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教案必备] 小学语文教案1篇
  • [教案必备] 小学语文教案1篇

    发表时间:2022-10-21

    作为老师的任务写教案课件是少不了的,认真规划好自己教案课件是每个老师每天都要做的事情。有了严谨的教案课件,才能充分实现教学意图。你不是否正为教案课件而苦恼呢?小编收集并整理了“[教案必备] 小学语文教案1篇”,供大家借鉴和使用,希望大家分享!

    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掌握有关气象的谚语。

    2、鼓励学生读地名小诗。

    3、正确流利地熟读三句名言,背诵名言。

    4、通过读诗《根》,体会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

    5、引导学生发现好的学习方法。

    6、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

    7、鼓励学生乐于表达真情实感,提高习作能力。

    过程与方法:

    创设情境,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并采用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掌握学习内容。

    情感态度价值观:

    1、启发学生懂得做人道理。

    2、感受中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激发学生自信、自强。

    教学重点:

    鼓励学生积累词语、名言。

    引导学生发现好的学习方法。

    教学难点:

    鼓励学生大胆表达。提高口语交际能力和习作能力。

    教学时间:

    五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第一课时

    一、交流。

    1、学生自由读谚语,边读边思考这些谚语的意思。

    2、查字典或相关资料,进一步加深对谚语的理解。

    3、同桌交流,说说自己的见解。

    4、全班齐读,集体反馈。

    5、延伸:你还知道那些有关气象的谚语。

    二、读一读。

    1、出示地图,指导学生看图了解京九铁路经过的省市。

    2、学生试读。

    3、查阅资料,了解9个省市的全称。

    4、齐读地名诗。

    5、分组学习、集体交流相对应的省市的全称。

    6、学生读读议议,说说自己知道了什么?

    三、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由读名言,想想意思。

    2、说说你读了名言受到的启示。

    3、小组合作学习,举例说什么是“江山代有人才出”等等。

    4、指导学生练写,注意标点符号。

    5、评价练写情况。

    6、练习背诵这则名言。

    7、检查背诵情况。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教案范本: 小学语文教案1篇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通过教案可以帮助自己分析教学的重点,怎样才能写好教案?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教案范本: 小学语文教案1篇”。

    和时间赛跑

    教学目标:

    第四课时 日积月累

    一、相信孩子,给予发现。

    1、又到了“我的发现”时间了。这一次,我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呢?

    2、自读词语,观察发现。

    自由轻声朗读课本中的词语,读准字音。注意词语中的带点字,想想自己有什么发现。

    3、同桌交流,把你的发现告诉同学,听听同学的发现跟自己的有什么不同,讨论交流。

    4、全班交流,说说你的发现。(只要有发现,就要给予鼓励。)

    5、教师引导、小结规律:这些词语中,每组带点的字读音完全相同;字形相近,都是一个字加上部首就成了另一个字,一个字是另一个字的声旁;两个字的意义不同。

    6、齐读词语,积累词语。

    7、拓展练习:你能找出也具有这种规律的词语吗?

    如:羊群 海洋 弯曲 海湾 青山 清晨 包裹 花苞

    比一比谁发现多

    二、填一填:

    1、学生自主填词语,鼓励一空多填。

    2、)引导学生在丰富的答案里观察“的、地、得”的用法,感悟规律。

    3、特别引导:“弯弯曲曲地( )”莫填成“弯弯曲曲地(小路)”。

    4、适当补充一些练习题。

    三、读读背背:

    1、自由读,读准字音。

    2、引导发现:这些词语,都与治学相关,而且每组读起来都琅琅上口。对不理解的成语提出质疑。

    3、指名合作读,一人读一个,轮流。多种形式练习读,当堂背诵。

    4、能仿照样子说一组成语吗?丰富积累。

    四、趣味语文:

    1、回顾导入:在这个语文园地的学习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有我们快乐的发现,让我们继续带着一颗发现的心,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走进“趣味语文”。(出示书中的六幅图)仔细看图,你能发现什么成语呢?

    2、独立观察,了解图上画了些什么,再根据画面以及自己的成语积累,猜写谜底。

    3、小组合作,揭示谜底:同时亮出各自的谜底,再每人一个轮着说说自己猜谜的依据。(开门见山、大材小用、一举两得、三长两短、小题大做、百发百中。)

    4、制作成语画谜(根据成语,画出图画):教师提供给每个小组一些不同的成语,合作制成画谜,然后全班互问互猜。(如脚踏实地、七嘴八舌、一心一意、三心二意、三头六臂、九牛一毛、大同小异、千钧一发、万紫千红……)

    热门课件: 小学语文教案1篇


    随着教师工作的不断熟练,我们需要撰写教案,一篇好的教案需要我们精心构思,一份优质的教学方案往往来自教师长时间的经验累积,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热门课件: 小学语文教案1篇,供大家参考。

    教学目的:

    知识与能力: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课文,批出“看松鼠表演”“看松鼠做巢”的段落。

    4.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5.写一段话,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弄清课文是如何将内容表达具体的,学会表达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了解机灵可爱的松鼠执着的寻找落叶筑巢的情景。

    教学重点:

    理解重点句子,学习怎样把课文写具体。

    教学难点:

    学习语言,品味语言。让学生自己读书,抓住关键词句理解。

    教具安排:

    生字卡片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10个生字,认识5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读课文,批出“看松鼠表演”“看松鼠做巢”的段落。

    教学过程:

    一、导言激趣:

    1.松鼠是一种十分可爱的动物,今天我们要来学习第11课《看松鼠做巢》,看看文中机灵的松鼠执着地寻找落叶筑巢的情景。

    2.读课题,针对课题质疑。

    二、初读:

    1.自读课文。想想课文写了些什么,并边读边圈生字,读完课文后把所圈生字反复多读几遍直到熟练。

    检查生字。

    2.把生字送回课文再读课文,想想读完课文后,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可提出来。

    三、精读:

    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边读边思考:松鼠是怎样表演的?用笔勾画有关词句。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读句子:“有的……有的……有的……”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课件,了解松鼠表演的几种不同方式。

    4.学生自由读这一段。

    (1)指名读,教师相机评议指导朗读。

    (2)齐读。

    四、学习生字

    1.本课生字中,注意巢,鼠,湿,饶均为翘舌音。

    2.字形结构上巢、鼠、费、伞为上下结构的字,附是左中右结构的字,三部分要紧凑。指导书写时注意归类学习,不要平均使用力量。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2.写一段话,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生字。抽读生字卡片。

    2.上节课同学们了解了松鼠是怎样表演的,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松鼠是怎样做巢的。

    二、精读课文3-9自然段。

    学习3-9自然段。

    1.学生默读。

    思考:我给了松鼠哪些帮助,结果如何?

    (抓住我的做法及松鼠做巢两条线索学习)勾画重点词句批注写感受。

    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

    “我”提供的帮助:帮松鼠找来了干树叶;

    提供人造棉;

    找来大床单。

    松鼠:1.它对我为它准备的树叶竟然不理不睬,一如昨天,仍旧匆匆爬下,从地上叼起树叶,又匆匆爬上去。

    2.它匆匆爬下,又匆匆上去,嘴里叼着的,还是树叶。

    3.想不到一切白费心机!它竟绕到别的树下叼来树叶。

    理解带点词语在句中表达的意思。感受我对松鼠的关爱,以及松鼠的执着。

    三、总结拓展。

    1.教师总结:本文主要写了“我”看松鼠表演及看松鼠做巢的经过。作者通过认真的观察,再用笔墨记录了他观察的经过,使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只只可爱执着的松鼠形象。

    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吧!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

    3.全班交流,相机点评指导:

    (1)抓住动物的特点。

    (2)表达自己喜爱之情。

    4.作业:写一段话,介绍自己喜爱的小动物。

    #小学语文四年级优秀教案2#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认识5个二类字。

    2、读课文,批出“看松鼠表演”“看松鼠做巢”的段落。

    3、抓住重点词句理解课文内容。

    4、写一段话,介绍自己喜欢的小动物。

    能力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读课文时,能找出“看松鼠表演”“看松鼠做巢”的段落。

    3、能抓住重点对课文进行理解。

    体验目标:在学习的过程中让学生感受到松鼠机灵可爱。

    情感目标:调动学生对动物喜爱之情,懂得保护动物人人有责。

    教学重点:弄懂松鼠是怎样锲而不舍自己找落叶做巢,了解松鼠做巢的执着。

    教学难点:在理解中体会感受作者对松鼠的关爱和赞美之情。

    教学准备:挂图,相关的资料。

    教学时数: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激趣导入

    多姿多彩的动物世界神奇、有趣,令人神往。上节课我们一起聆听了夏日树梢上鸣唱不停的歌手——知了的演唱。看,在橡树间穿梭跳跃,机灵可爱的小松鼠已向我们走来。

    二、交流收集的资料。(有关松鼠的资料都行)

    1、松鼠的外形特点。

    2、松鼠的生活习性。

    3、松鼠的皮、毛的作用。

    ……

    三、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勾画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找规律,找异同点。

    3、小组内交流学习情况。

    4、全班交流。

    四、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1、开火车读课文,读准字音。

    2、边读边思考,课文写了什么?

    课文主要写了“我”看松鼠表演及看松鼠做巢的经过。

    那么,松鼠是怎样表演的呢?

    五、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思考:

    松鼠是怎样表演的?用笔勾画有关的词语。

    2、同桌相互交流。

    3、全班交流。

    相机引导学生读句子:“有的……有的……有的……”

    出示与课文内容相对应的图片或课件,了解松鼠表演的几种不同方式。

    4、学生自由读这一段。

    5、指名读,教师相机评议指导朗读。

    6、齐读。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松鼠的精彩表演给我们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这节课我们继续观看松鼠做巢的本领。

    二、学习课文3—9自然段。

    1、学生默读课文

    思考:我给了松鼠哪些帮助,结果如何?

    方法:抓住我的做法及松鼠做巢两条线索学习,勾画重点词句批注写感受。

    2、小组交流学习情况。

    3、全班交流。

    “我”提供的帮助:帮松鼠找来了干树枝

    提供人造棉

    找来大床单

    结果:

    (1)松鼠对我为它准备的树叶竟然不理不睬,一如昨天,仍旧匆匆爬下,从地上叼起树叶,又匆匆爬上去。

    (2)他匆匆爬下,又匆匆上去,嘴里叼着的,还是树叶。

    (3)想不到一切白费心机!它竟绕到别的树下叼来树叶。

    ……

    抓重点词理解,感受我对松鼠的关爱,以及松鼠的执着。

    4、学生读自己印象深刻的句子。

    三、总结拓展

    1、教师总结:本文主要写了“我”看松鼠表演及看松鼠做巢的经过。作者通过认真的观察,再用笔墨记录了他观察的经过,使我们眼前出现了一只只可爱执着的松鼠形象。同学们,你们一定也有自己喜爱的动物吧!

    2、同桌互相说说自己喜欢的动物。

    3、全班交流,相机点评指导:

    (1)抓住动物的特点。

    (2)表达自己喜爱之情。

    板书设计: 11、看松鼠做巢

    表演 高空走树枝 无伞降落

    提供帮助

    做巢

    松鼠 锲而不舍找落叶

    小学语文教案必备十篇


    感谢阅读教师范文大全的编辑为你整理的“小学语文教案”。每个老师在上课前会带上自己教案课件,因此老师会仔细规划每份教案课件重点难点。要知道优秀教案课件,会让学生更快地理解各知识要点。记录这篇文章便于日后查看!

    小学语文教案【篇1】

    教学内容

    1.欣赏《阿细跳月》。

    2.歌表演《莹火虫》。

    教学目标

    1.能安静地欣赏乐曲,感受音乐的舞蹈节奏。

    2.能积极参与集体歌舞表演。

    3.能自选打击乐器为歌舞伴奏。

    4.学会《莹火虫》的歌词和歌谱。

    教学过程

    (一)歌表演《萤火虫》

    一位戴着莹火虫头饰、身背两叶翅膀的同学,手提点亮的红灯笼站在同学们的前面。

    1.教师请同学猜那位同学的装扮。(提示是一种能在夏夜里发出亮光的昆虫)。

    2.将歌曲《莹火虫》完整地放一遍,老师随音乐将舞蹈动作示范给同学们。

    3.跟老师轻声学唱歌曲《莹火虫》,并学会几个舞蹈动作。

    4.将学生分成舞蹈组、唱歌组和打击乐器组进行歌表演。舞蹈组排成两行在中间同老师一起随着音乐舞蹈,唱歌组和打击乐器组成倒八字站两边,歌唱和敲击打击乐器。分组由学生们自愿选择,人数不限。

    舞蹈队要求:

    ① 动作优美、大方、表情自然,愉快。

    ② 能合上舞蹈音乐(三拍子)的节拍。

    歌唱队要求:

    ① 大方、自然、有表情地歌唱。

    ② 节奏、音准正确。

    打击乐队要求:

    ① 选择符合歌曲情绪的打击乐器,为歌曲伴奏。

    ② 几种打击乐器能协调配合。

    ③ 节奏准确、强弱分明。

    5.同学们对三个组的表现进行自评或互评,并能说出表演得好与不太好的原因。

    6.每组可推荐一名代表出来组成一个三人组

    的表演队进行表演。

    7.老师对歌表演进行总结性评价,尤其需对那些平时性格内向、不善当众表现的同学提出表扬。

    (二)听赏《阿细跳月》

    1.教师展示彝族人民载歌载舞的图片.

    2.教师将音乐完整地放一遍,让学生围成圆圈,席地而坐,安静地欣赏。

    3.教师讲解阿细人的″跳月″故事。

    4.再听音乐一遍,老师带着学生随节奏拍手或老师随音乐舞蹈、同学们拍手伴奏。

    教学评价

    1.学生是否能主动积极地参与歌表演,并有较强的合作意识。

    2.学生是否选择了符合歌曲情绪的打击乐器。

    3.学生是否会唱歌曲《莹火虫》的歌词和曲谱。

    4.学生听赏音乐时,情绪是否投入。

    小学语文教案【篇2】

    知识与能力

    1、能区分意思相近的词的用法,积累表示情感的词语并能熟练运用。

    2、积累名言,了解名言蕴涵的意思,从中受到启示。

    3、阅读短文,懂得“给予别人比向别人索取更为愉快”的道理。

    4、读一读,想一想,能围绕一句话将内容表达具体。

    5、通过口语交际,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过程与方法

    1、运用多种形式的读加深学生的理解。

    2、运用读写结合的方式使学生能将内容表达具体。

    3、鼓励学生在小组交流中大胆表达自己的见解。

    情感态度价值观

    1、阅读短文,懂得“给予别人比向别人索取更为愉快”的道理。

    2、体会妈妈的辛劳,表达自己对妈妈的爱。

    教学重点:

    1、能区分意思相近的词的用法,积累表示情感的词语并能熟练运用。

    2、阅读短文,懂得“给予别人比向别人索取更为愉快”的道理。

    3、读一读,想一想,能围绕一句话将内容表达具体。

    4、通过口语交际,锻炼口头表达能力。

    教学难点:

    1、阅读短文,懂得“给予别人比向别人索取更为愉快”的道理。

    2、读一读,想一想,能围绕一句话将内容表达具体。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小黑板,学生准备三八妇女节送给妈妈的礼物。

    教学时间:

    八课时

    教学过程:

    师生双边教学活动方案预设预设修改或生成情况。

    第一课时

    一、学习“读一读,想一想”

    1、学生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指名读,纠正字音。

    3、再读词语,看看你发现了什么?(每一组的三个词语都是近义词)

    4、教师过渡:其实这些词语看上去意思相近,但是他们却有自己特殊的用法。

    5、完成每组选词填空,辨析词语意思。

    (1)我十分(喜爱)看书。

    他十分(热爱)他的事业。

    他(酷爱)运动,每天都要坚持锻炼身体。

    (2)我们应该(尊敬)每一位老师。

    对于别人的发言,我们要(尊重)。

    他十分(敬重)爷爷,常常以他为榜样。

    (3)我十分(想念)你。

    中秋节,我常常(思念)着远方的爸爸。

    我真是(怀念)以往愉快的生活。

    (4)我(希望)你能快点长大。

    我们决不能辜负老师的(期望)。

    我(渴望)得到那本梦寐以求的《灰姑娘》。

    6、教师总结:近义词往往在使用范围、使用程度等方面略有区别。同学们以后要注意。

    7、再次齐读。

    二、学习“读一读”

    1、自由读词,注意读准字音。

    2、再次读词,了解词语的意思。

    3、学生交流,教师提示,共同了解词语的意思。

    4、指导学生情感朗读。

    5、快速默读,想想这些词语都有什么特点?(全是描述人与人之间的感情的词语)

    6、再次齐读。

    三、学习“写一写,背一背”

    1、学生自由读名言。

    2、小组合作学习,说说你读了名言受到的启示。

    (1)劳动创造一切。

    (2)努力向上,积极奋斗,这样才能将理想变成现实。

    3、指导学生练写,注意标点符号。

    4、评价练写情况。

    5、练习背诵这则名言。

    6、检查背诵情况。

    小学语文教案【篇3】

    一、教学准备。

    1.情境设置

    2.课件制作

    二、教学过程。

    (一)揭题引趣

    今天,我们这节活动课的题目是——神医大会诊(电脑伴乐出示该课题)。昨天,语言王国来了几位客人,个个愁容满面,原来他们得了病,老师把他们的病介绍给了我们班的几位专家。下面,就让我们来看看专家们是如何诊治的。

    (二)“专家门诊”

    (场景布置:四个诊室分别为“肥胖症”专科、“前后矛盾症”专科、“残缺不全症”专科、“搭配不当症”专科。)

    1.症状

    甲:“哎哟哎哟,肚子好难过,不知得的是啥病,快找医生去看病!”

    乙:“哦,实在太累了,走了这么一点路就吃不消,我这人太肥了,得减一减才行”。

    丁:“我呢?病得最严重,缺手缺脚成残疾人了,不知能不能治好我的病?”

    2.挂号

    根据各人病情,挂号处给予不同的诊卡。

    3.看病

    甲拿着诊卡来到“前后矛盾症”专家前,电脑出示病句:昨天下午,下了一天的雨。

    专家诊断:一整天应包括上午和下午,下午不等于一整天,只要把“下午”去掉,你这病就痊愈了。

    随着专家的话,电脑打去了“下午”,病人立即喜笑颜开。

    乙拿着诊卡来到“肥胖症”专家前,这时电脑出示病句:在金色的沙滩上,有个身穿红衣服的小姑娘在沙滩上拾贝壳。

    专家诊断:前面已经有“金色的沙滩上了”,后面再写“沙滩上”就重复了,应该毫不留情把它去掉。

    专家“咔嚓”一声,电脑使句子变为“金色的沙滩上,有个身穿红衣服的小姑娘在拾贝壳。”乙欣喜而归。

    丙来到“搭配不当症”专科专家面前,电脑出示病句:“小红生病了,但是她没上学”

    专家诊病:关联词“但是”用得不当,应改为“所以”,丙连声道谢而归。

    丁来到“残缺不全症”专科专家面前,电脑出示病句:“我们美丽的校园”。

    专家诊治:这句话只有“谁”而没有“怎么样”或“干什么”,可以在这句话的后面加上“怎么样”,如“真大啊!”“真安静!”等等。

    电脑出示句子“我们美丽的校园真大啊”和“我们美丽的校园真安静!”接受了诊治,丁快乐地唱起了歌。

    三、出诊语言家族。

    师:“刚才,小病人们个个满意而归,临走时,他们提出了一个要求,希望小神医们能到语言王国出诊,医治一下他们那儿的所有的病人,你们愿意当小神医去一趟吗?”

    (学生欢欣雀跃)

    (一)词语家族

    点击鼠标,电脑出示“词语家族”的画面,引导学生进入大门。

    师:现在我们已经来到了词语家族,见到了许多有病的词语宝宝,同学们快动脑筋医治他们。

    电脑出示词语:克苦青香兴高彩烈痛若灵机一动坚难枪先舞稻

    (学生答教师改,完成了此项练习。)

    师:治好了词语宝宝的病,他们真开心,他们想邀我们做一个“找朋友”的游戏(电脑出示题目):

    茂密的山水吸引水面

    威武的树木守卫合作

    翻滚的龙虾注视游客

    秀丽的波浪密切祖国

    (二)句子家族

    出了“词语家族”,现在让我们进入“句子家族”,去看望一下句子朋友吧?(电脑出现“欢迎来到句子家族”)师:听说我们班的小神医们今天出诊,句子病人们早就排好队等候着,你们看!(电脑出现一组句子)

    1.春天,花园里开满了花,有迎春花、月季花、荷花、杜鹃花……

    2.喜欢唱歌。

    3.像雪一样白。

    小学语文教案【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爷、到、给、穿、暖、冷、开、伞、热9 个生字,会写5个字。认识一种笔画

    2、能通过观察两幅图,小组合作学习等理解课文内容,培养看图及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3、了解人和植物的关系,懂得树木是人类的朋友,人人都要爱护它。

    教学重点:学习生字、词语。

    教学难点:理解暖和的衣裳、绿色的小伞,了解人和植物的关系。

    教学准备:

    1、可拼成本课合体字的偏旁、部件卡片,爷爷和小树的头饰。棵、穿、伞的猜字图。

    2、学唱歌曲《小松树》

    预设教学过程:

    一、激趣,揭题。

    1、看图猜想,激发兴趣:师课件出示课文插图,请小朋友猜一猜这两幅图大概讲了什么事?

    2、师出示课题爷爷和小树,请学生读准爷爷。

    3、学生说说自己是怎么记住爷字的?

    4、师出示爷爷、爸爸,学生观察,说说自己的发现。认识偏旁父。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爷爷和小树之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我们来读读课文。

    (一)读课文,读准字音。

    1、提示读课文要求:请小朋友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也可以向周围的小朋友请教,遇到难读的句子就画下来。

    2、请小朋友找一个自己读得最好的句子,读给小组里的同学听。听一听谁读得最正确。

    3、指名分段读课文,及时纠正字音。

    4、教师范读后学生齐读课文。

    (二)自主识字。

    1、师课件显红课文中的生字,学生说说自己认识这些生字吗?在哪儿见过?(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

    2、教师随机点击生字,学生练读。

    3、小组里说说自己的识字方法,并选择好的方法,向全班介绍。师随机进行偏旁教学。

    4、找朋友游戏:四人小组里学生分别准备好偏旁或部件的卡片,教师报一个字,就请学生找到小组里的朋友组成字,看看谁最快。

    5、猜字游戏:

    (1)一个学生指字,另一个背对着黑板猜。其他同学当裁判。

    如:一个学生指冷,另一个同学如果猜的是冷,其他同学就说:冷冷猜对了,请你快快回到座位上。如果猜的是暖。同学们就说:暖暖猜错了,请你想一想……

    (2)看图猜字。师出示穿、棵、伞三个字的图,学生集体猜字。随机请学生说说自己会穿什么或今天穿了什么;自己知道哪些伞。

    三、细读课文,理解句子。

    (一)学习第一段

    1、听老师范读,你听出什么了? (教师范读时把我、门口、小这几个词读得突出些。)

    2、学生自己练习读。

    3、同桌互读,相互纠正。

    4、指名读。

    5、你能用上我家门口有-------------说话吗?

    6、再读课文第一段。

    (二)学习课文第二段。

    1、教师课件出示冬天刮北风的景象,请学生想象北风中的小树感到怎样?

    2、看到小树冷了,爷爷做了什么?指名学生朗读课文。

    3、指名说说句子的意思。

    4、板书:穿衣,不冷。

    5、教师范读,你听出了什么? (教师范读时,突出暖和的衣裳。)

    6、看看图,说说暖和的衣裳指什么?有什么用?你还知道暖和的--------?

    7、指导读第二段,读出爷爷的关心和小树的高兴。学生练习读,同桌同学互读。8、指名读,其他同学听听哪儿读得好,哪儿读的还不够。

    9、小树不冷了,它会对爷爷说什么话?引导学生分别戴上头饰开展口语交际。

    10、演一演第二段。

    (三)第三段。

    1、在爷爷的精心照料下,小树安全地渡过了寒冷的冬天,到了夏天,小树变样了。(教师出示课件:夏天枝叶茂盛的小树)

    2、你发现小树的变化了吗?

    3、夏天到了,小树是怎样回报爷爷的呢?板书:撑伞,不热

    4、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读后评议,哪读得好,哪儿读得还不够,应该怎样读。

    5、看图说一说,夏天,绿色的小伞指的是什么?你还知道绿色的------?

    6、爷爷在树下乘凉心情会怎样?爷爷会说些什么呢?小组进行讨论。

    7、演一演第三段课本剧。

    四、连读全文、背诵。

    (1)看着填空练习背诵。

    我家()小树。

    ()天到了,()给小树穿上()。小树不冷了。

    ()到了,小树给爷爷()。爷爷()了。

    (2)教师出示图画,让学生看图练习背诵。

    (3)试着独立背诵。

    (4)同桌互背,相互纠正。

    (5)指名背诵,背下来的奖励一朵小红花。

    五、学唱童谣。

    爷爷和小树

    下雪了,

    爷爷给小树穿上稻草衣裳,

    小树不冷了,

    大热天,

    小树给爷爷撑开绿伞

    爷爷不热了,

    爷爷,真好!

    小树,真好!

    六、拓展说话:春天和秋天,爷爷和小树之间会发生什么事?

    七、正确规范地书写生字。

    1.学生打开书按笔顺描红,一边描一边记住每一笔的占格位置。

    2.仔细观察重点笔画位置,请同学说一说。

    3.在书上田字格中把每个生字写一遍。

    4.让学生提出难写的字。

    (1)教师指导书写开字。

    (2)教师指导书写朵字。

    6、将书上田格中字各写一遍。

    八、巩固练习

    1、成生字本上的作业,每个生字写3遍。

    2、后练习3,读一读,说一说。

    3、唱一唱《小松树》

    九、课外延伸:

    1、演一演《爷爷和小树》

    2、读一读:树1

    树是一座吹不倒的凉亭, 农夫们累了,

    就会跑到他那里休息, 他从未嫌弃过谁。

    树2

    树有很多手 他想捉天上的云

    他想捉天上的星星 树的头发很多

    不怕动物的袭击 却怕暴风雨的来临

    板书设计: 5 爷爷和小树

    穿衣 不冷

    爷爷 和 小树

    不热 撑伞

    小学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通过欣赏,感受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学习简单欣赏艺术作品的方法。

    ★感受“伙伴”的含义,描述作品表现的内容,通过讨论、交流,能表达自己对“伙伴”和相关作品的感受,并说一说伙伴间的故事。

    过程与方法:

    在教学过程中采用情境教学和分组教学相结合的方法。在欣赏作品的过程中,采用提问的方法并创设闯关的游戏情境。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同学之间应友善相处,珍惜伙伴间的友谊,真心对待别人。爱护身边的动物、植物,珍惜生命。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作品,观察画面,学习观察艺术作品的方法。了解美术的不同表现形式,感受伙伴的内涵。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在欣赏中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学方法:

    情境教学法、分组合作法、提问法

    教具学具:

    课件、图片、范图等

    教学过程:

    一、激情引导

    1、播放歌曲《找朋友》,调动学生兴趣,找找自己的好朋友。

    2、老师找一名班里平时比较淘气的学生进行介绍,采用“期待效应”,增强学生学习的信心。

    引导学生“说说我的好朋友”

    问:他是谁?有什么爱好?你们在一起最喜欢干什么?

    3、“小伙伴在一起最重要的是团结,比一比哪个组最团结。”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习的兴趣。运用“期待效应”,增强孩子的信心。

    二、新知讲授

    1、分组、讲规则、发图标。

    第一关:敢说会听(要求:不但会说,更要会倾听)

    设问:“一边看一边想‘丑小鸭’这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播放影像资料。学生观看动画资料,思考讨论问题,初步感受朋友的重要。

    教师组织学生讨论。板书:悲伤——温暖

    【设计意图】采用闯关游戏的形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使他们懂得——倾听和大胆说同样重要。初步感受伙伴的关系及情感

    2、“朋友之间的感情是最美好的,所以很多诗人、画家、音乐家都用不同的形式歌颂和赞美它”

    展示:李白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播放歌曲《朋友》

    学生欣赏、回忆、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对同一主题的不同表现。

    【设计意图】感受艺术的多元性,了解同一主题可以运用不同的形式来表现。

    3、设问:“美术作品是怎样表现朋友的呢?”

    第二关:火眼金睛。(要求:看谁的眼睛最善于观察)

    展示图片《在反扫荡的日子里》

    “这是一幅油画作品,画中的小男孩和小女孩是好朋友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学生仔细观察,讨论、分析。了解美术表现的方法。

    【设计意图】感受动作、神态、表情在表现人物中的作用。

    4、游戏:摆一摆,“怎样安排更能体现他们是好朋友?”

    【设计意图】了解动作和神情在美术作品中的重要作用。

    5、“《在反扫荡的日子里》这幅画中还有谁和谁是朋友?”“你有没有动物朋友呢?你敢和狮子、老虎一起玩耍吗?”讲述Tippi和她的野生动物朋友。

    【设计意图】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加深对伙伴的理解和认识:除了人和人可以是伙伴、动物和动物、人和动物及地球上的其他生物都可以是伙伴。

    6、第三关:我说我想。

    展示图片,“谁能根据图片编一个小故事”

    学生观察图片,想象创编故事,大胆表述。

    【设计意图】加深对伙伴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的想象和表达能力。

    7、“跟伙伴在一起真的很快乐。板书:快乐——分享。伙伴在一起可以做很多有趣的事,你看他们在干什么?”出示图片“城市运动公园的雕塑”。

    “这是什么作品?和绘画相比的特点是什么?”

    学生观察、描述作品,分析、感受雕塑的特点,了解丰富的美术表现形式。

    【设计意图】学生了解美术的不同表现形式。

    8、美术形式很多,除了油画、雕塑,还有中国画、摄影等等。(板书)展示油画和国画作品,让学生传阅,看一看、摸一摸,感受国画和油画的不同。

    第四关:人多力量大

    展示四组图片,组织学生以组为单位讨论、分析,辨别不同的美术作品形式。

    【设计意图】通过摸一摸,看一看,直观感受油画和国画的不同,强化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解决本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对作品进行直观的对比分析,更有利于他们的理解和掌握。以小组为单位,分析、讨论,了解不同的艺术形式。

    9、“快乐的时候我们和朋友分享,如果遇到困难和危险呢?”播放动画《雪孩子》,学生观看资料,思考问题。板书:危难——帮助

    【设计意图】深刻理解朋友的内涵

    三、知识拓展

    1、讲述《大眼睛》的故事,升华“伙伴”的主题,使学生了解同龄人对学习的渴望,珍惜美好的学习机会。

    2、总结:美术的表现形式、欣赏的方法、伙伴的含义和作用。

    3、游戏:“请同学们左手背后,用右手鼓鼓掌”感受伙伴团结合作的重要。

    【设计意图】强化知识的系统性并进行深化。激励学生珍惜美好生活,好好学习。

    小学语文教案【篇6】

    一、教学目标:

    1.学会十个生字。

    2.能正确朗读课文。

    3.回忆自己小时侯是否做过类似的事情。

    4.课文主要说的是什么内容?

    二、教学难点:

    1.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的思想主旨。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大家把课文翻到第186页,看图,说说这里两个小朋友都在干些什么?

    2.大家在午睡的时候有没有干过一些有趣的事情呢?把自己认为有趣的事情说出来大家一起分享一下吧!

    (二)学习课文:

    1.大家一起把课题读两遍。

    2.大声的朗读课文。(要求:1.给课文标自然段。2.找出生字。3.画出自己不懂的句子。)

    3.学习生字。(1.带读生字。2.让学生组词。3.让学生自己动手写,看谁写得好,并给以鼓励。4.让学生说出记好字的方法,并加以讨论)

    4.带着刚刚学习过的生字来理解课文。(默读课文,发现并积累词语:噘不省人事仿佛昏睡眯缝反抗奥妙罢了等)

    5.重点学习一二自然段。(范读1.让学生找出我和弟弟做游戏的句子。2.你能读好它吗?并加以指导)

    6.学习三四五自然段。(朗读说说现在为什么作为妈妈的“我”不再去逼自己的孩子午睡了?)

    7.展开想象:说说将来的某一天我作为一位家长,我让孩子午睡,而他们却以假睡来蒙骗我,我该怎么做?为什么?

    8.开火车朗读课文,全班齐读。

    (三)复习:

    1.默读课文完成课后练习。

    2.仿写185面作者和弟弟一起游戏的句子。

    (四)课后练习:

    将课文复述给家长听

    小学语文教案【篇7】

    教学内容

    练习四

    拟 3 课时

    累 计

    第 81 课时

    第 1 课时

    教学目标

    1、复习巩固本单元的生字。说说笔画和笔顺,再按笔顺描红。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认识6个词语,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养成复习的好习惯

    重点难点

    重点:说说笔画和笔顺,再按笔顺描红。

    难点:认识6个词语,练习把句子说完整。

    教学简要过程及重、难点的突破

    一、 教学第一题,按笔顺写字。

    1、 审题。

    (1) 学生借助拼音读题目。

    (2) 讲清要求:认识一个新笔画,按笔顺写字。

    2、 教师指导,学生描红。(反馈)

    二、 教学第二题:学习字词句。

    1、 指导观察图画,自读生字词。

    2、 指名认读“苹果”一词注意“ping”是后鼻音。

    3、 说说苹果是什麽样子。

    4、 指名将苹果与拼音、词语用直线连起来。

    5、 请学生按照上面的方法与步骤,借助拼音学习词语。

    6、 句子训练。

    (1) 你爱吃哪些水果,为什麽?

    (2) 自己试着用“我喜欢吃的水果有——,有——,有——,还有——。”这样的句式说一说。

    实施修改意见

    易错笔顺重点指导

    出示句式指导。

    变换内容,拓展练习。

    小学语文教案【篇8】

    教学目标:

    1.学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圣洁、骏马、雄鹰、潺潺、回荡、滋润、善待、松脂、宝贵、滋养、婴儿、眷恋、闪闪发光”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感受最深的部分。

    3.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4.体会人类与大自然休戚相关、不可分离的关系,懂得应该保护环境,爱护家园。

    教学重难点

    1通过诵读,感悟文章优美的语言,感受人与自然息息相关的情感。

    2理解含义深刻的语言;通过学习,引导学生获得对自己生存的土地、家园的深刻认识,激发学生的环保意识。

    教学准备:投影仪,收集关于美国印第安人和首领西雅图的知识,了解印第安酋长西雅图发表演讲的时代背景。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设疑,引入新课

    1.完成填空练习:( )的土地

    学生口头填空,教师板书词语

    2.揭示课题:今天我们将来到这样一片土地上──《这片土地是神圣的》。(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3.解题。理解“神圣”的意思(原指极其崇高而庄严,不可亵渎)。

    过渡:“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为什么用“神圣”来形容呢?让我们开始今天的学习。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 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顺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的是什么?

    2、 交流主要内容,了解“这片土地”指的是哪片土地?补充介绍文章背景。

    19世纪50年代,“华盛顿特区”的白人领袖想购买美国西北部的印第安人领地。本文是根据当时印第安人酋长西雅图的回信编译的。西雅图对白人很友好,为了纪念他,美国西北最大的海岸城市命名为西雅图。白人居民还在他的墓地上建立了纪念碑。

    3、 围绕“神圣”,理清文章脉络。

    指名分段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神圣”讲了哪些内容?

    1~3自然段:总写这片土地的每一个部分都是神圣的。

    4~8自然段:表达了西雅图酋长对白人的强烈要求,如果把土地转让了,希望白人能牢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9~11自然段:进一步阐述了人类和大地的关系,指出大地是人类的母亲,人类属于大地,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三、研读课文1—3自然段,初步理解“神圣”

    1.正像同学们刚开始上课时所说的,我们常用广阔、肥沃(列举学生填空时用的词语)等词语来形容土地,而作者却选择了“神圣”这个词语。那么1.2.3自然段中,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这片土地是神圣的?边读边想边勾画,并批注下自己的感受。

    2.交流表现“神圣”的词句。

    重点理解以下语句,并相机指导朗读:

    (1)“对我们这个民族来说这片土地的每一部分都是神圣的。”

    “我们这个民族”──印第安人,演讲的原文中自称为红人。

    (2)“我们是大地的一部分,大地也是我们的一部分。”

    这句话充分地表明了人类与大地不可分割的关系,也预示着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有多么重要。

    (3)“我们和大地上的山峦河流、动物植物共同属于一个家园。”

    这句话再一次表明了人类与大自然紧密相连的关系,同时也告诉我们:不应该以旁观者的姿态去面对,而应该用主人的身份去保护自己的家园。

    3.师读第一自然段,引导:就在这每一部分都那么神圣的土地上,呈现出了怎样的画面?

    生自由阅读1—3自然段,想象,交流自己“看到”的画面。

    小结:我们尊重这片土地上的任何东西,它们是那样圣洁。

    4.引读2.3自然段。

    四、小结:这就是我们的家园,这就是我们神圣的土地。这片神圣的土地对于我们是如此的重要,如何保有这份神圣呢?同学们课后自主阅读课文,找找答案。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巩固

    1 听写词语

    2 指名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二回顾课文,感知“神圣”

    1、个别朗读课文一至三自然段。

    2、 介绍西雅图这个城市。

    3 将你收集到的资料读给大家听。教师补充。

    过渡: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对我们来说是如此的珍贵和不可侵犯,那么怎样才能保存这份神圣, 留住这片圣洁呢?

    [二、研读课文,理解”神圣”

    1.学生自由读四至八自然段,从文章中找出体现“神圣”的相关语句,并做好旁批,写上自己的感受和体会。出示“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转让给你们,你们一定要记住: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了解“你们”是谁?(白人)

    2.抓住关键语句进行交流,并指导朗读:

    “水是我们的兄弟,也是你们的兄弟。你们应该像善待自己的兄弟那样,善待我们的河水。”

    (1)学生交流感受。(河水对我们很重要。)

    (2)为什么作者说要像善待兄弟一样善待河水?请在课文中找出相关的句子谈谈自己的感受。

    (3)感情朗读4.5自然段。

    “你们要照管好它,使你们也能够品尝风景过草地后的甜美味道。”

    (4)“它”是谁?为什么要照管好它?

    重点理解“空气与它滋养的生命是一体的,清风给了我们的祖先第一口呼吸,也送走了祖先的最后一声叹息。”

    (5)有感情地朗读6.7自然段。

    “你们一定要照顾好这片土地上的动物。”

    (6)引导学生举例理解”降临到动物身上的命运终究也会降临到人类身上。”

    ⑵自由读第八自然段,说说我们怎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的?

    3.默读9.10自然段,思考:我们为什么要这样热爱、照管这片神圣的土地。

    重点理解:“大地不属于人类,而人类是属于大地的。”

    小结;人类属于大地,因为大地拥有着生命成长的物质,使人类的生命不断得以繁衍、延续。只有爱护大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石,才能确保人类生命成长需要的各种自然条件,从而保持生命的延续。

    三、拓展延伸,深化“神圣”

    1.在已出示的句子“如果我们放弃……这片土地是神圣的”后,出示“我们一定要 “,引导学生补充课文以外的自然物。

    2.独立思考,补充,并交流。

    四、课后练习,积累语言

    1、把自己感受最深的语段背下来。

    2、勾画好词佳句并摘抄。

    3、小练笔:联系家乡的土地、身边的资源是否得到了保护,写写自己的发现和感受。

    板书设计:

    15.这片土地是神圣的

    善待河水

    神圣的土地 善待空气

    善待动物

    小学语文教案【篇9】

    一、教学目标

    1、认识并会写本课生字;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并背诵下来。

    2、通过朗诵、书下注释理解诗句的内容,激发学习古诗词的兴趣。

    3、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思乡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诗歌的内容。

    教学难点:感悟诗歌中所蕴涵的思乡之情。

    三、教学方法

    情景设置法、朗读法、问答法、小组讨论法。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体会到了诗人对家乡的眷恋,哪位同学知道其他关于思乡的诗歌呢?(学生自由回答)大家还记得我们之前学过的《静夜思》吗?那我们一起有感情地齐背这首诗。那么今天,老师将和大家一起再学习一首同类型的诗歌——《秋思》(学生齐读题目,板书课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通过课前预习,哪位同学能给我们介绍一下张籍呢?学生举手回答后,教师出示ppt中张籍的文学常识。

    2、学生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的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然后提出不理解的词语,教师作适当的点拨。

    3、教师范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诗歌。分小组比赛朗读、男女生赛读。

    (三)深入研读,重点感悟

    1、学生举手朗读。举手说一说:这首诗歌名为《秋思》,是什么意思呢?

    明确:在秋天时的所见所思。

    2、这首诗讲了什么内容?

    明确:秋风乍起,客居洛阳城的诗人想写封信,给远在家乡的亲人,可是要说的话太多了,竟不知从何说起。信写好后,又担心匆匆写就的信不能把自己的意思完全表达出来,当送信人要出发的时候,又打开已封好的信查看。

    3、全班齐读前两句,学生思考回答:

    ①“洛阳城里见秋风”,仅仅是要说秋天到了吗?

    明确:

    秋天大雁南归,秋风萧瑟,更能引起游子的思乡之情,增添悲凉的气氛。秋风是无形的,可闻、可触、可感,却不可见。秋风所包含的寂寥肃杀之气,也可使秋叶纷纷,落红遍地。客居他乡的游子,见到这一切,更能勾起羁泊异乡的孤独寂落情怀,引起对家乡、亲人的悠长思念。

    ②“意万重”是什么意思?能看出什么?

    明确:要表达的东西很多。作者离开家乡和亲人很久了。

    ③如果是你离开家那么久,你会有什么感受呢?

    学生自由回答,表达思乡意思即可。

    4、学生齐读三、四句,分成小组讨论:

    ①作者为什么会把封好的信又拆开了呢?

    明确:

    因为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太深切了,信都封好了,还怕落下什么没有写在信上,所以才会又打开来看,再多写点。

    ②从这两句感悟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浓浓的思乡之情。

    ③作者想说的话能都写下来吗?为什么呢?

    明确:

    不能,因为作者想说的太多了,信纸根本不够写,不够作者表达,而且“匆匆”也说明了写家书时的匆忙,不可能有那么多的时间让作者把想写的内容都写下来。通过这个细节,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急切地要与家人交流的心情。他的心情因思乡而纷乱,所以才出现了“又开封”的事。

    (四)拓展延伸

    书信,是联系游子亲情的纽带,所以诗人借家书写思念家乡之情的诗很多。如,唐代孟郊《归信吟》中说的“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我相信,当书信被捎走的时候,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此情此景,让人生出多少感慨啊!ppt出示其他与家书有联系的诗歌,积累下来。

    (五)小结作业

    小结:

    盛唐绝句,多寓情于景,情景交融,较少叙事成分;到了中唐,叙事成分逐渐增多,日常生活小事往往成为绝句的常见题材,风格也由盛唐的雄浑高华、富于浪漫气息转向写实。

    张籍这首《秋思》,寓情于事,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断──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作业:

    1、背诵《秋思》,积累与家书有关的诗句。

    2、如果你也是离家很久的游子,请你写一封家书给父母,表达自己的思念之情。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本课在教学时,由于学生经验不够,对于思乡类型的诗歌把握得不够深刻,所以应该在教学中多引导学生结合学过的思乡的诗歌进行比较分析,例如列出《泊船瓜洲》和《秋思》两首诗的比较表格,对比分析,并在进一步的交流中不断加深体会,总结思想类诗歌的特点。

    《秋思》说课稿

    各位领导,老师好!

    我这节课所教授的《秋思》是人教版五年语文上册第二单元《5、古诗词三首》中的第二首。下面我就从自己对教材的理解、教学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学法指导及教后反思等方面简单的谈谈自己的感受,敬请各位领导、老师多多指导、帮助!

    一、明确教材地位

    小语教材是按单元编排的,每一个单元都有一个“主题”,教师要围绕“主题”来设计和组织教与学的活动,做到心中有目标,心中有要求,心中有学生。

    第九册语文第二单元的主题是“浓浓的思乡情”,单元单元训练重点有三个:

    一是让学生通过读书,体会作者对家乡思恋、挚爱的思想感情;

    二是通过对比阅读,使学生领悟到都是抒发思乡的情感,思乡的方式、寄托的对象却是因人而异的,引发乡思的事物也是各不相同,从而体会到作者的感情是通过一些景物或事物表达出来;

    三是通过读书,引导品味语言,丰富学生的情感积累。

    《秋思》是一首叙事抒情诗,诗人张籍借助日常生活中一个小小的片段——寄家书时的思想活动和行动细节,非常真切细腻地表达了客居他乡之人对家乡亲人的深切思念。

    二、设计理念

    古诗词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宝库里最亮丽的瑰宝,或喜或悲,或叙或议,浓缩在方寸之中,读来令人神思激荡。

    《秋思》语言平实而情韵绵长,诗歌的语言、意境方面有很大的挖掘、发挥的空间,按照新课标提出的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的要求,本节课旨在通过引领学生经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即:知诗人,抓字眼,明诗意,想诗境,悟诗情,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体验诗人的内心感受,进入古诗描写的意境,在朗读吟诵中感悟古诗的意蕴和情感。

    为了引导学生能从看似平常的文字背后品读出诗人潜藏的浓郁情感,领悟诗人复杂深沉的乡情,教学中,教者力求通过主线问题的探究,引导学生读、思、议,并展开丰富的想象,很快进入特定的思乡怀亲的情境,营造出浓烈的思乡氛围,使学生、教者、作者融为一体。在品读感悟、合作交流中训练学生的理解、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学生学习、背诵,积淀优秀经典文化的兴趣,使学生的语文素养能有所发展和提升。

    三、内容确定

    单元训练重点和本课教学重点,本节课我设定以下教学目标:

    1、有感情的朗读古诗,并会背诵、默写。

    2、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读懂古诗大意。

    3、在具体的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法。

    教学重点:诗意,品味诗句,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在情境诵读中,感悟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深切思念之情,学习作者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策略的选择

    本节课,我综合运用以下教学方法,努力构建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

    1、读思结合法

    古语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本课采用诵读为主,读思结合的教学方法,通过教师的问题引导,学生带着自己的理解多层次,多形式朗读课文的方法,帮助学生领会古诗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2、合作探究法

    “教师只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同桌之间讨论问题,交流看法,充分发挥同伴的智慧,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互助中进步,在交流中成长。

    3、情境教学法

    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理解和想象能力,也累积了一些生活体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目的地创设一些具体生动的场景,可以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体验,帮助学生理解教材中特定的背景下,人物内心的感受以及情感的表达,使学生的心理机能和语言表达得到发展和锻炼。

    五、学习方法指导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学生个别朗读、互相读、自由读、默读、放声诵读,反复吟诵,教师富有感染的范读、引读,等不同方式让学生全方位、多角度的接触文本,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以读代讲,以读促思,以读悟情,以读增智。学生在朗读中仔细咀嚼语言文字的“味道”,体味语言文字的情感,品出语言文字的魅力,读出语言文字的精彩!营造出以情动情,以声传情的古诗词教学氛围。

    六、教学思路和流程。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更好的突出本节课的重点,突破难点,主要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一)朗读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名句导入新课,理解诗题的意思。

    因为这首诗学生前面已经学过了,所以就将同学们熟知的诗句归类整合到一块儿,通过诵读,把学生带到思乡诗的氛围中来。

    (二)读古诗,在读的基础上,练习读出节奏,再读古诗了整体把握古诗大意,了解诗人所表达的情感。

    (三)品诗、入境。

    在这个环节,首先是以一个大问题“你从哪些词句感受到作者的思乡之情?”抓住诗中“见秋风、意万重、说不尽、又开封”等关键词来启发学生默读思考,深入文本内容,为学生找准思维的支点,也是作者情感生发,教学重难点内容的突破点。

    然后就在交流感悟中,指导学生展开想象,了解作者背景,联系生活实际,训练学生语言,在具体的情境中,通过对比迁移,明白张籍在洛阳见到的是什么,见不到又是什么,感受作者复杂的内心,指导学生在诵读中一步一步地走近作者,走进文本,从而深切地感受到漂泊在外的游子思乡之情的浓烈,写封家书的艰辛与不易。

    在充分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教师通过不同层次的引导语,引导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将浓烈的思乡情流露出来,表达出来,古诗诵读自然有了韵味,学生的感受也更丰富了,这既是学生体会古诗表达情感的过程,也是对古诗的意思和内容的再认识。

    (四)主题升华,悟诗情

    补充了孟郊的《归信吟》中的诗句,更加凸显了诗人的无奈,凄凉,甚至还有对捎信人的嘱托。最后,在配乐反复吟诵整首诗和诗题,学生早已熟读成诵了,情感得到升华,再度彰显秋思主题,与导入呼应,结构完整。写作手法的探讨自然明了,点到为止,没做过多分析。

    (五)拓展阅读

    补充阅读了古人思乡名句,在诵读积累的基础上,简单比较了诗人表达情感的方法。然后鼓励学生读更多的思乡诗,提前印发的阅读材料,读一读,背一背。激发学生主动背诵古诗词的兴趣,轻轻开启诵读经典的大门,幽幽书香伴随还成长。

    (六)作业设计

    课后作业设计体现了分层、开放式作业的要求,让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有所提高。

    设计了基础性的默写,难度较大的习作练习,小学主要是练习写记叙文,古诗中已经提供了记叙文的六要素即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教师提醒学生在写作时注意,习作的内容就会更具体,明白。

    选做题,唱一唱思乡的歌曲,背一背思乡诗词属于实践性作业,鼓励学生自主实践,全面发展。

    (七)板书设计

    板书是一种很重要的教学手段,是课堂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有机组成部分。成功的板书设计,可以突出知识的重点与关键,给学生以启迪,本课的板书设计是为落实教学目标服务的,主体由古诗重点词语主要内容组成,古诗表达的思乡情及叙事抒情的写作特点,整个板书简洁、明了。

    七、教学反思

    (一)目标达成情况

    本节课,学生的朗读、诵读练习充分,完成了有感情的朗读、背诵目标。在回环往复的诵读中,感悟了作者的思乡之情,了解了叙事抒情的写作方法。默写古诗和改写故事在第二节课上得到落实,完成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课件制作及运用

    课件选用了和秋天很协调的深色图片做幻灯片的背景,设计简洁朴素,呈现的是本课重难点,较好地发挥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作用。

    (三)存在的问题

    由于本人水平有限,这节课还存在很多的不足和问题,恳请各位领导、老师们针对这节课和古诗词教学方面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共同努力,争取做得更好!

    谢谢大家!

    小学语文教案【篇10】

    教学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5个字。参照“我的词语库”自主积累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并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感受。

    4.抓住文中描写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的句子,从中感受到女孩儿对母亲的爱。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从描写小女孩儿神态、动作和语言的句子中,体会人物的内心情感,感受小女孩儿对母亲的爱。

    教学准备

    字词卡片、课文朗读磁带、作者的相关作品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读。

    1.板书课题。

    2.你能就课题提几个问题吗?

    二、自读课文、读中悟爱。

    1.自读课文,说说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读课文,可以用学生自己喜欢的.方式读:默读、速读、朗读均可,目的是梳理课文内容,使学生对文章有个整体印象,初步感受小女孩儿对母亲的爱。

    2.自学课文。

    要求:

    (1)默读课文,画出生字词,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2)用习惯的符号,勾画自己感动的语句,并作好批注。

    (3)按事情的发生、经过、结果,给课文中叙述的故事列出提纲,准备复述故事内容。

    3.自学反馈。

    (1)理清事情发生发展变化的过程,为复述做准备。

    (2)讨论交流自己对文章的理解。

    三、理解内容,指导朗读。

    (1)思考:小女孩儿对母亲有着怎样的情感?

    (2)各自试着把这种感情变化用朗读恰当地表达出来。

    (3)指名试读,评价、点拨。

    四、记忆字形,指导书写。

    1.你在学文过程中已经认识哪些生字?

    2.学生独立思考识记。

    3.交流识字方法。

    注意引导学生辨析:辫——辩、辨;嗯——恩;诧——宅;怔——证。

    4.指导书写。(重在自主观察)

    A惫鄄欤耗阌惺裁匆提醒大家注意的?

    “辫”字左边最后一笔是“丿”,右边最后一笔是“丨”。

    “摊”右边部分要写紧凑。

    “塞”中间是三横,上下要写紧凑。

    B狈缎矗学生临写。

    C敝傅计酪椤

    第二课时

    一、默读课文,提出问题。

    假如你是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你会向你的学生提些什么问题?请大家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什么问题是值得大家去思考与探讨的?这个问题我又该怎样回答?

    (1)默读思考。

    (2)小组内讨论交流。

    (3)各小组推荐代表在班上交流,教师可将学生的想法加以归纳,提炼出深入学习文本的两个问题:作者是怎样抓住女孩儿的外貌、语言、动作进行描写来表达她对母亲的爱?作者在整个过程中心理有哪些变化?

    (4)教师对各组提出的其他有价值的问题要进行评价、解决。

    二、汇报交流,体会亲情。

    1.学生阅读课文,边读边思。

    教师鼓励学生主动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说说自己是怎么读书思考的,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体现小女孩儿对母亲爱的依据,然后阐明自己的见解。

    2.学生交流自己的见解。

    (1)“她十来岁的样子,相貌清秀,扎着一条小辫子。”

    这样一个看起来文静、乖巧的女孩儿,为何在晚上九点还在昏暗的路灯下,你能感受到女孩儿此刻的心情吗?

    (2)女孩低着头说:“我晚上给妈妈送晚饭时,还剩下一份晚报,她说如果不卖掉,明天就没人买了。她在那儿等了快一个多小时了……”

    从最后一句话你读出了什么?

    (引导学生感受到小女孩儿也悄悄地陪着妈妈等了一个多小时,感受到她内心的那份急切。)

    (3)看到已在外面卖了一天报纸的妈妈还不能回家,女孩儿会有怎样的心情?表现在哪里?

    急切地对我说:“叔叔,叔叔,请等一等!”(通过朗读来感受女孩儿的心情。)

    “嗯,买份晚报。”女孩边说边把一枚硬币塞在我的手里。(抓住“塞”感受女孩急切的心情)

    3.指导朗读。

    (1)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用心默读,体会作者的心理先后有哪些变化?

    (教师要抓住关键词,指导朗读,点拨体会)

    (2)体验读文。假如你就是课文中的女孩和“我”,女孩和“我”的对话该怎样读?读书其实就是和书中的人物对话,用心灵相互碰撞。请你们走进书中,和文中的人物对话,用心和他们交流你会有很多的收获。

    三、想象升华回忆反思。

    1.望着她远去的背影,作者想到了什么?你又想到了什么?

    2.引导学生回忆父母关心爱护自己的事情,谈一谈自己曾帮父母做过什么事,当时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你怎样评价当时的做法。

    四、设计作业。

    想一想该怎样回报父母,把自己的想法落实到行动中。

    小学语文教案【篇11】

    [训练内 容]

    这个练习共安排8道训练题,包括以下几项内容:

    1.用钢笔描红。

    2.了解一的变调规律。

    3.按要求写词。

    4.照样子扩展句子。

    5.熟记成语。

    6.读背谚语。

    7.说话练习。

    8.学写毛笔字。

    第一课时

    一. 教学第一题(略)

    二. 教学第二题

    1.审题。

    (1)指名读题。

    (2)引导学生弄清楚题目的要求。

    2.指导。

    (1)请学生自由试读这两行词语,注意一的声调变化。

    (2)指名读,思考:一的声调是在什么情况下发生变化的?有什么规律?

    (引导学生对这两行词语进行分析比较,从而悟出:第一行的前三个词语,一都在词末,故仍读本调第一声;后两个词语,因切、致这两个字念第四声,在第四声字前面的一应该念成第二声;第二行词语中一,后面的杯、条、本、丝都不念第四声,一在非第四声字前面声调应该变读为第四声)

    (3)集体读,加深体会。

    (4)教师小结:一的变调是口头上的自然变化。拼写时,声调符号仍按原调标注。书上这样标,是为了方便我们学习一的变调规律。

    3.练习。

    采用指名读、自由读、齐读等形式,让学生反复练读,从读中进一步体会一的变调规律。

    4.反馈。

    (1)请学生说说在什么情况下,一的声调要发生变化。

    (2)出示黑板或投影片,让学生认读以下词语:

    万一 周一 二十一 百里挑一

    一夜 一册 一遍 一阵

    一把 一年 一顶 一根

    一心一意 一前一后

    三.教学第三题

    1. 审题。

    (1)指名读题。

    让学生说说本题的要求。

    2.指导。

    (1)引导学生思考:在学过的词中有哪些词语含有看的意思?哪些词语含有走的意思?

    (2)同桌进行讨论,比一比,看谁说得又多又正确。

    (3)指名回答。(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补充,回答中出现的错误及时纠正)

    3.练习。

    (1)请几位学生上黑板填写,其余学生填写在书上。

    (2)让学生大声读读自己所填的词语。

    4.反馈。

    (1)同桌互查练习情况。

    (2)表扬做正确的同学,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矫正性练习。

    四.教学第四题

    1.审题。

    2.指名读题。

    3.让学生说说本题要求。

    4.指导。

    (1)学生自由试读这两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边听边思考:每组的两个句子有何不同?

    (3)学生进行比较,知道每组的后一个句子都是由前一个扩展来的,分别把高和安静具体化了。

    (4)后一个句子的表达效果好?为什么?

    (让学生体会到后一个句子显得生动具体,突出了安静的程度,表达的意思更明白。)

    (5)指导朗读,加深体会。

    5.练习。

    (1)让学生独立思考,用笔在书上尝试填写。

    (2)自由练读补充后的句子,凭借语感体会补充的内容是否恰当,句子是否通顺。

    4.反馈。

    (1)指名汇报补充的情况。

    (2)指出存在问题并进行矫正性练习。

    初中语文教案必备


    特别推荐“初中语文教案”相关的顶尖文章,千万不要错过,这些建议仅供参考,建议您仔细评估所有可行性解决方案。在上课之前,老师应提前准备好教案和课件,因此最好认真撰写每个教案的课件。每个详尽的教案都需要有合理的论据支撑。

    初中语文教案(篇1)

    《观舞记》

    学习目标:

    1、通过自读欣赏、感受舞蹈、文字和文化的美。

    2、领悟艺术与生活的关系。

    3、了解一些有关印度文化、艺术方面的知识。

    学习过程:

    一、导入:

    许多同学喜爱绘画,喜欢唱歌;也有些同学有乐器或舞蹈方面的特长,具有一定的艺术鉴赏力。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欣赏一段舞蹈,请同学们说说这是哪一个国家的(播放一首印度音乐的片段)。

    不同国家和地域的音乐、舞蹈能够反映不同的文化风情。比如说我们的邻邦印度,就一向以其独具特色的歌舞闻名于世。下面,二、初读,整体感知:

    (教师范读全文,语速稍慢)

    想一想,描绘了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来描绘印度舞蹈家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呢?

    22小节)

    这篇文章的文字非常优美,也有一些生字词,请同学们参考

    注释自读全文,读的时候用直线勾画出不懂的词句,可以查找字典、词典;用波浪线勾画出你认为用的好的词语、句子和段落。

    三、研读课文:

    1、正音正字。

    2、本文描写了印度舞蹈的美,文中哪些语句或语段表现了舞蹈的美? ——第2——6小节

    ——第13——18小节。

    体会这些语段从服饰、姿态、神情、动作等多方面来表现卡拉玛姐妹美妙的舞蹈。

    四、阅读探析:

    (找出精彩语句或语段,认真思考)

    1、思考题一:请你从修辞手法、和表现方法等方面思考,简单地说说这些语句好在哪? ——生动的比喻、排比、引用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出舞蹈和舞蹈者的姿态,以及作者的赞叹之情。——正面描写结合侧面描写,多角度地展示舞姿的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联想。

    2、考题二:能否引用文中语句,并加上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舞蹈?或说说印度舞蹈主要表现些什么内容?——以有节奏的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也可以表现自然和其他,一般用音乐伴奏。

    问题一:为什么第17 自己”能达到美的境界。

    问题二:第19为什么看了她们的舞蹈会体会到她们的文化?你感到印度文化有什么特点?

    (朗读第19小节)

    首先,艺术上的交流,能增强世界各国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沟通,所以,“看了卡拉玛姐妹的舞蹈,使人深深地体会到印度的优美悠久的文化艺术„„” 其次,所有优秀的艺术家,都在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中吸取养料,卡拉玛姐妹也是一样,“吸收着大地母亲给予它的食粮的供养”。没有印度悠久文化的熏陶,没有印度文化历史的内涵,卡拉玛姐妹的舞蹈就不会这样优美动人。

    初中语文教案(篇2)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文章结构和说明顺序

    2、品读课文,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本文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

    3、了解苏州园林在设计和建造上的独特创造,从而得到美的享受和对祖国灿烂文化的热爱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课文思路,把握苏州园林的整体特点和学习本文的说明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体会本文灵活多变的表达方式

    【课时安排】二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被称为人间天堂很大程度上是仰仗苏州园林苏州是一座名副其实的园林城,大小园林数量之多、艺术造诣之精,乃今天世界上任何地区所罕见,“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甲江南”,可以说苏州园林是集历代江南园林艺术之大成今天让我们听着现代作家、苏州人叶圣陶先生的介绍走进苏州园林

    二、整体感知

    听配乐朗读,欣赏园林美景,初步了解苏州园林并思考以下三个问题

    1、作者对苏州园林的总体印象是什么?(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各地园林或多或少都受到苏州园林的影响)

    2、苏州园林的总体特征是什么?

    (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三、阅读评说,领略苏州园林之美

    1.粗读课文,梳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表现形式,用“苏州园林美在——”说话(文章怎样分项说明苏州园林的特征?四个讲究)

    (此意在引导学生把握课文大致内容,理清课文总分结构,迅速识别中心句与支撑句学生可说:苏州园林美在亭台轩榭的布局(3段),美在假山池沼的配合(4段),美在花草树木的映衬(5段),美在近景远景的层次(6段)

    2、苏州园林讲究完美的图画除了上述四个讲究之外,还注意了哪些细节?(注意角落的图画美(7段)、注意门窗的图案美(8段)、注意色彩搭配的协调美(9段))3、寻读课文,评说园林图画美的内涵,用“苏州园林体现出

    的美”说话

    (抓住文中与图画美相关的词句,学生很快能深入理解:苏州园林建筑的布局呈现出不对称的美(美术画),假山的堆叠体现出艺术的美,池沼周围景物的配置追求自然的美、变化的美,栽种和修剪树木着眼于画意的美,花墙和廊子增加了景致层次的美,角落装饰体现出别致的情调,门窗体现出工艺的美、图案的.美,色彩体现出搭配的美……)

    三、重点研读,把握苏州园林的艺术特色

    1.学生带着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3-6段,任选一个自己喜欢的方面探索苏州园林具有图画美的原因(小组合作,画出关键词句,并进行圈点批注)

    思考:苏州园林的设计者和匠师们是如何创作这幅完美图画的?苏州园林的美究竟有什么特点?(此为主问题)

    (通过此问题的探索,使学生从整体到局部对苏州园林的特点有全面的了解,也对欣赏园林艺术的方法有初步的了解,并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

    2.学生交流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注重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与思维品质的训练,要巧妙地插问,承上启下,使课堂教学流畅,教师可对学生的回答稍作补充评论,既起到点拨作用又提高学生的认识

    语言是文章的灵魂,本文语言简洁生动,准确而充满情趣要把探求苏州园林的艺术之美与品味本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生动性结合起来,以体现语文课堂的本色

    ③对于文章提到的艺术特点的品析,应随即播放相应图片,帮助学生理解、消化)

    交流内容预设:

    (1)亭台轩榭的布局有自然之趣(此处主要扣住“绝不讲究对称即可)

    (2)假山池沼的配合有“入画之感(这一部分重点研读,为学生精读文本提供范例,提升学生学习能力,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A、假山的特点

    假山的总体特点: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具体表现为三个方面:造型,它们千姿百态,重峦叠嶂;搭配,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效果,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都能忘却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教学时用“改词”、“换词”、“移词”、“减词”等方法引导学生比较、推敲、品味,体会语言的精妙之处)

    ⊙辨析“艺术”与“技术”

    学生思考: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删除“仅”字,说“假山的堆叠是一项艺术而不是技术”行不行?为什么?为什么苏州园林假山的堆叠是艺术而不仅是技术,改成“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技术而不仅是艺术”行吗?

    ⊙全在于设计者和匠师们生平多阅历,胸中有丘壑,才能使游览者攀登的时候忘却身在苏州城市,只觉得身在山间能否改成“一生中见过许多山水风景的形象,深知其中的趣味”?

    B、池沼设计特点

    池沼的设计大多引用活水,因地制宜,根据园林的具体情况布置池沼要求学生说出四点:

    一是把“池沼作为全园的中心,其他景物配合着布置”;

    二是水面成河道模样,设计决不雷同的小桥;

    三是河岸高低屈曲任其自然,再布置一些湖石,或种零星花木,宛若自然,目的是为了“从各个角度看都成一幅画”的效果

    (补充说明:可与《小石潭记》里的描述“为坻、为屿、为嵁,为岩”和“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比较由此可见苏州园林的设计者们所追求的这样的一种自然之趣,都是为了取得称为一幅画的效果)

    四是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增加了园林的生趣,而且水中养鱼种荷,“鱼戏莲叶间”又是入画一景

    ⊙假如安排两座以上的桥梁,那就一座一个样,决不雷同(可以改为“决不相同”吗?不可以,“雷同”是不该相同而相同的意思,突出了苏州园林桥梁的各具情趣)

    ⊙用减词法品味下列修饰限制性的词语,领悟它们准确的表达作用

    如:

    ①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大多”说明比较客观,不排除个别

    ②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③池沼或河道的边沿很少砌齐整的石岸

    (3)花草树木映衬的画意之美这个环节利用抓关键词的方式,

    抓住“映衬”一词,让学生思考:苏州园林的花草树木是如何映衬,达到画意之美的?

    A、三个“映衬”:

    高树低树俯仰生姿

    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

    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

    这个环节既要让学生领略苏州园林花草树木映衬的画意之美,又要引导学生体会精练而形象富有诗意的语言之美如:

    ①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它形象写出了俯下的高树和仰起的低树枝交相辉映的情景,富有动画美

    ②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繁华和欢娱“盘曲嶙峋”写藤萝的古老,“珠光宝气”,显示出藤萝花的典雅风韵,构成一幅生意盎然的图画,烘托出园林的繁华气氛)

    (4)近景远景的层次变化之多:

    设计花墙和廊子是为了增加园林的层次和景致的深度花墙上有各式镂空图案,廊子两边无所依傍,隔不隔,界而未界,层次多了,景致深了,画面就有变化了

    (请学生欣赏沧浪亭的复廊和廊墙漏窗图片,体会什么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

    3.感知细小之处的艺术特点

    学生交流7-9段学习所得,内容如下:每一个角落都注意图画美:内容门和窗也具有图案美和雕镂美,色彩有中国画的淡雅美:

    (注:如果学生这个环节没有提及且课堂时间不够,就略去或作为课外作业)

    4.理出课文说明顺序,教师小结

    课文先从游览者的角度来概括苏州园林的特点: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然后再从亭台轩榭的布局、假山池沼的配合、花草树木的映衬、近景远景的层次等四个主要方面和每一个角落的构图美、门窗的图案美、建筑的色彩美等三个细微方面,也就是从主要到次要来具体说明这个特点的

    (这一环节旨在让学生对文章内容有个整体的了解,并以此牵出课文的说明顺序,感受课文严谨的结构)

    四、品读文章,辨析采用的说明方法

    要求学生分析本文采用了哪些说明方法,结合实例体会其作用

    (1)学生圈点勾画,独立分析

    (2)小组内交流看法,求同存异

    (3)全班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存同析异

    明确:本文采用的说明方法有以下几种:

    ①分类别

    “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

    ②作比较

    “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

    “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

    ③引用

    “……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④举例子

    “或者是重峦叠嶂,或者是几座小山配合着竹子花木,……”

    “阶砌旁边栽几丛书带草墙上蔓延着爬山虎或者蔷薇木香”

    ⑤列数字

    “四扇、八扇、十二扇,综合起来看,谁都要赞叹这是高度的图画美”

    五、揣摩语句,理解语句丰富的内涵,体会本文表达方式灵活多变,语言简洁生动的特点

    (1)倘若要我说说总的印象,我觉得苏州园林是我国各地园林的标本

    (“标本”在这里是什么意思?)

    (2)谁如果要鉴赏我国的园林,苏州园林就不该错过

    (后半句能否改为“谁就不该错过苏州园林”?)

    (3)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去掉“一切”“决不”,可以吗?)

    (4)假山的堆叠,可以说是一项艺术而不仅是技术

    (“艺术”与“技术”有什么区别?)

    (5)水面假如成河道模样,往往安排桥梁

    (去掉“往往”好不好?)

    (6)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罗,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

    (这个描写的句子有什么作用?)

    学生朗读句子,悉心体味,思考

    明确:(1)“标本”原指实物原样或经过整理、供学习研究时参考用的动物、植物、矿物这里是典范、样本的意思用这个词非常简练地说明苏州园林在各地园林中的重要地位以及对各地园林的广泛影响

    (2)不能,原句突出了“苏州园林”

    (3)不能去掉,“一切”“决不”表示十分肯定的意思,强调苏州园林的总特点

    (4)“艺术”是强调个人独创性的活动,其成果能给人以审美愉悦,并且无法被复制;“技术”,意味着有固定的程序和手法,其成果是具有实际效用的东西,一般可以大量复制

    (5)去掉“往往”,使表达失去了分寸原句强调“大多是这样,但又不全是”这一层意思

    (6)这句子写出了藤萝争春的情景,烘托园林的繁华气氛,生机盎然

    (7)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句中“隔而不隔,界而未界”是什么意思?

    明确:“隔而不隔,界而未界”的意思是,尽管猛一看上去花墙和廊子把景致分开了,但因为墙壁是镂空的,廊子两边无所依傍,所以景致并没有真正隔开,而只是缓冲了一下视线,使得景物不是一览无余地呈现在游览者跟前,而是渐次展开,给人“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

    初中语文教案(篇3)

     教学目标

    1、理解傅雷所说的“坚强”的含义,认识到敢于面对现实、勇于回顾历史、理智地对待成功并继续奋斗,才是真正的“坚强”。

    2、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3、能够领悟突破挫折和成功、以平和心态面对现实和过去、以积极心态迎接未来的人生境地。

    4、体会信中讲述道理和抒发感情的两种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读懂两封家书,体会到其中不同的期望和情感。

    2、能够准确而深刻地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3、认识到个人的成功、事业的胜利和国家的荣誉之间的关系。

     教学媒体

    磁带、录音机、其他。

    学生预习课文,阅读《傅雷家书》。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整体感知两封信的情感。

    2、研读第一封信。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

    1、播放李春波的《一封家书》,学生谈感受。

    2、在以前,通讯工具并不像现在这么发达,书信则是沟通两地相思情感的使者。的翻译家傅雷,在他的长子傅聪留学海外时,就在一封封家书中为儿子排忧解难,传达着自己的惦念之情。写得多了,经过整理,一部《傅雷家书》就诞生了。

    今天,我们就来阅读其中的两封信,感受父亲对孩子的牵挂。创设情境。

     二、整体感知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庸碌凭吊谀词扶掖大惊小怪廓然无累重蹈覆辙

    涕泗横流自知之明气吞斗牛

    2、阅读课文,说说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什么作用?

    明确:

    第一封信,从“我在第八封信中还对你预告,这种精神消沉的情形,以后还会有的。”可以看出,这封家书应该是写在儿子精神消沉时。从“你也不必为此担心,更不必硬压在肚里不告诉我们。心中的苦闷不在家信中发泄,又在哪里去发泄呢?孩子不向父母诉苦向谁诉呢?我们不来安慰你,又该谁来安慰你呢?……那么将来在遇到因回忆而痛苦的时候(那一定免不了会再来的),拿出这封信来重读几遍。”可知,傅雷此时写这封信想鼓励儿子振作起来,以平和心态去面对人生重点挫折,乐观地迎接情感的创伤,做一个勇敢的人。

    第二封家书,是写与儿子成功之际。“世界上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自己的孩子的手和心传达出来的艺术。”“我们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作用:

    第一封信,写于儿子精神消沉时,劝慰他如何面对感情的'创伤,学会泰然处之。

    第二封信,写在儿子取得巨大成功,被鲜花与掌声簇拥的时候,激励他保持谦卑、不惧孤独,勇于攀登艺术的至境。

    3、从这两封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融会贯穿于两封信中的主旋律,都是要儿子做一个坚强的人,无论遭受了怎样的起伏跌宕、矛盾孤独,都要保持对艺术的不懈追求,对生活的赤子之心。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培养学生的概括能力。

    三、研读第一封信

    再次阅读第一封信,思考下列问题:

    1、第一封家书的开头称呼是什么?为什么要这么称呼?

    (提示:写回信时,要考虑到对方的心情、生活状态等)

    明确:

    称呼是“聪,亲爱的孩子”,因为傅聪当时正是精神消沉的时候,这样温情的称呼,会给傅聪带去父母的爱。

    2、在儿子面对挫折和心灵的苦闷时,作为父亲,傅雷是如何劝解的?

    (提示:注意课文中运用的比喻和引用的故事。)

    明确:

    ⑴是宽慰儿子,不必为父母担心。不必担心父母会因为知道孩子的精神消沉而烦恼或不安。

    ⑵肯定两点:一是父母永远都是孩子倾诉苦闷的对象;二是人的一生就是在情绪的起伏中渡过。

    最后以过来人的身份,给予傅聪如何面对情绪跌宕的建议。

    3、傅雷运用太阳、雨水、五谷、庄稼、古战场的比喻和克利斯朵夫的故事,他的用意是什么?

    明确:

    太阳、雨水、五谷和庄稼的比喻,是说明任何事情都要掌握分寸,过与不及都不好。

    凭吊古战场时,烈火硝烟散尽,只余断壁残垣,金戈铁马、血肉厮杀都已被岁月的黄沙掩埋。这时候,即使亲历过战斗的人,纵有万千感慨,也不会再像当初那样身不由己、欲死欲活。这个比喻,十分真切地表达出所有“过来人”回首“过来事”的心情──苍凉而平静,沉郁而超然。

    引用克利斯朵夫的故事,既是和傅聪自己的理想结合,也是为了鼓励儿子,凡是成功的人,都要经历许多挫折,关键在于勇于面对,学会解决问题。

    4、总结:

    要学会保有平和的心态,控制情绪的起伏。然后,要保持冷静的头脑,理智地分析,吸取教训,引以为戒。

    5、选择学生朗读第一封信,在读的过程中,让学生划出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如:“这次来信所说的痛苦,我都理会得;我很同情,我愿意尽量安慰你、鼓励你。”指导学生掌握赏析的方法。

     四、引导学生小结、谈感受

    学者傅雷在儿子傅聪远赴欧洲学习音乐后,从父亲、朋友、师长的角度出发,用笔记录下分别的日日夜夜,诉说自己在生活、学习中的体会,寄托对儿子的惦念和牵挂,给儿子留下了动人心弦的文字。今天,我们感受到其中的一封家书中流露出的父爱。请同学们课后先研读下一封信。五、布置作业

    摘抄所受感动最深的句子。(可以是讲道理的,也可以是表达感情的,关键是能够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涓涓教诲。)

    〖板书设计〗

    傅雷家书两则

    1、检查“读一读,写一写”

    庸碌凭吊谀词扶掖大惊小怪廓然无累重蹈覆辙涕泗横流自知之明气吞斗牛

    2、阅读课文,说说两封家书分别写于什么时候,有什么作用?

    3、从这两封信,你认为傅雷希望儿子成为一个怎样的人?

    坚强、勇敢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研读第二封信

    2、理解“坚强”的双层内涵。

    3、理解父子之爱、朋友之谊、知己之情的交融。

    教学过程设计意图

    一、导入

    1、新年大家总可以从长辈那里收到礼物,或是一件新衣服,或是一份X。那么你们也送给长辈什么礼物呢?

    2、傅聪在新年给家里写了一封信,我们一起来看看当傅雷收到这封信时,他是怎么比喻儿子的信的?

    二、研读第二封信

    1、第二封信,写在傅聪获奖之后。在信的开头,傅雷把儿子的信比喻成什么?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比喻成新年中的“礼物”。表现了傅雷夫妇对儿子的信的盼望和接到信后的喜悦。

    2、第二封信中,傅雷是如何表达对儿子成功的激动的?

    (提示:体会傅雷作为父亲,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

    明确:

    傅雷把自己的激动和喜悦,分为三个层面:

    ⑴父母对孩子的成功感到幸福;

    ⑵欣赏艺术的喜悦;“世界上的最纯洁的欢乐,莫过于欣赏艺术”;

    ⑶为了祖国的荣誉而激动。“我们也因为你替祖国增光而快乐!更因为你能借音乐而使多少人欢笑而快乐!”

    小结:傅雷毫不矜持地直抒胸臆,表达对儿子成功的喜悦之情,“我们真是心都要跳出来了!”

    3、傅聪的成功,使傅雷异常激动,但是他在信中是否只是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写了什么?

    明确:

    他并没有只停留在这种喜悦之情中。他还称赞了傅聪面对掌声、赞美的冷静。

    傅雷用“我更高兴的更安慰的是”这句话承上启下,从对儿子艺术成功的喜悦之情延伸到对儿子思想成熟的欣慰之情。使傅雷更高兴、更安慰的是傅聪没有被成功冲昏头脑,没有因为暂时的成功减少对艺术的探索和追求。

    4、在两封信中,傅雷都提到了“坚强”。他对于“坚强”的理解是什么?你能够找到两封信中,对“坚强”内涵的直接解说吗?在傅雷看来,坚强的境界是什么?

    ⑴原文中,找到信中关于“坚强”的解说:

    第一封信中“一个人惟有敢于正视现实,正视错误,……越来越坚强”。

    第二封信中“你能坚强(不为胜利冲昏了头脑是坚强的的证据),只要你能坚强,我就一辈子放了心!”

    ⑵在傅雷看来,坚强有两个方面的表现,既是能够面对人生挫折、情绪跌宕。更是能够正确对待掌声、赞美,用一种平和盼心态、宠辱不惊,胜不骄,败不馁。但境界,是拥有一颗赤子之心。“赤子便是不知道孤独的。赤子孤独了,会创造一个世界。创造许多心灵的朋友!”赤子能够保持心灵的纯洁,能够无惧孤独,才是人性中最可贵的无坚不摧的坚强。

    5、在信的末尾,傅雷又回到了情绪的“矛盾与快乐”问题,比较第一、二封信中傅雷关于如何面对人生情绪起伏的解说。

    明确:

    第一封信里,他说人生必定充满了情绪上的起伏跌宕,惟有庸碌的和超然的人才不会浮沉;第二封信中,他强调“有矛盾正是生机蓬勃的明证”,以此鼓励儿子,要勇敢面对各种各样的矛盾,在不断解决矛盾的过程中不断提高自己,趋向“完美”。

    作为一位伟大的学者,也是一位伟大的父亲,傅雷的伟大之处就在于,他借助儿子成功的机会,给予了他更多的艺术砥砺,向他昭示出更高的人生境界。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渗透德育教育。

    引导学生理解“坚强”的含义,激励学生做坚强的人。

     三、拓展延伸

    1、傅雷作为父亲是伟大的,他的儿子则是幸运的。或许,我们会羡慕傅聪有这么一个关心他、爱护他的父亲,同时又感叹自己的父亲没傅雷那样伟大。请同学们认真想想,自己的生活中,你可曾真的感受到父亲的爱了?

    2、父母与子女之间的感情到底有多深、多重?尽量引导学生和自身的生活体验相结合,感知父爱。

     四、小结

    两封普通而又不寻常的家书:普通,在于它们是一位父亲写给身在异国他乡的儿子的内心告白;不寻常,在于这两封家书,从儿子的日常生活出发,既给予儿子艺术的教诲,更昭示出崇高的人生境界。傅雷和傅聪,已经超出父子、朋友的界限,成为艺术上、思想上的知音。引导学生用心去体会亲情。

     五、布置作业

    请你选择一位亲人,给他或她写一封信,说说你一直想告诉他或她的话。

    〖板书设计〗

    傅雷家书两则。

    宠辱不惊。

    情绪上的消沉和低落──────成功后的掌声和鲜花。

    坚强、赤子之心。

    初中语文教案(篇4)

    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是一套以人教版教材为基础的教学教案,针对八年级学生的语文学习进行深入的讲解和指导。本教案以培养学生的语文表达能力、理解能力和创造能力为教学目标,通过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和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语文学习中不仅能够提高知识水平,还能够增强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中,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通过有趣的文本和生动的阅读材料,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和理解能力。教案中提供了一系列案例分析和提问方法,帮助学生深入思考和分析文本,理解文本中的信息和主旨。还提供了一些综合性的阅读理解训练,让学生通过阅读不同题材和文体的文章,提高阅读速度和准确度。

    在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通过分析写作素材、提供写作模板和指导学生进行写作练习,帮助学生掌握不同文体和写作技巧。教案中设计了各种写作任务,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让学生在实践中积累写作经验,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同时,通过批改学生的作文,指出错误和不足之处,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和提高。

    除了阅读和写作,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还注重培养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通过课堂演讲、小组讨论和角色扮演等形式,激发学生的口语表达热情,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语言组织能力。教案中也设计了一些口语交际任务,如情景对话、辩论赛等,让学生运用所学的语言知识进行实践,提高交际能力。

    总的来说,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通过系统化的教学安排和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全面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学生在学习中不仅可以提高语文知识水平,还能够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为进一步学习和应用语文打下坚实的基础。初中八年级语文教案人教版将成为学生学习语文的重要工具,也将帮助学生在语言和文化中得到全面发展。

    初中语文教案(篇5)

    杏坛人生 第六章 教学篇二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选八•教案八《木兰诗》

    杏坛人生  第六章  教学篇二 作者  刘青 初中语文教学设计选八・教案八木兰诗 教学设计 教案八  木兰诗   第一段:写木兰闻知征兵消息后,要求代父从军。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不闻机杼声,唯闻女叹息。问女何所亿?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亿。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注释:唧唧-----织布机声。复:又,一再。当户:对着门。杼:织布用的梭子。何所思:有什么心思。军帖:指征兵的文书,名册。可汗:古代西北一带少数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大点兵:大规模地征兵。军书二句:意思是说征兵名册很多,每卷上都有木兰父亲的名字。阿:加在称呼上的词头。为:为此事,指从军出征。市:构买 第二段―写木兰从军时的情景和途中的感受。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朝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声啾啾。 注释:骏马:好马。鞍鞯:马鞍和它下面的垫子。辔头:驾马用的马笼头,马嚼子,马缰绳等。辞:告别。溅溅:流水声。黑山:今河北天寿山。燕山:自冀北至山海关的燕山山脉。啾啾:马的叫声。 第三段―写木兰经过十年战斗生活后回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to,寒光照铁衣。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注释:戎机本指军事机要,这里做战争讲。度:经过。若:象。朔气:寒气。 第四段―写木兰入朝见天子,不愿做官,要求回乡。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册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借明驼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注释:明堂:封建皇帝用来召见诸侯,选拔人才和举行祭祀的庭堂。策:功。十二转:将勋位分为若干等,每升一级为一转。强:有余。所欲:需要的是什么。尚书郎:官名,泛指显要的官职。不用:不要。明驼:骆驼。 第五段―写木兰回到家中的情况。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着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注释:郭:外城。扶将:扶持。霍霍:磨刀的声音。阁:类似楼房的建筑物。 第六段―是作者用生动有趣的比喻赞颂木兰代父从军中表现的聪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注释:火==伙。扑朔:跳跃的样子。迷离:迷糊不清。傍:靠近。 《木兰诗》讲解 一、解题:木兰诗是北朝的乐府民歌。北朝(西晋,长江以北),南朝(东晋,长江以南)。 乐府:是汉武帝设的官署名称。目的是搜集一大批文人。是音乐的机关。用文人为自己取乐,并搜集一部分民歌,为皇帝娱乐服务。以兴乐教,观风俗。作为统治的借鉴。到了南北朝,乐府的概念起了变化,由官署的名称变成文体名称。凡可配曲唱的叫乐府。这时的'乐府机关,时有时无,时有兴废。到了唐代,白居易的诗叫新乐府。元结的诗叫系乐府。皮日休的诗叫正乐府。唐代的乐府诗偏重于内容,不入乐。 二、时代背景:(木兰诗)是北朝(大约是在西魏时的作品),是北朝最后一个朝代。西魏后就是北齐,北周之后是隋。西魏与蠕蠕的战争性质不清。因此,只就主题思想去分析。 三、分析课文  第一节、唧唧------叹息声不可,应当机杼声。织-----,动词,织布。一、二句写正常生活,天天织布。三、四句写反常生活,今天与以往不同。这四句内容丰富。 织------点明了木兰的身份,吐露了木兰勤劳的品质。进一步说明中国封建社会男耕女织的典型的劳动人民的家庭情况。 当户-------进一步把织布的场所和方式告诉了我们。------自给自足的劳动人民家庭。从生活的情况来看------是和睦的、恬静的、安宁的。但这种生活今天反常了,停机了,自然提起下文的发问。 第二节、你想的是什么?你怀念的又是什么? 我不想什么,也不怀念什么。“无”字用得好。这个无字把一切杂思杂念排除在外。 下面提出一个大问题:可汗khans,“大”------这个字渲染了气氛,不是一般的点兵。这个“大”反映战争的频繁,军情的紧迫。(昨夜)接着说“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册子催了又催,象催命鬼似的。后又说“无大儿”“无长兄”,说明家境情况。点明木兰操心的原因。 最后两句经过思考,木兰准备代替父亲去从军。市,买的意思----我愿意去买马、买武器,代替父亲从军。 短短八句,既写了停织的原因,又写了军情的紧迫,既交代了木兰家境的情况,也表明了木兰经过思想斗争下定了替父从军的决心。  用字的语言,看似寻常却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 第三节写木兰从军的准备和出征的经过。 准备,写得集中,只突出了马。为什么只写马?因为战争少不了马。而且是骑兵。与上面相呼应。马写得很讲究,很铺张,。这样写的好处-----起到造声势的作用。用了重彩浓墨写买马。烘托木兰------英雄配好马,红花衬v叶,相得益彰。不仅英姿焕发,而且雄姿勃勃。 一个地方买一点,是经过木兰精心选择。不是随便构置,反衬了木兰从军的决心和杀敌的志向。这为下面木兰取得胜利,立下功勋作了伏笔。 “旦辞------鸣啾啾”“旦辞------暮宿”说明行军快,反映前面军情紧迫,根本未训练就走,和前面“军书十二卷”相照映。 “黄河流水鸣溅溅--------”说明自然环境的艰险和行军的辛苦。 “燕山---------鸣啾啾”-------写战争环境的险恶。 “不闻爷娘唤女声---------”明写木兰生活环境的巨大变化,离开了和睦的家庭到战争的环境。暗示木兰对父母关怀和思念之切。这说明木兰没有忘怀家庭,没有忘怀家庭安静生活。她去打仗,就是为了保卫家庭,保卫人民的家庭生活。因此,当仗一打完就要求回家。这种思想是一贯的,是坚定的。所以,这“不闻-------”的另一面是什么?即是想闻,想听见。而想闻的一面恰恰是木兰的不想闻。她不愿意听到胡骑鸣啾啾。木兰对战争的态度暗暗地写了一点。又吐出木兰之所以到黄河边是势不得以而为之。这就与前面的叹息相呼应。 第四节―万里赴容机。写战争的艰苦和胜利的情况。写得比较简单,是过渡。开头两句接上而来。概述木兰从家奔赴战场的,关―指关隘,山―指高山,戎机―军机,即军事,象飞一样英勇上战场。 下两句在严寒的深夜执行警戒。刁斗,行军可做饭又可打更。寒光―是雪光还是月光,自己推敲。如唐诗“寒风一夜传刁斗,万里寒光生白雪”点明战争生活的艰苦。最后两句写战争的结果。并写木兰大智大勇。 第五节―写木兰立功回朝,不受高官厚禄,要求早日还乡。 头两句写回来接见的仪式。一归来就见天子,明堂―皇帝办公的地方----庭堂----明政之堂。仪式隆重----------显木兰功劳很大。策勋------记功的意思。策,当动词用。“记”本来是名词。转-------在这里当名词,是评功的(名称),把功劳分若干等级。木兰的功劳很多,每次都得到提升。强-----多余,成千成百,用高官厚禄笼络木兰。然而木兰不要高官厚禄。尚书郎-----是总管政事的官(相当现在的国务院)。愿----驰---在千里马上还要加鞭。说明木兰的思想景界很高。当时是超群的出众,一般做不到。就拿今天讲也有意义。 第六节―写木兰回家时,家人欢迎的热烈场面和木兰恢复劳动生活时的愉快心情。 郭-----是外城,父母想早见,也对木兰格外器重。 写姐姐,----把妹妹的回来当节日一样欢喜。 写弟弟------杀猪宰羊。表现弟弟天真活泼,稚气刻画入微,表现骨肉感情。和上面天子接见不同。天子接见礼仪隆重,官场的礼节毕竟没有民间自然。 下面写木兰-----开门----床坐----,旧---过去穿的---动态心情跃然纸上。十年的壮士,霎那间变成俊俏的姑娘。这种喜剧的气氛,反衬了木兰无比兴奋的心情。最后一句的惊讶,反衬木兰的机智、聪明。使木兰的英雄形象更加丰满。 第七节―这是木兰对火伴的回答。 用家兔作比,通俗易懂,诙谐有趣,把喜剧气氛推向高潮。而且使全诗质朴自然清新有趣。 分析 总之,木兰诗以木兰代父从军为题材,朔造了木兰这位女英雄形象。她勤劳勇敢,机敏聪慧,不畏艰险,敬老爱幼。渴望过和平幸福的劳动生活。 1、她替父从军是因为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逃避不了。去吧,父亲年纪已大,不堪受;弟小,姐或身体不好,或武艺不高,或其它原因,只有自己合适。但自己是女的,所以停机叹息。最后,冲破封建思想束缚,毅然代父从军。这是木兰思想上的一个进步,一个飞跃。有人单从孝道来解释,这是不全面的,是有损木兰的英雄形象的。因为母兰决不是愚忠愚孝,而是在势不得以的情况下挺身而出,来保卫家。这难道不值得称赞? 2、木兰从军后,一直没有忘怀父母,忘怀家庭的和睦生活。而“不闻”实在是木兰耳不闻而心闻的一种暗示。也是木兰能毅然回乡的思想基础。, 3、木兰不愿尚书郎,这是木兰思想的又一次飞跃。说明木兰始终保持战争的考验,没有为名利所动。这种艺术形象,正是封建社会所称颂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木兰身上如实地得到了体现。 艺术特色,有很高的成就。 1、首先,叙事写人自然真率,不如雕琢而精光逼人。例。木兰回家那一段,人有五六个,内容是高兴的心情,都为木兰的回来无比喜悦。但各人喜悦的方式不同,繁忙的内容不一。父母-----姐姐-----红妆盛饰,弟弟-----磨刀霍霍,木兰自己更是------重点描绘,她是喜悦的中心,写得超群出众,用重点涂抹,着色描绘。对伙伴只用一句话,“火伴皆惊惶”突现瞬息巨变,莫知所措,瞠目结舌的喜剧场面。 2、经济大方,活泼生动的表现手法。诗短,祥略得当。重彩描绘,不吝惜墨;相反,不重要的就一笔带过。从这方面讲,又惜墨如金。活泼生动、对偶、对比、比喻等,语言灵活,语句有变化,穿插就生动活泼。但个别地方也有交待不清甚至自相矛盾。如:战士十年归------同行十二年。有矛盾。但仍然是一朵灿烂的鲜花。 作业:背诵与翻译这首诗。   1980年秋  

    初中语文教案(篇6)

    1、知识目标:

    ⑴ 了解一些文言知识,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⑵ 感受文中所描写的富春江独特的自然美景。

    ⑶ 把握本文景物描写的特点。

    ⑷ 背诵并默写全文。

    2、能力目标:

    ⑴ 指导学生积累文言知识,重视朗读训练,逐步提高文言文的朗读和翻译能力。

    ⑵ 理解作者所创设的意境,体会文中作者追求自由的情怀,把握课文的主旨。

    ⑶ 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培养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逐步提高鉴赏水平。

    3、德育目标:

    通过教读本文,激发学生热爱祖国传统文化、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感情,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

    1、积累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句式。

    2、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感受作品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

    4、理解“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的含意。

    1、朗读法。《与朱元思书》是一篇情辞并美的精悍之作,全文像一幅萧疏淡远的水墨画,文辞峻洁而又富于情思。句式整齐、匀称,音节铿锵,有一种声律美。教学中,教师可指导学生以多种形式反复朗读,在朗读中体会文章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最后达到熟读成诵。可引导学生利用提纲背诵法快速背诵,在板书中教师给学生提供背诵提纲。

    2、合作探究法。以学生为主体,在相互讨论中交流看法,生生互动,师生互动,使课堂真正成为学堂。

    古人说:“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与自然融为一体是文人学士的共同追求。他们用心灵观察体会自然万物之美,赋予山水灵性、情感以至生命。吴均的《与朱元思书》为我们留下了独具特色的富春江景,让我们悉心体味、尽情观赏。

    1、吴均,南朝梁文学家、史学家。字叔庠,吴兴故鄣(今浙江省安吉县)人。家世寒贱,好学有俊才,沈约尝见均文,颇为称赞。初任郡主簿,后官奉朝清。他有志于历史著述,欲撰《齐书》,求借齐起居注及群臣行状,武帝不许,遂私撰《齐春秋》,因实录齐梁间的历史而触怒梁武帝,遭焚书免官的迫害。今存诗一百余首,所作多抒发郁勃不平之气和怀才不遇之慨。如《赠王桂阳》,流露出贫寒之士难于显达的愤激情绪,“松生数寸时,遂为草所没”即为一例。此外,一些写景小诗也颇,如《山中杂诗》,诗中有画,自成一格,颇具刚健清新的特色。其文工于写景,尤以小品书札见称,如《与施从事书》《与顾章书》《与朱元思书》等,表现了流连山水的生活情趣,风格简淡清新,是历来传诵的骈文名作。他在当时文坛上影响很大,《南史》说:“均文体清拔,有古气,好事者或学之,谓为‘吴均体’。”另著有《续齐谐记》,是当时志怪小说中艺术成就较高的作品,文字明净可观,其中“阳羡书生”一则,情节奇幻,为人称赏。(黑体字要求学生掌握)

    2、背景。

    《与朱元思书》是吴均写给朋友的一封信,但现在看到的已不是当时的完整信件。本文见于《艺术类聚》卷七。由于文中生动细腻地描绘了富春江的秀美风光,历来被人们当做独立成篇的山水佳作来阅读欣赏。“与”:给,“书”:信。

    1、教师朗读课文,学生初步感知文意。

    2、学生独自读文,注意把握节奏、重音、停顿。

    教师提示朗读需要注意的地方:

    ⑴ 注意语速。应慢一些,慢一些才有时间去品味文中的意境。

    ⑵ 注意停顿。逗号的停顿应小于句号,每一个句号后的停顿应小于一小层之间的停顿,每一段后的停顿应稍长一些。

    ⑶ 注意重音。如“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重音应落在“箭”“奔”二字上。

    ⑷ 注意节拍。四字句一般以“二二”节拍为主,如:“风烟/俱净,天山/共色。”“从流/飘荡,任意/东西。”“奇山/异水,天下/独绝。”当然也有例外,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3、学生齐读课文,根据朗读提示,努力读出效果。

    1、学生读课文,口头翻译课文,画出疑难语句。

    2、同桌之间讨论交流,解决疑难问题,教师巡视酌情指导。

    3、各小组提出难以解决的问题,全班共同讨论解决,可以指定某位同学回答,也可请老师回答。

    5、词语知识积累。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东西”,名词用作动词,时而向东时而向西。

    横柯上蔽:“上”,名词用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方位,在上面。

    负势竞上:“竞”,动词作状语,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争着。

    望峰息心:“息”,动词的使动用法,使……停息;平息。

    负势竞上:上,方位名词,这里用作动词,意思是“向上生长”。

    互相轩邈:轩,高。邈,远。这两个形容词在这里作动词用,意思是这些高山仿佛都在争着往高处和远处伸展。

    一百许里。许:附在整数词之后,表示约数。今常用义为:应允,或者,可能

    经纶世务者。经纶:筹划,治理。今比喻规划、管理政治的才能,如“满腹经纶”。

    根据文章想象富春江美景,把握各段的写景重点及景物特征,体会文章整体布局的巧妙。

    1、师生明确:第一段写自己游览的地点及对桐庐一带山水总的印象。“风烟俱净,天山共色”是说没有一丝儿风,烟雾也完全消失,天空和群山呈现同样的颜色。这八个字四种景物,组成一幅天朗山清、秋高气爽的清秋风物图,勾勒出广阔的空间境界。“从流飘荡,任意东西。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作者乘船随着江流飘飘荡荡,时而偏东,时而偏西,从富阳到桐庐一百多里的水路上,奇山异水,独一无二。“奇山异水”表明这一带山水不同凡响,“独绝”二字,强调此处山水为天下之冠。这一段总领全篇,结构上细举目张,脉络分明。

    教师根据学生讲述板书:

    学生齐读第一段,想象作者乘舟顺流而下,尽兴观赏的情形。

    2、师生明确:第二段写水,突出“异”。“水皆缥碧,千丈见底。”是说水都是青白色的,千丈之深的地方也能看到底。“游鱼细石,直视无碍。”水底的游鱼和细小的石子也能看得清清楚楚。这两句突出水之清。“急湍甚箭,猛浪若奔。”是说湍急的江流比箭还要快,那惊涛骇浪势若奔马,这两句突出了水之急。作者从两个侧面来写水,把静态的色和动态的形都描摹得异常形象。

    学生齐读第二段,想象富春江水的秀美与壮阔。

    3、师生明确:第三段写山,突出“奇”。“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两岸高山,夹江而立,全都生长着苍翠的树,透出一派寒意。重重叠叠的山峦各仗着自己的地势争相向上,由此形成无数的山峰。写树之“寒”反衬山之“奇”,以“竞上”“轩邈”正面烘托山之奇,勾勒出峰峰相接、层峦耸翠的景象。“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写清越的泉声、悦耳的鸟声、延宕的蝉声、清厉的猿声,是以声音反衬山林之寂静,以动写静,寓视于听,动静相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具有一飞冲天雄心的人,看见这样的高峰,也要沉迷山景而不作非分之想;为世俗之事所缠绕的人,望见这样的山谷也要流连忘返。这一句从侧面着笔,通过衬托的手法,强化了山水诱人的力量。“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日。”树枝纵横交错挡住了上面的天空,虽在白昼,林间仍显得昏暗;在枝条稀疏的地方,有时还能见到阳光。这可算作是文章的补笔,补写群峰中林深叶茂来突出作者喜不自胜、流连忘返的观赏之情。

    学生齐读第三段,想象桐庐一带山的奇异,感受其挺拔美、清幽美。

    〖教学要点〗

    反复诵读,引导学生品味赏析文章的意境美、志趣美、语言美;探究性思维训练,理解难句;延伸拓展,沟通课堂内外。

    1、个体抽查。

    2、集体齐背。

    文章开篇以简洁的笔触,给我们勾画了富春江山水的背景━━阳光明媚,天高云淡,空气清新,山色苍翠,并总述自富阳至桐庐水上之游的总体印象━━“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第二段写“异水”。先抓住其“缥碧”的特点,写出其晶莹清澈的静态美:这水仿佛透明似的,可以一眼见底,连那倏来忽去的游鱼,水底累累的细石,都可以一览无余。然后以比喻夸张的手法,勾勒其急湍猛浪的动态美:这水有时又迅猛奔腾,一泻千里,使人感到惊心动魄。这样描写,静中有动,动静结合,显示出富春江水的秀丽之美和壮观之美,突出地表现了一个“异”字。

    第三段写“奇特的山”。首先从形的角度写山势本身之奇,奇在“负势竞上”、“争高直指”。山本是静止的,而在作者笔下,却仿佛有无穷的奋发向上的生命力,它们仿佛要挣脱大地,直上青天,欲上不能,便“千百成峰”,层峦迭嶂。其次从声的角度写空山天籁之奇。空山幽谷之中,泉水叮咚,百鸟和鸣,知了叫个不停,猿猴啼个不住,这些欢快的声音,汇成一曲对生命的颂歌,把这寂静的山谷,变成一个热闹、和谐、欢乐、祥和的世界。山包容了这些生命,这些生命给这山以无限生气。再次从色的角度写山林中有日无光之奇。山外虽然晴光万里,山中却别有景象。作者笔锋又从动到静,写出了谷中枝密林茂,浓荫蔽目,在白天也只是“有时见日”的幽暗的景象。这一段写山之形之声之色,都紧扣一个“奇”字。

    作者抓住此山此水特征,把动与静、声与色、光与影巧妙结合,为读者描绘出一幅充满生命力的山水图,让读者充发享受到了富春江两岸的“山川之美”。

    本文重在写景,直接抒情写志的语言很少。但历来优秀的文章都讲究情景相生,我们可从作者对景物的描写中,从寥寥几句写观感的语句中,领略到作者高雅的志趣、高洁的情怀。我们可以从首段“从流飘荡,任意东西”一句中,感受到一种享受自由、无拘无束、无牵无挂的轻松惬意;从对山水的描写中,体会到作者对自然、自由的热爱,对生命力的赞颂。更令人赞赏的是,在描绘山景时,作者插入两句观感:“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几句感受,不仅从侧面衬托出险峰幽谷的夺人心魄的魅力,更是传达出作者对功名利禄的鄙弃,对官场政务的厌倦。

    细细品味,作者的这种志趣,既不同于“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积极入世,又不同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消极遁世,它是一种对轻松自然的崇尚,对自由和谐的向往,对欢乐生命的礼赞。它比前者少了份严肃,多了份潇洒,比后者少了份悲观,多了份开朗,因而更具一份常人心态,也就更容易使人接受并感到亲切。

    骈文是一种讲究形式的文体,作者吴均是南朝知名骈文家,其代表作《与朱元思书》自然保持了骈文的特点。文章基本上遵循骈文的要求,主要采用四字句和六字句,并于文章后半部分大量运用对偶句,如“泉水激石,冷冷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这就取得了句式整齐、音韵和谐、对比立意、相映成趣的表达效果,读来朗朗上口,节奏感极强。

    但本文又有异于当时一般的骈文,它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骈文形式上的束缚,体现了可贵的突破与创新。其一,在四字句、六字句中运用了“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这样的五字与四字交替运用的句式,这就避免了骈文刻板划一的弊病,使语言显得活泼洒脱;其二,文章前半部分几乎没有对偶,无异于一般散文( 尤其是第一节),后半部分则基本上都是工整的对偶句,这样骈散结合、疏密相间的安排,使语言灵活多变,更具韵律美;其三,文章没有像一般骈文那样堆砌典故,甚至故意用冷字僻字,全文除“鸢飞戾天”一处用典以外,均采用白描手法,写景状物,力求准确传神,这使文章语言显得清新自然,生动流畅,在当时以绮丽浮靡为主流的骈文中显得卓尔不群,超凡脱俗。

    《与朱元思书》篇幅虽短,但也很讲究章法。

    文章首段以“奇特的山山异水,天下独绝”八字总领全篇,二、三两段分承“异水” 和“奇山”两方面,环绕“独绝”二字展开生发和描摹,结构上纲举目张,脉络分明。

    写景顺序上先“水”后“山”,由近及远,逐层展开,符合“从流飘荡”的观景习惯,条理清楚。

    写景重点上,全文详写“山”略写“水”;写“水”的部分,详写静态略写动态;写“山”的部分,详写动态略写静态。这样既突出景物主要特征,又显得详略适宜,轻重有度。

    读《与朱元思书》,如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有词采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读《与朱元思书》,如赏一幅山水写意,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总之,该文情景兼美,辞章俱佳,能给我们以美的享受、心灵的愉悦。

    1、关注描写顺序观察有序,写作才有条理,这是状物的基本要求之一。景物描写的层次是按照人们观察事物的顺序进行的,不能杂乱无章。

    2、调动各种感觉器官去观察、体验、感悟。就是开放五官,打破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等感官界限,不拘泥于客观真实,而注重主观感受的一种描写方法。

    3、在观察的基础上充分展开联想和想象,巧妙灵活地运用各种修辞手法。借助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抓住景物的特点,写出其与众不同的韵味之美。

    4、注意动静结合、虚实结合、明暗结合、内外结合、远近结合、点面结合等表现手法。

    5、状物的文章在于写形传神,寄托情和意。这样就必须把理融入生动而形象的具体画面中,以景作为载体,做到景中含情,情中寓理,并以情染景,情景交融。所谓“一切景语皆情语”就是这个道理。

    读《与朱元思书》,犹如赏一幅山水写意的图画,因为它有特色鲜明的景物,更有明朗洒脱的画意;读《与朱元思书》,如同读一首好诗,因为它不仅使用辞藻隽永、音节和谐的诗一般的语言,更洋溢着清新淡雅的诗情,这篇课文中描山绘水精妙无比,让我们流连忘返,其实,在古代诗词里有许多描写山水的句子,你能写出几句来吗?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山随平野尽,江如大荒流。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1、积累本文的实词与虚词。

    2、2、背诵全文。

    课后反思 1、结合文章体裁,教师引导学生朗读应从情感上再下功夫,不仅要注意语速,读出节奏,更要读出感情,读出景色的优美,读出作者对景色的喜爱之情和学生对景色的喜爱。

    总之,难度既要让部分学生能够直接从课本上找到答案,又要让学有余力的同学能够引导其他同学对课文注释中没有的知识点进行合作探究解决。这既兼顾了中差生,又照顾了优生。

    初中语文教案(篇7)

    教学目的:

    1、反复朗读,理解诗意,词意以及作者的思想感情。

    2、了解古代诗词的形式和遣词造句的特点。

    3、融入诗情画意之中,探究诗词的情趣和意趣。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新课

    在文学的王国里,我们常常感受到各种文学作品带给我们的无穷的艺术魅力,其中,古典诗词给我们的享受尤为美妙。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五首古代诗词,感受这些诗词优美的意境和深沉的感情。

    二、 学习第一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注]剑外:剑门关以南,今四川一部分,又称剑南。

    1、作者及写作背景简介:(灯片)

    [杜甫](712-770),字子美,曾居长安城南少陵以西,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少陵。唐代著名诗人,人称诗圣。其代表作显示了唐由盛转衰的过程,被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代表作有“三吏”、“三别”。

    [背景]唐代宗宝应元年(762),唐军收复了大河南北的大片土地,安史之乱算是平息了。但这时成都发生兵乱,杜甫避乱寄居梓州(今四川省三台县),听到安史之乱被平定的消息,不禁惊喜若狂,在极度兴奋之中写了这首诗。这首诗极自然概括地写出了所有乱离人的共同感受,使它成为千古名篇。前人评这首诗为杜甫“生平第一首快诗”。

    2、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听老师范读,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齐读一遍。

    3、赏析课文

    首联中的“忽传”、“初闻”、“满”表现了一种怎样的情形?(惊喜)

    颔联、颈联写全家人欣喜若狂、准备还乡的情景。

    尾联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写诗人扇动想象的翅膀,迅捷如飞,回到了自己的故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一幅疾速飞驰的画面闪现在我们面前。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归心似箭的心境。)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篇2

    教学目的:

    1、 简单了解庄子的基本思想;

    2、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特殊句式;

    3、掌握“非……则……”、“见……于……”两个特殊句式;

    4、理解本文寓意;

    5、分析其语言特色。

    教学重点:

    1、在背诵的基础上掌握文中的重点词语和句式;

    2、结合本文寓意进一步分析庄子的思想。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检查预习效果:

    主要是字词和朗读情况。

    二、导入新课:

    以庄子及其基本思想导入,主要含以下四个方面:

    (一)、“老庄”;

    (二)、基本思想:

    1、主张“天道无为”(故事分析-“庄子钓于濮水”);

    2、主张相对主义的认识论(《逍遥游》);

    3、主张无条件的精神自由(“秦失吊老聃”-《养生主》)。

    详细解说:

    庄子,名周(约公元前369年——约前286年),战国时代哲学家,散文家,宋国蒙人。曾任蒙漆园吏,但不久辞去,不愿和统治者合作。《史记》上说,“楚威王闻庄周贤,使使厚币迎之,许以为相”,可庄周并未接受,“宁游戏污渎之中自快,无为有国者所羁,终身不仕。

    庄周一生贫困,他身居陋巷,向人借粮,自织草鞋穿粗衣和破鞋子,甘愿闲居独处。他继承并发扬了老子思想,和老子同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世称老庄。庄子认为世间一切事物并无本质区别,无论大小、贵贱、寿夭、生死、善恶、得失、荣辱都是相对的。

    《庄子》一书,道家经典之一,共三十三篇,其中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一般认为,内篇是庄周自著,外篇、杂篇是庄周的门徒所著。《庄子》一书风格独特,它把深奥玄妙的哲理与生动具体的想象融于一炉,使抽象的逻辑思维与具体的形象结合起来;它想象丰富,构思奇特,词汇丰富,善于对事物进行极细致、生动的描绘。鲁迅先生曾称赞他的文章说“汪洋辟阖,仪态万方”。书中的寓言很多。

    3、听录音:

    正音,疏通文意:

    (1)、解释下列加下划线的词:

    秋水时至顺流而东行东面而视

    (2)、古今异义词:

    百川灌河

    今我睹子之难穷也

    至于北海

    (3)、特殊句式(并在课文中找出例句,译成现代汉语):

    非……则……

    见……于……

    (4)、解释以下词语(并举一个例子):

    望洋兴叹

    贻笑大方

    4、集体朗读,思考:

    (1)、河伯在什么情况下欣然自喜?

    (2)、河伯见了北海为何“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叹”?

    (3)、河伯为什么认为自己“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以上三问结合课文回答)

    (5)、这篇文章的寓意是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这篇文章通过寓言设喻,说明了个人的见识是很有限的,只有经过的别人的比较,才能显示出自己的不足。如果盲目骄傲自大,就难免会贻笑大方。)

    5、分析特殊句式:

    (1)、闻道百……………………(定语后置)

    (2)、以为莫己若者………………(宾语前置)

    (3)、我之谓也……………………(宾语前置)

    (4)、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被动句)

    (5)、百川灌河--百川灌()河。

    (6)、()以天下之美为尽在己。

    (7)、()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东面而视,不见水端。

    [(5)(6)(7)为省略句。]

    三、语法总结

    省略句:

    1、省略主语:

    例: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触草木,()尽死。

    《捕蛇者说》

    2、省略谓语:

    例:军中无以为乐,请以剑舞()。

    《鸿门宴》

    3、省略宾语:

    例: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篇3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金钱—拜金主义思潮

    今天我们共同学习另一个外国的作家写的一篇也是讲述人善变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

    2、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3、整体感知小说,知线索

    明确:菲利普夫妇盼于勒发财归来是叙事明线,于勒离家到美洲冒险10年经历为暗线。

    情节:盼于勒——赞于勒——遇于勒——躲于勒

    4、情节:人物态度,找出菲利普夫妇言行变化的代表句。

    开端(盼于勒)——发展(赞于勒)——高潮(遇于勒)——结局(躲于勒)

    人物态度对比:

    前: (从文中找出词语)

    后: (从文中找出词语)

    5、人物性格分析(讨论)

    菲利普夫妇:自私,冷酷,贪婪,庸俗的小市对民,爱慕虚荣。

    “我”一个也涉世未深,天真单纯,富用同情心 的孩子。

    寄寓了自己的希望和理想

    6、找出小说中环境描写,各自的作用?(略)

    7、小说主题讨论:

    金钱至上

    8、发散训练

    ①小说的结局怎样?人物命运是由个人性格造成的?还是社会环境造成的?

    ②假如菲利普夫妇在游轮上巧遇发了大财的于勒,他们的言行会怎样?用150个字来完成。

    ③写作:请以“人与人这间”为题,反映当代人际关系的中心。

    板书设计:

    中心线索

    于勒 贫穷 富裕 贫穷

    菲利普夫妇 厌恶诅咒 热切盼望 咫尺不认

    全家恐怖 全家唯一的希望 出了大乱子了

    分文不值 置一所别墅 重新拖累我们

    坏蛋流氓 好心的于勒 贼、讨饭的

    打发到美洲去 多么的惊喜啊 以免再遇见他

    侧面描写 主体部分

    介绍家庭成员,引出于勒 对于于勒态度的今昔变化 全家旅游 发现于勒 证实于勒 躲开于勒

    小引 背景 开端 发展 高潮 结局

    主题 揭露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篇4

    [教材分析]:

    《关雎》写一男子对女子的思念和追求过程。写求之不得的焦虑和求而得之的喜悦。教学本文,应创造性地运用朗读手段。应引导学生反复朗读,直至成诵;分析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了解《诗经》重章叠句的表现手法;学习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认识《诗经》在中国文学的重要地位另外还应引导学生多读多背《诗经》中的名篇,提高诗歌鉴赏的能力。

    课堂教学采用朗读法、讨论点拨法、品读法等教学方法。注重自主学习、自我探究,全面领略诗歌的美感,力求在诗歌鉴赏和文化积淀上都有所收获。

    [教学目标]:

    1、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及其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2、把握《诗经》赋比兴的艺术表现手法和章法的节奏特点。

    3、反复朗读,直至成诵。

    4、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

    [教学难点]:

    1、体会两首诗大量运用重章叠句的表达方式。

    2、品析语言,体会诗歌的音韵美、意境美、含蓄美。

    [教具准备]:

    多媒体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论语》曰:“不学诗,无以言。”古人认为经过《诗经》教化,可以使人“温柔敦厚”。《诗经》在古代一直被选作各类学校的教材,甚至连东汉大字者郑玄家的婢女都熟读《诗经》,日常生活中能以《诗》相对。今天我们学习冠于三百篇之首的《关雎》。

    二、资料助读:

    1、《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原本称《诗》,编成于公元前6世纪的春秋时期,共305篇,所以也叫《诗三百》。孔子将《诗三百》做为道德教育的教材,后来儒家学派把它当成经典,奉为“五经”之一,才称为《诗经》。《诗经》广泛地反映了古代社会生活,富于写实精神,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关雎》是《风》之始也,也是《诗经》第一篇。古人把它冠于三百篇之首,说明对它评价很高。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2、诗经六艺:风、颂、赋、比、兴

    三、朗读全诗,整体感知:

    1、学生听录音配乐朗读,正音,同时出示投影: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作诵读指导。

    提示:第一章的妙处,在于舒缓平正之音,形成全诗的基调。第二章、第三章写深切的思慕和求而不得的忧思。声调亦迫促,与前后平缓之音有别。第四章、第五章写求而得之的喜悦。应读出兴奋和快乐之情。

    四、解题

    《关雎》是《诗经》开卷的第一首诗,历来为人重视。它描写了一个青年小伙子偷偷地爱上了一位姑娘那种单相思的动人情景。所以本诗可以理解为一首爱情诗。“关雎”是以诗歌首句中的两个字作为题目,其它篇章亦是如此。

    初中九年级语文教案篇5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①了解《诗经》的基本知识,有感情地诵读诗歌。

    ②培养学生的联想想象能力,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2、过程与方法:以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在朗读、解读、品读中把握诗歌丰富的内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我国古代文化的热爱之情。

    教材分析:

    1、重点:品读诗歌,体会诗歌的语言美、意境美、形象美。

    2、难点:正确认识古代劳动人民对美好爱情的追求和向往,了解《诗经》在中国文学的地位。

    教学方法:

    诵读法、联想想象、讨论交流

    学法指导:

    大声地朗读,生动地译读,多元地品读,优美地范读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意思是不学《诗经》就不懂怎么说话。可见《诗经》的重要影响力,那么同学们读过《诗经》吗?

    二、七嘴八舌话《诗经》

    1、请学生谈谈对《诗经》的认识、了解

    (PPT展示《诗经》文学常识)

    ①《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②《诗经》六义:

    作品分类:《风》、《雅》、《颂》

    表现手法:赋、比、兴

    2、教师问:《诗经》离我们远吗?

    PPT展示———

    跟《诗经》有关的

    ①成语

    ②名句

    ③诗词

    ④名号

    《诗经》就在我们的生活中影响着我们。它的文化传统就像空气一样滋养着我们的民族,它的要素始终流淌在我们的文化血液中。

    三、一咏三叹吟读《关雎》

    1、全班齐读(订正字音)

    窈窕yǎo、tiǎo、淑shū女、好hǎo、逑、寤寐wù、mèi

    2、男女和读(读准、体会节奏—四言二字一顿)

    3、学生个读、评读

    4、教师范读,学生听读

    思考: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明确:这首诗写了一个君子对一个淑女的爱慕、追求而又求之不得的过程。

    四、诗情画意译读《关雎》

    1、吟读诗歌入情先入境,如果把这首诗当成是一个剧本,现在我们每个人都是导演,你会拍摄几个场景来反映这首诗歌?

    雎鸠和鸣图——舒缓、平正(美好,生机,岁月静好)————PPT图片展示

    少女采荇图——渴慕、爱慕(清新、活泼)

    长夜难眠图——忧思、惆怅(速缓、调沉—急切,速稍快)

    琴瑟鼓乐图——喜悦、庄重(“钟鼓乐之”语顿、重音)

    2、学生想读诗歌,展开想象以文译读

    3、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4、请学生有感情地吟诵诗文。

    五、意趣盎然品读《关雎》

    引:好诗不厌百回读,《关雎》被冠于《诗经》三百篇之首,一定有其独特的艺术魅力,请大家深入品读比诗,读出其美。

    初中语文教案(篇8)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母爱如水,父爱如山。我们的父母用坚实的臂弯为我们撑起了一片蓝天,才有了我们的幸福与安宁。但是他们总有一天会变老,孱弱的双肩担不起重负,今天,就让我们搀扶着他们走进暖暖的春日,去进行一次心灵的散步。

    二、小组展示积累生字词

    三、《散步》是一片公认的美文下面我们就来赏析探究这篇叙事散文美在哪里?板书:美(情感、人物、景物、语言)

    四、默读课文思考:

    默读课文,出示屏幕:初识散步

    1、散步的人有:

    2、散步的地点是:

    3、散步的季节是:

    4、散步的过程中发生了:

    (用原文中的一个词来回答)

    5、结果:

    师:散步时,发生了分歧,是谁解决的?(我!)解决分歧时我有没有压力?哪句话说明了这一点?(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2、大家讨论一下:出示屏幕:分析散步

    (1)、我为什么感到了责任的最大?

    (2)、假如“我”毫不犹豫地依从了儿子走小路,那么,母亲会怎样想或怎样做?

    真是娶了媳妇、有了孩子忘了娘,不孝!伤心!也有可能回家放弃散步。

    (3)什么原因使“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

    师总结:这个祖孙三代人家中包含着祖孙情、母子情、夫妻情、父子情,正是由于这四种亲情纠缠在一起,看似不起眼的小事,如果处理不得当,就会产生家庭矛盾。破坏家中这份浓浓的亲情。文中的“我”做得很好,尊敬母亲走大路。当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先要考虑了老人的感受,先照顾他们,这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板书:尊老

    师:刚解决了分歧,母亲又改变了注意。而也正是儿子的孝心让母亲及时的为儿子解决了这个难题,改变主意,走小路。这又体现了中华民簇的另一传统美德板书:爱幼

    3、师:“我”和妻子是如何背着母亲、儿子走过那条小路的?找生读最后一段。

    “我和妻子都是慢慢的,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出示屏幕:师:文章最后说“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是不是也太夸张了呢?小组讨论体会这段话的深刻含义,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整个世界”我和妻子能背动吧?意思是: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既要扶老,又要携幼,这句话写出了作者的使命感,责任重大)

    师:这是“散步”的第一种美:亲情美。板书:亲情

    4、师:大家喜欢这样的家庭吗?(喜欢!)出示屏幕:

    师:假如有一束花的话,你想送给谁?为什么?

    5、给这个家庭及家庭中的成员分别加一个修饰语:

    ()的家庭,()的母亲,()的“我”,()的妻子,()的儿子

    师:这是我们看到的第二种美:板书:人物

    五、欣赏景物美

    师:刚才我们感受到了浓浓的亲情,这一家人在亲情的沐浴下,踏着春天的小路,一路走来,大好春光尽收眼底,有什么样的情就有什么样的景。出示屏幕:赏析散步

    师:哪些段落是写景的?找出并分析它们的作用。第四段,第七段,

    找一生读第四段,齐读第七段。

    出示屏幕

    师:你喜欢哪句话?为什么?

    (富有生机,生命气息,清新,积极向上-------

    师:描写如此清新美丽的初春景色有什么作用呢?想一下文章中景物描写一般起什么作用?(衬托)这篇课文的景物描写衬托了什么?(以春天景物的美好来衬托一家人散步时和谐美满的氛围的;烘托散步时愉悦的心情)

    师:与前文写母亲有没有关系?

    生:有,因为母亲战胜了寒冬,战胜了疾病,我希望母亲也像这春天的万物一样充满生命的活力,作者触景生情,联想到生命,感悟到生命。

    师:找一生读第七段,问:这一段起什么作用?

    反映了母亲和儿子要走小路的原因,生机勃勃的春景烘托出生活的美好,他们一家人对生活的热爱。

    师:作者用优美的语言向我们展示了景物美。板书:景物

    六、欣赏语言美

    出示屏幕: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这个句子虽然不是写景,但我喜欢。猜猜老师喜欢它原因?

    师总结:形式对称,音韵和谐,相映成趣,清新淡雅。

    这样的句子在文中还有很多,请画出来。

    小组展示

    对称的句式(让学生自己找出来,体会它们的对称美,互相映衬,富有情趣)

    ——有的浓,有的淡。

    ——我和母亲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

    ——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

    ——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

    ——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她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他高大的父亲。

    ——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

    ——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

    七、对称句练习出示屏幕:

    1、目光短浅者,以物质的享受为生活的乐趣;志向高远者,___________。

    2、努力的人,不一定都成功,而成功的人,————————。

    3、勤奋者,从失败中看到的是成功的希望,而懒惰者,——————————。

    视理想的奋斗为生活的目标。一定要努力。从失败中看到的是绝望。

    师:这就是这篇文章清新淡雅的语言美。板书:语言

    八、拓展出示屏幕:拓展散步

    幸福的家庭是美好的温馨的,幸福家庭的生活细节也渗透着浓浓的亲情,真切感人的关爱。它不仅在莫怀戚的家中,它也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家中,在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

    说说你学完这篇课文,你觉得今后应该怎么做?

    九、教师寄语

    亲情不单靠今天课堂上片刻的时间来体会,它更需要我们一生的光阴来感悟。亲情不单是父母无条件的付出,它更应该是儿女们无言的回报。让我们的家永远洋溢着亲情,让我们的家永远充满爱!

    初中语文教案(篇9)

    人教版初中一年级语文教案

    第一课 学习目标:1、了解语文课程的学习目标;2、形成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3、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导入新课:

    在进入新的学期之前,我们首先要了解本学期的语文学习目标。语文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通过学习语文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等,对以后的学习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那么,本学期我们的语文学习目标主要有哪些呢?

    学习目标一:

    本学期我们将学习初一语文的基础知识,主要包括字词句段篇的基本概念和用法,通过学习,使同学们明白字、词、句、段、篇的区别和联系,能够正确运用它们。例如,我们将学习如何正确运用标点符号,掌握好断句的方法,避免歧义和误解;学习如何准确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感受,使文章更加生动有趣。

    学习目标二:

    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基础上,我们还将学习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阅读是培养语文素养的重要途径,通过阅读不同的文章和文学作品,可以开阔我们的眼界,培养我们的情感,提高我们的思维能力。因此,本学期我们将学习如何正确理解和分析文章,学习如何提取关键信息,学习如何分析作者的写作意图等。

    学习目标三:

    除了学习基础知识和提高阅读能力之外,我们还要培养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良好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更加高效,提高学习效果。比如,我们要养成每日阅读的习惯,尽量多读一些优秀的文学作品;我们要养成每天默写生字的习惯,提高自己的词汇量和拼写能力;我们要养成每天写日记的习惯,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学习语文,取得更好的成绩。

    小结:

    本学期我们将学习初一语文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能力,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希望大家能够珍惜这个学期的时间,努力学习,取得好成绩!记住,语文学习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提高自己的素养,成为一个优秀的人。加油!

    初中语文教案(篇10)

    《童趣》

    【教学目标】

    1、准确地划出语音停顿,节奏分明地朗读并背诵课文。

    2、积累词语同时理解作者的精神体验──“物外之趣”。

    3、领悟作者的奇思妙想,丰富自己的想像力。

    【教学重点】

    1、反复朗读,领会课文大意。

    2、初步了解古文与现代文的异同词,掌握学习古文的规律。

    3、理解怎样借助观察、想像,获得生活乐趣。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激趣引读,诵读积累

    1、情境导入,激发兴趣:

    同学们,儿童是天真烂漫的,他们对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幻想。孩子的想像是奇特的、变幻的,一些大人们看来微不足道的小事,通过孩子们的想像,都会生出许多的趣味。同学们,你有没有过这样的奇思妙想,看着看着……今天我们来学习清代文学家沈复的短文《童趣》。文中的趣事,可能会勾起我们许多儿时的回忆,或许还能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启发。

    板书课题、作品、作者简介。

    教师导学:文言文是古代的书面语,特点是简洁、典雅。它与现代汉语一脉相承,只要有信心,并不难学。学习文言文是为了继承民族的文化遗产,又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历史,还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学好文言文关键在于培养语感。一是要熟读、背诵;二是要用心领悟;三是不断积累文言词汇。学习,首先要疏通文意。其次,要重视朗读背诵。在朗读时,要很好地把握语气和节奏,要大声地读,读出点文言味儿来,读出文章的主旨。

    2、诵读积累,初步感知:

    ⑴ 教师范读课文。并在语音、语气、节奏、感情等方面给学生以指导和点拨。

    ⑵ 学生反复诵读课文,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读音:

    藐(miǎo) 项为之强(jiàng) 鹤唳(lì) 怡(yí)然 癞(lài)虾蟆 凹凸(āo tū) 为壑(hè)

    3、解释词义,疏通文意:

    ⑴ 默读课文,揣摩课文内容,试着解释下列词句。搞不清的四人小组讨论,合作解决。

    a 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

    b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c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d 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

    e 果如鹤唳云端。

    f 捉虾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g 见藐小之物必细察其纹理。

    h 私拟作群鹤舞于空中。

    i 昂首观之,项为之强。

    j 徐喷以烟。

    k 以草为林。

    l 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

    ⑵ 在教师的帮助下,试着让学生将课文译成现代汉语。

    ⑶ 反复朗读课文,并让学生试着划分朗读节奏。

    二、合作探究,互动释疑

    1、合作探究:四人小组讨论,教师适时启发、点拨、引导:

    ⑴ 学了这篇古文,你有什么感受?你最喜欢哪一段?

    ⑵ 请概括地说出作者记叙了哪几件“物外之趣”?

    第一件是把夏蚊看做群鹤,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怡然称快。

    第二件是把土墙凸凹、花和花台边小草丛杂处看做大自然,从而怡然自得。

    第三件,把癞蛤蟆看做庞然大物“拔山倒树”,又写了如何惩罚癞蛤蟆,表现了儿时的天真之情。

    ⑶ 你认为这种“物外之趣”是怎样产生的?

    提示:是借助于丰富的联想和想像创造出来的。

    ⑷ “我”为小虫打抱不平,为什么只是“驱之别院”,而不是将癞蛤蟆处死?

    提示:A、珍惜生命。B、处置有度

    ⑸ 怎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呢?

    “物外之趣”非物自身所有,却又与物有关,“物外之趣”在于善于观察,善于想像,才能因物而生成意趣。第1自然段“明察”

    ⑹ “细察”是两个关键词语,意思是观察敏锐、仔细。只有这样才能获得“物外之趣”。 “张目对日,明察秋毫”──是观察的本领。 “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是观察的习惯。时有物外之趣—一是观察的收获。除“明察、细察”之外,还要有丰富的想像,才能真正获得“物外之趣”。

    2、互动释疑:

    你还有哪些疑问,请说出来,大家一起探讨解决。

    三件趣事可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讨论明确──不可以。因为三件趣事的写作的顺序是由室内到室外。三件趣事在程度上是逐步加深的:由把夏蚊拟作群鹤,到把草木、虫蚊、土墙凸凹处拟作“林、兽、丘、壑”,再由癞蛤蟆与小虫在其中的生死之斗。

    三、背诵比赛,加深理解

    男女生比赛,限时背诵课文。

    注意语音停顿,节奏分明。背诵时想像出三幅画面,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

    四、联系生活,体验拓展

    1、生活体验:你有没有过类似的经历?说说你童年中有趣的事,善于从联想中发现事物的美妙。试展示一下自己的想像力和创造力。

    2、拓展延伸:鼓励同学们敞开述说,教师应注意引导学生围绕中心畅谈体会,做好评价。

    ⑴ 这篇课文对你有怎样的启发?

    提示:联想和想像是创新的基础。我们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自己的联想和想像的能力。我们要保持青少年特有的好奇心和富于幻想的特点,勇于实践,做一个敢想敢做、勇于开拓的人。

    ⑵ 你认为怎样做才算是一个有情趣的人?

    提示: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善于观察,富于联想和想像,加之有一定的审美能力,能发现美、认识美。就能成为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答案不求统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要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对有创意的回答,教师要给予热情鼓励。

    初中语文教案(篇11)

    教案是教师在上课之前的必要准备,有助于课堂的进程推进,及时发现学生的学习问题,并作出相应的解决策略。下面是我的公文网为大家整理的初中语文备课教案模板,供大家参考选择。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模板

          岳阳楼记教案示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以一篇时文作为课文教学的导言。教师先请一位同学朗诵这篇文章。文章点明了《岳阳楼记》的三大优点:写景好、政论好、人生观好。教师顺此带领学生进入课文。

    二、读讲

    把课文立意新(政论好、人生观好)与语言美(写景好)作为重点。采用反复朗诵课文并当堂背诵的方法,在不断吟诵中深化对重点问题的理解。

    第一节:了解写作的时代背景及原因。

    第二节:欣赏洞庭湖全景。体会转折句的作用。

    第三节、第四节:把握景与情的关系,落实对字词、表现手法的理解。

    第五节:理解全文的主旨。

    以上教学过程中,朗读形式多样,背诵则结合讲析逐步进行;以读为主,读读讲讲。

    三、辨异

    罗列一些意见不一的解释性内容,让学生结合具体的语言环境去判断,去决定取舍。 如“而或长烟一空”有两种解释:①大片的烟雾完全消散;②;雾气充满天空。 要求学生对比着结合课文分析。

    四、归纳

    着重从语言方面去探究,分别从词语、句式、修辞、节奏等方面去概括、归纳:

    1.词语——炉火纯青,如“衔远山,吞长江”。

    2.句子——精练形象,如四字句式中,有成语、对偶句、排比句等。

    3.修辞——巧妙运用,如对偶,对比、排比、借代等。

    4.节奏——抑扬顿挫,具有音乐美。

    五、补析

    教师还强调了文章开头及结尾容易被忽略的地方。开头似乎平淡,其实包含了作者对滕子京的赞颂,对当时政治的不满,结尾既是对古仁人的爱慕称赞,又是作者政治理想的表白,也是对朋友的劝勉,情在意中,意在言外。

    评析:

    方伯荣老师设计的此教例朴实、淡雅,似乎平淡无奇。 实际上它很讲究语文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教者注意了如下方面的“组合”。

    一、内容的组合。教学中以教材内容为主、适当引进课外内容;教材内容中以单纯性理解为主,适当插入思辩性内容。

    二、方法的组合。教学中以诵读为主,配合以讨论法、问答法、讲析法。新课的导入别具一格,实际上是运用了铺垫式的先入为主法(起定向作用)。

    三、程序的组合。教学中以循序渐进的推进为主——导入、读讲、辩异归纳、解析等步骤环环相扣,同时注意适当重复和迂回——“归纳、中的内容就是“读讲”内容的深化和条理化。

    四、节奏的组合,主旋律是学生的诵读、反复出现并且不断变化方式,中间插入其他各类教学活动,从而形成疏密相间、跌宕有致的和谐共振。

    所以,此教例看似乎淡平淡却含有丰富的“潜台词”。

    课堂教学中的组合艺术是语文教师策划水平的体现。恰当的组合不仅能使教师完满地高效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且能有益于学生的智力因素和非智能力因素的健康发展,日常教学中的只讲不读、教师单边活动、教学程序杂乱、教学无法深入等等现象,都与组合不当有关。教师中真正从理性的角度来思考教学的“布局谋篇”的,似乎还为数不多。从这个意义来讲,此教例提醒着我们: 请注意课堂教学的组合美!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模板

     扁鹊见蔡桓公教案示例

    一.教学目标

    (-)知识教学点

    1.字词

    (l)辨形注音 蔡桓公 腠理 骨髓 遂死

    (2)辨析多音字

    ③能指出通假字的意义

    汤(同“烫”)熨 还(同“旋”)走 火齐(同“剂”)

    2.了解结构基本相同句式的表达作用。

    3.了解本文以时间为顺序,以蔡桓公病情的发展逐层深入进行记叙的特点以及简洁、传神的描写。

    (二)能力训练点

    继续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能够根据注释和工具书熟读文言文课文,理清文章层次,并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

    (三)德育渗透点

    以察桓公为鉴,凡事要防微杜渐,不要麻痹拖延,甚至讳疾忌医,以致不可救药,使学生认识到要正视自己的缺点错误,不可盲目自信,不要拒绝批评帮助。

    (四)美育渗透点

    本文叙事简练、刻画传神,要引导学生体会本文叙事所蕴涵的立意美。

    二.学法引导

    1.这则故事是用文言写的。可以先通过朗读全文,培养自己的文言语感,了解放事的梗概,从整体上把握句意、文意。然后对照注释,查字典、词典,弄懂生字、生词的含义,特别是课文中出现的与现代汉语用法不同的词语,如文中出现的“有间”“居”“复”“益”“应”“索”“是以”“请”“齐”“汤”“还”等词,进而弄懂每句话的意思及至全文的意思。

    2.在大体了解文意的基础上,再仔细阅读全文,深入钻研课文。想想故事的线索是什么,按怎样的顺序记叙扁鹊和蔡桓公的几次见面的,共分几个层次,阐明了什么哲理,对我们有什么启示,从而更深入地理解课文的内容,真正理解成语“讳疾忌医”的含义。

    3.教学本文过程中务必让学生多读,在读中领会句意,领会文章的中心思想。指点背诵的方法,如按叙事的线索记住内容等,让学生熟练背诵,正确默写。

    4.本文写人叙事都是为了阐明道理,教学中要防止另生枝节,如分析扁鹊医术高明之类。

    三.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学习诵读文言文的方法,根据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理清文章层次作为学习重点。体会本文叙事简洁、生动、准确的语言特点是学习难点。

    针对重点、难点拟采用诵读法来解决,做法如下:

    (1)布置学生做好课前预习,并结合课文注释大体理解文意。将疑问、生字作标记,查字典给生字注音。然后再朗读全文一遍。

    (2)确保朗读时间。①简化教学内容,凡与诵读关系不密切的内容和文章出处,作者生平等都用寥寥数语带过②注重领悟的作用,不搞“句句落实”“字字落实”。

    (3)采用启发式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激发学习浅易文言文的兴趣。

    (4)指导文言文的学法,在初一以指导正确划分句中停顿为主。

    (5)通过诵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进而体会本文的语言特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1.课文朗读录音磁带及录音机。

    2.学生制作重点文言实词和成语“病人膏肓”“讳疾忌医”的词语卡片,课堂交流。

    3.投影仪和作者作品介绍的胶片,以及补充资料。

    初中语文备课教案模板

    《致女儿的信》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名言警句和一些文学常识。

    2、理解文中故事的寓意,和作者对爱情的诠释,初步树立正确的爱情观。

    教学重点:品味重点语句的深层含义,领会故事所阐述的人生哲理。

    教学难点:初步理解爱情的真谛,树立正确的爱情观和人生观。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2、学生准备:熟读课文,收集有关爱情的歌曲、名言、诗句。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欣赏歌曲《最浪漫的事》)刚才的这首歌曲是《最浪漫的事》,老师很喜欢其中的几句歌词:“我能想到最浪漫的事,就是和你一起慢慢变老,直到我们老的哪儿也去不了,你还依然把我当成手心里的宝”,孩子们,这首歌的主题是什么呢?(相守到老的爱情),那么爱情是什么呢?(学生发言)有一个小姑娘也曾经向她的父亲提出过这个问题,而她作为教育家的父亲苏霍姆林斯基,不回避,不敷衍,在一封信中给了她一个诗意的回答,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致女儿的信》。

    二、明确学习目标(齐读)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说说阅读感受。

    2.学生讲述童话故事。

    一生讲述,其他学生补充、评价。

    四、小组交流展示

    1、多媒体出示问题。

    (1)故事中提到上帝在创造人后,三次来到人间,他从人的眼中先后读到了哪三种不同东西?想一想,为什么把这三者放在一起解释“爱情”?

    (2)在信的开始和结尾,父亲表明了对爱情的态度,请同学们自由的朗读课文,回答:父亲是告诉女儿应怎样对待爱情呢?

    2.小组长组织讨论。

    3.学生展示。

    (1)学生回答:

    第一次:爱情(不可理解美和从未见过的力量)——勃然大怒

    第二次:忠诚(无与伦比的美和更大的力量)——怒不可遏

    第三次:心灵的追念

    真正的爱情必然伴随着忠诚,是爱人之间的生死相依,永不背叛,相濡以沫,真正的爱情也必然是心灵的交融与契合,可以是超越死亡的追念。因此,作者把它们视为爱情的三位一体。

    (2)学生回答:

    要做明智的人、要懂得爱、要有人性美才能成为真正的人。

    4、学生自主质疑(可针对含义深刻的语句、写法等),合作探究,进一步理解课文。

    五、我提升,我幸福

    同学们,爱情是最美好的感情,她像春天里的百花,带来浓郁的芬芳;她像夏日的晨风,带来丝丝的凉爽;她像冬日的阳光,带来融化冰冷的温暖。那么古今中外也有很多经典的爱情故事,你知道吗?

    1、说说你知道的经典爱情故事、成语、物品歌曲、诗词等。

    (学生发言后多媒体展示)

    2、爱情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愫,每个人都渴望幸福的爱情,然而过早的摘取爱情的果实,能收获甜美吗?就早恋现象谈谈自己的认识。

    (1)学生发言。

    (2)教师小结:的确,爱情只有是理智的,聪明的,审慎的,它才是高尚的。青春不是爱情的季节,这时的我们还没有足够的能力去承担,早恋不属于我们。

    爱情不仅是一种情感,更是一种能力、一种智慧,一种生活的智慧。今天的这节课,我们理解了爱情的真谛,老师希望你们能够珍视爱情、善待爱情,相信一定会有一天,你们能够享受至纯至美的爱情。

    初中语文教案(篇12)

    教学目标

    1、训练用普通话正确朗读的能力学习圈点批注的读书方法。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学重点

    1、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2、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教学难点

    课文2、3两段对于表达中心的作用是本文的难点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导入新课,介绍相关文学常识。

    2、检查预习情况,初步感知全文。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

    〖课前准备〗在上课前,在大屏幕里放事先用FLASH做好的《父亲》这首歌,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师】(激发情感,创设氛围)在我的记忆中有这样几首歌词:“在我心中有一座山,险峰万里它最伟岸,爸爸,亲爱的爸爸,你就是我心中的山”;“父亲是儿那登天的梯,父亲是那拉车的牛,想儿是一封家书,千里写叮嘱,盼儿归,一袋闷烟,满天数星斗”。这些饱含深情的话语充满了对父亲的爱戴之情,同时也是父亲最真的写照,

    今天,我们就来学一篇文质兼美的纪实散文,其中也刻画了一位疼爱儿子的父亲,这篇散文就是朱自清的《背影》。〖板书课题〗

    二、解题

    1、《背影》是一篇著名的纪实性散文,也可以说是回忆性散文,本文写于1925年,至今已六七十年,一直被广大读者所传诵,多少年来也一直被选入教材,哺育了几代人。对于这样的名篇,我们应认真阅读、学习。

    2、作者简介(看投影片)

    朱自清,字佩弦,号秋实。江苏省扬州市人,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民主战士。创作成就最大的是散文,细腻清丽、意境隽永、于朴素中见真情、洋溢着一股清新气息。

    三、朗读训练

    1、听录音朗读(选一段节奏舒缓情调感伤的音乐)

    要求:将那些自己读不准的字标出记号;将自己不能理解的词语框出来

    2、检查课前预习情况

    给加点的字注音(出示课件)

    奔(bēn)丧(sāng)差(chāi)使(shi)狼(láng)藉(jí)簌(sù)簌(sù)妥(tuǒ)贴(tiē)踌(chóu)躇(chú)迂(yū)蹒(pán)跚(shān)箸(zhù)拭(shì)琐(suǒ)屑(xiè)晶(jīng)莹(yíng)

    3、朗读

    可以分为四个部分:1-3段、4-5段,6段,7段分别找不同的小组读。6段齐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在教师指导下学生自学,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教学内容和步骤:

    圈点批注与整体阅读训练

    1、阅读全文,用规定符号进行圈点批注

    【师】批注要点

    1)词语:不能理解的用横线,认为用得好的用框框

    2)关键语句(或写得好的语句)用波浪线

    3)有疑问的地方,用括号再加问号

    4)用双竖线和单竖线划分文章层次

    (这一环节主要用于学习读书方法,形成不动笔不读书的习惯,既是对课文内容的进一步熟悉,又是个种发现式的学习过程,当然毕竟是初中的学生,不能做太高的要求,能够有所批注,不论对错都是可贵的)。

    2、(稍停)找几位同学简要说说批注的地方并理由(找成绩好的同学,旨在给其它的同学做出示范,教师可在学生阅读时巡视,找那些批得较好的同学发言。教师可根据此收集反聩信息)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讨论讲解全文。

    2、理解关键语句的含义。

    3、体会中心与段落层次的关系。

    4、通过学习课文引导学生观察父母的生活与情感,主动为父母分忧解难。

    【[教案必备] 小学语文教案1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4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