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导航
  • >教案精选: 初中数学教案一篇
  • 教案精选: 初中数学教案一篇

    发表时间:2022-07-20

    初中数学教学设计。

    按照惯例,老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写出一份教学方案需要经过精心的准备,优秀的教案是什么样子的?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教案精选: 初中数学教案一篇,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课型:新授课

    学习目标:

    1.能根据具体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列出一元二次方程并利用它解决具体问题.

    2.学会运用数学知识分析解决实际问题,体会数学的价值。

    重点:列一元二次方程解应用题

    难点:学会分析问题中的等量关系

    一、知识回顾

    列方程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①②③④⑤⑥

    二、自学教材、合作探究

    1、自学教材45页,学习分析“探究一”中的数量关系

    设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x个人。开始有一人患了流感,第一轮的传染源就是这个人,他传染了x个人,那么,用代数式表示,第一轮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第二轮传染中,这些人中的每个人又传染了x个人,用代数式表示,第二轮后共有( )人患了流感。则可列方程为:

    2、解这个方程,得

    3、想一想:三轮传染后有多少人患流感?四轮呢?

    三、检查自学效果

    1.(xxxx年毕节地区)有一人患了流感,经过两轮传染后共有100人患了流感,那么每轮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的人数为( )

    A.8人B.9人C.10人D.11人

    2.生物兴趣小组的学生,将自己收集的标本向本组其他成员各赠送一件;全组共互赠了182件.如果全组有x名学生,则根据题意列出的方程是( )

    A. B. C. D.

    四、指导学生应用

    某种电脑病毒传播非常快,如果一台电脑被感染,经过两轮感染后就会有81台电脑被感染.请你用学过的知识分析,每轮感染中平均一台电脑会感染几台电脑?若病毒得不到有效控制,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会不会超过700台?(xxxx广东中考9分)

    解:设每轮感染中平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1分

    4分

    解之得6分

    8分

    答:每轮平均每一台电脑会感染台电脑,3轮感染后,被感染的电脑超过700台。

    五、巩固训练:

    1.一个多边形的对角线有9条,则这个多边形的边数是( ).

    A.6 B.7 C.8 D.9

    2.元旦期间,一个小组有若干人,新年互送贺卡一张,已知全组共送贺卡132张,则这个小组共有( )人

    A.11 B.12 C.13 D.14

    3.九年级(3)班文学小组在举行的图书共享仪式上互赠图书,每个同学都把自己的图书向本组其他成员赠送一本,全组共互赠了240本图书,如果设全组共有x名同学,依题意,可列出的方程是( )

    A.x(x+1)=240 B.x(x-1)=240

    C.2x(x+1)=240 D.x(x+1)=240

    4.参加中秋晚会的每两个人都握了一次手,所有人共握手10次,则有( )人参加聚会。

    5.学校组织了一次篮球单循环比赛,共进行了15场比赛,那么有个球队参加了这次比赛。

    6.甲型H1N1流感病毒的传染性极强,某地因1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没有及时隔离治疗,经过两天传染后共有9人患了甲型H1N1流感,每天传染中平均一个人传染了几个人?如果按照这个传染速度,再经过5天的传染后,这个地区一共将会有多少人患甲型H1N1流感?

    反思:2题和4题列方程时为何不一样呢?

    六、归纳小结:

    1.本节课我们学习了列一元一次方程解应用题,要注意解题步骤,特别地,要检验解的结果是否正确与符合题意,并注意题型的积累。

    2.(方法归纳)解应用题地步骤是:审、设、列、解、检、答,关键是寻找等量关系,可以采用列式法,线段图示法,列表法等来帮助寻找,并注重检验。

    七、效果测评:

    1.解下列方程。(1)+10x+21=0(2)-x=1

    2.两个相邻的偶数的积是240,求这两个偶数。

    3.参加一次足球联赛的每两个队之间都进行两场比赛,共要比赛90场,共有多少个队参加比赛?

    jk251.coM小编推荐

    数学教案-数轴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目标

    1.了解数轴的概念和数轴的画法,掌握数轴的三要素;

    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

    教学建议

    一、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

    二、知识结构

    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

    定义

    三要素

    应用

    数形结合

    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

    原点

    正方向

    单位长度

    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并非都是有理数

    比较有理数大小,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要大

    在理解并掌握数轴概念的基础之上,要会画出数轴,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三、教法建议

    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数轴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数轴,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

    关于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

    四、数轴的相关知识点

    1.数轴的概念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

    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

    (2)数轴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

    以数轴是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初步结合,数与表示数的图形(如数轴)相结合的思想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另外,数轴能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还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因此,应重视对数轴的学习.

    2.数轴的画法

    (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

    (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

    (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

    (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

    3.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

    (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

    (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的写法,正确应写成“”。

    五、数轴定义的理解

    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如图1所示.

    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例如: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如图2).

    A点表示-4;B点表示-1.5;

    O点表示0;C点表示3.5;

    D点表示6.

    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以知道:

    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

    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表示是正数;反之,知道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

    同理,,表示是负数;反之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

    3.正数轴常见几种错误

    1)没有方向2)没有原点3)单位长度不统一教学设计示例数轴(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二、讲授新课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课堂练习示出来.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四、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五、作业1.在下面数轴上:(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1){-5,2,-1,-3,0};(2){-4,2.5,-1.5,3.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数轴(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二)能力训练点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四)美育渗透点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2.学生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师生同步画数轴,学生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七、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出示投影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生:2℃,-5℃,0℃.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数轴.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数轴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1.数轴的画法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出示投影1)(1)原点表示什么数?(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板书.2.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向学生提出问题:数轴上为什么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呢?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温度订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知道数轴三要素的重要性,了解三者缺一不可,认识和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依据.学生活动: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尝试反馈,巩固练习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出示投影2)(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不准讨论,想好后举手回答.让其他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判,对确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给予讲解.【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数轴的概念.答案:(2)①缺原点,②缺正方向,③数轴不是射线而是直线,④缺单位长度,⑥提醒学生注意在同一数轮上必须用同一单位长度进行度量.⑤⑦是数轴,同时⑦为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打基础.4.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例1画一条数轴,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1,5,0,-2.5,.学生练习: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数轴,然后在数轴上标出各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法说明】让学生动手自己画数轴,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1是把给定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完成由“数”到“形”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出示投影4)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先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学生举手回答解:A表示-3;B表示;C表示3;D表示;E表.【教法说明】例2是让学生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有理数,完成了由“形”到“数”的思维过程.例1、例2从各自不同的两个侧面,体现出数形结合,渗透了数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5.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5)①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②将-3,,1.5,-6,,2.25,,-5,1各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教法说明】①题由点读数练习,②题由数找点练习,进一步巩固加深本节所学的内容.(三)归纳小结师:①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章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运算都是结合数轴进行的.②掌握数轴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以后再研究.八、随堂练习1.判断题(1)直线就是数轴()(2)数轴是直线()(3)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4)数轴上到原点距离等于3的点所表示的数是+3()(5)数轴上原点左边表示的数是负数,右边表示的数是正数,原点表示的数是0.()2.画一条数轮,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5,0,+3.2,-1.4九、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第56页1、2.(二)选做题:课本第56页及第57页B组l.(三)思考题:①在数轮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_②在数轮上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教法说明】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分层次地布置作业,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他们都能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并使部分学生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十、板书设计随堂练习答案1.×√√×√2.略作业答案(一)必做题1.(1)依次是(2)依次是2.依次是(二)选做题:3.略B组1.(1)-6,(2)-1,(3)3;(4)0(三)思考题:①②左,6,右,6探究活动(1)在数轴上表示出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和4.5个单位长度的点,并用“<”号将这些点所表示的数排列起来;(2)写出比-4大但不大于2的所有整数.分析:画数轴时,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1)在数轴上,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和4.5个单位长度的点各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关于原点对称.画出这些点,这些点所表示的数的大小就排列出来了;(2)在数轴上画出大于-4但不大于2的数的范围,这个范围内整数点所表示的整数就是所求.“不大于2”的意思是小于或等于2.解:(1)数轴上,距离原点3个单位的点是+3和-3,距离原点4.5个单位的点是+4.5和-4.5.由图看出:-4.5<-3<3<4.5(2)在数轴上画出大于-4但不大于2的数的范围.由图知,大于-4但不大于2的整数是:-3,-2,-1,0,1,2.点评:利用数轴,数形结合,是解这一类问题的好方法.教学目标1.了解数轴的概念和数轴的画法,掌握数轴的三要素;2.会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3.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培养学生相互联系的观点。教学建议一、重点、难点分析本节的重点是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并会比较有理数的大小.难点是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数轴的概念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另外应该明确的是,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通过学习,使学生初步掌握用数轴解决问题的方法,为今后充分利用“数轴”这个工具打下基础.二、知识结构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了初步结合,这有利于对数学问题的研究,数形结合是理解数学、学好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课知识要点如下表:定义三要素应用数形结合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叫数轴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帮助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每个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并非都是有理数比较有理数大小,数轴上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要大在理解并掌握数轴概念的基础之上,要会画出数轴,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要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会利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三、教法建议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数轴是一条具有三个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的直线,这三个要素是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根本依据。数轴与它所在的位置无关,但为了教学上需要,一般水平放置的数轴,规定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要注意原点位置选择的任意性。关于有理数与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应该明确的是有理数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与有理数并不存在一一对应的关系。根据几个有理数在数轴上所对应的点的相互位置关系,应该能够判断它们之间的大小关系。通过点与有理数的对应关系及其应用,逐步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四、数轴的相关知识点1.数轴的概念(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这里包含两个内容:一是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二是这三个要素都是规定的.(2)数轴能形象地表示数,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但数轴上的点所表示的数并不都是有理数.以数轴是理解有理数概念与运算的重要工具.有了数轴,数和形得到初步结合,数与表示数的图形(如数轴)相结合的思想是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另外,数轴能直观地解释相反数,帮助理解绝对值的意义,还可以比较有理数的大小.因此,应重视对数轴的学习.2.数轴的画法(1)画直线(一般画成水平的)、定原点,标出原点“O”.(2)取原点向右方向为正方向,并标出箭头.(3)选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并标出…,-3,-2,-1,1,2,3…各点。具体如下图。(4)标注数字时,负数的次序不能写错,如下图。3.用数轴比较有理数的大小(1)在数轴上表示的两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2)由正、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知:正数都有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3)比较大小时,用不等号顺次连接三个数要防止出现“”的写法,正确应写成“”。五、数轴定义的理解1.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如图1所示.2.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表示.例如: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如图2).A点表示-4;B点表示-1.5;O点表示0;C点表示3.5;D点表示6.从上面的例子不难看出,在数轴上表示的两个数,右边的数总比左边的数大,又从正数和负数在数轴上的位置,可以知道:正数都大于0,负数都小于0,正数大于一切负数.因为正数都大于0,反过来,大于0的数都是正数,所以,我们可以用,表示是正数;反之,知道是正数也可以表示为。同理,,表示是负数;反之是负数也可以表示为。3.正数轴常见几种错误1)没有方向2)没有原点3)单位长度不统一教学设计示例数轴(一)教学目标1.使学生正确理解数轴的意义,掌握数轴的三要素;2.使学生学会由数轴上的已知点说出它所表示的数,能将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3.使学生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初步理解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难点:正确理解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对应关系.课堂教学过程设计一、从学生原有认知结构提出问题1.小学里曾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你能在射线上表示出1和2吗?2.用“射线”能不能表示有理数?为什么?3.你认为把“射线”做怎样的改动,才能用来表示有理数呢?待学生回答后,教师指出,这就是我们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数轴.二、讲授新课让学生观察挂图——放大的温度计,同时教师给予语言指导:利用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在温度计上有刻度,刻度上标有读数,根据温度计的液面的不同位置就可以读出不同的数,从而得到所测的温度.在0上10个刻度,表示10℃;在0下5个刻度,表示-5℃.与温度计类似,我们也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方法如下(边说边画):1.画一条水平的直线,在这条直线上任取一点作为原点(通常取适中的位置,如果所需的都是正数,也可偏向左边)用这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2.规定直线上从原点向右为正方向(箭头所指的方向),那么从原点向左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0℃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3.选取适当的长度作为单位长度,在直线上,从原点向右,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从原点向左,每隔一个长度单位取一点,依次表示为-1,-2,-3,…提问:我们能不能用这条直线表示任何有理数?(可列举几个数)在此基础上,给出数轴的定义,即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进而提问学生:在数轴上,已知一点P表示数-5,如果数轴上的原点不选在原来位置,而改选在另一位置,那么P对应的数是否还是-5?如果单位长度改变呢?如果直线的正方向改变呢?通过上述提问,向学生指出: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缺一不可.三、运用举例变式练习例1画一个数轴,并在数轴上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课堂练习示出来.2.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最后引导学生得出结论:正有理数可用原点右边的点表示,负有理数可用原点左边的点表示,零用原点表示.四、小结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后指出: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了数和形之间的内在联系,为我们研究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本节课要求同学们能掌握数轴的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在此还要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至于数轴上的哪些点不能表示有理数,这个问题以后再研究.五、作业1.在下面数轴上:(1)分别指出表示-2,3,-4,0,1各数的点.(2)A,H,D,E,O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2.在下面数轴上,A,B,C,D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3.下列各小题先分别画出数轴,然后在数轴上画出表示大括号内的一组数的点:(1){-5,2,-1,-3,0};(2){-4,2.5,-1.5,3.5};课堂教学设计说明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出发研究新问题,是我们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原则.小学里曾学过利用射线上的点来表示数,为此我们可引导学生思考:把射线怎样做些改进就可以用来表示有理数?伴以温度计为模型,引出数轴的概念.教学中,数轴的三要素中的每一要素都要认真分析它的作用,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直线、数轴都是非常抽象的数学概念,当然对初学者不宜讲的过多,但适当引导学生进行抽象的思维活动还是可行的.例如,向学生提问:在数轴上对应一亿万分之一的点,你能画出来吗?它是不是存在等.数轴(二)一、素质教育目标(一)知识教学点1.掌握数轴的三要素,能正确画出数轴.2.能将已知数在数轴上表示出来,能说出数轴上已知点所表示的数.(二)能力训练点1.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逐步形成应用数学的意识.2.对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方法.(三)德育渗透点使学生初步了解数学来源于实践,反过来又服务于实践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四)美育渗透点通过画数轴,给学生以图形美的教育,同时由于数形的结合,学生会得到和谐美的享受.二、学法引导1.教学方法:根据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始终贯穿“激发情趣—手脑并用—启发诱导—反馈矫正”的教学方法.2.学生学法:动手画数轴,动脑概括数轴的三要素,动手、动脑做练习.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1.重点:正确掌握数轴画法和用数轴上的点表示有理数.2.难点:有理数和数轴上的点的对应关系。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具学具准备电脑、投影仪、自制胶片.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师生同步画数轴,学生概括数轴三要素,师出示投影,生动手动脑练习七、教学步骤(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师:大家知识温度计的用途是什么?生:温度计可以测量温度(出示投影1)三个温度计.其中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上20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下5个刻度,一个温度计的液面在0刻度.师:三个温度计所表示的温度是多少?生:2℃,-5℃,0℃.我们能否用类似温度计的图形表示有理数呢?这种表示数的图形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内容—数轴(板书课题).【教法说明】从温度计用标有读数的刻度来表示温度的高低这个事实出发,引出本节课所要学的内容—数轴.再从温度计这个实物形象抽象出数轴来研究.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受到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问题的训练,培养了用数学的意识.(二)探索新知,讲授新课1.数轴的画法与温度计类似,可以在一条直线上画出刻度,标上读数,用直线上的点表示正数、负数和零,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画直线定原点原点表示0(相当于温度计上的0℃).第二步:规定从原点向右的为正方向那么相反的方向(从原点向左)则为负方向.(相当于温度计上℃以上为正,0℃以下为负).第三步:选择适当的长度为单位长度(相当于温度计上每1℃占1小格的长度).【教法说明】教师边讲解边示范,学生跟着一起画图.培养学生动手、动脑和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把类比作为一种重要方法贯穿于概念形成过程的始终,让学生在认知过程中领悟这种思想方法.让学生观察画好的直线,思考以下问题:(出示投影1)(1)原点表示什么数?(2)原点右方表示什么数?原点左方表示什么数?(3)表示+2的点在什么位置?表示-1的点在什么位置?(4)原点向右0.5个单位长度的A点表示什么数?原点向左个单位长度的B点表示什么数?根据老师画图的步骤,学生思考在一条水平的直线上都画出什么?然后归纳出数轴的定义.学生活动:同学们思考,并要求同桌相互叙述,互相纠正补充,语句通顺后举手回答.大家思考准备更正或补充.【教法说明】通过“观察—类比—思考—概括—表达”展现知识的形成是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让学生在获取知识的过程中,领会数学思想和思维方法,并有意识地训练学生归纳概括和口头表达能力.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给予肯定或否定,纠正后板书.2.数轴的定义:规定了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的直线叫做数轴.向学生提出问题:数轴上为什么要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呢?它们各起什么作用?引导学生结合温度订正确回答这个问题,从而知道数轴三要素的重要性,了解三者缺一不可,认识和掌握判断一条直线是不是数轴的依据.学生活动:同桌之间、前后桌之间讨论.使学生从直观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3.尝试反馈,巩固练习请大家回答下列问题:(出示投影2)(1)有人说一条直线是一条数轴,对不对?为什么?(2)下列所画数轴对不对?如果不对,指出错在哪里?学生活动:学生思考,不准讨论,想好后举手回答.让其他学生对其回答进行评判,对确有疑问的题目,教师给予讲解.【教法说明】此组练习的目的是巩固数轴的概念.答案:(2)①缺原点,②缺正方向,③数轴不是射线而是直线,④缺单位长度,⑥提醒学生注意在同一数轮上必须用同一单位长度进行度量.⑤⑦是数轴,同时⑦为学习平面直角坐标系打基础.4.有理数与数轴上点的关系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所有的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例1画一条数轴,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1,5,0,-2.5,.学生练习: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一条数轴,然后在数轴上标出各点,一名学生板演.教师巡回指导,发现问题及时纠正.【教法说明】让学生动手自己画数轴,有助于培养学生实际操作能力.例1是把给定的有理数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完成由“数”到“形”的思维过程,有助于学生加深对数轴概念的理解.(出示投影4)例2指出数轴上A、B、C、D、E各点分别表示什么数?先让学生思考一会,然后学生举手回答解:A表示-3;B表示;C表示3;D表示;E表.【教法说明】例2是让学生说出数轴上的点表示的有理数,完成了由“形”到“数”的思维过程.例1、例2从各自不同的两个侧面,体现出数形结合,渗透了数形之间相互转化的数学思想.5.尝试反馈,巩固练习(出示投影5)①说出下面数轴上A、B、C、D、O、M各点表示什么数?②将-3,,1.5,-6,,2.25,,-5,1各数用数轴上的点表示出来.【教法说明】①题由点读数练习,②题由数找点练习,进一步巩固加深本节所学的内容.(三)归纳小结师:①数轴是非常重要的数学工具,它使数和直线上的点建立了对应关系,它揭示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是帮助学生理解数学、学习数学的重要思想方法.本章有理数的有关性质和运算都是结合数轴进行的.②掌握数轴三要素,正确地画出数轴,提醒同学们,所有的有理数都可用数轴上的各点来表示,但是反过来不成立,即数轴上的各点,并不是都表示有理数.以后再研究.八、随堂练习1.判断题(1)直线就是数轴()(2)数轴是直线()(3)任何一个有理数都可以用数轴上的点来表示()(4)数轴上到原点距离等于3的点所表示的数是+3()(5)数轴上原点左边表示的数是负数,右边表示的数是正数,原点表示的数是0.()2.画一条数轮,并画出表示下列各数的点,-5,0,+3.2,-1.4九、布置作业(-)必做题:课本第56页1、2.(二)选做题:课本第56页及第57页B组l.(三)思考题:①在数轮上距原点3个单位长度的点表示的数是_____________②在数轮上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表示+6的点在原点的__________侧,距离原点____________个单位长度.【教法说明】由于学生在知识、技能、能力方面发展不尽相同,所以分层次地布置作业,兼顾学习有困难和学有余力的学生,使他们都能达到大纲中规定的基本要求,并使部分学生能发展他们的数学才能.十、板书设计随堂练习答案1.×√√×√2.略作业答案(一)必做题1.(1)依次是(2)依次是2.依次是(二)选做题:3.略B组1.(1)-6,(2)-1,(3)3;(4)0(三)思考题:①②左,6,右,6探究活动(1)在数轴上表示出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和4.5个单位长度的点,并用“<”号将这些点所表示的数排列起来;(2)写出比-4大但不大于2的所有整数.分析:画数轴时,数轴的三要素:原点、正方向、单位长度缺一不可.(1)在数轴上,距离原点3个单位长度和4.5个单位长度的点各有两个,它们分别在原点两旁且关于原点对称.画出这些点,这些点所表示的数的大小就排列出来了;(2)在数轴上画出大于-4但不大于2的数的范围,这个范围内整数点所表示的整数就是所求.“不大于2”的意思是小于或等于2.解:(1)数轴上,距离原点3个单位的点是+3和-3,距离原点4.5个单位的点是+4.5和-4.5.由图看出:-4.5<-3<3<4.5(2)在数轴上画出大于-4但不大于2的数的范围.由图知,大于-4但不大于2的整数是:-3,-2,-1,0,1,2.点评:利用数轴,数形结合,是解这一类问题的好方法.

    数学教案-梯形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

    2.能够运用等腰梯形的性质和判定进行有关问题的论证和计算,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计算能力.

    3.通过添加辅助线,把梯形的问题转化成平行四边形或三角形问题,使学生体会图形变换的方法和转化的思想

    二、教法设计

    小组讨论,引导发现、练习巩固

    三、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等腰梯形判定.

    2.教学难点:解决梯形问题的基本方法(将梯形转化为平行四边形和三角形及正确运用辅助线).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小黑板,常用画图工具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教师复习引入,学生阅读课本;学生在教师引导下探索等腰梯形的判定,归纳小结梯形转化的常见的辅助线

    七、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什么样的四边形叫梯形,什么样的梯形是直角梯形、等腰梯形?

    2.等腰梯形有哪些性质?它的性质定理是怎样证明的?

    3.在研究解决梯形问题时的基本思想和方法是什么?常用的辅助线有哪几种?

    我们已经掌握了等腰梯形的性质,那么又如何来判定一个梯形是否是等腰梯形呢?今天我们就共同来研究这个问题.

    【引人新课】

    等腰梯形判定定理:在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前面我们用等腰三角形的定理证明了等腰梯形的性质定理,现在我们也可以用等腰三角形的判定定理来证明等腰梯形的判定定理.

    例1已知:如图,在梯形中,,,求证:.

    分析:我们学过“如果一个三角形中有两个角相等,那么它们所对的边相等.”因此,我们只要能将等腰梯形同一底上的两个角转化为等腰三角形的两个底角,定理就容易证明了.

    (引导学生口述证明方法,然后利用投影仪出示三种证明方法)

    (1)如图,过点作、,交于,得,所以得.

    又由得,因此可得.

    (2)作高、,通过证推出.

    (3)分别延长、交于点,则与都是等腰三角形,所以可得.

    (证明过程略).

    例3求证:对角线相等的梯形是等腰梯形.

    已知:如图,在梯形中,,.

    求证:.

    分析:证明本题的关键是如何利用对角线相等的条件来构造等腰三角形.

    在和中,已有两边对应相等,别人要能证,就可通过证得到.

    (引导学生说出证明思路,教师板书证明过程)

    证明:过点作,交延长线于,得,

    ∴.

    ∵,∴

    ∵,∴

    又∵、,∴

    ∴.

    说明:如果、交于点,那么由可得,,即等腰梯形对角线相交,可以得到以交点为顶点的两个等腰三角形,这个结论虽不能直接引用,但可以为以后解题提供思路.

    例4画一等腰梯形,使它上、下底长分别5cm,高为4cm,并计算这个等腰梯形的周长和面积.

    分析:如图,先算出长,可画等腰三角形,然后完成的画图.

    画法:①画,使.

    .

    ②延长到使.

    ③分别过、作,,、交于点.

    四边形就是所求的等腰梯形.

    解:梯形周长.

    答:梯形周长为26cm,面积为.

    【总结、扩展】

    小结:(由学生总结)

    (l)等腰梯形的判定方法:①先判定它是梯形②再用“两腰相等”“或同一底上的两个角相等”来判定它是等腰梯形.

    (2)梯形的画图:一般先画出有关的三角形,在此基础上再画出有关的平行四边形,最后得到所求图形.(三角形奠基法)

    八、布置作业

    l.已知:如图,梯形中,,、分别为、中点,且,求证:梯形为等腰梯形.

    九、板书设计

    十、随堂练习

    教材P177中l;P179中B组2

    经典初中教案数学教案-一数学活动


    活动目标:

    1、利用几何画板的形象性,通过量的变化,验证并进一步研究函数图象的性质。

    2、利用几何画板的动态性,从变化的几何图形中,寻找不变的几何规律。

    3、学会作简单函数的图象,并对图象作初步了解。

    4、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把几何画板作为学生认知的工具,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数学的兴趣。

    活动的重点难点及设施

    活动重点:图形的性质和规律的探索

    活动难点:几何画板的操作(作函数的图象)

    活动设施:微机室(有液晶投影仪和大屏幕);

    windows操作平台

    几何画板

    office2000等

    教师准备好的五个画板文件:

    hstx1.gsp

    hstx2.gsp

    hstx3.gsp

    ymdl1.gsp

    ymdl2.gsp。

    操作一

    按下列步骤进行操作,并回答相应的问题。

    1、单击右上角“请看动画”,再打开d:\jhhb\hstx1.gsp画板文件;

    2、拖动点E和点F沿坐标轴运动(或双击按钮“动画1”),同时观看解析式中的k和b的变化。

    ①当k>0时,图象经过哪几个象限?

    ②当k

    3、双击显示按钮后,在k>0和k

    4、先在坐标系内作出直线(或直接打开文件:c:\sketch\hstx2.gsp)

    操作二

    1、同操作一,打开d:\jhhb\hstx2.gsp

    2、保持a不变,分别上下移动b、c改变b、c的大小时,抛物线的形状是否变化?上下移动a改变a的大小,注意观看抛物线的开口方向与什么有关?张口程度与什么有关?

    3、上下移动c改变c的大小,看抛物线怎样变化?

    4、分别改变a、b的大小,看抛物线的对称轴是否发生变化?由3和4可知,抛物线的对称轴与什么有关?与什么无关?

    5、c保持不变,改变a、b时,抛抛线总是经过哪一点?

    6、抛物线与x轴交点的个数与b2-4ac的符号有什么关系?

    7、双击显示按钮,再双击动画按钮,观察y随x怎样变化?

    8、当a=0时,函数的图象是什么?

    操作三

    打开文件:d:\jhhb\ymdl1.gsp

    圆的两弦AB、CD相交于圆内一点P,我们得到,如果把点P拖到圆外,上述结论是否成立?如果点在圆上呢?

    操作四

    作函数y=x2-2的图象

    作图步骤:

    1、击“文件”菜单中“新绘图”命令,建立新的绘图板;

    2、点击“图表”菜单中的“建立坐标轴”;

    3、在横坐标轴上任找一点,用“文本工具”,加上标签“C”,选中C点,单击“度量”菜单中的“坐标”命令,得度量值,C:(-2.80,0.00),再用“选择工具”选择它。(度量值变黑)

    4、点击“度量”菜单中的“计算”命令,出现计算器;

    5、点击“数值”下拉式菜单中的“点C”的“x”值,按“确定”按纽,得Xc=-2.80再用“选择工具”选择它。(度量值变黑)

    6、点击“度量”菜单中的“计算”命令,出现计算器,再点击“数值”下拉式菜单中的“x[c]”,分别按计算器上的“∧”、“2”、“-”、“2”、“确定”按纽。得到代数式的值:xc2-2=14.45.

    7、用“选择工具”,分别选中Xc=-2.80xc2-2=14.45.(选取第二个对象要按键盘上的“shift”键的同时再选);

    8、点击“图表”菜单中的“绘出(x,y)”,得到点“E”。(如果看不到点E,说明它不在当前的视窗内,此时可调整C点,使该点出现在窗口内);

    9、分别选中点E和点C,点击“作图”菜单中的“轨迹”,得二次函数的图象。

    数学教案-比例线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建议

    知识结构

    重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线段的比和比例线段的概念以及比例的性质.以前的平面几何主要研究线段的位置关系和相等关系,从本章开始研究线段及相关图形的比例关系――相似三角形,这些内容的研究都离不开线段的比和比例性质的应用.

    本节的难点是比例性质及应用,虽然小学时已经接触过比例性质的一些知识,但由于内容比较简单,而且间隔时间较长,学生印象并不深刻,而本节涉及到的比例基本性质变式较多,合分比性质以及等比性质学生又是初次接触,内容不但多,而且容易混淆,作题不知应用哪条性质,不知如何应用是常有的.

    教法建议

    1.生活中比例的例子比比皆是,在新课引入时最好从生活实例引入,可使学生感觉轻松自然,容易产生兴趣,增加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2.小学时曾学过数的比及相关概念,学习时也可以复习引入,从数的比过渡到线段的比,渗透类比思想

    3.这一节概念比较多,也比较容易混淆,教学中可设计不同层次的题组来进行巩固,特别是要举一些反例,同时要注意对相近概念的比较

    4.黄金分割的内容要求学生理解,主要体现数学美,可由学生从生活中寻找实例,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感

    5.比例性质由于变式多,理解和应用上容易出现错误,教学时可利用等式性质和分式性质来处理

    教学设计示例1

    (第1课时)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线段的比的概念.

    2.通过与小学知识到比较,初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数学思想.

    3.通过线段的比的有关计算,培养学习的计算能力.

    4.通过“引言”及“例1”的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热爱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设计

    先学后做,启发引导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两条线段比的概念.

    2.教学难点正确理解两条线段的比及应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股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找学生回答小学学过的比、比的前项和后项的概念.

    (两个数相除又叫做两数的比,记作或a:b,其中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讲解新课】

    把学生分成三组,分别以米、厘米、毫米作为长度单位,量一下几何教材的长与宽(令长为a,宽为b).再求出长与宽的比.然后找三名同学把结果写在黑板上.如:

    等.

    可以看出,在同一长度单位下,两条线段长度的比就是两条线段的比.

    一般地:若a、b的长度分别是m、n(单位相同),那么就说这两条线段的比是,或写成,和数的比一样,a叫比的前项,b叫比的后项.

    关于两条线段比的概念,教学中要揭示它的实质,即表示a是b的k倍,这是学生已有的知识,较易理解,也容易使学生注意到求比时,长度单位要一致.另外,可组织学生举例实际生活中两条线段的比的问题,充分调动学生联系实际和积极思维的能力,对活跃课堂气氛也很有利,但教师需注意尺度.

    就刚才三组学生做过的练习及问题回答,在教师启发和点拨下,让学生讨论或试述两条线段的比应注意的问题,归纳出:

    (l)两条线段的比就是它们的长度的比.

    (2)比与所选线段的长度单位无关,求比时,两条线段的长度单位要一致.

    (3)两条线段的比值总是正数.(并不都是正数)

    (4)除了a=b之外,.与互为倒数.

    例1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1后:

    (l)提问学生AB是的多少倍,是AB的多少倍,以加深学生对线段比的逾义的理解.

    (2)给出:比例尺=,就例1的图上,若图距是8cm的两地,实际距离是多少?

    另外,还可鼓励学生课后根据地图上的比例尺,测量并计算出你所在省会与首都北京的直线距离,从而丰富了知识,激发了学习兴趣.

    例2见教材P202.

    讲解完例2后:

    (l)可改变线段AB的长度,或给出AC、BC的长度,再求这些比,使学生认识这种三角形中边的比与长度无关.

    (2)常识1:有一锐角是30°的直角三角形中,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

    常识2:等腰直角三角形三边(从小到大)的比为1:1:.

    学生掌握了这些常识可有两点好处:

    ①知道例2中“”以及习题5.l第2题(1)中“边长为4”.(2)中的“对角线AC=a”这些条件实际上都是多余的.

    【小结】

    1.两条线段比的概念以及应注意的问题.

    2.会求两条线段的比.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10中2、3.

    八、板书设计

    数学教案-角的比较初中教案精选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教学的重点是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难点是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角的比较的相关知识是进一步学习角的度量和画法,以及进一步研究平面几何图形的基础.

    1﹒角的大小的比较有两种方法:

    (1)重合法:即把要比较的两个角的顶点和一条边重合,再比较另一条边的位置;

    (2)度量法;即比较两个角的度数.

    两种方法的比较结果是一致的.

    2.利用比较角大小的上述两种方法,就可以画出角的和、差、倍、分,并进而比较角的和、差、倍、分的大小.

    3.对于角平分线的概念,要注意以下两点:

    (1)它是角的内部的一条射线,并且是一条特殊的射线,它把角分成了相等的两部分.

    (2)要掌握角平分线的数学表达式:若OC是的平分线,则或

    4.在比较角的大小时,应注意角的大小只与开口的大小有关,而与角的边画出部分的长短无关.这是因为角的边是射线而非线段.若用射线旋转成角的定义,也可以说转得较多的角较大.

    三、教法建议

    1.本节教材,完全可以对照线段的比较,线段的和差倍分,以及中点的意义来进行.两者是十分相似的.

    2.比较两个角的大小时,把角叠合起来,一定要使两个角的顶点及一边重合,另一边落在第一条边的同旁,否则不能进行比较.这可以通过叠合两块三角尺比较角的大小的实例来说明.这和线段大小比较十分相似.

    3.由于前面学过线段的大小比较和线段的和、差、倍、分.本课教学的指导思想就是运用类比联想的思维方法,引导学生利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

    4.在本课的练习中,在可能的情况下,将以后经常遇到的图形,提前让学生见到,为以后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5.在角的和、差、倍、分的计算中,由于度、分、秒的四则运算还没有讲到,因此只进行度的加、减.

    教学设计示例

    一、素质教育目标

    (一)知识教学点

    1.理解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2.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3.会比较角的大小,会用量角器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

    (二)能力训练点

    1.通过让学生亲自动手演示比较角的大小,画一个角等于已知角等,培养训练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通过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角平分线的意义,进一步训练学生几何语言的表达能力及几何识图能力,培养其空间观念.

    (三)德育渗透点

    通过具体实物演示,对角的大小进行比较这一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过程,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教育.

    (四)美育渗透点

    通过对角的大小比较,提高学生的鉴赏力,通过学生自己作角及角平分线,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几何图形的形象直观美.

    二、学法引导

    1.教师教法:直观演示、尝试、指导相结合.

    2.学生学法:主动参与、积极思维、动手实践相结合.

    三、重点难点疑点及解决办法

    (一)重点

    角的大小比较,角平分线的意义,两个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二)难点

    空间观念,几何识图能力的培养.

    (三)疑点

    角的和、差、倍、分的意义.

    (四)解决办法

    通过学生主动参与,在自觉与不自觉中掌握知识点,再经过练习,解决难点和疑点.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或电脑、一副三角板、自制胶片(软盘)、量角器.

    六、师生互动活动设计

    七、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通过教学,使学生在角的比较中掌握方法,理解相应概念,并掌握角平分线的概念.

    (二)整体感知

    通过现代化教学手段与学生的画图相结合,完成本节教学任务.

    (三)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引出课题

    师:请同学们拿出你的一副三角板,你能说出这几个角的大小吗?

    学生基本知道一副三角板各角的度数,他们可能利用度数比较,也可能通过观察,也会有同学用叠合法.这里可以让学生讨论,说出采用的比较方法,但叙述可能不规范.教师既不给予肯定也不否定,只是再提出新问题.

    投影显示:两个度数相差1度以内的角,不标明度数,只凭眼观察不能确定两个角的大小.

    师:对于这两个角你能说出它们哪一个大?哪一个小吗?

    (学生困惑时教师点出课题.)这节课我们就学习角的比较.同学们提出的比较一副三角板各角的方法有些很好,但不规范.希望同学们认真学习本节内容,掌握角的比较等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好基础.(板书课题)

    [板书]1.5角的比较

    【教法说明】由学生熟知的三角板各角的比较入手,把学生带入比较角的大小的意境.但问题一转,出现了不标度数,观察又不能确定大小的角,当学生束手无策时,教师提出这就是我们要学习的新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吸引其注意力.

    探究新知

    1.角的比较

    (1)叠合法

    教师通过活动投影演示:两个角设计成不同颜色,三种情况:

    ,,,如图1所示.

    图1

    演示:移动,使其顶点与的顶点重合,一边和重合,出现以下三种情况,如图2所示.

    图2

    师:请同学们观察的另一边的位置情况,你能确定出两个角的大小关系吗?

    学生活动:观察教师演示后,同桌也可以利用两副三角板演示以上过程,帮助理解比较两角的大小,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整理板书.

    [板书]

    ①与重合,等于,记作.

    ②落在的内部,小于,记作.

    ③落在的外部,大于,记作.

    【教法说明】通过直观的实物演示和投影(电脑)显示,既加强了角的比较的直观性,又可提高学生的兴趣.注意再次强调角的大小只与开口大小有关,与边的长短无关,以及角的符号与小于号、大于号书写时的区别.

    (2)测量法

    师:小学我们学过用量角器测量一个角,角的大小也可以按其度数比较.度数大的角则大,度数小的则小.反之,角大度数大,角小度数小.

    学生活动:请同桌分别画两个角,然后交换用量角器测量其度数,比较它们的大小.

    【教法说明】测量前教师可提问使用量角器应注意的问题.即三点:对中;重合;读数.让学生动手操作,培养他们动手能力.

    反馈练习:课本第32页习题1.3A组第3题,用量角器测量、、的大小,同桌交换结果看是否准确.

    2.角的和、差、倍、分投影显示:如图1,、.

    图1

    提出问题:如图1,,把移到上,使它们的顶点重合,一边重合,会有几种情况?请同学们在练习本上画出.你如何把移到上,才能保证的大小不变呢?

    学生活动:讨论如何移到上,移动后有几种情况,在练习本上画出图形.(有小学测量的基础,学生不会感到困难,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小结:量角器可起移角的作用,先测量的度数,然后以的顶点为顶点,其中一边为作作一个角等于,出现两种情况.如图2及图3所示:

    (1)在内部时,如图2,是与的差,记作:.

    (2)在外部时,如图3,是与的和,记作:.

    【教法说明】在以上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训练学生的看图能力和几何语句表达能力,如与的和差所得到的两个图形中,还可让学生观察得到图2中是与的差,记作:,或与的和等于,记作:,图3中是与的差,记作:等进行看图能力的训练.

    图2图3

    反馈练习:学生在练习本上完成画图.

    已知如图4,,画,使.

    师:两个的和是,那么是的2倍,记作,或是的,记作:.同样,有角的3倍和等等.角的和、差、倍、分的度数等于它们的度数的和、差、倍、分.

    图4

    3.角平分线

    学生观察以上反馈练习中的图形,,也就是把分成了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的平分线.

    [板书]定义:一条射线把一个角分成两个相等的角,这条射线叫做这个角的平分线.

    几何语言表示:是的平分线,(或).

    说明:若,则是的平分线,同样有两条三等分线,三条四等分线,等等.

    变式训练,培养能力

    投影显示:

    1.如图1填空:

    图1

    2.是的平分线,那么,

    图2

    3.如图2:是的平分线,是的平分线

    ①若,则

    ②,,则度

    【教法说明】练习中的第1、2题可口答,第3题在教师引导下写出过程,初步渗透推理过程,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推理过程由已知入手,联想得出结论.

    (四)总结、扩展

    找学生回答:今天学习了哪些内容?教师归纳得出以下知识结构:

    八、布置作业

    课本第33页B组第1、2题.

    作业答案

    1.解:,若,那么,

    2.解:∵是的平分线,∴.

    又∵是的平分线,∴.

    又∵,∴.

    说明:学生作业或回答问题,尽量要求用“∵∴”的形式,为以后解证明题打好基础.

    九、板书设计

    同七、(四)的格式.

    [实用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篇一)


    按照惯例,老师必须撰写自己的教案,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开展,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希望《[实用教案] 小学数学教案(篇一)》能够为您提供帮助。

    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1~2页。

    教学目标

    1. 使同学经历探索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计算方法的过程,初步理解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算理,会口算整百数除以一位数和笔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首位够除)的除法。

    2. 使同学在学习计算的过程中,提高数学考虑的水平和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3. 使同学在参与学习和探索活动的过程中,培养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意识,受到思想品德教育。

    教学过程

    一、 创设情境,复习引入

    师:同学们,杨老师在南京城内看到很多这样的卡通画,(出示十运会吉祥物“金麟”)你们知道它是谁?

    师:今天这节课,让我们跟着“金麟”再来回顾一下十运会的精彩局面,好不好?(电脑播放十运会电视节目片头录像)

    师:“金麟”想出几道口算题,考考我们班的同学,你们愿意吗?

    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注意看题,知道答案的不用举手可以直接回答。

    逐题出示下面的口算,同学口答。

    40 ÷ 2 = 18 ÷ 6 = 200 × 4 =

    42 ÷ 2 = 80 ÷ 4 = 75 ÷ 3 =

    其中80 ÷ 4,让同学说一说是怎样口算的。

    同学口算75 ÷ 3时,速度明显变慢了。

    师:有点难吧,请大家拿出练习本用笔算的方法再算一遍。(同学计算)

    反馈时,在实物展示台上展示同学的作业。并提问:先算几除以几?商“2”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余下的“1”怎么办?

    二、 自主探索,学习新知

    1. 教学第一道例题。

    (1) 在情境中提出问题。

    师:“金麟”对大家的表示非常满意,接下来请看“金麟”给我们带来的第一场竞赛。(播放游泳竞赛视频)

    师:这是游泳接力赛,参与竞赛的每个队有4名队员组成,他们共游了800米。通过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用除法计算的问题吗?

    生:平均每人游了多少米?

    师:你会列式吗?

    同学列式,教师板书。

    (2) 在交流中掌握方法。

    师:这道题你会口算吗?和同桌的同学说一说,你是怎么口算的?

    同学在同桌间交流自身的算法。

    师:谁愿意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一听。

    同学口答,电脑出示相应的口算方法。

    ① 因为200 × 4 = 800, 所以800 ÷ 4 = 200;

    ② 8个百除以4等于2个百,2个百是200;

    ③ 因为8 ÷ 4 = 2,所以800 ÷ 4 = 200。

    师:大家真会动脑筋,想出了这么多的方法。通过刚才的口算,我们知道,平均每人游了200米。其实这个竞赛项目的名称就叫4乘200米自由泳接力。

    (3) 在练习中巩固算理。

    出示“想想做做”第1题。

    师:这里有四组口算题,我们先看第一组题,能用你喜欢的方法算出结果吗?(同学口答)

    师:后面的几组题你会口算吗?(同学口答)

    师:你有什么发现呢?小声地说给同桌听一听。

    先让同学在同桌间交流自身的想法,然后集体交流。

    2. 教学第二道例题。

    (1) 创设情境。

    师:课前,“金麟”告诉杨老师一条信息:十运会期间,南京有一所学校,专门组织了986名同学集体观看了竞赛,他们平均分坐在红、黄2个区内。根据这些信息,你能提出一个问题吗?

    生:平均每个区坐了多少名同学?

    师:你会列式吗?(根据同学回答,板书:986 ÷ 2)

    师:看看这道除法算式,与我们以前学习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

    生:这是三位数除以一位数,而我们以前学习的是两位数除以一位数。

    揭示课题:三位数除以一位数。

    (2) 估算。

    师:你能估计一下平均每个区大约坐了多少名同学吗?

    同学估算,并说明理由。

    (3) 笔算。

    师:平均每个区到底有多少名同学呢?我们可以通过笔算得到结果。大家先在练习本上试一试。在计算的过程中,假如遇到困难,可以和同桌一起商量,也可以向老师求助。

    同学尝试练习。

    师: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位同学是如何计算的?

    同学口述计算过程,在实物投影仪上反馈。

    师:说得非常好。谁愿意和老师一起完成黑板上的竖式?

    同学说每一步计算,教师板书。相机提问:

    ① 先算几除以几?

    ② 商“4”写在哪一位上,为什么?

    ③ 余下的“1”怎么办?(1个百当作10个十,与十位上的8,合成18个十)

    ④ 强调:在计算的过程中,要把相同数位上的数对齐。

    同学互相说一说计算的过程。

    (4) 练习。

    出示“想想做做”第2题的前两题。

    师:同学们非常棒。老师这里还有两道题,先请大家估计一下,它们的商大约各是几百多?

    同学口答。

    师:算一算,它们的结果是多少?

    同学独立完成,互相说一说自身是如何计算的。

    集体反馈。

    (5) 小结。

    师:请大家回顾刚才的笔算过程,在小组内说一说,今天学习的除法计算与以前的除法有什么不一样?

    小组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三、 巩固练习,应用提高

    1. 笔算练习。

    师:刚才大家观看了“金麟”给我们带来的游泳竞赛。“金麟”还为我们准备了一场110米跨栏的竞赛。听到110米跨栏,每一个中国人都会想起一个人的名字,他是——(生:刘翔)

    师:看刘翔的竞赛,先要买门票。能正确算出门票上的题目就可以观看竞赛了。同学完成“想想做做”第2题后两题,然后集体反馈。

    2. 数学医院。

    师:刚才很多同学都“买到了门票”,不过我看见还有个别同学因为自身的一时大意将题目做错,没有买到门票。让我们一起帮他们找找错在什么地方,好吗?

    在实物投影仪上展示同学错误的计算,集体订正。

    3. 说说体会。

    师:请大家想一想,在计算三位数除以一位数时,应注意些什么?

    同学用自身的语言归纳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方法。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来观看这场激动人心的竞赛。(电脑播放刘翔获得110米栏冠军的竞赛实况)

    4. 实际应用。

    师:刚才那一场场精彩的竞赛,其实也饱含许多后勤工作人员的辛勤劳动。瞧,这些叔叔阿姨们正在为羽毛球竞赛准备竞赛用球呢。(电脑出示问题情境)你能说一说题目的意思吗?

    生:一共有732只羽毛球,每个纸筒里装6只,现在有120个纸筒够装吗?

    引导同学得出:

    (1) 120 × 6 = 720(只),732 - 720 = 12(只);

    (2) 732 ÷ 6 = 122(盒),122 - 120 = 2(盒)。

    让同学结合算式,说说每一种算法的考虑过程。

    5. 拓展提高。

    师:看到同学们这么棒的表示,“金麟”非常高兴,想与大家一起做一个猜数游戏,你们愿意吗?

    电脑出示:

    根据下面的竖式,你能猜出被除数百位上可能是几吗?

    同学猜数,并交流考虑过程。

    四、 课堂作业

    “想想做做”第3题,任选3题进行计算。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教案精选: 初中数学教案一篇】相关推荐
    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

    充分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优秀教师的职责所在,我们可以通过教案来进行更好的教学,每一位教师都要慎重考虑教案的设计,你是否在烦恼教案怎么写呢?可以看看本站收集的《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 优秀范文模板》,希望能够为您提供参考。五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新的一学期又开始了,为了在新的学期里把工作做好,把我...

    2022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

    按照学校要求,教师都需要用到教案,教案在我们教师的教学中非常重要,做好教案对我们未来发展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如何才能写好教案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春四年级班主任工作计划”。20xx春四年级下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本学期我继续担任四年级的班主任,为了更好地开展工作,现拟订本学期班主任工作计划。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