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关于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的高中教案推荐
  • 关于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的高中教案推荐

    发表时间:2022-03-07

    古人云,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高中教师要准备好教案,这是高中教师的任务之一。教案可以让学生能够在教学期间跟着互动起来,减轻高中教师们在教学时的教学压力。那么,你知道高中教案要怎么写呢?由此,小编为你收集并整理了关于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的高中教案推荐相信一定会对你有所帮助。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西周

    农业

    工具:耒耜、石刀、石镰

    原始灌溉技术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作物:“五谷”,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施肥

    畜牧业发达。种类:猪、牛、羊、马、狗等。种桑养蚕,酿酒

    实行井田制

    作物:“五谷”,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施肥

    手工业

    有铜器(未用于农业)

    青铜铸造业发达;

    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

    出现原始瓷器;

    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

    号“百工”,青铜铸造业发达,产品生活化;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出现原始瓷器;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和装饰

    商业

    交通运输具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

    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善经商

    以贝作为货币,商都是繁荣的商业都市

    交通比商朝发达,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道路沿途设有旅舍。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本课内容时,先让学生对三代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有一个整体把握。之后,让学生归纳出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各自特点。使学生对三代的经济发展,不仅有纵向的认识,而且,也有横向的把握。

    奴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①生产力的变化。夏、商、西周的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铁器和牛耕,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

    ②经济活动状况。夏、商、西周的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了较大发展。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武器,但后来也开始向生活化、工具化发展。纺织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漆器业有了发展,后期煮盐业、酿酒业等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商业、交通和城市也有了一定发展。

    商、周的青铜制造业

    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史上的飞跃。夏朝的青铜制造已有一定水平。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这是三代之所以称“青铜时代”的主要依据。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品数量大,品种多,到西周时期,产品向生活化发展。这些青铜器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青铜器成为上古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

    夏、商、西周的交通

    夏朝的交通工具有很大的发展,已有专司车辆制造的“车正”。《左传》记载大禹曾开九道。到了商朝,开始形成辐射整个统治区域的交通网络。西周的交通在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周王朝对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措施,设有不少与交通道路有关的官员。交通的发展促进和反映了三代的商业发展,增进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

    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

    夏、商、西周的农业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在夏、商、西周时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的作物品种增多,到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大都出现。耕作技术也有所提高。人们已经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而且,有了较发达的历法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

    典型例题

    例1商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里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的地位低下B.奴隶主极其残忍

    C.当时的牲畜较少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

    答案:D

    例题分析:商代奴隶的“集体”劳动,体现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它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因而本题应选D。

    例2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A.丝棉麻B.麻棉丝C.丝麻棉D.麻丝棉

    答案:D

    例题分析:本题误区之一是把衣着织物原料简单理解为衣料;之二是麻织品和丝织品出现的先后时间。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用麻纺线织布的技术最早出现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从商代蚕丝业的发展程度,可以反证出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蚕丝,人们可能已经知道利用蚕丝。而棉花种植传入较晚,其中非洲棉花经过中亚传入我国新疆的时间大抵不晚于西汉中期。

    例3“鼎”是代表权力和地位的礼器,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A.尧舜禹时期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答案:B

    例题分析:“鼎”是国家形成后产生的,又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关。同时还应联系考古发现进行判断。

    扩展资料

    商朝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

    商代使用的农具,目前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仍以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偶尔也发现有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用于农业生产。

    甲骨文的田字,表明在广平的原野有整治得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甲骨文“疆理”的“疆”字,象征丈量和划出疆界的田地,“田畴”的“畴”字,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这样的田畴当然不会耕作得很粗放。这些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较好并配合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就是后来的井田。

    这些田地主要分布在都邑附近,由商王和诸侯国君直接占有,也有分配给近亲贵族。其他贵族在封邑内也同样经营这样的田地,不过规模要小一些。在国都以外,商王经常派臣民到比较边远的地方去开垦土地。

    手工业的发展

    铸造作坊商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比农业更为突出。其中,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更集中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和时代的特点。

    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有为王室所专用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当时,在这些作坊中都有比较细致的分工,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所罕见的。

    商业的发展

    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分工日趋巩固和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商代的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周灭商后,据周公说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从事长途贩运贸易活动的商贾。

    在殷都和其他重要城邑的贵族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用的一些比较珍贵的物品,如龟、贝、玉、珠宝、青铜、皮毛、齿革、丝帛等等,除在专有作坊役使奴隶自行生产之外,还有许多必须来自外地。其中有一部分由各地贡献,也有不少是通过交换的商品。这些商品,主要由一些专业的商贾从事贩运,这样就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夏朝农业生产

    夏代的中心地区位于黄河中游,气候适宜。谷也叫粟,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主要的收割工具有石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石刀正面呈梯形,上有两面对穿的圆孔,一面刃,样式很象后世北方掐谷穗用的“铁爪镰”。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一些弯月形的石镰和蚌镰,这也是那个时候的主要收割工具,石镰和蚌镰不仅能收割谷穗,而且连谷物的杆也可以收回来,可见那时的农业已脱离了原始状态。

    当时翻地的工具主要是木耒和石铲。在二里头遗址的房基、灰坑和墓葬的壁土上能看出木耒留下的痕迹。古书上说,大禹“身执耒亩以为民光”。耒是木质的,从壁土上遗留的痕迹来看,它的形状大体是在木柄的一端分成双叉,主要用来掘土。石铲在二里头和洛阳锤李遗址的四期文化层中(相当于二里头早期)都有发现。锤李的石铲是磨制的,呈扁平状,上窄刃宽,两面刃,为了安装木把,在铲的中间还钻上孔。在黄土平原比较松疏的土地上,这种木耒和石铲就担负起翻地掘土的主要任务。

    农业生产的发展的表现:

    水井的使用。水力的出现可能在夏代以前。在河北邯郸涧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水井。到了夏代,水井的使用肯定比以前有所增多。在洛阳锤李、偃师二里头都发现了水井,锤李的水井是圆形的,口径1.6米,深6米多,在这口古井中发现有高领罐、直领罐等遗物,可能是当时汲水落井遗留的器物。二里头的一口井是长方形的,长1.95米,宽1.5米,井深4米

    以上,井筒是光滑的直壁,证明它不是窑穴。壁上有对称的脚窝,那是为了掏井和捞拾落井器具而挖的。水井的使用可以改变那种追逐水源、迁徒不定的生活,使人们有可能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而定居生活又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水井还可以浇地,不过,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出现大面积的水浇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型的陶制容器。例如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口尊、瓮以及大陶罐等,与龙山文化早期、中期的器物相比,它们确实成了庞然大物。这些大型器物,有一些应是贮存食物的用具。只有农业的相当发展,制作大型容器才成为必要。

    在这个阶段上,专用酒器也出现了。在二里头遗址的一些墓葬中发现有细长的觚(gu)、有带管状流的盉[he],还有那种三个空足、有耳有流的鬹[gui]等专用酒器,足见当时饮酒风气十分盛行。有的文献上记载说,古时候用黄米做“酒”是夏代第六个国王少康发明的。我们知道,酿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没有相当多的粮食收获,大量酿酒是不可能的。所以从专用酒器的普遍出现,就可以推测出农业生产发展的概况。

    以青铜铸造为主的手工业

    从夏铸九鼎的传说看,夏朝的铜器制造应当是很有发展的。《墨子·耕柱》篇说夏后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左传》宣公三年说“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现夏代的铜鼎,但已经发现了不少其它种类的铜器,二里头遗址的铜爵就有相当高的铸造工艺水平。西周初年分封诸侯时曾经封赐给鲁公伯禽以“夏后氏之璜”。春秋时期宋国叛臣外逃路过卫地,遭到卫人围攻,让他留下“夏后氏之璜”才肯放行。这些都说明夏代的美玉很为后世所珍贵。二里头遗址出土有许多种类的玉器,其中的玉柄形器的末端浮雕成兽头形,分为六节的器身上雕琢有兽面纹、花瓣纹,雕工十分精细,代表了当时的制玉工艺水平。《韩非子·十过》篇说禹所作的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这种祭器据说就是漆器。二里头遗址出土有平底漆盒、漆豆、漆觚等,可以看出当时的漆器制造工艺。

    商朝以光辉灿烂的青铜铸造业著称于世。历年出土的商朝青铜器有数千件之多,许多铜器造型古朴奇特,厚重雄浑,纹饰繁缛,足为商朝文明的象征。早商时代的郑州二里岗遗址曾经出土多种青铜器,还发现两处铸铜作坊。晚商时代的青铜铸造可分为两个阶段。康丁以前的阶段,铜器多方形,如方鼎、方彝、方尊等,其棱角和中线处常以扉棱为装饰来增强器物的庄严和雄伟。这个阶段的铜器多无铭文,或仅标明器主的族氏。武乙以后的阶段,器物形制发生不少变化,如鼎足由原先的圆柱形变为中间略细的蹄足形,爵由平底变为深腹圆底等。这个阶段出现了字数较多的铭文,有多达40余字者。殷墟所发现的铜矿石是孔雀石,其中最大的一块重18.8公斤。商都所需的铜和铅可能产于今豫西、晋南一带,锡则来自南方。开采好了的矿石要先炼成铜料备用,这在卜辞中称为“铸黄吕”。殷墟有大规模的铸铜遗址,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当时铸造青铜器要经过制模、翻范、浇铸、修整等工序。铸造大型铜器常常要上百人乃至几百人的协同工作。司母戊大方鼎的鼎身和鼎足采取整体铸造的方法,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浇铸而成的。它的鼎身由4块腹范、1块底范、1块芯座,另加4块浇口范合在一起铸成,所需金属料在1000公斤以上。

    Jk251.com相关文章推荐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荐】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西周

    农业

    工具:耒耜、石刀、石镰

    原始灌溉技术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作物:“五谷”,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施肥

    畜牧业发达。种类:猪、牛、羊、马、狗等。种桑养蚕,酿酒

    实行井田制

    作物:“五谷”,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施肥

    手工业

    有铜器(未用于农业)

    青铜铸造业发达;

    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

    出现原始瓷器;

    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

    号“百工”,青铜铸造业发达,产品生活化;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出现原始瓷器;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和装饰

    商业

    交通运输具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

    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善经商

    以贝作为货币,商都是繁荣的商业都市

    交通比商朝发达,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道路沿途设有旅舍。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本课内容时,先让学生对三代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有一个整体把握。之后,让学生归纳出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各自特点。使学生对三代的经济发展,不仅有纵向的认识,而且,也有横向的把握。

    奴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①生产力的变化。夏、商、西周的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铁器和牛耕,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

    ②经济活动状况。夏、商、西周的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了较大发展。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武器,但后来也开始向生活化、工具化发展。纺织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漆器业有了发展,后期煮盐业、酿酒业等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商业、交通和城市也有了一定发展。

    商、周的青铜制造业

    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史上的飞跃。夏朝的青铜制造已有一定水平。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这是三代之所以称“青铜时代”的主要依据。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品数量大,品种多,到西周时期,产品向生活化发展。这些青铜器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青铜器成为上古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

    夏、商、西周的交通

    夏朝的交通工具有很大的发展,已有专司车辆制造的“车正”。《左传》记载大禹曾开九道。到了商朝,开始形成辐射整个统治区域的交通网络。西周的交通在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周王朝对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措施,设有不少与交通道路有关的官员。交通的发展促进和反映了三代的商业发展,增进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

    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

    夏、商、西周的农业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在夏、商、西周时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的作物品种增多,到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大都出现。耕作技术也有所提高。人们已经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而且,有了较发达的历法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

    典型例题

    例1商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里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的地位低下B.奴隶主极其残忍

    C.当时的牲畜较少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

    答案:D

    例题分析:商代奴隶的“集体”劳动,体现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它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因而本题应选D。

    例2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A.丝棉麻B.麻棉丝C.丝麻棉D.麻丝棉

    答案:D

    例题分析:本题误区之一是把衣着织物原料简单理解为衣料;之二是麻织品和丝织品出现的先后时间。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用麻纺线织布的技术最早出现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从商代蚕丝业的发展程度,可以反证出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蚕丝,人们可能已经知道利用蚕丝。而棉花种植传入较晚,其中非洲棉花经过中亚传入我国新疆的时间大抵不晚于西汉中期。

    例3“鼎”是代表权力和地位的礼器,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A.尧舜禹时期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答案:B

    例题分析:“鼎”是国家形成后产生的,又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关。同时还应联系考古发现进行判断。

    扩展资料

    商朝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

    商代使用的农具,目前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仍以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偶尔也发现有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用于农业生产。

    甲骨文的田字,表明在广平的原野有整治得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甲骨文“疆理”的“疆”字,象征丈量和划出疆界的田地,“田畴”的“畴”字,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这样的田畴当然不会耕作得很粗放。这些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较好并配合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就是后来的井田。

    这些田地主要分布在都邑附近,由商王和诸侯国君直接占有,也有分配给近亲贵族。其他贵族在封邑内也同样经营这样的田地,不过规模要小一些。在国都以外,商王经常派臣民到比较边远的地方去开垦土地。

    手工业的发展

    铸造作坊商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比农业更为突出。其中,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更集中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和时代的特点。

    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有为王室所专用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当时,在这些作坊中都有比较细致的分工,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所罕见的。

    商业的发展

    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分工日趋巩固和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商代的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周灭商后,据周公说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从事长途贩运贸易活动的商贾。

    在殷都和其他重要城邑的贵族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用的一些比较珍贵的物品,如龟、贝、玉、珠宝、青铜、皮毛、齿革、丝帛等等,除在专有作坊役使奴隶自行生产之外,还有许多必须来自外地。其中有一部分由各地贡献,也有不少是通过交换的商品。这些商品,主要由一些专业的商贾从事贩运,这样就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夏朝农业生产

    夏代的中心地区位于黄河中游,气候适宜。谷也叫粟,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主要的收割工具有石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石刀正面呈梯形,上有两面对穿的圆孔,一面刃,样式很象后世北方掐谷穗用的“铁爪镰”。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一些弯月形的石镰和蚌镰,这也是那个时候的主要收割工具,石镰和蚌镰不仅能收割谷穗,而且连谷物的杆也可以收回来,可见那时的农业已脱离了原始状态。

    当时翻地的工具主要是木耒和石铲。在二里头遗址的房基、灰坑和墓葬的壁土上能看出木耒留下的痕迹。古书上说,大禹“身执耒亩以为民光”。耒是木质的,从壁土上遗留的痕迹来看,它的形状大体是在木柄的一端分成双叉,主要用来掘土。石铲在二里头和洛阳锤李遗址的四期文化层中(相当于二里头早期)都有发现。锤李的石铲是磨制的,呈扁平状,上窄刃宽,两面刃,为了安装木把,在铲的中间还钻上孔。在黄土平原比较松疏的土地上,这种木耒和石铲就担负起翻地掘土的主要任务。

    农业生产的发展的表现:

    水井的使用。水力的出现可能在夏代以前。在河北邯郸涧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水井。到了夏代,水井的使用肯定比以前有所增多。在洛阳锤李、偃师二里头都发现了水井,锤李的水井是圆形的,口径1.6米,深6米多,在这口古井中发现有高领罐、直领罐等遗物,可能是当时汲水落井遗留的器物。二里头的一口井是长方形的,长1.95米,宽1.5米,井深4米

    以上,井筒是光滑的直壁,证明它不是窑穴。壁上有对称的脚窝,那是为了掏井和捞拾落井器具而挖的。水井的使用可以改变那种追逐水源、迁徒不定的生活,使人们有可能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而定居生活又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水井还可以浇地,不过,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出现大面积的水浇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型的陶制容器。例如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口尊、瓮以及大陶罐等,与龙山文化早期、中期的器物相比,它们确实成了庞然大物。这些大型器物,有一些应是贮存食物的用具。只有农业的相当发展,制作大型容器才成为必要。

    在这个阶段上,专用酒器也出现了。在二里头遗址的一些墓葬中发现有细长的觚(gu)、有带管状流的盉[he],还有那种三个空足、有耳有流的鬹[gui]等专用酒器,足见当时饮酒风气十分盛行。有的文献上记载说,古时候用黄米做“酒”是夏代第六个国王少康发明的。我们知道,酿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没有相当多的粮食收获,大量酿酒是不可能的。所以从专用酒器的普遍出现,就可以推测出农业生产发展的概况。

    以青铜铸造为主的手工业

    从夏铸九鼎的传说看,夏朝的铜器制造应当是很有发展的。《墨子·耕柱》篇说夏后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左传》宣公三年说“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现夏代的铜鼎,但已经发现了不少其它种类的铜器,二里头遗址的铜爵就有相当高的铸造工艺水平。西周初年分封诸侯时曾经封赐给鲁公伯禽以“夏后氏之璜”。春秋时期宋国叛臣外逃路过卫地,遭到卫人围攻,让他留下“夏后氏之璜”才肯放行。这些都说明夏代的美玉很为后世所珍贵。二里头遗址出土有许多种类的玉器,其中的玉柄形器的末端浮雕成兽头形,分为六节的器身上雕琢有兽面纹、花瓣纹,雕工十分精细,代表了当时的制玉工艺水平。《韩非子·十过》篇说禹所作的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这种祭器据说就是漆器。二里头遗址出土有平底漆盒、漆豆、漆觚等,可以看出当时的漆器制造工艺。

    商朝以光辉灿烂的青铜铸造业著称于世。历年出土的商朝青铜器有数千件之多,许多铜器造型古朴奇特,厚重雄浑,纹饰繁缛,足为商朝文明的象征。早商时代的郑州二里岗遗址曾经出土多种青铜器,还发现两处铸铜作坊。晚商时代的青铜铸造可分为两个阶段。康丁以前的阶段,铜器多方形,如方鼎、方彝、方尊等,其棱角和中线处常以扉棱为装饰来增强器物的庄严和雄伟。这个阶段的铜器多无铭文,或仅标明器主的族氏。武乙以后的阶段,器物形制发生不少变化,如鼎足由原先的圆柱形变为中间略细的蹄足形,爵由平底变为深腹圆底等。这个阶段出现了字数较多的铭文,有多达40余字者。殷墟所发现的铜矿石是孔雀石,其中最大的一块重18.8公斤。商都所需的铜和铅可能产于今豫西、晋南一带,锡则来自南方。开采好了的矿石要先炼成铜料备用,这在卜辞中称为“铸黄吕”。殷墟有大规模的铸铜遗址,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当时铸造青铜器要经过制模、翻范、浇铸、修整等工序。铸造大型铜器常常要上百人乃至几百人的协同工作。司母戊大方鼎的鼎身和鼎足采取整体铸造的方法,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浇铸而成的。它的鼎身由4块腹范、1块底范、1块芯座,另加4块浇口范合在一起铸成,所需金属料在1000公斤以上。

    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小编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西周

    农业

    工具:耒耜、石刀、石镰

    原始灌溉技术

    农业是主要生产部门。作物:“五谷”,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施肥

    畜牧业发达。种类:猪、牛、羊、马、狗等。种桑养蚕,酿酒

    实行井田制

    作物:“五谷”,少量使用青铜农具,懂施肥

    手工业

    有铜器(未用于农业)

    青铜铸造业发达;

    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

    出现原始瓷器;

    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

    号“百工”,青铜铸造业发达,产品生活化;玉器加工、纺织业有很大发展;出现原始瓷器;漆器制造已达较高水平,漆工艺大量用于车的制造和装饰

    商业

    交通运输具一定规模,交通工具种类很多。

    重视商业和交通运输业,善经商

    以贝作为货币,商都是繁荣的商业都市

    交通比商朝发达,建立了邮驿传递制度,道路沿途设有旅舍。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复习本课内容时,先让学生对三代的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的发展有一个整体把握。之后,让学生归纳出夏、商、西周时期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发展的各自特点。使学生对三代的经济发展,不仅有纵向的认识,而且,也有横向的把握。

    奴隶社会经济发展情况

    ①生产力的变化。夏、商、西周的生产力有了进步,处于金石并用时代,除木、石和骨器外,也有少量青铜工具,西周晚期出现铁器。春秋时,社会生产力显著提高,出现铁器和牛耕,以奴隶集体劳动为主。

    ②经济活动状况。夏、商、西周的农作物品种、耕作技术和农田水利都有了较大发展。青铜铸造是主要手工业部门,青铜器主要是礼器和武器,但后来也开始向生活化、工具化发展。纺织业、玉器加工业、陶瓷业、漆器业有了发展,后期煮盐业、酿酒业等有了较大发展。与此同时,商业、交通和城市也有了一定发展。

    商、周的青铜制造业

    从使用石器、木器到制造青铜器是人类社会生产发展史上的飞跃。夏朝的青铜制造已有一定水平。商周是青铜器的繁盛时代,青铜器的数量、种类之多都是空前绝后的,这是三代之所以称“青铜时代”的主要依据。商周时期的青铜铸造业生产规模大,技术水平高,产品数量大,品种多,到西周时期,产品向生活化发展。这些青铜器都有极高的艺术价值。青铜器成为上古华夏文明的典型代表。

    夏、商、西周的交通

    夏朝的交通工具有很大的发展,已有专司车辆制造的“车正”。《左传》记载大禹曾开九道。到了商朝,开始形成辐射整个统治区域的交通网络。西周的交通在商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周王朝对道路的维护和管理已经有了较为系统完善的措施,设有不少与交通道路有关的官员。交通的发展促进和反映了三代的商业发展,增进了各地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利于统治者加强统治。

    夏、商、西周的农业发展

    夏、商、西周的农业在原始农业的基础上有了巨大的进步。在夏、商、西周时期,农业成为主要的生产部门,统治者都重视农业的发展,农田水利有较大发展。这一时期的作物品种增多,到西周时期,后世的主要农作物大都出现。耕作技术也有所提高。人们已经懂得施用粪肥、草木灰和绿肥。而且,有了较发达的历法指导人们进行农业生产。

    典型例题

    例1商朝的奴隶主常常驱使奴隶在田野里进行集体耕作,其根本原因是

    A.奴隶的地位低下B.奴隶主极其残忍

    C.当时的牲畜较少D.当时工具和技术落后

    答案:D

    例题分析:商代奴隶的“集体”劳动,体现人们在生产中的地位和相互关系,这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它是由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决定的,因而本题应选D。

    例2下列我国古代衣着织物三种原料使用的先后顺序是()

    A.丝棉麻B.麻棉丝C.丝麻棉D.麻丝棉

    答案:D

    例题分析:本题误区之一是把衣着织物原料简单理解为衣料;之二是麻织品和丝织品出现的先后时间。根据考古发现,我国用麻纺线织布的技术最早出现在母系氏族公社繁荣时期;从商代蚕丝业的发展程度,可以反证出我国新石器时代晚期已有蚕丝,人们可能已经知道利用蚕丝。而棉花种植传入较晚,其中非洲棉花经过中亚传入我国新疆的时间大抵不晚于西汉中期。

    例3“鼎”是代表权力和地位的礼器,其形成至少应追溯到

    A.尧舜禹时期B.商周时期C.春秋时期D.战国时期

    答案:B

    例题分析:“鼎”是国家形成后产生的,又与当时生产力的发展有关。同时还应联系考古发现进行判断。

    扩展资料

    商朝经济的发展

    农业生产的发展

    商代使用的农具,目前考古学界一般认为仍以石、骨及蚌制铲、斧、镰、刀等为主,偶尔也发现有一些铜锸、铜铲等青铜工具,但不一定用于农业生产。

    甲骨文的田字,表明在广平的原野有整治得整齐规则的大片相连的方块熟田。甲骨文“疆理”的“疆”字,象征丈量和划出疆界的田地,“田畴”的“畴”字,像田间按行垄犁耕往返转折,这样的田畴当然不会耕作得很粗放。这些经过疆理整治规则耕作较好并配合有灌溉沟渠的方块田,就是后来的井田。

    这些田地主要分布在都邑附近,由商王和诸侯国君直接占有,也有分配给近亲贵族。其他贵族在封邑内也同样经营这样的田地,不过规模要小一些。在国都以外,商王经常派臣民到比较边远的地方去开垦土地。

    手工业的发展

    铸造作坊商代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比农业更为突出。其中,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的高度发展,更集中反映了当时手工业技术水平和时代的特点。

    在殷墟和郑州商城遗址,都发现有为王室所专用的青铜器铸造作坊。当时,在这些作坊中都有比较细致的分工,有世代从事生产擅长专精技艺的工匠。生产规模之大和技艺水平之高,是当时世界所罕见的。

    商业的发展

    在农业和手工业生产发展的基础上,在各个生产部门内部分工日趋巩固和日益复杂的情况下,商代的商业也有一定程度的发展。

    在周灭商后,据周公说在殷民中有一部分人是“肇牵车牛远服贾,用孝养厥父母”。这些人就是从事长途贩运贸易活动的商贾。

    在殷都和其他重要城邑的贵族们,他们在日常生活中所需用的一些比较珍贵的物品,如龟、贝、玉、珠宝、青铜、皮毛、齿革、丝帛等等,除在专有作坊役使奴隶自行生产之外,还有许多必须来自外地。其中有一部分由各地贡献,也有不少是通过交换的商品。这些商品,主要由一些专业的商贾从事贩运,这样就促进了商业的发展。

    夏朝农业生产

    夏代的中心地区位于黄河中游,气候适宜。谷也叫粟,是当时的主要农作物之一。主要的收割工具有石刀,二里头遗址出土的石刀正面呈梯形,上有两面对穿的圆孔,一面刃,样式很象后世北方掐谷穗用的“铁爪镰”。二里头遗址还出土了一些弯月形的石镰和蚌镰,这也是那个时候的主要收割工具,石镰和蚌镰不仅能收割谷穗,而且连谷物的杆也可以收回来,可见那时的农业已脱离了原始状态。

    当时翻地的工具主要是木耒和石铲。在二里头遗址的房基、灰坑和墓葬的壁土上能看出木耒留下的痕迹。古书上说,大禹“身执耒亩以为民光”。耒是木质的,从壁土上遗留的痕迹来看,它的形状大体是在木柄的一端分成双叉,主要用来掘土。石铲在二里头和洛阳锤李遗址的四期文化层中(相当于二里头早期)都有发现。锤李的石铲是磨制的,呈扁平状,上窄刃宽,两面刃,为了安装木把,在铲的中间还钻上孔。在黄土平原比较松疏的土地上,这种木耒和石铲就担负起翻地掘土的主要任务。

    农业生产的发展的表现:

    水井的使用。水力的出现可能在夏代以前。在河北邯郸涧沟的龙山文化遗址中就发现过水井。到了夏代,水井的使用肯定比以前有所增多。在洛阳锤李、偃师二里头都发现了水井,锤李的水井是圆形的,口径1.6米,深6米多,在这口古井中发现有高领罐、直领罐等遗物,可能是当时汲水落井遗留的器物。二里头的一口井是长方形的,长1.95米,宽1.5米,井深4米

    以上,井筒是光滑的直壁,证明它不是窑穴。壁上有对称的脚窝,那是为了掏井和捞拾落井器具而挖的。水井的使用可以改变那种追逐水源、迁徒不定的生活,使人们有可能长期定居在一个地方,而定居生活又是农业发展的一个重要条件。水井还可以浇地,不过,当时的条件不可能出现大面积的水浇地。

    这个时期出现了大型的陶制容器。例如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大口尊、瓮以及大陶罐等,与龙山文化早期、中期的器物相比,它们确实成了庞然大物。这些大型器物,有一些应是贮存食物的用具。只有农业的相当发展,制作大型容器才成为必要。

    在这个阶段上,专用酒器也出现了。在二里头遗址的一些墓葬中发现有细长的觚(gu)、有带管状流的盉[he],还有那种三个空足、有耳有流的鬹[gui]等专用酒器,足见当时饮酒风气十分盛行。有的文献上记载说,古时候用黄米做“酒”是夏代第六个国王少康发明的。我们知道,酿酒的主要原料是粮食,没有相当多的粮食收获,大量酿酒是不可能的。所以从专用酒器的普遍出现,就可以推测出农业生产发展的概况。

    以青铜铸造为主的手工业

    从夏铸九鼎的传说看,夏朝的铜器制造应当是很有发展的。《墨子·耕柱》篇说夏后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左传》宣公三年说“夏之方有德也,远方图物,贡金九牧,铸鼎象物”。虽然至今还没有发现夏代的铜鼎,但已经发现了不少其它种类的铜器,二里头遗址的铜爵就有相当高的铸造工艺水平。西周初年分封诸侯时曾经封赐给鲁公伯禽以“夏后氏之璜”。春秋时期宋国叛臣外逃路过卫地,遭到卫人围攻,让他留下“夏后氏之璜”才肯放行。这些都说明夏代的美玉很为后世所珍贵。二里头遗址出土有许多种类的玉器,其中的玉柄形器的末端浮雕成兽头形,分为六节的器身上雕琢有兽面纹、花瓣纹,雕工十分精细,代表了当时的制玉工艺水平。《韩非子·十过》篇说禹所作的祭器,“墨染其外而朱画其内”。这种祭器据说就是漆器。二里头遗址出土有平底漆盒、漆豆、漆觚等,可以看出当时的漆器制造工艺。

    商朝以光辉灿烂的青铜铸造业著称于世。历年出土的商朝青铜器有数千件之多,许多铜器造型古朴奇特,厚重雄浑,纹饰繁缛,足为商朝文明的象征。早商时代的郑州二里岗遗址曾经出土多种青铜器,还发现两处铸铜作坊。晚商时代的青铜铸造可分为两个阶段。康丁以前的阶段,铜器多方形,如方鼎、方彝、方尊等,其棱角和中线处常以扉棱为装饰来增强器物的庄严和雄伟。这个阶段的铜器多无铭文,或仅标明器主的族氏。武乙以后的阶段,器物形制发生不少变化,如鼎足由原先的圆柱形变为中间略细的蹄足形,爵由平底变为深腹圆底等。这个阶段出现了字数较多的铭文,有多达40余字者。殷墟所发现的铜矿石是孔雀石,其中最大的一块重18.8公斤。商都所需的铜和铅可能产于今豫西、晋南一带,锡则来自南方。开采好了的矿石要先炼成铜料备用,这在卜辞中称为“铸黄吕”。殷墟有大规模的铸铜遗址,面积在1万平方米以上。当时铸造青铜器要经过制模、翻范、浇铸、修整等工序。铸造大型铜器常常要上百人乃至几百人的协同工作。司母戊大方鼎的鼎身和鼎足采取整体铸造的方法,鼎耳则是在鼎身铸成后再在其上安模、翻范、浇铸而成的。它的鼎身由4块腹范、1块底范、1块芯座,另加4块浇口范合在一起铸成,所需金属料在1000公斤以上。

    关于夏商西周的更替制度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朝

    商朝

    西周

    起止时间

    公元前2070-1600年

    公元前1600-1046年

    公元前1046-771年

    开国国王

    武王

    亡国国王

    幽王

    都城

    阳城

    镐京

    政治状况

    出现奴隶制国家机器;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屡次迁都,中期盘庚迁殷;拥有一些属国

    实行分封制

    经济制度

    实行井田制

    教学建议

    井田制

    "井田制"一词是自战国以来,人们对西周时期所行土地制度的通用名称,历代各家学者的解释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它的含义有二:一、"井"字像田地的形状。田地中有阡、陌、沟、渠,划分田地为若干方块,来源于夏商以前。二、西周的封建领主制剥削方式。这种剥削方式的基础,即土地所存权的分配,是天子有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庶人无土地权利,只有耕作和提供剥削的义务。具体剥削方式,是贵族们将田地分为两类,一类为贵族自留田,名"公田",由所属农奴们集体无偿代耕,就是劳役地租。另一类大致以百亩为单位分给农奴各家耕种,收获物归农奴所有。孟子对这一剥削形式设想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当然各贵族对公田、私田的划分或分布,因地因人而异,不一定绝对如此整齐划一,孟子也说"此其大略。"古人把这种劳动产品再分配的方式"雅化"为"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公即诸侯。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许买卖。

    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在西周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分封制

    武王克商以后,周王朝面对新征服的广大领土,只能采取分封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其重要内容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天子封建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这些卿大夫对周天子为臣,但在自己的采邑中,既占其土,又子其民,实为君主。

    西周的分封制度使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受民受疆土”,对地方实行分区管理,以达到“以蕃屏周”的目的。重要的封国有:卫、鲁、齐、宋、晋、燕等。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握有军、政、财权,职位世代相袭,世卿世禄。他们与周王保持臣属关系,执行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见周王,承担出兵、戍守、纳贡和服役的义务。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线索,各朝的政治状况。强调夏的建立者是禹。要求学生记住夏、商、西周的起止时间以及“国人暴动”的时间。重点讲解井田制和分封制。

    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


    第十二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教学设计示例二

    (一)教学目标:

    1、基础知识目标:自五代起,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两宋时,水稻向北方推广,棉花向长江流域扩展。棉纺织业在南宋后期兴起。制瓷业的发展和著名瓷窑。煤的大量开采。造船业的发达。东京和临安商业的繁荣。北宋前期交子的出现。海外贸易的兴盛和著名的外贸港口。

    2、能力培养目标:通过自五代起南方农业生产逐渐超过北方给宋朝以重大影响的史实,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社会经济状况出发,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的能力。

    3、思想认识目标:①认识到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五代以来,南方社会秩序相对安定,有利于经济发展。②认识到宋朝时,我国的制瓷业、采矿业、造船业等手工业都居于世界的领先地位;商业繁荣,成为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国家,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这些成就值得我们引以自豪。

    重点和难点:重点是制瓷业和造船业的大发展,东京、交子和海外贸易的发展。难点是头绪多,要求条理清楚,既突出重点也要照顾全面。

    (二)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南方取代北方成为中国的经济重心。这个时期统治者对商业采取了比前代较为宽松的政策,是商业获得巨大发展。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个时期的社会经济情况。

    2、讲授新课

    一、农业生产的新气象

    1、自五代起南方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黄河流域的经济原来比长江流域发达。后来,长江流域的经济逐步发展并赶上和超过了黄河流域。自唐朝安史之乱以后,北方藩镇林立,长期战乱不已,经济遭到很大的破坏。南方的战争相对较少,社会也较为安定,北方人民陆续迁往南方。他们和南方人民一起,开发了江南地区。到五代时,南方的人口也超过了北方。经过唐末、五代,我国南方的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2、北宋时水稻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

    宋代以前,水稻的种植主要在长江以南的地区。北宋时,水稻的种植已扩展到淮河和黄河流域。由于政府的提倡,水稻大面积推广和种植,同时注意引进优良品种,从越南引进的优良品种占城稻,已在福建普遍种植,政府把它推广到江浙和淮河流域一带。水稻在宋朝统治区内,逐渐跃居粮食产量首位,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

    3、南宋后期棉花种植从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世界上最早植棉的国家是印度。我国的棉花便是从那里传进来的。汉魏时,棉花的种植只流行于我国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后来,棉花由少数民族地区向中原推广。在北宋时,棉花的栽培还限于两广和福建地区,南宋后期才在长江流域普遍种植起来。棉花在两宋时期逐渐成为一项重要的经济作物,这就为南宋后期棉纺织业的兴起,提供了前提条件。

    4、辽、金时东北地区的农业开发

    这一时期,辽、夏、金先后与两宋并存,这些政权的建立,维护了局部地区的统一,有利于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统治者比较重视农业,注意农业的开发,对这一地区社会经济的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二、蓬勃兴旺的手工业

    1、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

    北宋时,丝织业的发展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规模上,南方都超过北方。其中,江浙和四川地区最具代表性,成为丝织业的两个中心,四川地区的丝织品,质地纤细,花纹秀丽,号称天下第一,江浙地区的丝织品产量已跃居全国首位。

    这时期,随着棉花种值面积的扩大,南宋后期,在南方兴起一个新的手工业部门——棉纺织业。它最早兴起在广西和海南岛一带,到南宋后期,南方人民发明了比较先进的棉纺织工具,如擀、弹、纺、织。生产的棉纺织品种类较多。但棉纺织业毕竟是南宋后期刚刚兴起的手工业部门,棉纺织品在我国内地居民的衣着材料中还不占主要地位。

    2、誉满中外的宋瓷

    北宋时期是我国制瓷手工业全面发展的时期,当时制瓷业的规模和工艺水平都大大超过了前代。宋瓷誉满中外。宋朝时的瓷窑遍布全国各地。目前,已在全国130个县中发现1000多处宋代瓷窑,其中重要的有30多处。宋朝的定窑、钧窑、哥窑、汝窑、官窑被后人称为“五大名窑”。

    北宋兴起的景德镇,后来发展为著名的瓷都。景德镇在唐朝时候以生产白瓷著名。从北宋起,就发展成为制瓷业的中心。景德镇窑以出产影青瓷为最著名。影青瓷是一种釉色介于青白之间的薄胎瓷器,这种瓷器乍看好象是白色,但在素白釉中泛出一种青色。这是北宋景德镇窑创造的新工艺。除此之外,辽、金的瓷器生产也很发达。

    3、煤的大量开采

    北宋称煤为石炭,河北、山西都是煤的产地,宋朝煤的开采量很大,煤不仅被用于冶炼,更多的则是开始用于普通居民的生活。东京居民在生活中都烧煤,而很少有烧柴的,这就说明,煤己成为居民的生活必需品。由于煤的开采量大,山西许多农民改行以采煤为生,北宋官府还设有负责采买煤的机构—石炭场。

    4、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造船业

    随着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了满足漕运和海外贸易的需要,宋朝的造船业得到迅猛发展。在东南沿海的广州、泉州、明州等地,都有发达的造船业。宋代造船业规模宏大,而且种类多,有战船、漕船、江船和海船等等。当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高的国家。宋代的大海船,抗风力强,并装有罗盘针,船体长,在今大泉州湾出土的南宋时期的海船,残船长24米,按照当时的记载复原,该船的长为34米,宽11米,载重量达200吨以上。北宋神宗熙宁年间,政府在金明池建了世界上最早的船坞,还创造了滑道下水的方法。

    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

    1、东京和临安商业的繁荣

    东京聚居了20万户居民,人口超过百万。东京打破了“坊”、“市”界限,大街小巷可随处经商,出现了商业繁华地区。东京是全国最繁华的城市,规模之大,人口之多,是当时世界上一流的。据记载,东京的城内、城外,坊巷、院落,处处可见酒楼、茶坊、剧场,繁华热闹。商品有来自各地的水产、牛羊、果品、酒、茶、纸、书籍、瓷器、药材、金银器、生产工具等,还有来自日本的折扇,高丽的墨料和大食的香料等。还有热闹的夜市和早市。东京城还有娱乐场所,叫“瓦肆”,那里有戏曲、杂技和武术表演,还有艺人说书。相国寺周围是最热闹的地方。宋朝画家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在清明时节,人们在汴河两岸及街市上活动的情景。

    临安地接长江下游和太湖流域农业和手工业最发达的地区,襟江抱湖,交通极为便利。南宋初年,由于中原动乱,大批官民南迁,到南宋末年,临安全城的人口已超过百万。在短短的几十年内,临安成为南末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也是全国的第一大城市。临安的大小店铺比比皆是,街上也有早市和夜市,买卖昼夜不绝,还有热闹的瓦肆。临安城中最繁华的街道,是一条贯穿南北的,“御街”,也称天街,天街两旁店铺林立。除了繁华的商业区外,还有许多专业性的集市,如金银市、珍珠市、丝锦市、米市,肉市等。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宋朝商业的空前发展,不仅繁荣了经济,促进了物资交流,满足了人们生活的需要,由于这个时期商业的发展,纸币在我国开始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出现在北宋初期的四川地区。

    四川在唐末五代时期,战祸较少,社会经济未受到严重破坏,北宋以来,商业更加繁荣,货币的需要量大为增加。早在五代末年,包括四川地区在内的江南地区已经开始发行铁钱,与铜钱并用。由于铁钱携带不方便。宋真宗时,在政府的许可下,由成都16家富户共同印刻纸造的“交子”代替了铁钱在市场上流通。到宋仁宗时交子的发行权收归政府。南宋纸币发行量很大,成为与铜钱并行的货币。

    四、海外贸易的兴盛

    1、宋、金、辽时期海外贸易的兴盛

    东到日本和朝鲜,南到南海各国,西到阿拉伯半岛和非洲东海岸,都有中国海船的踪迹。宋朝政府对海外贸易采取了鼓励政策,注意调动中外商人的积极性。宋神宗、宋高宗时期都奖励外来商人。大大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

    2、泉州、广州、明州三大外贸港口和市舶司

    宋朝重要的外贸港口有泉州、广州,明州等,两宋政府在这些港口设立市舶司,管理海外贸易。以至于宋政府海外贸易的收入,在宋高宗末年达到财政总收入的15%多。宋朝海外贸易中,中国以输出瓷器和丝织品为主,进口货物多为香料、象牙等。宋朝对外贸易的发展,加强了中国与各国经济、文化的交流,促进了与各国人民之间的友好关系。

    (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农业手工业发达,奠定物质基础;陆上丝绸之路受阻,转向海上贸易;宋朝造船业发达,航海技术先进提供技术保障;政府鼓励政策,促进海上贸易发展。由于这些原因,使我国的宋代,成为海上贸易的世界大国之一。)

    (小结)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由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市场提供了大量的农产品和手工业品,这是商业发展的物质基础。这一时期商业的发达主要表现在都市的繁荣,如北宋的都城东京和南宋的都城临安,不仅是全国的政治中心,也是繁华的商业大城市。另外,在生产发展、商业繁荣的四川地区,北宋初期出现了交子—世界上最早的纸币。这个时期海外贸易也空前发达。使宋代的商业繁荣出现了一个新的高峰,纵观封建社会史这个高峰的出现在中国古代历史上留下了辉煌的一页。

    3、板书设计:

    第十二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

    一、农业生产的新气象

    1、自五代起南方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2、北宋时水稻在淮河、黄河流域推广

    3、南宋后期棉花种植从两广、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

    二、蓬勃兴旺的手工业

    1、南宋后期棉纺织业在南方兴起

    2、誉满中外的宋瓷

    3、煤的大量开采

    4、居于世界先进水平的造船业

    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

    1、东京和临安商业的繁荣

    2、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四、海外贸易的兴盛

    1、宋、金、辽时期海外贸易的兴盛

    2、泉州、广州、明州三大外贸港口和市舶司

    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荐】


    第十二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自五代起,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宋朝时,水稻和小麦的推广;棉花和茶树的种植情况;棉纺织业在南宋后期的兴起;制瓷业和采矿业的发展;造船技术的提高;两宋时期城镇的大量出现;东京和临安商业繁荣的景象;北宋前期,“交子”在四川地区的出现;两宋时期,泉州、广州、明州三大外贸港口,政府在外贸港口设立市舶司。

    通过南方相对稳定,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作用的史实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能力。通过农业、手工业发展情况的学习教学,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社会经济状况中,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并进行综合、概括的能力。通过《清明上河图》和“北宋纸币”图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初步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通过北宋都城东京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物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将繁琐的内容不断加以梳理和概括,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知识网络结构。指导学生对比北宋都城东京和唐都长安在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的不同特点,逐步得出结论为“宋代都城商业繁荣程度超过前代”。通过分析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指导学生运用将学过的旧知识用横向联系的方法,与新知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通过宋朝时南北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和经济作物普遍种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通过与宋朝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农业、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人民同样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两宋商业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基础的理解。通过宋朝时我国的制瓷业、采矿业、造船业等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认识两宋时期我国商业居于当时世界上最繁荣之列,东京城(现河南开封)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北宋出现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以及宋朝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国家等史实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导入:

    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一、农业生产的新气象

    1.五代十国时,南方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分裂割据时期,但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却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自三国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情况。(提示学生回忆旧知识)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五代十国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指导学生概括原因有:南方战祸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2.两宋农业的发展

    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概括出:(1)水稻种植区域扩大到淮河和黄河流域,并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指出,南宋时,水稻产量跃居全国粮食产量首位,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2)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南宋是推广到长江流域。当时南方种植的棉花是从东南亚一代传入的木棉,结桃多,产量高。福建一代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的说法。棉花逐渐成为两宋时期重要的经济作物,这为棉纺织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3.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开发

    燕京地区和辽东是辽金境内农业发达地区,西夏境内的农民大多从事农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政府比较重视农业,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蓬勃兴起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蓬勃兴旺的手工业(指导学生填表,表格见“教学建议”部分)

    1.发达的纺织业

    宋代的丝织业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江浙和四川仍然是重要的丝织业中心,技术成熟,生产水平高。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与此同时,棉纺织业在南宋后期迅速兴起。当时已经有一套擀、弹、纺、织的棉纺织工具。(指导学生看“宋人《纺车图》”和“出土的南宋棉毯”,体会宋朝高超的棉纺织技术)由于棉纺织业兴起的时间不久,棉纺织品在当时居民的衣料中还不占主要地位。

    2.大方光彩的制瓷业

    宋瓷誉满中外,瓷窑遍布各地。其中定窑、钧窑、汝窑、官窑、哥窑五大名窑久负盛名。(指导学生看图,找到五大名窑的位置;屏幕显示精美的瓷器图片,指导学生概括出宋瓷的特点。)除了五大名窑以外,北宋瓷都景德镇的瓷器更是享誉中外。(学生在图上找到景德镇的位置,观看景德镇瓷器图片,概括其特点。)

    除宋瓷外,辽金的瓷器也造型精巧、独具特色。(学生观看辽、金瓷器图片)

    宋代瓷器不仅为国内居民所喜爱,许多外国人对此也赞叹不已,他们往往把中国的瓷器作为艺术品收藏、鉴赏,称中国为瓷器之国。大家知道,China除了之中国外,还有什么含义吗?对,瓷器。可见,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有多大。

    3.采煤业的发展

    同学们知道古人用什么来取暖做饭、冶炼金属吗?(学生答)北宋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呢?(指导学生回答59页问答题)你们知道当时什么地方是重要的产煤基地吗?(河北、山西)

    4.领先世界的造船业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宋朝的漕运和海外贸易也兴盛起来,这就促使宋代的造船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当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发达的国家,广州、泉州、明州等地的造船业发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概括宋代造船业的特点)宋代的海船上安装有一种先进的辨别方向的仪器——指南针,这就为远洋航行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

    1.繁荣的商业都市东京

    宋代商业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商业城市的繁荣上。(屏幕显示“北宋的东京城布局”图,并与“唐代长安城”对比)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出东京城比长安城繁荣的具体表现。如: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限制;有夜市和早市,商业活动的时间延长了;出现娱乐贸易场所“瓦子”;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等。

    2.临安的繁荣

    南宋都城临安同样繁荣昌盛。(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临安城的繁华。)

    3.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屏幕显示“交子”图片,并指明这是世界最早的纸币)结合教材58页小字内容,帮助学生认识交子的出现与北宋商品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思考:纸币的出现和流通对宋朝的商业活动有什么影响?纸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同时,它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宋代不仅国内商业活动发达,海外贸易也蓬勃的开展起来。

    四、海外贸易的兴盛

    结合“宋代海外贸易”形势图,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的描述,概括出宋代海外贸易到达的地区、主要对外贸易港口、进出口主要商品、两宋政府如何管理对外贸易。请同学们思考: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水平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可靠保证,发达的海上交通、政府的大力提倡都促进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结合地图指出辽金对外交往频繁的情况。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是继隋唐以后,我国封建经济又一个繁荣时期,它为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归纳总结的过程:

    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本课内容概括为农业、手工业、商业三部分,指导学生将这三部分知识要点总结在笔记本上,然后简要分析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课后学生活动提示:

    活动一:临摹“五代、辽、宋、夏、金经济分布”图,在图上注明纺织、制瓷、造船业中心的位置和名称以及各个政权都城的位置和名称。

    活动二:以“交子”为中心话题,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成课件。内容包括交子出现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对两宋经济的影响。

    夏商西周的文化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西周

    文字

    已有原始文字

    甲骨文、金文

    天文

    保留了我国最早的日食、月食记录

    历法

    《夏小正》

    出现天干地支

    医学

    医药学知识丰富,已经分科治疗

    地理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周易》中首先提出了“地理”名称

    生物学

    积累了相当丰富的知识,甲骨文中记载了许多动植物名称

    古籍

    《上书》和《周易》

    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出现平雕和浮雕技术

    雕塑和青铜铸造艺术达到高峰,青铜器上有大量青铜铭文出现

    教学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在讲述甲骨文时,应利用书中提供的《二里头遗址陶器上的符号》使学生认识到汉字产生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是较成熟的文字。通过展示适当的甲骨文图片,使学生对甲骨文以及其史料价值有进一步的了解。讲述科学和技术时,教师应强调周人已经具有了一定的环保知识。

    可以采用由学生列表归纳夏、商、西周时期各自文化成就的形式进行小结。

    甲骨文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写或刻在龟甲、兽骨之上的文字,其内容多为“卜辞”,也有少数为“记事辞”。

    甲骨文,有刀刻的,也有朱书、墨书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满朱砂,其字体与今不同,因此难以辨认。现已发现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个。经过文字学家和考古学家们分析、判断,能够辨认的已近两千。这些甲骨文字,多为从图画文字中演变而成的象形文字,许多字的笔画繁复,近似于图画,而且异体字较多。这说明中国的文字在殷商时期尚未统一。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声、假借的文字,从而说明文字的使用已经有了相当长久的历史。

    当时人们用被灼烫过的甲骨上的纹络来判断事物的吉凶。占卜完毕,就将占卜的时间、人名、所问事情、占卜结果,以及事后验证刻在上面。由于,占卜之事大到国家军政大事、帝王起居,小道百姓生活,包括了政治、经济、社会生活等诸方面,成为现今人们研究上古史的重要史料。

    易错概念

    我国的信史开始于商朝,而不是公元前841年(西周)。造成错误的原因是把有文字可考的历史理解为有确切纪年的历史了。

    典型例题

    例1与夏朝相比,商朝文化的进步表现在()。请从下面表达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奴隶地位低下②青铜冶铸技术提高

    ③成熟的文字再现④历史上的确发纪年开始

    A.①②B.②③C.①②③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夏、商时期文化发展的掌握,要求学生在掌握了夏、商两朝文化的各自特点的基础上进行纵向比较。

    例2从商代甲骨文中我们可以看到()。请从下面表述中挑选正确选项。

    ①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②今天汉字的雏形

    ③商王的社会活动④世界上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②③④

    答案:B

    例题分析:本题表面上是考查学生对甲骨文的理解,同时,也是在考查夏、商、西周时期我国天文学的发展情况。汉字大约产生与原始社会末期至奴隶社会早期,商朝的甲骨文已经成为比较成熟的文字,因此,说甲骨文是中国文字最初的起源形态是不准确的。

    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 精选版


    第十二课五代、辽、宋、夏、金的社会经济教学设计示例一

    教学目标

    通过本课内容的教学,使学生了解或掌握:自五代起,南方经济开始超过北方;宋朝时,水稻和小麦的推广;棉花和茶树的种植情况;棉纺织业在南宋后期的兴起;制瓷业和采矿业的发展;造船技术的提高;两宋时期城镇的大量出现;东京和临安商业繁荣的景象;北宋前期,“交子”在四川地区的出现;两宋时期,泉州、广州、明州三大外贸港口,政府在外贸港口设立市舶司。

    通过南方相对稳定,对社会经济发展所起作用的史实的教学,培养学生分析社会安定与经济发展关系的能力。通过农业、手工业发展情况的学习教学,培养学生从具体的社会经济状况中,正确认识各种社会现象,并进行综合、概括的能力。通过《清明上河图》和“北宋纸币”图的教学,培养学生对历史事物的认识,初步实现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能力。通过北宋都城东京的教学,培养学生运用对比方法观察历史事物的能力。指导学生通过阅读教材,将繁琐的内容不断加以梳理和概括,使学生形成完整的历史概念和知识网络结构。指导学生对比北宋都城东京和唐都长安在城市布局和商业活动的不同特点,逐步得出结论为“宋代都城商业繁荣程度超过前代”。通过分析海外贸易兴盛的原因,指导学生运用将学过的旧知识用横向联系的方法,与新知识有机地统一在一起。

    通过宋朝时南北农作物品种的交流和经济作物普遍种植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北宋结束五代十国分裂局面,有利于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通过与宋朝并存的少数民族政权农业、手工业发展情况的教学,使学生认识到少数民族人民同样为中国古代经济的发展作出了贡献。通过两宋商业发展的教学,使学生加深对农业、手工业的发展是商业繁荣的基础的理解。通过宋朝时我国的制瓷业、采矿业、造船业等都居于世界领先地位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通过认识两宋时期我国商业居于当时世界上最繁荣之列,东京城(现河南开封)是当时世界上著名的大城市,北宋出现的“交子”是世界最早的纸币,以及宋朝是当时世界上重要的海上贸易国家等史实的教学,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学步骤

    导入:

    学习指导和“探究”过程:

    一、农业生产的新气象

    1.五代十国时,南方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

    五代十国是我国历史上的分裂割据时期,但这一时期南方经济却快速发展,农业生产水平逐渐超过北方,这是什么原因呢?首先,让我们来回顾一下,自三国以来,江南经济发展的情况。(提示学生回忆旧知识)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五代十国时期,江南经济发展的原因。指导学生概括原因有:南方战祸较少,社会相对安定;北方大量人口南迁,增加了南方的劳动力;南方统治者重视农业生产。

    2.两宋农业的发展

    指导学生根据教材内容概括出:(1)水稻种植区域扩大到淮河和黄河流域,并从越南引进优良品种——占城稻。指出,南宋时,水稻产量跃居全国粮食产量首位,太湖流域成为重要的粮仓,当时流传着“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2)棉花种植面积不断扩大。北宋时,棉花在两广和福建普遍种植,南宋是推广到长江流域。当时南方种植的棉花是从东南亚一代传入的木棉,结桃多,产量高。福建一代有“木棉收千株,八口不忧贫”的说法。棉花逐渐成为两宋时期重要的经济作物,这为棉纺织业的兴起创造了条件。

    3.少数民族地区农业的开发

    燕京地区和辽东是辽金境内农业发达地区,西夏境内的农民大多从事农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的发展,丰富了当地人们的生活,促进了祖国边疆地区的开发。

    北宋结束了五代十国分裂割据的局面,政府比较重视农业,农业的发展为手工业的蓬勃兴起和商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蓬勃兴旺的手工业(指导学生填表,表格见“教学建议”部分)

    1.发达的纺织业

    宋代的丝织业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继续发展,江浙和四川仍然是重要的丝织业中心,技术成熟,生产水平高。北宋时,南方的丝织业胜过北方。与此同时,棉纺织业在南宋后期迅速兴起。当时已经有一套擀、弹、纺、织的棉纺织工具。(指导学生看“宋人《纺车图》”和“出土的南宋棉毯”,体会宋朝高超的棉纺织技术)由于棉纺织业兴起的时间不久,棉纺织品在当时居民的衣料中还不占主要地位。

    2.大方光彩的制瓷业

    宋瓷誉满中外,瓷窑遍布各地。其中定窑、钧窑、汝窑、官窑、哥窑五大名窑久负盛名。(指导学生看图,找到五大名窑的位置;屏幕显示精美的瓷器图片,指导学生概括出宋瓷的特点。)除了五大名窑以外,北宋瓷都景德镇的瓷器更是享誉中外。(学生在图上找到景德镇的位置,观看景德镇瓷器图片,概括其特点。)

    除宋瓷外,辽金的瓷器也造型精巧、独具特色。(学生观看辽、金瓷器图片)

    宋代瓷器不仅为国内居民所喜爱,许多外国人对此也赞叹不已,他们往往把中国的瓷器作为艺术品收藏、鉴赏,称中国为瓷器之国。大家知道,China除了之中国外,还有什么含义吗?对,瓷器。可见,中国的瓷器在世界上的影响有多大。

    3.采煤业的发展

    同学们知道古人用什么来取暖做饭、冶炼金属吗?(学生答)北宋的情况是什么样子的呢?(指导学生回答59页问答题)你们知道当时什么地方是重要的产煤基地吗?(河北、山西)

    4.领先世界的造船业

    随着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宋朝的漕运和海外贸易也兴盛起来,这就促使宋代的造船业得到突飞猛进的发展。当时我国是世界上造船水平最发达的国家,广州、泉州、明州等地的造船业发达。(指导学生阅读教材有关内容,概括宋代造船业的特点)宋代的海船上安装有一种先进的辨别方向的仪器——指南针,这就为远洋航行创造了便利的条件。

    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商业和海外贸易的发展。

    三、繁荣的商业和城市

    1.繁荣的商业都市东京

    宋代商业的发展集中体现在商业城市的繁荣上。(屏幕显示“北宋的东京城布局”图,并与“唐代长安城”对比)请同学们归纳总结出东京城比长安城繁荣的具体表现。如:城市布局打破了“坊”、“市”的界限,商业活动不再受区域限制;有夜市和早市,商业活动的时间延长了;出现娱乐贸易场所“瓦子”;交通便利;人口众多等。

    2.临安的繁荣

    南宋都城临安同样繁荣昌盛。(指导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临安城的繁华。)

    3.世界最早的纸币——交子

    (屏幕显示“交子”图片,并指明这是世界最早的纸币)结合教材58页小字内容,帮助学生认识交子的出现与北宋商品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请同学们思考:纸币的出现和流通对宋朝的商业活动有什么影响?纸币的出现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同时,它又促进了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宋代不仅国内商业活动发达,海外贸易也蓬勃的开展起来。

    四、海外贸易的兴盛

    结合“宋代海外贸易”形势图,请同学们根据教材的描述,概括出宋代海外贸易到达的地区、主要对外贸易港口、进出口主要商品、两宋政府如何管理对外贸易。请同学们思考:宋代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是什么?(学生思考并回答)两宋时期农业、手工业的发展为海外贸易的兴盛奠定了物质基础,先进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水平为海外贸易提供了可靠保证,发达的海上交通、政府的大力提倡都促进了宋代海外贸易的发展。

    结合地图指出辽金对外交往频繁的情况。

    五代、辽、宋、夏、金时期是继隋唐以后,我国封建经济又一个繁荣时期,它为这一时期科技文化的全面繁荣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归纳总结的过程:

    通过多媒体课件将本课内容概括为农业、手工业、商业三部分,指导学生将这三部分知识要点总结在笔记本上,然后简要分析五代、辽、宋、夏、金时期经济发展的特点和原因。

    课后学生活动提示:

    活动一:临摹“五代、辽、宋、夏、金经济分布”图,在图上注明纺织、制瓷、造船业中心的位置和名称以及各个政权都城的位置和名称。

    活动二:以“交子”为中心话题,查找相关文字图片资料,写一篇小论文或制作成课件。内容包括交子出现的时间、地点、原因以及对两宋经济的影响。

    高中教案夏商西周的更替制度【精】


    教学目标

    知识结构

    夏朝

    商朝

    西周

    起止时间

    公元前2070-1600年

    公元前1600-1046年

    公元前1046-771年

    开国国王

    武王

    亡国国王

    幽王

    都城

    阳城

    镐京

    政治状况

    出现奴隶制国家机器;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

    屡次迁都,中期盘庚迁殷;拥有一些属国

    实行分封制

    经济制度

    实行井田制

    教学建议

    井田制

    "井田制"一词是自战国以来,人们对西周时期所行土地制度的通用名称,历代各家学者的解释不尽相同。一般认为它的含义有二:一、"井"字像田地的形状。田地中有阡、陌、沟、渠,划分田地为若干方块,来源于夏商以前。二、西周的封建领主制剥削方式。这种剥削方式的基础,即土地所存权的分配,是天子有所有权,诸侯、卿大夫、士等各级贵族有占有权和使用权,庶人无土地权利,只有耕作和提供剥削的义务。具体剥削方式,是贵族们将田地分为两类,一类为贵族自留田,名"公田",由所属农奴们集体无偿代耕,就是劳役地租。另一类大致以百亩为单位分给农奴各家耕种,收获物归农奴所有。孟子对这一剥削形式设想为:"方里而井,井九百亩,其中为公田,八家皆私百亩,同养公田。公事毕然后敢治私事。"当然各贵族对公田、私田的划分或分布,因地因人而异,不一定绝对如此整齐划一,孟子也说"此其大略。"古人把这种劳动产品再分配的方式"雅化"为"公食贡,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公即诸侯。在井田制度下,土地不许买卖。

    井田制度是奴隶制国家的经济基础,体现了我国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主要部分。它与宗法制度紧密相连,在西周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分封制

    武王克商以后,周王朝面对新征服的广大领土,只能采取分封制的政权组织形式。其重要内容为“天子建国,诸侯立家”,即天子封建诸侯,诸侯分封卿大夫。这些卿大夫对周天子为臣,但在自己的采邑中,既占其土,又子其民,实为君主。

    西周的分封制度使同姓贵族和异姓贵族“受民受疆土”,对地方实行分区管理,以达到“以蕃屏周”的目的。重要的封国有:卫、鲁、齐、宋、晋、燕等。分封的诸侯在封国内握有军、政、财权,职位世代相袭,世卿世禄。他们与周王保持臣属关系,执行周王的命令,定期朝见周王,承担出兵、戍守、纳贡和服役的义务。

    教学设计

    引导学生通过回忆初中所学的中国古代史知识,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线索,各朝的政治状况。强调夏的建立者是禹。要求学生记住夏、商、西周的起止时间以及“国人暴动”的时间。重点讲解井田制和分封制。

    【关于夏商西周的社会经济的高中教案推荐】相关推荐
    [year+]年高考地理季现象的经典总结 万能通用篇

    地理现象1月7月地球公转一月初,近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快,北半球冬半年较短七月初,远日点附近,地球公转角速度、线速度最慢,北半球夏半年较长正午太阳高度12月22日,南回归线及以南地区达最...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