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高中教案回顾与反思
  • 高中教案回顾与反思

    发表时间:2022-01-20

    【www.jk251.com - 回顾与反思】

    高中教师在上课之前最好是准备一份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老师的精心构思,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如何才能写好高中教案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教案回顾与反思,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并通过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知识;

    2对线段、射线、直线、角的概念及它们之间的关系有进一步的认识;

    3掌握本章的全部定理和公理;

    4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5了解本章的题目类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是理解本章的知识结构,掌握本章的全部定和公理;难点是理解本章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设计过程

    一、本章的知识结构

    二、本章中的概念

    1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

    2线段的中点定义。

    3角的两个定义。

    4直角、平角、周角、锐角、钝角的概念。

    5互余与互补的角。

    三、本章中的公理和定理

    1直线的公理;线段的公理。

    2补角和余角的性质定理。

    四、本章中的主要习题类型

    1对直线、射线、线段的概念的理解。

    例1下列说法中正确的是()。

    A延长射线OPB延长直线CD

    C延长线段CDD反向延长直线CD

    解:C因为射线和直线是可以向一方或两方无限延伸的,所以任何延长射线或直线的说法都是错误的。而线段有两个端点,可以向两方延长。

    例2如图1-57中的线段共有多少条?

    解:15条,它们是:线段AB,AD,AF,AC,AE,AG,BD,BF,DF,CE,CG,EG,BC,DE,FG。

    2线段的和、差、倍、分。

    例3已知线段AB,延长AB到C,使AC=2BC,反向延长AB到D使AD=BC,那么线段AD是线段AC的()。

    A.B.C.D.

    解:B如图1-58,因为AD是BC的二分之一,BC又是AC的二分之一,所以AD是AC的四分之一。

    例4如图1-59,B为线段AC上的一点,AB=4cm,BC=3cm,M,N分别为AB,BC的中点,求MN的长。

    解:因为AB=4,M是AB的中点,所以MB=2,又因为N是BC的中点,所以BN=1.5。则MN=2+1.5=3.5

    3角的概念性质及角平分线。

    例5如图1-60,已知AOC是一条直线,OD是∠AOB的平分线,OE是∠BOC的平分线,求∠EOD的度数。

    解:因为OD是∠AOB的平分线,所以∠BOD=∠AOB;又因为OE是∠BOC的平分线,所以∠BOE=∠BOC;又∠AOB+∠BOC=180°,

    所以∠BOE+∠BOD=(∠AOB+∠BOC)÷2=90°。

    则∠EOD=90°。

    例6如图1-61,已知∠AOB=∠COD=90°,又∠AOD=150°,那么∠AOC与∠COB的度数的比是多少?

    解:因为∠AOB=90°,又∠AOD=150°,所以∠BOD=60°。

    又∠COD=90°,所以∠COB=30°。

    则∠AOC=60°,(同角的余角相等)

    ∠AOC与∠COB的度数的比是2∶1。

    4互余与互补角的性质。

    例7如图1-62,直线AB,CD相交于O,∠BOE=90°,若∠BOD=45°,求∠COE,∠COA,∠AOD的度数。

    解:因为COD为直线,∠BOE=90°,∠BOD=45°,

    所以∠COE=180°-90°-45°=45°

    又AOB为直线,∠BOE=90°,∠COE=45°

    故∠COA=180°-90°-45°=45°,

    而AOB为直线,∠BOD=45°,

    因此∠AOD=180°-45°=135°。

    例8一个角是另一个角的3倍,且小有的余角与大角的余角之差为20°,求这两个角的度数。

    解:设第一个角为x°,则另一个角为3x°,

    依题义列方程得:(90-x)-(90-3x)=20,解得:x=10,3x=30。

    答:一个角为10°,另一个角为30°。

    5度分秒的换算及和、差、倍、分的计算。

    例9(1)将4589°化成度、分、秒的形式。

    (2)将80°34′45″化成度。

    (3)计算:(36°55′40″-23°56′45″)。

    解:(1)45°53′24″。

    (2)约为8058°。

    (3)约为9°44′11″(第一步,做减法后得12°58′55″;再做乘法后得36°174′165″,可以先不进位,做除法后得9°44′11″)

    五、本章中所学到的数学思想

    1运动变化的观点:几何图形不是孤立和静止的,也应看作不断发展和变化的,如线段向一个方向延长,就发展成为射线;射线向另一方向延长就发展成直线。又如射线饶它的端点旋转就形成角;角的终边不断旋转就变化成直角、平角和周角。从图形的运动中可以看到变化,从变化中看到联系和区别及特性。

    2数形结合的思想:在几何的知识中经常遇到计算问题,对形的研究离不开数。正如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缺形时少直观,形缺数时难如微”。本章的知识中,将线段的长度用数量表示,利用方程的方法解决余角与补角的问题。因此我们对几何的学习不能与代数的学习截然分开,在形的问题难以解决时,发挥数的功能,在数的问题遇到困难时,画出与它相关的图形,都会给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思路。从几何的起始课,就注意数形结合,就会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3联系实际,从实际事物中抽象出数学模型。数学的产生来源于生产和生活实践,因此学习数学不能脱离实际生活,尤其是几乎何的学习更离不开实际生活。一方面要让学生知道本章的主要内容是线和角,都在生活中有大量的原型存在,另一方面又要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知识去解决某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这才是理论联系实际的观点。

    六、本章的疑点和误点分析

    概念在应用中的混淆。

    例10判断正误:

    (1)在∠AOB的边OA的延长线上取一点D。

    (2)大于90°的角是钝角。

    (3)任何一个角都可以有余角。

    (4)∠A是锐角,则∠A的所有余角都相等。

    (5)两个锐角的和一定小于平角。

    (6)直线MN是平角。

    (7)互补的两个角的和一定等于平角。

    (8)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锐角,那么这个角就没有余角。

    (9)钝角一定大于它的补角。

    (10)经过三点一定可以画一条直线。

    解:(1)错。因为角的两边是射线,而射线是可以向一方无限延伸的,所以就不能再说射线的延长线了。

    (2)错。钝角的定义是:大于直角且小于平角的角,叫做钝角。

    (3)错。余角的定义是:如果两个角的和是一个直角,这两个角互为余角。因此大于直角的角没有余角。

    (4)对.∠A的所有余角都是90°-∠A。

    (5)对.若∠A<90°,∠B<90°则∠A+∠B<90°+90°=180°.

    (6)错。平角是一个角就要有顶点,而直线上没有表示平角顶点的点。如果在直线上标出表示角的顶点的点,就可以了。

    (7)对。符合互补的角的定义。

    (8)对。如果一个角的补角是锐角,那么这个角一定是钝角,而钝角是没有余角的。

    (9)对。因为钝角的补角是锐角,钝角一定大于锐角。

    (10)错。这个题应该分情况讨论:如果这三点在同一条直线上,这个结论是正确的。如果这三个点不在同一条直线上,那么过这三个点就不能画一条直线。

    板书设计

    (一)知识结构(四)主要习题类型(五)本章的数学思想

    略例11

    ·2

    (二)本章概念·3

    略·(六)疑误点分析

    (三)本章的公理和定理·

    例9

    JK251.com延伸阅读

    高中教案箭与歌教案【精】


    教学目标:

    理解本诗的意象及其友情内涵。

    教学时数:1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诵诗歌

    三、诗歌鉴赏

    导入:《箭与歌》是朗费罗歌颂友谊的一首著名抒情短诗,在西方可谓家喻户晓。这首诗看似意思浅显,其实内容深刻;看似信手拈来,其实匠心独运。

    (一)第1节赏析:写“箭”

    诗人所描写的箭射出去的特点是什么?

    明确:急、快、眼睛无法捕捉到。

    小结:“我”曾经随意射出一支箭,眼睛跟不上箭飞翔的速度,所以不知道它落到哪里去了。写的虽是生活中普通的小事,细细品味,我们发现它寓意丰富,耐人寻味。生活中许多事情就像射出的箭一样,我们不知道会产生什么样的后果,时间一长便忘记了。

    (二)第2节赏析:写“歌”

    ⒈射出去的箭和吐出去的歌的共同点是什么?

    明确:飞快,无法找寻和追踪。

    ⒉鉴赏“吐”字的妙用

    “我把一支歌向空中吐出”,将“吐”改成“唱”,好不好?

    明确:形容歌声强劲有力。

    难点点击

    第1节和第2节在内容有没有关联?

    明确:比喻――以箭作为歌的喻体:歌也像箭那样飞逝了,再也见不到踪迹。

    作用――化抽象为具体,使诗句充满形象感。

    小结:随随便便哼支歌,歌声飘扬,自认为没人会记住它。在日常生活中,我们也会毫不费力地将一句话,一个微笑,一个理解的眼神等施与别人。或许我们觉得这无足轻重。友爱、帮助等等被我们随随便便地施与,轻轻松松地忘却。

    (三)第3节赏析:写“箭”和“歌”的归宿

    在前两节貌似平淡的叙述后,诗歌忽然出现转折,诗人发现了“箭”和“歌”的归宿:发现箭插在一棵橡树上,同样,那支歌也自始至终藏在朋友心中。朋友为什么“一直”把“歌”藏在心中?

    明确:表现了朋友间的心心相印、彼此默契的感情。

    四、讨论文本研习2

    五、全诗总结

    高中教案与诸子登岘山【精】


    教学目标:

    1.感悟盛唐诗歌“声律风骨兼备”的特点及其阔大雄浑、豪迈恢宏的艺术境界。

    2.初步熟悉王维、孟浩然和高逋、岑参的生平事迹及其诗歌的主要特征。

    3.初步了解盛唐边塞诗派和山水田园诗派的风格差异。

    教学重点:

    孟浩然的《与诸子登岘山》是一首吊古伤今诗。鉴赏时应重点分析作者是如何表达这种情感的。

    教学过程:

    一、生平简介

    孟浩然(689一740),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唐代著名的山水诗人,世称孟襄阳。其诗与王维齐名,时称“王孟”。浩然一生有壮志,然终不被用,虽名重当时,却以隐居终老。在求官与归隐的矛盾之中,孟浩然的内心充满了痛苦,在他的一些诗歌中,我们或多或少地能在怡人的田园风光里感受到他内心的不堪。开元二十八年(七四零)病故,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的诗已摆脱了初唐应制,更多地抒写了个人的抱负,给开元诗坛带来了新鲜气息。现有《孟浩然集》。

    二、自由朗读、背诵

    三、诗句解释:

    1.人间的事情都有更替变化,来来往往的时日形成古和今。

    2.江上留下许多名胜古迹,我们又来登临。(由于山上有历史印迹,才来登山)

    3.水落下去鱼梁显露出来,天气寒冷,梦泽显得格外深远。(是不是一定能看到呢?这是登山所见所想—虚幻的景色,烘托深秋岘山萧条、悲凉、邈远的秋景。)

    4.羊公碑如今还在,读完上面的文字不觉泪水沾湿衣襟。(为何作者会流泪?)

    四、问题探讨:

    1.首联看似闲笔,但到了颔联我们就明白它不是闲笔了,你能说说在尾联中这闲笔更大的妙处吗?

    明确:诗人因观览旧迹而登临此山,因旧迹而伤怀,因历史触动内心,又由历史联想到自己,怀才不遇。由羊公所言的“湮灭无闻”,想到自己不就是这众多贤者中的一个吗?

    2.这首诗的结尾似乎与我们常见的诗歌结尾不同,最后诗人似乎仍在叙事,诗人仅仅在叙事吗?

    明确:自己像羊公那样有才华,但自己却不被重用,抒发内心的忧伤和感慨。

    3.这首诗如果用四个字来概括它的内容,会是哪四个字?

    明确:怀古伤今(吊古伤今)

    4.今读其诗,你会有何感想?(提示:感想应从诗人的感想中来。)

    五、古人评价:

    从静悟中得之,故语淡而味终不薄。——清•沈德潜

    六、欣赏《唐之韵》第六集《山水诗人》(19分钟)

    第8课我的回顾


    第8课我的回顾

    【美】爱因斯坦

    一、作者:

    爱因斯坦(1879-1955):生于德国,19xx年入瑞士籍,1940年入美国籍,世界著名的物理学家,20世纪最伟大的自然科学家,物理学革命的旗手。获1921年诺贝尔物理奖。

    二、词语:

    目瞪口呆桎梏(zhìgù)真知灼(zhuó)见毋(wú)庸置疑吞噬(shì)深邃(suì)窒息(zhì)内疚(jiù)弊病扼杀夭(yāo)折

    ※补充词解:

    真知灼见:正确的认识,透彻的理解。

    桎梏:脚镣和手铐。比喻束缚人或事物的东西。

    毋庸置疑:无须怀疑。

    深邃:深奥。(深)

    夭折:未成年而死,这里比喻事情中途失败。

    三、熟读课文,理解文意。

    四、研讨:

    1、理清思路,划分段落,归纳段意,指明顺序:

    ——一、说明写作的缘由和动机。

    二、回顾自己青少年时代的思想变化——如何走上研究物理学的道路。

    1、12岁那年,中止了宗教信仰,确立了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宏大志向。2、12-16岁,通过阅读,知道了当时整个自然科学领域的成果和方法。

    3、17岁进入大学,主要因为兴趣走上研究物理学的道路。

    时间顺序。

    2、作者为什么说:“大多数人终生无休止地追求那些希望和努力是毫无价值的?”

    ——见第二自然段。“那些希望和努力”主要指物质方面(胃)。

    3、作者的宗教信仰在12岁那年突然中止的原因是什么?作者中止了宗教信仰后选择了一条什么道路?

    ——见课文:“由于读了通俗的科学书籍……已失去了最初的尖锐性时感受也还是如此。”确立了探索客观世界规律的宏远道路。

    4、对文中“有类似想法的古今人物”,你对他们有何认识?请列举说明。

    ——提示:首先弄清“有类似想法“的含义。再列举有关人物。

    5、作者说:“因为这株脆弱的幼苗,除了需要鼓励以外,主要需要自由;要是没有自由,它不可避免地会夭折。认为用强制和责任感就能增进观察和探索的乐趣,那是一种严重的错误。”你同意这一看法吗?为什么?

    ——提示:①参见第55页课文最后一句话。②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导师”。

    五、概括主题:

    爱因斯坦在文中回顾了自己青少年时代如何走上研究物理学道路的过程,表现了他崇高的理想志向、伟大的探索精神和严谨的科学态度,给了我们许多宝贵的启示。

    六、讨论:

    爱因斯坦给了我们哪些宝贵的启示?

    ——提示:参见主题。

    六、练习:

    1、抄写生字词和你喜欢的句子。

    2、课外阅读爱因斯坦的传记。

    高中教案做好就业与自主创业的准备


    综合探究:

    【学习目标】

    通过自主探究,认清就业前景

    通过自主探究,掌握就业常识

    通过自主探究,了解就业和自主创业所需的基本素质

    【学习重点】自主创业的条件和意义

    【知识梳理】

    创业,除指创办国家大业、社会主义事业外,还多用于指劳动者自己进行个体经营或创办企业。

    1.创业成功的条件

    创业之梦虽然美好,但并不是每一个想创业的人都能成功。一般而言,创业成功需要一些条件。主观方面:创业者要具有综合全面的素质或有专项技术特长;必须用于创新和冒险,用于将梦想付诸行动;愿意承担创业的风险,有足够的耐心面对创业期的坎坷而不放弃目标;不怕失败,失败后再来,对事业充满信心和希望;客观方面(有足够的资源):足够的资本,行业经验,客户资源,技术创新,经营能力,人力资源。

    创业成功的基础:诚实劳动、合法经营。

    2.自主创业的意义

    自主创业,不仅解决了劳动者自己的就业问题,而且还能给别人提供就业机会和岗位。对于当代劳动者来说,自主创业是一条利国利民的光明之路、希望之路。

    (1)创业本身就是一种就业。在我国人口众多、就业形势比较严峻的形势下,选择自主创业既可以为自己寻找出路,又可以为社会减轻就业压力

    (2)创业是实现自我价值的重要途径。对于一些自我意识很强的劳动者,通过自主创业就可以证明自己的能力

    (3)与其他就业形式相比,自主创业更具有某些优势。例如,自主创业可以带来更高的收入、工作时间可以自由安排等等。

    (4)有利于社会财富的创造

    (5)自主创业有利于创业精神的发扬光大。创业精神是奋发向上的精神,是开拓进取、自强不息的精神。

    3.自主创业的主要形式

    自主创业可分为个人独立创业和一群志同道合者共同创业。前者的优点是自主性强,经营灵活;后者则体现人多力量大的优势

    按起点分:白手起家式创业和收购式创业;按组织形式分:个体经营和创办人人独资企业、合伙企业、公司制企业等;按是否参加连锁经营分:独立创业和加盟连锁商店

    【高中教案回顾与反思】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