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高中教案
  • >导航
  • >硝酸【推荐】
  • 硝酸【推荐】

    发表时间:2022-02-25

    【www.jk251.com - 花卉硝酸亚铁作用】

    认真准备一份教案是一名教师的职责所在,一篇好的教案需要老师的精心构思,好的教案能更好地提高中学生的学习能力,高中教案该怎么写?这篇《硝酸【推荐】》应该可以帮助到您。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的化学性质(酸性、不稳定性、氧化性);

    使学生了解的用途。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根据的性质解释日常见到的现象、学以致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常温下可用铝槽车装运浓,王水可溶解铂、金等)。

    情感目标:

    通过的浓度变化—量变引起质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课后的“阅读”和“选学”资料对学生进行发奋学习的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材分析

    在初中曾经介绍过具有酸的通性,对于的氧化性只是简单提及。本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的一些性质。教材从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引入,介绍了的两种特性—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和稀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同时也解开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不能选用的疑惑。并且还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本节教学重点:的氧化性。

    本节教学难点:的氧化性。

    教法建议

    是在学习了浓硫酸后,再次接触到的一种强氧化性酸。因此,建议本节的教学在复习浓硫酸物理性质、特性的基础上,找出和浓硫酸性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训练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一、的物理性质

    通过学习阅读教材和观察实物和实验,归纳的性质,并引导学生与浓硫酸、浓盐酸进行比较。

    二、的化学性质

    1.的不稳定性

    可采用如下的教学过程:

    实验结论问题(受热分解)

    此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的氧化性。

    可先复习浓硫酸与不活泼金属铜的反应,以引导学生学习与金属的反应。通过演示[实验1—7]由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反应产物并写出浓、稀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①剧烈程度;②产生气体的颜色(若为敞开体系稀产生的气体在管口处变为红棕色,说明无色气体不是。)③溶液的颜色。

    (2)由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分析①的还原产物及氮元素的化合价;②铜的氧化产物;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师生共同归纳浓、稀的化学性质①浓、稀均具有强氧化性;②金属与反应均不产生氢气;③金属与浓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金属与稀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NO;而金属被氧化为相应的盐。

    此外,教师应指出:的氧化性强弱不应根据被还原的产物的化合价改变的大小来决定,而在根据其得电子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的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与非金属的反应,可启发学生联想浓硫酸与碳的反应,写出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归纳①浓与某些非金属反应时,还原产物一般为;②非金属一般被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若最高价氧化物易溶于水,则生成相应的含氧酸。

    在介绍王水时,可结合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的化学性质并了解其用途。

    能力目标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及类比学习的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三、教学难点的氧化性。

    四、实验准备浓、稀硫酸、铜片、锌片、铁片、铝片、木炭、烧杯、试管、滴管、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无色透明塑料袋。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启发—掌握法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三大强酸中的盐酸、硫酸我们已学过,今天来学习,除了具有酸性外,还有些我们所不了解的性质,这些我们所不熟知的性质就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板书】第三节

    【展示】两瓶不同浓度的(一瓶浓,

    一瓶稀)。

    【板书】一、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要知道“发烟”及常用浓的质量分数,并比较三大强酸的物理特性。

    【投影】右边表格

    【实验】一位同学上台,通过实验(闻气味,打开瓶塞观雾,与水混合放热)总结、归纳。

    【分析、总结】

    硫酸

    盐酸

    挥发性

    (易)

    (难)

    (易)

    沸点

    (低)

    (高)

    (低)

    【过渡】是一种强酸,在水中完全电离出和。因为有,所以具有酸的通性。

    【板书】二、的化学性质

    1.酸性

    【书写】

    【设问】从来看,推测具有哪些性

    质?

    【质疑】浓硫酸能氧化Cu和C等,是否也可以?

    【演示实验1-7】的氧化性。观察实验现象。推测产物,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讲述】Cu与浓、稀在常温下都可发生化学反应,说明具有强氧化性。

    【分析、讨论、回答】

    在中,氮元素呈现其最高价态+5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具有氧化性。

    【观察、回答】

    加浓的试管,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加稀的试管,反应较缓慢,放出无色气体,进入空气气体变为红棕色,溶液变为蓝色。

    Cu与稀反应生成了无色NO,NO遇空气后又生成了红棕色NO2。

    【板书】2.强氧化性

    【质疑】由于的浓度不同,反应产物就不同,说明了什么?

    【演示Zn、Al、Fe分别与浓反应】(增加)将Zn片插入一盛有少量浓的烧杯中,有红棕色气体放出,立即拿出。再将Al片、Fe片放入浓中。观察现象。

    【思考、回答】

    物质的量变能引起物质的质变。

    【观察、分析、回答】

    无明显变化。像浓硫酸能使Al、Fe钝化一样,在常温下浓也能使之钝化。

    【讲解】大多数金属(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都可被氧化,由于浓度不同,被还原为NO2或NO。

    【指导阅读】浓和浓盐酸按体积比1:3混合后的混合物,氧化能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阅读课本(玻尔的诺贝尔金质奖章)。

    【阅读、领悟】

    【演示木炭与浓反应】(增加)

    在烧杯里盛10mL浓,用酒精灯加热。把一块烧红热的木炭浸入热的浓中。

    【提示】观察加热浓和加入红热木炭后的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板书】3.不稳定性

    【展示】一瓶久置而发黄的浓,为何出现这种现象?

    【板书】3.不稳定性

    【观察、回答】

    加热浓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加入红热木炭后,木炭继续燃烧,同时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分析、书写】

    【讨论、总结】

    ①进一步证明有强氧化性。

    ②不稳定,分解。

    【分析、讨论、回答】

    可能有NO2产生,并溶于中。

    【启发】有NO2生成,那么的分解产物还有什么物质?

    【分析、讨论、回答】

    【追问】应如何保存?

    【强调】应放在棕色瓶中保存。

    在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氮元素为+5价,均为其最高价态,氧元素为-2价,又因为生成NO2,氮元素化合价降低了,只有氧元素化合价升高,因而有O2产生。

    【回答】

    隔热、隔光处。

    【指导阅读】的用途

    【板书】三、的用途

    【阅读、归纳】

    (1)化工原料

    (2)化学试剂

    【引导学生总结】

    【小结】

    的性质,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课堂练习—投影】

    1.如何洗净内壁有铜附着的试管?

    2.如何贮存和运输大量的浓?

    3.用以下三种途径来制取相等质量的铜:(1)铜跟浓反应;(2)铜跟稀反应;(3)铜先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跟反应。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三种途径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相等

    B.三种途径所消耗的物质的量相等

    C.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途径(3)>途径(2)>途径(1)

    D.所消耗的物质的量:途径(1)>途径(2)>途径(3)

    4.在反应中,被氧化的氮原子与被还原的氮原子的原子个数比为()

    A.3:5B.5:5C.5:3D.5:8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水任意比互溶,易挥发。

    二、的化学性质

    1.酸性

    2.强氧化性

    3.不稳定性

    三、的用途

    化工原料化学试剂

    [1]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硝酸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的化学性质(酸性、不稳定性、氧化性);

    使学生了解的用途。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根据的性质解释日常见到的现象、学以致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常温下可用铝槽车装运浓,王水可溶解铂、金等)。

    情感目标:

    通过的浓度变化—量变引起质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课后的“阅读”和“选学”资料对学生进行发奋学习的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材分析

    在初中曾经介绍过具有酸的通性,对于的氧化性只是简单提及。本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的一些性质。教材从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引入,介绍了的两种特性—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和稀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同时也解开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不能选用的疑惑。并且还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本节教学重点:的氧化性。

    本节教学难点:的氧化性。

    教法建议

    是在学习了浓硫酸后,再次接触到的一种强氧化性酸。因此,建议本节的教学在复习浓硫酸物理性质、特性的基础上,找出和浓硫酸性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训练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一、的物理性质

    通过学习阅读教材和观察实物和实验,归纳的性质,并引导学生与浓硫酸、浓盐酸进行比较。

    二、的化学性质

    1.的不稳定性

    可采用如下的教学过程:

    实验结论问题(受热分解)

    此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的氧化性。

    可先复习浓硫酸与不活泼金属铜的反应,以引导学生学习与金属的反应。通过演示[实验1—7]由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反应产物并写出浓、稀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①剧烈程度;②产生气体的颜色(若为敞开体系稀产生的气体在管口处变为红棕色,说明无色气体不是。)③溶液的颜色。

    (2)由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分析①的还原产物及氮元素的化合价;②铜的氧化产物;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师生共同归纳浓、稀的化学性质①浓、稀均具有强氧化性;②金属与反应均不产生氢气;③金属与浓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金属与稀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NO;而金属被氧化为相应的盐。

    此外,教师应指出:的氧化性强弱不应根据被还原的产物的化合价改变的大小来决定,而在根据其得电子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的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与非金属的反应,可启发学生联想浓硫酸与碳的反应,写出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归纳①浓与某些非金属反应时,还原产物一般为;②非金属一般被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若最高价氧化物易溶于水,则生成相应的含氧酸。

    在介绍王水时,可结合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的化学性质并了解其用途。

    能力目标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及类比学习的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三、教学难点的氧化性。

    四、实验准备浓、稀硫酸、铜片、锌片、铁片、铝片、木炭、烧杯、试管、滴管、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无色透明塑料袋。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启发—掌握法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三大强酸中的盐酸、硫酸我们已学过,今天来学习,除了具有酸性外,还有些我们所不了解的性质,这些我们所不熟知的性质就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板书】第三节

    【展示】两瓶不同浓度的(一瓶浓,

    一瓶稀)。

    【板书】一、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要知道“发烟”及常用浓的质量分数,并比较三大强酸的物理特性。

    【投影】右边表格

    【实验】一位同学上台,通过实验(闻气味,打开瓶塞观雾,与水混合放热)总结、归纳。

    【分析、总结】

    硫酸

    盐酸

    挥发性

    (易)

    (难)

    (易)

    沸点

    (低)

    (高)

    (低)

    【过渡】是一种强酸,在水中完全电离出和。因为有,所以具有酸的通性。

    【板书】二、的化学性质

    1.酸性

    【书写】

    【设问】从来看,推测具有哪些性

    质?

    【质疑】浓硫酸能氧化Cu和C等,是否也可以?

    【演示实验1-7】的氧化性。观察实验现象。推测产物,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讲述】Cu与浓、稀在常温下都可发生化学反应,说明具有强氧化性。

    【分析、讨论、回答】

    在中,氮元素呈现其最高价态+5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具有氧化性。

    【观察、回答】

    加浓的试管,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加稀的试管,反应较缓慢,放出无色气体,进入空气气体变为红棕色,溶液变为蓝色。

    Cu与稀反应生成了无色NO,NO遇空气后又生成了红棕色NO2。

    【板书】2.强氧化性

    【质疑】由于的浓度不同,反应产物就不同,说明了什么?

    【演示Zn、Al、Fe分别与浓反应】(增加)将Zn片插入一盛有少量浓的烧杯中,有红棕色气体放出,立即拿出。再将Al片、Fe片放入浓中。观察现象。

    【思考、回答】

    物质的量变能引起物质的质变。

    【观察、分析、回答】

    无明显变化。像浓硫酸能使Al、Fe钝化一样,在常温下浓也能使之钝化。

    【讲解】大多数金属(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都可被氧化,由于浓度不同,被还原为NO2或NO。

    【指导阅读】浓和浓盐酸按体积比1:3混合后的混合物,氧化能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阅读课本(玻尔的诺贝尔金质奖章)。

    【阅读、领悟】

    【演示木炭与浓反应】(增加)

    在烧杯里盛10mL浓,用酒精灯加热。把一块烧红热的木炭浸入热的浓中。

    【提示】观察加热浓和加入红热木炭后的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板书】3.不稳定性

    【展示】一瓶久置而发黄的浓,为何出现这种现象?

    【板书】3.不稳定性

    【观察、回答】

    加热浓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加入红热木炭后,木炭继续燃烧,同时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分析、书写】

    【讨论、总结】

    ①进一步证明有强氧化性。

    ②不稳定,分解。

    【分析、讨论、回答】

    可能有NO2产生,并溶于中。

    【启发】有NO2生成,那么的分解产物还有什么物质?

    【分析、讨论、回答】

    【追问】应如何保存?

    【强调】应放在棕色瓶中保存。

    在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氮元素为+5价,均为其最高价态,氧元素为-2价,又因为生成NO2,氮元素化合价降低了,只有氧元素化合价升高,因而有O2产生。

    【回答】

    隔热、隔光处。

    【指导阅读】的用途

    【板书】三、的用途

    【阅读、归纳】

    (1)化工原料

    (2)化学试剂

    【引导学生总结】

    【小结】

    的性质,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课堂练习—投影】

    1.如何洗净内壁有铜附着的试管?

    2.如何贮存和运输大量的浓?

    3.用以下三种途径来制取相等质量的铜:(1)铜跟浓反应;(2)铜跟稀反应;(3)铜先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跟反应。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三种途径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相等

    B.三种途径所消耗的物质的量相等

    C.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途径(3)>途径(2)>途径(1)

    D.所消耗的物质的量:途径(1)>途径(2)>途径(3)

    4.在反应中,被氧化的氮原子与被还原的氮原子的原子个数比为()

    A.3:5B.5:5C.5:3D.5:8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水任意比互溶,易挥发。

    二、的化学性质

    1.酸性

    2.强氧化性

    3.不稳定性

    三、的用途

    化工原料化学试剂

    硝酸【精】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的化学性质(酸性、不稳定性、氧化性);

    使学生了解的用途。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根据的性质解释日常见到的现象、学以致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常温下可用铝槽车装运浓,王水可溶解铂、金等)。

    情感目标:

    通过的浓度变化—量变引起质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课后的“阅读”和“选学”资料对学生进行发奋学习的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材分析

    在初中曾经介绍过具有酸的通性,对于的氧化性只是简单提及。本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的一些性质。教材从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引入,介绍了的两种特性—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和稀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同时也解开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不能选用的疑惑。并且还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本节教学重点:的氧化性。

    本节教学难点:的氧化性。

    教法建议

    是在学习了浓硫酸后,再次接触到的一种强氧化性酸。因此,建议本节的教学在复习浓硫酸物理性质、特性的基础上,找出和浓硫酸性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训练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一、的物理性质

    通过学习阅读教材和观察实物和实验,归纳的性质,并引导学生与浓硫酸、浓盐酸进行比较。

    二、的化学性质

    1.的不稳定性

    可采用如下的教学过程:

    实验结论问题(受热分解)

    此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的氧化性。

    可先复习浓硫酸与不活泼金属铜的反应,以引导学生学习与金属的反应。通过演示[实验1—7]由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反应产物并写出浓、稀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①剧烈程度;②产生气体的颜色(若为敞开体系稀产生的气体在管口处变为红棕色,说明无色气体不是。)③溶液的颜色。

    (2)由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分析①的还原产物及氮元素的化合价;②铜的氧化产物;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师生共同归纳浓、稀的化学性质①浓、稀均具有强氧化性;②金属与反应均不产生氢气;③金属与浓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金属与稀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NO;而金属被氧化为相应的盐。

    此外,教师应指出:的氧化性强弱不应根据被还原的产物的化合价改变的大小来决定,而在根据其得电子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的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与非金属的反应,可启发学生联想浓硫酸与碳的反应,写出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归纳①浓与某些非金属反应时,还原产物一般为;②非金属一般被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若最高价氧化物易溶于水,则生成相应的含氧酸。

    在介绍王水时,可结合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的化学性质并了解其用途。

    能力目标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及类比学习的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三、教学难点的氧化性。

    四、实验准备浓、稀硫酸、铜片、锌片、铁片、铝片、木炭、烧杯、试管、滴管、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无色透明塑料袋。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启发—掌握法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三大强酸中的盐酸、硫酸我们已学过,今天来学习,除了具有酸性外,还有些我们所不了解的性质,这些我们所不熟知的性质就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板书】第三节

    【展示】两瓶不同浓度的(一瓶浓,

    一瓶稀)。

    【板书】一、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要知道“发烟”及常用浓的质量分数,并比较三大强酸的物理特性。

    【投影】右边表格

    【实验】一位同学上台,通过实验(闻气味,打开瓶塞观雾,与水混合放热)总结、归纳。

    【分析、总结】

    硫酸

    盐酸

    挥发性

    (易)

    (难)

    (易)

    沸点

    (低)

    (高)

    (低)

    【过渡】是一种强酸,在水中完全电离出和。因为有,所以具有酸的通性。

    【板书】二、的化学性质

    1.酸性

    【书写】

    【设问】从来看,推测具有哪些性

    质?

    【质疑】浓硫酸能氧化Cu和C等,是否也可以?

    【演示实验1-7】的氧化性。观察实验现象。推测产物,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讲述】Cu与浓、稀在常温下都可发生化学反应,说明具有强氧化性。

    【分析、讨论、回答】

    在中,氮元素呈现其最高价态+5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具有氧化性。

    【观察、回答】

    加浓的试管,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加稀的试管,反应较缓慢,放出无色气体,进入空气气体变为红棕色,溶液变为蓝色。

    Cu与稀反应生成了无色NO,NO遇空气后又生成了红棕色NO2。

    【板书】2.强氧化性

    【质疑】由于的浓度不同,反应产物就不同,说明了什么?

    【演示Zn、Al、Fe分别与浓反应】(增加)将Zn片插入一盛有少量浓的烧杯中,有红棕色气体放出,立即拿出。再将Al片、Fe片放入浓中。观察现象。

    【思考、回答】

    物质的量变能引起物质的质变。

    【观察、分析、回答】

    无明显变化。像浓硫酸能使Al、Fe钝化一样,在常温下浓也能使之钝化。

    【讲解】大多数金属(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都可被氧化,由于浓度不同,被还原为NO2或NO。

    【指导阅读】浓和浓盐酸按体积比1:3混合后的混合物,氧化能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阅读课本(玻尔的诺贝尔金质奖章)。

    【阅读、领悟】

    【演示木炭与浓反应】(增加)

    在烧杯里盛10mL浓,用酒精灯加热。把一块烧红热的木炭浸入热的浓中。

    【提示】观察加热浓和加入红热木炭后的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板书】3.不稳定性

    【展示】一瓶久置而发黄的浓,为何出现这种现象?

    【板书】3.不稳定性

    【观察、回答】

    加热浓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加入红热木炭后,木炭继续燃烧,同时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分析、书写】

    【讨论、总结】

    ①进一步证明有强氧化性。

    ②不稳定,分解。

    【分析、讨论、回答】

    可能有NO2产生,并溶于中。

    【启发】有NO2生成,那么的分解产物还有什么物质?

    【分析、讨论、回答】

    【追问】应如何保存?

    【强调】应放在棕色瓶中保存。

    在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氮元素为+5价,均为其最高价态,氧元素为-2价,又因为生成NO2,氮元素化合价降低了,只有氧元素化合价升高,因而有O2产生。

    【回答】

    隔热、隔光处。

    【指导阅读】的用途

    【板书】三、的用途

    【阅读、归纳】

    (1)化工原料

    (2)化学试剂

    【引导学生总结】

    【小结】

    的性质,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课堂练习—投影】

    1.如何洗净内壁有铜附着的试管?

    2.如何贮存和运输大量的浓?

    3.用以下三种途径来制取相等质量的铜:(1)铜跟浓反应;(2)铜跟稀反应;(3)铜先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跟反应。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三种途径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相等

    B.三种途径所消耗的物质的量相等

    C.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途径(3)>途径(2)>途径(1)

    D.所消耗的物质的量:途径(1)>途径(2)>途径(3)

    4.在反应中,被氧化的氮原子与被还原的氮原子的原子个数比为()

    A.3:5B.5:5C.5:3D.5:8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水任意比互溶,易挥发。

    二、的化学性质

    1.酸性

    2.强氧化性

    3.不稳定性

    三、的用途

    化工原料化学试剂

    硝酸 精选版


    知识目标:

    使学生掌握的化学性质(酸性、不稳定性、氧化性);

    使学生了解的用途。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根据的性质解释日常见到的现象、学以致用,解决各种实际问题的能力(如:常温下可用铝槽车装运浓,王水可溶解铂、金等)。

    情感目标:

    通过的浓度变化—量变引起质变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通过课后的“阅读”和“选学”资料对学生进行发奋学习的教育和安全教育。

    教材分析

    在初中曾经介绍过具有酸的通性,对于的氧化性只是简单提及。本节是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的一些性质。教材从与金属反应不生成氢气引入,介绍了的两种特性—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的氧化性是全章的重点内容,也是本节的教学难点。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从实验入手,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铜与浓和稀反应时的不同现象。加深学生对氧化性的认识及对反应产物的记忆,同时也解开了学生在初中时学习实验室制氢气时不能选用的疑惑。并且还从反应中氮元素的化合价变化和电子得失,来简单分析与金属的反应,使学生理解反应的实质,同时也复习了氧化还原反应的知识。

    本节教学重点:的氧化性。

    本节教学难点:的氧化性。

    教法建议

    是在学习了浓硫酸后,再次接触到的一种强氧化性酸。因此,建议本节的教学在复习浓硫酸物理性质、特性的基础上,找出和浓硫酸性质上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以训练学生学习化学的方法。

    一、的物理性质

    通过学习阅读教材和观察实物和实验,归纳的性质,并引导学生与浓硫酸、浓盐酸进行比较。

    二、的化学性质

    1.的不稳定性

    可采用如下的教学过程:

    实验结论问题(受热分解)

    此方法通过实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的氧化性。

    可先复习浓硫酸与不活泼金属铜的反应,以引导学生学习与金属的反应。通过演示[实验1—7]由实验现象引导学生分析反应产物并写出浓、稀与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1)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①剧烈程度;②产生气体的颜色(若为敞开体系稀产生的气体在管口处变为红棕色,说明无色气体不是。)③溶液的颜色。

    (2)由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分析①的还原产物及氮元素的化合价;②铜的氧化产物;③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师生共同归纳浓、稀的化学性质①浓、稀均具有强氧化性;②金属与反应均不产生氢气;③金属与浓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金属与稀反应,还原产物一般为NO;而金属被氧化为相应的盐。

    此外,教师应指出:的氧化性强弱不应根据被还原的产物的化合价改变的大小来决定,而在根据其得电子的难易程度来决定,的浓度越大,氧化性越强。

    与非金属的反应,可启发学生联想浓硫酸与碳的反应,写出与碱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对于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引导他们归纳①浓与某些非金属反应时,还原产物一般为;②非金属一般被氧化为最高价氧化物,若最高价氧化物易溶于水,则生成相应的含氧酸。

    在介绍王水时,可结合阅读材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的化学性质并了解其用途。

    能力目标提高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的能力及类比学习的方法。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爱国主义教育。

    二、教学重点的不稳定性和氧化性。

    三、教学难点的氧化性。

    四、实验准备浓、稀硫酸、铜片、锌片、铁片、铝片、木炭、烧杯、试管、滴管、石棉网、铁架台(带铁圈)、酒精灯、无色透明塑料袋。

    五、课时安排1课时

    六、教学方法启发—掌握法

    七、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引言】三大强酸中的盐酸、硫酸我们已学过,今天来学习,除了具有酸性外,还有些我们所不了解的性质,这些我们所不熟知的性质就是这节课学习的重点。

    【板书】第三节

    【展示】两瓶不同浓度的(一瓶浓,

    一瓶稀)。

    【板书】一、的物理性质

    【指导阅读】要知道“发烟”及常用浓的质量分数,并比较三大强酸的物理特性。

    【投影】右边表格

    【实验】一位同学上台,通过实验(闻气味,打开瓶塞观雾,与水混合放热)总结、归纳。

    【分析、总结】

    硫酸

    盐酸

    挥发性

    (易)

    (难)

    (易)

    沸点

    (低)

    (高)

    (低)

    【过渡】是一种强酸,在水中完全电离出和。因为有,所以具有酸的通性。

    【板书】二、的化学性质

    1.酸性

    【书写】

    【设问】从来看,推测具有哪些性

    质?

    【质疑】浓硫酸能氧化Cu和C等,是否也可以?

    【演示实验1-7】的氧化性。观察实验现象。推测产物,试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标出电子转移方向和数目。

    【讲述】Cu与浓、稀在常温下都可发生化学反应,说明具有强氧化性。

    【分析、讨论、回答】

    在中,氮元素呈现其最高价态+5价,在氧化还原反应中,具有氧化性。

    【观察、回答】

    加浓的试管,反应剧烈,放出红棕色气体,溶液变为绿色。

    加稀的试管,反应较缓慢,放出无色气体,进入空气气体变为红棕色,溶液变为蓝色。

    Cu与稀反应生成了无色NO,NO遇空气后又生成了红棕色NO2。

    【板书】2.强氧化性

    【质疑】由于的浓度不同,反应产物就不同,说明了什么?

    【演示Zn、Al、Fe分别与浓反应】(增加)将Zn片插入一盛有少量浓的烧杯中,有红棕色气体放出,立即拿出。再将Al片、Fe片放入浓中。观察现象。

    【思考、回答】

    物质的量变能引起物质的质变。

    【观察、分析、回答】

    无明显变化。像浓硫酸能使Al、Fe钝化一样,在常温下浓也能使之钝化。

    【讲解】大多数金属(除金、铂等少数金属外)都可被氧化,由于浓度不同,被还原为NO2或NO。

    【指导阅读】浓和浓盐酸按体积比1:3混合后的混合物,氧化能力极强,可溶解金和铂。阅读课本(玻尔的诺贝尔金质奖章)。

    【阅读、领悟】

    【演示木炭与浓反应】(增加)

    在烧杯里盛10mL浓,用酒精灯加热。把一块烧红热的木炭浸入热的浓中。

    【提示】观察加热浓和加入红热木炭后的现象?写出化学方程式。

    【提问】这个实验说明什么?

    【板书】3.不稳定性

    【展示】一瓶久置而发黄的浓,为何出现这种现象?

    【板书】3.不稳定性

    【观察、回答】

    加热浓有红棕色气体产生。

    加入红热木炭后,木炭继续燃烧,同时产生大量红棕色气体。

    【分析、书写】

    【讨论、总结】

    ①进一步证明有强氧化性。

    ②不稳定,分解。

    【分析、讨论、回答】

    可能有NO2产生,并溶于中。

    【启发】有NO2生成,那么的分解产物还有什么物质?

    【分析、讨论、回答】

    【追问】应如何保存?

    【强调】应放在棕色瓶中保存。

    在中,氢元素化合价为+1价,氮元素为+5价,均为其最高价态,氧元素为-2价,又因为生成NO2,氮元素化合价降低了,只有氧元素化合价升高,因而有O2产生。

    【回答】

    隔热、隔光处。

    【指导阅读】的用途

    【板书】三、的用途

    【阅读、归纳】

    (1)化工原料

    (2)化学试剂

    【引导学生总结】

    【小结】

    的性质,强氧化性和不稳定性。

    【课堂练习—投影】

    1.如何洗净内壁有铜附着的试管?

    2.如何贮存和运输大量的浓?

    3.用以下三种途径来制取相等质量的铜:(1)铜跟浓反应;(2)铜跟稀反应;(3)铜先跟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再跟反应。

    以下叙述正确的是()

    A.三种途径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相等

    B.三种途径所消耗的物质的量相等

    C.所消耗铜的物质的量:途径(3)>途径(2)>途径(1)

    D.所消耗的物质的量:途径(1)>途径(2)>途径(3)

    4.在反应中,被氧化的氮原子与被还原的氮原子的原子个数比为()

    A.3:5B.5:5C.5:3D.5:8

    八、板书设计

    第三节

    一、的物理性质

    通常状况,无色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与水任意比互溶,易挥发。

    二、的化学性质

    1.酸性

    2.强氧化性

    3.不稳定性

    三、的用途

    化工原料化学试剂

    【推荐】


    (一)触电及触电的危险.

    人体是导体,当人体上加有电压时,就会有电流通过人体.当通过人体的电流很小时,人没有感知;当通过人体的电流稍大,人就会有“麻电”的感觉,当这电流达到8~10mA时,人就很难摆脱电压,形成了危险的触电事故,当这电流达到100mA时,在很短时间内就会使人窒息、心跳停止.所以当加在人体上的电压大到一定数值时,就发生触电事故.

    通常情况下,不高于36V的电压对人是安全的,称为安全电压.

    照明用电的火线与零线之间的电压是220V,绝不能同时接触火线与零线.零线是接地的,所以火线与大地之间的电压也是220V,一定不能在与大地连通的情况下接触火线.

    (二)几种触电类型.

    (1)家庭电路中的触电:人接触了火线与零线或火线与大地.

    ①人误与火线接触的原因.

    a.火线的绝缘皮破坏,其裸露处直接接触了人体,或接触了其它导体,间接接触了人体.

    b.潮湿的空气导电、不纯的水导电——湿手触开关或浴室触电.

    c.电器外壳未按要求接地,其内部火线外皮破坏接触了外壳.

    d.零线与前面接地部分断开以后,与电器连接的原零线部分通过电器与火线连通转化成了火线.

    ②人自以为与大地绝缘却实际与地连通的原因.

    a.人站在绝缘物体上,却用手扶墙或其它接地导体或站在地上的人扶他.

    b.人站在木桌、木椅上,而木桌、木椅却因潮湿等原因转化成为导体.

    ③避免家庭电路中触电的注意事项.

    a.开关接在火线上,避免打开开关时使零线与接地点断开.

    b.安装螺口灯的灯口时,火线接中心、零线接外皮.

    c.室内电线不要与其它金属导体接触,不在电线上晾衣物、挂物品.电线有老化与破损时,要及时修复.

    d.电器该接地的地方一定要按要求接地.

    e.不用湿手扳开关、换灯泡,插、拔插头.

    f.不站在潮湿的桌椅上接触火线.

    g.接触电线前,先把总电闸打开,在不得不带电操作时,要注意与地绝缘,先用测电笔检测接触处是否与火线连通,并尽可能单手操作.

    (2)高压触电.

    高压带电体不但不能接触,而且不能靠近.高压触电有两种:

    ①电弧触电:人与高压带电体距离到一定值时,高压带电体与人体之间会发生放电现象,导致触电.

    ②跨步电压触电:高压电线落在地面上时,在距高压线不同距离的点之间存在电压.人的两脚间存在足够大的电压时,就会发生跨步电压触电.

    高压触电的危险比220伏电压的触电更危险,所以看到“高压危险”的标志时,一定不能靠近它.室外天线必须远离高压线,不能在高压线附近放风筝、捉蜻蜓、爬电杆等等.

    (三)发生触电事故后的措施

    1.如果发现有人触电了,下列哪些措施是正确的?

    A.迅速用手拉触电人,使他离开电线.

    B.用铁棒把人和电源分开.

    C.用干燥的木棒将人和电源分开.

    D.迅速拉开电闸、切断电源.

    通过讨论要学生明确:处理触电事故的原则是尽快使触电人脱离电源,而避免在处理事故时,不使其他人再触电,所以A.B两项是绝对错误的.

    2.如因电线短路而失火,能否立即用水去灭火?为什么?

    要学生明确:不能,因水可导电,会加重灾情.必须迅速切断电源,用砂土、灭火器扑灭火焰.

    (四)安全用电原则

    电器设备安装要符合技术要求.

    不接触高于36V的带电体.

    不靠近高压带电体.

    不弄湿用电器.

    不损坏电器设备中的绝缘体.

    对数【推荐】


    教学目标

    1.理解的概念,掌握的运算性质.

    (1)了解式的由来和含义,清楚式中各字母的取值范围及与指数式之间的关系.能认识到指数与运算之间的互逆关系.

    (2)会利用指数式的运算推导运算性质和法则,能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描述运算法则,并能利用运算性质完成简单的运算.

    (3)能根据概念进行指数与之间的互化.

    2.通过概念的学习和运算法则的探究及证明,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维能力,渗透化归的思想,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概念的学习,培养学生对立统一,相互联系,相互转化的思想.通过运算法则的探究,使学生善于发现问题,揭示数学规律从而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参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1)既是一个重要的概念,又是一种重要的运算,而且它是与指数概念紧密相连的.它们是对同一关系从不同角度的刻画,表示为当时,.所以指数式中的底数,指数,幂与式中的底数,,真数的关系可以表示如下:

    (2)本节的教学重点是的定义和运算性质,难点是的概念.

    首先作为一种运算,由引出的,在这个式子中已知一个数和它的指数求幂的运算就是指数运算,而已知一个数和它的幂求指数就是运算(而已知指数和幂求这个数的运算就是开方运算),所以从方程角度来看待的话,这个式子有三个量,知二求一.恰好可以构成以上三种运算,所以引入运算是很自然的,也是很重要的,也就完成了对的全面认识.此外作为一种运算除了认识运算符号“”以外,更重要的是把握运算法则,以便正确完成各种运算,由于与指数在概念上相通,使得法则的推导应借助指数运算法则来完成,脱到过程又加深了指对关系的认识,自然应成为本节的重点,特别予以关注.

    运算的符号的认识与理解是学生认识的一个障碍,其实与+,等符号一样表示一种运算,不过运算的符号写在前面,学生不习惯,所以在认识上感到有些困难.

    教法建议

    (1)对于概念的学习,一定要紧紧抓住与指数之间的关系,首先从指数式中理解底数和真数的要求,其次对于的性质及零和负数没有的理解也可以通过指数式来证明,验证.同时在关系的指导下完成指数式和式的互化.

    (2)对于运算法则的探究,对层次较高的学生可以采用“概念形成”的学习方式通过对具体例子的提出,让形式的认识由感性上升到理性,由特殊到一般归纳出法则,再利用指数式与式的关系完成证明,而其他法则的证明应引导学生利用已证结论完成,强化“用数学”的意识.

    (3)对运算法则的认识,首先可以类比指数运算法则对照记忆,其次强化法则使用的条件或者说成立的条件是保证左,右两边同时都有意义,因此要注意每一个式中字母的取值范围.最后还要让学生认清运算法则可使高一级的运算转化为低一级的运算,这样不仅加快了计算速度,也简化了计算方法,显示了计算的优越性.

    教学设计示例

    的运算法则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性质及运算法则,能初步运用的性质和运算法则解题.

    2.通过法则的探究与推导,培养学生从特殊到一般的概括思想,渗透化归思想及逻辑思维能力.

    3.通过法则探究,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大胆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是的运算法则及推导和应用

    难点是法则的探究与证明.

    教学方法

    引导发现法

    教学用具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我们前面学习了的概念,那么什么叫呢?通过下面的题目来回答这个问题.

    如果看到这个式子会有何联想?

    由学生回答(1)(2)(3)(4).

    也就要求学生以后看到符号能联想四件事.从式子中,可以总结出从概念上讲,与指数就是一码事,从运算上讲它们互为逆运算的关系.既然是一种运算,自然就应有相应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今天重点研究的运算法则.

    二.的运算法则(板书)

    与指数是互为逆运算的,自然应把握两者的关系及已知的指数运算法则来探求的运算法则,所以我们有必要先回顾一下指数的运算法则.

    由学生回答后教师可用投影仪打出让学生看:,,.

    然后直接提出课题:若是否成立?

    由学生讨论并举出实例说明其不成立(如可以举而),教师在肯定结论的正确性的同时再提出

    可提示学生利用刚才的反例,把5改写成应为,而32=2,还可以让学生再找几个例子,.之后让学生大胆说出发现有什么规律?

    由学生回答应有成立.

    现在它只是一个猜想,要保证其对任意都成立,需要给出相应的证明,怎么证呢?你学过哪些与之相关的证明依据呢?

    学生经过思考后找出可以利用概念,性质及与指数的关系,再找学生提出证明的基本思路,即问题先化成指数问题,再利用指数运算法则求解.找学生试说证明过程,教师可适当提示,然后板书.

    证明:设则,由指数运算法则

    即.(板书)

    法则出来以后,要求学生能从以下几方面去认识:

    (1)公式成立的条件是什么?(由学生指出.注意是每个真数都大于零,每个式都有意义为使用前提条件).

    (2)能用文字语言叙述这条法则:两个正数的积的等于这两个正数的的和.

    (3)若真数是三个正数,结果会怎样?很容易可得.

    (条件同前)

    (4)能否利用法则完成下面的运算:

    例1:计算

    (1)(2)(3)

    由学生口答答案后,总结法则从左到右使用运算的级别降低了,从右到左运算是升级运算,要求运算从双向把握.然后提出新问题:

    可由学生说出.得到大家认可后,再让学生完成证明.

    证明:设则,由指数运算法则得

    教师在肯定其证明过程的同时,提出是否还有其它的证明方法?能否用上刚才的结论?

    有的学生可能会提出把看成再用法则,但无法解决计算问题,再引导学生如何回避的问题.经思考可以得到如下证法

    .或证明如下

    ,再移项可得证.以上两种证明方法都体现了化归的思想,而且后面的证法中使用的拆分技巧“化减为加”也是会经常用到的.最后板书法则2,并让学生用文字语言叙述法则2.(两个正数的商的等于这两个正数的的差)

    请学生完成下面的计算

    (1)(2).

    计算后再提出刚才没有解决的问题即并将其一般化改为学生在说出结论的同时就可给出证明如下:

    设则,.教师还可让学生思考是否还有其它证明方法,可在课下研究.

    将三条法则写在一起,用投影仪打出,并与指数的法则进行对比.然后要求学生从以下几个方面认识法则

    (1)了解法则的由来.(怎么证)

    (2)掌握法则的内容.(用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叙述)

    (3)法则使用的条件.(使每一个都有意义)

    (4)法则的功能.(要求能正反使用)

    三.巩固练习

    例2.计算

    (1)(2)(3)

    (4)(5)(6)

    解答略

    对学生的解答进行点评.

    例3.已知,用的式子表示

    (1)(2)(3).

    由学生上黑板写出求解过程.

    四.小结

    1.运算法则的内容

    2.运算法则的推导与证明

    3.运算法则的使用

    五.作业略

    六.板书设计

    二.运算法则例1例3

    1.内容

    (1)

    (2)

    (3)例2小结

    2.证明

    3.对法则的认识(1)条件(2)功能探究活动

    试研究如下问题.

    (1)已知求证:或

    (2)若都是正数且至少有一个不为1,且,则之间的关系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证明略

    (2)或.

    氨【推荐】


    知识目标:

    使学生了解氨气的物理性质及铵盐的性质。

    掌握氨的化学性质、氨的实验室制法及铵离子的检验方法。

    能力目标: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归纳总结能力,以及研究问题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

    通过实验的观察与分析,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材分析

    本节在化学键的基础上,介绍了氨的分子结构,将有助于学生理解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在此基础上又介绍氨与水、氯化氢、氧气的反应,在介绍氨与水的反应通过“喷泉”实验,说明氨的化学性质,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通过氨溶于水的过程的学习,进一步巩因了可递反应的知识。在介绍铵盐的性质和铵离子的检验时,先通过实验得出结论,再归纳出铵盐的共性都能与碱反应产生氨气,然后采用讨论和实验的方式,让学生总结出检验铵离子的方法。这样,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方法。以此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训练了学生的科学方法。

    关于氨气的实验室制法,教材采用了讨论式的写,先提出问题引导学习思考,再通过实验进行总结,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实验能力。

    本节教材安排了较多的实验,以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本节教学重点:氨的化学性质,铵离子的检验。

    教法建议

    引导学生运用结构理论指导氨的性质的学习,对于本节的实验,可根据实验特点和教学实际可采用“验证式”、“探究式”、“边讲边实验”等方式。这样,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又有利于理解和巩固学生已有的知识。

    一、氨

    1.氨的物理性质

    引导学生写出氨分子的电子式,从其结构入手,指明在水中的溶解性、然后利用“喷泉”实验说明极易溶于水。然后让学生阅读教材归纳的物理性质。

    2.氨的化学性质

    (1)氨与水的反应。

    教师引导学生利用“喷泉”的探究性实验酚酞溶液进入烧瓶后变为红色,进而分析得出形成碱性溶液,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充分利用氨溶于水过程的可递反应解释显碱性的原因()并分析氨水中存在的分子和离子。训练学生应用知识解释问题的能力。

    对于氨水的不稳定性,教师可补充演示实验,并用润湿的红色石蕊试纸检验氨气的产生。(指明该方法是常用来检验氨气的方法之一)。同时,该实验也为铵离子的检验埋下伏笔。

    为更好地区分氨水与液氨,可引导学生列表进行比较。

    (2)氨与氯化氢的反应

    教师组织学生阅读该部分内容,然后将[实验1—3]改为学生实验验证此性质,启发学生联系氨与水反应生成碱进行思考,分析得出氨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再将该知识拓宽完成氨与硝酸、硫酸等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并指明氨气与氯化氢相遇时,会产生浓的白烟,这是检验氨气的一种方法。

    (3)氨与氧气的反应

    此知识的引入建议从部分结构入手,氮元素呈-3价,为氮元素的最低价态,只能被氧化。在一定条件能与强的氧化剂发生反应,引出氨气与氧气的反应。

    二、铵盐

    1.铵盐受热分解

    铵盐的受热分解较分复杂教学中不能随意拓宽。只要求学生掌握、受热分解情况。但应注意的受热分解与升华的区别。

    2.铵盐与碱的反应

    通过[实验1—5]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得出铵盐的通性—均能与碱共热产生氨气。并让学生根据、与反应的化学方程式,写出离子反应方程式。通过该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

    三、氨的实验室制法

    可以采用边讲边实验的方法,在教师的引导下,根据反应原理由学生讨论选择实验装置,设计实验方案,并通过实验进行总结。

    第12页

    关于推荐:高中教案的高中教案推荐


    (一)教学目的

    1.要求学生掌握的基础知识:隋朝统一的历史条件;隋初社会经济繁荣的局面是怎么出现的;大运河的开通及其作用;隋朝为什么是一个短暂的王朝?

    2.要求学生从思想上认识: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隋朝的大运河是古代世界上最长的运河,它的开通,不仅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而且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勤劳、刻苦的品质和聪明才智,值得我们引以为骄傲。

    3.要求培养学生的能力有: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学生简要分析隋炀帝这个历史人物,从而提高全面评价历史人物的能力。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联系秦朝灭亡的原因,分析:为什么隋朝与秦朝都是短命的?培养学生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

    4.要求学生培养的审美的观念:隋朝大运河的开凿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之美。

    重点与难点隋朝大运河和暴君隋炀帝是本课重点。三省六部制和改革选官制度是本课难点。

    (二)学法引导

    1.教师可用秦始皇的引出隋炀帝而导入新课

    2.引导学生试着联系、比较等方法来记住本课的历史概念和历史人物。

    (三)重点和难点

    1.隋朝大运河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自己绘制一张大运河的图片。

    2.暴君隋炀帝学生归纳隋炀帝暴政的表现,从而得出这一理论。

    3.难点是如何正确评价隋炀帝的功过和历史地位。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然后讲述以后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学过程

    1.复习提问(1)在黑板上写出南北朝朝代表,引导学生回忆南北朝的历史。(2)北周是什么时候统一北方的?

    2.导入新课上学期我们学习了中国封建社会的两个时期。第一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初步发展,包括:战国、秦、汉三个朝代,经历了近700年的时间。秦朝是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第二个时期的特点是封建社会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包括:三国、两晋、南北朝,经历了近400年。接着,中国历史又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隋唐盛世。从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灭亡,这一段历史是我国封建社会的繁荣发展时期,也是我国历史上著名的隋唐盛世。(在讲课之前,请一位同学读一下课前提示),然后开始学习第1课《繁盛一时的隋朝》。

    3.讲授新课

    一、隋朝统一南北

    1.隋朝的建立(581年)杨坚的父亲杨忠是北周的功臣,封隋国公。杨坚承父爵,他的女儿是周宣帝的皇后。580年,周宣帝病死,年仅8岁的周静帝继位,杨坚以大丞相身份辅政。581年杨坚废周静帝自立,国号隋,都城在长安,杨坚就是隋文帝。他在位时有两个年号,开皇和仁寿。隋朝建立后8年,攻灭陈朝,统一全国。那么,当时统一全国的条件是什么呢?(学生讨论并回答,然后由教师总结归纳)自东汉以来,内迁的匈奴、鲜卑、羯、氐、羌等少数民族,特别是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以后,经过长期交往,在生活、语言、风俗习惯等方面,已基本上汉化了。南北政权的使者往往频繁,南北对峙的民族矛盾逐渐消失。这样,民族大融合的趋势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有利条件。东晋、南朝时,北方人民大量南迁,不得为南方增加了劳动力,而且也带去了中原的先进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南北方人民的共同劳动,使江南经济得到发展,为隋朝统一全国提供了物质条件。北朝自北魏以来,经济发展较快,南北边境上的民间贸易很我,双方的官员也违禁互市牟利。南北经济的发展,迫切要求打破界限,加强经济交流,结束分裂割据局面。广大人民经过长期的战乱,人心向往统一,企盼有个较为安定的社会环境。

    2.隋朝的统一(589年)588年春天,隋文帝下诏伐陈。10月,太子杨广率50万大军,在长江沿线对陈发动全面进攻。当时,陈军“不过十万”,而且陈后主荒淫无度,把长江当作不可逾越的天堑,仍在建康(今江苏南京)过着醒生梦死的生活。589年正月,隋军渡江,建康陷落。陈后主带着贵妃张丽华和孔贵嫔,躲入景阳殿的枯井里。隋军呼之不出,后来隋军扬言要往井里投石头,陈后主才出来投降。后人把陈后主藏身的枯井,称为“胭脂井”。这口井在今天江苏南京鸡鸣寺山坡下。(请同学们看课本P2的图画《胭脂井》)隋灭陈后,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据局面,南北重新统一。隋的统一,有利于社会的安定和南北经济、文化的交流与发展。

    二、开皇之治隋朝统一后,出现了一个恢复和发展生产的和平环境。隋文帝进行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并采取了一些恢复生产和发展的措施。

    1.中央和地方行政机构的改革(1)三省六部制隋文帝即位不久,即采纳大臣崔仲方的建议,“依汉魏之旧”建立中央机构。皇帝是全国军事、统治、经济的最高主宰,拥有绝对的权力。而辅佐皇帝处理全国军政要务的主要是三省,即尚书省,内史省和门下省。(三省的职权请同学们看课本的注释,并请一位同学读一遍)三省互相牵制,六部分掌全国政务。隋朝的三省六部制是加强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制度,它有利于防止外戚擅权篡位和地方势力分裂割据。三省六部的官员品位不高,职权有较明确的分工,有利于皇帝集权和任免官吏。(2)消减地方官吏583年,隋文帝又接受大臣杨尚希的建议,精简机构,把北朝以来的州、郡、县三级改为州、县两级,后又改为郡、县两级,并规定九品以上的地方官一律由朝廷任免,每年由吏部考核政绩,裁汰冗官,改变当时存在的“民少官多,十羊九牧”的状况。这样就提高了行政效率,节省了封建政府的财政开支,加强了封建专制主义的统治。

    2.改革选官制度和科举制的确立隋文帝时建立起一整套相当完备的行政管理机构。科举制度的采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和阶级关系变动的结果。自从北魏以来,随着农业生产的发展,庶族地主阶级经济也相应得到发展,形成了一种社会力量。他们要求在政治上得到应有的地位。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人才,对于封建中央集权制度的巩固起了很大的作用。(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本第三页的小字部分。)隋文帝崇尚节俭,一改隋初“刑政苛酷,群心崩骇,莫有固志”的混乱状态。“六宫”都穿洗旧的衣服,“非享燕之事,所食不过一肉。”一时间,“大崇惠政,法今清简,躬履节俭,天下悦之”。由于皇帝的大力提倡,隋朝初年朝中出现了崇尚节俭的风气。

    3.开皇之治(581—600年)隋文帝时,农民的负担相对减轻,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提高。由于隋文帝进行了政治、经济上的整顿改革,既强化了中央集权,又促进了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社会出现了短暂的繁荣景象。①户数增加。606年,全国户数达890多万户,在二十六、七年时间内,户数增加400多万,人口增加了1600多万。②垦田面积不断扩大,修复了许多水利工程。③隋代仓库丰盈。隋文帝末年,“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隋代官仓的丰实情况,反映了农业生产发展的状况和统治者搜乱人民的残酷程度。④手工业的发展,特别是造船技术的进步。隋炀帝巡游江都时所乘的“龙船”高15米,长60多米,船身分为四层。⑤商业贸易出现繁荣景象,长安和洛阳不仅是当时的政治中心,也是重要的经济贸易城市。洛阳有丰都、大同和通远三市。丰都市周围84公里,通12门,市中有120行,3000余肆,市四周有400余店,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商业城市之一。⑥隋朝的对外贸易发达。陆路可达亚洲的西北部和欧洲的东部,海路可达南洋诸国和日本。“开皇”是隋文帝杨坚在位时的年号。隋文帝在此期间,励精图治,发展生产,又攻灭了陈朝,结束了魏晋南北朝以来长期分裂的局面,实现了全国统一。那时,天下安定,经济发展,所以封建史学家称之为“开皇之治”。

    三、隋朝大运河(挂《隋朝大运河》图)

    1.开通的目的、过程及河道魏晋南北朝时期,江南经济有了显著发展。隋朝建立后,政治中心在北方。北方经济虽然发展得比较快,但两京和边防军所需的粮食仍然要靠江淮地区供应。由于陆路运输的局限性,无法满足北方的这一需要。因此,开通运河,利用水利运输成为当时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政治上看,为了加强对东北和江南地区的控制,隋政府也需要开通一条南北向的大运河。从隋炀帝个人角度说,也抱有开运河乘龙舟游江南的目的。那时候,隋朝社会经济发展速度较快,这也为开通运可提供了一定的物质条件。杨广即位之初,为了加强对富庶的江南地区的控制,榨取江南人民的财富,隋统治者利用天然河流和旧有渠道,于605年开通以洛阳为中心的大运河。大运河北通涿郡(今北京),南到余杭(今浙江杭州),共分为四段。通济渠是从洛阳的西苑引觳、洛两水达于黄河,又从洛阳东面的板渚引黄河水,疏通莨荡渠故道入淮河,直达淮河两岸的山阳,(今江苏淮安);再从山阳起,疏导春秋时吴王夫差所开的邗沟,引淮河水在江都(今江苏杨州)附近长江。这一段施工里程,从洛阳到江都长1000公里。另一段是永济渠,从洛口开渠到涿郡,长1000公里。还有江南河,是从京口引长江水直达余杭,入钱塘江,长400多公里。大运河全长2000多公里,分为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四段。它连接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经过今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六个省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

    2.大运河的作用(请同学们看课本彩图1《杨州大运河》)大运河是世界上的伟大工程之一。它和我国古老的长城一样,千百年来享誉世界。它体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创造力。大运河的开通,对于我国封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正如晚唐诗人皮日休在《汴河怀古》一诗所赞颂的那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四、暴君隋炀帝隋文帝于604年7月死去,相传为杨广所杀。杨广又杀其兄杨勇,当上了皇帝。他是历史上名的暴君。隋文帝统治时期,民众积累起来的财富,被隋炀帝用于游玩、征伐,大肆挥霍。

    1.营建东都洛阳和乘龙舟出游杨广于605年开始营建东都洛阳,历时一年,动用三万四千工匠,每月役丁200万人,真不知误了多少农时。200个农民拉一根大木头,绳索嵌到了肉里,可以这样说:没有劳动人民的劳动和血汗,就不会有洛阳富丽堂皇的宫殿建筑群。东都洛阳建成后,隋炀帝常在月夜里带着骑马的宫女数千人,演奏着《清夜游曲》去西苑游玩。(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4最的两段小字)这就是隋炀帝的奢侈生活。606年,隋炀帝人江都巡游归来,在伊阙山前排好法驾,千乘万骑,车声辚辚,缓缓进入东都。这个“入城式”可谓够排场了,然而,为了帝王的赏心悦目,人民被迫付出了多少血汗和生命的代价啊!隋炀帝不仅如此奢靡腐朽,而且十分身负和拒谏。《隋书》描写这个民贼说:“普天之下,莫非仇雠;左右之人,皆为敌国”。隋炀帝的出游,无疑使社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

    2.发动对高丽的战争自魏晋以来到隋朝,朝鲜半岛上存在着高丽,百济和新罗三个并立的国家。这三个国家和中国保持友好往来。好大喜功的隋炀帝下令出兵,三次攻打高丽。但是都失败了。每次出兵前,征调上百万民工和士兵在山东东莱(今山东掖县)海口大规模地建造船只,工匠被迫昼夜劳作,因为长时间站在水里,下半身泡烂了,从腰部以上都生了蛆,死亡的人不计其数。几个月后,渤海边上帆墙林立,海底下的死人却比帆樯多出了许多倍。成千上万的人死于非命“黄河之比,则千里无烟;江淮之间,则鞠为茂草”。农业生产受到严重破坏。“万户则城郭空虚,千里则烟火断灭。”无休止的徭役和兵役,迫使千千万万的农民离乡背井,田地大时荒芜,加上连年洪涝旱灾,农民只得靠树皮、野菜充饥,甚至发生人吃人的惨剧。人民无法忍受这样的残暴统治,一场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终于爆发了。

    五、瓦岗军和隋朝覆灭

    1.隋末农民起义的爆发——长白山农民起义(挂《隋末农民起义形势》图)山东、河北一带是隋进攻高丽的后方基地,农民的徭役、兵役负担也特别严重。因此,隋末农民起义的烈火首先在这里点燃。611年,山东邹平人王薄领导农民在长白山(今山东邹平南)兴起义旗。王薄自称知世郎,取世可知,隋朝必亡的意思,并作《无向辽东浪死歌》(事先将这首歌词抄在黑板上,并让学生朗读)这首歌词号召农民积极参加起义军,反抗隋朝统治,不要为打高丽去辽东白白送死。长白山起义的星火,很快成为燎原之势,全国各地的起义军,大大小小不下百余支,人数多达几百万。其中最主要的是翟让、李密领导的瓦岗军。

    2.瓦岗军和隋朝的覆灭翟让、李密领导的起义军,因为是在河南瓦岗(今山东滑县南)起义,所以叫瓦岗军。他们截击隋朝的粮船,供给军用。(请同学们看课本P6《瓦岗军开仓散粮》图)在李密的谋划下,起义军打下了兴洛仓。瓦岗军大开仓门,听凭饥民取食。后来,起义军又夺取了回洛仓和黎阳仓。瓦岗军迅速扩大,队伍很快发展到数十万人。这时李密对翟让说,有了粮食“百万之众,一朝可集”,然后就可以“除亡隋之社稷,布将军之政令了”(请同学们阅读课本P6的小字)。起义军直通洛阳城下,发布讨代隋炀帝的檄文,列举其十大罪状。指出:隋炀帝的罪过深重,“罄南山之竹,书罪无穷;决东海之波,流恶难尽”。617年初,隋朝派陈棱率兵镇压起义军,起义军乘机奋击“大坡之,棱仅以身免”。在农民起义风暴的猛烈冲击下,隋政权土崩瓦解,江都的东、西、北三面都被起义军包围。隋炀帝知道末日就要来临,日夜喝得大醉,在城内寻欢作乐。有一天他照着镜子对萧后说:“好头颅,谁来斫之?”农民战争的致命打击,使统治集团的核心发生了分裂。618年春,贵族宇文化及和领导侍卫队的司马德戡发动政变,用一条白练巾结束了隋炀帝的性命。隋朝政权自518年建立,到618年灭变,历时37年。它是在农民战争的熊熊烈火中烟飞灰灭的。

    4.巩固小结(1)隋朝在我国历史上最重要的贡献是什么?①隋的统一,结束了自东晋十六国以来270多年的分裂割剧局面。②隋文帝制定的一些制度,为唐以后各朝所沿用。③大运河的开通,加强了南北的联系,成为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对加强我国的统一,促进经济文化的交流和发展,起了重要作用。(2)从隋朝的历史中,我们应该吸取什么教训?①隋初的经济繁荣,说明国家的统一、安定,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②封建统治阶级的穷奢极侈,导致了隋王朝的迅速灭亡。隋炀帝的残暴统治(繁重的劳役和兵役),加剧了农民和地主阶级的矛盾,隋朝是一个短命的王朝,只存在了37年,最后终于被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所推翻。

    5.作业课文后的练习题。

    【硝酸【推荐】】相关推荐
    关于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标知识目标使学生了解化学反应中的能量变化,理解放热反应和吸热反应;介绍燃料充分燃烧的条件,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保护环境意识;通过学习和查阅资料,使学生了解我国及世界能源储备和开发;通过布置研究性课...

    关于电流教案示例的高中教案推荐

    (-)教学目的1.知道电荷的定向移动形成电流;2.知道电流方向的规定;3.知道什么叫电源和电源的作用。(二)教具验电器两个,带绝缘柄的金属棒一根,橡胶棒一根,毛皮一块,带座小灯泡一个,开关一个,干电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