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雪教案(范文)
  • 雪教案(范文)

    发表时间:2022-01-11

    【www.jk251.com - 江雪幼儿教案】

    按照学校要求,初中老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初中教案呢?希望《雪教案(范文)》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理解、积累“博识、美艳、消释、升腾”等词语。

    2.把握课文的语境和作者的思路。

    能力目标1.反复诵读,领会本文内涵丰富、清新优美的语言。

    2.感悟文章内容,品析文中的两幅雪景图,理解作者的情感逻辑

    情感目标体察作者博大的胸襟和坚强的斗志,培养初步的自然观上和艺术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诵读,体会文章的语言美;品析两幅雪景图。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的深邃寓意。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语设计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洁白精灵寒中飞,雨落横山漫天扬。”大家猜一猜,这指的是哪一种自然现象?今天,我们一起走进鲁迅颇富诗情的《雪》,去欣赏美景,更有他那博大的胸襟。(板书课题,作者)

    二、诵读,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学生听读,初步感知文意。

    要求:疏解字词,体会语气。

    磬(qìng)口脂粉奁(lián)朔(shuò)方

    2.介绍作者及其作品(充分利用学生资源)

    明确:

    ①作者:鲁迅原名周树人,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②作品:散文集:《朝花夕拾》;散文诗集:《野草》

    3.学生自由诵读,整体感知课文描绘的江南雪景和朔方飞雪的鲜明景致。

    4.思考:

    (1)文中描写了几幅雪景?

    明确: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

    (2)划分段落

    明确:全文可分两个部分。

    第一部分(1~3段),描写江南的雪与雪野,抒发渴望美好生活的感情。

    第二部分(4~6段),描写朔方的雪,表现了对冷酷现实的不满与反抗。

    三、具体研习两幅雪景

    (一)江南的雪

    1.问:作者是如何描写江南雪景的?

    明确:景、人两方面进行描写的。

    2.修辞

    明确:两个比喻句: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虚实结合)

    3.写景:山茶、腊梅、梅花、杂草、冬花、蜜蜂

    4.写人:小孩塑雪罗汉

    5.纠错

    明确:腊梅蝴蝶葫芦

    6.归纳江南的雪的特点:滋润美艳、春意盎然

    (二)北方的雪

    1.修辞

    明确:两个比喻句:如粉、如沙:如包藏火焰的大雾。

    2.描写北方的雪的特征的动词

    明确:蓬勃、奋飞、旋转、升腾、弥漫、闪烁

    3.提问:你是如何理解文章最后两个自然段的含义?

    学生讨论、交流。

    明确:

    最后两段,作者从雪与雨的关系上,进一步深化朔方飞雪蓬勃奋飞的意境,与篇首相呼应。严寒使雨死掉,“雨的精魂”变成雪,但雪不屈于严寒。“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旋转、升腾。这里包含的诗人的感情,是对寒冷环境的反抗,也是对不屈的、斗争的品格的歌颂,有荷戟独彷徨的孤寂之感,也有永不停息战斗的倔强精神。鲁迅在孤独的心境中,以磅礴的语言,抒发了自己同凛冽的严冬一样的社会勇猛奋战的激情。滋润美艳的“南方的雪”,寄托了鲁迅对美好理想的炽热追求,这旋转飞腾的“朔方的雪”则蕴蓄了鲁迅反抗冷酷的现实社会的斗争品格。在这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中。贯穿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四、课堂小结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有的人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⑴理解诗歌中所表达的“活”与“死”的深刻含义。

    ⑵把握这首诗运用对比、反复抒发感受的写法。

    ⑶品味诗歌形象、意味深远的语言。

    2.过程与方法

    反复诵读,加强学生个性化的情感体验,从而带动对诗歌的理解品析。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作者强烈的爱憎感情,树立正确、高尚的人生观、价值观。

    教学设想

    ㈠教学重难点

    1.重点

    ⑴对比的手法。

    ⑵形象的语言,深刻的哲理。

    2.难点

    对两种人生态度的认识,对人生意义的参悟。

    ㈡课时安排1课时

    ㈢手段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㈠链接生活,入其境。

    1.播放视频。

    2.教师导语。

    ㈡诵读揣摩,感其情。

    1.播放朗读录音。

    2.学生自由诵读(要求把握节奏、重音等,读出抑扬顿挫)。指名朗读。

    3.感受诗中激情。

    你刚才是带着怎样的感情来朗读的?

    ㈢捕捉品味,明其意。

    1.诗歌副题为“纪念鲁迅有感”,请在诗中找出暗指鲁迅先生的诗句。

    2.进而回忆鲁迅先生一生中重大的转折事件,感悟鲁迅先生伟大的人格力量。

    3.捕捉诗中的意象,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诗歌是用具体的形象思维的,读诗要抓住意象,闭上眼睛,有哪些感受最深的形象浮现在你的眼前?

    ㈣联想延伸,悟其理。

    1.诗的副标题为“纪念鲁迅有感”,为什么以“有的人”为主题?

    2.在历史或现实中,有许多流芳百世、永垂千史的人物,这首诗唤起了你的哪些联想?

    ㈤激情诵读,抒其志。

    学生设计中选方案:

    [方案1]女生齐读每节诗的前两句,男生齐读每节诗的后两句。领会诗中的对比、反复手法。

    [方案2]领读第一节,女生齐读后六节的前两句,男生齐读后六节的后两句。领会诗的总分结构。

    [方案3]领读第一节,女生齐读二、三、四节,男生齐读五、六、七节,对应朗读,明确诗中的对应。

    老师设计[方案4]教师诵读题目、作者,一女生领读第一、二、三、四节的前两句,一男生领读第一、二、三、四节的后两句,然后女生齐读五、六、七节的前两句,男生齐读五、六、七节的后两句,最后全班齐读第一节。

    小男孩教案(范文)


    教学目标:

    1.了解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带来的困苦;

    2.学会分析小男孩及其父母的形象;

    3.理解课文细节描写的作用。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作者简介和题目解说

    本文作者魏志远,1952年出生,四川成都人,当代作家,代表作有《我以为你不在乎》等,本文就是选自这部集子。

    小男孩是小说的主人公,他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本文以小男孩的行踪为线索,清晰详细地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上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的困苦。

    二、扫除字词障碍(给画线字注音)

    油渍()痒()

    濡湿()吮吸()

    瞟()黏()

    摁()咝()

    三、理解词义

    油渍:粘在衣服等上的油垢。

    吮:把嘴唇聚拢在物体上吸东西。

    拂动:轻轻吹动。

    瞟:斜着眼睛看。

    濡湿:沾湿。

    四、温故知新

    小说的三要素是:(典型人物形象)、(完整的故事情节)、(具体的环境描写)。

    本文的主人公是:(小男孩)。他是一个:(天真善良、聪明细心)而又(寂寞孤独无助)的儿童形象。本文以(小男孩的行踪)为线索,叙述(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找爸爸要生活费的)全过程。反映了(当今社会父母离异给孩子心灵带来的伤害)和(生活上的困苦)。

    五、理清情节结构

    (1)划分本文层次,并概括大意。

    本文共21个自然段,可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1):故事的起因,写小男孩在妈妈的逼迫下,不得不去向爸爸索要生活费。

    第二部分(2-11):故事的发展。写小男孩去找爸爸的路上的情景。

    第三部分(12-20):故事的高潮。写小男孩在二幢四单元九号楼找爸爸的情形。

    第四部分(21):故事结局。写小男孩因没有要到生活费而不能回家,晚上只能露宿菜市场凉棚。

    (2)结构图表:

    ┏起因――母亲逼着孩向爸要钱┓

    ┃发展――找爸路上的经历┃无所依靠

    小男孩┫高潮――楼上楼下找爸爸┣近似孤儿

    ┗结局――不能回家住凉棚┛

    六、复述故事

    七、结合全文,分析小男孩及其父母的形象。

    八、合作探究

    1、《小男孩》反映了什么问题?

    2、在小男孩去找爸爸的路上,多次写到小女孩和小女孩的妈妈,这对表现小男孩有什么作用?

    九、写法分析

    (1)选取恰当的叙述角度。

    (2)注重细节描写

    十、总结

    十一、课外延伸

    1、读了这篇课文后,假如你遇到了这个“小男孩”你会对他说什么?

    2、小男孩决定运用法律手段要回生活费,使自己的权益得到保障。他希望你当他的律师,你如何才能帮他打赢这场官司?

    十二、作业布置

    1、熟读课文。

    2、完成细解中的同步练习。

    经典范文:爱莲说教案


    教学设计

    本节采用“三疑三探”的教学模式进行设计,因为文章的写作是一篇文言文,所以,要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才能让学生进行设疑自探。教师在设疑的同时,教师同时板书于黑板的右侧,对于不完整的问题,教师随机给予补充、归纳。本节解决的重难点是诵读课文,正确疏通文意,把握主旨,学习文章的写作手法。

    因为这篇短文是“诵读欣赏课”,所以以诵读为主,讲授为主。抓住“文脉”理解文章内容,把握主旨。

    讲授本课,将采用“读——议--悟”的教学模式。

    在运用拓展环节中,学生自编习题后,教师出示“之”字在文中运用一题,以巩固学生对文言虚词的掌握。

    教学目标:

    1、能流畅的诵读课文。

    2、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内容。

    3、把握文章主旨,理解衬托和托物言志的写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在本专题中,我们学习了《咏荷诗五首》,谁能背诵一下你喜欢的一首?今天我们接着学习“读荷”部分的第一篇周敦颐的《爱莲说》。【板书课题】

    二、解题、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

    1、何为“说”?【“说”是一种文体,通常借某一事物说明道理。题意:说说爱好莲花的道理。】

    2、作者简介:周敦颐,宋代著名哲学家,字茂叔,道州人。

    3、写作背景:作者在南康郡任职期间,曾亲率属下开辟一块池塘种莲,名曰“爱莲池”。夏秋之交,莲花盛开,馨香扑鼻。作者闲暇漫步、触景生情,写下本文。

    三、检查预习、诵读课文:

    1、教师范读。

    2、学生个别读。

    3、学生齐读。

    四、设疑自探:

    1、学生设疑。

    2、教师对学生设疑进行归纳、出示:

    【1、理解课文内容。

    2、作者为什么喜爱莲花?分别从哪些方面描写的?歌颂了莲花怎样的品质?

    3、读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值得学习的写作手法?

    五、解疑合探:

    六、质疑再探:

    学习本文后,你还有哪些疑问?

    七、运用拓展:

    1、学生自编题。

    2、教师出示运用拓展题:

    *指出文中的“之”学的意义和手法。

    a、水陆草木之花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花之隐逸者也

    d、菊之爱

    *背诵课文

    八、课堂小结:

    学生总结收获。

    【雪教案(范文)】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