到指定的日子。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看日历,让学生从日历中找到我国的一些重大节日,从小关注社会。教学时,要充分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说一说、找一找、练一练,巩固和应用所学的知识。

    猜生日教学目标

    能结合具体活动,推算出某人的生日。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猜生日是让学生运用前面所学的有关年、月、日的知识。教学时要充分组织学生活动,让学生说一说、猜一猜、填一填,巩固和应用所学知识。

    淘气、笑笑和另外一个小朋友正在为智慧老人过生日,这一天是10月12日,星期日。淘气说:再过30天就是我的生日;笑笑说:我的生日在一年的倒数第三天;另外一个小朋友说:我刚过完生日,是上个月的最后一天。问题是:他们每个人的生日分别是几月几日?设计这样情境的意图是让学生在现实情境中应用有关年、月、日的知识,学会推算日期。

    根据情境中提供的信息,可以知道:智慧老人的生日是10月12日,星期日;因为10月是大月,有31日,所以淘气的生日是11月12日;笑笑的生日是12月29日;另外一个小朋友的生日是9月30日。

    教学时,可以请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让每个学生间接地说一说自己的生日,其他同学猜他的生日是哪一天,说一说是怎样猜的。活动时可以分成多个小组同时进行,这样可以使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这样的活动可以使学生在游戏中培养数感和提高推理能力。

    一天的时间教学目标

    1、结合生活经验,知道一天有24时,认识24时记时法,能够对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所表示的时刻进行换算。

    2、能结合具体的生活情境,推算出从一个时刻到另一个时刻所经过的时间。

    3、逐步养成遵守作息制度和珍惜时间的良好习惯。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安排了看电视节目预告、邮箱取信时间、阅览室开放时间、儿童作息时间表等情境,使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体会24时记时法及其应用价值。教学时,要充分联系生活实际,如一些公共场合,一般都要用到24时记时法,使学生认识到24时记时法简捷明了,从而激起学生学习24时记时法和普通记时法互换的兴趣。

    首先提出问题:一天有几时?请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说一说。比如:早上6时起床,12时午休,晚上6时看电视。在学生回答问题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钟面,这期间时针正好走1圈,经过了12时。结合生活经验学生能够体验到白天大约12时,夜间大约12时。如果从夜里0时算起,时针走1圈,经过12时;再走1圈,又经过12时,一共经过24时。

    北师大上册整理与复习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教案精选篇


    整理与复习(二)教学目标

    1、能自己整理这一阶段(三个单元)的学习内容和学习方法。

    2、能对这一阶段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全面合理的评价。

    3、进一步理解周长的意义,解决与周长相关的简单的实际问题。

    4、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一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较熟练地进行计算,能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5、进一步理解与年、月、日有关的知识,解决相关的简单实际问题。

    教材分析与教学建议

    本节教材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你学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对前面所学的知识进行回顾与整理;第二部分我的成长足迹,组织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进行评价;第三部分是基本练习。教学时,引导学生看图说一说,培养学生整理知识的能力,在小组或全班介绍自己的收获,对自己的学习做出适当的评价,通过整理与复习,不仅巩固所学的知识,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数学上册认识物体学案分析 教案精选


    物体分类

    教学内容: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试验教材(北师大)版数学一年级上册p64页物体分类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对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有一定的感性认识,知道这些几何形体的名称并能加以识别。

    情感目标:

    1、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2、培养学生想象、主动探索的精神和与人合作的意识。

    能力目标:提高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表达、倾听,发展他们的数学交流能力。

    学具准备:各种物体

    教具准备:长方体、正方体、圆柱、球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今天老师来看大家,和你们一起上课,我很高兴,还给你们带来了学习的小礼物,你们想看看是什么吗?老师知道大家都很聪明,那让我们试着把它们分一分好吗?

    二、小组活动:

    要求:1、要爱惜物品,不要把别人的东西弄坏。

    2、在分的时候,不要大声说话,不要抢。

    3、想一想。在分类时,你们将这些物体分成了几类,是按什么分类的。

    汇报:你们分成了几类,为什么这样分?

    要求:

    a)每一个小组派一个代表,介绍其中一种物体,说一说自己分类的理由。(进一步认识各种物体的特点)

    在这个环节中,注意对正方体和长方体进行区分、对圆柱体和球体进行区分。

    b)其他同学认真看、仔细听。

    c)每个同学介绍完以后,同学们出示和他一样的物体。

    d)在教师的教具中找一找与之相同的形体。

    三、进一步认识各种物体

    1、出示抽象出来的物体图形:

    正方体长方体圆柱球

    2、小游戏:找朋友

    3、小练习:数学书65页的1、2题

    4、数学练习卡

    四、课堂总结:这节课你学会了什么?

    (第二次的教学设计是为我到康平送教下乡而进行的再设计)

    你说我摆

    教学目标:

    1、根据现实情境,通过游戏,进一步识别简单几何体。

    2、在游戏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3、初步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4、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重点:

    学会表达,学会倾听,发展初步的数学交流能力。

    教学难点:

    发展学生空间的观念,并识别几何体的位置关系。

    教学过程:

    一、问题情境。

    老师为你们同座准备了学具,你知道了四种物体名称,闭上眼睛,摸一摸,能否辨认出来。

    二、学习新知。

    3、你说我摆。

    1)老师说,同座合作摆,。

    2)同桌互相进行游戏。第一次,两个物体。第二次四个物体。

    三、练一练。小组交流。全班验收。

    四、总结回顾,拓展延伸。

    1、这节课你学了什么?

    2、前后的关系在生活中应用。

    3、自选一场景,进行位置关系的描述。

    下册统计单元分析及教学建议 教案精选


    129《统计》单元教学建议一、单元知识框架

    统计

    认识条形统计图

    认识简单统计表1、认识简单的条形图,了解条形统计图的特点2、体验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过程3、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1、认识简单的条形图和统计表2、初步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方法3、根据统计表回答简单的问题二、单元学习内容的前后联系

    已学过的相关内容1、分类2、100以内数的认识3、简单的加减运算

    本单元的主要内容1、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后续学习的相关内容1、单式统计图表;2、复式统计图表;三、单元教学目标1、初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整理数据。2、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和简单的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四、单元知识点列表

    编号

    知识点

    教材内容

    129-01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第93页例1

    129-02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第94页例2

    129-03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第94页例2

    129-04

    根据统计图及统计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第94页例2五、各知识点的教学建议

    知识点

    129-01例1(认识简单的条形统计图)

    教学建议

    通过统计花坛上不同颜色的花的数量,使学生初步体验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和方法1、根据例题的情境图填写不同颜色的花的数量,并绘制成非正式的条形统计图。2、让学生独立回答统计图下面的问题,并小组交流:你是用什么方法进行统计的?怎样涂色?每个小格代表多少?怎样查找统计图中的数据?怎样比较它们的大小?

    评价要点

    在填花的数量和绘制非正式的条形统计图的过程中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过程,并使学生直观感受条形统计图。

    评价样例

    1、a级(易)

    知识点

    129-02例2(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学建议

    1、在例1的基础上让学生统计同学们喜欢什么颜色,体验简单的随机数据收集和整理的过程,初步掌握数据的收集和整理方法。2、组织学生开展调查活动,让学生经历收集和整理数据的过程。3、让学生说说用什么方法来统计的,对学生的各种统计方法进行肯定与评价。(例如用画“正”字,打勾等方法来统计)4、教师小结,优化学生提出的统计方法。

    评价要点

    知道数据的收集和整理的一些常用方法。

    评价样例

    1、a级(易)

    知识点

    129-03例2(认识简单的统计表)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思考,如果处理统计出来的数据,引出简单的统计表。2、引导学生看例2的统计表,请学生说说统计表中的数据表示什么意义。3、小组交流在统计表中查找数据的方法。

    评价要点

    1、会将统计出来的数据填入对应的统计表中。2、会看统计表,会在统计表中查找需要的数据。

    评价样例

    1、a级(易)2、a级(易)

    知识点

    129-04例2(根据统计图及统计表回答简单的问题)

    教学建议

    1、引导学生看例2的统计表与条形统计图。2、让学生把例2的统计图与例1的统计图比较一下,再说说异同点。3、小组交流在统计图中查找数据的方法,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评价要点

    1、会将统计表中的数据绘制成条形统计图。2、会看条形统计图;并能根据统计图回答简单的问题。

    评价样例

    1、a级(易)2、a级(易)

    XX年1月

    时记时法教材简析 教案精选


    全单元的教学内容分为三部分,第49~52页着重教学24时记时法及它与昔通记时法(12时记时法)的联系;第53~55页联系实际问题教学求经过时间的基本思路与方法;第56~57页是一次实践活动。

    在本单元中,安排了两则“你知道吗”。其中第一则简单介绍原始人以及我国古代的计时工具;第二则以北京时间早上7时为例介绍了世界几个知名城市的地方时间,让学生初步知道“时差”。

    1.认识24时记时法的教材编写特点。

    这部分教材分成三段。

    (1)联系实际教学24时记时法。

    生活中经常应用24时记时法,学生或多或少都有过接触。例题先出现摘录的一段电视节目时间,从学生喜欢的“六一剧场”的开始时间切入,让学生讨论“怎么会有14:00呢”,引入了24时记时法。“想想做做”中有学习和体育活动的时间、银行的营业时间、公共:汽车站牌上标注的服务时间、交通标志上的起止时间、火车票上的开车时间、红领巾广播站节目预报等等,无论是数学内容还是生活内容都十分丰富。

    (2)设计了较好的教学形式。

    学生理解并掌握24时记时法与12时记时法的关系是有些困难的,教材充分注意到这个难点。在学生已经知道一天里有两个8时、两个10时、两个12时等的基础上,例题首先利用连贯的三个钟面讲述24时记时法的基本原理,从左边到中间这两个钟面是24时记时法的。0----12时,中间到右边这两个钟面是24时记时法的12----24时。右边的那个钟面上还完整地显示了一天中的0—24时。

    例题接着利用线条上的0----24时教学两种记时法的相互转换。先分别讲了上午8时、中午12时与晚上8时转换成用24时记时法表示,然后让学生试着把16:00和18:30改成用12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

    (3)扎实、灵活地安排“想想做做”。

    “想想做做”以练习两种记时法的互换为主。教材考虑到学生在生活中习惯使用12时记时法,因此第l题先把12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转换成24时记时法表示。教材同时注意到学生在许多场合会看到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所以第2—5题着重帮助学生看懂用24时记时法表示的时间,并练习把这些时间改成用12时记时法表示。第8题是一道开放性的题,钟面上的时间可能是上午也可能是下午,可能是中午也可能是午夜。题目要求学生看钟面想一想可能是什么时间,会做什么事。这道题能使学生更好地掌握两种记时方法,同时也培养学生有条理地思考的习惯。

    2.形象地展开求经过时间的思考方法。

    这部分教材由易到难,第53页例题的前一半求整时到整时的经过时间,后一半求非整点时刻间的经过时间。

    (1)求整时之间的经过时间让学生独立完成。

    (2)利用线段图帮助学生理解求非整点时刻间经过时间的方法。

    ①在线段图上表示时间。

    ②把问题表示在线段图上

    ③引导学生看着线段图计算播放的时间。

    (3)“想想做做”选择学生身边的事情,需要解决的问题比例题复杂,可以组织学生合作学习。

    3.通过实践活动指导学生合理安排时间。

    《周末的一天安排》分三段教学。

    (1)引导学生观察小华的时间安排表。

    (2)引导学生制作自己的时间安排表。

    (3)引导学生交流各自的一天安排。

    教材要求学生在制作自己的时间表后,和同学、老师交流讨论看看各是怎样安排的。特别提出“看了同学的时间安排表,你有什么新的想法”的问题,一方面让学生相互启发,使一天的活动内容安排得更丰富、更充实,另一方面让学生相互评价,使一天的安排更合理、更科学。

    【孙中山破陋习教材分析 教案精选】相关推荐
    积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1通过观察、讨论等数学活动,经历探索、归纳积变化规律的过程。2知道扩大几倍、缩小几倍的意义。理解积变化的规律,会运用积变化的规律进行简便计算。3在探索,归纳和变化规律的过程中,感受数学思考过...

    数学下册单元整理复习教案 教案精选篇

    教学目标: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请每一位学生用适当的方式将本单元学习的内容作一个概括性的描述。用文字、表格、框图等方式表示出本单元的知识结构。提示整理知识的一般方法:1.先想一想本单元学了哪些知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