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小学教案
  • >导航
  •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

    发表时间:2022-03-24

    【www.jk251.com - 圆锥的体积教学设计】

    提起教案,我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多写教案能够提升我们的策划能力,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小学生的学习能力,对于小学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本站收集了《“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供您参考。

    [教材分析]这部分内容教学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是在学生认识了体积单位,学习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后,进行教学的。让学生根据进率进行相邻体积单位的换算。在教学中让学生通过计算,探索发现相邻两个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材通过两个同样大小的正方体,一个棱长标注为1分米,另一个棱长标注为10厘米。让学生依据图中给出的数据判断它们的体积是否相等,再让学生分别算一算他们的体积。根据体积单位的定义: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立方分米,第一个正方体的体积就是1立方分米。通过计算,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体积是1000立方厘米。由此发现: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对于另一组相邻体积单位立方米和立方分米的进率,放手让学生根据前面探索中得到的经验自主进行推算。[教学重点]: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和单位之间的互化。[教学目标]1、了解并掌握体积单位间的进率。2、理解并掌握体积高级单位与低级单位间的化和聚。3、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能准确地运用单位间的化聚法进行计算。[教学过程]一、知识准备1、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板书课题)2、看了课题,能回忆回忆我们都学习过哪些相邻单位间的进率呢?3、学生交流:有长度单位间的进率、面积单位间的进率、质量单位间的进率、液体体积单位间的进率。4、说说这些已经学过的相邻单位间的进率是多少?(教师板书)板书:长度单位1米=10分米1分米=10厘米面积单位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质量单位1吨=1000千克1千克=1000克液体体积单位1升=1000毫升5、猜想今天我们学习的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可能是多少?6、提炼猜想,为研究作好必要的准备。学生出现的猜想: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设计意图]从学生平时接触过的单位间的进率入手,给学生一种亲切与熟悉的感觉,能更好地使学生从心理上拉近数学与生活的距离,让学生回忆和整理已有知识,有利于他们主动地梳理头脑中原有的知识体系,加强理解知识间的内在联系,使知识在孩子们的头脑中形成网络。二、实践探究、学习新知(一)探究立方分米与立方厘米间的进率1、指导学生分组进行探究,出示自学纲要:①棱长1分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②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多少?③1立方分米与1000立方厘米,哪个大?为什么?2、学具提供:①教师提供1立方分米的正方体2个,一个标上棱长1分米,一个标上棱长10厘米,供学生观察使用。②挂图,让学生可以观察分析,从而为得出结论提供感官上的支持。3、交流学习结果,分组汇报:因为1分米=10厘米,所以棱长是1分米的正方体也可以看作是棱长10厘米的正方体。1分米×1分米×1分米=1立方分米10厘米×10厘米×10厘米=1000立方厘米所以: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4、让学生在回顾一下思维的过程,再说说自己的理解。[设计意图]一个环节教学后,让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给学生一个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机会,为学生的后续学习埋下伏笔。(二)独立探究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1、教师提问:请同学们猜想一下,立方米与立方分米之间的进率2、用什么方法可以验证自己的想法是正确的呢?3、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4、交流各自的思维过程:棱长1米的正方体的体积是1立方米,而1米=10分米,所以10分米×10分米×10分米=1000立方分米。所以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板书)5、小结:相邻的两个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是1000。6、比较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它们有什么不同之处?7、完成书上31页练习七的第1题让学生独立完成填表,让学生联系填表的过程再一次说说长度单位、面积单位、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想办法探索并进行验证,学生自己动手观察、比较,通过师生间、生生间的交流合作,最终有了自己的发现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的关系,使学生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能力,获得了成功的喜悦。(三)完成书上30页练一练1、让学生先想一想:审题时先注意什么?试着说说要解决这些题目的过程和算理。2、在学生独立完成的基础上,适当总结把相关体积单位进行换算的基本思考方法。要提醒学生运用小数点的位置移动的方法计算一个数乘或除以1000的得数。3、小结:体积单位间的进率转化与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面积单位、质量单位之间的转化有什么相同处与不同处。三、解决实际问题,巩固所学方法1、完成31页第2题让学生先审题,观察这一组题目有什么特点?在解决的过程中要突出面积单位换算与体积单位换算的区别,还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把高级单位的数量换算成低级单位的数量,都要乘相应的进率。2、完成31页第3题让学生独立完成这一题。说说自己的思考的过程。帮助学生巩固方法,形成技能。3、完成31页第4题让学生在练习中回顾升与毫升的关系,进一步掌握升、毫升与本单元所学的立方分米、立方厘米的关系。四、全课总结今天的学习中你有什么收获?学到了什么?还有哪些疑惑?[设计意图]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收获和疑问,体现了“带着问题进课堂,出带着问题出课堂”的思想,让数学能最大限度地影响着、激励着一部分学生。五、布置课堂作业(略)

    Jk251.coM编辑推荐

    圆锥的体积 教案精选篇


    第2课时

    教学内容:圆锥的体积练习

    教学目标:

    1、进一步巩固圆锥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根据不同的条件求圆锥的体积。

    2、能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重点:

    能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难点:

    能运用圆锥体积公式解决实际生活中的一些问题。

    教学预案:

    一、复习旧知,揭示课题:圆锥的体积

    1、提问:圆锥的体积怎样计算?(板书公式)追问:为什么要乘1/3?

    2、填空:

    (1)一个圆锥的体积是2.4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

    (2)一个圆锥的体积是2.4立方分米,与它等底等高的圆柱的体积是()。

    3、口答下列各圆锥的体积

    (1)底面积3平方分米,高2分米。

    (2)底面积0.4平方分米,高45厘米。

    二、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1、一个圆锥形沙堆,底面半径是1米,高0.6米。这个沙堆的体积约是多少立方米?

    (1)出示题目后,学生解答。(一人板演)

    (2)解答后交流自己的思路。

    2、有一个近似于圆锥形状的谷堆,底面周长是18.84米,高是8分米。这个谷堆的占地面积是多少平方米?如果每立方分米的稻谷约重200千克,那么这个谷堆的稻谷约重多少千克?

    3、张师傅要把一根圆柱形木料(如图)削成一个圆锥。

    (1)削成的圆锥的体积最大是多少立方分米?

    (2)最少削掉多少木料才能得到一个最大的圆锥?

    4、如图,是一个草垛,请计算这草垛的体积

    (1)让学生看图后发现这个草垛是由一个圆柱和圆锥组成的。

    (2)这个圆柱和圆锥的底面积是相等的。

    (3)请学生解答后交流。

    三、应用与拓展

    1、第32页上第10题,将带来的圆锥物体进行测量并计算,交流测量方法合计算方法。

    2、思考题:读题后分析理解。

    四、独立作业:第32页上的第6、7、8、9题,如有时间当堂组织校对交流。

    领学生进家范例


    《家》是苏教版一年级上册语文课本中的一首小诗。它清新、自然、朴实,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在教学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设温馨情景、引学生入文

    在这节课上,由多媒体展示出:蓝天白云、泥土种子、森林小鸟、小河鱼儿等多幅画面,使学生很直观地感受到它们的亲密关系。我打开音乐,和着音乐的节拍,让学生听着录音机里传出的拟扬顿挫、轻柔和谐的解说,再让学生经过思考走进自然美的意境之中。随之,我轻轻朗诵课文:“蓝天/是白云的家,泥土/是种子的家,森林/是小鸟的家,小河/是鱼儿的家,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再让学生跟读一遍,声音好美、好美,仿佛是领学生走进了诗文中的“家”里。此时,题目《家》正在电脑的画面上徐徐升起,同学们激qing涌动,朗诵的声音此起彼伏,声声动情。

    二、用提问寻思、用细读品味

    在学生轻声朗读之后,我随机又展示了蓝天白云的画面,让学生想一想、说一说,“为什么把蓝天比作白云的家呢?”学生这时展开想象,有的回答:“白云只有在蓝天里才会有温馨的感觉”。有的说:“白云只有在蓝天才自由、快乐。”……说得多好。“谁能读出感觉来?”这时,学生早已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同样的方法,我又让学生想像森林和小鸟、小河和鱼儿、泥土和种子的亲密感觉。这些想象和描述使学生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读时感情充溢。在理解内容、品位文字的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继续诵读课文,去体会语言、理解语言,并把体验到的情感移植到文本之中,用心灵与文本对话,用优美的声音把体会感悟出来。

    三、让角色转换,再体验温馨

    当学生还沉浸在有滋有味的诵读之中时,我逐次在身上贴上蓝天、森林、小河、泥土的图片,向一个个学生招手。在我的指导下,学生不知不觉地实现了角色转换,变成了一朵朵白云,一只只小鸟、一条条鱼儿、一粒粒种子,与之相对应的亲切温馨、和谐的关系展现出来。在我的身边飘浮、玩耍、游动、静伏。文本不再只是一种文字,而是有形、有声的体验,学生也变成了有感情的文本角色。此时,学生在我的带领下,已浑然不觉地经历了两个层次的体验:接触文本,在字里行间中的体验;超越文本,在文本创设的意境中去体验。

    四、拓展文本、升华情感

    到此,课文已经基本讲完,但是我并没有打住,又展示出了另一幅画面。我说:“自然界里有它们的家,那我们小朋友的家在哪里呢?”学生齐声诵读:“我们是祖国的花朵,祖国就是我们的家。”此时我打开课件中的一首歌曲:“我们的祖国是花园,花园的花儿真鲜艳……”。

    在这节课上,我用一颗未泯的童心引领学生与文本解除对话,在诵读、表演、对话中去体验、感悟语言带给我们的温馨。在这种体验中,学生的性情得到了陶冶,一堂精心准备的语文课到此结束了。

    这节课带给我的不但是快乐、感动,而且是审美的情趣。让我感到教学不是枯燥的,而是有滋有味的。这首小诗写得生动活泼,富有儿童情趣,读起来保持语调欢快、流畅和幸福、愉快的感觉。

    教学时让学生体验、感悟诗中的意味,发自内心对祖国的抚育的喜爱之情。

    圆柱的体积⑵ 教案精选篇


    【教学内容】p33,例5练一练,练习七4-9【教学目的】使学生进一步掌握圆柱体积的计算方法,并能运用这个方法计算圆柱体容器的容积。【教学重点、难点】掌握方法,正确计算。【教学过程】一、复习。1、说出圆柱体体积的计算公式。2、计算下列各圆柱的体积。①底面积6平方厘米,高4厘米。②底面半径10厘米,高20厘米。③底面直径和高都是4分米。④底面周长6.28米,高2米。二、新课。1、揭示课题,圆柱体的容积。①说明圆柱体容积的意义。②用什么方法计算圆柱体的容积呢?(用计算圆柱体体积的方法来计算圆柱的容积,应测量圆柱容器里面的有关部位的长度)2、教学例5。⑴出示例5,指名读题。⑵讨论:①题目里要我们计算的是什么?用什么方法计算?②题目里告诉我们哪些条件?是否符合容积的要求?⑶学生试做,阅读课本。⑷集体评讲。①列式是否正确。②书写是否规范。③单位名称是否统一。④取近似值是否符合要求?三、巩固练习。1、“练一练”2、一个圆柱的体积是90平方厘米,底面积是15平方厘米,这个圆柱的高是多少?3、一个底面直径为20厘米,高为1米的圆木。①如果沿着它的底面直径割开成两个同样的半圆柱,表面积增加()平方厘米。②如果把它截成三个小圆柱体,表面积增加()平方厘米。③如果把它的底面分成若干等份,然后沿高切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体,表面积增加()平方厘米。四、总结、质疑。这节课里我们学到了哪些知识?根据学生回答教师总结。五、作业:练习七5、6、9。

    测量物体的体积 优秀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运用等积变换的方法,以及联系某种物质的比重,通过测量相应物体的质量,计算其体积的方法,来测量和计算不规则物体的体积。

    2、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综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弄清测量的步骤,注意测量过程中的细节。体会测量中发现的规律的实质含义。

    教学准备:

    (1)圆柱体的玻璃容器1个,土豆1个,大小不同的铁块3块,天平1架。

    (2)学生合理分组,明确分工,强调合作。

    教学过程:

    一、基本练习:

    1、一个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30厘米的长方体铁块和一个棱长为20厘米的正方体铁块熔铸成一个底面半径为30厘米的圆柱体,圆柱体的高是多少厘米?

    2、将3个不规则的铁块熔铸成一个底面直径为20厘米、高为30厘米的圆柱体,那么这3个不规则铁块的体积一共有多少立方厘米?

    二、动手测量

    (一)测量土豆的体积

    1、提问:怎样测量一个土豆的体积?

    2、组织交流测量方法与测量步骤。

    (1)准备好相应器材。

    (2)测量圆柱体容器底面直径,计算底面积。

    (3)在圆柱体容器中倒入适量的水,量出水的高度。

    (4)把土豆完全浸入容器中的水里,量出水面上升后的高度。

    (5)计算水的体积。

    3、按要求测量土豆体积。

    小组合作完成。

    4、小组交流汇报结果。

    三、测量铁块的体积

    1、先让学生用测量土豆的方法测量前两个不规则铁块的体积。

    2、在天平上称出它们的质量。

    3、引导学生把数据填在书上第37页上的表格中,并计算出比值。

    四、应用知识,求出第三块铁块的体积。

    1、提问:通过测量和计算,你发现了什么?

    2、组织交流:用同一种材料,质量与体积的比的比值是一定的。

    3、根据上面2块铁块的体积与质量的体积比,你能计算出第3块铁块的体积吗?

    你是怎样想的?

    五、介绍“你知道吗”

    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导学案


    教学内容:教材第7页例8及练习题。

    教学目标:

    1.通过推测、比较,学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2.巩固建立的厘米和米的长度单位表象,培养学生估测物体长度的意识。

    3.感受测量物体长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体会建立长度观念的意义。

    教学重点:会选用合适的长度单位描述物体的长度。

    教学难点:在明确长度单位过程中学会思考,比较。

    教学准备:课件,学生尺(厘米尺),米尺等。

    教学过程:

    一、回顾引入

    (一)说一说

    前几节课我们认识了哪些长度单位?(厘米和米)1厘米和1米有多长?(学生用手比划出长度)

    (二)比一比

    学生依次用手比划出:2厘米、5厘米、10厘米、50厘米等长度。

    (三)揭示课题

    大家都认识了厘米和米,生活中你们会用这两位朋友吗?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探究“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

    二、探究新课

    (一)引出问题。

    1.学生猜测

    课件出示旗杆。这是我们学校的旗杆,你知道它有多高吗?

    2.提出问题: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

    你认为旗杆的高度是13厘米还是13米呢?为什么?

    (二)解决问题。

    1.学生思考,小组讨论

    2.全班交流,说说想法。

    想法一:学生可以通过用手比划1厘米、1拃长等,推断出旗杆的高度不是13厘米。

    想法二:利用学生自己的身高和旗杆的高度对比,学生身高1米多,估测旗杆的高度相当于10个小朋友的身高,大约是13米。

    想法三:借助身边十几厘米高的物品来比较,旗杆的高度是不是和学生手上用的铅笔、铅笔盒的长度一样,比如,新铅笔都不止13厘米长,旗杆的高度应该是13米。

    3.得出结论:一根旗杆的高度是13米。(板书)

    4.教师小结:有这么多的方法可以来确定答案,以后大家在选择合适的长度单位时要多思考多比较。

    (三)运用新知。

    课件出示小美的新房间里有一张漂亮的床。

    1.学生思考:这张床的长度是200厘米还是200米呢?

    2.同桌交流想法。

    3.指名回答,说说选择的理由。

    学生可以利用自己或父母的身高来推测,父母的身高一百多厘米,我们睡得床的长度比我们的身高多一些,是200厘米更合适。

    三、巩固新知

    (一)教材第7页“做一做”。

    1.学生独立解答,后同桌交流。

    2.全班交流。

    (二)教材“练习一”第8题

    1.课件逐步出示每一小题。学生独立判断,说明理由。

    2.师生给予合理评价。

    四、本课小结

    (一)学生回顾: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二)教师小结:同学们,今天我们进一步认识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在判断选择什么长度单位合适时,我们可以通过用手比划,借助身高、身边物品来估测物。

    五、布置作业:在家里找几种物品说一说它的长度大约是多少。

    乘法分配率 优秀教案推荐


    乘法分配率

    教学内容:乘法分配率

    教学目标:

    1、初步理解和掌握乘法分配率;

    2、初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综合、概括、抽象的能力;

    3、培养学生大胆联想、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

    星期天,王老师去了趟书店,发现有很多好书。如:

    a《智慧背囊》b《百科知识》c《哈利﹒波特》

    每套60元每套108元每套42元

    1、请你任意选择你喜欢的2种书,分别买2套,一共要付多少钱?

    2、你能用不同的方法解答吗?

    3、汇报交流,并板书如下:

    (60+108)×2336元60×2+108×2

    (60+42)×2204元60×2+42×2

    (108+42)×2300元108×2+42×2

    二、探究新知

    1、每题中2种方法的结果相等,两个算式间可以画上什么符号?

    2、观察每组算式,前后比较,它们有什么联系?

    观察3组算式,上下比较,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

    3、你能用自己的语言说一说左、右两个式子间的关系吗?

    4、是否所有像这种有联系的算式,都符合这种规律呢?你可以想什么方法来证明?(学生举例后,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成等式)

    5、从以上这么多的例子中,你可以发现什么规律?

    (1)同桌讨论——全班交流——归纳规律

    (2)叙述规律

    (3)用字母表示

    6、揭题:乘法分配率

    7、练习:

    (1)课本89页练一练1、2,填写在书上。

    (2)根据乘法分配率填写算式。

    15×26+15×14=________

    (37+18)×23=________

    42×(30+6)=________

    (□+△)×☆=________

    □×〇+△×□=________

    三、拓展知识

    如果我买以上的三种书,分别买2套,一共要付多少钱?

    1、书店还有每套58元的《四大名著》。这4种书,我分别买3套,一共要付多少钱?

    (1)以上2题用不同的方法列式。

    (2)看了以上2组算式,结合刚才学到的乘法分配率,你有什么想法?

    (3)说明:乘法分配率同样适用于3个数的和与1个数相乘。

    3、2套《百科知识》比2套《哈利﹒波特》贵多少元?

    3套《四大名著》比3套《智慧背囊》便宜多少元?

    (1)以上2题用不同的方法列式。

    (2)看了这2组算式,结合刚才学到的乘法分配率,你又有什么想法?

    (3)说明:乘法分配率同样适用于2个数的差与1个数相乘。

    4、联想:乘法分配率还适用于哪些情况?

    四、综合练习

    根据乘法分配率填空。

    53×49+53×1=〇(〇)

    53×49+53=×(+)

    26×15+43×15+31×15=〇(〇〇)

    64×(12+55+38)=〇〇〇〇〇

    47×11–47=×(–)

    a×(b–c)=〇〇〇

    五、全课总结

    今天我们主要研究了什么问题?你有什么收获?

    【“相邻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设计】相关推荐
    分数小数的互化

    【教学内容】p93—94页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小数、百分数的互化,练习十八10—15。【教学要求】1、复习分数的基本性质,理解分数的基本性质与小数的基本性质,商不变的性质是一致的。2、复习分数、小数...

    求个数比另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 优秀小学教案 教案精选

    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或少)百分之几的应用题这部分内容是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百分之几的应用题的发展。这节课是求一个数比另一个数多百分之几的应用题。为了帮助学生理解题意,分析数量关系,在教学中要求学生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