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经典初中教案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
  • 经典初中教案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

    发表时间:2022-03-28

    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

    我相信初中教师都接触过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初中老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自己的初中教案如何写呢?为了帮助大家,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经典初中教案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第五章第二节

    教学目标

    1.知识方面:

    (1)识记消化道的组成和消化酶的作用。

    (2)理解牙齿的结构、功能和保健,胃和肠的结构特点以及各种消化腺的位置和功能。

    (3)理解蛋白质、糖类和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理解营养物质被消化道吸收的内容。

    (4)初步学会用放大镜观察猪(或羊、鸡)的小肠绒毛;学会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

    2.能力方面:

    通过学习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以及科研能力。

    3.思想情感方面:

    (1)通过学习,向学生渗透形态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培养学生热爱生命,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为今后工作和学习拥有良好的身体素质打下基础。

    (3)通过探究实验,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素质。

    重点难点

    1.胃、肠的结构特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是本节的重点。因为:对胃、肠的结构学生缺少感性认识,讲清胃、肠的结构特点为以后讲述胃、肠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相似,只讲胃壁的结构,以点代面,可以使学生对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有一个概括性的认识。

    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概念比较抽象,因为组成消化道的各个器官,基本上都进行消化和吸收,所以消化和吸收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学生难于理解。

    2.(1)小肠的结构特点与其功能的关系。(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是本节的难点。因为:①小肠的结构特点既是本节的重点也是难点,学生不清楚小肠绒毛的位置和结构与小肠劲膜的环形皱壁之间的关系,对小肠绒毛的结构特点的位置层次性搞不清楚,所以,学生理解了小肠的结构特点,有利于理解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②食物的化学性消化这部分内容,由于学生还没有学过化学,理解起来较困难,所以要通过实验加深理解。

    教具准备

    消化系统模式图(挂图、投影片、大屏幕投影);牙齿的结构(挂图、模型);胃壁的结构(挂图、模型);观察小肠绒毛的材料用具;小肠内表面的皱疑和小肠绒毛示意图(挂图、大屏幕);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材料用具;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的吸收部位示意图的课件。

    课时安排4课时

    第一课时教学过程

    1.导言的设计

    本节课可以就上节课的关于绿色食品的话题展开讨论或演讲。我们每天所吃的粮食、蔬菜、肉和蛋等食物,必须通过消化系统的消化才能被吸收,从而导入课题。

    课前进行“生物学三分钟演讲”应该遵循以下要求:

    ①必须选取与生物学相关的内容,提倡与教学内容相关,但与教材内容无直接关系的也可,一次一个主题。

    ②素材要经过摘编整理,语言简洁扼要,通俗易懂,富有趣味性。

    ③演讲时姿态大方、声音洪亮、语速适中。

    ④演讲稿字迹工整,图文并茂。讲完后交老师存档,期末进行评比总结。

    ⑤每堂课前由生物科代表负责指定同学准备,演讲时间在三分钟以内。

    通过演讲活跃了课堂气氛,培养了学生获取信息的能力,开阔了视野,激发了学生学习生物学的兴趣。

    2.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的教学

    ①对于消化系统的组成,教师可以让学生将课本中的插图和消化系统组成表对照着进行自学,特别应注意位置的前后顺序,按照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记忆。还可以运用消化系统的挂图、模型或多媒体大屏幕,结合学生自身进行教学,使学生了解消化系统的组成器官和主要器官在人体内的自然位置。学生对消化腺容易忽视,因此教师应该利用模型(大屏幕)指出它们在人体内的位置、分泌哪种消化液,消化液的作用在以后的实验课中加以理解。

    ②学生自学完消化系统的组成,通过游戏检查学生的自学效果:

    a.按序排队:请十三名同学分别戴上写有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大肠、肛门、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等字样的标签,按消化道各器官的次序排队,消化腺与消化道的关系,以手搭肩示意,看哪些同学反应快,知识掌握的准确,可以进行两组。

    b.找朋友:消化腺及其分泌的消化液一一对应。准备两组头套,一组写有:唾液腺、胃腺、肝脏、胰腺、肠腺,另一组写有:唾液、胃液、胆汁、胰液、小肠液。十名同学分两组分别让消化腺和消化液找到自己的朋友。通过游戏表演,减轻了学生的学习心理压力,使知识掌握更轻松更深刻,做到寓教于乐。

    ③口腔部分的教学,学生对照课本上的彩图,记清牙齿的结构,然后教师通过观察牙齿的模型了解学生的掌握程度,特别要弄清楚牙本质和牙骨质的位置以及釉质和牙龈的位置,这是学生经常容易混淆的地方。人的一生有两套牙:乳牙(20个)和恒牙(32个),再有一点需指出的是,牙齿不是骨,是一种结缔组织。关于牙齿的卫生保健,教师要调查一下班级患龋齿病的人数,请学生说说患龋齿病的感受,是如何得的龋齿;其发病原因与不良的卫生习惯、个人体质、营养情况等有关,导致酸腐蚀牙齿,特别是釉质受酸的腐蚀而变软、变色,形成龋洞。教育学生如何保护自己的牙齿,保护牙齿对身体健康有什么重要意义。

    ④在讲述胃的位置、形状、结构和主要功能时,胃壁的结构是教学的重点。胃壁的结构与胃的功能有着密切的关系。教师应该利用胃壁的结构挂图或模型,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分层展示胃壁的四层结构,着重指出胃腺由胃黏膜上皮凹陷而成的,这有助于以后为讲述胃有一定的消化作用奠定基础。讲清胃壁的结构很重要,因为除口腔外各段消化道壁的结构与胃壁的结构基本上相似。

    最后,调查学生中得胃病的人数。讨论胃病是怎样得的?

    课后查找资料:关爱肥胖学生,使他们树立自信心,谈谈如何节食。哪种减肥方法更好?为下一节演讲做准备。

    第二课时

    1.导言的设计

    通过演讲:谈谈节食。教师进行点评:什么样的人需要节食?青少年在生长发育时期不需要节食,但要注意科学的饮食习惯和合理膳食。但是青少年中一些肥胖的学生却十分有必要进行节食,必须坚持科学的饮食和坚持锻炼才能达到节食的目的。那么营养物质是主要通过哪个消化器官进行吸收的呢?导入课题——小肠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场所。

    2.关于小肠内容的教学

    ①首先是小肠的位置和长度,教师可以出示消化系统的挂图(大屏幕)或人体解剖模型,让学生形象地看到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②小肠的结构特点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教学难点。小肠壁的结构与胃壁相似,小肠黏膜的表面,有很多环形的皱襞,教师课前为学生准备好洗干净的一段动物小肠,纵向剪开,露出小肠的内表面,注意小肠内外表面的对比,使学生更清楚地看到小肠内表面的环形皱壁,同时注意把小肠放在盛水的培养皿或试管中,使小肠绒毛漂浮在水中,再用放大镜观察小肠绒毛,用手指在轴膜表面左右抚摸,会有什么感觉?使学生看到、摸到小肠绒毛,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提出问题:小肠内表面有许多绒毛状的突起,这种结构对于营养物质的吸收有什么意义呢?由学生试着分析:在教师的启发和点拨下,学生分析出小肠内表面具有的皱襞和小肠绒毛,可以大大地增加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的面积。

    观察小肠绒毛实验成败的关键有4条:①小肠必须新鲜。②小肠内壁必须洗干净。③放大镜的倍数要大一些。④把小肠内外表面都放在清水中。

    最后通过大屏幕(挂图)展示出一段小肠,先展现小肠内表面皱襞,然后展现皱襞上一个小肠绒毛,讲清楚小肠绒毛的结构,那么小肠绒毛是怎样吸收营养物质的呢?吸收途径用课件展示其动态过程:营养物质→绒毛壁→小肠绒毛的毛细血管→静脉→血液。甘油、脂肪酸→绒毛壁→毛细淋巴管→淋巴管→静脉→血液。

    要注意肠腺的位置,学生往往容易忽视,通过挂图(大屏幕)展示肠腺开口于相邻的两个小肠绒毛之间。

    师生共同总结小肠的结构特点;总面积大(长度、有皱襞、有小肠绒毛、小肠绒毛壁薄)。说明小肠的这种结构特点有利于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进而指出结构与功能是相适应的。

    3.关于大肠部分的教学

    教师可以结合挂图进行讲述,重点介绍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同时介绍如何预防阑尾炎?便秘是怎样形成的?有什么危害?教育学生养成定时大便的习惯。

    第三课时

    1.引言: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疑引入。如:为什么我们吃的馒头、米饭越嚼越甜?我们吃进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这是为什么?问题提出后会马上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其求知欲。使之既能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又能引出课题。在引言中还应该为下面的学习做好铺垫。如让学生回忆淀粉的特性。目的是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科学的实验方法,指导他们今后的学习。

    (2)关于《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方法步骤:

    ①制备淀粉糊。

    为了节省时间,此步骤可在课前由教师完成,或由学生代表完成。方法是:

    a.可用书中的方案。必须向学生讲清楚,浆糊“冷却后待用”的道理;

    b.也可向学生提出为什么要“冷却”?引起学生思考,利用自己设计的表格所示方法,验证并回答问题。

    ②取唾液。

    除了书中介绍的取唾液的方法外,下面两种方法大家可借鉴:

    a.先漱口后;取唾液者口含半口蒸馏水1~2min,然后吐入一个干净的小烧杯中待用。

    b.漱口后,口含消过毒的脱指棉,待脱脂棉湿透后取出(用镊子,不能用手)。再用镊子将其中的唾液收集到小烧杯中,再加入10倍的蒸馏水稀释后待用。因为酶具有高效性,稀释后的唾液不会影响实验效果。

    ③将浆糊注入试管。

    要规范学生的操作,向编号后的两支试管中注入浆糊时,要沿试管壁缓缓倒入,以免溅出,污染操作台。

    ④分别注入清水和唾液。

    要求学生正确、规范使用吸管。加清水、唾液后要轻轻振荡,使液体均匀混合。并且要弄清楚哪支试管中注入的是唾液,哪支试管中注入的是清水,以便正确地分析实验结果。

    ⑤两支试管在37℃水中恒温。

    没有水浴箱的学校,要注意督促学生随时观察温度计的变化,及时填水保持37℃的恒温;同时要注意让两支试管下半部(含有液体的部位)都浸到温水中,这样才能使试管中的液体均匀受热。更要控制好时间,不能提前取出。在学生等待的过程中要向学生解释,试管要在水浴中放置10min的原因。同时也解释了吃进的食物过一段时间就不见了的原因。

    ③加碘液,观察,分析实验现象,讨论后得出结论。

    为什么装清水的试管变蓝,而装有唾液的试管没变?为什么两支试管必须冷却后再滴加碘液?唾液起到了什么作用?为什么?上述问题可以组织实验小组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教师注意问题的提出,应该在该实验步骤进行前提出,使学生有的放矢地观察现象,动脑分析问题。最后组织学生进行讨论,归纳得出结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淀粉是在唾液淀粉酶的作用下被消化的。

    本实验不仅可以观察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内容稍加补充又可说明酶的催化作用需要适宜的温度。

    第四课时

    1.导言的设计

    ①知识回顾:小肠有哪些结构特点与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物质相适应?小肠不是消化和吸收的惟一场所,消化道的其他器官也可以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食物中的蛋白质、淀粉和脂肪不溶于水,必须在消化道内变成简单的能溶于水的营养物质,才能被消化道壁吸收,从而导出食物的消化和吸收。

    ②请学生回忆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的探究性实验的现象,并分析实验结论: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麦芽糖,说明唾液淀粉酶对淀粉有消化作用。同时引导学生学习这种实验方法,把发生在口腔内的化学性的生理变化拿到实验室中完成,并用学生自己的唾液,自己做实验而且看到非常明显的变化,很有说服力。学生学习了这种实验方法,有助于在今后的学习和科研中受到启发,达到知识的迁移,培养了学生的科学素质,这种科学思想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分析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给出消化的概念,再说明什么是化学性消化,最后给出物理性消化的概念。

    2.对于三种物质的消化,建议按照下列的程序进行

    消化器官→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

    口腔→唾液腺→唾液→唾液淀粉酶

    ……

    3.关于蛋白质的消化

    教师课前把瘦肉放在盛有胃蛋白酶和胰蛋白酶的培养皿里,大约经过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瘦肉逐渐被分解,变成冻状,效果非常明显。然后讲述蛋白质的消化是从胃里开始的,在胃液的作用下进行初步消化,然后进入小肠。小肠里的胰液和小肠液中也含有能消化蛋白质的酶,在这些消化酶的作用下,进入小肠的蛋白质被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可能有的学生会问:生物是由蛋白质组成的,为什么胃液中的盐酸和蛋白酶不会破坏胃壁本身的细胞?教师可以解答是由于胃黏膜可分泌动液,使胃表面被动液覆盖,从而起到保护作用。但如果分泌失常,致使黏液分泌不足,胃壁受胃液的侵蚀,会导致胃溃疡。

    4.关于脂肪的消化

    教师可以演示胆汁的乳化作用实验:

    第一种方法:

    ①取两个试管,分别编为1号和2号,然后各注入2mL的清水。

    ②向1、2号试管内分别滴入清水和植物油。

    向1号试管里滴入清水2滴,向2号试管滴入植物油2滴,然后振荡试管。

    ③向1、2号试管内分别加入胆汁2mL,振荡。

    ④观察现象。

    第二种方法:

    ①向1、2号试管分别注入1mL植物油。

    ②向1号试管注入1mL清水,2号试管注入1mL胆汁,分别振荡。

    ③观察现象。

    通过观察,发现胆汁把脂肪变成微小的颗粒,这就是胆汁的乳化作用。从而增加了脂肪与消化酶的接触面积,有利于脂肪的消化。

    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三种有机物的化学性消化过程。

    5.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可以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通过以上几种物质的消化,运用范例教学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用下列食物中三大有机物在消化道内的消化曲线,请学生分别分析三种有机物的消化。

    ①A、B、C分别是哪种消化曲线?

    ②三种物质经消化后含量最多的是哪一种?

    ③没有消化作用的是哪一段?

    ④三种物质必须到达哪一段才能分解成可以吸收的成分?

    ⑤消化食物的主要部分是哪一段?

    通过曲线的分析,有助于学生对食物的消化的理解和记忆,起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6.关于营养物质的吸收的教学

    教师可以制作动态课件展示营养物质的吸收。分别用各种符号表示水、无机盐、葡萄糖、维生素、氨基酸、甘油、脂肪酸,通过动态过程表示这些营养物质分别被胃、小肠、大肠吸收的过程,然后总结归纳出吸收的概念。教师也可以用图和文字相配合的方式进行教学,在黑板上画出胃、小肠和大肠的示意图,在图的一定部位,注上可以被吸收的营养物质的名称。这样可以把一个抽象的生理过程处理得略为形象一些,便于学生理解。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被小肠绒毛上皮细胞吸收后的去向,可以在讲述小肠绒毛的结构后进行讲述,在此可以再复习一下。

    讨论:人体在宇宙空间站失重时或人体倒立时,仍可吞食固态食物,并迫使食物违抗地心引力而进入胃内,试说明其原因。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吸收的概念

    2、知道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

    3、知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4、了解人体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利用

    能力目标

    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第四章血液循环》、《第六章呼吸》及《第八章新陈代谢》都有一定的联系。关于“吸收”建议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吸收;第二、吸收的部位,特别是吸收的主器官——肠;第三、不同营养成分的吸收途径。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建议让学生自己阅读后讨论得出营养物质的三个主要作用: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教学重点: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难点:

    1、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要注意强调概念中循环系统的含义,包含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它们是进入淋巴的。

    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由于学生不具备化学知识,所以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建议此部分内容降低难度,只让学生大概了解其主要的用途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三节学习的内容--。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注意我们前一章学过的循环系统,包括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

    这些营养成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细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先看书,在来讨论归纳。第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第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第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思考:营养物质是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呢?为什么有些人过分肥胖?有些人过分瘦小?怎样衡量自己的营养是不是合理呢?

    板书:

    第三节

    一、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吸收的概念:

    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二)可吸收的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无机盐、维生素

    (三)吸收的部位:

    1、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

    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表面积大;

    (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四)吸收的途径:

    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维生素→血液

    脂肪酸、甘油→淋巴

    二、营养物质的利用:

    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

    3、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探究活动

    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尝试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分组评比。

    目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协作意识。

    要求:

    材料、制作方法不限,只要能表现出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即可。(能突出表面积大就行)

    经典初中教案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食物中种类及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食物中的种类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观看录像,总结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列表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小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概述人体必需的六大的来源、功能等,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其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储备的供能物质是脂肪;蛋白质也能供能;等量的糖、蛋白质、脂肪,供能最多的是脂肪(有可能可以加入脂肪燃烧放能可使水温升高的演示实验);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参与调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维生素;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参与细胞构成的最重要的物质是蛋白质。维生素几种主要的维生素的功能及缺乏症状不要混淆。整个教学中应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举学生熟悉的例子。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讲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有哪些;第二课时结合录像资料介绍对人体的作用。教学中建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讨论、汇报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直观材料--如录像,用简单的动画讲述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的作用的教学中应注意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对人体的作用

    2、几种供能物质

    3、探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实验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引入 :章:请学生看两组图片(实物投影),一组为饥饿的孩子,一组为肥胖的孩子。提问:这些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答:略)如果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依然得不到营养,他们会怎样?(学生答:略)我们需要哪些营养?怎样获得这些营养?怎样才算营养均衡……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在第五章解决的。

    引入 :节: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而我们获得营养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呢?

    请几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吃的早(午)餐,在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设计方案,相互评价、改进,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明确注意事项,实施实验。(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实验,部分实验可采用演示;每个实验在不同小组的实施方法也可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食物中的种类。

    课后作业 :收集有关介绍的作用的资料。

    板书设计 :

    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一、的种类

    1、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的种类:

    2课时:

    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这节课来学习这个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媒体素材中提供此内容),请大家注意思考:几种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分别从哪些食物中可以获得这些物质?

    学生看录像。

    看后总结归纳(可参考媒体素材中,PPt文件——),指导学生列表归纳。

    主要来源

    主要功能

    无机盐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A

    B1

    C

    D

    探究活动

    探究简易检测食物中的能量

    实验目的:

    通过检测食物中含有的能量,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与能量的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机物产生的能量对人体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和用具:花生种子一粒、解剖针、火柴、温度计、清水、试管、试管夹

    实验步骤:

    1、在试管中倒入10毫升自来水,然后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测温后将试管固定于铁架台上;

    2、用解剖针将花生种子穿起,然后用火柴将花生种子点燃。将点燃的花生种子置于试管下方,加热试管中的自来水;

    3、待花生种子快要燃尽时,再用温度计测量自来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

    4、计算两次测量的温度差。这个温差就是试管中自来水温度上升的数值。

    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

    实验结果:花生种子中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热能使自来水的温度升高

    实验结论:

    食物中的有机物(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营养物质的吸收利用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吸收的概念

    2、知道各种营养物质吸收的部位

    3、知道小肠是吸收的主要部位的原因(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4、了解人体对糖类、蛋白质、脂肪的利用

    能力目标

    在观察小肠绒毛的实验中,培养学生有序的观察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与《第四章血液循环》、《第六章呼吸》及《第八章新陈代谢》都有一定的联系。关于“吸收”建议明确三个问题:第一、什么是吸收;第二、吸收的部位,特别是吸收的主器官——肠;第三、不同营养成分的吸收途径。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建议让学生自己阅读后讨论得出营养物质的三个主要作用: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教学重点: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难点:

    1、小肠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授课1课时,关于吸收的概念可以从“细胞需要营养,而人体的营养是由消化系统摄取的,这些营养如何从消化系统到达肌体各部分的细胞呢?”这一问题的讨论引出。要注意强调概念中循环系统的含义,包含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关于吸收的主要器官是小肠,可由学生讨论得出,并通过观察小肠实物或利用录像让学生对小肠表面大,小肠绒毛壁薄,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等适于吸收的特点有较为直观的认识。

    关于吸收的过程是比较抽象的,建议先看录像《消化吸收》后半段,里面的动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这一过程,然后再归纳总结。其中脂肪酸和甘油的吸收途径是容易弄错的,因此要特别强调一下,它们是进入淋巴的。

    关于营养物质的利用,由于学生不具备化学知识,所以学习起来也比较困难,建议此部分内容降低难度,只让学生大概了解其主要的用途即可。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吸收的概念

    2、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

    3、营养物质的利用

    教学过程设计:

    引入 :

    问题:1、食物经过消化最终形成哪些物质?

    2、真正需要这些营养的是什么?

    这些在消化道中的营养成分怎样才能到达需要它们的每个细胞呢?细胞又如何利用它们呢?这就是我们要在第三节学习的内容--。

    营养物质只有进入循环系统,才能被运送到机体各部分需要它们的细胞处,这一过程就是"吸收"。注意我们前一章学过的循环系统,包括了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两部分。

    哪些物质能进入循环系统被吸收呢?食物中的蛋白质、脂肪和糖类在消化管内消化成小分子后被吸收,而食物中的水、无机盐和维生素,不经过消化,在消化道内直接被吸收。

    在消化道的哪些部分营养成分可以进入循环系统呢?那些部位得具备什么特点呢?先由学会讨论,再总结。(学生应该能想到:面积大,结构薄,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人体的各段消化道的吸收能力是不同的。口腔和食道几乎无吸收养分的能力,胃粘膜仅可吸收酒精和少量的水。这也就是喝酒伤胃的原因。大肠则可吸收少量的水、无机盐和部分维生素,因此营养物质主要是依靠小肠来吸收的。

    小肠为什么能完成这一主要功能呢?与其结构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通过前面的学习已经知道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其内表面有皱襞,因此具有相对大的表面积,其实小肠的表面积决不只是我们看到的那么大。环行皱壁的存在使小肠面积增大了三倍,而皱壁里还有些更微小的结构呢!

    实验:观察小肠绒毛或用录像取代。

    观察到小肠绒毛后,讨论小肠绒毛的存在对小肠的吸收功能有何意义?

    由于小肠绒毛的存在,使吸收面积增大了三十借。在小肠绒毛的柱状上皮细胞的向肠腔一侧,还有一些指状突起,叫微绒毛。由于微绒毛的存在,使面积比5~6米长的圆柱体面积增大了六百倍。小肠的表面积为200平方米,相当于一个排球场这一特点决定着小肠吸收的快,吸收量也多。

    此外,(利用挂图或书上的图)小肠绒毛中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绒毛壁和毛细血管壁都很薄,都只有一层上皮细胞构成。营养物质可渗入内部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并经循环输送至全身各处的细胞,用于全身的生命活动。

    营养物质的吸收途径是不同的,脂肪酸和甘油要进入毛细淋巴管。而其余营养成分进入毛细血管。

    这些营养成分被运输到身体各部分的细胞后,主要有哪些用途呢?请同学们先看书,在来讨论归纳。第一、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第二、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第三、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思考:营养物质是不是摄入的越多越好呢?为什么有些人过分肥胖?有些人过分瘦小?怎样衡量自己的营养是不是合理呢?

    板书:

    第三节

    一、营养物质的吸收

    (一)吸收的概念:

    营养物质经过消化道管壁进入循环系统(血液和淋巴)的过程

    (二)可吸收的物质:

    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甘油、水、无机盐、维生素

    (三)吸收的部位:

    1、吸收的主要部位--小肠

    小肠与吸收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1)表面积大;

    (2)小肠绒毛内有丰富的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

    (3)小肠绒毛壁、毛细血管壁和毛细淋巴管壁都很薄,只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

    (四)吸收的途径:

    葡萄糖、氨基酸、水、无机盐、维生素→血液

    脂肪酸、甘油→淋巴

    二、营养物质的利用:

    1、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

    2、为构建人体提供原材料;

    3、作为储备的能源物质。

    探究活动

    制作小肠结构模型

    尝试制作小肠结构模型,分组评比。

    目的: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发挥其主体性,培养创新精神和协作意识。

    要求:

    材料、制作方法不限,只要能表现出小肠适于吸收的结构特点即可。(能突出表面积大就行)

    经典初中教案消化吸收


    第二节一.教学目标:①描述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②概述食物的消化和营养物质的吸收过程;③运用实验法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并得出合理的结论;④尝试解读营养物质在消化道内被吸收的曲线图;⑤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说出小肠的结构与吸收功能相适应的特点。二.重点和难点:重点:①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②分析小肠的结构和功能难点: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三课时安排:2课时相适应的特点。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

    创设情境导入新课进行新课一、食物在消化系统中的变化1、消化系统的组成2、探究馒头在中腔中的变化提出问题制定并实施计划表达交流、得出结论3.消化的全过程二、营养物质的吸收(1)〈资料分析〉小肠的特点(2)〈进一步探究〉家畜小肠的内部结构三、小结、课后练习

    (1)学生回忆上节课所学的内容,思考并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2)小品表演,引起思索人的胖瘦与消化吸收的关系。观看画面、回答问题(1)思考,结合自己的体验回答口腔内与消化有关的结构和主要作用。(2)细嚼馒头,说出自己尝出什么味道?并思考为什么会尝出甜味?

    (3)根据提示,制定自己的探究计划。交流探究计划,实施探究计划(4)小组交流探究过程、结果和结论并分析。(5)提出改进意见(6)全班交流观察的现象、分析其原因和得出的结论。(7)概括消化的概念

    ①仔细观看,为完成“西瓜子历险记”作准备。②思考、回答问题。③观察实验现象并回答问题思考、回答,加深理解小肠是消化的主要器官。④设计表格,归纳总结,消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⑤展示自己设计的表格,并相互评价。

    阅读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理解小肠的特点与其功能的适应。用放大镜观察,加深理解小肠与功能相适应的特点。观察、理解小肠内表面的皱壁及绒毛的作用。

    课后完成

    (1)设问引起学生疑惑,激发学习欲望。(2)教师启发:引入新课演示消化系统组成的课件、提问(1)引出口腔中的消化,让学生体会进食时牙齿、舌、唾液的作用。(2)请学生嚼咀馒头,设问,引出馒头在口腔中发生的变化,引起学生进行探究。(3)媒体演示p30探究提示及参考方案。(4)教师巡回指导、答疑。(5)指导学生进一步完善探究计划。(6)鼓励、肯定学生的回答并补充。(7)引导学生归纳消化的概念①媒体演示消化的全过程②设问:胃病和肝炎对消化的影响及其保健。③演示p33的演示实验,提问:胆汁对脂肪的消化有什么作用?④插入练习p35第2题和p35技能训练。布置p35第1题⑤评价、肯定学生的设计引导学生分析p33的资料比较大肠、小肠的特点有何异同。指导学生观察猪小肠的特点。展示制作的小肠内表面的折叠模型。

    小结:小肠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

    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食物中种类及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食物中的种类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观看录像,总结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列表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小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概述人体必需的六大的来源、功能等,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其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储备的供能物质是脂肪;蛋白质也能供能;等量的糖、蛋白质、脂肪,供能最多的是脂肪(有可能可以加入脂肪燃烧放能可使水温升高的演示实验);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参与调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维生素;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参与细胞构成的最重要的物质是蛋白质。维生素几种主要的维生素的功能及缺乏症状不要混淆。整个教学中应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举学生熟悉的例子。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讲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有哪些;第二课时结合录像资料介绍对人体的作用。教学中建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讨论、汇报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直观材料--如录像,用简单的动画讲述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的作用的教学中应注意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对人体的作用

    2、几种供能物质

    3、探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实验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引入 :章:请学生看两组图片(实物投影),一组为饥饿的孩子,一组为肥胖的孩子。提问:这些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答:略)如果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依然得不到营养,他们会怎样?(学生答:略)我们需要哪些营养?怎样获得这些营养?怎样才算营养均衡……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在第五章解决的。

    引入 :节: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而我们获得营养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呢?

    请几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吃的早(午)餐,在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设计方案,相互评价、改进,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明确注意事项,实施实验。(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实验,部分实验可采用演示;每个实验在不同小组的实施方法也可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食物中的种类。

    课后作业 :收集有关介绍的作用的资料。

    板书设计 :

    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一、的种类

    1、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的种类:

    2课时:

    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这节课来学习这个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媒体素材中提供此内容),请大家注意思考:几种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分别从哪些食物中可以获得这些物质?

    学生看录像。

    看后总结归纳(可参考媒体素材中,PPt文件——),指导学生列表归纳。

    主要来源

    主要功能

    无机盐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A

    B1

    C

    D

    探究活动

    探究简易检测食物中的能量

    实验目的:

    通过检测食物中含有的能量,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与能量的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机物产生的能量对人体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和用具:花生种子一粒、解剖针、火柴、温度计、清水、试管、试管夹

    实验步骤:

    1、在试管中倒入10毫升自来水,然后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测温后将试管固定于铁架台上;

    2、用解剖针将花生种子穿起,然后用火柴将花生种子点燃。将点燃的花生种子置于试管下方,加热试管中的自来水;

    3、待花生种子快要燃尽时,再用温度计测量自来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

    4、计算两次测量的温度差。这个温差就是试管中自来水温度上升的数值。

    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

    实验结果:花生种子中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热能使自来水的温度升高

    实验结论:

    食物中的有机物(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学目标

    1、探究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

    2、举例说明人体需要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学重难点:探究食物中的主要营养物质。

    教学过程

    导言:人类的生存离不开食物,人类的各种食物均直接或间接来自环境中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新课:一、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人必须摄入一定量的食物,才能维持生命,才能进行各项生命活动,食物含有保证人体正常生活生长发育和完成各项生命活动需要的各种营养成分。

    探究:

    常见食物的营养成份

    目的:说出盒装食物的营养成份和生产原料。

    推荐器材:记录本、调查表、钢笔等。

    指导:1、每个学生针对自己经常食用的5种食物,提出有关营养成份的问题,并作出相关的假设。

    2、设计调查表。

    3、独立完成对5种盒装食物营养成分调查。

    教师建议:选择学校或家长附近的超市或食品商店阅读5种食物包装盒或包装袋,记录主要营养成分,生产原料等信息。

    教师讲述:食物多种多样,生产原料一般是动物、植物和微生物,一般都含有蛋白质、糖类、脂肪及维生素、无机盐、水和纤维素。

    蛋白质、糖类、脂肪它们既是人体的组成物质又是人体的供能物质。

    实验:食物中含有蛋白质、淀粉、脂肪

    目的:举例说明食物中含有质白质、淀粉、脂肪。

    器材:面粉、花生、小麦种子、烧杯、试管、滴管、碘液、白纸、匙子、纱布、单面刀片、镊子、清水等。

    教师指导:1、2人一组,取一匙面粉,加清水和成面团,用一叠成双层的纱布包住面团,将包着的面团放入盛有清水的烧杯中,轻轻揉挤,观察清水的变化。

    2、把用纱布包着的面团放在另一盛满清水的烧杯中继续揉挤,等到不再有白色物质从纱布里渗出来时,打开沙布团→黄白色的胶状物质。

    3、在揉挤的过程中,从纱布向清水渗出许多白色物质,是什么?是否是淀粉?如何验证。

    4、取烘干的花生、小麦,用单面刀片纵向切开,分别将种子的切面向着白纸,用大拇指挤住移开种子,观察白纸上出现的现象。

    学生讨论:不同的食物中含有的蛋白质、淀粉、脂肪一样多吗?

    教师讲述:蛋白质:是细胞的重要组成成分,每天要摄取足量多的蛋白质,人体才能维持正常的生长发育,组织更新的生命活动。

    瘦肉、鱼、蛋、豆、奶、含大量的蛋白质。

    糖:是细胞的主要成分,是主要的供能物质。

    含糖植物:小麦、水稻、玉米、高梁,甘薯,马铃薯、藕、甘蔗、甜菜。

    脂肪:能够为生命活动提供能量,可贮存猪肉、羊肉、蛋、大豆和花生。

    小结:

    本课重点学习:通过调查盒装或袋装食物营养成分、理解蛋白质、淀粉、脂肪是人类三大营养物质。

    食物的消化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消化的概念

    2、知道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

    3、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

    4、知道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5、能说出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明确三个问题:第一、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第三、食物消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

    2、事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小肠与消化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法建议:

    建议授课3课时:第1课时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第2课时学习消化食物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第3课时通过实验探讨食物消化的过程。

    关于“食物为什么需要消化”的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才能进一步被细胞利用。建议教师演示“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最好先让学会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再演示。

    在了解了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的基础上,很自然就会想到“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怎样才能转变为小分子物质呢?”引出——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可让学生看图自己说出。并结合自身实际指出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自然位置。关于牙齿的教学,可以利用模型简单介绍,建议把牙齿保健的内容放到第四节讲解,让学生先收集一些资料。关于胃的结构的教学,建议先利用挂图明确胃壁的四层结构,并指出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都与其相似;再结合录像或实物,让学生对胃壁内表面有皱褶,能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由于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所以在关于小肠的教学中应注意明确: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看出);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演示实物或看录像)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的时间相对长,消化更充分。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于大肠的教学,可结合挂图进行讲述,要让学生明确平时易混淆的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关系。关于消化腺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明确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见下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胃和小肠的结构特点,重在突出“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2、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难在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3、“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重在实验的设计、实验的现象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第二节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食物,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人体的加工才能被利用。那么营养物质为什么需要加工?要经过怎样的加工?又是由我们身体的哪些结构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呢?这就是我们在第二节要学习的内容。

    本课时内容引入 :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不是都能进入细胞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自己设计实验)

    在甲乙两个大烧杯内装入清水,玻璃管下端用玻璃纸(相当于细胞膜,也可以用鸡蛋的卵壳膜代替)包紧,玻璃管内是待透过细胞膜的溶液。甲装置里装的是淀粉液,乙装置里装的是葡萄糖溶液(课前准备好)。

    一段时间后,往烧杯和玻璃管内分别加几滴碘液来检验,可见到烧杯中的液体不变蓝,而玻璃管中的液体颜色变蓝了。

    再取乙装置中的玻璃管内和烧杯中的液体各取5毫升,分别放入A、B两试管中,再各加入5毫升本氏液后隔水加热来检验,可见到玻璃管中的溶液和烧杯中的溶液颜色都变成了砖红色。

    这个实验可以表明像葡萄糖那样的小分子物质是能透过细胞膜的,而淀粉那样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细胞膜。

    所以食物中那些淀粉、蛋白质、脂肪类的大分子物质必须要经过加工(这个加工的过程就是食物消化的过程),转变为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被人体所利用。这就是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

    补充:如本课时时间富裕,可将消化系统的组成提前到这节课学习。

    第123页

    营养物质相关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食物中种类及作用

    能力目标

    1、通过探究食物中的种类的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2、通过观看录像,总结的作用,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和列表归纳的能力。

    情感目标

    在小组实验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这一节概述人体必需的六大的来源、功能等,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为人体提供能量的有:糖类、蛋白质、脂肪;其中主要的供能物质是:糖类;储备的供能物质是脂肪;蛋白质也能供能;等量的糖、蛋白质、脂肪,供能最多的是脂肪(有可能可以加入脂肪燃烧放能可使水温升高的演示实验);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能参与调节生命活动的主要物质是:蛋白质和维生素;在人体必需的六大类中,参与细胞构成的最重要的物质是蛋白质。维生素几种主要的维生素的功能及缺乏症状不要混淆。整个教学中应注意紧密联系生活实际,多举学生熟悉的例子。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建议讲两课时。第一课时通过实验探究食物中有哪些;第二课时结合录像资料介绍对人体的作用。教学中建议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通过实验、讨论、汇报等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提供直观材料--如录像,用简单的动画讲述各种营养成分的作用,让学生更容易接受。通过实验、讨论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在的作用的教学中应注意总结。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对人体的作用

    2、几种供能物质

    3、探究食物中营养成分的实验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引入 :章:请学生看两组图片(实物投影),一组为饥饿的孩子,一组为肥胖的孩子。提问:这些孩子体态上的明显差异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学生答:略)如果那些骨瘦如柴的孩子依然得不到营养,他们会怎样?(学生答:略)我们需要哪些营养?怎样获得这些营养?怎样才算营养均衡……这些问题都是我们要在第五章解决的。

    引入 :节: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离不开,而我们获得营养的主要途径是摄取食物。那么食物究竟为我们提供了哪些呢?

    请几位学生介绍一下自己吃的早(午)餐,在这些食物中都含有哪些营养成分?请同学们依据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提出假设,并设计实验来证明。(学生讨论)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汇报交流设计方案,相互评价、改进,最终确定实验方案,明确注意事项,实施实验。(教师可根据本校学生的具体情况安排实验,部分实验可采用演示;每个实验在不同小组的实施方法也可不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在学生实验的基础上,归纳总结食物中的种类。

    课后作业 :收集有关介绍的作用的资料。

    板书设计 :

    第五章消化和吸收

    第一节

    一、的种类

    1、探究食物中的营养成分

    2、的种类:

    2课时:

    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认识到食物中的包括有机物和无机物,它们对人体究竟有什么作用呢?我们这节课来学习这个内容。

    首先请同学们先来看一段录像(媒体素材中提供此内容),请大家注意思考:几种物质分别有什么作用?我们分别从哪些食物中可以获得这些物质?

    学生看录像。

    看后总结归纳(可参考媒体素材中,PPt文件——),指导学生列表归纳。

    主要来源

    主要功能

    无机盐

    糖类

    蛋白质

    脂肪

    A

    B1

    C

    D

    探究活动

    探究简易检测食物中的能量

    实验目的:

    通过检测食物中含有的能量,了解食物中的有机物与能量的关系以及食物中有机物产生的能量对人体的重要性。

    实验材料和用具:花生种子一粒、解剖针、火柴、温度计、清水、试管、试管夹

    实验步骤:

    1、在试管中倒入10毫升自来水,然后用温度计测量试管中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测温后将试管固定于铁架台上;

    2、用解剖针将花生种子穿起,然后用火柴将花生种子点燃。将点燃的花生种子置于试管下方,加热试管中的自来水;

    3、待花生种子快要燃尽时,再用温度计测量自来水的温度,并作出记录。

    4、计算两次测量的温度差。这个温差就是试管中自来水温度上升的数值。

    步骤一步骤二步骤三

    实验结果:花生种子中的有机物分解释放出热能使自来水的温度升高

    实验结论:

    食物中的有机物(糖类、蛋白质和脂肪)能为人体提供能量,人体进行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必须从食物中获得。

    食物的消化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消化的概念

    2、知道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

    3、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

    4、知道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5、能说出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明确三个问题:第一、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第三、食物消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

    2、事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小肠与消化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法建议:

    建议授课3课时:第1课时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第2课时学习消化食物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第3课时通过实验探讨食物消化的过程。

    关于“食物为什么需要消化”的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才能进一步被细胞利用。建议教师演示“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最好先让学会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再演示。

    在了解了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的基础上,很自然就会想到“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怎样才能转变为小分子物质呢?”引出——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可让学生看图自己说出。并结合自身实际指出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自然位置。关于牙齿的教学,可以利用模型简单介绍,建议把牙齿保健的内容放到第四节讲解,让学生先收集一些资料。关于胃的结构的教学,建议先利用挂图明确胃壁的四层结构,并指出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都与其相似;再结合录像或实物,让学生对胃壁内表面有皱褶,能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由于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所以在关于小肠的教学中应注意明确: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看出);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演示实物或看录像)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的时间相对长,消化更充分。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于大肠的教学,可结合挂图进行讲述,要让学生明确平时易混淆的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关系。关于消化腺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明确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见下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胃和小肠的结构特点,重在突出“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2、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难在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3、“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重在实验的设计、实验的现象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第二节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食物,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人体的加工才能被利用。那么营养物质为什么需要加工?要经过怎样的加工?又是由我们身体的哪些结构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呢?这就是我们在第二节要学习的内容。

    本课时内容引入 :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不是都能进入细胞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自己设计实验)

    在甲乙两个大烧杯内装入清水,玻璃管下端用玻璃纸(相当于细胞膜,也可以用鸡蛋的卵壳膜代替)包紧,玻璃管内是待透过细胞膜的溶液。甲装置里装的是淀粉液,乙装置里装的是葡萄糖溶液(课前准备好)。

    一段时间后,往烧杯和玻璃管内分别加几滴碘液来检验,可见到烧杯中的液体不变蓝,而玻璃管中的液体颜色变蓝了。

    再取乙装置中的玻璃管内和烧杯中的液体各取5毫升,分别放入A、B两试管中,再各加入5毫升本氏液后隔水加热来检验,可见到玻璃管中的溶液和烧杯中的溶液颜色都变成了砖红色。

    这个实验可以表明像葡萄糖那样的小分子物质是能透过细胞膜的,而淀粉那样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细胞膜。

    所以食物中那些淀粉、蛋白质、脂肪类的大分子物质必须要经过加工(这个加工的过程就是食物消化的过程),转变为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被人体所利用。这就是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

    补充:如本课时时间富裕,可将消化系统的组成提前到这节课学习。

    教学设计示例

    第2课时:

    本课时内容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通常都是以很复杂的大分子形式存在于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须先经消化,由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后,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而这一切过程是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进行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让学生看消化系统挂图或模型,自己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1.消化道

    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肛门组成。

    (1)口腔:口腔内有舌和牙齿。

    ①牙齿: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可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

    A、结构:

    .牙根:牙槽里的部分。

    牙颈:稍细的部分,外包牙龈(口腔粘膜的一部分)。

    牙冠:表面覆盖着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

    B、功能:其中门齿可咬切食物,犬齿负责撕裂食物,臼齿负责研磨食物。

    C、其他:人的一生有两副牙。一是乳牙,20个;二是32个恒牙,28~32个。

    ②舌:是口腔中一块肌肉质的结构,主要的功能是搅拌食物、辅助吞咽,此外还与发音和辨别食物的味道有关。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道:

    食道位于咽与胃之间,长约25厘米,可以依靠肌肉的蠕动,将食物推入胃。

    (4)胃

    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胃壁的结构可以分为四层(借助挂图讲解),由内向外为: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胃壁的平滑肌十分发达,从而使胃的收缩强而有力。胃上端与食道相接的部分,称为pen门,胃下段与小肠相接,称为幽门。在幽门部的管壁内,有一圈特别发达括约肌,能控制食物通过。

    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并初步消化食物。不同食物在胃里的储存时间各不相同,混合性食物一般4~5小时。空腹时,胃壁肌肉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故每5小时左右进食一次。

    (5)小肠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大约有5~6米,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小肠起始部相当于十二手指并列的长度,故称十二指肠(结合挂图见讲解),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除了长度的原因,还有其它一些适应性特点,后面会学习到。

    (6)大肠

    大肠较小肠粗大,长度约1.5米,可分为盲肠,结肠与直肠三部分(利用挂图讲解)。

    在大肠的起始端(与小肠相连接处),有一向下突出的盲囊,称为盲肠,其盲端又有一指状的突起,即阑尾。盲肠和阑尾在人体都是退化的器官。大肠有一定的吸收功能。

    (7)肛门

    是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通道。

    2.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脏、肝脏、胃脏和肠腺。均可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

    (1)唾液腺

    有三对,分别是腮上腺、颌下腺、舌下腺,均有导管将所分泌的唾液输入口腔。成人每天分泌1~1.5升,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另外,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2)胃腺

    胃腺是胃壁粘膜内陷形成的,可以分泌胃液(主要由盐酸和胃蛋白酶构成),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

    肠腺是小肠粘膜中的微小腺体,分泌肠液,呈碱性,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成年人每日分泌肠液约1~3升。

    (4)胰腺

    位于胃的后方,是一条狭长而扁平的腺体,靠近胃与十二指肠。分泌的胰液,经胰管注入十二指肠。胰液呈碱性,含消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酶。

    (5)肝脏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膈肌之下,腹腔的上方偏右,成人肝脏重1.5千克。肝脏能分泌胆汁,呈碱性,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可帮助脂肪的乳化,使脂肪变成脂肪微粒。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均先运到胆囊中暂存,待有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引起胆囊的收缩,把胆汁挤压出来,经总胆管注入十二指肠总胆管的末端与胰管合并而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该处也有括约肌的控制,平时紧缩,在进食时才会舒张而打开,使胆汁和胰液经此流入小肠。

    另外,肝脏还能在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能解毒等等。

    板书:

    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

    (一)消化道

    (二)

    1、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1)口腔:牙齿咀嚼;舌搅拌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管:

    (4)胃:暂存食物,初步消化

    (5)小肠:长5~6米,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6)大肠:长1。5米,有一定吸收功能

    (7)肛门:排出食物残渣

    2、消化腺

    消化腺

    开口

    所分泌的消化液

    含有的消化酶

    唾液腺

    口腔

    唾液

    消化淀粉的酶

    胃腺

    胃腔

    胃液

    消化蛋白质的酶

    小肠腺

    小肠腔

    肠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肝脏

    小肠腔

    胆汁

    不含酶

    胰腺

    小肠腔

    胰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教学设计示例

    第3课时:

    本课时内容引入 :看录像(媒体素材中《消化和吸收》的片头),提出问题

    具体设计如下:

    1、利用“动画片”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课上首先让学生看一段动画片后回答问题——这段动画片讲述了我们前面学过的哪点知识?动画演示的是一个小男孩想把一个体积很大的家具搬进屋子,但搬不进去,他动了脑筋后将大家具拆成小件,就一件一件地搬进了屋子。这段动画形象地表明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只有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进入细胞即“食物为什么消化”的道理,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学习兴趣也开始萌动。随之提出:“‘拆’的过程在哪个结构中进行?”的问题,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消化系统”。此时唯一剩下的,也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呈现出来了:“‘拆’(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是怎样进行的呢?”学生的“胃口”被调动起来,兴趣高涨。

    2、利用已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做出假设。

    在明确了课题之后,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当天吃的早餐,再让学生将其归类:如面包、肉包子的皮儿、粥主要成分是淀粉;鸡蛋、牛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肉包子的陷儿、牛奶里含有脂肪。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课题: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淀粉、蛋白质、脂肪是怎样被消化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已有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假设。由于学生已有了“食物为什么消化”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的知识,做出假设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找几个小组汇报后,将学生所说的消化过程进行归纳:在牙齿咀嚼、胃肠蠕动的作用下,食物可以由较大的体积转变为较小的体积,但大分子物质仍然是大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物理性消化”;与此同时在口腔、胃、小肠里食物会与消化液混合,在酶的作用下,大分子的淀粉、蛋白质、脂肪会转变为小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学生是很容易想象的,而化学性消化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能看到人体内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吗?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设计实验模拟人体内发生的这个过程呢?”利用问句将这节课的重点指出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设计并完成体外实验模拟体内消化过程,解决问题。

    (1)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由于4人一个小组,要想在课上通过实验解决三种大分子物质的消化问题是很难实现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问题,10个小组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再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汇报效果会比较好。因此在参与小组讨论的时候我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学生根据自己小组成员的兴趣、能力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2)设计实验,初步定出设计方案:(可以参考阅读资料,或找老师帮助)

    对于大分子物质的检验方法学生了解的较少,多数学生只知道淀粉遇碘酒变蓝,因此给学生准备了一份书面的阅读材料,里面介绍了一些关于大分子物质的特性、检验及一些关于酶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选择利于自己工作的内容,再给予一定的加工,初步定出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选择性、能动性都得到了锻炼,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也许连指导者都算不上,就是学生中的一员。

    (3)交流设计方案,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不同的小组,就算研究的问题相同,实验设计思路也各有千秋,让一些小组起来汇报,由学生进行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教师再给予恰当的点拨,学生再次修改实验设计方案,让其趋于可行。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创造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4)进行实验(等待过程中预期实验结果)

    在学生确定了实验方案后,首先要自己选择实验用具。教师事先按研究的大分子物质不同准备了不同的实验材料及用具,与一种大分子物质相关的放在一个实验盘中,学生领取了实验盘后,要按自己的设计进行选择。学生的选择性、主动性得到了锻炼。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由学生自主操纵的,每一位组员都得到了适当的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真正从自己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肯定了自己的能力。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学生亲眼看到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了小分子物质,尽管没有进行检测,但已经可以说明一定问题,即:一定条件下,消化酶作用于大分子物质,使其分解为相应的小分子物质了。

    以上过程也可用较保守的方式讲解: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

    1.口腔内的消化:

    食物入口,首先要经牙齿咀嚼、切断、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触。口腔中的舌的味觉可避免吃下有害的物质,在咀嚼食物时,又可借助舌的运动,将食物与唾液拌和成食团,以便吞咽。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但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存在时间短,所以,只有部分淀粉变成麦芽糖。如果咀嚼时间长,你会发现人口的馒头和米饭变甜,就是这个原因。

    食物经咽吞下,食道受到食团的刺激,管壁的肌肉自上而下地扩张和收缩,交替活动,称为蠕动。将食团逐步向下推挤,推至食道下端,胃的括约肌舒张,食物进入胃。

    2.胃内的消化:

    食物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是否还能继续消化淀粉?不行,因为胃液是酸性的,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所以,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

    食团进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胄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食物在胃内停留数小时后,破消化为粥状的食糜。随胃的蠕动,进入小肠。

    3.小肠的消化

    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最完全的消化和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小肠蠕动,推动食糜前进,同时将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包括胆汁、胰液和肠液。而这些碱性的消化液也与食糜的酸性中和,发挥作用。

    进入小肠的食糜,含有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和多肽,经由胰蛋白酶的作用,将之分解为分子较小的多肽,然后在肽酶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产生氨基酸。

    胰淀粉酶接替唾液淀粉酶的未完成的工作,把尚未消化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进一步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葡萄糖。

    脂肪的消化,主要是靠胆汁的乳化作用。因为脂肪不溶于水,不易被水溶性的脂肪酶所分解,但胆汁可以乳化脂肪,使脂肪分散为许多小滴而散布于水中,加大酶的接触面积,在肠脂肪酶和胰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板书:

    三、过程

    (一)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胃肠蠕动

    化学性消化:

    或者是:三、过程:

    探究活动

    探究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

    [问题]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需要什么条件?

    [假设]胃蛋白酶需在酸性、温度为37℃环境条件下消化蛋白质

    [实验设计]

    (1)材料用具:鸡蛋;烧杯,试管,试管夹,滴管,量杯,玻璃杯,天平,角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玻棒,温度计,火柴,特种铅笔,石蕊试纸,开水,冰水(或冷水),浓盐酸,3%盐酸,10%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溶液,胃蛋白酶,食盐。

    (2)实验方法:通过进行对比实验,比较胃蛋白酶在37℃酸性环境和胃蛋白酶在37℃中性环境以及胃蛋白酶在高温和0℃环境下,消化蛋白质的情况。

    (3)预期:如蛋白酶确实需要37℃酸性环境,则该环境中的蛋白花与蛋白酶混合后就会消失,溶液就会变得透明,其它环境中的蛋白花溶液应该没有反应。

    (4)实验过程

    ①制作蛋白花。取一个鸡蛋,把蛋白倒入烧杯中,加入1克食盐和少许清水,用玻棒搅匀,然后注入150毫升80~90℃的热开水,冲成白色的蛋白花。

    ②制人造胃液。称取0.2克胃蛋白酶粉末,溶于100毫升的水中,再加入10毫升3%的盐酸,配制成人造胃液,贴上标签。(或者把新鲜的猪胃冲洗干净,切碎或用刀刮下粘膜放入广口瓶里,加入5毫升浓盐酸,即制成同样含有胃蛋白酶的胃液)。

    ③制中和胃液。取1份胃液,逐滴加入10%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边滴加边用石蕊试纸测定,直到制成中性的中和胃液。

    ④取4支试管,编号。先在每支试管中各加入少许等量的、已冷却的蛋白花,然后,在1号试管和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人造胃液。在2号试管里加入等量的中和胃液。在3号试管里加入等量的已煮沸的人造胃液。轻微摇荡4支试管,使各试管中溶液充分混合,成为混浊的蛋白花液。

    ⑤将1~3号试管放入盛有37℃~40℃温水的玻璃杯中(随时添加开水的方法,来维持杯中的水温)。把4号试管放入盛有冰水或冷水的玻璃杯中,经5~10钟后,取出4支试管,观察试管中溶液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实验结果

    1

    2

    3

    4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中和胃液

    蛋白花+等量煮沸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37℃

    37℃

    37℃

    0℃

    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状

    蛋白花没发生变化蛋白花没发生变化

    蛋白花没发生变化

    [实验结果]根据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

    ①第1号试管内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状。说明胃液中含有的蛋白酶在与人体正常体温接近的37℃左右的酸性环境里,能把蛋白质分解成溶解于水的多肽。

    ②第2号试管的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胃液不适于中性的环境;

    ③第3号试管内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胃蛋白酶经煮沸后已经被破坏了,失去了活性,不能消化蛋白质。

    ④第4号试管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温度过低,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影响了蛋白质的消化。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证明胃蛋白酶适合在酸性环境和37℃范围消化蛋白质

    食物的消化的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知道消化的概念

    2、知道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

    3、知道消化系统的组成及各器官的结构与功能,知道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

    4、知道物理性消化和化学性消化的概念

    5、能说出淀粉、蛋白质、脂肪的消化过程。

    能力目标

    1、通过观察消化系统的挂图或模型,培养学生对直观教具的观察能力。

    2、通过对“唾液淀粉酶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的设计、观察、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设计实验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观察对比实验,体验严肃、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对实验结果的分析,承认事物的现象和本质的辨证关系。

    教学建议

    知识体系图解:

    教材分析:

    教材分析:

    本节教学在《消化吸收》一章中占有重要地位,应明确三个问题:第一、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第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第三、食物消化的过程。

    教学重点:

    1、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

    2、事物的消化过程

    教学难点:

    1、小肠与消化相适应的结构特点

    2、食物的化学性消化

    教法建议:

    建议授课3课时:第1课时通过探究实验,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道理。第2课时学习消化食物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第3课时通过实验探讨食物消化的过程。

    关于“食物为什么需要消化”的教学主要是要让学生通过学习,了解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小分子物质才能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才能进一步被细胞利用。建议教师演示“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给学生直观的感性认识。最好先让学会通过讨论,自己设计实验,再演示。

    在了解了食物为什么要消化的基础上,很自然就会想到“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怎样才能转变为小分子物质呢?”引出——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关于消化系统的组成可让学生看图自己说出。并结合自身实际指出消化系统的主要器官及其自然位置。关于牙齿的教学,可以利用模型简单介绍,建议把牙齿保健的内容放到第四节讲解,让学生先收集一些资料。关于胃的结构的教学,建议先利用挂图明确胃壁的四层结构,并指出整个消化道壁的结构都与其相似;再结合录像或实物,让学生对胃壁内表面有皱褶,能增加消化、吸收的面积有一个感性认识。由于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所以在关于小肠的教学中应注意明确:一、小肠长(利用消化系统挂图就可看出);二、小肠内表面有环形皱襞,皱襞上有绒毛(演示实物或看录像)这种结构特点——面积大决定着食物在小肠中停留的时间相对长,消化更充分。进而强调生物学中“结构与功能相适应”的观点。关于大肠的教学,可结合挂图进行讲述,要让学生明确平时易混淆的盲肠和阑尾的位置关系。关于消化腺的教学,主要让学生明确消化腺、消化液、消化酶的关系(见下表)。

    教学设计示例

    重点、难点分析:

    1、胃和小肠的结构特点,重在突出“结构与功能的适应性”。

    2、淀粉、蛋白质、脂肪的化学性消化过程,难在给学生一个感性认识。

    3、“淀粉和葡萄糖的透过性”实验及“唾液对淀粉的消化作用”实验,重在实验的设计、实验的现象及对实验结果的分析。

    教学过程设计:

    第1课时:

    第二节引入 :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知道人体维持正常的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来自于食物,而食物中的营养物质必须经过人体的加工才能被利用。那么营养物质为什么需要加工?要经过怎样的加工?又是由我们身体的哪些结构来完成这一过程的呢?这就是我们在第二节要学习的内容。

    本课时内容引入 :复杂的人体是由细胞构成的,人体生命活动的实现也是通过细胞完成的。营养物质首先要进入细胞才能被细胞利用,参与生命活动。那么食物中的营养物质是不是都能进入细胞呢?我们一起来做一个实验。(建议引导学生利用已经具备的知识技自己设计实验)

    在甲乙两个大烧杯内装入清水,玻璃管下端用玻璃纸(相当于细胞膜,也可以用鸡蛋的卵壳膜代替)包紧,玻璃管内是待透过细胞膜的溶液。甲装置里装的是淀粉液,乙装置里装的是葡萄糖溶液(课前准备好)。

    一段时间后,往烧杯和玻璃管内分别加几滴碘液来检验,可见到烧杯中的液体不变蓝,而玻璃管中的液体颜色变蓝了。

    再取乙装置中的玻璃管内和烧杯中的液体各取5毫升,分别放入A、B两试管中,再各加入5毫升本氏液后隔水加热来检验,可见到玻璃管中的溶液和烧杯中的溶液颜色都变成了砖红色。

    这个实验可以表明像葡萄糖那样的小分子物质是能透过细胞膜的,而淀粉那样的大分子物质不能透过细胞膜。

    所以食物中那些淀粉、蛋白质、脂肪类的大分子物质必须要经过加工(这个加工的过程就是食物消化的过程),转变为小分子的物质,才能被人体所利用。这就是食物需要消化的原因。

    补充:如本课时时间富裕,可将消化系统的组成提前到这节课学习。

    教学设计示例

    第2课时:

    本课时内容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通常都是以很复杂的大分子形式存在于食物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必须先经消化,由大分子分解为小分子后,才能被细胞吸收、利用。而这一切过程是通过人体的消化系统进行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问题。

    让学生看消化系统挂图或模型,自己说出消化系统的组成

    (一)消化系统的组成

    人体的消化系统由消化管和消化腺两部分组成。

    1.消化道

    由口腔、咽、食道、胃、小肠和大肠、肛门组成。

    (1)口腔:口腔内有舌和牙齿。

    ①牙齿:牙齿是人体中最坚硬的器官,可分为门齿、犬齿和臼齿。

    A、结构:

    .牙根:牙槽里的部分。

    牙颈:稍细的部分,外包牙龈(口腔粘膜的一部分)。

    牙冠:表面覆盖着乳白色的釉质,是人体结构中最坚硬的物质,损坏后,不能再生。

    B、功能:其中门齿可咬切食物,犬齿负责撕裂食物,臼齿负责研磨食物。

    C、其他:人的一生有两副牙。一是乳牙,20个;二是32个恒牙,28~32个。

    ②舌:是口腔中一块肌肉质的结构,主要的功能是搅拌食物、辅助吞咽,此外还与发音和辨别食物的味道有关。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道:

    食道位于咽与胃之间,长约25厘米,可以依靠肌肉的蠕动,将食物推入胃。

    (4)胃

    胃是消化管中最膨大的部分,位于腹腔左上方。胃壁的结构可以分为四层(借助挂图讲解),由内向外为:粘膜、粘膜下层、肌肉层、浆膜。胃壁的平滑肌十分发达,从而使胃的收缩强而有力。胃上端与食道相接的部分,称为pen门,胃下段与小肠相接,称为幽门。在幽门部的管壁内,有一圈特别发达括约肌,能控制食物通过。

    胃的主要功能是:暂时储存并初步消化食物。不同食物在胃里的储存时间各不相同,混合性食物一般4~5小时。空腹时,胃壁肌肉维持一定程度的紧张。故每5小时左右进食一次。

    (5)小肠

    小肠是消化道中最长的部分,大约有5~6米,内表面有许多环形皱襞。小肠起始部相当于十二手指并列的长度,故称十二指肠(结合挂图见讲解),小肠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除了长度的原因,还有其它一些适应性特点,后面会学习到。

    (6)大肠

    大肠较小肠粗大,长度约1.5米,可分为盲肠,结肠与直肠三部分(利用挂图讲解)。

    在大肠的起始端(与小肠相连接处),有一向下突出的盲囊,称为盲肠,其盲端又有一指状的突起,即阑尾。盲肠和阑尾在人体都是退化的器官。大肠有一定的吸收功能。

    (7)肛门

    是食物残渣排出体外的通道。

    2.消化腺

    消化腺包括唾液腺、胰脏、肝脏、胃脏和肠腺。均可分泌消化液,消化液中含有消化酶。

    (1)唾液腺

    有三对,分别是腮上腺、颌下腺、舌下腺,均有导管将所分泌的唾液输入口腔。成人每天分泌1~1.5升,唾液中含有的淀粉酶,能使淀粉分解成为麦芽糖。另外,唾液中还含有溶菌酶,有杀菌作用。

    (2)胃腺

    胃腺是胃壁粘膜内陷形成的,可以分泌胃液(主要由盐酸和胃蛋白酶构成),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

    肠腺是小肠粘膜中的微小腺体,分泌肠液,呈碱性,含有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成年人每日分泌肠液约1~3升。

    (4)胰腺

    位于胃的后方,是一条狭长而扁平的腺体,靠近胃与十二指肠。分泌的胰液,经胰管注入十二指肠。胰液呈碱性,含消化蛋白质、淀粉和脂肪的酶。

    (5)肝脏

    肝脏是人体最大的消化腺,位于膈肌之下,腹腔的上方偏右,成人肝脏重1.5千克。肝脏能分泌胆汁,呈碱性,虽然不含消化酶,但可帮助脂肪的乳化,使脂肪变成脂肪微粒。肝细胞分泌的胆汁,均先运到胆囊中暂存,待有食物进入十二指肠,引起胆囊的收缩,把胆汁挤压出来,经总胆管注入十二指肠总胆管的末端与胰管合并而共同开口于十二指肠,该处也有括约肌的控制,平时紧缩,在进食时才会舒张而打开,使胆汁和胰液经此流入小肠。

    另外,肝脏还能在蛋白质、糖类、脂肪代谢中起到重要作用,并能解毒等等。

    板书:

    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

    (一)消化道

    (二)

    1、口腔—咽—食管—胃—小肠—大肠—肛门

    (1)口腔:牙齿咀嚼;舌搅拌

    (2)咽:进食与呼吸的共同通道

    (3)食管:

    (4)胃:暂存食物,初步消化

    (5)小肠:长5~6米,是消化吸收的主要器官

    (6)大肠:长1。5米,有一定吸收功能

    (7)肛门:排出食物残渣

    2、消化腺

    消化腺

    开口

    所分泌的消化液

    含有的消化酶

    唾液腺

    口腔

    唾液

    消化淀粉的酶

    胃腺

    胃腔

    胃液

    消化蛋白质的酶

    小肠腺

    小肠腔

    肠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肝脏

    小肠腔

    胆汁

    不含酶

    胰腺

    小肠腔

    胰液

    消化淀粉、蛋白质、脂肪的酶

    教学设计示例

    第3课时:

    本课时内容引入 :看录像(媒体素材中《消化和吸收》的片头),提出问题

    具体设计如下:

    1、利用“动画片”复习引入,提出问题。

    课上首先让学生看一段动画片后回答问题——这段动画片讲述了我们前面学过的哪点知识?动画演示的是一个小男孩想把一个体积很大的家具搬进屋子,但搬不进去,他动了脑筋后将大家具拆成小件,就一件一件地搬进了屋子。这段动画形象地表明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只有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才能进入细胞即“食物为什么消化”的道理,学生很容易得出答案,学习兴趣也开始萌动。随之提出:“‘拆’的过程在哪个结构中进行?”的问题,学生很轻松地答出:“消化系统”。此时唯一剩下的,也是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呈现出来了:“‘拆’(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是怎样进行的呢?”学生的“胃口”被调动起来,兴趣高涨。

    2、利用已有知识联系生活实际,做出假设。

    在明确了课题之后,先让学生说说自己当天吃的早餐,再让学生将其归类:如面包、肉包子的皮儿、粥主要成分是淀粉;鸡蛋、牛奶主要成分是蛋白质;肉包子的陷儿、牛奶里含有脂肪。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明确课题:我们这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淀粉、蛋白质、脂肪是怎样被消化的。然后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利用已有知识对其做出合理的假设。由于学生已有了“食物为什么消化”和“食物消化的结构基础——消化系统”的知识,做出假设相对来说是比较容易的。找几个小组汇报后,将学生所说的消化过程进行归纳:在牙齿咀嚼、胃肠蠕动的作用下,食物可以由较大的体积转变为较小的体积,但大分子物质仍然是大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物理性消化”;与此同时在口腔、胃、小肠里食物会与消化液混合,在酶的作用下,大分子的淀粉、蛋白质、脂肪会转变为小分子物质,这个过程属于“化学性消化”。物理性消化学生是很容易想象的,而化学性消化是难以想象的,“我们能看到人体内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转变为小分子物质的过程吗?能否利用已有的知识技能设计实验模拟人体内发生的这个过程呢?”利用问句将这节课的重点指出来,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3、设计并完成体外实验模拟体内消化过程,解决问题。

    (1)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由于4人一个小组,要想在课上通过实验解决三种大分子物质的消化问题是很难实现的,每个小组确定一个问题,10个小组研究的问题各不相同,再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汇报效果会比较好。因此在参与小组讨论的时候我鼓励学生选择不同的研究对象,学生根据自己小组成员的兴趣、能力确定要研究的大分子物质。

    (2)设计实验,初步定出设计方案:(可以参考阅读资料,或找老师帮助)

    对于大分子物质的检验方法学生了解的较少,多数学生只知道淀粉遇碘酒变蓝,因此给学生准备了一份书面的阅读材料,里面介绍了一些关于大分子物质的特性、检验及一些关于酶的知识,学生通过阅读,选择利于自己工作的内容,再给予一定的加工,初步定出实验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选择性、能动性都得到了锻炼,教师只是一个指导者,也许连指导者都算不上,就是学生中的一员。

    (3)交流设计方案,修改、完善实验方案:

    不同的小组,就算研究的问题相同,实验设计思路也各有千秋,让一些小组起来汇报,由学生进行评价,找出优点和不足,教师再给予恰当的点拨,学生再次修改实验设计方案,让其趋于可行。在这个过程中,特别是学生相互学习的过程中,学生的能动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创造性也有了一定程度的体现。

    (4)进行实验(等待过程中预期实验结果)

    在学生确定了实验方案后,首先要自己选择实验用具。教师事先按研究的大分子物质不同准备了不同的实验材料及用具,与一种大分子物质相关的放在一个实验盘中,学生领取了实验盘后,要按自己的设计进行选择。学生的选择性、主动性得到了锻炼。在接下来的实验中,小组成员间的分工合作是由学生自主操纵的,每一位组员都得到了适当的锻炼,学生的合作意识得到了加强,真正从自己学的过程中体会到了自己的价值,肯定了自己的能力。

    4、分析实验结果,得出结论。

    通过实验,学生亲眼看到了食物中的大分子物质被分解成了小分子物质,尽管没有进行检测,但已经可以说明一定问题,即:一定条件下,消化酶作用于大分子物质,使其分解为相应的小分子物质了。

    以上过程也可用较保守的方式讲解:教师做演示实验,然后和学生一起总结。

    1.口腔内的消化:

    食物入口,首先要经牙齿咀嚼、切断、撕裂、磨碎,使食物和消化液接触。口腔中的舌的味觉可避免吃下有害的物质,在咀嚼食物时,又可借助舌的运动,将食物与唾液拌和成食团,以便吞咽。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消化为麦芽糖。但由于食物在口腔中存在时间短,所以,只有部分淀粉变成麦芽糖。如果咀嚼时间长,你会发现人口的馒头和米饭变甜,就是这个原因。

    食物经咽吞下,食道受到食团的刺激,管壁的肌肉自上而下地扩张和收缩,交替活动,称为蠕动。将食团逐步向下推挤,推至食道下端,胃的括约肌舒张,食物进入胃。

    2.胃内的消化:

    食物进入胃内,唾液淀粉酶是否还能继续消化淀粉?不行,因为胃液是酸性的,影响唾液淀粉酶的活性。所以,唾液淀粉酶失去活性。

    食团进入胃后,胃的肌肉收缩、蠕动,一方面揉碎食物,另一方面使食物与胃蛋白酶结合,在酸性条件下,胄蛋白酶活动,将食物中的蛋白质分解为多肽。食物在胃内停留数小时后,破消化为粥状的食糜。随胃的蠕动,进入小肠。

    3.小肠的消化

    食物进入小肠后,进行最完全的消化和吸收。食物在小肠内,小肠蠕动,推动食糜前进,同时将消化液与食糜充分混合。包括胆汁、胰液和肠液。而这些碱性的消化液也与食糜的酸性中和,发挥作用。

    进入小肠的食糜,含有未消化完全的蛋白质和多肽,经由胰蛋白酶的作用,将之分解为分子较小的多肽,然后在肽酶的作用下,彻底分解,产生氨基酸。

    胰淀粉酶接替唾液淀粉酶的未完成的工作,把尚未消化的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进一步在酶的作用下分解成为葡萄糖。

    脂肪的消化,主要是靠胆汁的乳化作用。因为脂肪不溶于水,不易被水溶性的脂肪酶所分解,但胆汁可以乳化脂肪,使脂肪分散为许多小滴而散布于水中,加大酶的接触面积,在肠脂肪酶和胰脂肪酶的作用下,脂肪被分解为甘油和脂肪酸。

    板书:

    三、过程

    (一)物理性消化:牙齿咀嚼、胃肠蠕动

    化学性消化:

    或者是:三、过程:

    探究活动

    探究胃液对蛋白质的消化作用

    [问题]胃液中的胃蛋白酶消化蛋白质需要什么条件?

    [假设]胃蛋白酶需在酸性、温度为37℃环境条件下消化蛋白质

    [实验设计]

    (1)材料用具:鸡蛋;烧杯,试管,试管夹,滴管,量杯,玻璃杯,天平,角匙,酒精灯,三脚架,石棉网,玻棒,温度计,火柴,特种铅笔,石蕊试纸,开水,冰水(或冷水),浓盐酸,3%盐酸,10%氢氧化钾(氢氧化钠)溶液,胃蛋白酶,食盐。

    (2)实验方法:通过进行对比实验,比较胃蛋白酶在37℃酸性环境和胃蛋白酶在37℃中性环境以及胃蛋白酶在高温和0℃环境下,消化蛋白质的情况。

    (3)预期:如蛋白酶确实需要37℃酸性环境,则该环境中的蛋白花与蛋白酶混合后就会消失,溶液就会变得透明,其它环境中的蛋白花溶液应该没有反应。

    (4)实验过程

    ①制作蛋白花。取一个鸡蛋,把蛋白倒入烧杯中,加入1克食盐和少许清水,用玻棒搅匀,然后注入150毫升80~90℃的热开水,冲成白色的蛋白花。

    ②制人造胃液。称取0.2克胃蛋白酶粉末,溶于100毫升的水中,再加入10毫升3%的盐酸,配制成人造胃液,贴上标签。(或者把新鲜的猪胃冲洗干净,切碎或用刀刮下粘膜放入广口瓶里,加入5毫升浓盐酸,即制成同样含有胃蛋白酶的胃液)。

    ③制中和胃液。取1份胃液,逐滴加入10%氢氧化钾或氢氧化钠溶液,搅拌均匀,边滴加边用石蕊试纸测定,直到制成中性的中和胃液。

    ④取4支试管,编号。先在每支试管中各加入少许等量的、已冷却的蛋白花,然后,在1号试管和4号试管中分别加入等量的人造胃液。在2号试管里加入等量的中和胃液。在3号试管里加入等量的已煮沸的人造胃液。轻微摇荡4支试管,使各试管中溶液充分混合,成为混浊的蛋白花液。

    ⑤将1~3号试管放入盛有37℃~40℃温水的玻璃杯中(随时添加开水的方法,来维持杯中的水温)。把4号试管放入盛有冰水或冷水的玻璃杯中,经5~10钟后,取出4支试管,观察试管中溶液的变化。结果如下表:

    试管

    加入物质

    温度

    实验结果

    1

    2

    3

    4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中和胃液

    蛋白花+等量煮沸人造胃液

    蛋白花+等量人造胃液

    37℃

    37℃

    37℃

    0℃

    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状

    蛋白花没发生变化蛋白花没发生变化

    蛋白花没发生变化

    [实验结果]根据上面的实验可以看出

    ①第1号试管内蛋白花消失,溶液呈透明状。说明胃液中含有的蛋白酶在与人体正常体温接近的37℃左右的酸性环境里,能把蛋白质分解成溶解于水的多肽。

    ②第2号试管的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胃液不适于中性的环境;

    ③第3号试管内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胃蛋白酶经煮沸后已经被破坏了,失去了活性,不能消化蛋白质。

    ④第4号试管蛋白花没有发生变化,说明温度过低,胃蛋白酶的活性降低,影响了蛋白质的消化。

    [实验结论]根据实验结果,证明胃蛋白酶适合在酸性环境和37℃范围消化蛋白质

    【经典初中教案食物的消化营养物质的吸收】相关推荐
    动物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初中教案精选

    一、教学目标1、能举例说明动物在维持生态平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等方面的作用。2、认同动物是生物圈中重要成员的观点,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情感。3、学会用辩证的观点来...

    第 生物的进化教案

    第2节生物的进化一.教学目标:1.列举古生物学化石方面的证据说明生物是进化的;2.简述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的主要内容;3.形成生物进化的基本观点。二.教学重难点:4.生物化石的形成过程和化石记录的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