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1
  •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1

    发表时间:2022-01-10

    【www.jk251.com - 第一学期教师工作计划】

    认真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撰写教案有利于教研活动的进行,一份完整的教案有许多内容,怎样才能写好高中教案?为了解决大家烦恼,小编特地收集整理了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1,供大家参考。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第一教时教材:集合的概念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及性质。过程:一、引言:(实例)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如:2x-1>3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如:自然数的集合0,1,2,3,……如:高一(5)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结论: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指出:“集合”如点、直线、平面一样是不定义概念。二、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2.正整数集n*或n+3.整数集z4.有理数集q5.实数集r集合的三要素: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例子略)三、关于“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记作aîa,相反,a不属于集a记作aïa(或aîa)例:见p4—5中例四、练习p5略五、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例:由方程x2-1=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1}例;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3,5,7,9}2.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再见p6例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îr|x-3>2}或{x|x-3>2}或{x:x-3>2}再见p6例六、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例题略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f七、用图形表示集合p6略八、练习p6小结:概念、符号、分类、表示法九、作业p7习题1.1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第一章__万能通用篇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第一教时教材:集合的概念目的:要求学生初步理解集合的概念,知道常用数集及其记法;初步了解集合的分类及性质。过程:一、引言:(实例)用到过的“正数的集合”、“负数的集合”如:2x-1>3x>2所有大于2的实数组成的集合称为这个不等式的解集。如:几何中,圆是到定点的距离等于定长的点的集合。如:自然数的集合0,1,2,3,……如:高一(5)全体同学组成的集合。结论:某些指定的对象集在一起就成为一个集合,其中每一个对象叫元素。指出:“集合”如点、直线、平面一样是不定义概念。二、集合的表示:{…}如{我校的篮球队员},{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用拉丁字母表示集合:a={我校的篮球队员},b={1,2,3,4,5}常用数集及其记法:1.非负整数集(即自然数集)记作:n2.正整数集n*或n+3.整数集z4.有理数集q5.实数集r集合的三要素:1。元素的确定性;2。元素的互异性;3。元素的无序性(例子略)三、关于“属于”的概念集合的元素通常用小写的拉丁字母表示,如:a是集合a的元素,就说a属于集a记作aîa,相反,a不属于集a记作aïa(或aîa)例:见p4—5中例四、练习p5略五、集合的表示方法:列举法与描述法1.列举法:把集合中的元素一一列举出来。例:由方程x2-1=0的所有解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1}例;所有大于0且小于10的奇数组成的集合可表示为{1,3,5,7,9}2.描述法:用确定的条件表示某些对象是否属于这个集合的方法。①语言描述法:例{不是直角三角形的三角形}再见p6例②数学式子描述法:例不等式x-3>2的解集是{xîr|x-3>2}或{x|x-3>2}或{x:x-3>2}再见p6例六、集合的分类1.有限集含有有限个元素的集合2.无限集含有无限个元素的集合例题略3.空集不含任何元素的集合f七、用图形表示集合p6略八、练习p6小结:概念、符号、分类、表示法九、作业p7习题1.1

    逻辑联结词【推荐】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含有“或”、“且”、“非”复合命题的概念及其构成形式;

    (2)理解“或”“且”“非”的含义;

    (3)能用和简单命题构成不同形式的复合命题;

    (4)能识别复合命题中所用的及其联结的简单命题;

    (5)会用真值表判断相应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6)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难点是对“或”的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教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

    初一平面几何中曾学过命题,请同学们举一个命题的例子.(板书:命题.)

    (从初中接触过的“命题”入手,提出问题,进而学习逻辑的有关知识.)

    学生举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

    教师提问:“……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不是命题?……(3)

    (同学议论结果,答案是肯定的.)

    教师提问:什么是命题?

    (学生进行回忆、思考.)

    概念总结: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教师肯定了同学的回答,并作板书.)

    由于判断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命题有真假之分,命题(1)、(2)是真命题,而(3)是假命题.

    (教师利用投影片,和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例1判断以下各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判断其真假:

    命题一定要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3)、(4)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所以它们不是命题.

    初中所学的命题概念涉及逻辑知识,我们今天开始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介绍简易逻辑的知识.

    2.讲授新课

    大家看课本(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一册(上))从第25页至26页例1前,并归纳一下这段内容主要讲了哪些问题?

    (片刻后请同学举手回答,一共讲了四个问题.师生一道归纳如下.)

    (1)什么叫做命题?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这语句有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疑问句、祈使句都不是命题.有些语句中含有变量,如中含有变量,在不给定变量的值之前,我们无法确定这语句的真假(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

    (2)介绍“或”、“且”、“非”.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除这三种形式外,还有“若…则…”和“当且仅当”两种形式.

    对“或”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并集”的概念.中的“或”,它是指“”、“”中至少一个是成立的,即且;也可以且;也可以且.这与生活中“或”的含义不同,例如“你去或我去”,理解上是排斥你我都去这种可能.

    对“且”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交集”的概念.中的“且”,是指“”、“这两个条件都要满足的意思.

    对“非”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的“补集”概念,若命题对应于集合,则命题非就对应着集合在全集中的补集.

    命题可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不含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简单命题是不含其他命题作为其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能再分解成其他命题)的命题.

    由简单命题和构成的命题叫做复合命题,如“6是自然数且是偶数”就是由简单命题“6是自然数”和“6是偶数”由“且”构成的复合命题.

    (4)命题的表示:用,,,,……来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补充和强调,特别是对复合命题的概念作出分析和展开.)

    我们接触的复合命题一般有“或”、“且”、“非”、“若则”等形式.

    给出一个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应能说出构成它的简单命题和弄清它所用的;应能根据所给出的两个简单命题,写出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

    对于给出“若则”形式的复合命题,应能找到条件和结论.

    在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时,不能只从字面上来看有没有“或”、“且”、“非”.例如命题“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此命题字面上无“且”;命题“5的倍数的末位数字不是0就是5”的字面上无“或”,但它们都是复合命题.

    3.巩固新课

    例2判断下列命题,哪些是简单命题,哪些是复合命题.如果是复合命题,指出它的构成形式以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

    (1);

    (2)0.5非整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5)平行线不相交;

    (6)若,则.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辨析.教材中对“若…则…”不作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作些补充.)

    例3写出下表中各给定语的否定语(用课件打出来).

    若给定语为

    等于

    大于

    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一个

    至多有个

    其否定语分别为

    分析:“等于”的否定语是“不等于”;

    “大于”的否定语是“小于或者等于”;

    “是”的否定语是“不是”;

    “都是”的否定语是“不都是”;

    “至多有一个”的否定语是“至少有两个”;

    “至少有一个”的否定语是“一个都没有”;

    “至多有个”的否定语是“至少有个”.

    (如果时间宽裕,可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置疑:“或”、“且”的否定是什么?(视学生的情况、课堂时间作适当的辨析与展开.)

    4.课堂练习:第26页练习1,2.

    5.课外作业:第29页习题1.61,2.

    逻辑联结词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含有“或”、“且”、“非”复合命题的概念及其构成形式;

    (2)理解“或”“且”“非”的含义;

    (3)能用和简单命题构成不同形式的复合命题;

    (4)能识别复合命题中所用的及其联结的简单命题;

    (5)会用真值表判断相应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6)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难点是对“或”的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教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

    初一平面几何中曾学过命题,请同学们举一个命题的例子.(板书:命题.)

    (从初中接触过的“命题”入手,提出问题,进而学习逻辑的有关知识.)

    学生举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

    教师提问:“……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不是命题?……(3)

    (同学议论结果,答案是肯定的.)

    教师提问:什么是命题?

    (学生进行回忆、思考.)

    概念总结: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教师肯定了同学的回答,并作板书.)

    由于判断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命题有真假之分,命题(1)、(2)是真命题,而(3)是假命题.

    (教师利用投影片,和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例1判断以下各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判断其真假:

    命题一定要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3)、(4)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所以它们不是命题.

    初中所学的命题概念涉及逻辑知识,我们今天开始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介绍简易逻辑的知识.

    2.讲授新课

    大家看课本(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一册(上))从第25页至26页例1前,并归纳一下这段内容主要讲了哪些问题?

    (片刻后请同学举手回答,一共讲了四个问题.师生一道归纳如下.)

    (1)什么叫做命题?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这语句有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疑问句、祈使句都不是命题.有些语句中含有变量,如中含有变量,在不给定变量的值之前,我们无法确定这语句的真假(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

    (2)介绍“或”、“且”、“非”.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除这三种形式外,还有“若…则…”和“当且仅当”两种形式.

    对“或”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并集”的概念.中的“或”,它是指“”、“”中至少一个是成立的,即且;也可以且;也可以且.这与生活中“或”的含义不同,例如“你去或我去”,理解上是排斥你我都去这种可能.

    对“且”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交集”的概念.中的“且”,是指“”、“这两个条件都要满足的意思.

    对“非”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的“补集”概念,若命题对应于集合,则命题非就对应着集合在全集中的补集.

    命题可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不含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简单命题是不含其他命题作为其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能再分解成其他命题)的命题.

    由简单命题和构成的命题叫做复合命题,如“6是自然数且是偶数”就是由简单命题“6是自然数”和“6是偶数”由“且”构成的复合命题.

    (4)命题的表示:用,,,,……来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补充和强调,特别是对复合命题的概念作出分析和展开.)

    我们接触的复合命题一般有“或”、“且”、“非”、“若则”等形式.

    给出一个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应能说出构成它的简单命题和弄清它所用的;应能根据所给出的两个简单命题,写出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

    对于给出“若则”形式的复合命题,应能找到条件和结论.

    在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时,不能只从字面上来看有没有“或”、“且”、“非”.例如命题“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此命题字面上无“且”;命题“5的倍数的末位数字不是0就是5”的字面上无“或”,但它们都是复合命题.

    3.巩固新课

    例2判断下列命题,哪些是简单命题,哪些是复合命题.如果是复合命题,指出它的构成形式以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

    (1);

    (2)0.5非整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5)平行线不相交;

    (6)若,则.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辨析.教材中对“若…则…”不作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作些补充.)

    例3写出下表中各给定语的否定语(用课件打出来).

    若给定语为

    等于

    大于

    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一个

    至多有个

    其否定语分别为

    分析:“等于”的否定语是“不等于”;

    “大于”的否定语是“小于或者等于”;

    “是”的否定语是“不是”;

    “都是”的否定语是“不都是”;

    “至多有一个”的否定语是“至少有两个”;

    “至少有一个”的否定语是“一个都没有”;

    “至多有个”的否定语是“至少有个”.

    (如果时间宽裕,可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置疑:“或”、“且”的否定是什么?(视学生的情况、课堂时间作适当的辨析与展开.)

    4.课堂练习:第26页练习1,2.

    5.课外作业:第29页习题1.61,2.

    §..逻辑联结词()【精】


    课时13课题:逻辑联结词(一)教学目标:1.了解命题的概念和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的构成.2.理解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3.培养学生观察、推理的思维能力.教学重点: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及复合命题的构成.教学难点:对“或”的含义的理解.教学方法:问题及发现教学.教具准备:powerpoint课件教学过程一、提出问题逻辑在日常生活中有广泛的应用,比如:在我们推理的过程中;一些逻辑问题也是很有趣的例如:(三猫偷吃鱼问题)(投影)初中已学习过一些逻辑的知识例如命题,请一位同学说出命题的概念.(判断一件事情的句子叫做命题.)本节将继续研究和讨论命题及命题的构成.二、新课今天我们重新学习一下命题的概念: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命题的定义:“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与初中定义说法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看投影下列语句中哪些是命题,哪些不是命题?并说明理由:(1)12>6.(2)3是15的约数.(3)0.2是整数.(4)3是12的约数吗?(5)x>2.(6)这是一棵大树.(其中(1)、(2)、(3)是命题,因为它能确定语句的真假;而(4)、(5)、(6)不是命题,其中(4)不涉及真假,(5)不能判断真假,(6)中由于“大树”没有界定,不能判断真假.)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在于是否能判断其真假,即判断其是否成立,而不能判断真假的语句就不能叫命题。一般情况下,命题是陈述句,感叹句、疑问句和祈使句都不是命题。例如(4)、(5)、(6)。再分析考虑下列语句:(投影)(7)10可以被2或5整除.(8)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9)0.5非整数.上述三个命题与(1)、(2)、(3)的区别是什么?(比前面的命题复杂了.)上述三个命题,是由简单的命题组合成的新的比较复杂的命题.那么命题(7)中的“或”与集合中学过的哪个概念的意义相同?(这里的“或”也是可兼或;与集合并集定义中:A∪B={x|x∈A或x∈B}的“或”意义相同.)命题(8)中的“且”呢?(与集合交集定义中:A∩B={x|x∈A且x∈B}的“且”意义相同.)对命题(9)中的“非”显然是否定的意思,即“0.5非整数”是对命题“0.5是整数”进行否定而得出的新命题.复合命题的构成:10命题中的“或”、“且”、“非”叫做逻辑联结词.20不含逻辑联结词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30由简单命题与逻辑联结词构成的命题叫做复合命题.那么,上述命题中哪些是简单命题?哪些是复合命题?其区别是什么?复合命题构成形式的表示:常用小写拉丁字母p、q、r、s……表示命题.上述命题(7)、(8)、(9)构成的形式分别是什么?((7)构成的形式是:p或q;(8)构成的形式是:p且q;(9)构成的形式是:非p.)看投影2指出下列复合命题的形式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1)24既是8的倍数,也是6的倍数;(2)李强是篮球运动员或跳高运动员;(3)平行线不相交((1)中的命题是p且q的形式,其中p:24是8的倍数;q:24是6的倍数.(2)的命题是p或q的形式,其中p:李强是篮球运动员;q:李强是跳高运动员.(3)命题是非p的形式,其中p:平行线相交.)复合命题的构成要注意:(1)“p或q”、“p且q”的两种复合命题中的p和q可以是毫无关系的两个简单命题(2)“非p”这种复合命题又叫命题的否定;是对原命题的关键词进行否定;下面给出一些关键词的否定:正面语词等于大于小于是都是至少一个至多一个否定不等于不大于(小于等于)不小于(大于等于)不是不都是一个也没有至少两个三、课堂练习:(课本P26,1、2)四、小结:本节课讨论了简单命题与复合命题的构成;逻辑联结词“或”、“且”、“非”的含义,即:简单命题(定义)复合命题的构成逻辑联结词“或”、“且”、“非”.五、课后作业1、课本:P29,习题1.6:1、2.2、预习:(1)复合命题判断真假的方法是什么?(2)复合命题“p或q”、“p且q”、“非p”的判断规律分别是什么?六、教学后记:

    逻辑联结词--精选版


    一、教学目标

    (1)了解含有“或”、“且”、“非”复合命题的概念及其构成形式;

    (2)理解“或”“且”“非”的含义;

    (3)能用和简单命题构成不同形式的复合命题;

    (4)能识别复合命题中所用的及其联结的简单命题;

    (5)会用真值表判断相应的复合命题的真假;

    (6)在知识学习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简单推理的技能.

    二、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判断复合命题真假的方法;难点是对“或”的含义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

    1.新课导入

    在当今社会中,人们从事任何工作、学习,都离不开逻辑.具有一定逻辑知识是构成一个公民的文化素质的重要方面.数学的特点是逻辑性强,特别是进入高中以后,所学的教学比初中更强调逻辑性.如果不学习一定的逻辑知识,将会在我们学习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地经常犯逻辑性的错误.其实,同学们在初中已经开始接触一些简易逻辑的知识.

    初一平面几何中曾学过命题,请同学们举一个命题的例子.(板书:命题.)

    (从初中接触过的“命题”入手,提出问题,进而学习逻辑的有关知识.)

    学生举例: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1)

    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2)

    教师提问:“……相等的角是对顶角”是不是命题?……(3)

    (同学议论结果,答案是肯定的.)

    教师提问:什么是命题?

    (学生进行回忆、思考.)

    概念总结: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的语句叫做命题.

    (教师肯定了同学的回答,并作板书.)

    由于判断有正确与错误之分,所以命题有真假之分,命题(1)、(2)是真命题,而(3)是假命题.

    (教师利用投影片,和学生讨论以下问题.)

    例1判断以下各语句是不是命题,若是,判断其真假:

    命题一定要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3)、(4)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判断,所以它们不是命题.

    初中所学的命题概念涉及逻辑知识,我们今天开始要在初中学习的基础上,介绍简易逻辑的知识.

    2.讲授新课

    大家看课本(人教版,试验修订本,第一册(上))从第25页至26页例1前,并归纳一下这段内容主要讲了哪些问题?

    (片刻后请同学举手回答,一共讲了四个问题.师生一道归纳如下.)

    (1)什么叫做命题?

    可以判断真假的语句叫做命题.

    判断一个语句是不是命题,关键看这语句有没有对一件事情作出了判断,疑问句、祈使句都不是命题.有些语句中含有变量,如中含有变量,在不给定变量的值之前,我们无法确定这语句的真假(这种含有变量的语句叫做“开语句”).

    (2)介绍“或”、“且”、“非”.

    “或”、“且”、“非”这些词叫做.除这三种形式外,还有“若…则…”和“当且仅当”两种形式.

    对“或”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并集”的概念.中的“或”,它是指“”、“”中至少一个是成立的,即且;也可以且;也可以且.这与生活中“或”的含义不同,例如“你去或我去”,理解上是排斥你我都去这种可能.

    对“且”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交集”的概念.中的“且”,是指“”、“这两个条件都要满足的意思.

    对“非”的理解,可联想到集合中的“补集”概念,若命题对应于集合,则命题非就对应着集合在全集中的补集.

    命题可分为简单命题和复合命题.

    不含的命题叫做简单命题.简单命题是不含其他命题作为其组成部分(在结构上不能再分解成其他命题)的命题.

    由简单命题和构成的命题叫做复合命题,如“6是自然数且是偶数”就是由简单命题“6是自然数”和“6是偶数”由“且”构成的复合命题.

    (4)命题的表示:用,,,,……来表示.

    (教师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作补充和强调,特别是对复合命题的概念作出分析和展开.)

    我们接触的复合命题一般有“或”、“且”、“非”、“若则”等形式.

    给出一个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应能说出构成它的简单命题和弄清它所用的;应能根据所给出的两个简单命题,写出含有“或”、“且”、“非”的复合命题.

    对于给出“若则”形式的复合命题,应能找到条件和结论.

    在判断一个命题是简单命题还是复合命题时,不能只从字面上来看有没有“或”、“且”、“非”.例如命题“等腰三角形的顶角平分线、底边上的高、底边上的中线互相重合”,此命题字面上无“且”;命题“5的倍数的末位数字不是0就是5”的字面上无“或”,但它们都是复合命题.

    3.巩固新课

    例2判断下列命题,哪些是简单命题,哪些是复合命题.如果是复合命题,指出它的构成形式以及构成它的简单命题.

    (1);

    (2)0.5非整数;

    (3)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4)菱形的对角线互相垂直且平分;

    (5)平行线不相交;

    (6)若,则.

    (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辨析.教材中对“若…则…”不作要求,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情况作些补充.)

    例3写出下表中各给定语的否定语(用课件打出来).

    若给定语为

    等于

    大于

    都是

    至多有一个

    至少有一个

    至多有个

    其否定语分别为

    分析:“等于”的否定语是“不等于”;

    “大于”的否定语是“小于或者等于”;

    “是”的否定语是“不是”;

    “都是”的否定语是“不都是”;

    “至多有一个”的否定语是“至少有两个”;

    “至少有一个”的否定语是“一个都没有”;

    “至多有个”的否定语是“至少有个”.

    (如果时间宽裕,可让学生讨论后得出结论.)

    置疑:“或”、“且”的否定是什么?(视学生的情况、课堂时间作适当的辨析与展开.)

    4.课堂练习:第26页练习1,2.

    5.课外作业:第29页习题1.61,2.

    高中数学第二册第八章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说课教案


    我说课的题目是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试验修订本.必修)《数学》第二册、第八章《圆锥曲线》、第一节《椭圆及其标准方程》。

    一、概说:

    1、教材分析: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圆锥曲线的基础,它的学习方法对整个这一章具有导向和引领作用,直接影响其他圆锥曲线的学习。是后继学习的基础和范示。同时,也是求曲线方程的深化和巩固。

    2、教学分析:

    椭圆及其标准方程是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发现、概括、推理和探索能力的极好素材。本节课通过创设情景、动手操作、总结归纳,应用提升等探究性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使学生掌握坐标法的规律,掌握数学学科研究的基本过程与方法。

    3、学生分析:

    高中二年级学生正值身心发展的鼎盛时期,思维活跃,又有了相应知识基础,所以他们乐于探索、敢于探究。但高中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尚属经验型,运算能力不是很强,有待于训练。

    基于上述分析,我采取的是教学方法是“问题诱导--启发讨论--探索结果”以及“直观观察--归纳抽象--总结规律”的一种研究性教学方法,注重“引、思、探、练”的结合。

    引导学生学习方式发生转变,采用激发兴趣、主动参与、积极体验、自主探究的学习,形成师生互动的教学氛围。

    我设定的教学重点是:椭圆定义的理解及标准方程的推导。

    教学难点是:标准方程的推导。

    二、目标说明:

    根据数学教学大纲要求确立“三位一体”的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理解椭圆定义、掌握标准方程及其推导。

    2、过程与方法目标:注重数形结合,掌握解析法研究几何问题的一般方法,注重探索能力的培养。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探究方法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浓厚的学习兴趣。

    (2)进行数学美育的渗透,用哲学的观点指导学习。

    三、过程说明:

    依据“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新的教学理念和上述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以学生发展为本,新型的师生关系、新型的教学目标、新型的教学方式、新型的呈现方式”体现如下:

    (一)对教材的重组与拓展:根据教学目标,选择教学内容,遵循拓展、开放、综合的原则。教材中对椭圆定义尽管很严密,但不够直观,所以增加了影音文件:海尔波谱彗星的运行轨道图,最后,让学生交流用几何画板画椭圆以及5个探究性问题,作为对教材的拓展。

    (二)在教学过程中的体现:

    1、新课导入:以影音文件“海尔波谱彗星的运行轨道示意图”导入,呈现方式具有新异性,激发学习兴趣;画板画图,增强动手操作意识,直观形象从而引入椭圆定义,进而研究椭圆标准方程。

    2、新课呈现:

    学生通过观看文件、动手操作,然后自己总结椭圆定义,符合从感性上升为理性的认知规律,而且提升了抽象概括的能力。然后,进行推导椭圆的标准方程,培养运算能力,进而探讨标准方程的特点。教师作为热烈讨论的平等氛围中的引导者,鼓励学生大胆探究、勇于创新,积极谈论和参与体验,培养严谨的逻辑思维,抽象概括的能力,渗透数学美学教育,掌握数形结合的重要数学思想,最后的几个探究性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敢于探究,转变学习方式。

    3、巩固应用

    根据定义及其标准方程,设计三组九道练习题,引导学生联系、思考、讨论、反馈、矫正,增强运用能力。

    4、继续探究:

    (1)观察椭圆形状,不同原因在哪里;

    (2)改变绳长或变换焦点位置再画椭圆,发现关系;

    (3)用几何画板交流画图,观察形状变化;

    (4)如何描述形状变化?

    引导学生探究欲望,开展研究性学习。

    四、评价说明:

    本节课的学生评价坚持形成性评价和阶段性评价相结合的原则。

    (一)形成性评价:从操作能力、概括能力、学习兴趣、交流合作、情绪情感方面对学习效果进行过程评价。对出现问题的学生,教师指出其可取之处并耐心引导,这样有助于培养他们勇于面对挫折,持之以恒地科学探索精神;当学生做的精彩有创新,教师给予学生充分的鼓励,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创造的潜能,提高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阶段性评价:从单元测试、期中测试等方面对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进行测试。评价结果以每次测试成绩和学生平时的综合表现为依据。同时要进行学生的自我评价以及教师对行动的综合性评价。

    (三)教师自我反思评价:本课充分体现了“一个为本,四个调整”的新课程理念。

    五、说课总结:

    这节课使用计算机网络技术,展现知识的发生过程,是学生始终处于问题探索研究状态之中,激情引趣。注重数学科学研究方法的掌握,是研究性教学的一次有益尝试。有利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究,有利于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第一册函数【荐】


    各位领导老师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函数的近代定义也就是函数的第一课时内容。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在中学数学的始终,概念是数学的基础,概念性强是函数理论的一个显著特点,只有对概念作到深刻理解,才能正确灵活地加以应用。本课中学生对函数概念理解的程度会直接影响数学其它知识的学习,所以函数的第一课时非常的重要。

    2、教学目标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目标:

    (1)教学知识目标:了解对应和映射概念、理解函数的近代定义、函数三要素,以及对函数抽象符号的理解。

    (2)能力训练目标:通过教学培养学生的抽象概括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3)德育渗透目标:使学生懂得一切事物都是在不断变化、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教学目标确立的依据:

    函数是数学中最主要的概念之一,而函数概念贯穿整个中学数学,如:数、式、方程、函数、排列组合、数列极限等都是以函数为中心的代数。加强函数教学可帮助学生学好其他的数学内容。而掌握好函数的概念是学好函数的基石。

    3、教学重点难点及确立的依据:

    教学重点:映射的概念,函数的近代概念、函数的三要素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教学难点:映射的概念,函数近代概念,及函数符号的理解。

    重点难点确立的依据:

    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抽象性都比较强,要求学生的理性认识的能力也比较高,对于刚刚升入高中不久的学生来说不易理解。而且由于函数在高考中可以以低、中、高挡题出现,所以近年来高考有一种“函数热”的趋势,所以本节的重点难点必然落在映射的概念和函数的近代定义及函数符号的理解与运用上。

    二、教材的处理:

    将映射的定义及类比手法的运用作为本课突破难点的关键。函数的定义,是以集合、映射的观点给出,这与初中教材变量值与对应观点给出不一样了,从而给本身就很抽象的函数概念的理解带来更大的困难。为解决这难点,主要是从实际出发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与参与意识,运用引导对比的手法,启发引导学生进行有目的的反复比较几个概念的异同,使学生真正对函数的概念有很准确的认识。

    三、教学方法和学法

    教学方法:讲授为主,学生自主预习为辅。

    依据是:因为以新的观点认识函数概念及函数符号与运用时,更重要的是必须给学生讲清楚概念及注意事项,并通过师生的共同讨论来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这样才能使函数的概念及符号的运用在学生的思想和知识结构中打上深刻的烙印,为学生能学好后面的知识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法:

    四、教学程序

    一、课程导入

    通过举以下一个通俗的例子引出通过某个对应法则可以将两个非空集合联系在一起。

    例1:把高一(12)班和高一(11)全体同学分别看成是两个集合,问,通过“找好朋友”这个对应法则是否能将这两个集合的某些元素联系在一起?

    二.新课讲授:

    (1)接着再通过幻灯片给出六组学生熟悉的数集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总结归纳它们的共同性质(一对一,多对一),进而给出映射的概念,表示符号f:A→B,及原像和像的定义。强调指出非空集合A到非空集合B的映射包括三部分即非空集合A、B和A到B的对应法则f。进一步引导学生总结判断一个从A到B的对应是否为映射的关键是看A中的任意一个元素通过对应法则f在B中是否有唯一确定的元素与之对应。

    (2)巩固练习课本52页第八题。

    此练习能让学生更深刻的认识到映射可以“一对多,多对一”但不能是“一对多”。

    例1.给出学生初中学过的函数的传统定义和几个简单的一次、二次函数,通过画图表示这些函数的对应关系,引导学生发现它们是特殊的映射进而给出函数的近代定义(设A、B是两个非空集合,如果按照某种对应法则f,使得A中的任何一个元素在集合B中都有唯一的元素与之对应则这样的对应叫做集合A到集合B的映射,它包括非空集合A和B以及从A到B的对应法则f),并说明把函f:A→B记为y=f(x),其中自变量x的取值范围A叫做函数的定义域,与x的值相对应的y(或f(x))值叫做函数值,函数值的集合{f(x):x∈A}叫做函数的值域。

    并把函数的近代定义与映射定义比较使学生认识到函数与映射的区别与联系。(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再以让学生判断的方式给出以下关于函数近代定义的注意事项:

    2.函数是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

    3.f表示对应关系,在不同的函数中f的具体含义不一样。

    4.f(x)是一个符号,不表示f与x的乘积,而表示x经过f作用后的结果。

    5.集合A中的数的任意性,集合B中数的唯一性。

    6.“f:A→B”表示一个函数有三要素:法则f(是核心),定义域A(要优先),值域C(上函数值的集合且C∈B)。

    三.讲解例题

    例1.问y=1(x∈A)是不是函数?

    解:y=1可以化为y=0*X+1

    画图可以知道从x的取值范围到y的取值范围的对应是“多对一”是从非空数集到非空数集的映射,所以它是函数。

    [注]:引导学生从集合,映射的观点认识函数的定义。

    四.课时小结:

    1.映射的定义。

    2.函数的近代定义。

    3.函数的三要素及符号的正确理解和应用。

    4.函数近代定义的五大注意点。

    五.课后作业及板书设计

    书本P51习题2.1的1、2写在书上3、4、5上交。

    预习函数三要素的定义域,并能求简单函数的定义域。

    函数(一)

    一、映射:2.函数近代定义:例题练习

    二、函数的定义[注]1—5

    1.函数传统定义三、作业:

    第一册数列


    3.1.1数列教学目标1.理解数列概念,了解数列和函数之间的关系2.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并会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3.对于比较简单的数列,会根据其前几项写出它的个通项公式4.提高观察、抽象的能力.教学重点1.理解数列概念;2.用通项公式写出数列的任意一项.教学难点根据一些数列的前几项抽象、归纳数列的通项公式.教学方法发现式教学法教具准备投影片l张(内容见下页)教学过程(1)复习回顾师:在前面第二章中我们一起学习了有关映射与函数的知识,现在我们再来回顾一下函数的定义.生:(齐声回答函数定义).师:函数定义(板书)如果A、B都是非空擞集,那么A到B的映射就叫做A到B的函数,记作:,其中(Ⅱ)讲授新课师:在学习第二章的基础上,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三章数列有关知识,首先我们来看一些例子。(放投影片)4,5,6,7,8,9,10.①②1,0.1,0.01,0.001,0.0001….③1,1.4,1.41,1.41,4,….④-1,1,-1,1,-1,1,….⑤2,2,2,2,2,师:观察这些例子,看它们有何共同特点?(启发学生发现数列定义)生:归纳、总结上述例子共同特点:1.均是一列数;2.有一定次序师:引出数列及有关定义一、定义1.数列:按一定次序排列的一列数叫做数列;2.项:数列中的每一个数都叫做这个数列的项。各项依次叫做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第2项,…,第n项…。如:上述例子均是数列,其中例①:“4”是这个数列的第1项(或首项)“9”是这个数列的第6项。3.数列的一般形式:,或简记为,其中是数列的第n项生:综合上述例子,理解数列及项定义如:例②中,这是一个数列,它的首项是“1”,“”是这个数列的第“3”项,等等。师:下面我们再来看这些数列的每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是否有一定的对应关系?这一关系可否用一个公式表示?(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数列与项的定义,从而发现数列的通项公式)对于上面的数列②,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有这样的对应关系:项↓↓↓↓↓序号12345师:看来,这个数的第一项与这一项的序号可用一个公式:来表示其对应关系即:只要依次用1,2,3…代替公式中的n,就可以求出该数列相应的各项生:结合上述其他例子,练习找其对应关系如:数列①:=n+3(1≤n≤7)数列③:≥1)数列⑤:n≥1)4.通项公式:如果数列的第n项与n之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师:从映射、函数的观点来看,数列也可以看作是一个定义域为正整数集N+(或它的有限子集的函数,当自变量从小到大依次取值时对应的一列函数值,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相应函数的解析式。师:对于函数,我们可以根据其函数解析式画出其对应图象。看来,数列也可根据其通项公式来函出其对应图象,下面同学们练习画数列①②的图象。生:根据扭注通项公式画出数列①,②的图象,并总结其特点。图3—1特点:它们都是一群弧立的点5.有穷数列:项数有限的数列6.无穷数列:项数无限的数列二、例题讲解例1:根据下面数列的通项公式,写出前5项:(1)师:由通项公式定义可知,只要将通项公式中n依次取1,2,3,4,5,即可得到数列的前5项。解:(1)(2)例2:写出下面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使它的前4项分别是下列各数:(1)1,3,5,7;(2)(3)分析:(1)项1=2×1-13=2×2-15=2×3-17=2×4-1↓↓↓↓序号1234∴;(2)序号:1234↓↓↓↓项分母:2=1+13=2+14=3+15=4+1↓↓↓↓项分子:22-132-142-152-1∴;(3)序号‖‖‖‖∴(Ⅲ)课堂练习生:思考课本P112练习1,2,3,4师:[提问]练习3,4,并根据学生回答评析生:板演练习1,2(Ⅳ)课时小结师:对于本节内容应着重掌握数列及有关定义,会根据通项公式求其任意一项,并会根据数列的前n项求一些简单数列的通项公式。(V)课后作业一、课本P114习题3.11,2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2~P13预习提纲:①什么叫数列的递推公式?②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有什么异同点?板书设计课题一、定义1.数列2.项3.一般形式4.通项公式5.有穷数列6.无穷数列二、例题讲解例1例2函数定义教学后记§3.1.2数列教学目标1.了解数列的递推公式,明确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异同2.会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3.培养学生推理能力.教学重点根据数列的递推公式写出数列的前几项教学难点理解递推公式与通项公式的关系教学方法启发引导法教具准备投影片1张(内容见下页)教学过程(I)复习回顾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数列及有关定义,下面先来回顾一下上节课所学的主要内容.师:[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主要内容?生:[回答]数列、项、表示形式、通项公式、数列分类等等.(Ⅱ)讲授新课师:我们所学知识都来源于实践,最后还要应用于生活。用其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下面同学们来看此图:钢管堆放示意图(投影片).生:观察图片,寻其规律,建立数学模型.模型一:自上而下:第1层钢管数为4;即:14=1+3第2层钢管数为5;即:25=2+3第3层钢管数为6;即:36=3+3第4层钢管数为7;即:47=4+3第5层钢管数为8;即:58=5+3第6层钢管数为9;即:69=6+3第7层钢管数为10;即:710=7+3若用表示钢管数,n表示层数,则可得出每一层的钢管数为一数列,且≤n≤7)师:同学们运用每一层的钢筋数与其层数之间的对应规律建立了数列模型,这完全正确,运用这一关系,会很快捷地求出每一层的钢管数。这会给我们的统计与计算带来很多方便。师:同学们再来看此图片,是否还有其他规律可循?(启发学生寻找规律2,建立模型二)生:自上而下每一层的钢管数都比上一层钢管数多1。即依此类推:(2≤n≤7)师:对于上述所求关系,若知其第1项,即可求出其他项,看来,这一关系也较为重要。一、定义:递推公式:如果已知数列的第1项(或前几项),且任一项与它的前一项(或前n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说明:递推公式也是给出数列的一种方法。二、例题讲解例1:已知数列的第1项是1,以后的各项由公式给出,写出这个数列的前5项。分析:题中已给出的第1项即递推公式:解:据题意可知:例2:已知数列中,≥3)试写出数列的前4项解:由已知得(Ⅲ)课堂练习生:课本P113练习1,2,3(书面练习)(板演练习1.写出下面各数列的前4项,根据前4项写出该数列的一个通项公式。(1)≥2)(2)≥3)师:给出答案,结合学生所做进行评析。(Ⅳ)课时小结师:这节课我们主要学习了数列的另一种给出方法,即递推公式及其用法,课后注意理解。注意它与通项公式的区别在于:1.通项公式反映的是项与项数之间的关系,而递推公式反映的是相邻两项(或n项)之间的关系。2.对于通项公式,只要将公式中的n依次取胜,2,3…即可得到相应的项。而递推公式则要已知首项(或前n项),才可求得其他的项。(V)课后作业一、课本P114习题3.13,4二、1.预习内容:课本P114—P1163.预习提纲:①什么是等差数列?②等差数列通项公式的求法?板书设计课题一、定义1.递推公式:三、例题讲解例1例2小结:通项公式与递推公式区别教学后记

    【第一章集合与简易逻辑1】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