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方程它的解
  • 方程它的解

    发表时间:2022-01-20

    【www.jk251.com - 方程和它的解】

    现在,很多初中教学都需要用到教案,通过不断的写教案,我们可以提高自己的语言组织能力,初中老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对于初中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方程它的解,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通过本节知识的学习,使学生清楚了解方程、方程的解的概念,以及解方程的含义.

    2.让学生学会根据条件列出方程.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例2的教学,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思想方法和综合分析问题的思维能力.

    2.通过例3方程的解的检验问题培养学生准确解题的能力及数学问题的严密性.

    (三)德育渗透点

    从已知到未知,从特殊到一般的认识问题的方法.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会进一步体会到概念中语言的准确美与简洁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以尝试指导为主、练习巩固为辅,体现学生的主体活动,增强课堂上民主意识的体现.

    2.学生学法:识记→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使学生了解方程的有关概念,会检验方程的解,并能根据求某数的简单条件,列出某数为未知数的一元方程(仅限于一次,二次).

    2.难点:列关于某数的简单方程.

    3.疑点:关于方程解的理解.

    四、课时安排

    l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讨论解答,得出有关概念,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题,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我们上一节共同学习了等式和等式的性质,我们知道了用“等号”表示相等关系的式子叫做等式.下面请同学们思考如下问题:

    (出示投影1)或电脑显示如下

    1.如果,那么,为什么?(根据什么等式性质)

    2.如果,那么,根据等式什么性质?

    3.如果,那么,根据等式什么性质?

    4.如果,那么,根据等式什么性质?

    师:同学们对这组问题回答的非常准确,条理清楚.说明我们掌握新知识,学习新方法的劲头很足,望同学们发扬.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师:请同学们观察上面题中等式:

    这些等式中,象-3,6,2,-1,3,-7,5,8这些数都是已知的,我们把这些数叫做已知数.

    再观察式中的也表示一个数,不难发现它相当于一个问号“?”,在研究它之前是未知的,像这样的数叫做未知数,像这样的式子,我们已经知道它是等式,因此方程就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

    师提出问题:

    (1)请同学们把这个结果代入方程中,看一看会有什么结果?当学生能够回答出时方程左右两边相等这一结果后,引出概念:使方程左右两边的值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只有一个未知数的方程的解也叫方程的根.

    (2)再观察到的变形过程

    a被减数等于差加上减数.

    得,

    即.

    再据一个因数等于积除以另一个因数,得,即.

    (说明是小学解法)

    e两边都加上7,得,,

    即.

    两僆都除以5,得,

    提出问题:上面两种变形最终我们求出了什么?

    两种方法所得结果一样吗?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提问由学生展开讨论,教师归纳上面过程实质上就是求方程解的过程.

    师:求得方程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如:求得方程的解的两种方法,都可以叫解方程.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现在请同学们分组讨论,由各组派代表回答,如何判断一个式子是方程?

    学活动:分组讨论,准备派代表回答,回答结果:(1)含有未知数,(2)等式.

    (出示投影2)

    例1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①;②;③;④.

    【教法说明】例1教学应注意,方程必须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未知数的系数是1,可以省写.这个1,也是已知数,已知数包括它的符号.

    巩固练习:

    (出示投影3)

    判断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已知数和未知数;如果不是,说明为什么?

    ①;②;③;④.

    【教法说明】这组可采用分组抢答形式,用竞赛加分的办法完成以增加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如:分成四组,班长记分,教师主持.

    师提出问题:如果设某数为,请大家把下面的句子用方程的形式表示出来,看谁做得快.

    (出示投影4)

    (1)某数的与1的和是2;

    (2)某数的4倍等于某数的3倍与7的差;

    (3)某数与8的差的等于0.

    学生活动:学生动笔动脑分析得出方程,由一个学生写在黑板上,如:

    (1);(4);(3).

    【教法说明】为了使学生掌握,③小题应提醒学生注意运算的顺序,必要时加上括号.另外有时得出方程可有形式上的区别.

    师提出问题:请同学们选择适当的未知数,列出例2中的方程:

    (出示投影5)

    例2根据下列条件列出方程:

    (1)某数比它的大;

    (2)某数比它的2倍小3;

    (3)某数的一半比某数的3倍大4;

    (4)某数比它的平方小42.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独立完成上面的题目,完成后与小组同学讨论,对比,分组说出所列方程中,形式不一样地方.

    【教法说明】教师可布置学生自编两个题目,留给同桌同学列方程,找代表说一说题目和方程.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6)

    1.下列各式是不是方程,如果是,指出它的未知数是什么?

    ①;②;③;④;⑥;

    ⑦;⑧;⑨;⑩.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小组竞赛的形式完成,优胜组负责编一个这样的题目,点其他组任一同学解答,答对者给以掌声鼓励.

    (出示投影7)

    2.请同学们用两种方法,求出下面方程的解.

    ①;②;③;④.

    【教法说明】这组题由学生在练习本上演练,教师指定学生口述,征求全体同学意见.

    (出示投影8)

    3.请同学们选用适当的未知数,写一个方程使方程的解是下面的数:

    (1)1;(2)-2;(3)0;(4)2.

    学生活动:分组编写,互相交换,观察所作方程的特征,互相交流经验、方法,增强协作意识.

    【教法说明】这组题难度较大,教师在学生编题时要注意后进生的动态,多启发他们动脑筋,开发数学的逆向思维.

    (五)归纳小结

    师:本课内容与前两节内容的联系,可以用下图表示:

    也就是说,方程是含有未知数的等式,可以用等式的性质来解方程.

    八、随堂练习

    1.选择题

    (1)下列各式中是方程的是()

    A.B.C.D.

    (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方程中未知数的值就是方程的解

    B.方程的解也是方程的根

    C.是方程的解

    D.是方程的解

    2.根据条件列出方程

    (1)某数的一半比这个数小2;

    (2)某数的绝对值比这个数的10%多10.

    3.检验是否是方程的解.

    九、布置作业

    思考题:怎样检验某个数是某方程的解,讨论后每位同学交一份作业纸.

    十、板书设计

    十一、随堂练习答案

    1.DD

    2.设某数为(1);(2).

    3.略

    答:将某数代入方程,比较左右两边是否相等,即可知某数是否是方程的解

    jk251.cOm扩展阅读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教学方案


    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执教人:上海市兴陇中学李炯

    教学目标:利用代数与几何图形相结合的思想列方程解应用题;并创设情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重点难点:知识的综合灵活应用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二)正课:

    本节课我们将研究一下如何用列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决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应用题。

    例1:在宽为20米长为30米的矩形地面上,修筑同样的两条互相垂直的道路,余下部分作耕地,使耕地面积为375平方米,问道路宽为多少米?

    分析:如图1余下部分的面积375M2是

    等量关系。但被分为四块求面积有困难。

    不妨把道路向两边移,这样余下部分为一

    个矩形,求面积就比较容易。

    解:略。

    练习:《考纲》

    例2:有一块矩形耕地,相邻两边的长度如图所示,要在这块地上分别挖如图的4条横向水渠和2条纵向水渠,且使水渠的宽相等,余下的可耕地面积为9600平方米。那么水渠应挖多宽?

    例3:在矩形ABCD中,放入8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小长方形,求阴影部分面积。

    练习:《考纲》P85

    思考:在一个50米长30米宽的矩形空地上要设计改造成为花坛,并要使花坛所要的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诗给出你的设计方案。

    小结:我们常用列方程的思想来处理几何图形的计算问题,这种解法也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一种应用。

    列方程解应用题教案模板


    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执教人:上海市兴陇中学李炯

    教学目标:利用代数与几何图形相结合的思想列方程解应用题;并创设情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重点难点:知识的综合灵活应用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二)正课:

    本节课我们将研究一下如何用列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决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应用题。

    例1:在宽为20米长为30米的矩形地面上,修筑同样的两条互相垂直的道路,余下部分作耕地,使耕地面积为375平方米,问道路宽为多少米?

    分析:如图1余下部分的面积375M2是

    等量关系。但被分为四块求面积有困难。

    不妨把道路向两边移,这样余下部分为一

    个矩形,求面积就比较容易。

    解:略。

    练习:《考纲》

    例2:有一块矩形耕地,相邻两边的长度如图所示,要在这块地上分别挖如图的4条横向水渠和2条纵向水渠,且使水渠的宽相等,余下的可耕地面积为9600平方米。那么水渠应挖多宽?

    例3:在矩形ABCD中,放入8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小长方形,求阴影部分面积。

    练习:《考纲》P85

    思考:在一个50米长30米宽的矩形空地上要设计改造成为花坛,并要使花坛所要的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诗给出你的设计方案。

    小结:我们常用列方程的思想来处理几何图形的计算问题,这种解法也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一种应用。

    课题:列方程解应用题

    执教人:上海市兴陇中学李炯

    教学目标:利用代数与几何图形相结合的思想列方程解应用题;并创设情景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重点难点:知识的综合灵活应用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创新思维,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复习: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解题步骤。

    (二)正课:

    本节课我们将研究一下如何用列方程的思想方法解决与几何知识有关的应用题。

    例1:在宽为20米长为30米的矩形地面上,修筑同样的两条互相垂直的道路,余下部分作耕地,使耕地面积为375平方米,问道路宽为多少米?

    分析:如图1余下部分的面积375M2是

    等量关系。但被分为四块求面积有困难。

    不妨把道路向两边移,这样余下部分为一

    个矩形,求面积就比较容易。

    解:略。

    练习:《考纲》

    例2:有一块矩形耕地,相邻两边的长度如图所示,要在这块地上分别挖如图的4条横向水渠和2条纵向水渠,且使水渠的宽相等,余下的可耕地面积为9600平方米。那么水渠应挖多宽?

    例3:在矩形ABCD中,放入8个形状大小相同的小长方形,求阴影部分面积。

    练习:《考纲》P85

    思考:在一个50米长30米宽的矩形空地上要设计改造成为花坛,并要使花坛所要的面积为荒地面积的一半,诗给出你的设计方案。

    小结:我们常用列方程的思想来处理几何图形的计算问题,这种解法也是数形结合思想方法的一种应用。

    数学教案-一元一次方程它的解法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2);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得,得,

    即.合并同类项得.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出示投影2)

    师提出问题: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最好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

    解方程:(1);(2);

    (3);(4).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

    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口答: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1)从,得到;

    (2)从,得到;

    (3)从,得到;

    2.小明在解方程时,是这样写的解题过程:;

    (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

    (2)应该怎样写?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

    (出示投影6)

    用移项解方程: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增加了难度,即移项变形是左右两边都有可移的项,教学时由学生思考后再进行解答书写,可提醒学生先分组讨论,各组由一名同学叙述解题过程,教师归纳出最严密最精炼的解题过程,最后全体学生都做这几个题目.

    学生活动:5分钟竞赛:规则是分两大组,基础分100分,每组同学全对1人加10分,不全对1人减10分,互相判题,学习委员记分.

    (出示投影7)

    解下列方程:

    (1);(2);(3);

    (4);(5);(6).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竞赛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方程的速度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目的,而互相评判更增加了课堂上的民主意识.

    (五)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变形方法,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解方程需把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这是重点.②检验要把所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

    八、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移项是否正确

    (1)从得()

    (2)从得()

    (3)从得()

    (4)从得()

    2.选择题

    (1)对于方程,移项正确的是()

    A.B.

    C.D.

    (2)对于方程移项正确的是()

    A.B.

    C.D.

    3.用移项法解方程,并写出检验

    (1);

    (2);

    (3).

    九、布置作业

    课本第205页A组1.(1)(3)(5).

    十、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答案

    1.×××√

    2.DC

    3.略

    作业答案

    (5)

    解: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检验:略

    探究活动

    运动与学习成绩

    班里共有25个学生,其中17人会骑自行车,13人会游泳,8人会打篮球.全部掌握这三种运动项目的学生一个也没有.在这25个学生中,有6人数学成绩不及格.而参加以上运动的学生中,有2人数学成绩优秀,没有数学不及格的(学习成绩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问:全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有几名?既会游泳又会打篮球的有几人?

    参考答案:

    全班数学成绩及格的学生有25-6=19(人),参加运动的人次共有17+13+8=38,因没有一个学生掌握三个运动项目,且数学没有不及格的,所以参加运动的学生共19人.每人掌握两个运动项目,19人中有17个会骑自行车,只有两个学生同时会游泳又会打篮球.

    参加运动的共19人,且数学成绩全部及格,不参加运动的数学全不及格,所以全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只有2名.

    经典初中教案一元一次方程它的解法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要求学生学会用移项解方程的方法.

    2.使学生掌握移项变号的基本原则.

    (二)能力训练点

    由移项变形方法的教学,培养学生由算术解法过渡到代数解法的解方程的基本能力.

    (三)德育渗透点

    用代数方法解方程中,渗透了数学中的化未知为已知的重要数学思想.

    (四)美育渗透点

    用移项法解方程明显比用前面的方法解方程方便,体现了数学的方法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学方法:采用引导发现法发现法则,课堂训练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进竞争机制,调动课堂气氛.

    2.学生学法:练习→移项法制→练习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1.重点:移项法则的掌握.

    2.难点:移项法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

    3.疑点:移项变号的掌握.

    四、课时安排

    3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自制胶片、复合胶片.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出示探索性练习题,学生观察讨论得出移项法则,教师出示巩固性练习,学生以多种形式完成.

    七、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复习导入

    师提出问题:上节课我们研究了方程、方程的解和解方程的有关知识,请同学们首先回顾上节课的有关内容;回答下面问题.

    (出示投影1)

    利用等式的性质解方程

    (1);(2);

    解:方程的两边都加7,解:方程的两边都减去,

    得,得,

    即.合并同类项得.

    【教法说明】通过上面两小题,对用等式性质解方程进行巩固、回忆,为讲解新方法奠定基础.

    提出问题:下面我们观察上面方程的变形过程,从中观察变化的项的规律是什么?

    (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

    投影展示上面变形的过程,用制作复合式运动胶片将上面的变形展示如下,让学生观察在变形过程中,变化的项的变化规律,引出新知识.

    (出示投影2)

    师提出问题:1.上述演示中,两个题目中的哪些项改变了在原方程中的位置?怎样变的?

    2.改变的项有什么变化?

    学生活动:分学习小组讨论,各组把讨论的结果派代表上报教师,最好分四组,这样节省时间.

    师总结学生活动的结果:大家讨论的结论,有如下共同点:①方程(1)的已知项从左边移到了方程右边,方程(2)的项从右边移到了左边;②这些位置变化的项都改变了原来的符号.

    【教法说明】在这里的投影变化中,教师要抓住时机,让学生发现变化的规律,准确掌握这种变化的法则,也是为以后解更复杂方程打下好的基础.

    师归纳:像上面那样,把方程中的某项改变符号后,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的变形叫做移项.这里应注意移项要改变符号.

    (三)尝试反馈,巩固练习

    师提出问题:我们可以回过头来,想一想刚解过的两个方程哪个变化过程可以叫做移项.

    学生活动:要求学生对课前解方程的变形能说出哪一过程是移项.

    【教法说明】可由学生对前面两个解方程问题用移项过程,重新写一遍,以理解解方程的步骤和格式.

    对比练习:(出示投影3)

    解方程:(1);(2);

    (3);(4).

    学生活动:把学生分四组练习此题,一组、二组同学(1)(2)题用等式性质解,(3)(4)题移项变形解;三、四组同学(1)(2)题用移项变形解,(3)(4)题用等式性质解.

    师提出问题:用哪种方法解方程更简便?解方程的步骤是什么?(答:移项法;移项、合并同类项、检验.)

    【教法说明】这部分教学旨在于使学生学会用移项这一手段解方程的方法,通过学生动手尝试,理解解方程的步骤,从而掌握移项这一法则.

    巩固练习:(出示投影4)

    通过移项解下列方程,并写出检验.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训练学生解题过程的严密性,故采取学生亲自动手做,四个同学板演形式完成.

    (四)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出示投影5)

    口答:

    1.下面的移项对不对?如果不对,错在哪里?应怎样改正?

    (1)从,得到;

    (2)从,得到;

    (3)从,得到;

    2.小明在解方程时,是这样写的解题过程:;

    (1)小明这样写对不对?为什么?

    (2)应该怎样写?

    【教法说明】通过以上两题进一步印证移项这种变形的规律,即“移项要变号”.要使学生认清这里的移项是把某项从方程的一边移到另一边而不是在同一边交换位置,弄懂解方程的书写格式是方程在变形,变形时保持“左右两边相等”这一数学模式.

    (出示投影6)

    用移项解方程:

    (1);(2);

    (3);(4).

    【教法说明】这组题增加了难度,即移项变形是左右两边都有可移的项,教学时由学生思考后再进行解答书写,可提醒学生先分组讨论,各组由一名同学叙述解题过程,教师归纳出最严密最精炼的解题过程,最后全体学生都做这几个题目.

    学生活动:5分钟竞赛:规则是分两大组,基础分100分,每组同学全对1人加10分,不全对1人减10分,互相判题,学习委员记分.

    (出示投影7)

    解下列方程:

    (1);(2);(3);

    (4);(5);(6).

    【教法说明】这组题用竞赛的形式,由学生独立完成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解方程的速度和能力,同时激发学生的竞争意识,从而达到调动全体学生参与的目的,而互相评判更增加了课堂上的民主意识.

    (五)归纳小结

    师:今天我们学习了解方程的变形方法,通过学习我们应该明确两个方面的问题:①解方程需把方程中的项从一边移到另一边,移项要变号这是重点.②检验要把所得未知数的值代入原方程.

    八、随堂练习

    1.判断下列移项是否正确

    (1)从得()

    (2)从得()

    (3)从得()

    (4)从得()

    2.选择题

    (1)对于方程,移项正确的是()

    A.B.

    C.D.

    (2)对于方程移项正确的是()

    A.B.

    C.D.

    3.用移项法解方程,并写出检验

    (1);

    (2);

    (3).

    九、布置作业

    课本第205页A组1.(1)(3)(5).

    十、板书设计

    随堂练习答案

    1.×××√

    2.DC

    3.略

    作业答案

    (5)

    解:移项得

    合并同类项得

    检验:略

    探究活动

    运动与学习成绩

    班里共有25个学生,其中17人会骑自行车,13人会游泳,8人会打篮球.全部掌握这三种运动项目的学生一个也没有.在这25个学生中,有6人数学成绩不及格.而参加以上运动的学生中,有2人数学成绩优秀,没有数学不及格的(学习成绩分优秀、良好、及格、不及格).问:全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有几名?既会游泳又会打篮球的有几人?

    参考答案:

    全班数学成绩及格的学生有25-6=19(人),参加运动的人次共有17+13+8=38,因没有一个学生掌握三个运动项目,且数学没有不及格的,所以参加运动的学生共19人.每人掌握两个运动项目,19人中有17个会骑自行车,只有两个学生同时会游泳又会打篮球.

    参加运动的共19人,且数学成绩全部及格,不参加运动的数学全不及格,所以全班数学成绩优秀的学生只有2名.

    【方程它的解】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