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推荐:高中教案 基因染色体的关系 变式训练
  • 推荐:高中教案 基因染色体的关系 变式训练

    发表时间:2022-03-12

    【www.jk251.com - 花卉的染色体】

    按照学校要求,高中各科老师都需要用到教案,主动编写教案能够提高老师的教学研究能力,用心编写教案才能促进教学进一步发展,对于高中教案报的撰写你是否毫无头绪呢?下面是小编特地为大家整理的“推荐:高中教案 基因染色体的关系 变式训练”。

    1.细胞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共有的现象为()。

    ①染色体复制一次②有着丝点的分裂③有新细胞的产生

    ④有同源染色体的联会⑤能进行基因重组⑥有纺锤体的出现

    a.①②⑤⑥b.①②④⑥c.②③④⑥d.①②③⑥

    2.右图为某哺乳动物的一个细胞示意图,它属于下列何种细胞()。

    a.肝细胞b.初级卵母细胞c.第一极体d.卵细胞

    3.下列有关色盲的说法中,正确的是()。

    a.女儿色盲,父亲一定色盲

    b.父亲不色盲,儿子一定不会色盲

    c.母亲不色盲,儿子和女儿一定不色盲

    d.女儿色盲,母亲一定色盲

    4.右图是遗传病系谱图,该病为x染色体上隐性遗传病,5号的致病基因是由()。

    a.1号传下来b.2号传下来

    c.3号传下来d.4号传下来

    5.动物的精原细胞与卵原细胞经过减数分裂所产生的子细胞数与配子数的比例分别是

    6.下图是精子形成过程中的三个细胞图。

    (1)属于精原细胞的是,属于初级精母细胞的是。

    (2)与乙细胞相比,甲细胞的特点是:①甲细胞;②甲细胞中染色体;

    ③甲细胞中同源染色体。

    (3)与甲细胞相比,丙细胞的特点是,每个染色体中的。

    7.下图是表示某种生物的细胞内染色体及dna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图。据此回答下面的问题。(注:图中横坐标各个区域代表细胞分裂的各个时期,区域的大小和各个时期所需的时间不成比例。)

    (1)图中代表dna相对数量变化的曲线是。

    (2)图中0~8时期表示细胞的分裂过程。8处发生的生理过程是,8~13表示细胞的分裂过程。

    (3)细胞内含有同源染色体的区间是和。

    (4)若该生物体细胞中染色体数为20条,则一个细胞核中的dna分子数在1~4时期为个。

    (5)着丝点分裂分别在横坐标数字的处进行。

    参考答案

    1.d2.c3.a4.d5.1∶1和4∶1

    6.(1)乙、甲、丙(2)较大完成了复制进行了联会(3)两个染色单体清楚地显现出

    7.(1)曲线a(2)减数受精作用有丝(3)0—48—13

    (4)40(5)6和11

    jk251.cOm扩展阅读

    推荐:高中教案 细胞的基本结构 变式训练【推荐】


    1.食醋中的醋酸分子是活细胞所不选择的小分子物质,蔗糖是大分子物质。用食醋和蔗糖可以将新鲜的蒜头腌制成糖醋蒜,这是因为()。

    a.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存在于活细胞的间隙里

    b.醋酸和蔗糖分子均能被吸附在活细胞的表面

    c.醋酸和蔗糖发生反应后能进入活细胞

    d.醋酸能杀死细胞,使细胞膜失去控制物质进出的功能

    2.下列结构中,含高尔基体和内质网较多的细胞是()。

    a.神经细胞b.汗腺细胞c.肌细胞d.胰腺的内分泌细胞

    3.用放射性元素标记的氨基酸供胰脏来合成一种酶,这种酶最终被分泌到胰脏细胞外面,放射性物质移动的最可能途径是()。

    a.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核b.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囊泡→细胞外

    c.细胞核→内质网→高尔基体d.内质网→核糖体→囊泡→细胞外

    4.科学家将黑鼠卵丘细胞(卵巢内卵细胞周围的体细胞)的核物质注入去核的棕鼠卵细胞内,激活以后,移入白鼠的子宫,白鼠最终产下一只克隆鼠,这只克隆鼠的体色和性别是()。

    a.黑色雌鼠b.白色雌鼠c.棕色雄鼠d.灰色雌鼠

    5.下图表示胰腺细胞合成与分泌酶原颗粒的大体过程,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在胰腺细胞内部,酶的合成场所是;对酶进行加工和包装的场所是;

    (2)将酶运输到加工场所的细胞器是;

    (3)除分泌小泡外,参与酶原颗粒分泌过程的非细胞器结构还有;

    (4)酶原颗粒的合成、运输、加工和分泌都需要能量,提供能量的细胞器是。

    6.下图为两种单细胞伞藻的幼体相互嫁接的实验示意图。

    (1)上述实验的大体过程是:①将甲种伞藻的部分嫁接到乙种伞藻的上;

    ②将乙种伞藻的部分嫁接到甲种伞藻的上。

    (2)该实验的结果是:

    ①;

    ②。

    (3)实验结果说明:。

    推荐:高中教案 细胞的物质输入输出 变式训练【精】


    1.将洋葱表皮放入一定浓度的硝酸钾溶液中,其细胞便发生质壁分离,不久这些细胞又逐渐发生质壁分离复原,其原因是()。

    a.细胞液的溶质透出细胞b.质壁分离后的细胞只允许水分进入

    c.k+和no3-离子进入了细胞d.水分和溶质自由地进出细胞

    2.下图表示将小白鼠细胞和人体细胞融合成杂交细胞的过程,图中的小球和小三角表示各自膜表蛋白质,该实验证明了细胞膜()。

    a.具有一定的流动性b.具有选择透过性

    c.基本骨架是蛋白质分子d.由蛋白质和磷脂组成

    3.把新鲜马铃薯切成长度为5cm的长条(粗细相同)若干个,分别放在浓度不同的甘露醇溶液中,4h后,测量每根薯条的长度,绘成下图。请判断下列(1)、(2)两点说法的正确性()。

    (1)在40g/l的甘露醇溶液中的薯条仍有膨压(细胞膨胀对细胞壁产生的压力)

    (2)在100g/l的甘露醇溶液中的薯条已发生了细胞质壁分离

    a.都正确b.(1)正确c.(2)正确d.都不正确

    4.用蔗糖淹渍萝卜条,能使萝卜条变甜,这是因为()。

    a.蔗糖分子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b.蔗糖分子通过主动运输进入细胞

    c.蔗糖分子进入细胞间隙d.细胞脱水死亡,膜失去了选择透过性

    5.回答“观察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实验的有关问题。

    (1)下图是几个同学绘制的植物细胞质壁分离的示意图,其中正确的是图。通常选用紫色洋葱的表皮细胞作为观察材料,是因为该细胞具有,便于清晰地观察质壁分离现象;

    (2)在发生了质壁分离的植物细胞中,其细胞液的外围是层。这一层的外膜是,内膜是。

    6.如右图所示,三只试管中各装入一小块长度与体积都相等的新鲜马铃薯,并进行如图所示的处理。一小时后取出观察:

    (1)甲管中马铃薯小块,由于,长度;

    (2)乙管中的马铃薯小块,由于,长度;

    (3)丙试管中的马铃薯小块的长度;

    (4)丙试管中的马铃薯小块在本实验中的作用是。

    参考答案

    1.c2.a3.a4.d

    5.(1)a紫色液泡(2)原生质层细胞膜液泡膜

    6.(1)细胞失水缩小(2)细胞吸水增大(3)基本不变(4)对照

    关于位移时间的关系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知道什么是匀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

    理解位移—时间图像的含义,初步学会对图像的分析方法.

    能力目标

    培养自主学习的能力及思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肃认真的学习态度.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匀速直线运动是一种最简单的运动,教材通过汽车运行的实例给出定义,且下定义时没有用“在任何相等时间里”这种过于数学化的说法,适合高一同学的学习情况.本节的重点是由匀速直线运动的定义,用图像法研究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本节教材没出现任何公式,而是利用图2—6形象地描述了一辆汽车的运动情况,图上还标了位移和时间的测量结果.教材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测量数据,取平面直角坐标(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取单位,定标度),再根据记录数据描点,最后画出表示汽车运动的结果.教材用表格的形式记录下测量数据,取平面直角坐标(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取单位,定标度),再根据记录数据描点,最后画出表示汽车运动的位移图像为一直线,这个程序体现了我们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要让学生领会.本节的第二个知识点是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也是通过生活常识直接给出定义,本节的最后对图像法做了一个简介,能够引起同学们的重视.

    教法建议

    本节内容不多,但学习了一种新的处理问题的方法:即根据实验数据作出图像,图像反映物理规律,这是我们通过实验探求自然规律的一要重要的基本的途径.应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真正让学生自己能画出图像,并练习分析图像所代表的过程或规律.学生容易把位移图像看成物体的运动轨迹,我们要注意强调它们是根本不同的两个东西,如果学生基础较好,我们应该尽量使学生看到物体的位移图像能想象出物体的运动情况,也应该使学生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正确地画出物体的位移图像.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的建立.

    教学难点:对位移图像的理解.

    主要设计:

    一、匀速直线运动:

    (一)思考与讨论:

    1、书中给出的实例,汽车每经过100m的位移所用的时间大致为多少?

    2、什么叫匀速直线运动?

    3、如何建立位移——时间图像?根据图像如何分析物体的运动规律?

    4、如图一个物体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如图所示,分析物体各段的运动情况?

    (二)多媒体演示,加强对位移图像的理解

    将教材图2—6及图2—7做出动态效果.

    (三)练习:给出另一个物体做匀速直线运动的例子,让同学自己画出位移图像.

    (四)教师小结位移——时间图像的有关知识

    1、图像是描述物理规律的一种常用方法.

    2、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采集实验数据,建立表格记录数据,建立坐标系,标明坐标轴代表的物理量及标度,描点做图.

    3、分析图像中的信息:(轴的含义,一个点的含义,一段线的含义等)

    二、变速直线运动

    (一)提问:

    什么是变速直线运动?请举例说明.

    (二)展示多媒体资料:

    汽车启动及进站时的情况.

    探究活动

    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里程计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发生的位移(实际为路程),包括进站停车时的情况,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位移—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把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

    关于物理教案 速度时间的关系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

    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进一步训练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概念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接受,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根据具体的实例(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进一步突出了“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并很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阐述了从简单情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即有些变速运动通常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

    教法建议

    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图像,体会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学习,也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认真体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是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教学设计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教学难点:对图像的处理.

    主要设计:

    1、展示课件: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配合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体会速度——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

    2、提问: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怎样的?

    (让同学自己画出,并和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对比)

    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情况(显示速度计)

    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做图.

    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减速运动的汽车)

    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

    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

    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点.

    7、举例:

    ①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情况.

    ②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情况.

    8、小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探究活动

    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将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

    高中教案速度时间的关系【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初步理解速度—时间图像.

    2、理解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能力目标

    进一步训练用图像法表示物理规律的能力.

    情感目标

    渗透从简单问题入手及理想化的思维方法.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是本单元的基础,是进一步学习加速度概念及匀变速运动规律的重要前提.教材主要有两个知识点:速度—时间图像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教材的编排自然顺畅,便于学生接受,先给出匀速直线运动的速度—时间图像,再根据具体的实例(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进一步突出了“图像通常是根据实验测定的数据作出的”这一重要观点,并很自然地给出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最后,阐述了从简单情况入手,及理想化的处理方法,即有些变速运动通常可近似看作匀变速运动来处理.

    教法建议

    对速度——时间图像的学习,要给出物体实际运动的情况,让学生自己建立图像,体会建立图像的一般步骤,并与位移图像进行对比.对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概念的学习,也要通过分析具体的实例,认真体会“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变化相等”的特点,教师也可以给出速度变化相同,但是所用时间不等的例子,或时间相同,速度变化不等的例子,让学生判断是否是匀变速直线运动.

    --示例

    教学重点:速度——时间图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定义.

    教学难点:对图像的处理.

    主要设计:

    1、展示课件:教材图2—15的动态效果(配合两个做匀速运动的物体)体会速度——时间图像的建立过程.

    2、提问:如何从速度——时间图像中求出物体在一段时间内的位移?

    3、上述两个运动的位移——时间图像是怎样的?

    (让同学自己画出,并和速度——时间图像进行对比)

    4、展示课件图2—17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加速运动的汽车运行情况(显示速度计)

    引导同学:采集实验数据,建立坐标系,描点做图.

    5、展示课件图2—18的动态效果(配合做匀减速运动的汽车)

    引导同学:画出它的速度——时间图像.

    6、提问:上述两个汽车运动过程有什么特点?

    引导同学发现“在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改变相等”的特点.

    7、举例:

    ①速度改变相等,所用时间不等的情况.

    ②经过相同时间,速度改变不相等的情况.

    8、小结:什么是匀变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加速直线运动?什么是匀减速直线运动?

    探究活动

    请你坐上某路公共汽车(假设汽车在一条直线上行驶)观察汽车的速度表和自己的手表,采集数据,即记录汽车在不同时刻的速度,之后把你采集的数据用速度——时间图像表示出来,并将你的结果讲给周围人听。

    关于欧洲的经济区域一体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课题:第24课课型新授课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欧共体的成立、《罗马条约》的内容、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欧盟的性质、欧洲一体化的意义。过程与方法:通过问题探究、利用图表资料等有效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概括欧洲一体化的原因和意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区域集团化是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培养学生正确的发展观,树立面向世界、积极参与国际合作的进取精神。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欧洲走向联合的过程及影响难点:欧洲走向联合的原因欧洲一体化中整体利益与各国出让部分国家主权的关系

    教具、资料:

    多媒体课件

    史料

    图片

    视频教学过程

    主导调控

    主体活动导入新课哪一种货币使用的国家最多呢?(屏幕显示欧元)用欧元导入xx年欧盟的50华诞之际,世界再次把目光投到这片大陆,今天也让我们通过欧盟揭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神秘面纱,回顾昨天,了解今天,畅想一下欧洲,乃至世界的未来!学习新课什么是经济一体化呢?以知识卡片的形式阐述概念.一背景欧洲经济一体化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呢?(板书背景)看这组材料(屏幕显示)是什么为欧洲一体化提供了可能?(板书共同的文化)有什么共同的思想文化?近代又共同经历了文艺复兴、启蒙思想的洗礼。这为欧洲一体化提供了可能性。我们来看下一组资料:(屏幕显示)从这组材料中你看到了什么?战争、死亡、仇恨和痛苦,(板书战争的灾难)再看下组材料(屏幕显示材料)美苏争霸,冷战中却加强对欧洲的控制,在欧洲陈兵对峙,(冷战中的尴尬)法德和解为欧洲的联合奠定了基础。欧洲的一体化已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二过程1950年的5月9日,二战后法国外长舒曼提出“把法国、德国的全部煤钢生产置于一个其他欧洲国家都可参加的高级联营机构的管制之下”教师启发引导学生分析启发学生学生分析(屏幕显示材料)提问:为什么要把煤钢工业共同管理呢?“舒曼计划”得到了法、德、意、荷、比、卢几个国家的支持1952年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标志着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开始。欧洲煤钢共同体成立大大加快了欧洲一体化的步伐,1957年六国签署了《罗马条约》请看大屏幕:(屏幕显示)有人说《罗马条约》是欧洲一体化的第一个里程碑甚至我们今天说欧盟50华诞也从这一年算起,为什么?《罗马条约》签定后到1992之前,欧洲一体化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呢?我这里有一个表格并不完整,请大家参照教材为我补充一下。1992年欧共体的12个成员国签署了《欧洲联盟条约》,亦称《马斯特里赫特条约》(简称“马约”)请看大屏幕(屏幕显示《马约》内容)大家发现欧洲一体化的什么趋势?欧盟是一个什么性质的组织呢?(屏幕显示盟旗)根据〈马约〉欧盟成立后第一项任务就是什么?用憨豆先生的故事导出欧元的启动。思考欧元诞生的意义?随着经济一体化的加深,欧盟也在忙着另一件事情。看这样一幅漫画,它反映了什么?(屏幕显示护照、驾照、欧洲杯、电影节等图片)

    课前探究一体化对世界的影响?小组展示探究成果1对成员国2对美国:3对亚洲课后探究1、1946年9月,英国首相丘吉尔曾提议建立“欧洲合众国”。你认为他的梦想会实现吗?谈谈你的想法。2、全球化和区域一体化冲击下,你认为国家会消亡吗?说明理由。教师小结用欧盟盟歌欢乐颂结课里程碑1启发学生学生分析学生思考归纳填充里程碑2学生分析里程碑3显示变化的地图教师点评板书设计:背景:昨天过程:今天影响:明天共同的文化《罗马条约》……战争的灾难《马约》冷战的尴尬

    关于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意义,分清它们的条件和结论;

    (2)能结合树形图来帮助理解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

    (3)正确区分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哪一个原理与分类有关,哪一个原理与分步有关;

    (4)能应用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解决一些简单的应用问题,提高学生理解和运用两个原理的能力;

    (5)通过对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的学习,培养学生周密思考、细心分析的良好习惯。

    教学建议

    一、知识结构

    二、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的重点是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难点是准确区分加法原理与乘法原理。

    加法原理、乘法原理本身是容易理解的,甚至是不言自明的。这两个原理是学习排列组合内容的基础,贯穿整个内容之中,一方面它是推导排列数与组合数的基础;另一方面它的结论与其思想在方法本身又在解题时有许多直接应用。

    两个原理回答的,都是完成一件事的所有不同方法种数是多少的问题,其区别在于:运用加法原理的前提条件是,做一件事有n类方案,选择任何一类方案中的任何一种方法都可以完成此事,就是说,完成这件事的各种方法是相互独立的;运用乘法原理的前提条件是,做一件事有n个骤,只要在每个步骤中任取一种方法,并依次完成每一步骤就能完成此事,就是说,完成这件事的各个步骤是相互依存的。简单的说,如果完成一件事情的所有方法是属于分类的问题,每次得到的是最后结果,要用加法原理;如果完成一件事情的方法是属于分步的问题,每次得到的该步结果,就要用乘法原理。

    三、教法建议

    关于两个计数原理的教学要分三个层次:

    第一是对两个计数原理的认识与理解.这里要求学生理解两个计数原理的意义,并弄清两个计数原理的区别.知道什么情况下使用加法计数原理,什么情况下使用乘法计数原理.(建议利用一课时).

    第二是对两个计数原理的使用.可以让学生做一下习题(建议利用两课时):

    ①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8位号码;

    ②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8位整数;

    ③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4位整数;

    ④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有重复数字的4位整数;

    ⑤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无重复数字的4位奇数;

    ⑥用0,1,2,……,9可以组成多少个有两个重复数字的4位整数等等.

    第三是使学生掌握两个计数原理的综合应用,这个过程应该贯彻整个教学中,每个排列数、组合数公式及性质的推导都要用两个计数原理,每一道排列、组合问题都可以直接利用两个原理求解,另外直接计算法、间接计算法都是两个原理的一种体现.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地分析题意,恰当的分类、分步,用好、用活两个基本计数原理.

    教学设计示例

    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教学目标

    正确理解和掌握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并能准确地应用它们分析和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从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

    难点:加法原理和乘法原理的准确应用.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设计

    (一)引入新课

    从本节课开始,我们将要学习中学代数内容中一个独特的部分——排列、组合、二项式定理.它们研究对象独特,研究问题的方法不同一般.虽然份量不多,但是与旧知识的联系很少,而且它还是我们今后学习概率论的基础,统计学、运筹学以及生物的选种等都与它直接有关.至于在日常的工作、生活上,只要涉及安排调配的问题,就离不开它.

    今天我们先学习两个基本原理.

    (二)讲授新课

    1.介绍两个基本原理

    先考虑下面的问题:

    问题1:从甲地到乙地,可以乘火车,也可以乘汽车,还可以乘轮船.一天中,火车有4个班次,汽车有2个班次,轮船有3个班次.那么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因为一天中乘火车有4种走法,乘汽车有2种走法,乘轮船有3种走法,每种走法都可以完成由甲地到乙地这件事情.所以,一天中乘坐这些交通工具从甲地到乙地共有4+2+3=9种不同的走法.

    这个问题可以总结为下面的一个基本原理(打出片子——加法原理):

    加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可以有几类办法,在第一类办法中有m1种不同的方法,在第二类办法中有m2种不同的方法,……,在第n类办法中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请大家再来考虑下面的问题(打出片子——问题2):

    问题2:由A村去B村的道路有3条,由B村去C村的道路有2条(见下图),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这里,从A村到B村,有3种不同的走法,按这3种走法中的每一种走法到达B村后,再从B村到C村又各有2种不同的走法,因此,从A村经B村去C村共有3×2=6种不同的走法.

    一般地,有如下基本原理(找出片子——乘法原理):

    乘法原理:做一件事,完成它需要分成n个步骤,做第一步有m1种不同的方法,做第二步有m2种不同的方法,……,做第n步有mn种不同的方法.那么,完成这件事共有N=m1×m2×…×mn种不同的方法.

    2.浅释两个基本原理

    两个基本原理的用途是计算做一件事完成它的所有不同的方法种数.

    比较两个基本原理,想一想,它们有什么区别?

    两个基本原理的区别在于:一个与分类有关,一个与分步有关.

    看下面的分析是否正确(打出片子——题1,题2):

    题1:找1~10这10个数中的所有合数.第一类办法是找含因数2的合数,共有4个;第二类办法是找含因数3的合数,共有2个;第三类办法是找含因数5的合数,共有1个.

    1~10中一共有N=4+2+1=7个合数.

    题2:在前面的问题2中,步行从A村到B村的北路需要8时,中路需要4时,南路需要6时,B村到C村的北路需要5时,南路需要3时,要求步行从A村到C村的总时数不超过12时,共有多少种不同的走法?

    第一步从A村到B村有3种走法,第二步从B村到C村有2种走法,共有N=3×2=6种不同走法.

    题2中的合数是4,6,8,9,10这五个,其中6既含有因数2,也含有因数3;10既含有因数2,也含有因数5.题中的分析是错误的.

    从A村到C村总时数不超过12时的走法共有5种.题2中从A村走北路到B村后再到C村,只有南路这一种走法.

    (此时给出题1和题2的目的是为了引导学生找出应用两个基本原理的注意事项,这样安排,不但可以使学生对两个基本原理的理解更深刻,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进行分类时,要求各类办法彼此之间是相互排斥的,不论哪一类办法中的哪一种方法,都能单独完成这件事.只有满足这个条件,才能直接用加法原理,否则不可以.

    如果完成一件事需要分成几个步骤,各步骤都不可缺少,需要依次完成所有步骤才能完成这件事,而各步要求相互独立,即相对于前一步的每一种方法,下一步都有m种不同的方法,那么计算完成这件事的方法数时,就可以直接应用乘法原理.

    也就是说:类类互斥,步步独立.

    (在学生对问题的分析不是很清楚时,教师及时地归纳小结,能使学生在应用两个基本原理时,思路进一步清晰和明确,不再简单地认为什么样的分类都可以直接用加法,只要分步而不管是否相互联系就用乘法.从而深入理解两个基本原理中分类、分步的真正含义和实质)

    (三)应用举例

    现在我们已经有了两个基本原理,我们可以用它们来解决一些简单问题了.

    例1书架上放有3本不同的数学书,5本不同的语文书,6本不同的英语书.

    (1)若从这些书中任取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2)若从这些书中,取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各一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3)若从这些书中取不同的科目的书两本,有多少种不同的取法?

    (让学生思考,要求依据两个基本原理写出这3个问题的答案及理由,教师巡视指导,并适时口述解法)

    (1)从书架上任取一本书,可以有3类办法:第一类办法是从3本不同数学书中任取1本,有3种方法;第二类办法是从5本不同的语文书中任取1本,有5种方法;第三类办法是从6本不同的英语书中任取一本,有6种方法.根据加法原理,得到的取法种数是

    N=m1+m2+m3=3+5+6=14.故从书架上任取一本书的不同取法有14种.

    (2)从书架上任取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各1本,需要分成三个步骤完成,第一步取1本数学书,有3种方法;第二步取1本语文书,有5种方法;第三步取1本英语书,有6种方法.根据乘法原理,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N=m1×m2×m3=3×5×6=90.故,从书架上取数学书、语文书、英语书各1本,有90种不同的方法.

    (3)从书架上任取不同科目的书两本,可以有3类办法:第一类办法是数学书、语文书各取1本,需要分两个步骤,有3×5种方法;第二类办法是数学书、英语书各取1本,需要分两个步骤,有3×6种方法;第三类办法是语文书、英语书各取1本,有5×6种方法.一共得到不同的取法种数是N=3×5+3×6+5×6=63.即,从书架任取不同科目的书两本的不同取法有63种.

    例2由数字0,1,2,3,4可以组成多少个三位整数(各位上的数字允许重复)?

    解:要组成一个三位数,需要分成三个步骤:第一步确定百位上的数字,从1~4这4个数字中任选一个数字,有4种选法;第二步确定十位上的数字,由于数字允许重复,共有5种选法;第三步确定个位上的数字,仍有5种选法.根据乘法原理,得到可以组成的三位整数的个数是N=4×5×5=100.

    答:可以组成100个三位整数.

    教师的连续发问、启发、引导,帮助学生找到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计算方法,使学生的分析问题能力有所提高.教师在第二个例题中给出板书示范,能帮助学生进一步加深对两个基本原理实质的理解,周密的考虑,准确的表达、规范的书写,对于学生周密思考、准确表达、规范书写良好习惯的形成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也可以为学生后面应用两个基本原理解排列、组合综合题打下基础.

    (四)归纳小结

    归纳什么时候用加法原理、什么时候用乘法原理:

    分类时用加法原理,分步时用乘法原理.

    应用两个基本原理时需要注意分类时要求各类办法彼此之间相互排斥;分步时要求各步是相互独立的.

    (五)课堂练习

    P222:练习1~4.

    (对于题4,教师有必要对三个多项式乘积展开后各项的构成给以提示)

    (六)布置作业

    P222:练习5,6,7.

    补充题:

    1.在所有的两位数中,个位数字小于十位数字的共有多少个?

    (提示:按十位上数字的大小可以分为9类,共有9+8+7+…+2+1=45个个位数字小于十位数字的两位数)

    2.某学生填报高考志愿,有m个不同的志愿可供选择,若只能按第一、二、三志愿依次填写3个不同的志愿,求该生填写志愿的方式的种数.

    (提示:需要按三个志愿分成三步,共有m(m-1)(m-2)种填写方式)

    3.在所有的三位数中,有且只有两个数字相同的三位数共有多少个?

    (提示:可以用下面方法来求解:(1)△△□,(2)△□△,(3)□△□,(1),(2),(3)类中每类都是9×9种,共有9×9+9×9+9×9=3×9×9=243个只有两个数字相同的三位数)

    4.某小组有10人,每人至少会英语和日语中的一门,其中8人会英语,5人会日语,(1)从中任选一个会外语的人,有多少种选法?(2)从中选出会英语与会日语的各1人,有多少种不同的选法?

    (提示:由于8+5=13>10,所以10人中必有3人既会英语又会日语.

    (1)N=5+2+3;(2)N=5×2+5×3+2×3)

    导体绝缘体教案示例之一【推荐】


    (一)教学目的

    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常识性了解导体导电、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

    3.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

    (二)教具

    验电器两个,橡胶棒、玻璃棒、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各一根,毛皮一块,干电池一节,小灯泡、开关各一个,金属夹两个,导体、绝缘体示教板、导线几根,磁性黑板一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

    提问1:电流是怎么形成的?

    2:电流方向是怎样规定的?

    3: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

    2.引入新课:

    电路中是否有了电源,合上开关,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呢?

    实验l: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用毛皮摩擦过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使A带上电,B不带电。用玻璃棒连接验电器A和B,结果B的金属箔片并不张开。表明没有电荷传到B上。

    换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连接A和B,B的金属箔片张开,表明此时有电荷通过金属棒传向B。

    这个实验说明,有的物体能够传导电荷,有的物体不能传导电荷。

    实验2:在磁性黑板上按照本节教材上的第1幅图连接电路,合上开关,在两金属夹A和B之间依次连入示教板上的导体(如:铜丝、铝丝、铁丝、碳棒、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和绝缘体(如:橡胶、塑料、玻璃、松香、胶木、煤油、纯水等),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由实验结果可知,接入铜丝、铝丝等物质,小灯泡发光,说阻电荷能够通过这些物质,它们能够导电;接入橡胶、塑料等物质小灯泡不发光,说明电荷不能通过这些物质,它们不导电。

    3.进行新课

    (l)导体

    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如金属、大地、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当电路中有了电源,还必须用导体(导线)把电源和小灯泡连接起来,合上开关后,电路中才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能发光。

    (2)绝缘体

    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

    观察:一段导线,看看电线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电线的外皮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说一说这样做的道理。

    (3)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

    ①指导同学看课本中“绝缘体应用的几个实例”的图。

    ②请同学们举出几个日常生活中见过的导体和绝缘体的实例。

    (4)导体容易导电的原因

    以铝原子为例:如图所示。

    ①铝原子核内有13个单位的正电荷,核外有13个电子按2n2排列;最外层轨道有3个电子,它们绕核高速运转。

    ②由于最外层的3个电子离校较远,它们很容易因某种原因而脱离原子核的束缚。

    ③脱离了原子核束缚的电子在原子间做无规则的运动,叫做自由电子。在金属导体中存在着大量的自由电子。

    在酸、碱、盐的溶液中也存在着能自由移动的电荷,叫做正、负离子。

    在绝缘体里,电荷几乎都被束缚在原子的范围内,不能自由移动。

    由此可知,任何物体里都存在正负电荷,导体容易导电,是因为导体里有大量的自由电荷,绝缘体不容易导电,是绝缘体里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思考与讨论:

    ①橡胶、塑料等材料是很好的绝缘体,这是因为它们:[]

    A.不带电;B.没有电子;

    C.没有电荷;D.几乎没有可以自由移动的电荷。

    ②手拿一根铜棒与毛皮或丝绸摩擦,则铜棒;[]

    A.一定带正电;B.一定带负电;

    C.一定不带电;D.可能带正电,也可能带负电。

    (5)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转化为导体

    实验:找一个废灯泡,取出里面的玻璃心,按课本图412连接好。常温下玻璃不导电,小灯泡不发光。用酒精灯给玻璃加热到红炽状态,玻璃变成导体,电路接通,小灯泡发光。

    这个实验表明,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

    例如:玻璃在加热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木头在潮湿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空气在强电力的作用下可以变为导体;

    水在掺有杂质的情况下可以变为导体。

    指导同学看课本图411“各种物体的导电和绝缘能力的顺序排列”图。

    4.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导体和绝缘体的知识,通过实验和讨论,知道了什么是导体,什么是绝缘体,明白了导体能够导电和绝缘体不能够导电的原因。好的导体和绝缘体都是重要的电工材料。但是导体和绝缘体之间没有严格的界限,本来是很好的绝缘体在一定的条件下也会转化为导体。因此我们在平时接触开关等元件上的绝缘体时,也不能粗心大意。

    5.布置作业

    思考题

    1.用什么方法可以检验一个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

    2.为什么用摩擦的方法可以使拿在手中的胶木棒带电,却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

    怎样才能使拿在手中的金属棒带电?

    备注:本教案依据的教材是人民教育出版社初中物理第二册第四章第四节。

    【推荐:高中教案 基因染色体的关系 变式训练】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