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位置:
  • 范文大全
  • >教案
  • >初中教案
  • >导航
  • >三要“鱼”还是要“渔”教案教案模板
  • 三要“鱼”还是要“渔”教案教案模板

    发表时间:2022-02-20

    【www.jk251.com - 我要上小学了教案】

    大家对教案都很熟悉了吧,教案有利于教学水平的提高,初中老师经常会为写教案感到苦恼,有没有可以参考的初中教案呢?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三要“鱼”还是要“渔”教案教案模板,希望能够帮助到您。

    第十三课要“鱼”还是要“渔”教案

    教学目的:通过教学,使学生了解从学习的角度讲,“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含义;明确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原因以及对我们的要求。

    教学重点、难点:

    形成好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的原因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过程:

    1、“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含义

    从学习的角度讲,“授人以鱼”是说老师传授给学生的知识是有限的,只可满足一时的需要;“授人以渔”,则意味着老师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和本领,这样,学生可自主获得无穷的新知识,终身受有。为了得到更多的“鱼”,我们必须学会“渔”。

    2、为什么要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为此,我们应怎么办?

    (1)原因:

    ①有良好习惯的人办事有条理,不会手忙脚乱,这实际上就节省了时间,提高了效益,生活如此,学习也是如此。习惯是一条“心灵路径”,好习惯是力量的源泉,是学习的润滑剂。

    ②一个好习惯能使我们终身利得益;一个坏习惯会使我们终身受累。只要不断纠正学习上的各种坏习惯,主动养成学习上的种种好习惯,我们就会学得更快、更多和更好。

    ③在中学阶段,学生的学习成绩好坏,与能否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密切相关。

    (2)为此,我们应当特别重视良好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的形成,创造性地总结和运用适合自己特点的学习方法。

    板书设计:

    要“鱼”还是要“渔”

    一、“授人以鱼”和“授人以渔”的含义

    二、形成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的原因及要求

    教学后记:

    教学内容与学习实际关系大,引导学生运用所学内容融会贯通真正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jK251.com其他人还在看

    认识三角形_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了解三角形的高,并能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出它们.

    教学重点:

    在具体的三角形中作出三角形的高.

    教学难点:

    画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

    活动准备:

    学生预先剪好三种三角形,一副三角板.

    教学过程:

    过三角形的一个顶点a,你能画出它的对边bc的垂线吗?试试看,你准行!

    从而引出新课:

    1、★三角形的高:从三角形的一个顶点向它的对边所在直线作垂线,顶点和垂足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线,简称三角形的高.

    如图,线段am是bc边上的高.

    ∵am是bc边上的高,

    ∴am⊥bc.

    做一做:每人准备一个锐角三角形纸片:

    (1)你能画出这个三角形的高吗?

    你能用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2)这三条高之间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呢?

    小组讨论交流.

    结论: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一点.

    3、议一议:

    每人画出一个直角三角形和一个钝角三角形.

    (1)画出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并观察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

    (2)你能折出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吗?

    你能画出它们吗?

    (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一点吗?

    它们所在的直线交于一点吗?

    小组讨论交流.

    结论:

    1、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处.

    2、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

    4、练习:

    如图,(1)共有___________个直角三角形;

    (2)高ad、be、cf相对应的底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

    (3)ad=3,bc=6,ab=5,be=4.

    则s△abc=___________,cf=_________,ac=_____________.

    5、小结:

    (1)锐角三角形的三条高在三角形的内部且交于一点.

    (2)直角三角形的三条高交于直角顶点处.

    (3)钝角三角形的三条高所在直线交于一点,此点在三角形的外部.

    作业:p1271、2、3

    教后记:

    锐角三角形和直角三角形的高掌握得较好.

    钝角三角形的高,特别是钝角边上的两条高较差.

    全等三角形教案模板


    一.说教材

    全等三角形是八年级上册数学教材第十三章第一节的教学内容。本节课是“全等三角形”的开篇,也是进一步学习其它图形的基础之一。通过本章的学习,可以丰富和加深学生对已学图形的认识,同时为学习其它图形知识打好基础。

    本节教材在编排上意在通过全等图案引入新课教学,在新课教学中又由直观演示图形的平移、翻折、旋转过渡,学生容易接受。根据课程标准,确定本节课的目标为:

    (一)、教学目标:

    1、知道什么是全等形,全等三角形以及全等三角形对应的元素;

    2、能用符号正确地表示两个三角形全等;

    3、能熟练地找出两个全等三角形的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4、知道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能用其解决简单的问题,要求学生会确定全等三角形的对应元素及对全等三角形性质的理解;

    5、通过感受全等三角形的对应美,培养学生热爱科学、勇于创新的精神和多方位审视问题的能力与技巧。

    (二)、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全等三角形的概念、性质

    难点:找对应顶点、对应边和对应角

    二、说教法

    1、引导发现法

    在教学过程中,有意创设诱人的知识情景,增加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机,不断提高学生的智慧,发挥其潜力,促进学生的智能发展。

    2、谈话法

    在师生对话、问答的过程中,用谈话的方式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从而使学生在师生之间的交流、同学之间的交流中获得知识。

    三、说学法

    1、通过接触身边环境中的数学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自觉学习的内在动机,引导学生踏上自主学习之路。

    2、看听结合,形成表象。

    3、手脑结合,自主探究。

    四、教学流程设计

    1、情景导入

    课前展示背景为悉尼歌剧院的倒影的图片(目的引起学生们的兴趣:全等三角形和歌剧院有什么联系?)

    展示我国某地一幅风景图片,通过学生对湖光山色的描绘(描绘的倒影是景致之一),使学生的思维很快处于兴奋状态,这样,引导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们认识到全等图形就在我们身边,以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性思维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探求新知

    展示国旗和福娃的等图片,提出问题(同时使学生感知,我们的祖国在体育、经济等诸多方面都已跻身与世界强国之列,为自己是一个中国人而感到自豪、骄傲)

    3、通过观察图形变换让学生感受完全重合的图形有很多,从而得出全等形的概念。

    4、通过演示让学生体会出全等三角形的概念和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的概念以及全等三角形的性质,并以图形变换的形式在练习指出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由此去理解“对应顶点写在对应的位置上”的含义。

    5、通过学生对全等三角形的观察,合作交流,从而得出找全等三角形的对应边、对应角的方法。

    6、小结提高

    通过今天的学习,同学们有哪些收获?(由学生自我完成知识的体系,纳入已有的知识体系,逐步形成解决问题的技能和思想)

    7、拓展与延伸(合作交流完成探究题)

    8、板书设计

    13.1全等三角形

    1、全等三角形的概念

    2、△abc≌△def

    3、对应顶点、对应边.、对应角

    4、全等三角形的性质

    5、找对应元素的方法

    20xx年10月18日

    数学教案-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案模板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这个定理与推论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一是三角形按边分类,很多学生常常把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看成独立的两类,而在解题中产生错误.二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定理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分类讨论在解题中也是学生感到困难的一个地方.

    2、教法建议

    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教师为了充分调动主体参与,必须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的前提下,与学生一道探索定理在结构上、应用上留给我们的启示.具体说明如下:

    (1)强化能力

    新课引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然后通过回答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使学生明确对三角形按边分类,做到不重不漏,其中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反过来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例.

    通过阅读,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概念的含义,发现疑难;理解领会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促进数学语言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自学能力及交流能力

    (2)主动获取

    在得出三角形三条边关系定理过程中,针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让学生考虑回忆第

    一册第一章中学过的这条公理并给出证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把定理的内容叙述出来.(3)激荡思维

    由定理获得了:判断三条线段构成一个三角形的一种方法,除了这一种方法外,是否还有其它的判断方法呢?从而激荡起学生思维浪花:方法是什么呢?学生最初可能很快得到“推论”,此时瓜熟蒂落,顺理成章地引出教材中的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简化上述两种方法,由此得到下面两种方法.这里,学生若感到困难,教师可适当做提示.方法3:已知线段,(),若第三条线段c满足-c则线段,,c可组成一个三角形.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结构完整性的认识.

    (4)加深理解

    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解和适当的解题练习,以达到熟练地运用定理及推论.从过程中让学生体味到数学造化之神奇.也可适当指出,此定理及推论不仅提供了判定三条线段是否构成三角形的根据,也为今后解决字母取值范围问题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及时点拨,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学过程跌宕起伏,问题逐步深化,学生思维逐步扩展,使学生在愉快、主动中得到发展.

    教学目标:

    (1)掌握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其推论,会根据三条线段的长度判断他们能否构成三角形;

    (2)弄清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的分类;

    (3)通过三角形的分类学习,使学生知道分类的基本思想,提高学生归纳概括的能力;

    (4)通过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的学习,培养学生转化的能力;

    (5)通过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特例,渗透一般与特殊的辩证关系.

    教学重点: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

    教学难点:三角形按边分类及利用三角形三边关系解题

    教学用具:直尺、微机

    教学方法:谈话、探究式

    教学过程:

    1、阅读新课,回答问题

    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的第一部分,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这一部分教材中的数学概念有哪些?(指出来并给予解释)

    (2)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有什么关系?

    估计有的学生可能把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看成独立的两类.

    (3)写出三角形按边的相等关系分类的情况.

    教师最后板书给出.

    (要求学生之间可互相补充,从一开始就鼓励双边交流与多边交流)

    2、发现并推导出三边关系定理

    问题1:用长度为4cm、10cm、16cm的线绳(课前准备好的)能否搭建一个三角形?(让学生动手操作)

    问题2:你能解释上述结果的原因吗?

    问题3:任何三条线段都能组成一个三角形吗?满足什么条件时,三条线段可组成一个三角形?

    定理:三角形两边的和大于第三边

    (发现过程采用小步子原则,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发现数学中的真理)

    3、导出三边关系定理的推论及其它两种方法

    由前面得到了判断所给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一个依据.那么是否还有其它方法呢?请同学们在定理的基础上来找:

    估计学生很容易得到推论,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叙述,教师稍加整理后给出规范叙述.

    推论:三角形两边的差小于第三边

    (给每一个学生表现个人数学语言表达才能的机会)

    能否简化上面定理及推论?从而得到如下两种判定方法:

    (1)、已知线段,(),若第三条线段c满足-c则线段,,c可组成一个三角形.

    4、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的应用

    例1判断题:(出示投影)

    (1)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2)三角形可分为不等边三角形、等腰三角形和等边三角形

    (3)已知三线段满足,那么为边可构成三角形

    (4)等腰三角形的腰比底长

    (本例主要考察学生对概念、定理及推论的理解程度,不要求做在本上,只需口答即可)

    (本例要求学生说出解题思路,教师点到为止)

    例3一个等腰三角形的周长为18.

    (1)已知腰长是底边长的2倍,求各边长.

    (2)其中一边长4,求其他两边长.

    这是一道有课堂练习性质的例题,允许学生有3分钟左右的独立思考,允许想出来的同学表达自己的想法,其它同学补充完善.

    (数学教师的课堂教学应该是敢于放手,尽可能多地给学生创造展示自己的思维空间和时间)

    例4草原上有4口油井,位于四边形abcd的4个顶点,

    如图1现在要建一个维修站h,试问h建在何处,

    才能使它到4口油井的距离ha+hb+hc+hd为最小,

    说明理由.

    本例有一定的难度,给出的方法是解决此类型问题常见的极为简捷的方法,略微构造就可以使用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得出答案.

    5、小结

    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三角形三边关系的定理和推论,还知道了定理和推论的一系列灵活运用:

    (1)判断三条已知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

    采用一种较为简便的判法:若最短边与较长边的和大于最长边,则可构成三角形,否则不能.

    (2)确定三角形第三边的取值范围

    两边之差<第三边<两边之和

    若时间宽裕,让学生经讨论后自由表述,其他同学补充,自己将知识系统化,以自己的方式进行建构.

    6、布置作业

    a.书面作业p41#8、9

    b.思考题:1、在四边形abcd中,ac与bd相交于p,求证:

    (ab+bc+cd+ad)<ac+bd<ab+bc+cd+ad

    2、用15根等长的火柴棒摆成的三角形中,最长边最多可以由几根火柴棒组成?(提示:由上面方法2,a+b+c>2a又a+b+c

    板书设计:

    三角形三条边的关系教案模板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本节内容的重点是三角形三边关系定理及推论.这个定理与推论不仅给出了三角形的三边之间的大小关系,更重要的是提供了判断三条线段能否组成三角形的标准;熟练灵活地运用三角形的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是数学严谨性的一个体现;同时也有助于提高学生全面思考数学问题的能力;它还将在以后的学习中起着重要作用.

    本节内容的难点一是三角形按边分类,很多学生常常把等腰三角形与等边三角形看成独立的两类,而在解题中产生错误.二是利用三角形三边之间的关系解题,在学习和应用这个定理时,“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指的是“任何两边的和”都“大于第三边”而学生的错误就在于以偏概全;分类讨论在解题中也是学生感到困难的一个地方.

    2、教法建议

    没有学生参与的教学是不成功的教学,教师为了充分调动主体参与,必须在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的前提下,与学生一道探索定理在结构上、应用上留给我们的启示.具体说明如下:

    (1)强化能力

    新课引入,先让学生阅读教材第一部分,然后通过回答教师设计的几个问题,使学生明确对三角形按边分类,做到不重不漏,其中等腰三角形包括等边三角形,反过来等边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一种特例.

    通过阅读,使学生初步认识数学概念的含义,发现疑难;理解领会数学语言(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图形语言),促进数学语言内化,从而提高学生的数学语言水平、自学能力及交流能力

    (2)主动获取

    在得出三角形三条边关系定理过程中,针对基础比较好的学生,让学生考虑回忆第

    一册第一章中学过的这条公理并给出证明,在这个基础上,让学生把定理的内容叙述出来.(3)激荡思维

    由定理获得了:判断三条线段构成一个三角形的一种方法,除了这一种方法外,是否还有其它的判断方法呢?从而激荡起学生思维浪花:方法是什么呢?学生最初可能很快得到“推论”,此时瓜熟蒂落,顺理成章地引出教材中的推论.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简化上述两种方法,由此得到下面两种方法.这里,学生若感到困难,教师可适当做提示.方法3:已知线段,(),若第三条线段c满足-c则线段,,c可组成一个三角形.教学中采用这种教学方法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探索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结构完整性的认识.

    (4)加深理解

    进行必要的例题讲解和适当的解题练习,以达到熟练地运用定理及推论.从过程中让学生体味到数学造化之神奇.也可适当指出,此定理及推论不仅提供了判定三条线段是否构成三角形的根据,也为今后解决字母取值范围问题提供了有利的依据.

    整个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教师及时点拨,学生积极探索的过程,教学过程跌宕起伏,问题逐步深化,学生思维逐步扩展,使学生在愉快、主动中得到发展.

    第12页

    5.1 认识三角形(3)_教案模板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发展空间观念、推理能力和有条理地表达能力;

    2、能证明出“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º”,能发现“直角三角形的两个锐角互余”;

    3、按角将三角形分成三类.

    教学重点:

    1、角平分线的概念;

    2、三角形的中线.

    教学难点:

    会角平分线的概念.即判别哪两个角相等.

    教学过程:

    一、探索练习:

    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一个内角的平分线.

    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学生可以用量角器来量出这个角的大小的方法画出这个角的平分线.也可以用折纸的方法得到角平分线.

    在学生得到这条角平分线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这三条线之间的位置关系,并且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到结论:

    三角形一个角的角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对边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中这个角的角平分线.简称三角形的角平分线.

    教师应该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给出下面的示范书写:

    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

    ∴∠bad=∠cad=∠bac,

    或:∠bac=2∠bad=2∠cad.

    请你画出△abc(锐角三角形)的所有角平分线,并且观察这些角平分线有什么规律?对于钝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角平分线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角平分线,它们都在三角形内部,而且相交于一点.

    例题:△abc中,∠b=80º∠c=40º,bo、co平分∠b、∠c,则∠boc=______.

    活动二:1、任意画一个三角形,设法画出它的三条中线,它们有怎样的位置关系?小组交流.

    2、你能通过折纸的方法得到它吗?

    画中线时,学生可以用刻度尺通过测量的方法来得一边的中点.也可以用折纸的方法得到一边的中点.

    在学生得到这条中线后,教师应该引导学生观察这当中的线段之间的大小关系,并且在交流的基础上得到结论:

    连结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这个边上的中线.简称三角形的中线.

    教师应该规范学生的书面表达,给出下面的示范书写:

    如图:∵ad是三角形abc的中线,

    ∴bd=dc=bc,

    或:bc=2bd=2dc.

    请你画出△abc(锐角三角形)的所有中线,并且观察这些中线有什么规律?对于钝角三角形呢?直角三角形呢?它们的中线也有这样的规律吗?

    学生通过自己的动手操作,观察.应该比较快得到下面的结论:

    一个三角形共有三条中线,它们都在三角形内部,而且相交于一点.

    已知,ad是bc边上的中线,ab=5cm,ad=4cm,▲abd的周长是12cm,求bc的长.

    巩固练习:

    1、ad是△abc的角平分线(d在bc所在直线上),那么∠bad=_______=______.

    △abc的中线(e在bc所在直线上),那么be=___________=_______bc.

    2、在△abc中,∠bac=60º,∠b=45º,ad是△abc的一条角平分线,求∠adb的度数.

    小结:(1)三角形的角平分线的定义;

    (2)三角形的中线定义.

    (3)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是线段.

    作业:课本p125习题5.3:1、2.

    教学后记:学生基本上能明白三角形的角平分线、中线的定义,但是在较复杂一点的题目中也会出现以下错误:

    (1)已知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则∠b=∠c;

    (2)有部分生会把三角形的角平分线和三角形的中线混淆.

    如:ad是三角形abc的角平分线,则bd=cd.

    对角平分线、三角形的中线的运用有待真正的提高.

    相似三角形的性质教案模板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掌握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3.

    2.学生掌握综合运用相似三角形的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2、3来解决问题.

    3.进一步培养学生类比的教学思想.

    4.通过相似性质的学习,感受图形和语言的和谐美

    二、教法引导

    先学后教,达标导学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性质定理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相似三角形的判定与性质等有关知识的综合运用.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投影仪、胶片、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叙述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1.

    [讲解新课]

    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周长相等”,得出性质定理2.

    性质定理2:相似三角形周长的比等于相似比.

    ∽,

    同样,让学生类比“全等三角形的面积相等”,得出命题.

    “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教师对学生作出的这种判断暂时不作否定,待证明后再强调是“相似比的平方”,以加深学生的印象.

    性质定理3:相似三角形面积的比,等于相似比的平方.

    ∽,

    注:(1)在应用性质定理3时要注意由相似比求面积比要平方,这一点学生容易掌握,但反过来,由面积比求相似比要开方,学生往往掌握不好,教学时可增加一些这方面的练习.

    (2)在掌握相似三角形性质时,一定要注意相似前提,如:两个三角形周长比是,它们的面积之经不一定是,因为没有明确指出这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以此教育学生要认真审题.

    例1已知如图,∽,它们的周长分别是60cm和72cm,且AB=15cm,,求BC、AB、、.

    此题学生一般不会感到有困难.

    例2有同一三角形地块的甲、乙两地图,比例尺分别为1:200和1:500,求甲地图与乙地图的相似比和面积比.

    教材上的解法是用语言叙述的,学生不易掌握,教师可提供另外一种解法.

    解:设原地块为,地块在甲图上为,在乙图上为.

    ∽∽且,.

    学生在运用掌握了计算时,容易出现的错误,为了纠正或防止这类错误,教师在课堂上可举例说明,如:,而

    [小结]

    1.本节学习了相似三角形的性质定理2和定理3.

    2.重点学习了两个性质定理的应用及注意的问题.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47中A组4、5、7.

    八、板书设计

    三角形的内切圆教案模板


    1、教材分析

    (1)知识结构

    (2)重点、难点分析

    重点: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及内心的性质.因为它是三角形的重要概念之一.

    难点:①难点是“接”与“切”的含义,学生容易混淆;②画三角形内切圆,学生不易画好.

    2、教学建议

    本节内容需要一个课时.

    (1)在教学中,组织学生自己画图、类比、分析、深刻理解三角形内切圆的概念及内心的性质;

    (2)在教学中,类比“三角形外接圆的画图、概念、性质”,开展活动式教学.

    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尺规作的方法,理解三角形和多边形的内切圆、圆的外切三角形和圆的外切多边形、三角形内心的概念;

    2、应用类比的数学思想方法研究内切圆,逐步培养学生的研究问题能力;

    3、激发学生动手、动脑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教学重点:

    三角形内切圆的作法和三角形的内心与性质.

    教学难点:

    三角形内切圆的作法和三角形的内心与性质.

    教学活动设计

    (一)提出问题

    1、提出问题:如图,你能否在△ABC中画出一个圆?画出一个最大的圆?想一想,怎样画?

    2、分析、研究问题:

    让学生动脑筋、想办法,使学生认识作三角形内切圆的实际意义.

    3、解决问题:

    例1作圆,使它和已知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

    引导学生结合图,写出已知、求作,然后师生共同分析,寻找作法.

    提出以下几个问题进行讨论:

    ①作圆的关键是什么?

    ②假设⊙I是所求作的圆,⊙I和三角形三边都相切,圆心I应满足什么条件?

    ③这样的点I应在什么位置?

    ④圆心I确定后半径如何找.

    A层学生自己用直尺圆规准确作图,并叙述作法;B层学生在老师指导下完成.

    完成这个题目后,启发学生得出如下结论:和三角形的各边都相切的圆可以作一个且只可以作出一个.

    (二)类比联想,学习新知识.

    1、概念:和三角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内切圆的圆心叫做三角形的内心,这个三角形叫做圆的外切三角形.

    2、类比:

    名称

    确定方法

    图形

    性质

    外心(三角形外接圆的圆心)

    三角形三边中垂线的交点

    (1)OA=OB=OC;

    (2)外心不一定在三角形的内部.

    内心(三角形内切圆的圆心)

    三角形三条角平分线的交点

    (1)到三边的距离相等;

    (2)OA、OB、OC分别平分∠BAC、∠ABC、∠ACB;

    (3)内心在三角形内部.

    3、概念推广:和多边形各边都相切的圆叫做多边形的内切圆,这个多边形叫做圆的外切多边形.

    4、概念理解:

    引导学生理解及圆的外切三角形的概念,并与三角形的外接圆与圆的内接三角形概念相比较,以加深对这四个概念的理解.使学生弄清“内”与“外”、“接”与“切”的含义.“接”与“切”是说明三角形的顶点和边与圆的关系:三角形的顶点都在圆上,叫做“接”;三角形的边都与圆相切叫做“切”.

    (三)应用与反思

    例2如图,在△ABC中,∠ABC=50°,∠ACB=75°,点O是三角形的内心.

    求∠BOC的度数

    分析:要求∠BOC的度数,只要求出∠OBC和∠0CB的度数之和就可,即求∠l十∠3的度数.因为O是△ABC的内心,所以OB和OC分别为∠ABC和∠BCA的平分线,于是有∠1十∠3=(∠ABC十∠ACB),再由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易求出∠BOC的度数.

    解:(引导学生分析,写出解题过程)

    例3如图,△ABC中,E是内心,∠A的平分线和△ABC的外接圆相交于点D

    求证:DE=DB

    分析:从条件想,E是内心,则E在∠A的平分线上,同时也在∠ABC的平分线上,考虑连结BE,得出∠3=∠4.

    从结论想,要证DE=DB,只要证明BDE为等腰三角形,同样考虑到连结BE.于是得到下述法.

    证明:连结BE.

    E是△ABC的内心

    又∵∠1=∠2

    ∠1=∠2

    ∴∠1+∠3=∠4+∠5

    ∴∠BED=∠EBD

    ∴DE=DB

    练习分析作出已知的锐角三角形、直角三角形、钝角,并说明三角形的内心是否都在三角形内.

    (四)小结

    1.教师先向学生提出问题:这节课学习了哪些概念?怎样作已知?学习时互该注意哪些问题?

    2.学生回答的基础上,归纳总结:

    (1)学习了三角形内切圆、三角形的内心、圆的外切三角形、多边形的内切圆、圆的外切多边形的概念.

    (2)利用作三角形的内角平分线,任意两条角平分线的交点就是内切圆的圆心,交点到任意一边的距离是圆的半径.

    (3)在学习有关概念时,应注意区别“内”与“外”,“接”与“切”;还应注意“连结内心和三角形顶点”这一辅助线的添加和应用.

    (五)作业

    教材P115习题中,A组1(3),10,11,12题;A层学生多做B组3题.

    探究活动

    问题:如图1,有一张四边形ABCD纸片,且AB=AD=6cm,CB=CD=8cm,∠B=90°.

    (1)要把该四边形裁剪成一个面积最大的圆形纸片,你能否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若能请你度量出圆的半径(精确到0.1cm);

    (2)计算出最大的圆形纸片的半径(要求精确值).

    提示:(1)由条件可得AC为四边形似的对称轴,存在内切圆,能用折叠的方法找出圆心:

    如图2,①以AC为轴对折;②对折∠ABC,折线交AC于O;③使折线过O,且EB与EA边重合.则点O为所求圆的圆心,OE为半径.

    (2)如图3,设内切圆的半径为r,则通过面积可得:6r+8r=48,∴r=.

    数学教案-三角形相似的判定教案模板


    (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使学生了解判定定理2、3的证明方法并会应用.

    2.继续渗透和培养学生对类比数学思想的认识和理解.

    3.通过了解定理的证明方法,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证明新命题的能力.

    4.通过学习,了解由特殊到一般的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二、教学设计

    类比学习,探讨发现

    三、重点及难点

    1.教学重点:是判定定理2、3的应用.

    2.教学难点:是了解判定定理2的证题方法与思路.

    四、课时安排

    1课时

    五、教具学具准备

    多媒体、常用画图工具、

    六、教学步骤

    [复习提问]

    1.我们已经学习了几种判定三角形相似的方法?

    2.叙述判定定理1,定理1的证题思路是什么?(①作相似,证全等,②作全等,证相似).

    [讲解新课]

    类比三角形全等判定的“SAS”让学生得出:

    判定定理2:如果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和另一个三角形的两条边对应成比例,并且夹角相等,那么这两个三角形相似.

    简单说成:两边对应成比例且夹角相等,两三角形相似.

    已知:如图,在和中,

    且.

    求证:∽

    建议“已知、求证”要学生自己写出.

    另外,依照判定定理1的两个证明思路,让学生自己说出辅助线的作法.

    下面判定定理3的引出与证明同判定定理2,这里从略.

    在讲解判定定理3的过程中,再一次强调使用比例证明线段相等的方法,以便使学生能够熟练掌握它.

    例3依据下列各组条件,判定与是不是相似,并证明为什么:

    (1),,

    (2),,

    解:让学生试着写出解题过程

    这种类型的题具有两层意思:一是对正确的题目加以证明;二是对不正确的题目要说出理由或举反例,但后者对于初二学生来说比较困难.为降低难度,这里的题目全是正确的,只要求学生能用学过的知识给出证明就可以了,不必研究如何判定两个三角形不相似.

    [小结]

    1.让学生了解判定定理2、3的证明思路与方法.

    2.会利用两个判定定理判定两个三角形是否相似.

    七、布置作业

    教材P238中A组5、P241中B组1.

    八、板书设计

    【三要“鱼”还是要“渔”教案教案模板】相关推荐
    铁的性质相关教学方案

    第六章铁第一节铁的性质一.知识教学点1.铁的物理性质。2.铁的化学性质(跟氧气、盐酸、稀硫酸和硫酸铜的反应)。3.钢铁的生锈和防锈。二.重、难、疑点1.重点:铁的化学性质。2.难点:对“铁的化学性质比...

    合理使用洗涤剂

    生活中,我们使用很多种类的洗涤剂,最常见的还是肥皂和洗衣粉。使用的时候要注意些什么问题呢?请听我们细细说来。一、少用洗涤剂原则无论是肥皂还是洗衣粉都有一定的碱性,若长期直接接触后,皮肤表面的弱酸性环境...